五年级数学上册(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5篇)
本文目录
-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5篇
- 五年级上册数学公式有哪些
-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大全【1-7单元】
-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有多少章节
- 五年级上册所有数学公式有哪些
-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你会吗
- 小学生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精选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三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5篇
【 #五年级# 导语】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以下是 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多边形面积
1、长方形面积=长×宽字母公式:s=ab
长方形周长=(长+宽)×2字母公式:c=(a+b)×2
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字母公式:s=或者s=a×a
正方形周长=边长×4字母公式:c=4a或者c=a×4
3、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字母公式:s=ah
4、三角形面积=底×高÷2字母公式:s=ah÷2
5、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字母公式:s=(a+b)×h÷2
6、计算圆木、钢管等的根数:(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
7、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8、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
2.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观察物体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固定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2、正面、侧面、后面都是相对的,它是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观察、想象、猜测,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4、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3.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积的近似数
知识点一:
先算出积,然后看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求出结果,用约等号表示。
知识点二:
如果求得的近似数所求数位的数字是9而后一位数字又大于5需要进1,这是就要依次进一用0占位。如6.597保留两位为6.60
4.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小数乘小数
知识点一:
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
知识点二:
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输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在点小数点。
知识点三:
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1、把因数的位置交换相乘
5.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小数乘整数(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计算小数乘法)
知识点一:
1、计算小数加法先把小数点对齐,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计算小数乘法末尾对齐,按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知识点二:
积中小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计算出小数乘整数的乘积后,积的小数末尾出现0,要再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如:3.60“0”应划去
知识点三:
如果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如0.02×2=0.04
知识点四:
计算整数因数末尾有0的小数乘法时,要把整数数位中不是0的最右侧数字与小数的末尾对齐。
思考:
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1、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所以积一般来说也是小数。
2、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暑部分末尾如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而整数乘法中是不能去掉的。
五年级上册数学公式有哪些
五年级上册数学公式有如下: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大全【1-7单元】
【 #五年级# 导语】 整理了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大全【1-7单元】,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知识点 一、小数乘整数 (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计算小数乘法) 知识点一: 1、计算小数加法先把小数点对齐,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计算小数乘法末尾对齐,按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知识点二: 积中小数末尾有0的乘法。 先计算出小数乘整数的乘积后,积的小数末尾出现0 ,要再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如:3.60 “0” 应划去 知识点三: 如果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如0.02×2=0.04 知识点四: 计算整数因数末尾有0的小数乘法时,要把整数数位中不是0的最右侧数字与小数的末尾对齐。 思考: 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1、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所以积一般来说也是小数。 2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暑部分末尾如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而整数乘法中是不能去掉的。 二、小数乘小数 知识点一: 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 知识点二: 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输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在点小数点。 知识点三: 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1、把因数的位置交换相乘 2、用计算器来验算 三、积的近似数 知识点一: 先算出积,然后看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求出结果,用约等号表示。 知识点二: 如果求得的近似数所求数位的数字是9而后一位数字又大于5需要进1,这是就要依次进一用0占位。如6.597 保留两位为6.60 四、连乘、乘加、乘减 知识点一: 小数乘法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知识点二: 小数的乘加运算与整数的乘加运算顺序相同。先乘法,后加法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五、简便运算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计算连乘法时可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将几位整数的两个数先乘,再乘另一个数,计算一步乘法时,可将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拆成整十整百的数和一位数相加减的算式,再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对于不符合运算定律的算式,有些通过变形也可以应用。 乘法分配律也可以推广到相应的减法。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知识点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2.6÷1.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2.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1.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除;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时,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2、取近似数的方法: 取近似数的方法有三种,①四舍五入法 ②进一法 ③去尾法 一般情况下,按要求取近似数时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选择应用。 取商的近似数时,保留到哪一位,一定要除到那一位的下一位,然后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没有要求时,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3、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的循环节。 4、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一种是用省略号表示,要写出两个完整的循环节,后面标上省略号。如:0.3636…… 1.587587…… 另一种是简写的方法:即只写出一组循环节,然后在循环节的第一个数字和最后一个数上面点上圆点。如:12. 5、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6、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知识点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固定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2、正面、侧面、后面都是相对的,它是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观察、想象、猜测,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4、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知识点 1、用字母表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2、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c=(a+b)×2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s=ab 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c=4a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s= 3、 读作:x的平方,表示:两个x相乘。 2x表示:两个x相加,或者是2乘x。 4、①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②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③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把下面的数量关系补充完整。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单价=(总价)÷(数量) 数量=(总价)÷(单价) 总产量=(单产量)×(数量) 单产量=(总产量)÷(数量) 数量=(总产量)÷(单价 )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大数-小数=相差数 大数-相差数=小数 小数+相差数=大数 一倍量×倍数=几倍量 几倍量÷倍数=一倍量 几倍量÷一倍量=倍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第五单元 《多边形面积》知识点 1、长方形面积=长×宽 字母公式:s=ab 长方形周长=(长+宽)×2 字母公式:c=(a+b)×2 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字母公式:s= 或者s=a×a 正方形周长=边长×4 字母公式:c=4a 或者c= a×4 3、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字母公式:s=ah 4、三角形面积=底× 高÷2 字母公式:s=ah÷2 5、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s=(a+b)×h÷2 6、计算圆木、钢管等的根数: (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 7、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8、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知识点 1、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2、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用它代表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知识点 1、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2、邮政编码:由6位组成,前2位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前3位表示邮区,前4位表示县(市),最后2位表示投递局(所)。 3、身份证号码:由18位组成,(1)前1、2位数字表示:所在省份的代码; (2)第3、4位数字表示:所在城市的代码; (3)第5、6位数字表示:所在区县的代码; (4)第7~14位数字表示:出生年、月、日; (5)第15、16位数字表示:所在地的派出所的代码; (6)第17位数字表示性别:奇数表示男性,偶数表示女性; (7)第18位数字是校检码: 用来检验身份证的正确性。校检码可以是0~9的数字,有时也用x表示。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念总结 1.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纯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是多少。 2.小数乘法法则 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位数不够,就用“0”补足。 3.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4.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5.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6.积的近似数: 四舍五入是一种精确度的计数保留法,与其他方法本质相同。但特殊之处在于,采用四舍五入,能使被保留部分的与实际值差值不超过最后一位数量级的二分之一:假如0~9等概率出现的话,对大量的被保留数据,这种保留法的误差总和是最小的。 7.数的互化 (1)小数化成分数 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2)分数化成小数 用分母去除分子。能除尽的就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3)化有限小数 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 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4)小数化成百分数 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5)百分数化成小数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6)分数化成百分数 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7)百分数化成小数 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8.小数的分类 (1)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例如: 41.7 、 25.3 、 0.23 都是有限小数。 (2)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例如: 4.33 …… 3.1415926 …… (3)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数字排列无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 (4)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个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 3.555 …… 0.0333 …… 12.109109 ……;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例如: 3.99 ……的循环节是“ 9 ” ,0.5454 ……的循环节是“ 54 ” 。 9. 循环节:如果无限小数的小数点后,从某一位起向右进行到某一位止的一节数字循环出现,首尾衔接,称这种小数为循环小数,这一节数字称为循环节。把循环小数写成个别项与一个无穷等比数列的和的形式后可以化成一个分数。 10.简易方程:方程ax±b=c(a,b,c是常数)叫做简易方程。 1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注意方程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 方程和算术式不同。算术式是一个式子,它由运算符号和已知数组成,它表示未知数。方程是一个等式,在方程里的未知数可以参加运算,并且只有当未知数为特定的数值时,方程才成立 。 12.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如果两个方程的解相同,那么这两个方程叫做同解方程。 13.方程的同解原理: (1)方程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等式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2)方程的两边同乘或同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14.解方程: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15.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意义: 用方程式去解答应用题求得应用题的未知量的方法。 16.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3)列方程,解方程; (4)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 17.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1)综合法 先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再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已知到未知。 (2)分析法 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具体建立等量关系的需要,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的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未知到已知。 1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范围 :小学范围内常用方程解的应用题: (1)一般应用题; (2)和倍、差倍问题; (3)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 (4)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5)比和比例应用题。 19.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底×高(推导方法如图);如用“h”表示高,“a”表示底,“S”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则S平行四边=ah 20.三角形面积公式: S△=1/2*ah(a是三角形的底,h是底所对应的高) 21.梯形面积公式 (1)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a+b)×h÷2 (2)另一计算公式: 中位线×高 用字母表示:l·h (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梯形:对角线×对角线÷2 扩展资料 1.小数分类 (1)纯小数: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例如: 0.25 、 0.368 都是纯小数。 (2)带小数: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叫做带小数。例如: 3.25 、 5.26 都是带小数。 (3)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纯循环小数。例如: 3.111…… 0.5656 …… (4)混循环小数: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混循环小数。 3.1222…… 0.03333……写循环小数的时候,为了简便,小数的循环部分只需写出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末位数字上各点一个圆点。如果循环节只有 一个数字,就只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 2.循环节的表示方法 小数化分数分成两类。 一类:纯循环小数化分数,循环节做分子;连写几个九作分母,循环节有几位写几个九。 另一类:混循环小数化分数(问题就是这类的),小数部分减去不循环的数字作分子;连写几个9再紧接着连写几个0作分母,循环节是几个数就写几个9,不循环(小数部分)的数是几个就写几个0。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两组邻边的积乘以夹角的正弦值; 4.三角形的面积 (1)S△=1/2*ah(a是三角形的底,h是底所对应的高) (2)S△=1/2acsinB=1/2bcsinA=1/2absinC(三个角为∠A∠B∠C,对边分别为a,b,c,参见三角函数) (3)S△=abc/(4R) (R是外接圆半径) (4)S△=/2 (r是内切圆半径) (5)S△=c2sinAsinB/2sin(A+B)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有多少章节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共有八单元。分别是:小数乘法、位置、小数除法、可能性、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数学广角、总复习,共八章。
1、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包括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解决问题。
2、第二单元:位置,包括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具体情景中物体的位置。
3、第三单元:小数除法,包括: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用计算机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4、第四单元:可能性,包括: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性的结果、根据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进行推测。
5、第五单元:简易方程,包括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
6、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包括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组合图形、解决问题。
7、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8、第八单元:总复习。
五年级上册所有数学公式有哪些
五年级上册所有数学公式有:
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 2(a+b)=(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 4a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πd =圆周率×半径×2 = 2πr
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 = 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 = a²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d÷2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c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S=πr2
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V=1/3Sh。
常用计量单位换算:
1、长度单位
公制:米(m)、厘米(cm)、毫米(mm)。l米=100厘米=1000毫米英制:码(yd)、英尺(ft)、英寸(in)。1码=3英尺,1英尺=12英寸换算:1码=0.9144米,1英尺=0.3048米,l英寸=2.54厘米=25.4毫米1米=1.0936码=3.2808英尺。
2、质量(重量)单位
公制:吨(t)、千克(kg)、克(g)。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英制:磅(lb)、盎司(oz)、格林(gr)。
1磅=16盎司=7000格林,1盎司=437.5格林换算:1磅=0.4536千克=453.6克,1盎司=28.35克,1格林=0.0648克。1千克=2.2046磅,1克=15.432格林,1千克=35.27盎司。
3、面积单位
公制:平方米(㎡)、平方厘米(c㎡)、平方毫米(m㎡)。1㎡=10000c㎡),1c㎡=100m㎡英制:码²(yd²)换算:1米²=1.196码²。
4、力的单位
公制:牛顿(N)、厘牛顿(cN)、daN。1牛顿(N)=100厘牛顿(cN),1千克力(kgf)=1000克力(gf),1 daN=10牛顿(N)。
英制:磅力(lbf) ,盎司力(oz)换算:1千克力(kgf)=9.807牛顿(N),1克力(gf)=0.9807厘牛顿(cN),1千克力(kgf)=2.2磅力(lbf)1牛顿(N)=0.225磅力(lbf),1盎司力(oz)=28.35克力(gf)=0.06237磅力(lbf)。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你会吗
第四关为13分。
一套游戏共八关,后面每一关的分直比前一关多四分,如果整套游戏满分120分。
1+5+9+13+17+21+25+29=120
第四关为13分。
加法法则:
在加法或者减法中使用“截位法”时,直接从左边高位开始相加或者相减(同时注意下一位是否需要进位与错位),知道得到选项要求精度的答案为止。在乘法或者除法中使用“截位法”时,为了使所得结果尽可能精确,需要注意截位近似的方向:
一、扩大(或缩小)一个乘数因子,则需缩小(或扩大)另一个乘数因子。
二、扩大(或缩小)被除数,则需扩大(或缩小)除数。如果是求“两个乘积的和或者差(即a*b+/-c*d)。
三、扩大(或缩小)加号的一侧,则需缩小(或扩大)加号的另一侧。
四、扩大(或缩小)减号的一侧,则需扩大(或缩小)减号的另一侧。
小学生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精选
这篇关于小学生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精选,是 无 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填空题。(25分)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0.3 -0.2 0 +0.1 +0.2 +0.4 2、把1米5分米、1.05米、15厘米、1米9厘米、1.2分米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在第三的是( )。 3、10月9日,新公布的珠穆朗玛峰高程数据与1975年公布的8848.13米相比,降低了3.7米。珠穆朗玛峰的现在海拔高度是( )米,记作( )米。 4、在5.65、5.659、6.96、和5.6四个数中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5、5.497精确到十分位约等于( ),3.4975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 6、666.66这个数的位和最低位上的两个“6”表示的数相差( )。 7、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78米,高是34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 8、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64分米,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9、把一根木料锯成3段要6分钟,锯成8段要( )分钟。 10、64.9连续减去( )个6.49后得6.49。 11、一个农民3小时耕地45平方米,照这样计算,10小时可耕地( )平方米。耕地255平方米需要( )小时。 12、小红和小明同时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0米,小明每分钟走80米。经过2小时后相遇,小明比小红多走( )米。 13、找规律填空。 ☆☆☆☆☆☆☆☆……左起第20个是( ),前30个图形中有☆( )个,( )个。 14、用1、2、3和小数点可以组成6个不同的两位小数,请你把这六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15、一个数与它自己相加、减、除,其和、差、商相加为39,这个数是( )。 16、在一根长100厘米的木棍上,自左至右每隔6厘米染一个红点,同时自右至左每隔5厘米染一个红点,然后沿红点处将木棍逐段锯开,那么长度是1 厘米的短木棍有( )根。 二、判断题。(6分) 1、负数都比正数小。…………………………………………………( ) 2、两个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面积也不相等。 …………( ) 3、6千米50米和6.005千米的长度相等。 …………………………( ) 4、大于4.1且小于4.3的小数只有1个。 …………………………( ) 5、0.5、0.50、0.500大小相等,但计数单位不同。… ……………( ) 6、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 三、选择题。(6分) 1、有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分别为3分米、5分米、4分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A、12 B、20 C、6 D、15 2、一件衬衫要用6颗扣子,100颗扣子最多能钉( )件衬衫 。 A、15 B、16 C、17 D、18 3、小虎早上从家到学校上学,要走1.3千米,他走了0.3千米后发现没有带数学作业本,又回家去取。这样他比平时上学多走了( )千米。 A、1 B、1.6 C、0.6 D、0.3 4、在一道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差的和是9.68,差是3.2,减数是( )。 A、6.48 B、1.64 C、3.28 D、3.025 5、一个三角形的底扩大5倍,?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学校 姓名 学号一、 填空。1.3.27×0.18的积是( )位小数,3.5÷0.25的商的最高位是( )位。2.m×7×n用简便写法写成( ),5×a×a可写成( )。3.已知1.6×0.32=0.512,那么0.16×0.32=( ),160×3.2=( )( )×0.32=51.2,0.016×( )=0.512,1.6×( )=512。4.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最小数表示a,最大的自然数是( );如果三个数中,中间的一个数是b,另外两个自然数是( )和( )。5.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都扩大3倍,面积扩大( )倍。6.小兰家养了a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只数的3倍还多2只。养了( )只白兔。7.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是15厘米,腰是a厘米,高是b厘米。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8.在○里填上>、<或=。8.34÷0.43○8.34÷0.34 9.65×0.98○9.65×1.0019.有一组数:40、37、28、22、22、38、23,这组数的平均数是( ),中位数是( )。10.用a元买了单价为5元的甜橙4千克,应找回( )元,若a=50元,应找回( )元。11.一个正方体的 子,投掷120次,出现3的次数约是( )次。12.一个高是4厘米的三角形与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面积相等,三角形的底是( )厘米。二、判断。1.x=2是方程2x-2=0的解。 ( )2.一个数除以0.98,商一定比这个数大。 ( )3.2×a可以简写成a。 ( )4.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是相同的。 ( )5.3.55555555555555是循环小数。 ( )三、选择。1.x与y的和除以4列式为( )A.x+y÷4 B.(x+y)÷4 C.4÷(x+y) D.4÷x+y2.0.47÷0.4,商1.1,余数是( )A.3 B.0.3 C.0.03 D.0.0033.0.8313131……的循环节是( )A.831 B.31 C.13 D.3134.X的3倍比9多4,所列方程不正确的是( )A.3x-9=4 B.3x=9+3 C.3x+4=9 D.3x-4=95.计算28×0.25,最简便的方法是( )A.28×0.5×0.5 B.28×0.2+28×0.05C.7×(4×0.25) D.20×0.25+8×0.25四、计算。1、直接写出得数。1.45×0.2= 0.88÷0.44= 2-1.2= 12.5×0.8=1-0.2÷0.2= 0×6.3÷9= 4.2÷7×7= 4.5×2÷4.5×2=2、用竖式计算。3.7×2.06(保留两位小数) 0.756÷0.36(要验算)3、解方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三篇
【 #教案# 导语】《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的:1、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地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若干个梯形图片(其中有两个完全一样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
2、你能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
3、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
启发谈话:同学们能依照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板书课题)
二、新课展开
1、操作探索
⑴拼一拼,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动手拼一拼。
提问:你拼成了什么图形,怎样拼的?演示一遍。
⑵看一看,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提问:你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了吗?
出示小黑板: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
⑶想一想: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师板书。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上底+下底)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
⑷做一做:计算“前面出示的梯形”的面积。
2、扩散思维
师:如果我们手中只有一个梯形,你们能不能自己动脑想出别的计算方法推导它的公式?下面小组讨论。 分组汇报:
生1:做对角线,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如下图⑴:
生2: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做另一腰的平行线,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如上图⑵。
生3:从上底的两个顶点作下底的垂线,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如上图⑶。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好多种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不管采取何种方法都可以得出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与下底的和乘以高再除以2。”
3、抽象概括
师: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 、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下底和高,那么梯形的面积你会表示吗?
生:S=( a + b ) h ÷2
4、反馈练习
完成课本P81做一做(一人板演)
三、应用深化
出示例子: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解释:举例说明“横截面”的含义。学生尝试计算:
( 2.8 + 1.4 ) ×1.2÷2
= 4.2×1.2÷2
=5.04÷2
=2.52(平方米)
答: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2.52平方米。
2、反馈练习:完成P82第1题
四、巩固练习:P82第2题
五、全课小结
六、作业:P82第3、4题
教学后记: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以实践操作为切入点,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积极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获得感性材料,为概括出新概念、总结新方法打下基础。
在教学是我注重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
这是一个三角形,怎样求它的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2)展示台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推导公式
(1)操作学具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④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梯形(重叠) 旋转 平移 平形四边形。
(2)观察思考
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 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反馈交流,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③字母表示公式。 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
第二层次,深化认识。
(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①提问:想一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
②学生回答,教师在展示台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引导操作。
①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能否仿照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②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讨论,教师作适当指导。
(3)信息反馈,扩展思路。
说一说你是怎样割补的?教师展示各种割补方法。
第三层次,公式应用。
(1)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题,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
(2)学生尝试解答。
(3)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
(4)完成例题下面的“做一做”。
3.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七第1、2和3题。
(2)讨论完成练习十七第4和6题。
4.全课小结。 (略)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继续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求出下面图形的面积。
2.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演示课件:拼摆三角形 )
二、设疑引入
教师出示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已标出底和高)。这个梯形比三角形的面积大还是小?相差多少呢?要想得到准确地结果该怎么办?
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三、指导探索
第一部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1.小组合作推导公式。
教师谈话:利用手里的学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提纲:
2.(演示课件:拼摆梯形 )
电脑演示转化推导的全过程。
更多文章:
单身汉如何快速找一个媳妇?求高考零分作文,《我想找媳妇》全文
2024年6月7日 06:20
求一篇罗阳的作文,要有事迹和感想,不低于450字?为什么说罗阳是国家的儿子
2024年7月21日 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