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出自哪里)
本文目录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出自哪里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主要内容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句子赏析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后第二题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文中的两个强盗都做了哪些事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主要内容
-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背景
- 谁知道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
- 巴特上尉在收到雨果的信(即《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后的反应是什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出自哪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出自《雨果文集》第11卷的文章。
段落原文: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扩展资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写过一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此文选入中国初中语文教材。
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雨果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雨果的难能可贵之处,不仅在于立场不是狭隘民族主义,而是群众的角度,世界的角度,人类的角度,公开斥责政府如强盗一般,颠倒黑白,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
还在于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因此,他盛赞中华民族,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愤怒的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表达了雨果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在这篇文章中,雨果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
作为一名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的作家,雨果的信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雨果的立场不是狭隘民族主义,而是群众的角度,世界的角度,人类的角度,他公开斥责政府如强盗一般,颠倒黑白,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雨果还极度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扩展资料:
雨果的作品风格
雨果在艺术手法上的一个特点:描写经过夸张的、非凡的人物和非凡的情节。他的主人公或者是做出了极其英雄的行为,或者是做出了极其残暴、卑劣的行为。他们的性格特点都经过夸张。情节也是非凡的。
矛盾一个紧接一个而来,又充分运用巧合、偶遇等手法,曲折有致,引人入胜。雨果的创作是他关于对比的美学见解的实践。他喜欢显著的对比。作品的环境描写就离不开这个原则。
雨果善于描写巨大的场景和巨大的事件,例如滑铁卢战役等。同时作者喜欢在作品中站出来书写自己的主观感受,他充满激情的表现自己的爱和憎,从而引发读者共鸣。
积极浪漫主义运用非凡话、夸张、强烈的对比构成情节,和消极浪漫主义有本质的不同。雨果的作品在非凡的形象和实践中再现典型的性格和现实现象的社会历史实质。它从本质上反映现实,反映作者的进步理想。
雨果善于巧妙地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方法。在他的浩瀚的浪漫主义巨著中,就有真实的典型人物,有时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方法塑造一个人物。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主要内容
主旨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雨果的难能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民族主义,而是群众的角度,世界的角度,人类的角度,他公开斥责政府如强盗一般,颠倒黑白,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还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因此,他盛赞中华民族,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愤怒的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
主要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
在信中雨果从圆明园是一个世界奇迹说起,高度赞誉圆明园的艺术成就,然后指出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属于全人类的。站在这个高度上,他愤怒地谴责焚掠圆明园的强盗行为。雨果的立场与观点,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句子赏析
以下是《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的一些句子赏析。1.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雨果高度赞美了圆明园,指出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他把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相提并论,看作是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巴特农神庙是希腊神话中雅典娜女神的象征,圆明园则代表了东方文化。由于侵略,美好的东西被毁掉,这是令人痛心的。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表现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尊重和对东方文化的赞美。2.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这句话写出了侵略者对中国文明犯下的滔天罪行,表现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怒。3. 两个强盗进入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把它变为一片废墟……这段话用“两个强盗”来形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洗劫并火烧圆明园的可耻行径,揭露了侵略者的暴行,讽刺他们无耻的强盗行径。这段话把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犯下的罪行连缀成一幅完整而大胆的图画,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激发了人们爱国的激情和民族感情。4. 在我们欧洲人看来,中国文明是亚洲的辉煌成果之一……您说得很对。这段话表现了雨果作为一位具有正义感的法国作家,对英法联军劫掠中国珍宝的谴责和讽刺,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欣赏。他指出中国文明是亚洲辉煌成果之一,并承认圆明园在艺术上和美学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他的这种公正立场和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态度,令人钦佩。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后第二题
首先,我要感谢您。感谢您对圆明园的盛赞。“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中的地位。”您正是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的价值。您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性,盛赞我们中华民族。看来,您并非认为我们是“野蛮人”,反而对我们充满信心,不是吗?1860年十月,英法联军控制了北京后,又焚掠了有"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英法联军仅用了3天的时间就毁了两代人的心血,烧,杀,抢,掠.英法联军的这一切行为与强盗有什么区别吗? 法国吞下了一半赃物,一笔不小的巨额财富,小人会见钱眼开、利欲熏心、不明黑白;君子也会是认为是国之荣耀,理所当然。然而,您却没被社会舆论所蒙蔽,也没有被狭隘的爱国的狂热所支配,而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诉说正义。这说明您有多么大的高尚情怀!你清醒的头脑着实让我钦佩!您在信中说道,“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分战利品还给被掠夺的中国。”可是这个愿望并没有完全实现,即使有个别国宝流失多年后,辗转回到了祖国。但我想无论是什么情况,真理与您都会站在我们正义的立场上。当然,中国决不会以战争的方式来取回圆明园的物品。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决不会挑起战争。在这近150年来,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是那个腐败、落后、无能、任人宰割的中国了。中国现在以全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正在加足马力追赶世界其他先进国家,相信不久就可以与其他先进国家并肩。你也一定会期待这屹立于强国之林的中国吧!尊敬的雨果先生:你好!我读了您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感慨万千。我看到了一个在著名的上尉面前不阿谀奉承,而是大胆地倾泻自己的愤怒和毫不留情地谴责自己国家的大作家,那就是您!您说的很对,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巴黎的圣母院、中国的圆明园等等都是岁月留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本来就是自己的东西,英法联军却还要砸,还要搬,还要烧,甚至于毁灭这笔财富。抢到自己手里也是自己的,只是更破碎,更肮脏。无知的他们亲手毁灭了一个人类的奇迹。因为他们是打着“文明人”的旗号把属于自己的东西砸烂、烧毁,而后还沾沾自喜,自以为满载而归,自以为是丰功伟绩,其实他们只捡到了一堆圆明园的破烂,这不是很可笑么?今天,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把这一段沉重而又耻辱的历史容纳,“这座凝聚着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世界名园,化成一片焦土”,这一个巨大的感叹号曾在多少人心里掀起过多大的波涛,但圆明园毁灭已是事实,所以,只有无奈,只有愤恨,只有望着西放博物馆陈列的圆明园文物发呆。在嘈杂的北京城里,圆明园并没有被嘈杂染色,仍旧寂寞地屹立在那里,不,三个字应该改成五个字:圆明园遗址。我们永远也忘不了在这一片寂寞的土地上曾有过三天三夜的大火。火舌同英法联军一样贪婪,用尽全力吞掉那永世的辉煌,把发霉发臭的耻辱一下子摆到了中国的桌上。圆明园沧桑的眼神里不仅仅是寂寞,还有愤怒之火。强盗们的火灭了,它的火永远也不会灭,这是中华民族的火焰!于是,便想起一个作家的诗: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阴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旷野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偌大的中国,只要多少像这样的人,就能把洋洋得意的英法联军赶走,可是却没有人站出来。我们这一代,也只有像这个作家一样恨自己没早生一个世纪。当英法联军高举火把轰轰烈烈地闯进圆明园的时候,咸丰帝逃到了避暑山庄,“我的皇家园林可惜了,该怎么向先帝们交代哟!只要我的皇位保住就好。”光说不行动没用啊。“既然皇帝连自己的家都不要了,我们留在这干什么,又不是我们的家,我们也卷铺盖走人吧!”官员们这样想。百姓早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了,“惩罚皇家贵族的机会终于来了!不过……我们又要受苦了,哎!”于是皇帝逃,官员逃,百姓也逃。逃逃逃,圆明园就这样轻轻松松地被英法联军请到了人们的叹息、愤恨、耻辱中。雨果先生,请您看看中国当时的状况吧!“圆明”二字,雍正《圆明园记》中的解释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取恪守圆通中庸,聪明睿智一意。的确,圆明园容纳了太多的才情。令人眼花缭乱的雕刻,五花八门的瓷器,著名画家立意深刻的画卷……雍正大肆修建了二十八景,乾隆六下江南巡视,游遍名胜,把海宁的安澜园、南京的瞻园、苏州的狮子林、宁波的天一阁以及杭州西湖的许多名胜都“搬”到了圆明园内。这是一个帝王们穷奢极欲的场所。雨果先生,请您在同情中国的同时,愤恨一下中国腐朽的政治吧!帝王们把收刮来的民脂民膏堆放在这里了,一堆就是那么宽、那么高。百姓们本来就只剩一层皮,经过这么一“剐”,就只剩骨头了。但官员们吃着肉时却没有吐出白骨,这是精瘦肉,哪儿来的骨头呢?皇帝和官员们在坐享天伦之乐,百姓们呢,不为自己的天伦之乐劳作,而是去为别人劳作去了,但辛勤的劳作还是得不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悲哀,不可名状的悲哀。雨果先生,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火烧圆明园也一样。我们对着别人愤怒过了,也该对着自己愤怒了。可忍一时,但不可忍一世。清朝属于后者,忍了一世,结果把江山“忍”出去了,把文化遗产“忍”出去了,结果还把耻辱也“忍”到了中国的历史中。如果我们当初就把愤怒的矛头对准英法联军,那会怎样?起码他们不敢到中国的地盘上如此放肆。但清朝一再显示自己的软弱,这样不但不会引起别人的同情,相反,他们还会得寸进尺!雨果先生,不仅是您,还有中国的所有人民,都希望英法两国归还这份战利品。但是,归还了又怎样呢?什么药也不能医治内心的创伤,圆明园能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吗?不能,永远也不能!圆明园的珍宝已流失在外,我们要做的,不是眼巴巴地望着,而是上别人看得起中国,不敢再侵略中国!雨果先生,您作为一个法国人,却大胆地抖出了他们的罪行。我们非常感谢您能站在公正的角度看待这件事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文中的两个强盗都做了哪些事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文中的两个强盗做的事情是抢劫、火烧圆明园。
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作者雨果揭露了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暴行。英法联军在进入圆明园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抢劫行为。他们掠夺了园内的珍宝、文物和艺术品,并将其带回欧洲。这些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本来应该留在原地,为中国人民所共有,但英法联军的抢劫行为使其流散到世界各地,给中国文化和艺术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在抢劫完毕后,英法联军为了掩盖他们的罪行,决定火烧圆明园。这场火灾持续了数天,圆明园被彻底烧毁,只剩下断壁残垣。这场火灾不仅摧毁了这座伟大的园林,也使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创作背景: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创作的一篇散文,本文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揭露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表达了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谴责和对圆明园的同情。
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雨果认为这种行为是对人类文明的犯罪。他呼吁巴特勒上尉不要忘记这些罪行,并希望他们能够受到应有的惩罚。这种谴责和呼吁不仅是对英法联军的批判,也是对所有侵略者和战争行为的反对。
通过学习这篇散文,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还可以感受到雨果的正直和良知。同时,我们也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反对战争,让和平永远成为人类的共同愿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主要内容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非常明确,态度非常鲜明。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布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代表了人类的良知,是非分明,爱憎分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侵略与被侵略,掠夺与被掠夺,破坏与被破坏,其性质本来是判然分明的。但是,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容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是难能可贵的。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能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指出,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还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到底,是属于全人类的。正因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所以对文明创造者非常尊重。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这封信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敬重。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背景
雨果写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背景:
1861年,当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后发出了满腔义愤。
雨果义正辞严地写道:“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责,把这些财富还给被劫掠的中国。”
扩展资料:
雨果的作品冗长,在他巨大的作品中,有的是离题、重复、无用的发挥,例如《悲惨世界》预计写六卷,最终却写了十卷。全面兼顾也是他的特点。语言方面,形容语往往出人意外,或者雨果将具体的形容词与抽象的名词相结合,或者相反,或者形容词具有新含义。
而是人则是这种含义的创造者。名词具有新的作用,他有损于动词的作用:抽象名词用来描绘;反过来,思想和概念通过比较和具体意象的中介表达出来。由此产生新的双字和闻所未闻的连接。这种词语由于构成作家的基本词汇并被反复运用而变得纠缠不休。
雨果善于巧妙地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方法。在他的浩瀚的浪漫主义巨著中,就有真实的典型人物,有时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方法塑造一个人物。
谁知道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
英法联军先后三次侵略中国 第一次是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 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是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签订《北京条约》 并且火烧圆明园还有就是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签订《辛丑条约》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
巴特上尉在收到雨果的信(即《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后的反应是什么
巴特上尉在收到雨果的信(即《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后的反应:巴特勒上尉马上向联军总部报告,并呈上原件,联军司令看后大为光火,马上把雨果打入“黑五类”,罪名是“现行反革命分子”。英国和法国的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都义愤填膺,认为雨果是典型的封建残余,对伟大的联军司令提出的“砸烂一切牛鬼蛇神”的英明决定不敬而把他下放到布鲁塞尔乡进行思想改造。后来英明的联军司令发现雨果的出身也是大大的不好,父亲是个军阀,他本人也参加过反革命活动,决定对雨果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永世不得翻身。直到1878年法国三种全会后他才重获自由得到平反昭雪。《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本文选自《雨果文集》第11卷,程增厚译。本文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雨果的难能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民族主义,而是群众的角度,世界的角度,人类的角度,他公开斥责政府如强盗一般,颠倒黑白,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还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因此,他盛赞中华民族,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愤怒的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
更多文章:
十八和谐综合社区(【试论如何建设和谐社区】试述构建和谐教育的四个重要关系)
2024年8月7日 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