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论止盗(反腐倡廉的治国理念)?唐太宗论止盗文言文翻译注释
本文目录
- 唐太宗论止盗(反腐倡廉的治国理念)
- 唐太宗论止盗文言文翻译注释
- 《太宗论盗》 译文是什么
- 《唐太宗论止盗》文言文翻译
- 唐太宗论止盗中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迷茫他的治国理政的理念是什么
- 唐太宗论止盗的问题
- 唐太宗论止盗
- 写盗的文言文翻译
- 唐太宗论止盗原文 唐太宗论止盗翻译
唐太宗论止盗(反腐倡廉的治国理念)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让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其中,唐太宗论止盗是他反腐倡廉的治国理念之一。
在唐太宗的时代,盗贼猖獗,社会治安十分不稳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太宗提出了“止盗”的治国理念。他认为,止盗不仅是治理社会治安的重要手段,更是一种道德和文化的引领。唐太宗认为,只有通过道德教育和文化引导,才能真正地让人们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秩序。
道德教育
唐太宗认为,道德教育是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他在治理社会的过程中,注重道德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他认为,只有通过道德教育,才能让人们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秩序,从而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唐太宗在治理社会的过程中,注重对盗贼的道德教育。他认为,盗贼之所以会犯罪,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道德观念。因此,他在治理社会的过程中,注重对盗贼的道德教育,通过教育和宣传,让他们懂得道德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秩序。
文化引导
唐太宗认为,文化引导是治理社会的另一个重要手段。他认为,只有通过文化引导,才能真正地让人们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秩序,从而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唐太宗在治理社会的过程中,注重文化引导。他认为,文化是一种道德和艺术的表现形式,通过文化的引导,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和秩序。因此,他在治理社会的过程中,注重文化的普及和推广,通过文化的引导,让人们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秩序。
操作步骤
唐太宗论止盗的治国理念,不仅是一个理论,更是一个实践。在实践中,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治理社会,达到止盗的目的。
第一步,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唐太宗认为,只有通过法律制度的建设,才能真正地治理社会。因此,他在治理社会的过程中,加强了法律制度的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社会秩序。
第二步,加强道德教育。唐太宗认为,道德教育是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他在治理社会的过程中,注重对盗贼的道德教育,通过教育和宣传,让他们懂得道德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秩序。
第三步,加强文化引导。唐太宗认为,文化引导是治理社会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因此,他在治理社会的过程中,注重文化的普及和推广,通过文化的引导,让人们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秩序。
结尾
唐太宗论止盗,是他反腐倡廉的治国理念之一。他认为,只有通过道德教育和文化引导,才能真正地让人们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秩序。在实践中,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治理社会,达到止盗的目的。唐太宗论止盗,不仅是一个理论,更是一个实践,它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治理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唐太宗论止盗文言文翻译注释
唐太宗论止盗文言文翻译注释如下:
翻译译文:
(唐太宗)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于实际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
我应该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唐太宗)皇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
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
文言文注释:
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
何必。
《太宗论盗》 译文是什么
【译文】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 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原文】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止,上哂(shěn讥笑)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逼迫)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太平),路不拾遗,外户(大门)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①(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⑦请重法以禁止,上哂②(shěn:讥笑)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逼迫)身,故不暇③顾廉耻耳。朕当去⑧奢省费,轻⑨徭④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⑩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⑤(太平),路不拾遗,外户⑥(大门)不闭,商旅野宿焉。——司马光《资治通鉴》
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的饥饿逼迫上身,所以就顾不得廉耻罢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拾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给自己),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唐太宗论止盗》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论止盗》出自《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所著。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唐太宗论止盗》文言文翻译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原文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译文
(唐太宗)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于实际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该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唐太宗)皇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
注释
皇上,这里指唐太宗
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无偿劳动
太平
顾不上
讨论
有人
严厉的刑法
制止
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
通“而”,而已
贪得无厌
去掉,避免
奢侈
选拔和任用
廉洁的官吏
何必
这
这句是使动用法句式:使门向外开。也就是不闭门的意思。
商人和旅客
在郊外露宿。
从此,从此以后。
相关练习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顶尖课课练》——24课《大道之行也》课外拓展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上与群臣论止盗:论(讨论)止(禁止)
(2)民之所以为盗者:为 (成为)
(3)或请重法以禁之:或 (有的人)
(4)故不暇顾廉耻耳:故 (所以)
(5)轻徭薄赋:轻(减轻)
(6)安用重法邪:安 (怎么)
(7)自是数年之后:是(这)
二、对盗的问题,群臣的看法是什么?“上”的看法又是什么
群臣的看法是:重法以禁之(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
“上”的看法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
理由是: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
三、“上”的做法营造了什么样的社会?(用上文原句回答)
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四、“海内升平”使你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的哪个句子?“外户不闭,商旅野 宿”使你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哪个句子?
“海内升平”使人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人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外户而不闭。
从唐太宗和群臣们不同的止盗方法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清正廉洁,开明,会自我反省。
唐太宗时代出现的“贞观之治”是孔子所说的“小康社会”,分析其原因。
唐太宗论止盗中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迷茫他的治国理政的理念是什么
答:1、群臣论“止盗”的方法是:重法以禁之(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唐太宗论“止盗”的方法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理由是: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2、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个清正廉洁、开明、会自我反省的君主。一、原文: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本文出自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二、译文: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的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禁止他们。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当去掉奢侈的花费,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让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用严厉的刑法呢!” 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起来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太宗李世民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三、唐太宗简介: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唐太宗论止盗的问题
首先帮你语译左篇文先..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止,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③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⑤不闭,商旅野宿焉。 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立重法以禁之。世民微笑着说:「人民之所以为盗,是由于赋税繁杂,差役过重,加上官吏贪求,饥寒逼紧身,以致不暇顾及廉耻。我们当去奢省费,轻傜薄赋;选用清廉的官吏,使民衣食有余,自然就不会为盗,这样就不用重法了。」 之后的数年,天下大海各处都平平安安,人们路不拾遗,即使大门不闭也行,各个到来的商人旅人都好心野宿了。 参考网址 --》 .myblog.yahoo/jw!WAKrvamTEx_XlgqLT8XE6g--/article?mid=3053&prev=3058&next=2988&l=f&fid=14 1.本文用了甚么叙述方法? 关于敍述方法,可参考以下网址 edcity/article/eworks_learning/030814-002/index.p?print=1 顺叙、倒敍是其中两种方法。 本文是用了顺敍的方法来敍述。 2.唐太宗为甚么不同意用「重法」来「止盗」? 太宗提及到「人民之所以为盗,是由于赋税繁杂,差役过重,加上官吏贪求,饥寒逼紧身」,他认为以上的是人民盗的原因,所以他认为只要改改以上的坏习惯,便可以止盗了。 3.作者如何说明唐太宗的看法是正确的? 在太宗话语后,之后的几句都是作者的看法,「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这就是说明作者赞同太宗的看法。 4.由此可见唐太宗是一个甚么样的人? 从他的方法来看,可见他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而且体谅民情,不愿民间受苦,并能够针对当时环境作出改善,可见并不是一个昏君。 参考: Yahoo
唐太宗论止盗
(1)上与群臣论止盗:论(讨论)止(禁止) (2)民之所以为盗者:为 (成为) (3)或请重法以禁之:或 (有的人) (4)故不暇顾廉耻耳:故 (所以) (5)轻徭薄赋:轻(减轻) (6)安用重法邪:安 (怎么) 二:对盗的问题,群臣的看法是什么?“上”的看法又是什么 群臣的看法是:重法以禁之(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 “上”的看法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 理由是: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 三:“上”的做法营造了什么样的社会?(用上文原句回答) 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四:“海内升平”使你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的哪个句子?“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你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哪个句子? “海内升平”使人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人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外户而不闭
写盗的文言文翻译
1. 谁有文言文 为盗之道 的翻译
原文: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
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壤。自此以往,施及州闾。”
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时,以脏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
国氏曰:“若为盗若何?”
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翻译:
齐国有家姓国的人很富,而宋国有家姓向的人很穷。一天,向家特地从宋国到齐国去,向姓国的请教发财致富的诀窍。
姓国的告诉他说:“我不过会偷盗罢了。当年开始做盗贼时,一年就能自己养活自己,二年就有盈余,到了第三年就非常富裕了。从此以后,有能力接济周围的邻居了。”
姓向的听了非常高兴。但他只记住了做强盗的话,而没有领会怎样去“盗”的道理。于是回去以后,便翻墙打洞,凡是手所能摸到的、眼睛所能看下马看到的,无所不偷。没有多久,官府以盗窃罪把他抓去,原先所有的财产也都被没收了。
姓向的以为姓国的人欺骗自己,便找上门去抱怨他。
姓国的人问:“你是怎样偷的呀?”
姓向的把偷盗的经过告诉了他。国氏说:“唉呀!你违反做贼的道理竟达到如此境地啊!现在我把道理告诉你吧:我知道天有春夏秋冬之时序,地有稻梁菽黍之出产。我偷的正是天地的时利。云雨可以滋润庄稼,山林沼泽可以植树养鱼,我利用这些来种植我的庄稼,修筑我的墙垣,建造我的房屋。在陆地上,我‘偷盗’飞禽走兽;在水里,我‘偷盗’鱼、鳖水产,真是无所不‘偷’。五谷、瓜果、庄稼、土地树木、飞禽走兽、鱼虾龟鳖都是自然界里生长的,哪一件是属于我的呢?然而我偷自然界的东西却是遭不到祸殃的。可是金银、珠玉、谷帛、钱财货物,都是人们积聚起来的,啊一件是自然界所赐予的呢?你去偷这些东西而获罪被捕,那怪谁呢?” 。
2. 古文 盗户 的翻译
原文
顺治间,膝、峄之区,十人而七盗,官不敢捕,后受抚,邑 宰别之为“盗户”。凡值与良民争,则曲意左袒之,盖恐其复叛也。后 讼者辄冒称盗户,而怨家则力攻其伪;每两造具陈,曲直且置不辨,而先 以盗之真伪,反复相苦,烦有司稽籍焉。适官署多狐,宰有女为所惑,聘 术士来,符捉入瓶,将炽以火,狐在瓶内大呼日:“我盗户也!”闻者无不 匿笑。异史氏曰:“今有明火劫人者,官不以为盗而以为奸;逾墙行淫者, 每不自认奸而自认盗:世局又一变矣。设今日官署有狐,亦必大呼日‘吾盗, 无疑也。”
章丘漕粮摇役,以及征收火耗,小民尝数倍于绅衿,故有田 者争求托焉。虽于国课无伤,而实于宫橐有损。邑令锺,牒请 厘弊,得可。初使自首;既而好民以此要士,数十年鬻去之产,皆 诬托诡挂,以讼售主。令悉左袒之,故良懦多丧其产。有李生亦为 某甲所讼,同赴质审。甲呼之“秀才”;李厉声争辨,不居秀才之名。喧不 已。令诘左右,共指为真秀才。今问:“何故不承?”李曰:“秀才且置高 阁,待争地后,再作之不晚也。”噫!以盗之名,则争冒之;秀才之 名,则争辞之:变异矣哉!有人投匿名状云:“告状人原壤,为抗 法吞产事:身以年老不能当差,有负郭田五十亩,于隐公元年, 暂挂恶衿颜渊名下。令功令森严,理合自首。讵恶久假不归,霸为 已有。身往理说,被伊师率 *** 七十二人,毒杖交加,伤残胫股;又将身锁置陋巷, 日给箪食瓢饮,囚饿几死。互乡约地证,叩乞革顶严究,俾血产归 主,上告。”此可以继柳跖之告夷、齐矣。
译文
清朝顺治年间,山东滕县、峄县一带,十个百姓中就有七个是盗寇,官府也不敢抓捕他们。后来,这些盗寇受了招抚,归顺了朝廷,县官把他们另立户册,称之为“盗户”。凡“盗户”与一般老百姓发生争执,官府总千方百计地袒护他们,为的是怕他们重新造反。后来打官司的人便往往冒称是“盗户”,而另一方却极力揭发对方是假的。每每打官司时,诉讼双方先不去争论是非曲直,而是苦苦争辩谁是真盗假盗,还得烦劳官府去查阅户籍。正巧,官署里经常有狐狸作祟。县官的女儿被狐狸迷住了,请了法师,用符咒捉住了狐狸,放进了一个瓶子里,准备用火烧死它。这时,狐狸在瓶子里大声喊叫:“我是盗户!”听到的人无不暗笑。
《盗户》节选自《聊斋志异》卷八的篇目。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又名柳泉居士,聊斋先生,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还有文集13卷400多篇,诗集8卷900多篇,词1卷100多阕,以及俚曲14种、戏3部、杂著5种。
3. 文言文 以盗治盗 翻译
长安集市偷盗特别多,商家苦不堪言。
皇帝就此事征询张敞的意见,张敞认为可以禁绝偷盗。张敞上任后,登门求教长安父老。
了解到偷盗头目有几人,生活都十分富足,出门骑马,有小童侍从。乡里人以为是他们是有道德的人。
张敞全都叫来责问,于是宽贷他们的罪责,但抓住他们过去所做的坏事,让他们去抓小偷来赎自己的罪。偷盗头目说:“如今一旦叫他们到京兆府,恐怕各个小偷都会害怕,愿一切交给我们来安排。”
张敞把偷盗头目都任命为役吏,送他们回去。他们摆了酒席,小偷们全都来祝贺,而且喝醉了酒,偷盗头目用红褐色颜料在他们的衣襟上做记号。
官吏坐在巷口查看走出来的人,衣裾涂着红褐色颜料的就把他抓住捆绑,一天就逮捕了几百人。追究他们所犯的罪责,有的一人作案百余起,全都进行处罚。
自此以后,击鼓打官司的很少,集市上没有偷盗,皇帝嘉奖了张敞。
4. 【文言文国氏善为盗的译文】
原文: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壤,自此以往,施及州闾.”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桓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时以赃获罪,没其居之财.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之盗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桓,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翻译:齐国一个姓国的是首富,宋国的一个姓向的极穷,(姓向的)从宋国到齐国(向姓国的)请教致富的方法,姓国的告诉他说:“我善于盗窃.一年就自给,两年就自足,三年就大丰收,从此往后,施舍到的(大)有州(小)有弄巷.”姓向的大喜,知道了他做盗贼的话,却不知道他做盗贼的办法,于是穿墙破室,(只要是)眼睛看见的手所碰到的没有不偷的,没多久,(就)人脏并获被判罪,连他祖辈的财产都被没收了. 姓向的认为姓国的在骗自己,就去埋怨他.姓国的说:“你是怎么做盗贼的?”姓向的就将自己偷盗的情况说了. 姓国的说道:“哈哈!你偏离做盗贼的方法也太远了吧?现在我告诉你吧.我听说天有时,地有利,我偷盗天地的时利, 云雨滋润,山川孕育万物,以使我的禾苗成长,生养我的庄稼,筑我的墙,建我的房屋;陆地上我盗禽兽,水里我盗得 鱼鳖,没有一样不是盗得的啊.所有庄稼、土地树木、禽兽、鱼鳖都是天地所生,哪有是我所有的啊?但是我偷盗天的 就没有祸殃;而金玉珍宝、谷物锦缎财物,是别人聚集的(财物),哪是天所拥有的啊?你偷盗那些东西被判罪,怎么 能怨恨(我)呢?”。
5. 文言文 陈寔退盗的翻译
永城的太丘,在东汉时称太丘县。据《后汉书·陈寔传》记 载,汉桓帝时,陈寔任太丘长。他理政有方,秉公办事,心地厚,善于以德感人,深受人们的尊敬与爱戴。一天晚上,陈寔发 现自己的住室里有个小偷躲在屋梁上,他并没有声张,而是把子孙们叫到跟前,严肃地讲了一番做人的道理。他说每个人都应该自尊自爱严格要求自己,防止走上邪路。干坏事的人并不是生来就坏,只是平常不学好,慢慢养成了习惯,本来也可以是正人君子的却变成了小人,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躲在梁上的小偷句句听得仔细,羞得无地自容,跳下来连连向陈寔磕头、认罪求饶,陈寔仔细盘问,方知连年欠收,生活贫困,他才当了小偷。陈寔看他不象个坏人而且确有悔改的决心,就送给他两匹绢,叫他作本钱做小生意养家糊口,那人拜谢而去。
此事传开,成为民间美谈,太丘县很长时间没有发生盗窃案件。从此梁上君子成了一个典故,成了窃贼的代称,人们把陈寔送给小偷两匹绢的事,称作“陈寔遗盗”。
6. 求文言文《唐太宗论止盗》全文翻译
司马先《唐太宗论止盗》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①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②不闭,商旅野宿③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 *** 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唐太宗)皇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
7. 躄盗的翻译
【原文】
有躄盗者,一足躄,善穿窬。尝夜从二盗入巨姓家,登屋翻瓦,使二盗以绳下之,搜资入之柜,命二盗系上已,复下其柜,入资上之,如是者三矣。躄盗自度曰:“柜上,彼无置我去乎。”遂自入坐柜中,二盗系上之,果私语曰:“资重矣,彼出必多取,不如弃去。”遂持柜行大野中,一人曰:“躄盗称善偷,乃为我二人卖。”一人曰:“此时将见畅迹扳克殖久帮勋爆魔主人翁矣。”相与大笑欢喜,不知躄盗乃在柜中,顷二盗倦,坐道上,躄盗度将曙,又闻远舍有人语笑,从柜中大声曰:“盗劫我。”二盗惶讶遁去,躄盗顾乃得金资归。何大复作《躄盗篇》。
【译文】
有个窃贼虽断了一条腿,但仍善于穿墙偷窃之术。
有一天夜里,这名断脚盗跟另外两个窃贼潜入一位姓巨的家中行窃。断脚盗先要另外两人翻上屋顶,再垂下绳索,让他能入屋搜刮财物,装入大箱中,再要两人将大箱吊起,接着再放下大箱。如此连续三次后,断脚盗突然想到:“大箱上去后,他们是否会丢下我不管?”于是自己钻进箱内。
两人将大箱拉上后,果然暗暗商量:“箱子那么重,财物一定不少,他一定会要求要多分一些,不如丢下他吧!”于是两人抬着箱子向郊外逃去。
途中,一名盗匪说:“断脚盗号称神偷,但是还是被我们出卖了。”
另一人说:“此刻恐怕已被主人发觉了。”
两人不觉得意大笑,不知断脚盗就在大箱中。
又走了一段路,两人累了,就在路边休息,断脚盗盘算天快亮了,又听见远处屋舍传来人语声,于是笑着由箱中走出,大声说:“有强盗抢我的东西。”两名强盗在惊惧讶异中逃走,于是断脚盗获得全部的脏物。
8. 文言文《察盗》翻译
翻译如下:
唐代怀州河内县有个董行成,善于侦察盗贼。有一个人从河阳县长店偷来一条驴和一个 袋子,天刚透亮就到了怀州。董行成在集市上见到后,大声喝道:“盗贼站住!”那个偷驴人下来认罪。
一会儿,驴主跟踪赶来。有人问董行成是怎么知道的?他说:“这条驴跑得很急,出了一身汗,说明偷驴的人不是常赶驴出门走路的;见到人时就赶驴躲得远远的,说明他胆怯心虚。根据这些,就知道他是盗贼。”
1.原文:
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善察盗。有人从河阳长店盗一驴并囊袋,天欲晓,至怀 州。行成市中见之,叱曰:“彼盗住!”盗下驴即承伏。少顷,驴主寻踪至。 或问何以知之?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人也;见人即引驴远过,怯也,是故知其为盗也。”
2.赏析:
通过一件小故事,凸显了文中董行成的三个特点:一,善于观察。二,长于分析。三,机智勇敢。
9. 贼的文言文翻译
原发布者:nilupar2002
151.狐猪争功,文言文翻译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班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译文:狐狸笑猪说:“你是一个大蠢物,哪能和我相比呢?”猪说:“你就不必讥笑我了,你也不见得在世界上有什么功劳。”狐狸说:“我的毛皮,能作衣服、被子造福百姓,怎么说我没有功劳呢?如果是你则没有功劳了。”猪说:“我的肉,能让人吃饱肚子,怎么能说没有功劳呢?”这时一只羊莽莽撞撞地走过来了,说:“你们就不用再争了,我兼有你们两个的长处,你们觉得呢?”话还没说完,一只狼突然来到,将它们全部扑杀了。然后笑着说:“这一帮只适合做奴隶的动物,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功劳,只能做我的食物罢了!”152.文言文《沈沌子多忧》的翻译沈屯子生性多虑,整日忧心忡忡。一天,他与朋友一块来到集市上,听说书人说到“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外无援”时,他立时紧皱眉头,站在一旁唏嘘不已。朋友把他拉回家中,他竟日夜不忘此事,口中不住地念叨着:“文广被困在那里,怎么才能解脱呢?”竟因此忧愁得生了一场大玻家里人劝他到外面走走,散散心,他就走了出来。途中正好看见有人扛着一捆竹竿
唐太宗论止盗原文 唐太宗论止盗翻译
1、《唐太宗论止盗》原文: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2、《唐太宗论止盗》翻译: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的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禁止他们。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当去掉奢侈的花费,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让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用严厉的刑法呢!” 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起来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太宗李世民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更多文章:
银行微笑服务(招商银行在经营中提出微笑服务、站立服务,并为客户提供咖啡、牛奶,招商银行此种行为属于())
2024年3月14日 12:20
包含16个爱情故事的诗《我看爱情》的作者纳兰慕容是谁?为什么我看爱情剧是总会想男女主角会不会太
2024年3月6日 05:00
作文题目大全?福建高考作文题目怎么写如何审题立意,附满分范文
2024年5月30日 17:10
2021年父亲节祝福图片(2021年父亲节祝福 送给父亲节的祝福)
2024年4月10日 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