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设计范文)

2024-12-07 11:30:09 :27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设计范文)

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设计范文

  正数与负数这节课是有理数这一章的第一节课,引入负数是实际的需要,也是学好后续内容的需要.本节先回顾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数,然后通过引言中温度、净胜球数、加工允许误差的实例,引出负数,进而给出正数与负数的描述性定义并进一步介绍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七年级数学 《正数和负数》教案设计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设计范文一

  1.1正数和负数 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过程与 方法 :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负数的过程,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二、学法引导

  1.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演示法,教师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并及时点拨,让学生从实例之中自得知识。

  2.学生学法:研究实际问题→认识负数→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会判断正数、负数,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难点:负数的引入。

  3.疑点:负数概念的建立。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电脑)、自制活动胶片、中国地图。

  六、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通过投影给出实际问题,学生研究讨论,认识负数,教师再给出投影,学生练习反馈。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提出问题:举例说明小学数学中我们学过哪些数?看谁举得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学生们互相补充,可以回答出:整数,自然数,分数,小数,奇数,偶数……

  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没有物体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教法说明】学生对小学学过的各种数是非常熟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会非常积极地回忆、回答,这时教师注意理清学生的思路,点出小学学过的数的精华部分。

  提出问题:小学数学中我们学过的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

  学生活动:学生们思考,头脑中产生疑问。

  【教法说明】教师利用问题“有没有比0小的数?”制造悬念,并且这时学生有一种急需知道结果的要求。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看两个实例

  (出示投影1)用复合胶片翻四次

  在冬日一天中,一个测量员测了中午12点,晚6点,夜间12点,早6点的气温如下:你能读出它们所表示的温度各是多少吗?(单位℃)

  学生活动:看图回答10℃,5℃,零下5℃,零下10℃。

  

  10 5 -5 -10 师:再看一个例子,中国地形图上,可以看到我国有一座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图上标着8848,在西北部有一吐鲁番盆地,地图上标着-155米,这两个数表示的高度是相对海平面说的,你能 说说 8848米,-155米各表示什么吗?

  (出示投影2)(显示中国地形图,再显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直观图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尝试回答:8848米表示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8米;-155米表示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教法说明】针对实例,教师不是自己一概地陈述而是注意学生参与意识,要学生观察、动脉、讨论后得出答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与指正。

  师:以上实例中出现了-5、-10、-155这样的数,一般地温度比0℃高5℃、10℃、1.6℃、 ℃记作+5、+10、+1.6、 ,大于0的数为正数;当温度比0℃低于5℃、10℃、2.2℃记作-5、-10、-2.2,像这样在正数前面加“-”号叫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随着叙述给出板书

  

  正数:大于0的数

  负数:正数前面加“-”号(小于0的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法说明】在以上两个例子的基础上,对正数尤其是负数的引入已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这时教师描述性地指出正数、负数的概念,学生不仅认识了什么是正数与负数,还清楚地知识,正数与负数是相对的。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1.师板书后提问:第二个例子中的8848是什么数,-155是什么数,海平面的高度是哪个数?

  2.出示1(投影显示)

  例1 所有的正数组成正数集合,所有负数组成负数集合,把下列各数中的正数和负数分别填在表示正数集合和负数集合的圈里“

  -11,4.8,+7.3,0,-2.7, , , ,-8.12,

  3.自己任意写出6个正数与6个负数分别把它填在相应的大括号里。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4.(1)某地一月份某日的平均气温大约是零下3℃,可用_________数表示,记作__________。

  (2)地图册上洲西部地中海旁有一个死海湖,图上标有-392,这表明死海湖面与海平 面相 比怎样?

  学生活动:1、2题学生回答,3题同桌交换审阅,4题讨论后举手回答。

  【教法说明】l题是紧扣上面的例子把正负数应用到实例中去,既呼应了前面,又认识了正负数,2题是通过判断正数负数渗透集会的概念,3题是让学生自行编正数负数,以达到自我消化吸收,4题是用实际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加强对负数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为下一步引出相反意义的量打下基础。

  师:在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地方用正数表示它的高度,低于海平面的地方用负数表示它的高度.在实际生活中还有一些与温度、海拔高度类似的量也常常用正负数表示,你能列出一些吗?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互相补充,两个学生回答。

  教师对学生列举的例子给与适当分析,针对学生回答予以补充巩固练习。

   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设计范文二

  1.1 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的产生过程以及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重点)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4.能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年年初,一股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超过10℃,南方有的地区的温度达到-1℃,北方有的地区甚至达-25℃,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这里出现了一种新数——负数,负数有什么特点?你知道它们表示的实际意义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正、负数的认识

  【类型一】 区分正数和负数

  例1 下列各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1,2.5,+ eq f(4,3) ,0,-3.14,120,-1.732,- eq f(2,7) 中,正数是______________;负数是______________.

  解析:区分正数和负数要严格按照正、负数的概念,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解:在-1,2.5,+ eq f(4,3) ,0,-3.14,120,-1.732,- eq f(2,7) 中,负数有:-1,-3.14,-1.732,- eq f(2,7) ,正数有:2.5,+ eq f(4,3) ,12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故答案为:2.5,+ eq f(4,3) ,120;-1,-3.14,-1.732,- eq f(2,7) .

  方法 总结 :对于正数和负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带“+”号的数是正数,带“-”号的数是负数,要看其本质是正数还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后面会学到+(-3)不是正数,-(-2)不是负数.

  【类型二】 对数“0”的理解

  例2 下列对“0”的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①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②0只表示“什么也没有”;③0可以表示特定的意义,如0℃;④0是正数;⑤0是自然数.

  A.3 B.4 C.5 D.0

  解析:0除了表示“无”的意义,还表示其他的意义,所以②不正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所以④不正确;其他的都正确.故选A.

  方法总结:“0”的意义不要单纯地认为表示“没有”的含义,其实“0”表示的意义非常广泛,比如: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就是0℃,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等.

  探究点二: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类型一】 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设计范文三

  1.1 正数和负数

  内容简介

  1.《正数和负数》是人教版义务 教育 教科书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第一节.

  2.“正数与负数”是“有理数”一章的第一节课,引入负数是实际的需要,也是学好后续内容的需要.本节先回顾数的产生和发展,然后通过引言中温度、产量增长率、收支情况的实例,引出负数,进而给出正数与负数的描述性定义并进一步介绍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过了正整数、正分数和零的知识,即正有理数及“0”的知识,还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这些都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2.负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容易理解负数,要多采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理解由于知识面的不断扩大,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认识到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并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4.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观察、想象、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6.通过正负数的学习,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2.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策略

  1.通过师生共同活动,创设问题情景,展示一些在实际生活中出现“负数”应用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引入“负数”.

  2.通过学生主动学习和研讨,让学生自己完成对负数概念的引入.

  3.课前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资源

  1.教具:电脑、PPT课件(或相应图片)、投影仪.

  2.学具:地图册等.

  3.多媒体教室.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1 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 自我介绍 ,我的名字是_ X,身高1.76米,体重74.5千克,今年33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教材(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二、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负)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入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建议教师以本章引言中的实例加以说明.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然后师生交流.也可以让学生阅读本章引言中的实例,并思考上面的问题.

  明确:上述问题中,表示温度、产量增长率、收支情况时,既要用到数 3,1.8%,3.5 等,还要用到数-3,-2.7%,-4.5,-1.2等,它们的实际意义分别是:零下3摄氏度,减少2.7%,支出4.5元,亏空1.2元.

  我们知道,像3,1.8%,3.5这样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像-3,-2.7%,-4.5,-1.2这样在正数前加符号“-”(负)号的数叫做负数.有时,为了明确表达意义,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入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

  三、举一反三 思维拓展

  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入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四、实例演练 深化认识

  教科书第3页例题.

  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 kg,小华体重减少1 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设计范文相关 文章 :

1. 初一上册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2.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负数》教案范文5篇

3. 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教案优质范文五篇

4. 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教案范文五篇

5. 七年级数学学习视频:正数和负数

6.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王》教案设计范文3篇

7. 初一数学正数和负数教学视频

8.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9. 初一数学教程视频:正数和负数

10.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范文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身为一名数学教学,做好一份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很重要,才能更好引领学生高效能地学习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善于合作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对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实际运用。

教学难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推理。

教学工具

三种类型的三角形各一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例6

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哪个的内角和更大呢?钝角三角形呢?各种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2.你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猜想?(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规律。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例6,找到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

1.量一量:

①以小组为单位任画三个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利用手中的工具计算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组内分工,两人度量,一人记录,一人计算,一人汇报。)

②学生汇报各组度量和计算的结果。小组内做好记录。

③各小组发表意见。

④教师小结,大家算出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接近180°,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与180°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谁能用更好的办法来验证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实验研究,一定会弄清这个问题的。

2.撕一撕(剪一剪):

①刚才我们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先测量每个角的度数再相加的。在量每个内角度数时只要有一点误差,内角和就有误差了。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方法,减少度量的次数呢?

提示学生,可以把三个内角撕下来拼成一个角,就只需测量一次了。

②课件演示将三个内角拼成一个角。

③学生动手拼一拼后发表各自的意见。

3.折一折:

①课件演示折法。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什么角?

②请学生拿出桌上三种类型的三角形纸片,将三个角折拼在一起,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什么角?

③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得出结论。

那么,我们能不能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为什么?(能,因为这三种三角形就包括了所有三角形)

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5.完成做一做。

(二)学习例7,找到四边形的内角和的规律:

1.四边形都包括哪些?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

3.那其它的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来计算。

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一般的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度。

4.得出结论:四边形的内角和的是360度。

5.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课本练习十六第3题)

3.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

课后小结

谈一谈,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习题

一、填空。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

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 )。

3.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分别是110°和40°,那么第三个角是( )度。

4.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顶角是60°,它的一个底角是( )。

二、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直角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角是直角。( )

2.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

3.三角形共有一条高。( )

4.两个底角都是28°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 )

5.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

6.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和正好等于90°。( )

7.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

8.将一个三角形剪成两个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90°。( )

三、求下面三角形中∠3的度数,并指出是什么三角形。

1.∠1=30°,∠2=108°,∠3=( ),它是( )三角形。

2.∠1=90°,∠2=45°,∠3=( ),它是( )三角形。

3.∠1=70°,∠2=70°,∠3=( )。它是( )三角形。四、如下图,∠1=55°

板书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生自主探索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法。

2、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3、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涌动长大后也要为国争光的豪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整数的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让我们用一道习题回顾一下。

(呈现多媒体,学生自主完成习题并总结计算算理)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棒,那么今天我们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例题讲解

师:周末的时候小丽和小林去新华书店买书,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那么咱们帮帮他们怎么样?

(1)小丽买了下面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

(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生:好的

(展示小丽遇到的问题(1),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师:根据咱们总结的整数加减法的算理,想一想这个式子怎么计算呢?

(让学生大胆的去尝试,小组讨论,并列出竖式)

师:你们发现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1:注意数位对齐

生2:注意小数点要对齐

生3:……

老师小结:小数点要对齐,得数的小数点也要对齐。

师:小丽啊还有一个问题让我们看一看(展示问题(2))

(让学生自主解决,并再回忆需要注意什么?)

完成后学生给予总结,完成小数加减法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三)习题巩固

课本72页做一做

课后小结

学生谈一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给出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课后习题

一、计算。

1.5-0.5= 1-0.9= 2.3+0.6= 0.9+0.8=

1.9-0.8= 3.5- 2.4= 0.36+0.65= 0.96-0.32=

二、竖式计算。

20.87-3.65= 3.25+1.73=

18.77+3.14= 23.5-2.8=

三、解决问题。

1、小红买文具,买钢笔用去6.7元,买文具盒用去9.8元,一共用去多少钱?

2、爸爸用两条长度分别是1.27米、1.35米的绳子接起来捆扎报纸。接口处忽略不计,接好后的绳子有多长?

板书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初步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3、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4、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难点: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激趣促学

提问:小朋友们知道2008年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北京)

师:那你知道在过去的几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的情况吗?

教师出示:24届奥运会获5枚金牌;25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6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7届奥运会获28枚金牌;28届奥运会获32枚金牌。

提问:这样表达大家认为好吗?为什么?

教师:大家提出了自己的理由,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学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教师投影出示:

提问:从这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二、探究新知,强化技能

1、教师出示完整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师:除了用条形统计图画以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画,看看和刚才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你能给这种统计图起个名字吗?

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阐述,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2、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有哪些要素?

学生观察后回答:标题、横轴、纵轴、线段、单位长度等

3、掌握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能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让学生同坐之间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4、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

提问:今天学习的折线统计图与以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哪个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奥运代表团夺取金牌数的变化情况?为什么?

学生充分探讨,然后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显示数据的增减变化规律。

5、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论证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提问: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析图、病人的心电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6、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师:折线统计图有这么大的优点,那怎样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它的画法。

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第110页例2,教师课件出示“陈东0~10岁身高情况统计图”。

提问:观察与前面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理解纵轴上0~50厘米用折线表示的意义(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选择正确而合理的刻度)。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先确定位置再描点,然后再将这两点连成线段。(教师课件演示0岁~2岁的描点、连线过程)

提问:你能把这张折线统计图完成吗?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在课本上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后教师课件演示绘制的完整过程,同时选取部分同学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

三、全课总结,构建模型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适当点拨。

四、巩固拓展,内化新知

1、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能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2、完成课本第112页练习十九的相关习题。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难点

理解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个谜语:

一棵小树五个叉,

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花,

天天干活不说话。

(打一人体器官)

师:看大屏幕的手你从中发现了哪个数字?(生:5)

师:老师还发现了一个数字是4,你知道它指的的什么吗? 生:手指缝...... 师:对,是手指缝,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间隔。板书:间隔

像手指缝一样一共有四个间隔,我们可以把这个间隔的多少叫做间隔数。(板书)

师:请同学们看几组图片,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间隔。(课件出示) 出示学生放学路队, 数一数,同学之间的间隔有多少个? 像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我们把它叫做间距 师: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间隔?

师:树与树之间也有间隔,同学们看,这一排排的树多么漂亮,这节棵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植树有关的数学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同学们知道3月12是什么日子吗?对,是植树节,这一天全国上下都在植树,所以说,植树节时我们都应该植树,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理解信息。 请看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预设:从以下几点理解题意

⑴什么是“一边植树”?

⑵能解释一下“两端要种”吗?(板书:两端要种)追问:与“两边要种”意思一样么? ⑶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师:两棵树之间的一段距离,我们也可以看作一个间隔。

2、猜想。 师:如果这条路的一边用一条线段来表示,请你口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呢? 你们都是怎么想得?听起来,好像都挺有道理,到底哪个答案是对的?大家能用更加直观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答案吗?(画图)

3、化繁为简.

⑴化繁为简 师:(课件演示)请看,“两端要种”,先在开头种上一棵,然后每隔5米种一棵......大 家看,种了多少米了?生:20米 师:一共要种多少米?(20米)照这样一棵一棵,一直画到20米?你有什么感想? 生:...... 师:这样一棵一棵画下去,方法是可以的,但棵数太多了,太麻烦了,那有什么更简单的方法吗? 生:...... 师:好办法,

⑵学生上台板演画图并解答。

师追问:间隔长度是几米?有几段间隔?种了几棵数?间隔段数只有4段,为什么可以种5棵树呢? 师:这样一来,虽然不能直接验证了,但可以从简单例子入手,看看间隔的段数和棵数到底有什么关系。

(3)、举例验证。 师:一个事例还不能说明植树问题的规律,我们还需要别的例子。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试验。

20米的小路上植树。要求:①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两端要种。②画一画线段图,然后小组轻轻地交流:你研究的间隔长是几米,看看有几段间隔,能种几棵树?

学生分小组合作研究、每小组发填写表格:

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小组发现了:

(4)汇报交流,发现规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完成表格)

师:通过画图我们找出了间隔段数和棵数,现在请你静静地观察表格,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全长÷间隔长度=间隔段数 间隔段数+1=棵数

师追问:也就是说要求一共要种几棵树,先要求出什么?

(5)游戏:你问我答 那也就是说,如果在一条路上有50个间隔的话,有多少棵树?100个间隔呢?400个间隔呢?n个间隔呢?

反之,如果一条路上载了36棵树,有多少个间隔?85棵树呢?n棵树呢? 师:如果是种50米,两端种,还有这样的规律吗?100米呢?1000米呢? 小结:看来这样的规律是普遍存在于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当中的。

4、应用规律,解决原题。

师: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试着列出算式。(请学生板演,并说解题思路) 师追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加1呢?

5、梳理方法。 师:让我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遇到两端种的植树问题,是通过怎样的办法,最后成功解决的? 生:......

师小结:当我们遇到一个不能直接解决的难题,出示例1,像100米不好直接画图,怎么办?可以先给出一个猜想,要判断这个猜想对不对,可以 化繁为简用简单的例子验证,并且可以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课件出示)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以后我们还会经常用到它!

三、联系生活,建构模型。

同学们,像这种包含点数和间隔数的例子,不仅植树问题中有,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也有,谁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说不上来,老师顺势说明: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大家不好想,老师倒想出了几个:

1、出示手,我们的手指有五个,手指和手指之间都有间隔,请观察这里有几个手指,几个间隔,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4个手指,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呢?2个手指呢?

2、小游戏: 任意选2个邻桌学生(喻为小树)起立,手拉手(间隔) 问:有几棵小树几个间隔? 教师加入其中手拉手,问:现在有,,,,(2个间隔,3棵小树) 再加一个学生,现在有......继续往下说

3、学生自由说生活中的例子。

4、反馈后小结:通过刚才的发言,我们知道植树问题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手指的个数、楼层数、队伍中的人数,教室的灯和课桌、马路边的路灯、花盆等就相当于我们上面提到的树的棵数,而手指的间隔、梯子的架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等就相当于间隔数,所以,类似于两端都种的这种植树问题的数量间的关系都可以用“棵数=间隔数+1”这个关系式来表示。

四、应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1、 P118做一做: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36-1)”表示什么?

2.在一条全长180米的街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6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3. 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

活学活用:

现在要在这条1000米长的公路的一侧安放垃圾桶(首尾要安装),每100米安放一个。一共需要多少个垃圾桶?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对比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复习题:在一条6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 m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指名汇报)

(2)对于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指名回答:棵数=间隔数+1)

2.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上题改为:在一条6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 m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想一想,这道题与上一道题相比较,有什么变化?

(2)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两端不栽”的。(学生思考后自由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看一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环境。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单的数据分析,发现两端不栽的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用画线段、摆图形、摆小棒等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内研究,并完成下面的统计。

总长 间距(3 m) 间隔数(个) 棵数(两端不栽)

6 m 间距(3 m) 2 1

9 m 间距(3 m) 3 2

12 m 间距(3 m) 4 3

15 m 间距(3 m) 5 4

18 m 间距(3 m) 6 5

.. .. .. ..

(2)填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的?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自由汇报:两端不栽,棵数比间隔数少1或间隔数比棵数多1)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设计丰富的探究活动,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师恰当地向学生渗透“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问题,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这一数学思想。

2.自主学习,应用规律解决教材107页例2。

同学们在全长1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1)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①认真读题,分析题意,说一说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

②独立思考,怎么解决。

③组内交流,确定方法。

(2)交流汇报。

师:请各小组把自己的解决方法介绍给大家,看哪个小组的最合理?

①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算法。

方法10÷5=2(棵) 2-1=1(棵)

②课件演示

3.同学们在全长1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2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学生独立完成,课件演示。

为了美化环境,学校准备在操场边上的一条10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 ,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

4.总结规律。 师:从前面的分析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棵数=间隔数-1)

师总结:在生活中,有这种规律的数学问题叫做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本环节将“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结合起来,通过不完全归纳法验证自己找到的规律,渗透了代数思想。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1.长平村的村道长1000米,在村道一旁安装路灯(两端不安),每隔20米安装一盏,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算出这条村道一共安装了多少盏路灯吗? (结合生活实际去分析题意,独立解答)

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应用规律进行解答)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在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

教材110页8题。

脑筋急转弯:把一根木头钜成6段,要钜多少次?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不栽) 棵数=间隔数-1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

  通过教学设计原理和 方法 的学习、运用,可以培养有关人员科学思维的习惯,提高他们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 七年级数学 下册第十章教案,仅供参考。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一)   10.2直方图(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组距、频数、频数分布等概念;学会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组处理.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数据中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数据进行合理分组,列频数分布表.   教学难点:组距的确定.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法:探究   学法:合作交流   课时: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描述数据的方法?它们各自的优点是什么?   前面学习的描述数据的方法主要有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他们各自的优点是??(教师描述)   二、新课   1.问题提出: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 体操 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了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请同学们看书中P163收集的63个数据   .   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呢?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的分布情况: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多,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少,因此得对这些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整理.   2.对数据分组整理的步骤   ①计算最大与最小值的差   最大值?最小值=172?149=23(cm)   这说明身高的范围是23cm.   ②决定组距和组数   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个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例如:第一组从149∽152,这时组距=152?149=3,则组距离就是3.   那么将所有数据分为多少组可以用公式:   (最大值?最小值)÷组距=组数,如:(最大值?最小值)÷组距=   =7,则可将这组数据分为8组. = 注意:组距和组数没有固定的标准,要根据具体问题来决定,分组数的多少原则上100个数以内分为5∽12组较为恰当.   ③列频数分布表   频数: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   在各个小组的分布状况用表格表示出来就是频数分布表,如:对上述数据列频数分布就得到频数分布表   讨论交流:   1.你能从频数分布表中得到何种信息?   2.比较原始数据与频数分布表的各自优点.   师生共同归纳:所以身高在155≤x《158,158≤x《161,161≤x《164三个组的人数共有12+19+10=41(人),因此,可以从身高在155∽164cm(不含164cm)的学生中选队员.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168页练习题(不画频数分布图)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对你有什么帮助?你有何感想?   五、作业布置   必做题:习题10.2第2,3题(不画统计图)   选做题:习题10.2第5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二)   10.2直方图(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与折线图.   过程与方法:   能从直方图和折线图中获取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频数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体验数学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画频数分布直方图与折线图.   教学难点:从直方图和折线图中获取信息.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法:引导   学法:合作交流   课时: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在前面我们用条形、扇形、折线三种统计图形象直观地描述了数据,那么对于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用什么图象来描述呢?那就需要用到频数分布直方图.   二、新课   1.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绘制   频数分布直方图主要是直观形象地能看出频数分布的情况,上节课我们对63名学生的身高作了数据的整理,并且也列出了频数分布表,现在我们利用频数分布表作出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1)以横轴表示身高,纵轴表示频数与组书的比值;如图:   (2)小长方形面积的意义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小长方形的面积=组距×(频数/组距)=频数,因此小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反映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数的大小.   (3)用简便方法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在等距离分组中,由于小长方形的面积就是该组的频数,因此在作频数分布直方图时,小长方形的高完全可以用频数来代替.   如上图可作成下图的形式:   2.用频数折线图来描述频数的分布情况   频数折线图来描述,首先取直方图中高一个长方形上边的中点,然后在横轴上直方图的左右取两个频数为0的点(与直方图左右相隔半个组距)如在上图中,在横轴上取(147.5,0)与(174.5,0),将所取的这些点依次用线段连接起来,就得到频数折线图   .   三、例题讲解:   教材P166例题:为了考察某种大麦穗长的分布情况,在一块试验田里抽取了100个麦穗,量得它们的长度如下表.(单位:   cm)   列出样本的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解答:见课本   将上述例题中的组距改为0.5,重新分组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过程与例题解答过程类似,可让学生自己完成.   对比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不难看出将数据分成12个组与分成7个组相对比,有一点误差,这是正常的,由此可以看出,分的组越多,分析得越细致,对总体的估计要准确一些.   四、布置作业   必做题:习题10.2第1题   选做题:习题10.2第4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三)   10.3课题学习 从数据谈节水(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从中体会节水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用数据分析问题的过程,提出合理化建议,感受数学给生活带来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具体的数据,使学生了解节水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收集、分析数据,从中得出结论,并能针对有关问题,给出解决办法.   教学难点:如何找到合理解决缺水问题的办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法:引导   学法:合作交流   课时: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资料展示(投影)当前世界淡水资源及我国有关缺水的形势的资料图片 问题:(1)看了这些图片,你有哪些感受?   (2)你了解世界及我国有关水资源的现状吗?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阅读课本的“背景资料”,从中收集数据,画出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淡水资源分布情况怎么样?   (2)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怎么样?   (3)我国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变化趋势怎么样?   (4)根据国外的 经验 ,一个国家的用水量超过其可利用水资源的20%,就有可能发生“水危机”,依据这个标准,我国1990年是否曾出现“水危机”?   学生阅读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收集全班同学各家人均月用水量,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描述这些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家庭人均月用水量在哪个范围的家庭最多?这个范围的家庭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各有多少家庭?各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3)全班同学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数是多少?按生活基本日均需水量(BWR)50升的用水标准,这个平均数是否超过用水标准?   (4)如果每人每天节约用水10升,按13亿人口计算,一天可以节约多少吨水?按BWR标准计算,这些水可提供给1个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案相关 文章 : 1.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 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 七年级下册第五章数学教案 5.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教案

  学习和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是促使教学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这是我整理的 七年级数学 平行线教案,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了解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   (2)让学生经历用三角板、量角器画平行线的 方法 ,积累操作 经验 ;   (3)在实践操作中,探索并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   2、数学思考   能在观察和想象两直线存在平行关系,并在实践、探索中获取平行线的有关性质。   3、解决问题   能在观察、想像、实践、操作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初步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4、情感与态度目标   认识到通过观察、想象、实践、操作、归纳可以获取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活动富有探索性,人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平行线”是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三个课时,这一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在这一课时里,通过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想象有转动的过程中存在有相交的情况,从而得出概念及平行公理,那么本课时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想象两条线存在平行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两直线平行的有关性质,为今后学平行线的判定做好铺垫。本课设计的主要思路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实践、操作等方式,使学生经历实践、分析、归纳等过程,从而获得相关结论。   学生在观察、实践、操作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想象木条在转动过程中的位置变化情况;2、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平行线段,要把它们看成直线;3、强调画平行线时要使用工具,不能徒手画,还注意不能只画横平或竖立的图形,要让学生画出一些变式图形。   三、学校与学生情况分析   万宁市第二中学是万宁市一所普通中学,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一般。我校七年级的学生没有通过选拔考试,只是按要求就近入学。因此,大部分学生的基础以及学习习惯较差。但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淡化了知识传授、接受学习、模仿训练等传统的模式,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与态度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另外,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都具有好动、好胜、好强的心理特点,现在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学生已初步形成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学风,学生之间互相提问的生生互动的氛围已逐步形成。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教案(二)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演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如课本p13图5?2-1)让学生观察,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b不相交的位置呢?这时,直线a与b的位置关系如何?在这种位置时,又有哪些性质?   揭示课题(板书):5.2.1平行线   (二)探讨“情境引入中的问题”   活动一:   活动内容: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两直线被第三直线所截的模型,进行转动操作实践(固定b与c,转动a)。   活动方式:每位同学都动手实践,同桌互相交流,并在班上反馈。   提出问题:   (1)转动a,直线a从在c的左侧与直线b相交逐步变为在右侧与b相交,大家仔细观察,再想象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存在a与b不相交的位置?   (2)在生活的身边,有很多线是平行的,大家找一找,我们教室里的哪些线是平行的?校图内有哪些线是平行的?   (3)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线,也找出了很多的平行线,那究竟怎样的线叫平行线?   (4)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活动结论:   ①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与平行。   注:教师通过实例告诉学生,平行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   活动二:   活动内容:让学生回忆活动一或让学生再次转动木条a,并仔细观察其变化情况,在黑板上出示课本p14图5.2-3,让学生画平行线。   活动方式:每位同学都动手操作实践,以前后桌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选出一位代表在班上反馈。   提出问题:   (1)在活动一: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a与b平行?   (2)让学生拿出工具画图,在p14图5.2-3中,试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再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   活动结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活动三: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自己准备好的图片(课本p14图5.2-2),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   活动方式:每位同学都仔细观察分析,以前后桌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选出一位代表在班上反馈。   提出问题:   (1)平行线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有时也可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教师出示如课本p14图5.2-2的左图),在这一个图片中,哪些线是平行线?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位置关系?   (2)在体育活动中也存在着平行线(教师出示如课本p14图5.2-2的右图),在这个图片中,旅游池中的隔道绳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3)以上两个实例中,说明了平行线具有什么性质?   活动结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三)知识的巩固与应用   1、课本p19习题5.2第7题。   2、选择题(用小黑板展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过任一点p可以作已知直线a的平行线。   b、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平行线。   c、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四)小结   从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由学生自己小结)   (1)知识内容小结:①平行线的定义及其符号表示法。   ②平行线的两条性质。   (2) 学习方法 小结:可以通过观察、想象、实践、分析等方式,来获得平行线的有关知识。   (五)作业布置   课本p20习题5.2第11题。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教案(三)   教学 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来完成,上完这节课后,自我感觉比较好,因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比较积极、主动,由于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模型、图片都比较感兴趣,全班学生都认真、主动地参与了观察、想象、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得出结论。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感到不足的地方:第一,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够好,有少部分的学生虽然积极参与了活动,但难于得出结论;第二,在实践画图的过程中,操作显得不够熟练;第三,由于学校班额的人数过多,在小组讨论、发表意见时,不能够让所有小组的代表都有发言机会。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教案相关 文章 : 1. 七年级数学教研组计划 2. 2016年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3. 七年级下册第五章数学教案 4. 七年级数学教师教学计划 5.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人教版

  只有有一个很好的教学谁,其 七年级数学 课程的效果才能会明显。这是我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人教版,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人教版   6.1.2平方根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了解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点;会用算术平方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 方法 : 通过 折纸 认识第一个无理数2,并通过估计它的大小认识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点。用计算器计算算术平方根,使学生了解利用计算器可以求出任意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再通过一些特殊的例子找出一些数的算术平方根的规律,最后让学生感受算术平方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2的大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了解两个方向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并且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①认识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点,会估算一些数的算术平方根。   ②会用算术平方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认识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特点,会估算一些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方法 : 自主探究、启发引导、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通过实验引入:   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如图,把两个小正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将所得的4个直角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得到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你知道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吗?   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x,则x2,由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可知x   所以大正方形的边长为2。   二、讨论2的大小:   由上面的实验我们认识了2,它的大小是多少呢?它所表示的数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讨论2的大小。   因为121,224,1《2《2,所以1《2《2.   因为1.41.96,1.52.25,所以1.4《2《1.5。   因为1.411.9881,1.422.0164,所以1.41《2《1.42   因为1.4141.999396,1.4152.002225,所以1.414《2《1.415   „„   如此进行下去,我们发现它的小数位数无限,且小数部分不循环,像这样的数我们成为无限不循环小数。22222222, 222=1.41421356„„   注:这种估算体现了两个方向向中间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好理解,教师在讲解时速度要放慢,可能需要讲两遍。2=1.41421356„„,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但是很抽象,没有办法全部表示出来它的大小,类似这样的数还有很多,比如,,7等,圆周率π也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三、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   大多数计算器都有“”键,用它可以求出一个有理数的算术平方根或近似值。   例1、 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 (1); (2)2(精确到0.001   解:(1)依次按键   (2)依次按键3136,显示:56.所以56 2=,显示:1.414213562,这是一个近似值。所以21.414.   注:不同品牌的计算器,按键的顺序可能有所不同。   四、探索规律:   (1)利用计算器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在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62.5625   (2)用计算器计算3(结果保留4个有效数字),并利用你发现的规律写出0.03,300 ,   30000的近似值。你能根据的值求出30的值吗?   学生通过计算器可求出(1)的答案,依次是:0.25,0.791,2.5,7.91,25,79.1,250。从运算结果可以发现,被开方数扩大或缩小100倍时,它的算术平方根就扩大或缩小10倍。   由1.732可得.030.1732,17.32,30000173.2,由3的值不能求出30的值,因为规律是被开方数扩大或缩小100倍时,它的算术平方根才扩大或缩小10倍,而3到30扩大的是10倍,所以不能由此规律求出。   此题学生可独立完成。   五、实际应用:   例1、小丽想用一块面积为400cm的正方形纸片,沿着边的方向裁出一块面积为300cm   的长方形纸片,使它的长与宽之比为3:2,不知道能否裁出来,正在发愁,小明见了说:“别发愁,一定能用一块面积大的纸片裁出一块面积小的纸片。”你同意小明的说法吗?小丽能否用这块纸片裁出符合要求的纸片吗?   分析:学生一般认为一定能用一块面积大的纸片裁出一块面积小的纸片。通过计算和讲解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   解:设长方形纸片的长为3xcm,宽为2xcm。   22根据边长与面积的关系可得:3x2x300,6x300,x50,x22 ∴长方形纸片的长为3cm。因为50﹥49,所以﹥7,从而﹥21   即长方形纸片的长应该大于21cm,而已知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只有20cm,这样长方形纸片的长将大于正方形纸片的边长。   答:不能同意小明的说法。小丽不能用这块正方形纸片裁出符合要求的长方形纸片。   六、随堂练习:   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 (2).2036 (3) (精确到0.01)   2、估计大小:   (1)与12 (2)1与0.5 2   3、已知21.414,求0.02,0.0002,200,20000的值。   七、课堂小结   1、被开方数增大或缩小时,其相应的算术平方根也相应地增大或缩小,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夹值的方法来求出算术平方根的近似值;   2、利用计算器可以求出任意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近似值;   3、被开方数扩大(或缩小)与它的算术平方根扩大(或缩小)的规律是怎样的呢?   4、怎样的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47页习题6、1第3、5题   教学 反思 :   初中数学教学几何画板运用   摘要:   几何画板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下为数学教学提供服务的信息技术软件,因其为数学教学提供了良好教学环境及数形结合的特点而被广泛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以帮助教师更便捷地制作数学教学有关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意识与探究创新精神。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环境,将模糊抽象的数学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具体,以更好地掌握具体数学知识。本文将主要针对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   几何画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现代教学中,而今多媒体技术已成为辅助 教育 教学的重要手段与工具。几何画板是一种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的教学软件,不仅能作图与计算,还能适应现代课程教学内容,符合素质教育教学要求,有助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为学生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文本,提高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将其引用其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能通过这种高科技技术的展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如何将几何画板运用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成为广大数学教师共同探讨的话题。对此本文将简要探讨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遵循以人为本,避免喧宾夺主   几何画板虽然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师需要认识到它只是一种课堂教学辅助手段,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教学原则,而不只是机械地将课堂教学内容生搬硬套到几何画板中,让其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独树一帜、照本宣科、喧宾夺主。所以,制作几何画板时,教师应当详细分析课堂教学内容,公平合理地安排学生实践活动,组织与安排好学生演板练习、提问回答等相关活动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等。例如,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时,教师可先借助几何画板进行复习导入,运用课件展示点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而后组织学生思考与回答,紧接着运用几何画板呈现大量数学知识理论与定义,得出点与圆之间的三种位置关系,再利用几何画板课件展现直线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不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则无法实现在短时间内向学生展示海量的信息。最后,借助几何画板导入“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相关学习,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借助几何画板制作出“日环食”这一动画效果,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   二、借助几何画板,创造学习环境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与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 逻辑思维 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在不断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出来的。借助几何画板软件进行数学教学,学生能任意移动、观察图形,并对此进行大胆猜测与验证,加强学生对图形的直观认识,从而丰富几何 经验 ,进一步提升对知识的理解与证明能力。由此可见,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这种教学软件的出现与运用让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清晰,让原本厌恶数学的学生认为其生动有趣,不仅为学生数学学习提供诸多便利与条件,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敢于追求知识。此外还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将学习数学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几何画板这种教学软件的运用,学生将那些需要反复认知与学习的数学概念与学习内容直接复制拷贝回家反复学习,为学习困难户提供一次再认与再学习的机会,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与发展。   三、运用几何画板,揭示定理联系   通常而言,不同数学知识概念或者相关对象之间或多或少会存在某种联系与差异。运用几何画板中的动态功能一定程度上能揭示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差异,还能更方便、快捷地呈现出彼此之间的运动变化过程,对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概念本质,获得正确概念,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有助于发展与培养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比如,教授“轴对称图形”这一节时,可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功能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帮助更直观生动地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与概念,还有助于学生区别其与中心对称相关知识点的联系与差异。   四、利用几何画板,帮助发现问题   几何画板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教学环境与条件,易于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这种教学软件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制作出生动逼真的动画效果,还能随意拖动鼠标,动态测量角度大小,还能任意变换图形形状,将其运用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为创设动态学习环境,让学生发现问题、不断探索,从而实现学生数学 文化 素养提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例如,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节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课程设计与分析教学,让学生通过不断探索发现与归纳 总结 ,最后得出实验结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动手实践机会,丰富课程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实践,积极探索、主动研究,为高效数学课堂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几何画板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理性认识,还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还能通过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树立正确数学学习意识,有助于实现学生探究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与发展,为学生今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仲从桂 单位:沭阳县华冲中学   参考文献:   .宁夏大学,2015.   .中国电化教育,2012,03:104-107.   .苏州大学,2010.   .科教导刊(下旬),2015,05:134-135.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以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引出平方根的概念,理解平方根的意义,会求某些数的平方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难点: 平方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要剪出一块面积为25cm2的正方形纸片,纸片的边长应是多少?

  问题2、已知圆的面积是16πcm2,求圆的半径长.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来学习本节内容.

   二、想一想:

  1、你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吗?这两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2、25的平方根只有5吗?为什么?

  3、-4有平方根吗?为什么?

   三、知识引入:

  一个正数a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我们用a表示a的正的平方根,读作

  “根号a”,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这个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另一个负的平方根记为-a.0的平方根是0,0的算术平方根也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四、能力、知识、提高

  同学们展示自学结果,老师点拔

  1、情境中的两个问题的实质是已知某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

  2、概括: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

  如52=25,(-5)2=25∴25的平方根有两个:5和-5.

  3、任何数的平方都不等于-4,所以-4没有平方根.

   五、知识应用

  1、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49②1.69③(-0.2)2

  2、将下列各数开平方

  ①1②0.09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数学概念

  科学的教案设计总是以某种七年级数学教学理论为依据的。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设计 ,希望你们喜欢。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5.3.2命题、定理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了解命题的概念,并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2、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初步培养学生不同几何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   重点:命题的概念和区分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下列问题: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学生能积极的思考教师所出示的各个问题复习巩固有关的知识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注意: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三种,另外还有平行公理的推论)   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   教师给出下列语句,   ①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②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③对顶角相等;   ④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   学生学生能由教师的引导分析每个语句的特点.思考:你能说一说这4个语句有什么共同点吗?并能耐总结出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初步感受到有些数学语言是对某件事作出判断的.   教师给出命题的定义.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3)命题的组成.   ①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②命题的形成,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真命题与假命题:   教师出示问题: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如果a》b.b》c那么a=b   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   明确命题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命题的正确性是我们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作为真命题,定理也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   1.―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是命题吗?它们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命题―两条平行线被第三第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是正确吗?再举出一些命题的例子,判断它们是否正确.   四、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小结,强调重要的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习题5.3第11题.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训   一、打破传统模式,构建思维型课堂   初中阶段是学生情感意识建立的关键时期,而学生对于教师的良好感情则是课堂互动的基础。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应该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增加对教师的依赖感,降低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互动,适当地增加问题的提问。另外,教师在教学时应当结合实际,问题的设置要尽量贴近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打破原来枯燥的说教方式。只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情感交流平台,学生才能对课堂感兴趣,才能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在解题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   (一)加强审题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个步骤,而细看当今中学生的答题试卷便可发现,因为审题出错的题目比比皆是,所以提高审题能力是解题的关键步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如可以让学生在读题时用笔标出关键条件,也可以让学生小声朗读题目。这都有助于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   (二)设置思维型问题,给学生留下想象空间   无论是课堂例题的设置还是课后练习题的设置,都需要教师动脑筋,教师要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去吸引学生,并使之从中得到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思维发散的题目对于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益的。且这类题目一般形式新颖,学生对于它们的印象比较深刻,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吸收。例如,现有含盐15%的盐水200克,含盐40%的盐水150克,另有足够的盐和水,要配置成含盐20%的盐水300克。   1.如果要求是使用现有的盐水,但尽可能地少使用盐和水,应该怎样设计配置方案?   2.你还有其他的配置方案吗?这一类的题目就是一种思维发散的题目,第一问更多地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能使他们利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展开想象,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最终求得合理的配置方案。而第二问则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学生可以相互展开讨论,培养自己的求异意识。这样,在整个解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三)培养对错题的反思意识   对于错题的整理与反思是纠正错误、加深印象和提高成绩最有效的办法。而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做得还不够好。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对错题反思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做硬性的要求,使学生在不断地总结与反思的过程中去发散思维,得到新的启示。   学生可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在做一道题时,反复思考都得不到答案,但是一经别人的提点或者一看答案解析,就立马想到了做法,实际上这还是因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牢固。因此,学生要培养错题反思、整理的意识,在了解标准答案的同时还要对自己不熟悉的知识进行着重的记忆,在造成解题障碍的环节上多下工夫。另外,学生在整理错题的过程中往往能收获新的解题方式,或者能对题目有更深的理解,这些都是思维锻炼的方式。   三、结语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当将知识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也应当注重学生对于学习方法方式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锻炼。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有趣灵活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的可能性将更大。因此,教师一定要抓住初中生这一时期的特点,构建思维型和情感型课堂,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作者:邱爱淦 单位:江西省上饶县第七中学

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一、 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空间,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方法和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节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提炼归纳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推理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为后续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领域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初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表达的基础上逐步达成有关情感与态度目标.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量和图形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以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了有效开放的学习环境。本节课共设计以下环节:第一环节:走进生活,引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学以致用,步步为营;第四环节: 拓展延伸,综合应用;第五环节:学有所思,反馈巩固;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

  第一环节   走进生活  引入课题

  活动内容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请同学们自学第一节,提前两天搜集有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图片,提炼出数学图形,进行归类,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提前一天进行筛选,捕捉出有代表性的答案,课堂上由学生本人主讲,最后概括出有关结论。

  巩固练习:

  结论:1.一般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和       .

  2.定义分别为:                                                    。

  问题1:在2.1—1中,直线m和n 的关系是        ;a和b是        ;

  a和n是       。

  问题2:在2,1—2和2.1—3中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活动目的: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体会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引入新课做好准备。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在相互探讨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课堂效率。

  活动注意事项:在实际教学中可让学生自由搜寻,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搜集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注意捕捉有效信息,从激励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图2.1—1中,如果有学生提出a和m有何位置关系,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果学生的作品中已经包含了“巩固练习”的内容,教师应恰当取舍。

  第二环节   动手实践  探究新知

  结合图形完成教科书的问题。

  动手实践二

  补角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余角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complementary angle)

  活动目的: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相互交流中,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相互补充、相互学习中,体验“互补互余”仅仅表明了两个角的度量关系,并没有限制角的位置关系;在合作共赢中,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可以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首先应关注全体学生是否积极思考?是否进行有效讨论?在巡视中,还应关注学生的画图是否合乎要求,要及时收集学生一些好的画法进行展示,关注学习上稍微落后的学生,提前给予点拨,在集体展示时给这部分同学展示的机会,可以极大的调动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

  巩固反馈:

  问题1:小组合作,每人编一道有关余角或者补角的题目,其余同学抢答,组长记录、整理各种题型,练习2分钟。教师巡视,给予评价,捕捉好资源。

  问题2:教师将捕捉到的好资源用投影仪集体展示,全班抢答,及时给予评价。

  问题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填序号)

  ①    已知∠A=40?,则∠A的余角=500②若∠1+∠2=90?,则∠1和∠2互为余角。

  ③若∠1+∠2+∠3=180?,则∠1、∠2和∠3互为补角。④若∠A=40?26′,则∠A的补角=139?34′⑤一个角的补角必为钝角。⑥一个锐角的补角比这个角的余角大900

  活动目的:据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设置问题1和问题2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竞争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升所编题的质量,促进合作交流的意识。问题3是针对学生易错题而改编的一组判断题,这种形式能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余角、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活动注意事项:学生在编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仔细聆听每组的发言,对每组的表现予以点拨和激励,注意收集出色的资源及学生出错的信息,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具备了什么能力?还存在哪些不足? 展示时给予合理的评价和强调。

  动手实践三

  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2,将图2.1—7抽象成图2.1—8,ON与DC交于点O,∠DON=∠CON=900,∠1=∠2

  2.1—7

  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下列问题:在图2.1—8中

  问题1:哪些角互为补角?哪些角互为余角?

  问题2:∠3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问题3:∠AOC与∠BO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

  活动目的: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同角或者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者等角的余角相等。”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简单推理。同时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来说明自己猜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合情说理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进行建模的能力。本着面向全体的原则,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熟悉的背景知识出发,通过创设情境串---问题串,极大的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舞台,以达到人人都能学好数学的目标!

  活动注意事项: 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本环节的三个问题是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提出来的,前一个问题为下一个问题作好铺垫。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不能忘记学生是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角度出发,问题环节设计跨越性不能太强,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自己能够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实质,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敢于质疑;上课要渗透合情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三环节   学以致用,步步为营

  问题1:①.因为∠1+∠2=90?,∠2+∠3=90?,所以∠1=     ,理由是       .

  ② 因为∠1+∠2=180?,∠2+∠3=180?,所以∠1=   ,理由是       .

  问题2:

  ①用你手中的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如图2.1—9.则∠A是∠B的     。

  变式训练:

  ②    在①的基础上,做∠CDA=900。如图2.1—10.

  1.    则∠A的余角有哪几个?为什么?

  2.   请找出互补的角,并说明理由。

  3.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试试看吧!

  活动目的:通过一题多变,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本质找规律、通过规律找方法。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亲自画图,可以直观的发现有关结论,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对抽象数学的理解,为问题的顺利解决而奠定基础。变式训练题的设置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超级变变变中体验数学的美,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活动注意事项: 学生可能会认为概念和性质不难理解,但认识中却存在不清晰的地方。此处应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与思考的时间,可以分组讨论合作,也可以现场辩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他们之间思维互相碰撞,在争论中发现问题要比盲目的接受知识更有意义,特别是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学来的知识更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环节  拓展延伸,综合应用

  问题1:已知:直线AB与CD交于点O, ∠EOD=900,回答下列问题:

  1. ∠AOE的余角是           ;补角是             。

  2. ∠AOC的余角是       ;补角是        ;对顶角是        。

  问题2:点O在直线AB上,∠DOC和∠BOE都等于900.

  请找出图中互余的角、互补的角、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先独立探究,再小组交流。

  活动目的:通过问题串的巧妙设置,不仅高效率的复习了本节的知识点,而且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收获了一份自信!问题串的设置提高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活动的注意事项: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学习的知识和体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对出现的错误,一定进行积极的辨析,让学生学会解决的方法。

  第五环节    学有所思  反馈巩固

  归纳总结:

  1. 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

  2. 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3. 你还有哪些困惑?

  活动目的:本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把握知识方法,努力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引导学生时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学习的知识和体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培养学生独自梳理知识,归纳学习方法及解题方法的能力。锻炼学生组织语言及表达能力,经历与同伴分享成果的快乐过程。

  活动注意事项:教师一定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对于知识点的整合,更要有所思考,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的目的。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纠正,教师也应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强调。

  巩固反馈

  1. 如图2.1-13,直线AB与CD交于点O,∠BOC=900,EF经过点O.

  (1)指出图中所有的对顶角;

  (2)图中那些角与∠AOE互余?互补?

  (3)若∠BOF=34°,试求出∠AOF,∠BOE,∠DOE的度数.

  2.如图2.1—14,点O在直线AB上,OC平分∠BOD,OE平分∠AOD,请找出∠COD的余角和补角,并说明理由。

  3.学以致用: 如图2.1—15:小颖想测量一堵拐角高墙在底面上所成的角∠AOB度数,人不能进入围墙内,你能帮小颖想出简单的测量方法吗?请简述你的方法。

  活动目的: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活动注意事项:要及时反馈,关注学生易错点,及时进行强调巩固。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能力延伸

  基础题:1.书P42页习题2.1 第 1,2,3,4,5题

  提高题:2.下图由两块相同的直角三角板拼成,其中∠FDE=∠AOB=900,点O在FD上,DE在直线AB上, 请找出相等的角、互余的角、互补的角。

  活动目的:作业应该体现出课堂学习的延续性,因此本节课我也精心设计了一道探究性的题目,实现了同一图形经过不同变化可以产生不同问题,与课堂的问题相呼应;作业分层,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的收获。

  活动注意事项:首先应激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其次注意提高效率,最后应鼓励学生进行反思。

  四、教学设计反思:

  1.   开放课堂   激发潜能

  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本节课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课堂开放,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搜集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有利于教师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动手操作  探究新知

  “几何直觉是增进数学理解力的很有效的途径,而且它可以使人增加勇气,提高修养。”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也是促使学生认真审题的重要方法。学生的画法千变万化,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的效果,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新知识。

  3.巧设问题串  打造高效课堂

  我在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的基础上,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以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了开放有效的学习环境。变式训练、一题多解的设置,题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争取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多向开花,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4.注意事项。

  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搜集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思维也是百花齐放,教师应注意捕捉有效信息,从激励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的问题,应大胆放手给学生,注意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的能力,简单合情说理的能力,观察分析的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等。讨论时,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注重学生几何语言的培养,对课堂生成的问题,应予以重视,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设计范文)

本文编辑:admin

更多文章:


宴会精彩的感谢致辞?孩子满月酒宴上的致辞

宴会精彩的感谢致辞?孩子满月酒宴上的致辞

本文目录宴会精彩的感谢致辞孩子满月酒宴上的致辞答谢宴会主持词开场词公司酒会致辞稿7篇酒水品鉴会主持词怎么写开业酒会主持词开场白宴会精彩的感谢致辞 学会感谢首先要拥有一颗感谢的心。一个人只要懂得感谢,才会懂得付出,懂得付出后,才能获得感谢。以

2024年4月10日 16:00

描写孝心的词语?《2014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

描写孝心的词语?《2014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

本文目录描写孝心的词语《2014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孝心的意思孝心是什么意思关于孝心的优美句子怎么写关于最美孝心少年的生活事列什么叫孝心所谓的孝心是什么最美孝心少年扫街男孩观后感描写孝心的词语 1.描写孝心的成语 彩衣娱亲 传说春秋时有个

2024年4月21日 02:10

风雨人生的意思?风雨人生是什么意思

风雨人生的意思?风雨人生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风雨人生的意思风雨人生是什么意思风雨人生是什么意思 风雨人生的意思风雨人生的意思 风雨人生的含义电视剧风雨人生大结局风雨人生高中作文800字风雨人生路的意思风雨人生作文400字作文,我的风雨人生一些精辟的句子 风雨人生,错错对对,不

2024年3月3日 10:00

法宣在线官网登录平台(2022年新乡市学法用法考试证书如何下载)

法宣在线官网登录平台(2022年新乡市学法用法考试证书如何下载)

本文目录2022年新乡市学法用法考试证书如何下载法宣在线怎么删除学员法宣在线普法考试系统登录入口地址法宣在线 找回账户名法宣在线登陆账号是怎么来的怎样在法宣在线上参加考试呢甘肃省学法用法及考试平台2022年新乡市学法用法考试证书如何下载20

2024年8月25日 23:00

药品的基本知识培训?医学教育培训机构推荐

药品的基本知识培训?医学教育培训机构推荐

本文目录药品的基本知识培训医学教育培训机构推荐执业药师培训班哪家好哪家医师培训机构好药学知识培训内容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内容国内成人中药调剂员培训机构哪个好医药行业培训讲师怎么样药品的基本知识培训药品的基本知识培训如下:药品可以防病治病,康复保

2024年3月5日 19:30

优秀班干部事迹材料(优秀干部个人事迹材料3篇)

优秀班干部事迹材料(优秀干部个人事迹材料3篇)

本文目录优秀干部个人事迹材料3篇介绍班长事迹材料4篇【优秀班干部事迹材料】怎么写优秀班干部个人事迹材料怎么写优秀干部个人事迹材料3篇   优秀干部个人事迹材料3篇   优秀干部个人事迹材料1   我是__班的学生,我叫__,

2024年8月25日 07:40

消防演习报告(消防演练汇报总结报告10篇)

消防演习报告(消防演练汇报总结报告10篇)

本文目录消防演练汇报总结报告10篇消防演练成效总结报告5篇消防演练总结报告范文5篇学校消防演练总结报告范文消防演习总结报告5篇消防演练汇报总结报告10篇【 #报告# 导语】写总结报告时应注意明确目的,突出重点,切不可面面俱到;要鼓舞人心,

2024年7月2日 19:50

消防知识讲座(冬季防火安全知识讲座)

消防知识讲座(冬季防火安全知识讲座)

本文目录冬季防火安全知识讲座安全消防知识讲座内容消防安全知识讲座消防知识讲座活动方案消防安全知识讲座主持词消防知识讲座要点社区开展消防安全知识讲座活动方案消防安全讲座开场白和结束语消防知识讲座的主持词冬季防火安全知识讲座  在冬季是比较容易

2024年2月24日 00:00

一个人最好的生活方式?什么是好生活

一个人最好的生活方式?什么是好生活

本文目录一个人最好的生活方式什么是好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好生活的定义是什么我也想把生活过好的句子好好生活的简短说说怎样生活才算好好生活什么是好的生活生活怎么才能过好呢好好生活的意思一个人最好的生活方式一个人最好的生活方式是独处和赚攒钱

2024年9月4日 15:40

今年高考语文作文(云南今年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

今年高考语文作文(云南今年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

本文目录云南今年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今年高考作文题目都是什么2023高考语文作文都考了哪些内容今年语文高考作文是什么如何看待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什么今年语文高考作文题目是啥今年高考作文的题目是什么今年高考语文作文

2024年3月7日 11:00

唯美伤感的句子(伤感唯美句子59条)

唯美伤感的句子(伤感唯美句子59条)

本文目录伤感唯美句子59条唯美伤感的句子经典伤感唯美的句子唯美伤感句子59条唯美的伤感的句子伤感唯美句子59条 常用伤感唯美句子汇总59条   你的故事一直都很棒,但是呢,我啊,我已经过了听故事的年纪了。以下是我整理的伤感唯美句子59条,

2024年9月8日 17:20

什么是说明性文章?说明性文章的一大特点都有什么

什么是说明性文章?说明性文章的一大特点都有什么

本文目录什么是说明性文章说明性文章的一大特点都有什么说明性文章可以帮助我们什么怎么区别状物文章与说明性文章什么是说明性文章 说明性文章的解释说明性文章的特点是什么说明文和说明性文章的区别什么是说明性文章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

2024年8月8日 20:40

国美控制权之争(公司如何在制度上防范类似国美控制权之争事件的发生)

国美控制权之争(公司如何在制度上防范类似国美控制权之争事件的发生)

本文目录公司如何在制度上防范类似国美控制权之争事件的发生国美的控制权之争发生社会责任啥国美之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国美控制权之争是否可以完全避免谁了解国美真正的争端来源及事件的过程国美控股权之争的启示有哪些非常之急!关于国美之争的个人见解10

2024年7月4日 01:40

精彩的发言稿讲话稿【5篇】?约稿信介绍国外旅游景点 约稿信英文

精彩的发言稿讲话稿【5篇】?约稿信介绍国外旅游景点 约稿信英文

本文目录精彩的发言稿讲话稿【5篇】约稿信介绍国外旅游景点 约稿信英文约稿信怎么写英文期刊向我约稿,我的回复信怎样写编辑工作书信包括( )等投稿给了杂志社,现在的稿件状态时终审已审回,是什么意思呀,怎么知道是不是录用了呢谢谢约稿要注意哪些经常

2024年3月6日 04:50

月嫂培训教材(月嫂培训教材 如何选择月嫂培训教材)

月嫂培训教材(月嫂培训教材 如何选择月嫂培训教材)

本文目录月嫂培训教材 如何选择月嫂培训教材三十多岁学月嫂可以吗,还可以做月嫂这个工作吗哪里有正规的月嫂培训教材买重庆哪里可以学习到免费的月嫂培训地址在哪报名一家月嫂培训一般要多少钱参加月嫂培训得花多少钱啊月嫂培训教材 如何选择月嫂培训教材如

2024年9月4日 08:00

商业网站设计(谁发个网站制作步骤要详细点,谢谢)

商业网站设计(谁发个网站制作步骤要详细点,谢谢)

本文目录谁发个网站制作步骤要详细点,谢谢设计一个商业网站应该具有哪些风格特征企业网站策划书怎么设计高清商业图库图片-有什么免费的高清可商用图片网站,用于海报设计商业图库网-有什么免费的高清可商用图片网站,用于海报设计谁发个网站制作步骤要详细

2024年2月27日 11:10

四川高考满分作文(四川高考满分作文800字:水之大度)

四川高考满分作文(四川高考满分作文800字:水之大度)

本文目录四川高考满分作文800字:水之大度2019四川高考满分作文范文:师生况味2019四川高考满分作文必背范文四川高考满分作文附点评:手握一滴水高考的满分作文都有谁2007四川高考满分作文:一步与一生四川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遭遇挫折,笑对

2024年4月10日 04:30

九首歌的影片评价?带有9的歌曲名哪些

九首歌的影片评价?带有9的歌曲名哪些

本文目录九首歌的影片评价带有9的歌曲名哪些9首歌在哪里看9首好听的歌曲《九歌》的“九”究竟是什么意思9首歌曲暗藏训练自控的9个技巧9像什么数字歌呢后弦谢谢你的爱2009歌词九首歌的影片评价改编自小说《Platform》的《九歌》首映被安排在

2024年2月24日 18:40

清算报告由谁出具?清算报告需要哪些资料

清算报告由谁出具?清算报告需要哪些资料

本文目录清算报告由谁出具清算报告需要哪些资料清算报告什么时候出清算报告包括哪些内容个人独资企业清算报告是自己写的吗个人独资企业清算报告是什么个人独资企业清算报告中资产总额大于注册资金对吗个人独自企业的注销的清算报告该怎么写啊清算报告由谁出具

2024年5月9日 04:40

这里黎明静悄悄(这里黎明静悄悄是什么意思)

这里黎明静悄悄(这里黎明静悄悄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这里黎明静悄悄是什么意思这里的黎明的静悄悄啥意思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内容梗概3.24:浅析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简析|介绍|赏析|鉴赏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里黎明静悄悄是什么意思《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前苏联当代著名作家瓦西里

2024年7月7日 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