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意义)
本文目录
-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意义
- 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谈谈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 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 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义
- 如何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 怎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做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哪些方面的要求
-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树立正确的什么观念
- 山东大学: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意义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而科技创新人才则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可以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也会带来经济效益。他们能够创造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推动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谈谈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
素质教育,就是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的内化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基本素质,还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素质。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做人。 1、在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 2、在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应鼓励、引导,即使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也应循循善诱,以激发他们大胆质疑的热情,疑问是创新之舟。实践证明,很多科学上的发明就是在质疑中发现的。苹果落地,是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个为什么?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学说,支配了人类的思维;壶水滚沸,人们常见,没人在意,但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最终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哥白尼创立地动学说,就是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天动学说开始的。质疑是发现的开始,发现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鼓励学生能发问,会发问,勤发问。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 1、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参与。
三、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在形成,知识经济带动着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决定着未来世界的走向,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即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独立性,好奇心,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健全人格。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导语: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以各自的价值取向、在不同领域不断推出众多创新型产品争夺全球市场,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企业与企业的实际创新能力竞争,而最终演变为创意人才之争,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1 创新型人才界定
说到创新人才,通常可以分为两类:(1)具有原创能力的专业人才,具体表现为各行业的设计师、艺术大师、工程师、名星、传播等人员,这类人才是行业里的灵魂人物,他们不仅拥有对专业的掌控能力,还能做出独一无二产品去服务社会,他不仅是艺术与技术的兼备人才,而且对文化有较深理解,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能把创新思想通过设计语言或策划方案等表达出来,比喻象世博会吴志强、何镜堂等规划设计专家、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奥运会吉祥物设计师韩美林等;
(2)将创意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人才,他们可以让创意从“空想”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他们熟悉产业发展规律、引领产业发展,他们要专门研究、分析专业市场,能制定适合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策略,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这类创意人才是既熟悉设计艺术、又懂经营、还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他们要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不仅需要将艺术和创新结合,更要站在产业的高度,提供富有创意的产品来服务社会,如象陈天桥、马云、马化腾等都是杰出的创新型人才。
2 创新性人才特质
(1)极其专业和专注。这类人才不一定要非常好的教育背景,但一定很专注某一个专业领域。有丰富的从业经验、高超的操作技能、独特的思维方式,不仅如些,还能有游刃有余的行走几个行业、地域之间,整合需要的创意元素,融和到专业里,形成独特的创新产品或服务模式。
(2)敏捷的思维方法。能对所在从事的行业发展趋势能做出非常准确的判断,总是能在第一时间迅速进行决择,思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有非凡的胆识、深刻的洞察力、见微知著的直觉能力。
(3)坚韧的毅力。创新意味着首创,就是破旧立新,没有前人的经念可借鉴,当然就存在风险,在困难重重时还要坚守,甚至失败了还要重来,重来还是失败时还要选择坚持,如果没有过人的毅力,很难实现创新的,所以创新型人才通常具备良好的献身精神。
(4)善于学习的精神。创新型人才必须善于学习,不断汲取营养,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从最新行业动态中寻找到创意的灵感,获得一触即发的灵感和顿悟,找到别人没能看见的东西。
(5)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创新型人才思维必须严密,工作态度必须务实,创新的过程是遵循科学、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索的过程,整个过程必须踏踏实实,这样才能保证准确地分析、判断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以科学的精神完成创新实践。
3 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的终极目的是要增进人类的幸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单位等全社会参与,共同培育创新意识,构建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
3.1 政府层面
政府要营造全民创新氛围,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思维培养与创意训练。英国是最早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也是这个产业的最大受惠国,上世纪80年代,英国国会就指出:“人民的想象力是国家的最大资源,想象力孕育着发明,经济效益、科学发现、优越的管理、就业机会,想象力主要源于文学熏陶,文艺可以使数学、科学、技术更加多彩,而不是取代它,整个社会的兴旺也因此应运而生”。英国还在2008 年2 月发布“新经济下创意英国的新人才”战略报告,报告确定了26 条详细行动计划和相应目标。
第一条就是从儿童教育抓起,尽早发现个人的创意才能。瑞典是一个典型创新型国家,由于资源贫乏,只能通过创新才能走出困境,因此瑞典政府和民众都有很高的创新能力,瑞典政府非常重视创新,专门成立创新局,拨专项资金鼓励创新,并宽容创新失败,正是由于有这种开放的良好创新机制,孕育了诺贝尔这样的著名的发明家并培育了全民创新的基因,类似例子还有日本、香港、新加坡等。
3.2 学校层面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来源,更新教育理念,要把每个人的想象力激发出来是教育者的责任。美国兴腾科国际教育集团执行总裁马振翼认为教育不是单纯的传与授,而是一种启发,好的教育要启发人的.自信心、梦想、知识、勇气等,好的教育可以让人完成之前自认为做不到的事情;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认为教育应该是把所有知识忘掉之后的能力,是创新能力,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教育要把每个人的想象力发挥出来,要把他的个性彰显出来。美国是一个创新型国家,这得益于他们的教育体制,他们教育正是批判性思维,不是教他们怎么做,而是为什么这么做,当前中国教育应在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教育系体进行重大改革。
(1)以创新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校要课程设计、学习环境、教学模式、考核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方法始终紧扣创新这个主题,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灌输到学生大脑中,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到每一个教学任务中。要注意学校交叉与整合,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要千遍一律的教学方法对待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要因材施材,尊重每个个体的兴趣与爱好特点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
(3)与时俱进,建立终身教学理念。学校要搭建网络教学平台,让想学习者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能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外部条件。
(4)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变填鸭式、灌输式为互动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设计课题、收集整理资料、调查研究、实验操作等过程,掌握知识,获得感悟和体验,并将感悟和体验内化为学生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从而体验到学习过程给学生自身带来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学校是否能真正做到创新教育,教师是决定因素。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只有教师的言传身教,敢于并善于创新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去,才能影响学生,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具有广博的知识修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在教师队伍要引入竞争机制,逐步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教育意识和创新教育观念过。
3.3 单位层面
创新型人才的特质就是喜欢天码行空,独往独来,他们工作不习惯按部就班,不愿意墨守陈规,而常常异想天开,他们的思维方式很跳跃,思维方式陈旧是没有创意点出来的,他们有些创意可能是在不经意的玩耍时产生,一个好的创意可以产生大量的机会和别一样情境,等等这决定了单位对创新型人才的用人、选人、管人模式有所不同。对于这类人群,要选择一种弹性的管理模式,努力营造一种关心、爱护、理解、宽容的良好工作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吸引和留住他们。
企事业单位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观,要使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模式,不拘一格选用人才,改变“唯学历”而不看实际能力的人才评价取向,通过专业比赛、行业评比、资格认证、公开招聘的方法,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科学研究表明,长期存在于没有激励因素的环境中,人的创造力就会衰退,只有经常给予适度的激励,才能激发起人的事业心、责任感、进取精神、求知欲、智慧和惊人的毅力。
对于不同的人才分别给予适度的激励,是充分发掘其创新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参与竞争,而且能够超越竞争,真正形成岗位靠竞争、报酬靠贡献的优胜劣汰机制,激发人才潜在追求优越的动机,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人才潜在的创新力。
3.4 家庭层面
每个家庭要鼓励每个家庭成员创新,崇尚科学,不懂科学是愚昧的,要鼓励家人干事业、支持家人干成事业、帮助家人才干好事业。
4 结语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源自炎黄子孙不断创意的精神,只要全社会都崇尚创新,人人都想创新、事事都能创新,处处都有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下是几点教育应该注意的方面: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对新事物、新思想、新技术等保持敏感,并且能够主动发起创新。
2.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教育应该提供多元的学习体验,包括实践、探究、创造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教育应该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往往需要团队合作,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团队中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任务。
5. 强调实践和实用性: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和实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明确目标,掌握实用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6. 提供创新型思维训练:教育应该提供创新型思维训练,包括问题解决、创意发散、创意组合、创意评估等方面,让学生能够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总之,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加强跨学科学习和团队合作,强调实践和实用性,并提供创新型思维训练。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义
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激烈的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资源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拥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寻找新方法,为国家和民族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教育和培训的支持。通过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能够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
此外,创新型人才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他们具备开放、包容、进取的精神,能够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做出贡献。他们的存在和发展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综上所述,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通过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社会政策的调整,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能够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何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助力教育改革、发展、创新。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科技则为教育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进步,而人才是推动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基石。
1.教育驱动科技:培育出更多优秀的科技人才
教育是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径,能够提供各种形式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具备研发和应用科技的能力。当教育系统将重心放在STEM领域时,有助于培养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
2.科技推动教育:提供创新的教学方式和工具
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可能。科技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如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科技也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发出更加高效、个性化的教育工具和游戏型学习软件,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人才是科技与教育发展的基石:需具备多领域知识和能力
人才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基础,需要具备多领域的知识和能力。人才需要在STEM领域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要具备人文素养和国际化竞争力。因此,对教育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跨界、多学科交叉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4.未来发展: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加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未来对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将愈发大量。企业和学术机构需要越来越多懂得技术开发的人才,而教育行业也在尝试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课程个性化等创新。因此,未来教育科技人才的多才多艺、跨界能力和多元视野将日益成为必要的素质。
怎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根据授课内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1、要正确把握基础教育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一定要尊重规律。根据“基于脑科学的超常儿童培养”项目的多年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质在于有机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认知能力、持续终身的发展动力。基础教育阶段应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筑牢终身受益的重要基础,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创设具有引领性和包容性的环境,而不是超前教育与强化训练。
2、深化教学改革,转变育人模式,科学地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要着眼于人才培养过程的质量。当前中小学校中盛行的以应试、刷题为主要方式的学习,很难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因此,要从“选拔模式”走向“普育模式”,要以丰饶的士壤孕育创新的种子。要引导学校重视师生学习体验,以灵动有效的“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指导性的教学管理,保障课程与教学的基础质量。
3、要重视“选拔模式”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消极影响。
“选拔模式”寄希望于提前进行的层层筛选,以为拔尖创新人才是伯乐决定的,而事实上以迎合纸笔形式的选拔性评价的过程,极可能是对创新能力的抑制与误导,而且这种“赛马”形式的选拔极易对其他参与者构成挫伤。这是掐尖选拔招生的学校无视的,却可能是影响学生一生的伤害。长期通过这种功利意义的“利诱”的学生,是无法形成真正的专业志趣的。真正的教育必须以学习的内在意义来吸引学生、激励学生,才能培养出有内在动力的学习者,才可能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做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哪些方面的要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做好“三个注重”,即: 第一, 注重学思结合。 实现学思结合,就要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给学生。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是实现学思结合的有效教学方式,其中的核心是启发式教学,其主要形式是探究和讨论,其主要表现是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第二, 注重知行统一。 知行统一,即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也是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统一。从总的来说,教学是一个引领学生求知的过程,即掌握人类科学文化制度化的过程,但是,掌握知识不是唯一的目的,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人生的幸福生活奠基。而且,掌握知识的过程也要求既动脑又动手,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保障知识的有效习得。现实中知行脱节、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比比皆是,读死书、死读书的典型案例时有发生。提高教育质量,贯彻知行统一的观念是重要的前提保障。学习知识应该与已有经验相结合,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由于我们的教育过分地看重知识的获得和记忆,过分地看重考试的分数,使得我们的学生不同程度地脱离生活,脱离实践,成为知识考试的机器,害了严重的知识脆弱综合症。 第三,注重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综合以上几点,这些不仅是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也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树立正确的什么观念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树立正确的个性化观念、创新观念、实践观念等。
1、个性化观念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各自的兴趣、能力和潜力。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适应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潜力。
2、创新观念
培养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重要需求。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思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开放、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3、实践观念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原则。我们应该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实训平台,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概述:
1、需求导向。
将产业需求和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目标,根据实际需要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和培养方案,培养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2、跨学科融合。
打破传统学科的划分,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的人才。例如,将工程技术与商业管理相结合,培养技术型企业家。
3、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活动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例如项目制学习、案例教学、实习实训等,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强化实践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供真实的实验、实训和实习机会,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山东大学: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山东大学把“培育民族和社会的中坚”、“培养中国秀的本科生”作为战略选择和长远目标,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国际视野 、社会竞争力和创造力、个性与人格健全发展”的目标下,充分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和优势,不断推进综合、研究、开放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努力构建融知识学习与人格培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充分利用综合环境,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 山东大学作为一所综合大学,综合优势明显,目前有本科专业116个,涵盖 11个大的学科门类。其中文史哲、理学、工学和医学具有明显学科优势和特色,在海内外影响较大。为了发挥综合优势,山东大学近几年连续推出新的培养模式,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 1.实施按学科大类招生,积极推进专业交叉融合和内涵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为学生搭建1年至2年的基础教育平台。 2. 积极推行主辅修、双学位、二次选择专业,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山东大学在已有的英语+法学、英语+政治等双学位班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行机械+管理、信息+X、语言+X、管理+X、环境+X、法学+X等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到2011年,学生中获得双学位或者有主辅修专业的比例将达到20%。为做好中学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学校举办了预备暑期学校加强班(Preparatory Summer School,简称PRESS),提前招生录取的小语种专业学生可提前半年入学修读经济或法学、政治、英语等专业的学分,为入校后双学位和第二专业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3.开设选修课,加强通识教育。为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学校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开设选修课,鼓励学生选修更多通选课。学校要求每个专业至少开设2门以上通选课,同时要求每个学生选修8-12学分专业外的选修课。最近两年,所有合格毕业生都选修了8个以上的通选课学分,多数同学都修得10个以上通选课学分。 4. 2008年学校计划从理工科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30人,建立打通学科、学院界面,实现多学院优质资源共享的“理科综合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班”,该班将以山东大学优势的数学学科为基础,加强数理基础培养,为生物、医学、化学等学科输送研究型人才。 二、利用开放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资源和发展空间 开放是山东大学办学理念和模式的又一鲜明特征。校长展涛提出了“资源无限、空间无限、机遇无限”的理念,他指出开放环境下的本科教育是时代特色,把大学的校门敞开,让学生丰富经历,让学校获得资源,让大学与大学,大学与社会,大学与世界交流、合作、互动。 1. 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提出并实践本科生的“三种经历”,即“第二校园经历”、“海外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学校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实施“111”工程,即让每年招生总量10%的学生具有国内其他的“第二校园经历”,年招生总量10%的学生具有“海外学习经历”,100%本科生都具有“社会实践经历”。仅总校每年就有700余名本科生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校交流学习,每年有近700名学生到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19所国内交流学习,并享受由此带给他们的丰富的经历、开阔的视野、跨地域和文化的学习,以及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卓越提升。“三种经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时尚和选择,并成为山东大学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品牌。同时山东大学每年也接收来自海内外几十所高校近千名学生的长期或短期交流。 2.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优势和资源,打造“精品化、国际化、创新型、开放式”的暑期学校。坚持“邀请海外、面向校外开放、紧追学术前沿、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创新能力、提高专项技能”的指导思想,2004年以来,通过讲坛、开放实验室、技能培训、双学位与辅修班、社会实践、国内外访学交流等多种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完善监督机制,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学习、交流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每年参加的学生超过1万人,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赢得了广泛赞誉。其中面向驻济高校的双学位暑期班,每年吸引了200多名学生学习。2008年,第一届校外约70名学生将获得山东大学的学士学位。 三、利用研究环境,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本科教育和本科生培养是研究型大学共同关注的课题。山东大学强调,研究型大学有条件也有责任让本科学生在研究的环境下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近几年学校采取多种措施,让更多本科生融入到科研环境中来,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 1.制定相关制度和鼓励机制,让各类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近几年,山东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重点实验室、教学实验室等已经全部向本科生开放,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科研工作,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效果很好。例如医学、化学和材料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成为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平台,不少学生在此参与完成了一些前沿性的科研项目。工程训练中心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提供了更多机会,学生们在中心可以参加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机器人等各种大赛训练,为他们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舞台。 非实验学科的本科生则通过导师制,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师主持的课题,以此培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还出台了创新学分制度,规定学生在科研、发明、大赛、论文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可以申请记取学分,自2004年以来,每年有200-300名学生获得创新学分,最多的可以达到15学分以上。 2.为学生创新和研究提供各种机会。学校提供国家、学校、学院三级创新课题,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参与科研训练。2006年,学校作为全国第一批十多重点高校,进入了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试点高校,共有63个项目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项目,之后连续三年每年有70项课题可以获得国家资助,每个项目可以得到国家1万元的经费。按照每个项目3人计,有700多名学生可以参与这一国家项目。2004年起,学校每年拿出30万元经费作为学校创新项目支持大学生申请创新课题,同时学生处、团委也以多种方式支持学生创新,几方面的经费将超过100万,每年有上千名同学有机会申请各类研究课题。此外,学院还以不同方式设立学院创新与研究基金,资助学生的研究。由于学生们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推荐免试研究生、就业等方面,有科研训练经历和成果的学生,竞争力明显提高,备受青睐。
更多文章:
郑州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公布(2022年郑州市几月几日傍晚6点下的暴雨)
2024年8月2日 14:50
2018高考志愿填报指南(2018年高考志愿怎么填 志愿填报指南)
2024年2月25日 01:30
本单位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存在哪些政治意识不足的问题)
2024年6月8日 16:30
谢谢支持我该怎么回复?女朋友经常鼓励我,支持我,带给我正能量,求一些感激,感谢女朋友的话
2024年5月6日 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