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案例分析(问题:请用AD-AS模型来分析石油危机所引发的短期经济波动)
本文目录
- 问题:请用AD-AS模型来分析石油危机所引发的短期经济波动
- 对工商银行怎么进行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分析
- 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
-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宏观经济为什么不能保持高速增长 结合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 经济学案例分析
- 案例分析一:肇庆宏达公司 从一般竞争战略的观点来看,宏达公司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战
- 宏观经济学生活实例
- 请用宏观经济学的知识分析欧洲经济危机
- 2022天津遴选案例分析题: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 试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阐述2008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问题:请用AD-AS模型来分析石油危机所引发的短期经济波动
在短期内,如果AD不变,AS曲线发生位移,则会产生市场价格与国民收入反方向的运动。如果AS的水平下降,市场价格会上升,而国民收入则下降,产生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共生的“滞胀”现象。
在石油危机中,能源价格暴涨了5倍,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价格(或成本)的上升,使得企业在同等产量条件下,要求更高的物价水平,或者在同等价格水平下,被迫减少产量。从而使得SAS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使原先超出潜在国民收入OY* 的产量OY减少至OY’,均衡点由E移动至E’,市场物价水平由P移动到P’。
结果是生产降到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价格水平则提高到高于充分就业时的水平,出现“滞胀”。由于影响宏观经济的某些外部因素的作用,使总供给状况恶化,使政府原先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遭到破坏。
扩展资料:
总供给曲线的位置是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说明了在既定价格水平之下,总供给量的变动。使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
1、自然的和人为的灾祸。
2、技术变动。
3、工资率的变化。
4、生产能力的变动。
对工商银行怎么进行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分析
从长期来看,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归根结底是由其基本面所决定的。影响投资价值的因素既包括公司净资产、盈利水平等内部因素,也包括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市场情况等各种外部因素。在分析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时,应该从宏观经济、行业状况和公司情况三个方面着手,才能对上市公司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一、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运行分析证券市场历来被看作“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是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宏观经济的走向决定了证券市场的长期趋势。只有把握好宏观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才能较为准确的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判断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宏观经济状况良好,大部分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表现会比较优良,股价也相应有上涨的动力。为了把握国内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投资者有必要对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运行变量给予关注。A.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或地区)经济总体状况的综合反映,是衡量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通常而言,持续、稳定、快速的GDP增长表明经济总体发展良好,上市公司也有的机会获得优良的经营业绩;如果GDP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宏观经济处于低迷状态,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也难以有好的表现。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增长,2006年GDP同比增长10.7%;07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率达到了11.1%。近一两年来,上市公司业绩的快速增长正是处于宏观经济持续向好、工业企业效益整体提升大背景下的增长,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上市公司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B.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持续普遍上涨。通常,CPI(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被用作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温和的、稳定的通货膨胀对上市公司的股价影响较小;如果通货膨胀在一定的可容忍范围内持续,且经济处于景气阶段,产量和就业都持续增长,那么股价也将持续上升;严重的通货膨胀则很危险,经济将被严重扭曲,货币加速贬值,企业经营将受到严重打击。除了经济影响,通货膨胀还可能影响投资者的心理和预期,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CPI也往往作为政府动用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观测指标,今年以来我国CPI高位运行,因此在每月CPI数据公布前后,市场也普遍预期政府将会采取加息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引发了股市波动。C.利率利率对于上市公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利率是资金借贷成本的反映,利率变动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投资水平和消费水平,间接地也影响到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利率上升,公司的借贷成本增加,对经营业绩通常会有负面影响。第二,在评估上市公司价值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是采用利率作为折现因子对其未来现金流进行折现,利率发生变动,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利率上升,未来现金流现值下降,股票价格也会发生下跌。D.汇率通常,汇率变动会影响一国进出口产品的价格。当本币贬值时,出口商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以外币表示的价格就会降低,有利于促进本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因此本币贬值时出口导向型的公司经营趋势向好;进口商品以本币表示的价格将会上升,本国进口趋于减少,成本对汇率敏感的企业将会受到负面影响。当本币升值,出口商品和服务以外币表示的价格上升,国际竞争力相应降低,一国的出口会受到负面影响;进口商品相对便宜,较多采用进口原材料进行生产的企业成本降低,盈利水平提升。目前,人民币正处于渐进的升值进程中,出口导向型公司特别是议价能力弱的公司盈利前景趋于黯淡,亟待产业升级,提高利润率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需要进口原材料或者部分生产部件的企业,因其生产成本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受益;国内的投资品行业能够享受升值收益也会受到资金的追捧。人民币小幅升值,房地产、金融、航空等行业将直接受益,而对纺织服装、家电、化工等传统出口导向型行业而言则带来负面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用以调控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企业经济效益,进而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A.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等。其种类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具体而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对于上市公司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这将会直接增加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促进消费和投资需求,从而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改善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而推动股价的上涨。———扩大财政支出,加大财政赤字。这将会直接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刺激企业增加投资,提高产出水平,改善经营业绩;同时还可以增加居民收入,使其投资和消费能力增强,进一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此时上市公司的股价也趋于上涨。———减少国债发行(或回购部分短期国债)。国债发行规模缩减,使市场供给量减少,将导致的资金转向股票,推动上市公司股价的上涨。———增加财政补贴。财政补贴往往使财政支出扩大,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供给增加,从而改善企业经营业绩,推动股价上扬。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利于扩大社会的总需求,将刺激经济发展,而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则在于调控经济过热,对上市公司及其股价的影响与扩张性财政政策所产生的效果相反。B.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其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货币政策的工具可以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选择性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等)。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中央银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小需求。反之,央行将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手段以增加需求。———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央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上缴的存款准备金率,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最终影响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如果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使货币供应量减少,市场利率上升,投资和消费需求减少,对公司经营产生负面影响,公司股价将趋于下跌。———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指央行对商业银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央行融资所作的政策规定,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确定和再贴现的资格条件。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倾向于提高再贴现率或对再贴现资格加以严格审查,导致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增加,市场贴现利率上升,社会信用收缩,市场货币供应量相应减少,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股价走势趋于下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当政府倾向于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央行将会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使货币供应量增加,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从而刺激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使得生产扩张,公司利润增加,进而推动证券市场公司股价上涨。近年来,我国一直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防止出现“大起大落”。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要继续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稳中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提出在于要努力缓解流动性过剩矛盾。二、行业分析由于所处行业不同,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行行业分析,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行业本身所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影响行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对行业影响的力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行业的投资价值及投资风险。行业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的运行呈现周期性特点,一个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由于不同行业对于经济周期的敏感性不同,其业绩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差异。根据行业与经济周期变动关系,可将行业分为增长型行业、周期型行业和防守型行业。增长型行业的运动状态与经济活动总水平的周期及其振幅无关,主要依靠技术的进步、新产品推出及更优质的服务实现增长,如高科技行业;周期型行业的运动状态直接与经济周期相关,如钢铁业、耐用品及高档消费品行业;防守型行业的产品需求相对稳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小,如食品业和公用事业。行业生命周期通常,行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一般而言,处于幼稚期的公司比较适合投机者和创业投资者;处于成长期的行业,其增长具有明确性,投资者分享行业成长、获取较高投资回报的可能性比较高。根据行业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关系以及行业自身生命周期的特点,投资者应该选择那些对于经济周期敏感度不高的增长型行业和在生命周期中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行业。此外,一个行业的兴衰还会受到技术进步、产业政策、产业组织创新、社会习惯的改变和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行业内部的竞争结构也决定了竞争的激烈程度,根据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波特五力模型,行业内现有的竞争、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和供应方讨价还价的能力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决定了行业竞争的激烈度以及收益率水平。三、公司分析对于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把握,具体还是要落实到公司自身的经营状况与发展前景。投资者需要了解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所占市场份额、财务状况、未来成长性等方面以做出自己的投资决策。公司基本面分析A.公司行业地位分析在行业中的综合排序以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决定了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行业中的优势企业由于处于领导地位,对产品价格有很强的影响力,从而拥有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盈利能力。B.公司经济区位分析经济区位内的自然和基础条件包括矿业资源、水资源、能源、交通等等,如果上市公司所从事的行业与当地的自然和基础条件相符合,更利于促进其发展。区位内政府的产业政策对于上市公司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当地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会对区位内优先发展和扶植的产业给予相应的财政、信贷及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措施,相关产业内的上市公司得到政策支持的力度较其他产业大,有利于公司进一步的发展。C.公司产品分析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公司盈利的来源。产品竞争能力、市场份额、品牌战略等的不同,通常对其盈利能力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言,公司的产品在成本、技术、质量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更有可能获取高于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的超额利润;产品市场占有率越高,公司的实力越强,其盈利水平也越稳定;品牌已成为产品质量、性能、可靠性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拥有品牌优势的公司产品往往能获取相应的品牌溢价,盈利能力也高于那些品牌优势不突出的产品。分析预测公司主要产品的市场前景和盈利水平趋势,也能够帮助投资者更好的预测公司未来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D.公司经营战略与管理层公司的经营战略是对公司经营范围、成长方向、速度以及竞争对策等的长期规划,直接关系着公司未来的发展和成长。管理层的素质与能力对于公司的发展也起着关键性作用,卓越的管理者能够带领公司不断进取发展。投资者要寻找的优秀公司,必然拥有可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具有良好的长期发展前景。这也正是最著名的投资家巴菲特所确定的选股原则。以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公司股票为例,他所看重的是软饮料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长期稳定并能够持续增长的业务、产品的高盈利能力以及领导公司的天才经理人。1988年至2004年十七年间,可口可乐公司股票为巴菲特带来541%的投资收益率。公司财务分析公司财务分析是公司分析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其一段时间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缩影,是投资者了解公司经营状况和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重要依据。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公司在某一特定时点(通常为季末或年末)的财务状况,反映了该时点公司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三者之间的情况;利润表反映的是公司在一定时期的生产经营成果,反映了公司利润的各个组成部分;现金流量表则反映公司一定时期内现金的流入流出情况,表明公司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我们通常采用财务比率分析,用公司财务报表列示的项目之间的关系揭示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A.偿债能力分析———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比率反映的是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公司流动资产越多,流动负债越少,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该大于2;但绝对数值并不能解释所有的问题,在运用这项指标的时候,,应该将公司的流动比率与行业平均水平、本公司近年来的流动比率进行比较。———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与流动比率一样,同样反映的公司短期偿债能力;不同的是在计算时,将存货从流动资产中进行了扣除,因为在流动资产中存货的变现能力最差。一般认为,速动利率应该大于1;同流动比率的运用一样,需要将其与行业平均水平、本公司历史水平进行比较,以分析变动趋势。———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资产负债率反映的是公司长期偿债能力,表示在公司总资产中借贷资金所占的比例。资产负债率较低,说明公司长期偿债能力较高,财务风险相对较低。不过,资产负债率过低也会使公司不能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影响到盈利能力。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在50%较为合理,但这也并非定式,不同行业的公司资产负债率通常也不太一样。———利息保障倍数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息保障倍数反映的是每一元利息所能得到的公司盈利保障的倍数,也是用于判断公司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利息保障倍数越高,公司支付利息的能力越强。一般认为,利息保障倍数应该大于2,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同行业平均水平、公司历史水平的比较。B.营运能力分析———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其中:平均存货=(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存货在流动资产中所占比重比较大,其流动性对公司的流动比率有很大的影响。存货周转率用于衡量存货的变现能力强弱。一般而言,存货周转率越大,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变现能力越强。不同行业的存货周转率会有不同的表现,在运用此指标时也应该同行业平均水平、公司历史水平进行比较。———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应收账款其中:平均应收账款=(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的是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用以衡量公司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一般而言,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公司应收账款的收回越快。———总资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平均资产总额其中: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资产周转率反映公司资产总额的周转速度,周转越快,公司销售能力越强。公司如果采用薄利多销的策略,资产周转率会比较高;如果公司主要依靠单位产品的边际利润来创造收益,资产周转率相对就较低。C.盈利能力分析———主营业务毛利率主营业务毛利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主营业务毛利率表示每一元的主营业务收入扣除主营业务成本后所带来的利润额。可以通过与行业平均毛利率的比较,一定程度揭示公司的成本控制及定价策略。———主营业务净利率主营业务净利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主营业务净利率表示每一元主营业务收入所带来的净利润,反映了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收益水平。一般而言,净利率越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资产收益率(ROA)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其中: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资产收益率反映公司资产的综合利用效率,比率越高,表明公司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利用资产获利的能力越强。———净资产收益率(ROE)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年末净资产*100%净资产收益率反映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投资报酬率,是在考虑了负债经营因素后的资本回报率。通过财务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的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还有助于发现上市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或者识别虚假会计信息。在蓝田股份案例分析中,刘姝威教授就运用财务分析方法揭露了蓝田股份提供虚假会计报表的真相:2000年蓝田股份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是0.77和0.35,说明蓝田股份短期可转换成现金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到期流动负债,扣除存货后仅能偿还35%的到期流动负债;其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低于同业平均值大约5倍和11倍,短期偿债能力最低。且从1997年至2000年蓝田股份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流动比率逐年下降,到2000年二者均小于1,其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越来越弱。再结合公司销售收入、现金流量、资产结构的分析(在此不一一赘述),刘姝威教授得出蓝田股份的偿债能力越来越恶化,扣除各项成本和费用后,公司没有净收入来源;不能创造足够的现金流量以维持正常经营活动和保证按时偿还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公司估值方法进行公司估值的逻辑在于“价值决定价格”。上市公司估值方法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相对估值方法(如市盈率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等);另一类是绝对估值方法(如股利折现模型估值、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估值等)。A.相对估值方法相对估值法简单易懂,也是最为投资者广泛使用的估值方法。在相对估值方法中,常用的指标有市盈率(PE)、市净率(PB)、EV/EBITDA倍数等,它们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市盈率=每股价格/每股收益市净率=每股价格/每股净资产EV/EBITDA=企业价值/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其中:企业价值为公司股票总市值与有息债务价值之和减去现金及短期投资)运用相对估值方法所得出的倍数,用于比较不同行业之间、行业内部公司之间的相对估值水平;不同行业公司的指标值并不能做直接比较,其差异可能会很大。相对估值法反映的是,公司股票目前的价格是处于相对较高还是相对较低的水平。通过行业内不同公司的比较,可以找出在市场上相对低估的公司。但这也并不绝对,如市场赋予公司较高的市盈率说明市场对公司的增长前景较为看好,愿意给予行业内的优势公司一定的溢价。因此采用相对估值指标对公司价值进行分析时,需要结合宏观经济、行业发展与公司基本面的情况,具体公司具体分析。与绝对估值法相比,相对估值法的优点在于比较简单,易于被普通投资者掌握,同时也揭示了市场对于公司价值的评价。但是,在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时,市盈率、市净率的变动幅度也比较大,有可能对公司的价值评估产生误导。B.绝对估值方法股利折现模型和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采用了收入的资本化定价方法,通过预测公司未来的股利或者未来的自由现金流,然后将其折现得到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股利折现模型最一般的形式如下:其中,V代表股票的内在价值,D1代表第一年末可获得的股利,D2代表第二年末可获得的股利,以此类推……,k代表资本回报率/贴现率。如果将Dt定义为代表自由现金流,股利折现模型就变成了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自由现金流是指公司税后经营现金流扣除当年追加的投资金额后所剩余的资金。与相对估值法相比,绝对估值法的优点在于能够较为精确的揭示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但是如何正确的选择参数则比较困难。未来股利、现金流的预测偏差、贴现率的选择偏差,都有可能影响到估值的精确性。新情况带来的新问题自2006年以来,上市公司的业绩出现快速增长,证券市场也随之走强。上市公司业绩高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上市公司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在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出口增长的拉动下,企业效益、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一些非可持续性因素也对上市公司业绩产生了推动作用,如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导致上市公司会计核算方式发生变化,造成会计利润的波动,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对其业绩产生正面影响;投资收益的大幅增加助推上市公司业绩高增长。A.新会计准则的影响在新会计准则的影响方面,对于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划分核算最为证券市场所关注。以上市公司持有的法人股为例,在股权分置改革前主要以账面价值(历史成本法)计量,限售期结束后获准上市流通的法人股将以公允价值———二级市场价格计量。目前相关股份的二级市场价格普遍高于其账面价值,会计准则的调整将使持有法人股股权的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大幅增加,且在未来出售相关股份时还将给公司带来当期收益的大幅增加。按照新会计准则,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两种模式中的一种,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更改。从原有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不计提折旧或摊销,以资产负债表日其公允价值调整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拥有较多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业绩将的受到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影响。新会计准则的采用并不会从本质上改变一个公司的价值,在市盈率、市净率等相对估值法盛行的情况下,由于会计准则的调整可能会带来公司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等指标的波动,从而影响我们对其价值的判断,但是这种会计处理上的变化并不会影响公司的现金流,若采用绝对估值法评估,则公司的价值并不会发生改变。B.投资收益的影响目前,在利润表各构成部分中,部分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大幅增加,也直接推动了上市公司净利润的增幅超越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幅。投资收益的增长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体经济的投资收益上升———经济持续增长背景下的企业效益提升给上市公司带来实体经济投资的收益不断增加;第二,股权投资的虚拟资产增值———资本市场行情火爆,上市公司投资股票、基金的投资收益大幅提高以及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带来的投资收益大增;第三,会计核算的计量增长———如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允许上市公司对原持有的法人股在禁售期后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根据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在当期或出售时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损益。投资者在进行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时,需要结合宏观、行业和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市场估值水平等各类信息,同时区别影响上市公司股价的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可持续因素和不可持续因素,对上市公司作出客观、理性的价值评估。
经济学基础案例分析
前言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稀缺性与经济学导入案例1-1一、欲望无限与资源稀缺二、稀缺性引发的经济问题三、资源配置与经济体制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导入案例1-2一、微观经济学二、宏观经济学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第三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一、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二、均衡分析方法三、边际分析方法四、经济学的图形表述方法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第二章价格理论:需求与供给第一节需求与需求曲线导入案例2-1一、需求的含义二、需求函数三、需求表与需求曲线第二节供给与供给曲线导入案例2-2一、供给的含义二、供给函数三、供给表与供给曲线第三节均衡价格及其应用导入案例2-3一、均衡与均衡价格的决定二、均衡价格的变动三、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第四节弹性理论导入案例2-4一、弹性的含义二、需求弹性三、供给弹性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导入案例3-0第一节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法导入案例3-1一、基数效用论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定律第二节序数效用论导入案例3-2一、序数效用论二、无差异曲线三、消费预算线四、消费者均衡五、价格—消费扩展线与需求曲线第三节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应用导入案例3-3一、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局限性二、保护消费者的政策三、消费外在化的干预政策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第四章生产理论第一节生产与生产目的导入案例4-1第二节短期生产函数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导入案例4-2一、短期生产函数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三、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第三节长期生产函数与最优投入组合导入案例4-3一、长期生产函数二、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最优组合第四节规模收益导入案例4-4一、生产扩张路径二、规模收益原理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第五章成本理论第一节成本与成本函数导入案例5-1第二节短期成本函数导入案例5-2第三节长期成本分析导入案例5-3一、长期成本函数二、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的关系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第六章市场理论第一节市场的类型导入案例6-1一、市场二、市场结构的类型第二节完全竞争市场导入案例6-2一、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二、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需求曲线与收益曲线三、利润最大化原则四、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短期均衡五、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长期均衡第三节垄断市场导入案例6-3一、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与收益曲线二、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三、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四、垄断厂商不存在供给曲线五、价格歧视六、对垄断市场的评价第四节垄断竞争市场导入案例6-4一、垄断竞争市场的含义二、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三、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四、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五、非价格竞争手段对均衡的影响第五节寡头垄断市场导入案例6-5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第七章分配理论第一节收入分配概述导入案例7-1第二节工资、利息和地租的决定导入案例7-2一、劳动与工资二、资本与利息三、土地与地租第三节平等与效率导入案例7-3一、收入分配平等程度二、平等与效率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第八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第一节垄断导入案例8-1一、垄断存在的原因二、垄断效率分析三、反垄断政策与反垄断法四、微观经济政策的调节第二节公共物品导入案例8-2一、公共物品的特性二、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第三节外部经济影响导入案例8-3一、外部经济影响与经济效率二、矫正外部经济影响的微观经济政策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第九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一节宏观经济变量与核算导入案例9-1一、宏观经济总量二、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第二节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导入案例9-2一、消费函数二、储蓄函数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第三节投资函数导入案例9-3一、投资的概念二、资本的边际效率三、投资函数第四节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导入案例9-4一、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构成与均衡国民收入二、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三、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第五节乘数原理导入案例9-5一、投资乘数二、其他乘数第六节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一、引进利息率的均衡国民收入条件二、IS曲线的导出及其经济含义三、IS曲线的移动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第十章利息率与国民收入第一节利息率的决定导入案例10-1一、货币的需求二、货币的供给三、利息率的决定第二节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导入案例10-2第三节产品、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分析一、IS-LM模型二、均衡收入和均衡利息率的变动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第十一章通货膨胀与失业第一节通货膨胀及其影响导入案例11-1一、通货膨胀的定义二、通货膨胀的界定三、通货膨胀的影响第二节通货膨胀的经济根源导入案例11-2一、通货膨胀的原因二、通货膨胀的治理第三节充分就业与传统的就业理论导入案例11-3一、就业与充分就业二、失业的界定三、失业的衡量第四节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一、凯思斯的观点: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二、菲利普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第十二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导入案例12-1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二、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两个经济增长模型导入案例12-2一、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的基本思想二、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思想第三节经济周期理论概述导入案例12-3一、经济周期的阶段与特征二、凯恩斯主义以前的经济周期理论三、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思想四、经济周期原因的其他解释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第十三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导入案例13.1一、关于价格稳定二、关于经济增长三、关于国际收支平衡第二节宏观财政政策导入案例13-2一、财政制度二、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三、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第三节宏观货币政策导入案例13-3一、银行体系简介二、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创造与货币供应的关系三、货币政策及其手段第四节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导入案例13-4一、财政政策的影响二、货币政策的影响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第十四章国际经济第一节国际贸易导入案例14-1一、国际贸易理论二、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二节国际贸易组织导入案例14-2一、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二、WTO的宗旨、职能和基本原则三、WTO的组织机构及决策机制四、WTO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国际金融体系导入案例14-3一、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阶段二、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特征三、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几点建议第四节国际收支导入案例14-4一、国际收支的含义二、国际收支平衡表三、国际收支不平衡四、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宏观经济为什么不能保持高速增长 结合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首先要解释什么是高速增长其次,随着经济的增长,我们的经济总量越来越大。需要调动的资源也越来越多,但是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不可能无限的调动资源。其次,从数学上来理解。我们从1块钱增长到2块钱,增长了100%。从2块钱增长到3块,增长了50%,从三块增长到4块,增长了25%。其实,我们每次都是增长了1块钱,但是增长率却越来越低。所以,聪明的你应该能理解了吧。
经济学案例分析
第一个是股票涨跌.摄及到如下原理. 1、股票涨跌是二级市场的操作。 2、简言之,买的人多就涨,卖的人多就跌。(举例表述,因为我刚才的形容有偏差,例一只股票当前10元价位,有人卖有人买则10元,如有人出11元买,却无人卖,则为11元,依次类推,是为上涨,反之下跌) 3、个人感觉,公司业绩好坏对股票涨跌影响不大,股票涨跌主要由题材及政策消息面主导。例如,奥运会前可买北京旅游。熊市时绝大多数都跌,牛市时,绝大多数都涨。政府一个信号就能主导股市涨跌。 股票的涨跌有宏观面及基本面的原因,主要的还是资金面或者受主力的关照程度。 第二个是经济恢复理论.股票板块轮动规律. 第三个是宏观调控规律,分解如下.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经济运行无论是市场唱主角还是政府唱主角,都带有混合经济的色彩。纯粹的市场经济或纯粹的计划经济都是不现实的。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在市场失灵时,政府对经济进行一定的干预,使经济运行回到原来的均衡区域。房地产无论是作为消费品还是投资品,都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国政府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干预程度则依市场发育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像美国这样自由市场经济运行得较好的国家,政府对市场干预较少。而像新加坡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在市场刚起步阶段,政府做了大量建设性的工作,待市场较为成熟后政府逐渐淡出,将大部分任务交给市场完成。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在政府决定进行住房制度改革,停止福利化分房,实施住房的商品化、货币化、社会化后才开始起步。房地产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产业,但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柱产业。但由于起步晚,加之发展不完善,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起伏性波动和其他一些较为典型的初级市场特征,如投机气氛较重,市场运行机制不规范,有关法律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通常会采取一些经济、法律、行政的措施对经济进行干预,以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政府在推出一项政策前,首先应该明确,基于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我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目标应是为了保持市场的均衡发展,为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不是一些媒体所宣传的提高住房需求,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经济学上对政府政策进行评价,很重要的一点是看该项政策能否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率和经济运行质量。本文拟对我国政府当前若干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进行经济学分析,来权衡其利弊得失,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 房地产产业政策分析 产业政策是指示产业发展方向、规划产业发展目标、调节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结构产业化的措施和手段的总和,是整个经济政策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有: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促进和限制政策等。产业政策对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具有特定的导向功能,在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起着市场机制难以替代的制衡和稳定作用。政府在实施产业政策时,其取向是产业发展目标的体现。而各产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在一系列约束条件下生成的。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市场所表现出来的初级市场特征决定了房地产产业政策目标在于完善房地产市场,充分发挥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功能。这需要政府采取恰当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包括产业竞争和反垄断政策、产业联合和集团政策等。在生产要素投入量既定的条件下,合理有效地组织这些生产要素,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途径。同样,房地产的发展,不仅要制定合理的总量政策和结构政策,也需要有合理的组织政策。 由于房地产具有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以及随之而产生的投资风险巨大等特点,使得房地产业的发展要求走规模经济的道路。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房地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较其它行业更为明显。规模小,开发商的单位成本居高不下,在广告策划、营销推广、环境改造,配套设施、物业管理等方面规模较大的公司也占有明显优势。另外,规模大,尤其是具有较强现金实力的开发商在选择项目最佳开发时间上也具有主动权。这在客观上要求造就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房地产企业,这要通过房地产业内部适度的资本集中来实现。房地产业内部适度的资本集中,能有效地节约房地产开发和经营成本,资本的适度集中还有利于节约房地产市场的交易费用,这是通过企业间的合并、兼并等经济机制来实现的。由此可见,通过房地产企业的资本集中,可以优化房地产市场组织,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并优化房地产企业的规模结构。 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与规模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以上海市为例,目前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房地产公司仅有9家(上海本地8家),入选上证30指数的房地产股仅陆家嘴一家。这8家房地产公司在整个上海房地产业中的规模,市场占有率,业绩等多项指标大多平平,在1999年上海房地产企业销售面积,金额100强中也难见上市公司的踪影。而香港联交所房地产上市公司达100多家,恒生股指33个样本股中,地产或以地产为主业的公司近一半。这十几家大地产商的开发量、市场占有率等主要指标要占到整个香港地产市场的九成,其中长江实业、新鸿基、恒基兆业、新世界四大超级地产商更成为财富的象征。沪港两地房地产上市公司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相距甚远,其原因自然与两地市场发育程度、微观主体的竞争实力有关,但两地政府对房地产业产业政策的不同取向也是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大陆各种媒体上,乃至政府正式文件上,经常有报导宣称政府决定把住宅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具体实施政策时,有关方面采取了冻结房地产公司上市的做法。当初之所以采取冻结上市的做法,管理层是出于对房地产泡沫的担忧。的确,到1992的年,房地产开发数量、开发投资额、开工面积等均创历史最高水平,这远远超过发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承受力,造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许多地方的炒楼、炒土地风较为严重,致使市场运行出现混乱无序的局面。鉴于此,政府果断地采取了紧缩供给的宏观调控政策,控制住了房地产市场严重失衡的局面。而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许多专家学者都或多或少地把金融危机的原因归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这使得中国政府在解开房地产企业上市禁令上更为谨慎。然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深刻诱因是经济结构的老化与调整的滞后,是知识储备的贫乏,是全要素增长率的落后。房地产泡沫只是这种危机的表象之一。因此,管理层大可不必因为担心房地产泡沫而阻止房地产企业上市。况且,股市除了筹集资金的作用外,还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在较为健全的股市上,资金会从业绩差的企业流向业绩好的企业,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股市本身的进入与退出制度也在客观上对股市的安全直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管理层目前应做的是放弃保护政策,不再ST 、PT下去了,让中国股市真正成为企业的试金石。如美国股市最近的振荡,有人指出这是股市正在挤除泡沫,使高科技股票定价更符合其实际价值的表现。 我国房地产企业除了扩大规模,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外,提高资产素质,向管理要效益也是从微观上培养一个健全的市场所必需的。政府在宏观层面上的制度创新,尤其是金融制度创新在这方面是大有作为的。当前,房地产证券化是一个可取的方向。房地产证券化可以促使房地产经营专业化,导致资源的合理配置。房地产经营管理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发育的初级阶段,更需专家经营。证券化的优点之一,在于它促使了房地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这就为其专业化经营提供前提条件。我国的房地产主体行为很不规范,真正具有实力、精于管理的房地产公司并不多,"房地产热"引致的市场虚假繁荣诱使大批不具备条件的企业纷纷涉足房地产,其结果势必导致资源特别是管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借助证券化,房地产交专家经营,业主借证券化工具获得应有的收益,投资者亦可分享房地产资源的优化组合,使房地产市场主体行为从混沌走向有序。 二、 房地产税费分析 根据中房指数的统计,目前在我国城镇商品房价格构成中,土地费用及税费占39%,建安成本占51%,其他费用占10%。在房地产利润率已普遍降至10%左右的情况下,税费负担过重就成了房价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税费不仅关系到房价的高低,其本质上是一种价格,有些税收,如所得税等直接税也就成为市场经济均衡运行的润滑剂。 《一》 房地产税费总量分析 税,是政府凭借其行政权力强制获得的收入。而各种各样的费用更是名目繁多。这些费用的征收部门有三个层次。一是拥有立法、执法、司法权,执行广泛的社会管理职能的政府,包括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各委办部机关、公检法等;第二层:一些负责提供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事业单位,如环保、卫生、教育等。它们的收入由政府拨付,同时政府又赋予它们在本部门负责的事业范围内执法监督的权力,如卫生检查等;第三层,一些享有自然垄断或行政垄断地位,拥有一定强制力的国企,如电力、自来水、煤气公司、政府办的有行政垄断权中介机构。这些名目繁多的税费给房价下降造成了很大的刚性。清理税费,理顺房价的呼声日见高涨。但有人担忧清理税费会减少政府部门收入。 从税的角度来看,短期里,降低税率会减少政府部门的收入。但从中期来看,如果减少房地产税收负担能使房价下降足够的幅度,使居民的有效需求大幅度上升,此时部分因房价过高难以销售的空置商品房实现销售,政府就可以收到本来税基被各种规费侵蚀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城建税、企业所得税、契税等,完全可以抵消各种杂费的减少。将税收与税率的关系用坐标图表示出来, 从图上可以看出,税率并不是越高越好,税率只有达到一定最优点,才能使税收达到最大。从长期来看,据世界银行测算,房地产投资对相关产业的系数效应为2倍。当住房消费启动后,每亿元住房投资会带来相关产业的GDP增长2亿元,经济发展,税基扩大,政府的收入呈现出良性的增长循环。 从费的角度来看,清理各种规费能减少对经济的扭曲作用,使各种规费给经济带来的间接成本减少到最小,提高经济效率,促进公平,这将有利于经济良好稳定的发展。各种费用给企业事业的间接成本远大于本身。名目多、部门多、环节多的规费,意味着企业至少要跑遍20几个部门、收集40几个公章才能获得或维持其合法地位。尽管有些规费本身数额并不大,但企业为遵循这些规定却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房地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并且国内大多数开发商的资金是通过银行贷款间接融资而来,资金的时间成本十分可观。除此之外,在房产市场日益成熟的今天,房产市场上开始不断推出各种流行房型设计。这使得市场先机对开发商来至关重要,资金的时间价值在此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各种规费的存在降低了经济运行的效率,提高经济运行成本。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各种规费则成为各政府部门自己的收入,并进而有可能成为腐败的重要原因。因此清理规费对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而言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二》 部分规费分析 从公共品的理论来看,政府部门提供公共品时,靠税收来筹集资金;提供私人品时,应按市场规律收取价款,而提供混合产品时,则应考虑依靠税收或收费补偿成本,哪一个效率高。在目前的房地产业中,有些看似应由政府部门提供的产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应交给市场来运作效率更高。 如政府代行市场职能收取的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费,虽然说由政府出面监督工程质量可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但其中却有一个极大的弊端:当质监站通过了一项工程,意味着政府对工程质量的认可,如果以后工程出了毛病,政府是否替房产商承担赔偿的责任呢?如果政府承担责任,则政府容易混淆作为经济运行的管理者和市场主体中的一方的角色;如果政府不承担赔偿责任,政府官员就完全没有了把好质量关的约束机制。如果这项服务交给市场的中介机构来做。中介机构、房产商、购房者之间是平等关系,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中介机构会因担心招致赔偿而严格控制房产质量,这无疑是一种效率的改进。 工程质量检验费是政府行为应转为市场行为的例子。而对水、煤、电增客费这三类传统的自然垄断产业来说,这些收费在经济学上也不符合效率的原则。自然垄断产业固定成本所占的比重很大,变动成本的比重小,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如果不对自然垄断企业进行政府管制,它们就会进行垄断生产,导致低效率;如果把这类企业分割成几个小企业,又会导致成本上升,规模不经济。这是政府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自然垄断产业的理论基础。政府可以采取边际成本定价,也可以采取平均成本定价。无论采用哪种定价,公用事业部门,都可以从价格和补贴中完全弥补成本。现在房产商交纳了增容费,最后由消费者承担,建设了管道、缆线输送网,但却是公用事业部门从水电费、煤气费和补贴收回了成本,这等于消费者支付了双重费用,公用事业部门获得了超额利润。这背离了谁得益谁投资的市场法则。从提高社会效率的角度出发,这些增容费应由公用事业部门而非房产商来承担。如果公用事业部门资金困难,可由房产商负责建造水电、煤气的输送网的成本,建筑成本不能分摊到房价中,待以后公用事业部门收到水电、煤气费了,再向房产公司支付输送网的使用费。 三 、经济适用房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适用房作为现阶段的国家住房建设政策,旨在通过某种倾斜,如用地划拨、税费减免等优惠措施,来达到扩大住房供给,调节房地产投资结构和启动市场有效需求的目的。它是基于我国目前特殊的房地产市场和住房发展市场发展阶段的一种政策选择。但是,对于经济适用房制度的运行机制,与当前地产市场的关系、现行政策规定可能产生的市场反应、经济适用房政策的适用范围以及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尚有待从理论上进行再探索。 经济适用房政策作为一项政策,本意是通过政府补贴来提高中低收入购房者的住房有效需求。但付诸实施后却暴露出诸多问题:第一,补贴利益的流失与对完全商品房供给的"挤出效应"。目前,有些经济适用房把销售目标定位在中等收入家庭中偏高的那一部分人,甚至以吸引开私家车的一族来争相购买为荣。如果在地段、质量、功能、环境或者舒适性等一方面标准上,这类住房在各方面均能满足中等偏高收入家庭的需要,高收入阶层也会想方设法挤入经济适用房的消费群,从而使所流失的财政补贴效益最终转化为生产者剩余和少数中等偏高和高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剩余。而那些真正应该享受到补贴的,居住困难的中等偏低收入阶层反而被排斥在受益范围之外。经济适用房提高标准后,其消费群与完全商品房的消费群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第二,助长了市场不公平竞争和违规操作。作为具有政策倾斜性的经济适用房,实际上享受了特定阶段的政策性资源。如果经济适用房的操作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从而形成"黑箱运行",一些地方和部门为了获得经济适用房的有关政策优惠,受利益驱动,有可能会打着经济适用房的旗号争项目、争计划、争土地、贷款,这就容易诱发政企间交易和寻租行为的发生。第三,提高政策的调控成本,降低政府调节市场的效率。为了使政策优惠能按预期的设想转移到中低收入阶层身上,就需要控制经济适用房的受益面,避免不该享受财政补贴的阶层也从中"沾光"。这就需要将政策调控的重点引向鉴别居民家庭收入层次,监督经济适用房的流通和分配这些繁琐而又无效的工作上,偏离了其主要职能。 用经济学上的博奕论来分析,经济适用房作为一项政策,涉及的利益方有政府部门、开发企业、消费者三方。在这三者中,有关政府部门拥有用地划拨、税费减免等权力。目前,政策优惠对众多开发商来说是稀缺资源,是众多开发商争夺的对象。而在开发商以各种方式挣得政府政策优惠后,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有可能进行违规操作。由于政府对经济适用房价格进行管制,按照建房《1998》154号文,经济适用房住房价格除成本、税金外,其开发利润不得超过3%。而理性的开发商是不会愿意从事这种回报率低于同期市场利率的投资项目。而在现实生活中,开发商却对此趋之若鹜。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开发商虚列成本以降低利润,使其符合规定标准,而作为主管行政部门对此却无能为力,甚至可能与开发商合谋使虚列的成本合法化,人为拉高经济适用房利润与售价,使价格管制名存实亡。政府部门为了达到经济适用房的政策意图,需要付出一定的监督费用,以对合格的开发商做出鉴别。而对购房者来说,虽然经济适用房面向的对象是中低收入者,但具体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制定有效的收入调查措施。一部分高收入者也加入了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行列,甚至有些人将经济适用房上市套利后再次购买经济适用房进行投机。有关利益三方的相互博奕使得经济适用房政策在操作过程中背离了原来的政策意图。 由于经济适用房是向住房供给者提供补贴,补贴的结果是在同等投资支出的前提下增加市场供给量,从而导致均衡价格的下降和住房需求的相应增加。为了使补贴的效益尽可能传递给政策所指向的收入阶层。只有在消费者牺牲其他消费品需求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如果政府直接补贴给消费者,则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综合消费偏好。所谓消费者的综合消费偏好,是指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好做出的消费选择。用无差异曲线说明如图: 用发补贴的方法会给消费者带来更高的效用,而发补贴给供给者,则可能供给者供给的住房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或最重要的,这时消费者就难以得到最大的满足了。在图中,MN线代表其他消费品(x)和住房(y)的价格一定时,发了一笔现金所形成的预算线,如发补贴给者,该消费者可得到y1的其他消费品和y1的住房,所获效用为u1,如发现金让消费者根据偏好自由选购,消费者会买x2的其他消费品和y2的住房,所获效用为u2, u2》u1。
案例分析一:肇庆宏达公司 从一般竞争战略的观点来看,宏达公司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战
肇庆宏达公司,从一般竞争战略的观点来看,宏达公司采用的是:
第一节 肇庆宏达公司背景概述
一、影响基本竞争战略选择的因素
1.竞争范围的确定
2.竞争优势的来源,二、三种基本竞争战略,采用类型、比较分析如下:
宏观环境分析
一、外部宏观环境分析的意义
1.保证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2.保证战略决策的及时性和灵活性
3.提高战略决策的稳定性和效益性
二、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重点关注以下内容:政治体制、政治性团体、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与法规
三、经济环境分析
重点关注以下内容: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经济政策
四、社会环境分析
重点关注以下内容:人口压力与就业预期、人口迁移与人口年龄分布、价值观与社会文化氛围
五、技术环境分析
重点关注:社会科技水平、社会科技力量、国家科技体制、国家科技政策和科技立法。
行业结构分析--- 五种竞争力量的扩展性均衡如下:
(一)行业竞争结构的基本分析
迈克尔·波特(M.F.Porter)认为,行业内企业间激烈竞争的程度取决于所在行业内在的竞争结构。一个行业内存在着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即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供方、需方以及行业内现有竞争者。
第二节 总成本领先战略
总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在较长时期内,通过加强成本控制和低廉的价格来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的战略。
一、总成本领先战略优点
二、总成本领先战略缺点
1.投资较大。
2.容易忽视顾客需求的变化。
3.阻碍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三、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条件
1.企业必须具有先进的生产设备
2.严格控制一切费用开支
3.适用于大批量生产企业
4.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5.产品设计强调可制造性
6.管理者应较多地采用正式的程序和严格的等级制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管理模式
第三节差别化战略
差别化战略是指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独特性,即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满足顾客特殊的需求,从而形成竞争优势的战略。
一、差别化战略的优点
1.容易形成产品特色
2.降低顾客对价格的敏感程度
3.增强讨价还价的能力
4.降低产品的可替代程度
二、差别化战略的缺点
三、差别化战略易犯的错误
1.难以被顾客接受的独特性
2.过分地追求差别化
3.差别化产品的溢价大高
4.不能正确认识顾客需求
第四节重点集中战略
重点集中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满足特定消费者群体的特殊需要,或者集中于某一有限的区域市场,从而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的战略。
一、重点集中战略的优点
1.经营目标集中,管理简单方便,可以集中使用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
2.有条件深入钻研以至于精通有关的专门技术。
3.熟悉产品的市场、用户及同行业竞争方面的情况,因此,有可能提高企业的实力,争得产品及市场优势。
4.由于生产高度专业化,可以达到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二、重点集中战略的缺点
三、重点集中战略的实施条件
1.购买者群体之间在需求上存在着差异
2.没有其他竞争对手试图在目标市场上采取重点集中战略
3.企业的目标市场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4.肇庆宏达公司企业资源有限
第五节 竞争对手分析
一、未来目标
旨在关注竞争对手的动力何在。
二、假设
这种假设分两大类:一是竞争对手对自己地位的假设:二是竞争对手时行业发展趋势以及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假设。
分析竞争对手的假设旨在关注竞争对手对自身所处地位及产业发展趋势的看法。
三、现行战略
旨在关注竞争对手能够做什么及正在做什么。
四、潜在能力
旨在关注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
五、竞争对手反应的轮廓
勾勒竞争对手反应的基本轮廓,主要表现在:
1.竞争对手是否满意目前位置。
2.竞争对手将有怎样的战略转移。
3.竞争对手脆弱之处在哪里。
4.迫使竞争对手采取最大和最有效的报复行动的因素有哪些。
第六节 总结 : 建议肇庆宏达公司采用的竞争战略。
宏观经济学生活实例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指一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说明一下几点:
1. gdp是一个市场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假如某国一年生产10万件上衣,每件上衣50元,则该国一年生产上衣的市场价值为500万元。
那么gdp增长可能是生产增长了造成的,也可能是通货膨胀造成的,即使说货币贬值造成的。如上例,第二年生产了15万件上衣,上衣价钱不变,gdp增长;第二年生产不变,但上衣增长到60元,gdp也增长。
2. gdp是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掉的最终产品价值。比如上例,是生产了那么多上衣,而不是卖出了那么多上衣,换句话讲,不是可以消费那么多上衣。即使上衣生产出了,但不能卖掉,gdp虽然增长但是人的生活水平不能改善。
3. gdp是计算所生产出的所有产品,不是所有可以直接被消费的产品。比方说,一国生产了50万件上衣和100件机床,也可以生产40万件上衣和120件机床,可能gdp相同,但可以直接消费,机床不能。这样,gdp增长也可能不改善生活水平。
扩展资料;
加速原理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国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经济学认为,国民收入的水平,反映着整个社会生产与就业的水平。
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经济周期时,强调投资的变动的关键作用,投资的变动往往比消费的变动来得大,指出投资在相当程度上既是收入变动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它在解释投资的变动与国民收入的变动之间的关系时,提出了加速数和乘数相互作用的原理。
加速原理与乘数论所要说明的问题各不相同。乘数是要说明投资的轻微变动可以会导致收入发生巨大的变动,而加速原理则要说明收入的轻微变动也会导致投资发生巨大变动。但二者所说明的经济运动又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
宏观经济学正是利用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生产和销售量下降,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得投资急剧下降,而乘数的作用又使得生产和销售进一步急剧降减,后者再通过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得投资成为负数(或负投资)。
加速数和乘数的相互作用,加剧了生产萎缩的累积过程。一旦企业的资本设备逐渐被调整到与最低限度的收入相适应的水平,加速原理的作用会使负投资停止下来,投资状况的稍许改善也会导致收入重新增长,于是一次新的周期便重新开始。
收入的重新增长,又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导致新的“引致投资”;后者又通过乘数的作用,促使收入进一步急剧增长,这便开展了经济扩张的累积过程。这个累积过程会把国民经济推到“充分就业”的最高限,并从那里弹回来而转入衰退。
请用宏观经济学的知识分析欧洲经济危机
欧债危机若恶化 出口行业将现大量失业如果欧元区各国政府无法尽快形成强有力的共识,不能以超市场预期的速度和规模向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保证危机国家不会出现无序违约、对银行进行注资、提升存款保险的公信力,欧洲债务危机很可能继续严重恶化,导致银行和实体经济的危机。 1)中国应该做好几种预案,抵御欧洲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审慎对应要求中国购买欧债的呼吁,把握好在欧洲并购实体企业和金融企业的机会,争取欧洲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放松对中国高科技出口的限制。 【欧债危机继续恶化的可能形式 】 2)一旦出现大规模挤兑,政府可能被迫宣布银行暂时停业,而实体经济因为银行无法提供流动性而将受到严重冲击。 欧洲债务危机正迅速向银行和实体经济危机演化。最近几个星期,在欧洲债务危机迅速恶化的同时,用来衡量欧洲银行违约风险的重要指标――欧洲银行间利率与隔夜利率调期的息差(Euribor-OIS Spread)――飙升到正常水平的8倍。一些银行的CDS也迅速上升, 股价大跌。这表明,金融市场已经开始对银行体系的违约风险表示严重的担心。希腊已经出现小规模的银行挤兑,不能排除出现更大规模银行挤兑的可能性。 3)银行风险的上升已经导致了银行体系普遍的囤积现金和惜贷的情况,并正在演变成对实体经济的大面积流动性紧缩,很可能加速欧洲经济陷入衰退的步伐。一些亚洲的出口企业告诉笔者,他们从欧洲的订单开始下降,一个原因是欧洲的银行无法开出信用证。另外,除了政府债务以外,大量银行和企业由于债券到期所需的再融资也变得十分困难。如果银行和企业都发生普遍的融资困难,欧洲经济将陷入深度衰退。 根据一些欧洲分析师的估计,欧元区(包括ECB和EFSF等机制)要提供约总规模超过2万亿欧元的巨额的流动性,以购买债券、对银行进行担保和注资,才能稳定住市场的信心和避免流动性全面冻结。2万亿欧元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它相当于欧盟和IMF为希腊提供的援助规模的近20倍。要在17个欧元区国家之间达成这样一个的政治共识将是极大的挑战。 4)希腊如果违约,可能导致对欧洲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全面冲击。由于经济的迅速恶化和减赤计划面临的严重困难,希腊在今年12月以前发生违约的概率在迅速上升。如果希腊发生无序违约,投资者可能会进一步恐慌性抛售其他欧洲国家的债券、推高其融资金成本;银行体系违约风险提高,流动性进一步冻结;在存款保险体制没有足够公信力的国家可能出现银行挤兑。一旦出现大规模挤兑,政府可能被迫宣布银行暂时停业,而实体经济因为银行无法提供流动性而将受到严重冲击。 对希腊退出欧元区的担心,也可能导致银行挤兑。德国有的高级官员已经暗示,不能排除希腊退出欧元区的可能。事实上,因为希腊的紧缩政策无法得到民众支持,它被迫退出欧元区、发行新的货币(或者打欠条)或恢复德拉克马(同时发生对欧元大幅贬值和国债违约)的压力正在上升。虽然希腊退出欧元区存在法律障碍,成本也会巨大,但民众和资本市场已经开始担心其发生的可能性。一旦这种预期进一步加强,就可能导致希腊的大规模银行挤兑。即使希腊并无意退出欧元区,只要市场开始担心它可能出奇不意地退出,希腊和若干高风险国家的银行也可能面临冲击。 4)同时,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F)若不能及时扩大,就无法救助意大利。市场预期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F)2.0版本在今年十月中旬以前得到欧元区17个国家国会的批准。但即使该版本被通过,其规模也只有4400亿欧元,只能支持几个危机中的小国和西班牙今后18个月的融资需求。一旦意大利无法获得市场融资,EFSF2.0将无力救助。另外,该版本没有提供大规模对银行注资、持续购买危机国家债券和对多国存款保险政策提供担保的能力。但是,最近德国的民意调查表明,三分之二的德国人反对继续扩大EFSF的规模。因此,如果欧洲无法及时达成进一步扩大EFSF的规模的共识,有可能导致市场对欧洲多国国债和银行股票的新一轮抛售、加剧银行融资金困难和市场流动性的冻结。 如果EFSF和欧洲央行无法持续大规模购买国债,违约可能加速。欧洲央行(ECB)的希望是,EFSF2.0通过后将马上接手购买西班牙和意大利国债,抑制其国债成本的上升。但是,由于EFSF2.0规模有限,每周购买200亿欧元国债的速度无法持续太久,最后可能还要迫使 ECB继续购买(一旦停止购买这些国债的收益率就会大幅上升)。但是,无论是EFSF还是ECB大量购买可能违约的国债将意味着对德国、北欧等国的巨大财政风险并严重违背德国传统的央行独立性原则,他们持续购买国债的操作将面临严重的政治阻力。一旦ECB和EFSF无法大规模购买国债,国债利率就会大幅上升,相关国家违约的可能性就会迅速提高。 5)在以上的可能风险下,欧洲可能被迫启动银行国有化、提升存款保险、剥离有毒资产。如果国债违约风险的持续上升,银行资产减值风险继续增加,为了防止大规模银行挤兑和流动性全面冻结(或防止这种情况在出现后持续过长),欧洲最终可能被迫要向银行提供紧急注资(部分国有化),宣布更有公信力的存款保险政策和剥离有毒资产的计划。具体的形式包括迅速扩大EFSF规模用以对银行注资、为欧元区提供存款保险的担保(以解决某些危机国家政府提供的存款保险没有公信力的问题)、购买银行所持有的有毒资产。同时,也不排除欧洲大国为其本国银行直接注资的可能性。 6)中国应该做好几方面的预案 中国金融业应关注并购欧洲金融企业的机遇。 宏观政策应及时对应欧美可能出现的二次探底。一旦欧洲出现全面的银行危机,必然导致经济的严重衰退。如果欧美GDP下降3%,亚洲包括中国的出口增长估计会下降15%,在没有刺激政策的情况下,中国GDP增长可能下降到5%,中国出口相关行业可能出现大量失业,除了中国和印度以外的亚洲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GDP增长可能严重为负。 中国应该尽快做好欧美进入轻度衰退和严重衰退两种情景下的政策预案。一方面要避免目前紧缩政策维持时间过长,另一方面对新的刺激政策的力度一定要谨慎把握,防止过度刺激在中长期导致新一轮通胀、资产泡沫和不良资产。应合理搭配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力度,避免货币的过度扩张。在财政政策的运用中,应广泛借鉴国际经验,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对民生的投入。 同时,应把握好在欧洲收购实体企业的机会。欧洲债务和金融危机深化必然导致实体经济的危机,在此期间一些欧洲非金融企业会被超卖,使其股价(对上市公司)或估值(非上市公司)远低于其潜在价值。过去四个月,欧洲的平均股票指数已经下跌了25%,而且在今后六个月内还可能有较大幅下行压力。中国有全球扩张计划的企业和有国际资产配置的机构投资者(外汇储备、中投、保险、社保、QD)等应该争取抓住收购一批被超卖但又有长期竞争力(如有品牌、技术、销售渠道)的欧洲企业的机会。 7)中国金融业应关注并购欧洲金融企业的机遇。 如果欧洲出现大规模的银行危机,许多中小金融机构将倒闭,一批大的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可能需要总共几千亿欧元的注资。中国应该开始研究在欧洲用低成本并购部分金融机构(分支机构)或收购其部分股权的可能性。如果中国的银行在欧洲靠自建分支机构的发展模式,其国际化的速度会比较缓慢。而在欧洲的危机期间及时把握并购机遇则会给中国的金融企业提供一个成本较低、速度更快的国际化的机遇。另外,欧洲金融机构一旦面临危机,可能出售其在亚洲的资产或分支机构。中国也应该关注这些机会。上一轮危机中,日本的野村证券用零成本收购了雷曼的亚洲证券业务就是一个可借鉴的成功案例。 当然,在涉及到具体的并购业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中国金融企业本身业务扩张的实际需求和今后管控被收购企业的能力(尤其是人才和风险管理能力)的限制,避免盲目收购,以造成大的损失。 在贸易方面,要争取欧洲承诺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和向中国开放高科技出口。中国可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参与援助欧洲,但应该要求欧洲承诺解决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要求欧盟和欧洲主要国家减少对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的限制。 8)此外,要审慎应对要求中国购买欧债的呼吁。一些欧洲国家希望中国大手笔购买危机国家的欧债来帮助稳定欧洲债券市场和投资者信心。在目前的条件下,由于一些危机国家的违约风险仍处在上升通道,欧元还面临对美元大幅贬值的压力,因此中国对投资欧债应该审慎。但是,对EFSF发行的债券和欧洲各国政府今后一旦达成共识后发行的欧洲债券,中国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予以支持。
2022天津遴选案例分析题: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热点背景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086亿元,比上年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450904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609680亿元,增长8.2%。
考试角度解读
一、提出观点
“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2022年我国经济走势仍然具备有利因素,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综合分析
1.从发展基础看,综合国力继续显著提升,2021年经济总量超过114万亿元,产业体系完备的优势持续彰显,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抗风险、抗冲击能力进一步提高。
2.从要素条件看,着力解决供给领域要素短缺问题,能源原材料供应保障显著增强。煤炭优质产能释放,价格明显回落,电力供应平稳有序。2021年集成电路产量较上年增长33.3%,汽车芯片供应逐渐加大。
3.从内生动力看,加快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消费增长潜力巨大。传统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区域重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投资需求不断激发。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4.从政策支撑看,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社会“七大政策”组合效应持续释放。宏观政策仍有较大空间,政策储备工具较多,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运。
三、参考对策
1.突出稳字当头,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提高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把握好政策的节奏、力度和重点,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围绕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精准实施更大力度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切实保障重点群体就业。
2.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形成稳增长合力。加强去年和今年政策的统筹协调,去年出台实施的跨周期调节政策效应将继续显现,今年也将出台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要做好有效衔接。加强部门间政策的统筹协调,做好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的有效衔接。各项政策出台前要做好评估分析,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要积极推进,有收缩效应的政策要慎重出台。
3.围绕经济平稳开局,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今年一季度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要把政策发力点适当向前移,做到早安排、早动手、早见效,以稳定的经济运行态势应对各种挑战。抓紧出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及时研究提出振作工业运行的针对性措施。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试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阐述2008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国内外市场被完全分隔开来; 模型分析: 如图所示,企业的产量被分为两部分,分别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由于该厂商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需求价格弹性各不相同,厂商所面对的国内外需求曲线的形状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厂商面对的国外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坦,而面对的国内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厂商根据国内外市场的特点,采用不同的价格销售,以获得最大的利润。 厂商决定其价格与销售分配方案的条件是:MRH=MC=MRF 式中: MRH为厂商在国内市场中销售的边际收益, MRF为厂商在国外市场中销售的边际收益,MC为该厂商的边际成本。 性质:这种倾销行为是为了谋求最大利润,是一种在利益驱动下的企业行为,只要不被限制,就会持续地进行下去。 (2)掠夺性倾销:指为了排除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出口商暂时以较低的价格向国外市场销售商品,一旦达到目的,获取垄断地位后,企业又会重新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性超额利润。 性质:这是一种以打垮对手,追求垄断地位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公平贸易的行为。 6、相互倾销 指由于倾销导致同种产品的双向贸易的情况。即A、B两国相互以低于国内价格向对方国家销售同一种产品。 设国内与国外分别有一个垄断厂商,并且生产相同的产品,两个厂商有相同的边际成本,而且两个市场间的运输成本也相同。如果他们制定相同的价格就不会有贸易,但若使用倾销,贸易就会发生 两个厂商都会限制国内市场的销售量,以控制其产品在国内的价格不下跌,但若某个厂商能在对方市场上以低于其国内的价格销售,因为降价的负面影响转嫁给了对手而不是自己承受,也能增加其利润,因此各厂商都有进占对方市场的动力。并以高于其边际成本但低于其国内价格的售价销售其产品。但若两个厂商都这么做,那么,即使假定产品在两个市场的初始价格一样,并且都支付运输费用,国际贸易也会出现。 7、反倾销税 (1)反倾销税:指进口国政府在确认外国出口商销售到本国市场的商品有倾销行为时,对该出口商的产品所征收的进口附加税。 (2)影响: ①可以减少国内对低价进口品的需求; ②使进口品价格上升到进口国国内市场价格的水平,从而保护了国内同类商品的生产者。 案例8-3:埃及对中国瓷器实施反倾销措施 埃及外贸部本周已做出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瓷器餐具采取反倾销措施,开始征收高达305%的关税。 理由:由于中国瓷器大量涌入埃及市场,已经对本国的同类产品造成冲击,使本地瓷器加工厂生产大幅度下降,库存积压严重。据了解,埃及去年从中国进口瓷器2万吨,占埃及全年进口瓷器的96%。 载扬子晚报2003年2月26日 六、其他非关税壁垒 1、自愿出口限制:指商品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愿地限制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数量或出口金额。 自愿出口限制是在进口国的压力下实施的限量出口措施,与配额有相似之处。自愿出口限制的数量是经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的谈判确定的。 作用:可以使出口商的优势产品难以进入本国市场。 2、歧视性公共采购:是一国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制度给予国内供应商优先获得政府采购订单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 政府采购优先购买本国商品的规定,形成了对外国销售商的歧视。 3、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国营贸易” 指国有企业或公营企业获得特权,直接经营国际贸易,因而形成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 缺点:人为扭曲资源配置,导致过度保护和低效率等后果。 4、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 (1)技术标准:指进口国为了保证各种商品的进口质量符合一般的技术要求而作出的有关规定。 一些国家为了限制某些商品的进口,常常规定一些外国难以掌握的技术标准,以阻止外国商人进入本国市场。 (2)卫生检疫标准:指一国对进口的动植物及其制品、食品、化妆品等所实施的必要的卫生检疫,以防止疾病或病虫害传入本国。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家常常借口进口商品不符合本国的卫生标准为由,将外国产品拒之国门之外。 案例8-4:“伯德补贴”被世贸组织宣布为非法 美国国会于2000年通过的《伯德修正案》,要求美国政府把在反倾销和反补贴案中征收的惩罚性税款直接补贴给利益受到损害的美国公司,而不是上缴美国财政部。 美国通过《伯德修正案》对本国公司实行双重保护,实际上鼓励了本国公司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因而受到贸易伙伴的强烈批评。据报道,2001年和2002年,美国以这种方式向其本国公司补贴了大约5.61亿美元。 美国的这一做法遭到了包括欧盟、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反对。为此,欧盟、日本、加拿大、巴西、印度、韩国、墨西哥和智利于近日向世贸组织提出申请,要求获准对来自美国的部分产品征收金额相当于美国政府补贴数额的附加关税。 世贸组织于2003年1月最终判定该修正案违反全球贸易规则,并要求美国于当年12月27日前予以废除。但美国并没有执行世贸组织的裁决。 世界贸易组织2004年8月31日授权欧盟等8个成员对美国实施贸易制裁,作为对美国迟迟不肯废除被世贸组织宣布为非法的《伯德修正案》的惩罚。 案例8-5:外观成为贸易壁垒 中国文具遭到美企诉讼 长相相似,也要出问题———近日,美国著名文具企业Sanford公司指控全球12家企业,认为它们出口美国的标记笔侵犯其“商标和商业外观”,目前已由美国ITC(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正式立案。宁波贝发集团等中国4家企业被列上被告席。 据悉,“商业外观”是美国特有的贸易保护主义“337条款”中的一项,除版权、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外,美国有权对进口产品在外观相似性上提出质疑。此次Sanford公司正是凭借此条款,指控中国贝发标记笔侵犯了其“商业外观”。 尽管贝发集团涉案产品在美年销量也不过50万美元,但仍准备耗资150万美元奋起应诉。从经济角度而言,绝对不划算,不过贝发的法律顾问周杰告诉记者,作出如此抉择,基于三点考虑:第一,放弃即是自动认输,放弃了争夺市场的权利;第二,我方应诉,可以捍卫整个行业的利益。因为万一败诉,而ITC的最终裁定又对受制裁的记号笔做笼统描述,则会牵连到国内其他文具企业的出口———这并非不可能。第三个考虑,则是即便所谓的“商业外观”侵权得以成立,那么也麻烦美方明确界定一下“雷区”范围,省得中国企业不明不白。 对于该指控,中国几家涉案企业都忿忿不平,认为美方纯属刁难。事实上,关于“商业外观”概念,在美国本国都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仅笼统地规定:“消费者根据外观,立刻能辨别出某产品与某著名品牌有类似性的,即属侵权”。而最终裁定,也由法官拍板敲定,颇似“霸王条款”。据了解,中国制笔企业出口前算得小心,进入美国市场前曾到美国专利局、商标库里查询,如此步步谨慎,竟仍防不胜防。 美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利用这一特有的法律频频对中国商品设置障碍,其真正目的不在于保护知识产权,而在于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据了解,贝发涉案的那款笔在沃尔玛上柜仅2个月,其销量就是Sanford公司那款“类似笔”的7倍!贝发认为,消费者绝不会混淆外观,而是因为两种笔质量不相上下但价格相差20%,最终选择了物美价廉的中国笔。耐人寻味的是,在Sanford所指控的另外11家公司中,有韩国企业,也有一些美国的进口商,但沃尔玛亦是贝发的进口商,Sanford却有意避开直接同巨人沃尔玛抗衡。据宁波市外经贸委副主任俞丹桦分析,Sanford猜准中国企业的心思:对中国企业恶意骚扰一下,中国企业考虑到高额官司成本以及在美较低的销售量,大多会放弃应战,那么市场份额便拱手相让了。 可这回,Sanford的算盘可能打错了。周杰告诉记者,贝发准备采取几步走策略。第一步,质问所谓“商业外观”侵权是否成立?按照法律程序,得做民意调查———是否一眼就会把贝发的产品错认为是某“著名商品”?第一步走不通,再据理力争两种笔有显著差别。因为贝发已非常明显地标有自己商标,在外形上也有明显不同。“不排除裁定的任意性和偏向性,这取决于法官的个人素质,但我们仍要尽最大努力争取权利!”周杰说。 第九章 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 一、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一)经济一体化: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 (二)自由贸易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案例9-1:WTO与自由贸易区 中国入世3年了,入世3年后,我国一改过去对参与自由贸易区步伐较慢、视野较窄的谨慎态度。放眼看,为了获得自由贸易的好处,世界范围内贸易谈判无所不在。当世贸组织的每一回合谈判都要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时,双边自由贸易协定逐渐成了潮流。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终于要在2005年进入一个新时期了,中国是否找到了一个大市场呢?事实是,针对东盟狭小的市场,中国企业也许卖不出更多的产品,但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突破却显示出中国正在步入自由贸易区(FTA)的潮流中。换个角度看WTO,中国将获得更多。 早就有专家认为东盟的市场过于狭小。在东盟的十几个成员国中,既有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加坡,还有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地区人口不到6亿,总GDP不高。而且东盟发达国家大都推行出口导向战略,出口产品和中国一样,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从贸易额上看,美国、日本是东盟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也许会在将来卖出更多的中低档日用消费品以及机电产品。与东盟产品相比,中国将在纺织品、食品、谷物、建筑材料等产品上具有明显比较优势,但是自由贸易将带来的更多好处还是东盟国家的。 如果仅从产品出口的角度看待FTA,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中国带来的好处也许没有多么大。但是,换个角度看自由贸易,中国也许就收获得很多了。我在这里所说的另一个角度,就是一些经济学提出的“单边自由贸易”的好处。也就是说,哪怕对方采取贸易壁垒的态度,而自己即使单方面开放自由贸易也是有好处的。 最简单的,东盟更为价廉物美的农产品至少让中国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另外,从东盟国家进口的大量能源和原材料也满足了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需要。近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从东盟进口的原材料也有所增加,并且出现较大的逆差现象。 目前,中国还在与澳大利亚、智利、中东和非洲一些国家开展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比较一下就可以知道,这些国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并不简单。首先,这些国家分布在各个大洲,几乎可以算是中国开展世界范围内FTA战略的各个地区的前站;其次,这些国家都将可能为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发展提供丰富的能源和原材料资源,比如澳大利亚的铁矿、智利的铜矿、中东和非洲国家的石油资源等。 即使每一个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中国带来的直接产品出口量不大,更多的FTA的建立却有可能达到聚少成多的作用,从而部分改变中国的产品出口过于依赖美国和欧盟市场的局面。 再从更复杂的角度讲,即使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在经济利益上不能得到好处,我们也有可能从非经济角度获得优势,进而影响到下一步的经济利益。今年东盟国家共同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就是一个明显的战略胜利,是中国的“早期收获计划”的最大收获之一。而现在澳大利亚与中国开展自由贸易谈判需要考虑的一个前提也正是“是否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中国可以更加主动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还可以参与制定更加合理的游戏规则。缔结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越多,中国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就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1、特点: (1)该经济体组织参加者之间相互取消了商品贸易的障碍,成员经济体内的厂商可以将商品自由地输出和输入,真正实现了商品的自由贸易,但是它严格将这种贸易待遇限制在参加国或成员国之间。 (2)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的对外关税。各成员经济体之间的自由贸易并不妨碍各成员经济体针对非自由贸易区成员国采取其他贸易政策。 (3)采用原产地原则:只有产自成员经济体内的产品才享有自由贸易或免进口税的待遇。 2、原产地产品:指成品价值的50%以上是在自由贸易区内的各成员国生产的产品。(有时规定为60%) (三)关税同盟: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统一对非成员国实行的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 特点: 1、与自由贸易区的区别:在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同时,设立共同的对外关税,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流动无须再附加原产地证明。 2、关税同盟实际上是各成员体将关税的制定权让渡给经济一体化组织,因此,对成员经济体的约束力比自由贸易区大。 3、在关税同盟内各经济体中,为了保护本国的某些产业需采用更加隐蔽的措施,如非关税壁垒等。 (四)共同市场:指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自由贸易,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而且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特点: 1、成员国之间同时实现了商品、服务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2、各国之间要实施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间接税制度并且协调各成员国之间同一产品的课税率,协调金融市场管理的法规,以及实现成员国学历的相互承认等。 (五)经济联盟:指不但成员国之间废除了贸易壁垒,统一对外贸易政策,允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在协调的基础上,各成员国采取统一的经济政策。 特点: 1、成员国之间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它们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经济货币联盟:指当各国汇率协调达到一定的程度,以至于建立了成员国共同使用的货币或统一的货币时,这种经济联盟就称为经济货币联盟。 2、各成员国还让渡了所有宏观经济政策干预本国国内经济运行的权利和利用汇率政策干预本国外部经济平衡的权利。 3、在经济联盟内部形成自由的市场经济。 (五)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指成员国在实现了经济联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乃至统一的经济一体化形式。 特点:类似于一个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有两种形式: 1、邦联制:各成员国的权利大于超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权利。 2、联邦制:超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权利大于各成员国的权利。 以上五个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处在不同层次上的国际一体化组织,根据它们让渡国家主权程度的不同,一体化组织也从低级向高级排列,但这里不存在低一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向高一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升级的必然性。 二、关税同盟理论 (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分析 1、贸易创造:指成员国之间的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 2、贸易转移:指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替代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上的转移。 如图:世界上有A、B、C三个国家,都生产某一相同产品。但三国的生产成本各不相同,PA>PB>PC,SA表示A国的供给曲线,DA表示A国的需求曲线。 在组成关税同盟之前,A国对来自B、C两国的商品征收相同的关税t,设A国是一个小国,征收关税后,B、C两国的相同产品若在A国销售,价格分别要加上关税,由于B国的产品价格高于C国的价格,故A国只会向C国进口该种产品,而不会从B国进口。这时A国国内的价格为PC+t,国内生产为OQ1,国内消费为OQ2,从C国进口为Q1Q2。 设A国和B国组成关税同盟,两国建立关税同盟后的共同对外关税仍为t,这时A国对来自B国的进口不再征收关税,但对于来自C国的进口仍征收关税。这时B国产品在在A国的销售价格为PB,低于PC+t,所以B国取代C国成为A国的商品供应者。 由于价格下降,A国生产减少到OQ3。Q1Q2是原来应该从C国进口的产品现在被B国生产所代替,为贸易转移的产品数量。Q1Q3是A国的生产被B国生产所替代的部分,为生产效应。价格下降引起A国消费的增加,消费由原来的OQ2上升到OQ4,消费的净增部分Q2Q4为关税同盟的消费效应。 组成关税同盟后,A国的进口从原来的Q1Q2,扩大到Q3Q4,新增加的贸易为贸易创造效应。 贸易创造效应=生产效应+消费效应 =Q1Q3+Q2Q4 贸易转移效应=Q1Q2; 3、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 组成关税同盟之后,A国消费者福利得到了改善,生产者福利下降: 消费者剩余的增加=a+b+c+d 生产者剩余的减少=-a 原来从C国进口的关税收入为c+e,现改为从同盟国进口而丧失。 净福利效应=b+d-e 其中: b+d为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 e为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是由同盟内成本高的生产代替了原来来自同盟外成本低的生产所导致的资源配置的扭曲。 结论1:A国的供需价格弹性越大,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就越明显。 结论2:组成关税同盟前A国的关税水平越高,则组成关税同盟后,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就越大。而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就越小。 结论3:B、C两国的成本越接近,则贸易转移的福利损失就越小。 二、关税同盟的扩大出口的效应 如图所示,在图的左半部分为A国的生产、消费和出口的情况,右半部分为B国的生产、消费和出口的情况。 设C国的生产成本固定不变,在组成关税同盟之前该产品的世界价格为Pw,等于C国的生产成本。B国对来自所有国家的进口商品一律征收关税,征税后的价格为Pt,此时A国的出口为fg,B国的进口量为ab,其中有一部分来自A国,ac=fg。而剩下的进口量是从C国进口的,进口量为cb。 A、B两国组成关税同盟后,由于B国对A国的进口商品免征进口税,而对C国的进口商品则仍要征收关税,故在B国国内市场上,A国商品的价格要低于C国同类商品的价格。因此B国转而只从A国进口。 由于A、B两国在关税刚撤消时,B国对该商品的进口需求量大于A国在该价格上的出口供给量,B国国内该商品的销售价格会因商品的供不应求而上升。当价格上升时,B国国内的生产量和A国愿意出口的量都会增加,当价格上升到Pu时,A、B两国的贸易达到平衡,A国的出口量等于B国的进口量,即:hi=de,这时两国贸易达到均衡。 结论:加入关税同盟对A国来说,可以扩大出口,增加出口收入,从而有利于A国经济的发展。 三、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1、市场扩大效应:关税同盟建立以后,在排斥第三国产品的同时,为成员国之间产品的相互出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有成员国的国内市场组成了一个统一的区域性市场,这种市场范围的扩大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使生产者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享受到规模经济的利益。并且可进一步增强同盟内的企业对非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能力。 结论:关税同盟所创造的市场扩大效应导致了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从而有效地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2、促进成员国之间企业的竞争 在各成员国组成关税同盟之前,许多部门已形成了国内垄断,几家企业长期占据国内市场,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因而不利于各国的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组成关税同盟以后,由于各国市场相互开放,各国企业面临着来自其他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谁在竞争中取胜,谁就可以享受大市场需求扩大所带来的规模经济利益。否则就会被淘汰。 各企业为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必然会纷纷改善生产经营效率,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增强采用新技术得意识,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同盟内营造出一种浓烈得竞争气氛,提高经济效率,促进技术进步。 3、有利于吸收外部投资 关税同盟的建立意味着对来自非成员国产品的排斥。同盟外的国家为了抵消这种不利影响,可能会将生产点转移到关税同盟内的一些国家,在当地直接生产并销售产品,以便绕过统一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这样,客观上便产生了一种伴随生产转移而产生的资本流入,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 案例9-2:中国-东盟将启动降税进程 正在形成自由贸易区 在10月底于北京举行的中国-东盟贸易谈判委员会会议上,双方就自由贸易区谈判中最重要的货物贸易协议达成了一致。 根据该协议,自2005年起将全面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进程,双方大部分产品的关税将于2010年降到零。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双方预计于本月举行的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签署货物贸易协议。 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8月,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达6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8%,今年双边贸易额有望突破1000亿美元。 传统的自由贸易区(FTA)大多集中在货物贸易的自由化上,而东亚地区的自由贸易协议除货物贸易自由化外,也重视包括服务贸易在内的其他方面的自由化。《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本身就是以“全面经济合作”命名的。按照这份框架协议,双方将依次完成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劳务等方面的谈判,并最终达成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 货物贸易是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货物贸易协议的直接目的是降低双边贸易中货物进出口的关税壁垒。通过欧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可知,这种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逐步深入的进程,降低成员国的贸易关税和壁垒,是最低层次的一体化,也是整体一体化进程的起点。 事实上在此之前,泰国水果已经以零关税的优惠进入中国了。按中泰果蔬产品零关税协议,从2003年10月1日起,两国间188种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进出口关税由平均30%降到零。这就是“早期收获计划”的一部分。 从2004年1月1日开始落实的这项被称为“早期收获”的计划,主要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项协定最终完成前,中国对来自东盟的一系列农产品及制成品提早减税。作为回报,东盟提出税务协和制,即中国的农产品如肉类、鱼、水果、牛乳将得到东盟的关税优惠。这将作为通向自由贸易区废除关税的第一波计划。 今年1-8月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的高速增长便是“早期收获计划”的积极成果。 东盟成员国里农业仍占到了经济基础的相当比重。中国的确十分需要这类产品。同时,为了增加出口量,不少东盟国家也很乐意向中国出口农产品。因此“早期收获计划”使多数东盟国家获益不浅。 随着中国和东盟之间一系列农产品的降税和中泰果蔬零关税的实施,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将为东盟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早期收获计划”的降税包括600项农产品,占总数1/10,其余90%的项目都包含在货物贸易协议中。其内容的重心也从农产品转到了工业上来,这将是废除关税计划的第二波。 联合国最近颁布的一期贸易及发展报告指出,“受到中国产品出口最严重挑战的,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工业生产部门,其中包括电子产品的组装业,也就是说,东盟国家和墨西哥的中等收入生产者所面临的竞争最为明显。”而货物贸易协议签署以后,中国这些最富竞争力的工业生产部门将在东南亚市场成为最大的获利者。 以新加坡为例,虽然在“早期收获计划”里作为非农业国的新加坡收益不大,但另一方面,过去10年来,新中贸易额增长了4倍。在2004年前4个月,新加坡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了50.6%,增幅远远大于与日本的贸易。现在随着货物贸易协定的签署和减税进程的启动,新加坡的获益只会越来越大。 这些数据都在支持中国政府一直表达着的观点,即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并不像美国、欧盟那样只对发达国家有利,开放的中国经济对周边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互惠的。 “中国正创造一种新的地区经济联系格局和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张蕴岭说,东盟地区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袭击,正处于结构性调整,而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却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新的价值链正在生成”。
更多文章:
《背影》是一篇纪实________,这种文体的特点是_______?背影作者
2024年3月1日 04:50
2022国考申论答案(2022国考申论之归纳概括题——归纳题)
2024年4月25日 14:10
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2024年3月20日 20:40
「品牌秀场」┊R13 2021春夏Lookbook时尚秀?2021伦敦春夏时装周,先锋前卫的设计如何逆转衰微局势
2024年9月26日 14:30
初一语文上册语文练习册150页约会荷花答案?约会荷花的阅读答案
2024年5月19日 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