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背景(怎样讲述辛亥革命的背景)
本文目录
- 怎样讲述辛亥革命的背景
- 辛亥革命的背景
- 辛亥革命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动的
-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 辛亥革命的背景是什么
-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 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历史背景、事情经过
-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条件具体
怎样讲述辛亥革命的背景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人民革命”,其背景因素大致归纳有三: 一、清政府严厉统治与社会反清思潮清朝建立政权之后,表面上以“定胤民安,共享太平”为号召,其实用以(一)笼络(二)高压(三)屠杀(四)奴化等政策与手段,交兼并用,达成专制统治的目的:(一)笼络人心,利诱手段清朝统治者为笼络人心,乃采行下列措施:例如,为明思宗帝后发丧,以帝王之礼,宗室大臣罹难均以题谥。朱氏贵族依旧恩养,文武衣冠悉维旧制,改订官制,汉满参用,收拾人心。另外,钳制才士,奖励文学,优礼儒臣,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借以名诱、利诱、官诱,麻醉人心,防止加剧民族矛盾。(二)高压政策,恩威并用清政府安定明朝人心后,采用高压,工于心计,严令薙发,禁除明制,改衣旗服,以测汉族人心之顺逆。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警人之语。尤有甚者,侵占田地,圈以标志,谓之“圈地”。扫除反抗势力,用以严刑峻法,诛戮王族和忠实于明朝皇室的人士。各省要隘驻扎重兵监视人民,人民之愤懑久蛰于心。(三)屠杀处决,惨不忍睹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北方局势,进兵长江流域,希冀摧毁明朝最后挣扎。“扬州十日”惨遭屠杀者有80余万,被掳与投井、投河、焚缢者亦不在少数。“嘉定三屠”连屠三日,城内死者约9700余人,城外则在7500人以上。“文字狱”杀戮无辜,尤为惨酷。计有康熙时代,庄廷■《明史稿》,戴名世《南山集》,方孝标《滇黔纪闻》。雍正时代,有查嗣庭、吕留良之狱,谢齐世注释《大学》,陆生称编写《通鉴》均被认为猖狂恣肆思想,著予正法。乾隆时代,文字狱尤兴,胡中藻《坚磨生诗钞》,徐述夔《咏正德杯诗》,沈德潜《黑牡丹》诗,王锡侯刻《子贯》乙书,吴梅村诗句不妥,均受刑诛。其文网严密,罪织极细,一经告发,辄多获罪,屠杀至为惨酷。(四)奴化人民,横征暴敛清政府屠杀、奴化人民,役使奴仆以供清王朝贵族享用。说什么“满汉一体,并无歧视”,不过是“口头禅”罢了。不仅政府赋敛苛刻,官吏亦贪腐暴敛。以中国先贤学术作为镇压工具,利用科举制度,竭其智慧,制艺其间。并以八股文章牢笼人才,消磨精力,借以麻醉士人,巩固统治力量。总之,清政府一方面以治术笼络政策,收拾民心。另一方面以武力高压政策,镇压反抗,钳制思想。在笼络与高压两种手段互为运用,更严防满汉混杂,造成种族界限,在“又屠杀,又奴化”的政策下,民生凋敝、危机四伏,民族仇恨由是加深,于焉反清运动伺机而起。反清运动在思想上、意识上充斥其间,会党如天地会、白莲教以及天理教的反清,农民之反清思潮,川流不息。各族人民群众奋起投入反抗封建王朝压迫的队伍中。二、列强势力入侵与中华民族危机清政府政治腐败,正是列强势力入侵中国的良机,兹分述如下:(一)割地赔款、丧权辱国1842年,英国借口鸦片事件,引爆鸦片战争,订立“南京条约”为中国对外第一个不平等条件。1844年,又分别缔结“中美条约”与“中法条约”。1865年,英人利用太平天国之机,以“亚罗船事件”,进攻广州,复一年,法人借口传教士被害,两国共组“英法联军”,再陷广州。分别订立“中英天津条约”与“中法天津条约”。1860年,再缔结“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同年复订“中俄瑷珲条约”与“中俄北京条约”,也承认英国对缅甸有最高宗主权。1890年,“中英印藏条约”清政府承认哲孟雄为英国保护管理。这是帝国主义对中国一连串的枷锁。加上1894年,中日战争订立“马关条约”。从此,列强对中国的欺凌走向,已不是割地赔款与通商,而是已进入国际帝国主义共同灭亡中国的阶段。原本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及“中法战争”均是受到列强侵凌以后,清政府不得不临时调兵遣将,勉为应付,并且部分还打了胜仗,国际帝国主义尚不知中国积弊弱点。殆自甲午战役,清政府新式北洋舰队竟遭全军覆没,赔款请和,接踵而至,自难避免。(二)清廷昏庸,列强瓜分此时,列强更彻底认识清朝愚昧无能,昏庸可欺,大伙趁火打劫,齐向中国进攻。一方面将剩余资本,大量投资到中国,以取得中国政治的支配权;一方面在中国内地竞设工厂,使中国农村经济完全失掉抵御能力。这样双管齐下,第一步解除中国政治国防的武装,第二步解除中国经济国防的武装,尤是瓜分政策,终至形成列强势力范围的划定,使中华民族的灭亡危机,迫于眉睫。(三)帝国势力,主宰中国列强势力大抵如下:俄国租借旅顺、大连两港。英国援照先例,强租威海卫要求长江流域各地,不得租与他国,并扩及九龙半岛。法国迫租广州湾,拥有中国西南的势力范围。德国势力及于山东,并借广州湾。日本也不甘落后,要求福建及其沿海一带,不得租与他国。总括而言,俄、法势力包围中国南北,英国贯穿东西,日本偏东南,德国迫京畿。俄、英、法、德、日本等国,纷纷向中国划定势力范围。(四)门户开放,利益均沾1899年,美国发布“中国门户开放宣言”,旨在宣示各国在华工商机会均等,保护中国行政主权之完整,打破各国势力范围垄断之局,变成“相互利益、相互约束”,使美国及其他各国经济势力不受阻趄,缔造“利益均沾”之局。自此中国变成“公共市场”转入国际共管的殖民地之地位了。1900年,义和团事件,导致英、法、德、意、奥、俄、美、日本“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完全屈服,丧权辱国,缔结了“辛丑条约”,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中国民族危机更甚于前。三、对外节节失利与对内政治窳败清王皇朝对外是软弱无能与割地赔款,对内贪污腐化与剥削杀戮,激起民族革命是必然的结果。对内政策上根本上是错误的,其以封建政权之优越政治势力,大力屠杀异己,复划分民族藩篱为然。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清政府的实际大权都操之于族官员手上,他们可以不劳而获,丰衣足食,掠夺民田,横征暴敛,造成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也正由于政治的黑暗窳败,才导致列强帝国主义势力乘机侵入,破坏中国领土。
辛亥革命的背景
辛亥革命的背景包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一步加深,阶级矛盾空前激化。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那样,重新构建社会结构。参加辛亥革命的大多数人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
辛亥革命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动的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在帝国主义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这是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而且《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严禁中国人民和清朝官吏进行各种形式的反帝斗争,表明清王朝成了“洋人的朝廷”,使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合流和进一步发展,这是辛亥革命发生的具体原因。清政府“新政”和“立宪”骗局及镇压保路运动激化了这些矛盾,使之成为革命的直接原因。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历史背景
1、清朝衰落
1898年原辅仁文社领导人谢缵泰所绘时局图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辛酉政变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清廷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也日趋巩固。1895年中日战争后,英、俄、美、日、法、德等国争先恐后地夺取侵华权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国的局势。
2、
革命党反清运动
伦敦蒙难时康德黎交给警探辨认孙中山的照片1894年11月(光绪二十年十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规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
3、
立宪运动
1906年,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启超与家人在东京虽然早在戊戌变法期间及之前,魏源、洪仁玕、王韬、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就先后提出过立宪,但立宪真正为中国官僚、士绅等广泛关注还是在20世纪初。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原维新派领袖、后来的立宪派首领梁启超便曾发表《立宪法议》一文,鼓吹君主立宪制。
辛亥革命的背景是什么
辛亥革命的背景有如下四个: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越演越烈,到了最危急存亡的时刻。二、清末“新政”破产,“皇族内阁”的产生使得立宪派完全失望。这一革新运动的破产,打碎了立宪派的美梦。三、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是觉醒过来的知识分子及进步群众。四,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一、历史背景
清朝衰落: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瓜分中国狂潮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
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辛酉政变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清廷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也日趋巩固。1895年中日战争后,英、俄、美、日、法、德等国争先恐后地夺取侵华权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国的局势。
二、影响
随着封建帝制的废除,依附于封建帝制的种种丑恶制度也被次第扫除,例如世袭制度、太监制度、包衣制度等等。民族平等、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呼声在中华大地回荡。
空前的民主气象,竞办实业的浪潮,形成了生机勃勃的局面。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正因为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三、历史意义
民主共和意识的积聚,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
扩展资料:
经济发展
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
此外,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
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历史背景、事情经过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1,辛亥革命的时间就是公元1911年至1912年
2,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是出于清朝衰落的大背景下,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
辛酉政变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清廷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也日趋巩固。1895年中日战争后,英、俄、美、日、法、德等国争先恐后地夺取侵华权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国的局势 。
3,辛亥革命的历史经过:
首先是保路运动,接着是武昌起义,南北相持,南北议和。
得到的结果就是清朝退位,袁世凯上台,长达千年的中国传统封建制度宣告结束。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衰落,英、俄、美、日、法、德等国争先恐后地夺取侵华权益,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3、在戊戌变法期间及之前,魏源等人就先后提出过立宪,但立宪真正为中国官僚、士绅等广泛关注还是在20世纪初。1901年,原维新派领袖、后来的立宪派首领梁启超便曾发表《立宪法议》一文,鼓吹君主立宪制。立宪运动间接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扩展资料
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条件具体
答:(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是辛亥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清末“新政”的破产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由于其根本目的在于延续其反动统治,清政府不断借改革之名加强皇权,最终使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没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统治危机.(3)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并成为革命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这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
更多文章:
发展对象培训心得体会2000字(入党培训心得体会1500字)
2024年3月26日 13:50
2021新年文案短句(2021跨年文案男生短句 2021跨年文案)
2024年9月6日 09:10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六大发展理念是什么)
2024年4月23日 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