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分析方法有哪些?001_《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本文目录
- 人文地理学分析方法有哪些
- 001_《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 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 什么是人文地理学
- 人文地理学属于什么学科门类
- 1,什么是人文地理学其研究对象,特征及其内涵是什么
- 什么是人文地理
- 人文地理学就业方向
-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 如何做人文地理的论文
人文地理学分析方法有哪些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涉及地理与人类之间互动关系的学科,为了对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做出研究,其中几种常用的方法包括:
1.场地调查法:研究者通过针对目标区域的访谈、现场观察、文献研究等方式,获得关于该地区的各种信息,然后进行分析和解释。
2.统计分析法:人文地理学家使用一系列统计方法和模型,快速分析和处理大量数据,从而揭示和评估社会和文化现象的空间和时间变化。
3.比较研究法:人文地理学家选择两个或多个具有相似或相似特征的地区或社化,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分析其空间和时间的变化原因。
4.文献分析法:人文地理学家通过阅读图书、期刊、报纸,以及各种公共记录和档案材料等形式的文献,收集有关地理与人类互动关系的各种信息,运用分析方法加以解读。
5.文化地理学法: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其中以符号学为基础,研究不同地域间文化的逻辑、符号和象征意义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方法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是相对较为常用和基本的,同时人文地理学家也还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采用其他各种方法和技术。
001_《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 : 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文化区 : 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形式文化区 : 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出现三个层次:
功能文化区 : 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 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该文化区中心位置明确,但不一定居于分布区的几何中心,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 : 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 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了在感情上有所反应外,还有一种符号做标志。
扩展扩散 : 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 就越来越大。特点是空间上的相对联系性,速度的差异性
接触扩散 : 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 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电视)
等级扩散 : 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刺激扩散 : 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土著人由狩猎转向放牧驯鹿)
迁移扩散 : 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是文化上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空间上不连续,在空间上这种文化扩散呈孤立的点或小区(岛状分布),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文化生态学 : 应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
文化景观(人文景观) : 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文化景观是研究地理学的核心,是地理学的中心课题。
环境决定论 : 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德国的拉采尔和美国的森普尔。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决定论。
可能论 : 法国的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提出了一种人地关系论,后人称之为可能论或或然论。他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提供一定范围的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居住地时,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文化遗产在影响人的行为方面,至少其作用的重要性不亚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代表人物: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等
适应论 : 生物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英国的罗克斯比。
生物适应性 : 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
文化适应性 : 利用工具、制造工具、技术发展、群体组织与分工以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其生活条件,以适应环境
生态论 : 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美国的巴罗斯。
环境感知论 : 环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学借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的。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
文化决定论 :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在人地关系中,人通过文化起着决定作用,成为文化决定论。
和谐论 : 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人文地理学和谐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认为协调的目标是一个由多元指标构成的综合性战略目标,应包括生态、社会、环境等多元指标构成的一个综合性发展战略目标;②要保持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③合理利用资源,维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对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使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保 持和谐共生;④整治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人口转变 : 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
适度人口 :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前者指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即 按人口平均的最高产量和最高收人)的人口,也即获得最大经济福利的人口;后者指一个国家达到最大实力时的人口,即指除去考虑每人平均的最高生活水平外还要考虑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所需要的人口。因而,实力适度人口在数量上要高于经济适度人口。
人口分布 : 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人口密度 : 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用每平方公里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
人口迁移 : 通常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作人口迁移(populationmigration);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叫作人口流动。
人种 : 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这些特征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鼻型、血型等。可见,人种概念属于生物学和体质人类学范畴,它是人类自然属性的一种表现。
地理人种 : 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 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民族 : 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和人种的区别:人种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隔离的不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它按人们自然的体形和遗传特征加以区分,属于生物学范畴。
民族机能分布区 : 是指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体制。例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不同等级的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民间文化 : 又称民俗,是指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 是各民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具体反映在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文娱活动、节庆、礼仪、禁忌等方面。
原始农业---迁移农业 : 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迁移农业。现在只在热带地区还保留这种农业类型,其主要地区包括:①南美洲的亚马孙地区;②非洲中部的刚果地区;③亚洲的新几内亚岛、东南亚一些雨林地区。
传统农业---生计农业 : 从奴隶社会起,经过封建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即产业革命以前,这个阶段称为传统农业阶段。传统农业有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和游牧业四种类型。
现代农业---商品农业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农业生产机械化、专业化、地域化程度越来越高,进人现代农业生产阶段。现代农业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不同。它的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进人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现代农业亦称为商业农业。现代农业的类型有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和大牧场 农业景观是包含了土地、动植物和聚落在内的地域综合体,属于文化景观的一种类型。 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 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这是现代农业商品经济条件下有关农业生产体系空间布局的理论,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首先创立。他在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 之关系》(简称《孤立国》),运用抽象法(也称“孤立法”)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抽取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第三产业 : 在再生产过程中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包括除第一和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等。
第四产业 : 即以计算机和通讯设备行业为主体的IT产业,我们通常称之为信息产业。主要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从事信息的收集、生产、传递、储存、加工、处理和服务等为职能。第四产业技术新,知识、智力、科学技术密集,行业多、领域宽,涉及面广,社会服务性和相关性强。与第三产业有着明显的区别,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产品形态、劳动形式均不同,主要反应人类的 脑力劳动,生产无形的信息产品,具有很高的附加价值。 第五产业又称文化产业,它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统称。第五产业是属于智慧产业范畴,包括咨询、策划、广告、文艺、科学、教育等,它是直接获取和利用人自身的智慧资源,满足人或机构在知识、文化、技术等方面的需要。 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是房屋的集合体,以及与之相关的生产生活设施。它既是人们历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空间场所)。聚落分城市、乡村两大类。主要指标:人口规律、政治地位. 聚落的演变方向是:小村——村庄——集镇——镇——城市——大城市。
城市 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city),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村落 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具有人口和建筑密度低,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职能水平低,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一般是由村庄(中心村,基层村)和集镇构成。
城市化 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形式城市化 : 人口及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转变为非农地域(城市地域)的过程。结果是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功能城市化 : 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结果是城市特征强化、城市现代化。
城市地域 : 指城市在地面上的实际范围,由二部分组成,一是已经成为市区的里侧建成区,二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联系频繁的外侧郊区。
城市地域结构 : 指在城市地域内部,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是城市功能在地域空间系列上的投影
城市地域体系 : 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
城市体系城市系统 : 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
城市等级结构 : 在城市系统内,大小城市具有等级从属及职能联系的关系,按大、中、小,按规模 职能有规律的排列与组合,即为城市的等级结构。
农村聚落体系 :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根据其人口规模,经济职能,服务范围等可将一定范围内的村镇划分为若干等级,不同等级的村镇相互联系在空间上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特点的村镇体系. 语言是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具有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
谱系分类法 : 是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将语言比拟为生物,按其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划分为不 同等级的类别。
语系 : 具有共同历史渊源(即有同一母语分化的)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是分类的最大单位。
语族 : 语系中的语言根据其在演化上的亲疏远近之分,分成次级的语言群,就是语族。是分类 的二级单位。
语支 : 在语族单位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的单位。通常是同一语系中最小的语言群。
语种 : 一个语种就是一种语言。但一种语言往往包含有若干方言。是分类中的最小单位。
宗教 : 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歪曲的反映。它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最大的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这个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
旅游 : 是指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它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它地方去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旅游者 : 指任何一个人到他(她)的惯常环境以外的地方去旅游,连续停留不超过1个月,并且旅游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从访问地获取报酬的人。
旅游业 : 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全部相关企业的总和。在这一过程中,凭借旅游 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六个环节的服务,并获取经济收益的相关行业的综合。
旅游系统 : 以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存在和发展为依托,由旅游者、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互为条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包括: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产品;旅游媒介——旅游业和贯穿在其中的旅游活动。
客源地 : 产生旅游者的地域,即游客的来源地。客源地的形成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旅游动机、 出游能力、闲暇时间。
目的地 : 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它是旅游流指向的目的区域。
旅游动机 : 促发一个人有意于旅游以及到何处去、作何种旅游的内在驱动力,也就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 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旅游资源 : 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旅游资源可以是有具体的物质形态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文化或精神的因素。旅游资源涉及旅游活动的商品、设施和服务,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资金资源以及吸引物资源。
旅游资源评价 : 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及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某种方法,对一定 区域内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及其外部开发条件等进行综合评判和鉴定的过程。是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更深入的研究工作;是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的前提;为制定旅游开发规划等提供科学的判断标准或理论依据。
政治地理现象 : 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也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构成了政治地理现象。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并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每一个角落。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排他意义的权力空间现象。政治也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
政治地理单元 : 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 称为政治地理单元。
政治地理结构 : 指由某一空间范围内的政治现象与地理环境的有机结合而成的政治地理单元的结构。分为政治空间结构和政治实力结构。
政治空间结构 : 是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
政治实力结构 : 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的。每一权力要素都对政治地理单元的实力及有效地使用它的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只是在不同条件下其影响力不同。
政治地理过程 : 政治地理单元及其结构要素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政治地理过程主要包括政治扩散,政治整合,政治分离,主权变化
国家 : 具有保持内部稳定、不受外来控制和侵人(干涉)能力的独立主权政府领导下,占有一定领土的、有组织的政治地理单元。
国家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 拥有确定的领土;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拥有主权。 国家的领土是由各种不同的部分组成,包括疆界以内的陆地、水域和水域的底土以及陆地和水域的上空,即领陆、领水和领空。 国家权力是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
行为地理学 : 主要研究人类在环境感觉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内在行为(心理行为)和外在行为(表现行为或社会 行为)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物象评价和外在行为等的机制作用过程。
认知及行为过程 : 感觉 知觉 认知 决策行为
环境知觉 : 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是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是对地理客体(事物)的全面认识与综合解释。既反映地理环境的总体属性,同时又反映个别属性之间的关系。环境感觉是环境知觉的基础,环境知觉是各种环境感觉相互联系和有机结合的产物。
环境认知 : 是在环境知觉基础上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环境认知是人们对地理环境识记(记忆的开始)再现的一种形态,不仅包括对环境信息刺激的直接反应认识过程,也包括依靠间接环境信息刺激的更一般的认识过程。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的基础上建立的,强调以往感知过的环境刺激再现大脑的再认识。
地理物象 : 地理环境及事物通过知觉和认知过程,反映在人头脑中的形象(映象)。是个人或集体对地理环 境的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所了解到的地理客体的思维产物。地理物象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形成的基础,它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得到的具体形象。因此它是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心理图谱 : 意境图谱,构想图、智能图,指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大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像
行为矩阵 : 指作为决策人的行为和区位关系的一般描述模式
报偿矩阵模型 : 美国艾萨德(W. Isard)在《区域科学导论》著作中,继承和发展了韦伯、廖什等人的区位理论,对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行为等多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用专门章节论述了区位决策问题,建立了报偿矩阵。
引力模型 : 在行为地理学中研究消费行为空间引力问题主要是与研究商店区位、商店分布模式、零售区位变 化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等综合起来进行的。赖利他在基本引力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零售引力法则,以后经康维斯的改进,形成断裂点理论。他们认为商业中心(或商店)对消费者消费的吸引力同其本身的规模成正比,而同商业中心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消费行为空间偏好模型 : 在对消费者行为空间研究的过程中,一些学者也对消费者行为的个性性质和动机进行了研究,在对个体消费行为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消费空间偏好模型。
经济一体化 :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由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建立多国的经济联盟。在这个多国经济联盟的区域内,商品、资本和劳务能够自由流动,不存在任何贸易壁垒,并拥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监督条约的执行和实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世界经济一体化,指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
经济全球化 : 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 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文化全球化 : 大致有以下几种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第一种理解:文化全球化指一种共同的或单一的文化的形成,可称为文化同质论。把文化全球化看作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认为由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决定,冷战后世界“文化变化的方向 是更加趋于均一”,“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将变得越来越小”。第二种理解:文化全球化是同质化与异质化同时进行的过程,或者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并行。这种理解认为全球化同时也是一个异质化的过程。第三种理解:否认文化全球化的存在。
文化本土化型 : 文化的本土化有二层涵义,一是民族文化面对外来文化介入而实行的或正在追求的一种生存方式,它倡导保护和复兴传统文化,特别是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优秀品质,塑造民族特色,同时对外来文化进行吸纳和融塑,丰富本民族的文化内涵,使外来文化民族化;另一方面,对外来文化而言,文化本土化是传播主体调整和改变自身来适应当地文化生态环境,以更好借助客体文化要素来实现其传播,也就是说,本土文化异化外来文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外来文化异化本土文化的过程,文化本土化,从来就不可能是一条单行线。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什么是人文地理学
什么是人文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形成的地域系统及其空间结构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一、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其中“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研究特点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其研究对象虽与社会科学有相同之处,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又不同于社会科学,从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跨学科的边缘性科学。
三、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作用
1、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2、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
3、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人文地理学属于什么学科门类
人文地理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关注人类文化和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包括了对地理环境、地理条件、地理位置等方面对人类文化、历史、经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等方面的研究。
在这门学科中,人类活动被看作是地理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对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人文学科中的一部分,人文地理学在探究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提供了深刻的文化和社会洞见。
通过人文地理学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对于人们合理地处理与环境的关系非常重要,也对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特点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
其研究对象虽与社会科学有相同之处,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又不同于社会科学,从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跨学科的边缘性科学。
1,什么是人文地理学其研究对象,特征及其内涵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的特征: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社会科学,他既有社会科学的特征,又有地理学的特点,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什么是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知识积累、学科形成和理论演变、学科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的革新等过程。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人文地理学科介绍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欧洲许多的大学地理课是由历史学者讲授的,他们十分强调地理学研究,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与历史学关系密切,而且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也长期囿于历史人文地理的内容,因此历史地理学曾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的学者达比等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开始研究历史自然地理,使历史地理学不仅研究历史时期人文地理现象的变化,也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现象的变迁,从而成为地理学的一门独立分支。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人地关系理论方面,已由过去的环境决定论、可能论以及适应论转变为和谐论。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发展的影响下,分析并和谐人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人文地理学的新课题。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特点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其研究对象虽与社会科学有相同之处,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又不同于社会科学,从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跨学科的边缘性科学。
作为地理学中一门接近人文或社会科学的学科,人文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传统的方法(如实地调查、运用地图等)和现代方法(如航空像片、卫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如抽样调查、定量技术、心理学和行为学等研究方法)。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以及两者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是相互密切联系的两大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就业方向
人文地理学的就业方向有城市规划师、社会研究分析师、旅游规划师、教育工作者、环境保护专家、地理信息系统(GIS)专家等。
1.城市规划师
人文地理学毕业生可以在城市规划部门或咨询公司工作,参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项目。他们研究人类活动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提供城市发展的建议和规划方案。城市规划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地理分析能力和规划设计能力。
2.社会研究分析师
人文地理学毕业生可以在社会研究机构、市场调研公司或政府部门工作,从事社会调查和分析工作。他们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趋势和社会问题,采集和分析数据,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支持。社会研究分析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调研和统计分析能力。
3.旅游规划师
人文地理学毕业生可以在旅游规划和管理部门工作,参与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和开发。他们研究旅游业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制定旅游发展的策略和规划,推动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4.教育工作者
人文地理学毕业生可以在教育机构从事地理教育工作,担任地理教师或教育研究员。他们教授人文地理学相关课程,进行地理教育研究和教学方法的开发。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和认识。
5.环境保护专家
人文地理学毕业生可以在环境保护组织、政府部门或咨询公司工作,参与环境评估和保护项目。他们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供环境保护的建议和政策制定,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6.地理信息系统(GIS)专家
人文地理学毕业生可以在GIS相关行业工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空间数据分析和地图制作。他们参与城市规划、资源管理、地理分析等项目,为决策者提供空间信息和决策支持。GIS专家需要具备良好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地理学的解释
研究 地球及其 生命 的科学;尤指对陆地、海洋、大气的描述,对动植物、包括人类的分布 状态 以及人类根据种种 自然 力的 相互 关系所从事的 劳动 的描述 详细解释 (1).指风水之术。 宋 陆游 《智者寺兴造记》 :“ 玘 植杖而四顾曰:‘知者之为寺,天造地设者至矣,而人事不能充焉,故于此。天其使我兴此地欤?’乃诹诸为地理学者,则其言与 玘 略同。” (2).以地理为研究 对象 的科学。一般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等。
词语分解
地的解释 地 ì 人类生长活动的 所在 :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 之一 )。地心说。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 江河 、 湖泊 的部分:陆地。地下。 地球表面的 土壤 :土地。田地。地政。 地主 。 地球上的 理学的解释 宋明时期的一种 崇尚 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 思想 。包括以周敦颐、程颢、 程颐 、朱熹为代表的 客观 唯心主义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前者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 精神 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
如何做人文地理的论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纵览近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在理论创新、方法革新和实证研究等方面 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 2010 年时期的理论体系松散、各分支学科发展不平衡、创新艰难 等发展特点到如今的与国际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充分接轨, 这让我们看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 展前景和未来希望,研究内容也会从实际出发,更多的向实用、综合等方向发展.
更多文章:
有苦难言的句子?心中有苦难言的说说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句子
2024年3月15日 08:00
细节决定成败的故事(细节决定成败的例子5则:细节决定成败的例子)
2024年5月20日 20:40
德耀中原第八届(德耀中原第八届道德模范2022观后感心得10篇)
2024年5月1日 18:20
年度考核本人述职(高中历史老师年终个人述职工作总结(精选5篇))
2024年5月28日 14:40
八下科学作业本(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作业本A第三章第六节光合作用(二)答案)
2024年3月17日 14:20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题)
2024年8月4日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