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广益打一国家(三国演义的成语)
本文目录
三国演义的成语
三国成语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三国演义》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卓绝的军事和政治谋略,摇曳多姿的人物风采,而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其中有不少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为了敦请他辅佐自己打江山,求贤心切,三次拜访隐居在隆中草屋里的卧龙诸葛孔明。后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诚心诚意的邀请或访问。 初出茅庐 诸葛亮看到天下战乱不息,百姓苦难深重,答应出山,就和刘备同回新野。此时,曹操派大军攻陷了刘表次子驻守的荆州,又来攻打刘备。刘备兵单将寡,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当时人们以诗赞颂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舌战群雄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锦囊妙计 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在《三国演义》里,还有“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等成语,就不多说了~~~~ 桃 园 三 结 义 捉 放 曹 操 温 酒 斩 华 雄 小 霸 王 孙 策 青 梅 煮 酒 论 英 雄 三 顾 茅 庐 草 船 借 箭 赤 壁 大 战 大 意 失 荆 州 火 烧 连 营 三 国 归 晋 桃 园 三 结 义 捉 放 曹 温 酒 斩 华 雄 割须断袍 青 梅 煮 酒 论 英 雄 三 顾 茅 庐 草 船 借 箭 大 意 失 荆 州 火 烧 连 营 三 国 归 晋 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集思广益、才高八斗、势如破竹的主要人物是谁
集思广益说的是诸葛亮和杨隅;才高八斗说的是曹植,势如破竹说的是杜预一、公元223年,蜀主刘备去世,临死前他把军国大事都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为了履行对先主的承诺,诸葛亮殚精竭虑,全心全意地辅佐后主刘禅,事必躬亲,任劳任怨。当时,丞相府里有一个办理文书事务的主簿名叫杨颙,他看到诸葛亮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亲自过问,觉得这样太辛苦了,于是想劝他改变一下工作方法。杨颙对诸葛亮说:“处理国家军政大事,上下级之间应该有不同的分工,不需要一切事情都亲自过问处理。”随后,杨颙列举出一些历史上著名的例子,来劝导诸葛亮改变工作方法,不要管一些琐碎的小事,对下属应有所分工,从而节省时间和精力着重抓国家军政大事。诸葛亮对杨颙的劝告和关心非常感激,但他总觉得不能有负先主的嘱托,感觉重任在身,许多事情不亲自处理不放心。后来杨颙病死,诸葛亮非常难过,痛哭了好几天。为了鼓励下属参与政事,诸葛亮写下了《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这篇文告,鼓励大家主动发表政见。他在文告中写道:“丞相府让大家都来参与议论国家大事,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有益的建议,从而让我知道有些事情怎么处理效果会更好。”二、三国时期的曹操,有四个儿子才能比较突出,各个都有一招拿手好戏,而且聪明过人。长子曹丕:有一手技艺高超的剑术。二子曹彰:力大无比。三子曹植:诗写的极好,古今久负盛名小儿子曹冲:智商过人,借船称象的故事,足以证明其聪明程度。在曹操的四个儿子中,最有才华的就是曹植。汉朝500多年后的魏晋时期,著名的大才子谢灵运曾赞誉曹植“才高八斗”。谢灵运出身名门,是东晋名臣谢玄的孙子。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也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被誉为山水田园诗鼻祖,非常有才华,高傲冷蔑,一般人是不屑一顾的。谢灵运不仅是个诗人,还酷爱登山。他登山时常穿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时取掉前掌的钉齿,下山就取掉后掌的钉齿。这样上下山就格外的省力,而且走的稳当,这就是著名的“谢公屐”。喜爱游山玩水的谢灵运,每到一个地方游览过后,喜欢用笔记录下奇观异景,用精致工整的语言刻画山水的秀美。慢慢地,描写山水就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据说诗仙李白就曾非常羡慕谢灵运的生活,他的游历生活,多多少少也受了谢灵运的影响。谢灵运曾经这样说:天下的文学之才总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曹植)独占了八斗,我的才学占一斗,天下其他人共分一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才高八斗的由来,可见曹植的才华与名气。从此以后,谢灵运的这句“才高八斗”就成了才学出众的代名词了。三、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吴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来自三国演义的成语
问题一: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有哪些 三国成语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嗨婧笱谏保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嘤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D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 问题二: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 多个 妄自菲薄 智取陈仓 七擒七纵 六出祁山 舌战群儒 单刀赴会 得陇望蜀 负重致远 出言不逊 兵贵神速 吴下阿蒙 断头将军 车载斗量 势如破竹 老牛舐犊 如嚼鸡肋 坚壁清野 巢毁卵破 顾曲周郎 一身是胆 超群绝伦 七步之才 才占八斗 空城计 如鱼得水 髀肉复生 如饮醇醪 步步为营 偃旗息鼓 七步成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身在曹营心在汉 欲擒故纵 乐不思蜀 刮骨疗毒 计收姜维 计取陈仓 苦肉计 江东赴会 吕布戏貂禅 击鼓骂曹 蒋干盗书 走马荐诸葛 张飞赔罪 设连环计 义放曹操 桃园结义 水淹七军 诸葛亮吊孝 辕门射戢 黄忠请战 回荆州 横槊赋诗 三英战吕布 曹操献刀 单骑救主 马跃檀溪 初出茅庐 过五关斩六将 捉放曹操 桃园三结义 大意失荆州 三国归晋 火烧连营 赤壁大战 草船借箭 三顾茅庐 画饼充饥 望梅止渴 问题三: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和歇后语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如: 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3、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4、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5、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6、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7、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8、才高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9、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0、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2、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13、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14、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15、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16、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17、出言不逊(张A):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1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1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2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21、言过其实(马谡):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22、宝刀未老:(黄忠)形容人到老年还依然威猛,不减当年。 23、草船借箭: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4、不知所云: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25、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比喻一切都已俱备,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26、三足鼎立: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27、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28、欲擒故纵: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29、刮目相待:(吕蒙)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30、妄自菲薄:(出师表)自己看不起自己。 31、手不释卷:(吕蒙)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32、坚壁清野:(荀)对付强敌入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 (三)出自《三国演义》中的俗语、歇后语。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司马懿称诸葛亮为――天下奇才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周瑜打黄盖―――个愿打,一个愿挨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4、与《三国演义》有关的诗词: (1)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 问题四:成语大全有哪些成语来源于《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成语: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嗨婧笱谏保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嘤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D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 问题五:请写出7个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 1、如饮醇醪(周瑜):形容一个人气量广阔,起源于正史上周瑜对程普的谅解,形容周瑜心胸宽广。 2、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3、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4、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5、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6、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7、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8、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9、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10、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1、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2、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3、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4、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5、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6、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7、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指精通音乐戏曲的人 18、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9、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20、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1、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2、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3、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4、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5、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6、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7、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8、出言不逊(张A):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9、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30、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1、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32、得陇望蜀(曹操)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问题六: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有哪些 空城计、 张灯结彩、 身不由己、 舌战群儒、 青山不老、 招兵买马、 光阴荏苒、 身在曹营心在汉、 赔了夫人又折兵、 威风凛凛、 气宇轩昂、 初出茅庐、 胸怀大志、 器宇轩昂、 知遇之恩、 诡计多端、 养精蓄锐、 笑容可掬 问题七:出自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有哪些 妄自菲薄 智取陈仓 七擒七纵 六出祁山 舌战群儒 单刀赴会 得陇望蜀 负重致远 出言不逊 兵贵神速 吴下阿蒙 断头将军 车载斗量 势如破竹 老牛舐犊 如嚼鸡肋 坚壁清野 巢毁卵破 顾曲周郎 一身是胆 超群绝伦 七步之才 才占八斗 空城计 如鱼得水 髀肉复生 如饮醇醪 步步为营 偃旗息鼓 七步成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身在曹营心在汉 欲擒故纵 乐不思蜀 刮骨疗毒 计收姜维 计取陈仓 苦肉计 江东赴会 吕布戏貂禅 击鼓骂曹 蒋干盗书 走马荐诸葛 张飞赔罪 设连环计 义放曹操 桃园结义 水淹七军 诸葛亮吊孝 辕门射戢 黄忠请战 回荆州 横槊赋诗 三英战吕布 曹操献刀 单骑救主 马跃檀溪 初出茅庐 过五关斩六将 捉放曹操 桃园三结义 大意失荆州 三国归晋 火烧连营 赤壁大战 草船借箭 三顾茅庐 画饼充饥 望梅止渴 问题八: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诸葛亮) 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刘备立军令状,三天备十万支箭) 千里走单骑(关羽主要讲述关羽、刘备下邳失散,关羽陷身曹营。刘备去投袁绍,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单人匹马保护二家皇嫂千里寻兄。在五关当中分别受到了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的阻拦;关羽被逼无奈,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会。) 过关斩将(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单人匹马保护二家皇嫂千里寻兄。在五关当中分别受到了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的阻拦;关羽被逼无奈,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会。) 乐不思蜀(刘禅被封为安乐侯后,司马昭问曰,思蜀国呼,禅曰,不思) 望梅止渴(曹操大军缺水时,曹操骗大家,前边有片梅林,士兵们流出口水来就解渴了) 舌战群儒(诸葛亮赴东吴,联盟对抗曹操时,与东吴群臣辩论) 大意失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 ) 七擒七纵(诸葛亮妙计七擒七纵蛮王孟获)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篡魏之心) 六出祁山(诸葛亮北伐魏国,皆无功而返) 初出茅庐 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就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锦囊妙计 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更多文章:
玩也能玩出名堂的例子(玩也能玩出名堂的名人例子有哪些_百度问一问)
2024年8月18日 08:40
第一啦啦队长夏令营(跪求美剧《青春密语》的下载资源~从第一季开始的都可以~)
2024年5月23日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