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落荆门江树空下一句(霜落荆门江树空的下一句是什么)
本文目录
霜落荆门江树空的下一句是什么
秋下荆门唐代李白所著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
此行不为鲈鱼鲙的下一句是什么
【内容】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生于701年,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又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译文】 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 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这次远离家乡不是为了鲈鱼鲙, 因为我向往游玩名山才想去剡中。
李白古诗《秋下荆门》原文译文赏析
《秋下荆门》
唐代: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译文】
荆门山秋来霜降,树叶零落眼前空;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此次离家远行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注释】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空:指树枝叶落已尽。
布帆无恙:运用《晋书·顾恺之传》的典故:顾恺之从他上司荆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此处表示旅途平安。
鲈鱼鲙:运用《世说新语·识鉴》的典故: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菰菜、鲈鱼鲙的美味,遂辞官回乡。
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广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
【赏析】
此诗写于李白第一次出蜀远游时。诗中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秋日出游的愉悦心情,也表达了作者意欲饱览祖国山河而不惜远走他乡的豪情与心志。全诗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风格雍容典雅又不失豪放飘逸,妙用典故而不着痕迹,达到了推陈出新、活泼自然的境界。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然而诗人到来时,却是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顾恺之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前人有诗:“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风”连及而来的。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回到了故乡。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着长江下游驶行,这便使他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不过他声明“此行不为鲈鱼鲙”,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他自己是远离家乡。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诗变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爱名山入剡中”。剡中,今浙江嵊州,境内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与上一句中“不为”相呼应,两句紧相连贯,增强了感情色彩。
古人曾说过:“诗人之言,不足为实也。”那意思大概就是说诗具有凝炼、概括、夸张、含蓄等特色,诗中语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讲“实”、讲死,所以说写诗的人也应该“不以辞害意”。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如果只理解为诗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吴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赏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实”了。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后的事。读者要知道它的含意到底是什么,还得回到诗的第三句。从张翰所说的话来看,张翰是把“名爵”与“鲈鱼鲙”对立起来,放弃前一个,而选后一个;而李白对后者的态度很明朗——“此行不为鲈鱼鲙”。至于对前者,诗人没有明说。可是,“秋下荆门”以后的所言,所行,就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第一,“此行”并没有“入剡中”,而是周游在江汉一带,寻找机会,以求仕进;第二,他还明白地声称:“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他还希求“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这种建功立业的宏愿,积极用世的精神,和张翰的态度恰恰相反。所以诗人此时对“名爵”和“鲈鱼鲙”都是一反张翰的意思,只不过在诗中说一半留一半罢了。当然,这也是“适志”,是辞亲远游、建功立业的“志”。
诗的第四句说,饱览绍兴的名山佳水,也是诗人所向往的。这种兴趣,早在他出蜀之前就已经表露出来了,不过联系上一句来看,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了。自视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过当时一般文人所走的科举道路去获取功名的,而是要选择另一条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径,那便是游历,任侠,隐居名山,求仙学道,结交名流,树立声誉,以期达到目标。所以这里的“自爱名山入剡中”,无非是在标榜诗人自己那种高人雅士的格调,无非是那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概括。这种乐观浪漫、豪爽开朗、昂扬奋发的精神,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个性,以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
扩展阅读:李太白跳月的故事
南京夫子庙前,有一座文德桥。听老辈人说,每逢冬月十五月亮当头的时候,站在桥头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刚好分成两半:桥这边半个,桥那边半个。圆圆的月亮影子,为什么会分成两半呢?这里有段故事。
传说唐朝大诗人李太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来,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独自坐在酒楼上赏月,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赋。李太白生平最喜爱月亮,说月亮又干净又好看。这天晚上,他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洁白滚圆,心里非常高兴,就多喝了几杯。到了半夜,李太白趁着酒兴,下楼走到文德桥上。他刚走上桥,一低头,忽然看见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动,洁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几条黑纹。李太白这时喝得醉醺醺的,只当是月亮给河水弄脏了。
他靴子也顾不得脱,张开双手就跳下桥去捞月亮。谁知这一跳,月亮没捞着,却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顿时分成了两半儿。——故事就这样传下来了。后来人们在文德桥旁边修了个“得月台”,据说那里就是当年大诗人李太白赏月的地方。
秋下荆门
李白 秋下荆门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译文及注释】 秋霜降落在荆门江树叶子落空,布帆完好地挂在杆上招引秋风。 我这次出去不是为了那鲈鱼鲙,本来就热爱名山因此才去剡中。 1、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空:指树枝叶落已尽。 3、布帆无恙:运用《晋书顾恺之传》的典故:顾恺之从他上司荆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此处表示旅途平安。 4、鲈鱼鲙:运用《世说新语识鉴》的典故: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菰菜、鲈鱼鲙的美味,遂辞官回乡。 5、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广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 【赏析】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蜀水。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对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战胜了对峨眉山月的依恋,去热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来。诗中洋溢着积极而浪漫的热情。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而今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恺之写信给殷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诗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风连及而来的。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便归。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着长江下游驶行,这便使他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不过他声明此行不为鲈鱼鲙,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自己是远离家乡。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诗变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爱名山入剡中。剡(shn扇)中,今浙江嵊县,境内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与上一句中不为相呼应,两句紧相连贯,增强了感情色彩。 古人曾说过:诗人之言,不足为实也。那意思大概就是说诗具有凝炼、概括、夸张、含蓄等特色,诗中语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讲实、讲死,所以说诗者也应该不以辞害意。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如果只理解为诗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吴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赏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实了。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后的事。那么它的含意到底是什么呢?要解答这个问题,还得回到诗的第三句。从张翰所说的话来看,张翰是把名爵与鲈鱼鲙对立起来,弃其前者,而就其后者,那么李白呢?他对后者的态度明朗此行不为鲈鱼鲙。对前者呢?诗人没有明说。可是,秋下荆门以后的所言,所行,就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第一,此行并没有入剡中,而是周游在江汉一带,寻找机会,以求仕进;第二,他还明白地声称: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他还希求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这种建功立业的宏愿,积极用世的精神,不正是和张翰的态度恰恰相反吗?可见诗人此时对名爵和鲈鱼鲙均一反张翰之意,只不过在诗中说一半留一半罢了。当然,这也是适志,是适其辞亲远游、建功立业之志。诗的第四句又该怎样理解呢?饱览剡中的名山佳水,诚然也是诗人所向往的,早在他出蜀之前这种兴趣就已经表露出来了,不过联系上一句来看,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了。我们知道自视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过当时一般文人所走的科举道路,去获取功名的,而是要选择另一条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径,那便是游历,任侠,隐居名山,求仙学道,结交名流,树立声誉,以期一举而至卿相。所以这里的自爱名山入剡中,无非是在标榜自己那种高人雅士的格调,无非是那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概括。这种乐观浪漫、豪爽开朗、昂扬奋发的精神,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个性,以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色。全诗虽四句,但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集中地抒发了年青诗人仗剑去国的热情,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四句诗中连用了两个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迹,或反用而有新意,读来无凝滞堆砌之感,达到了推陈出新、语如己出、活泼自然的境界。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及注释】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赏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渡荆门送别的诗意 渡荆门送别的诗意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4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1、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2、远:远自。 3、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大河。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 7、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频频。 9、万里:喻行程之远。 诗意: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 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 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时年25岁。这次出蜀,可谓壮游:经巴蜀,出三峡,直冲荆门山以外,飞驶至楚汉之间。诗人亲历巴山蜀水之险恶,有群山万壑赴荆门的惊诧,亦不乏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欢欣。诗人叙事抒情: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充满新奇、惊喜。那连日来跟在诗人身边的两岸群山逐渐消退殆尽,开阔的江面扑入视野,奔腾咆哮的江水向远方流去,直到那水天相连的荒漠辽远的原野,何其壮美。夜半时分,俯瞰江面,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白昼晴空,远眺天边,云蒸霞蔚,变幻无穷,又似海市蜃楼一般奇妙。江山多娇,思绪万千,忽而生发思乡之幽情,乃悟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之玄。读到这里,方知诗人所指的送别者竟然是故乡之水!正是这故乡水,不辞万里把诗人送上生活道路的远大前程。故乡水这个艺术形象多么感人。全诗以启程远游起笔,以途中所见景色为干,最后以惜别作结。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气势磅礴,情思绵长。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雄伟奇丽的画面并不是简单的组合和随意的拼凑。荆门外的所有景色都与长江密不可分:群山是长江两岸的群山,平野是长江流经的平野,月影是长江水中的月影,行云是长江上空的行云,万里送行舟的故乡水也是长江之水。它们以长江为中心,共同和谐地构制成一幅雄伟奇丽的江景图,这个背景对于表现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可谓相得益彰。情乐则景乐,景语亦情语。毫无疑问,《渡荆门送别》所写的景物全染上了诗人内心的感情色彩,进入诗人眼中而又形诸诗人笔下的荆门外雄壮奇伟的自然景色,与这位青年诗人初离故土,投身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追求那不平凡事业的广阔胸怀和奔放热情的情调是完全一致的。 如果说,李白初次离开从小生活的蜀地到楚国游历为壮游的话,那么,与故乡水的离别乃是壮别。 全诗意境高远,想象瑰丽,形象奇伟,语言精美,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图,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及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等描摹同样脍炙人口。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联,何其瑰丽,下与飞之配搭,生与结之合用,把水中月影的变化过程及海市蜃楼的奇特幻象写活了,令人叹为观止。荆门上张丞相 孟浩然 荆门上张丞相 共理分荆国,招贤愧不材。召南风更阐,丞相阁还开。 觏止欣眉睫,沉沦拔草莱。坐登徐孺榻,频接李膺杯。 始慰蝉鸣柳,俄看雪间梅。四时年籥尽,千里客程催。 日下瞻归翼,沙边厌曝鳃。伫闻宣室召,星象列三台。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 秋唯美句子 。
李白七言绝句有哪些
1、秋下荆门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2、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3、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4、送贺宾客归越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5、结袜子
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
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
关于秋游的诗
关于秋游的诗如下:
1、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唐李白《秋下荆门》
赏析: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色。全诗虽四句,但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集中地抒发了年青诗人“仗剑去国”的热情,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
四句诗中连用了两个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迹,或反用而有新意,读来无凝滞堆砌之感,达到了推陈出新、语如己出、活泼自然的境界。这一切美景与友情的碰撞,带给他无尽的喜悦,这也就无怪乎诗人以满怀期待的心情,迎接即将到来的美好时光。
2、遥睇前峰已出奇,从今便合办新诗。山灵似是知予意,拥翠来迎步步移。——宋杜范《秋游雁荡道中》
赏析:凝视着远方的山峰,雄伟壮丽的景色令我难以自持,诗意油然而生,亟待吟咏新诗以表达我满心的赞美。而山川仿佛拥有灵性,感知到了我的心意,它们以翠绿的色彩回应我。
与我一同向往这双向的相会。陶醉之中,我仿佛看见山川亦陶醉于我的热情之中。你所目睹的风景,皆是你的内心世界的反映。
3、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唐李商隐《访秋》
赏析:微醺的酒意在风中浅浅唤醒,我立于高楼之上,目之所及,直至无垠的天际。已是黄昏时分,江畔被落日余晖温柔地笼罩,归船在风中悠然驶回。薄烟萦绕着龙潭,泛起一层素白,晚霞则将崎岖的山路映照得如诗如画。
而只有山间那热烈如火的枫叶,在热情地宣告着秋天的到来。欣赏红叶是古往今来的风尚,不必特意前往香山。秋天的枫叶都会被西风吹染,成为一片又一片的红色,为秋天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霜落荆门江树空下一句是什么
霜落荆门江树空下一句是什么
霜落荆门江树空下一句是布帆无恙挂秋风。
全诗为
秋下荆门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全诗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开元十三年(公元七二五年)秋天离开荆门时所作。诗中充满了李白浪游吴越,搜奇探胜的豪情逸兴。
注释 ①、江树空,江树树叶经霜落尽。
②、布帆,据《晋书顾恺之传》记载: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荆州刺史殷仲堪处当幕僚,曾请假东归,殷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顾恺之行至江陵一带,碰上了大风,他在给殷仲堪的信中提出到了遇风之事,并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示旅途平安。
③、鲈鱼脍,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而想到家乡莼菜羹、鲈鱼脍的美味,就辞官归乡。见《世说新语识鉴》。
④、剡,县名,今浙江嵊县。
【赏析】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蜀水。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对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战胜了对峨眉山月的依恋,去热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来。诗中洋溢着积极而浪漫的热情。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而今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恺之写信给殷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诗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风连及而来的。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便归。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着长江下游驶行,这便使他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不过他声明此行不为鲈鱼鲙,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自己是远离家乡。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诗变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爱名山入剡中。剡(shn扇)中,今浙江嵊县,境内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与上一句中不为相呼应,两句紧相连贯,增强了感情色彩。
大江东去下一句是什么
大江东去的下一句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原文完整句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意思】: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出自原文】
(宋.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古文今译】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注释】
⑴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⑵大江:指长江。
⑶淘:冲洗,冲刷。
⑷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⑸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⑺雪:比喻浪花。
⑻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⑼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⑽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⑾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⑿樯橹(qi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宋集珍本丛刊》之《东坡乐府》,元延祐刻本,作强虏。延祐本原藏杨氏海源阁,历经季振宜、顾广圻、黄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黄丕烈题辞,述其源流甚详,实今传各版之祖。
⒀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⒁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华发(f):花白的头发。
⒂一尊还(hun)酹(l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通樽,酒杯。
⒃强虏:强大之敌,指曹军。虏:对敌人的蔑称。
【赏析】
此词上阕,先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人道是,下字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应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结论。地灵人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可说是一时多少豪杰!
上阕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但苏轼在众多的三国人物中,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故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扮,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可以想见,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舳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苏轼如此向慕周瑜,是因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面对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非常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这正是作者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精心塑造导演这一战争活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机。
然而,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悟,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仕路蹭蹬,壮怀莫酬,使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适成对照。然而人生短暂,不必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一尊还酹江月,玩味着这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读者眼前。词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跌宕,犹如在高原阔野中奔涌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回旋,随即继续流向旷远的前方。这是历史与现状,理想与实际经过尖锐的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反映,这种感情跌宕,更使读者感到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
猫哭耗子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
猫哭耗子歇后语
猫哭耗子假慈悲
一、作为成语的猫哭耗子
1、成语解释:比喻假慈悲,伪装同情
2、成语出处
(1)清石玉昆《小五义》第15回:本来你是个猫,他是个鼠,岂不是猫哭耗子了呢?
(2)《说唐》第六二回: 唐家是没良心的,太平时不用我们,如今又不知那里杀来,又同牛鼻道人在此猫儿哭老鼠,假慈悲。
(3)清翟灏《通俗编俚语对句》:鸭见砻糠空欢喜,猫哭老鼠假慈悲。
(4)茅盾 《我们这文坛》:唯美主义者高举艺术至上的大旗,人道主义者效猫哭老鼠的悲叹。
(5)滇剧 《牛皋扯旨》:说什么宋王思二圣,说什么为大哥哭到二三更!午门外修什么他娘的忠臣庙,他才是猫哭老鼠假伤心!
3、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4、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
5、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6、近 义 词:猫哭老鼠
7、成语例子:
张平《抉择》:不过咱们这么说话是不是有点猫哭耗子假慈悲?
8、延伸用意:在现代已经越来越多的人用猫哭耗子来形容虚伪的人。
二、猫哭老鼠原本的故事是什么?
一只老鼠吞食了耗子药,离开了人间。老鼠们开始紧张起来,它们不知道哪天自己也会吞食这种可怕的药物而丧了命。于是,它们想超度一下这只死去老鼠的亡灵,好保佑它们不要被这种药物伤害。葬礼在老鼠洞中隆重地举行,老鼠们全都痛哭流涕,它们并不是真正为死去的老鼠难过,而是在担忧自己的命运。就在这时,老鼠们突然听到洞口处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便不约而同地向外看去,原来,一只大花猫正对着洞口嚎啕大哭。一只小老鼠壮着胆子问道:大花猫,你为什么哭啊?大花猫哽咽道:我在哭那只死去的老鼠。说完,又放声痛哭起来。老鼠们全都糊涂起来,大花猫是自己的天敌,老鼠死掉它应该高兴才对,为什么它在痛哭流涕呢?一只小老鼠说:依我看,大花猫的哭声不是装出来的,是发自肺腑的,它肯定是想和我们做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我们何不趁这个机会和大花猫做朋友呢?我得出去安慰它几句。说着,就要从洞里走出去。这时,一只大老鼠快步走上前去,一把拉住了小老鼠,说:你先不要出去!我问你,大花猫和那只死去的老鼠是朋友吗?小老鼠摇摇头。大老鼠接着问道:那你说,是我们和这只死去的老鼠关系近还是大花猫与它关系近?小老鼠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当然是我们。大老鼠沉着地说:那好,我们的哭声都没有大花猫来得真切,这其中必有缘故。小老鼠不解地问道:那它的哭声并不像是装出来的。大老鼠思考了片刻说道:没错,大花猫的确是真哭,但它一定不是为死去的老鼠而难过,是为他自己。洞里所有的老鼠全都摇了摇头,表示不理解大老鼠所说的话。大老鼠接着说:你们想想看,我们这群鼠中有一只吃了鼠药而毙命,大花猫根本不能确定其他老鼠是否也吃了这种药。这种药可以毒死我们,难道就不能毒死大花猫吗?它确定不了我们当中还有谁吃了这种药,就要挨几天饿,你们说它能不哭吗?在场的所有老鼠听后全都挑起了大拇指,表示赞同。紧接着,大老鼠用低低的声音给在场所有的老鼠出了个主意,老鼠们全都鼓掌称妙。老鼠们排着队从洞里走了出来,全都像喝醉酒一样摇摇晃晃地从大花猫身边走过。大花猫瞪着大眼盯着它们,直到老鼠们把足够吃的东西搬进洞里,大花猫还坐在原地看着,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和尚打伞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
和尚打伞的歇后语
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释】
无法是无发的谐音,是说和尚本来没有头发
无天,是说和尚打了伞,摭住了头上的天,所以无天
关于和尚的其他歇后语集锦:
拆庙散和尚各奔东西
拆庙打泥胎/拆庙打泥胎顺手杀一刀
庙背后看神妙(庙)透了
扒了墙的庙慌了神
光头跑进和尚庙充数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冲着和尚骂秃子寻着惹气
拿着和尚当秃子打冤枉好人(比喻没有事实根据,给人加上罪名。)
指着秃子骂和尚借题发挥
秃子当和尚正好;两将就,两凑合;将就材料;再合适不过了
济公当和尚不吃素
临老当和尚半路出家
癞子当和尚不费手续
和尚没当上,老婆没娶上两头误
和尚娶老婆岂有此理;离经叛道
和尚娶媳妇今生休想
老和尚念经句句真言;千篇一律;照本宣科
老和尚搬家吹灯拔蜡
老和尚讲佛经说的说,听的听
老和尚的百衲衣东拼西凑
和尚的木鱼合不拢嘴;挨敲打的货;不打不响;咧开了嘴
三、关于打伞的歇后语集锦:
戴斗笠打伞双保险,多此一举
打伞披雨衣多此一举
船上打伞没天没地
秃子打伞/光着脑壳打伞无法(发)无天
霜落荆门江树空下一句
1、“霜落荆门江树空”下一句:布帆无恙挂秋风。2、“霜落荆门江树空”出自唐代李白的《秋下荆门》,全诗如下: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3、该诗大意: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这次远离家乡游历,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4、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更多文章:
金融企业业务档案的编研属于档案工作的哪一环节?企业登记档案网上查询系统怎么查无数据
2024年5月13日 11:50
手抄报五一劳动节图片大全(帮我查一下五一劳动的手抄报 五一劳动节手抄报)
2024年3月9日 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