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舆论》: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拟态环境”里?如何创设对组织有利的公众舆论
本文目录
- 《公众舆论》: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拟态环境”里
- 如何创设对组织有利的公众舆论
- 简述组织公众舆论标志的含义
- 公众舆论的概念是什么
- 成语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
- 李普曼公共舆论中有哪些观点
- 请简述组织公众舆论标志的含义
- 《公众舆论》——外部世界与脑中影像
- 公众对舆论的意义是什么
- 公众舆论|总而言之,世界一如既往
《公众舆论》: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拟态环境”里
Knowledge makes humble, ignorance makes proud.博学使人谦逊,无知使人骄傲。 关于本书本书出版于1922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在这场战争中,沃尔特·李普曼见证了充满谎言与欺骗的宣传,对舆论的理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本书便是他对公众舆论独辟蹊径的解剖。虽然沃尔特·李普曼本人并未经受过任何学术训练,他的著作也都是思想随笔,但本书却被奉为20世纪美国传播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美国所有高校传播学专业的必读书。 核心内容 在公共事务的决策中,舆论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一方面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依靠大众媒体描绘的“拟态环境”来观察社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们对于公共事务的观点往往并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刻板印象”的结果。因此,民主社会的良性运转就不能依靠舆论,而要依靠社会精英。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并不能直接观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而是要依靠大众媒体为他们描绘一个模拟环境 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绝大部分信息需求都可以通过人际交流来满足,即使没有大众媒体,也可以活得很好。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信息需求已经截然不同了。我们面临的第一个困境便是,一方面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了解自己居住的社区发生了什么事情;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时间、能力面面俱到地了解这个世界的最新新闻。这时候,就需要依靠大众媒体为我们描绘一个模拟环境。我们在思考外部世界时,在头脑中会形成怎样一种景象,也要依靠大众媒体描绘的这个模拟环境,沃尔特·李普曼称之为“拟态环境”。他还认为,拟态环境的存在是造成非理性舆论的第一个罪魁祸首。 之所以成为罪魁祸首,是因为大众媒体选择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往往并不是那么客观中立的事情。媒体在塑造拟态环境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其中有两个问题尤为重要:一个是过分简化,另一个是人为干预。所谓过分简化,就是说,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事情往往是非常复杂的,但媒体在报道时却不得不把逻辑尽量简化,这会对民众了解事实真相产生负面效果;所谓人为干预,就是说媒体最终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会受到各方面社会权力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种权力,便是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因此,媒体就无法为舆论提供充分的参考信息。 二、人们对于公共事务的观点往往并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刻板印象的结果 沃尔特·李普曼认为民众在思考社会问题时,很少是理性的,他们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刻板印象。所谓刻板印象,就是人们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标准进行社会分类,进而形成的对某一群体的固定印象。刻板印象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忽略了个体差异,在公共事务的讨论中,这种误导可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比如,如果我们对某一种族持有严重的刻板印象,就有可能成为一名种族主义者。 此外,刻板印象对舆论的另一个伤害,就是所谓的选择性记忆。人们一旦形成了自己的刻板印象,就会选择性地接触符合这种刻板印象的信息,表达符合这种刻板印象的观点。这些刻板印象以各种方式歪曲着我们的观点,决定我们更加关注哪些事实,以及从哪个角度去关注。所以,沃尔特·李普曼认为,刻板印象的存在是造成非理性舆论的第二个罪魁祸首。 三、既然舆论往往是非理性的,那么,民主社会的良性运转就不能依靠舆论,而要依靠社会精英 沃尔特·李普曼认为,因为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的存在,舆论往往是非理性的。因此,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转,就不能依靠舆论,而要依靠社会精英,这就是沃尔特·李普曼的精英治国论。在他看来,经典民主理论其实是在墙上画饼,这个理论看上去很美,但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这种依靠舆论建立起来的民主制度也一定会出错误。一个更优化的选择,其实是让社会精英,也就是独立的专家组来对公共事务进行评判,这些人既拥有专业知识,还能秉持科学态度,比舆论靠谱得多。 此外,我还推荐你听两本书,《议程设置》和《幻影公众》。其中《议程设置》在之前的每天听本书里已经为你解读过,《幻影公众》这本书我们也即将上线解读版,敬请期待。 金句 1. 大众媒体呈现给我们的并不是完整的社会现实,而是一种经过挑选、加工之后的社会现实。 2. 媒体报道并不是在真空的环境中进行的,而是受到了财团、企业等种种社会权力的干预。这往往会让记者从监督者的角色,瞬间变成了广告牌。 3. 在很多时候,两个社会阶层针对一项公共事务的争论,哪怕是刀光剑影,快意恩仇,但如果我们冷静剖析,便会发现其本质就是两种不同的刻板印象在进行决斗。 4. 刻板印象一旦完全固定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被支持这种刻板印象的事实所吸引,对于和它抵触的事实,我们则会视而不见。所以,善良的人们总能为善良找出无数理由,邪恶的人们同样也总能为邪恶找出无数理由。 5. 沃尔特·李普曼认为,经典民主理论其实是在墙上画饼,这个理论看上去很美,但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选民靠着几份单薄的报纸,再加上点街谈巷议,是没有能力站出来评价商业与金融、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国家问题。
如何创设对组织有利的公众舆论
舆论的创设需要先确定希望兴起的舆论,然后再安排一个什么样的事件发生(人为地安排)。
进行事件策划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考虑公众的利益需要。
2、要考虑到当前社会的时势。
3、要选好传播媒介。
4、事件过程的策划要有应变性。
5、事件的策划有新意。
创设舆论要分析公众的权利要求
首先,公众权利要求结构表应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各类公众共同的、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权利要求,使之明了清晰,以便比较分析。
其次,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出各类公众权利要求的相对共同点。
最后,分析各类各种对象的特定权利要求并分辨出轻重缓急。
舆论危机
相对于传统传播环境,网络时代更易爆发政府舆论危机。网络空间的自由言论机制为非理性言论流行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信息爆炸的网络世界里,人们不仅可以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而且可以自主过滤与自己见解相反、兴趣不一致的信息。后者增加了“群体极化”的可能性。偏颇的情感容易被无限制地宣泄,与极端意见相左的观点却因为畏惧粗暴攻击不得已选择沉默。
简述组织公众舆论标志的含义
含义是公众普遍持有的看法和态度。组织公众舆论标志的含义是指对于某一事件或话题,公众普遍持有的看法和态度。反映了社会大部分人对该事件或话题的共识和认可程度。作为民主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组织公众舆论标志扮演着意见调节和政策决策参考的角色。
公众舆论的概念是什么
大众的观点,代表绝大多数人
舆论:众人的议论。舆,众人的;论,言论、议论。 公众舆论指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具有共同倾向性的看法或意见。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往往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公众舆论通过言谈或文字等形式表现出来,并往往以拥护或反对、赞扬或谴责的方式对某一公共问题作公开的评价。通常在具有一致利害关系的社会群体中容易形成共同的舆论。
成语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
公众舆论不是成语,是现代传媒学的一个概念词语。主要有四个方面: 1、主导舆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有70%以上的人所坚持的共同意见。2、分支舆论是指同时存在的几种有相当数量的公众赞成的一致意见。 3、次舆论:是指在某些局部地区有多数人坚持但并不具有全局性的意见。 4、微舆论:是指小社会环境下的群体舆论,舆论主题只是很少一部分人。
李普曼公共舆论中有哪些观点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理。 1、如舆论从哪里来和怎么样形成的。 2、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 3、谁是公众?什么样的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 4、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 5、它是不是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
请简述组织公众舆论标志的含义
简述组织公众舆论标志的含义如下:政府可以通过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了解民意和需求,做出更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公众舆论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促进民主决策、监督政府工作、推动社会进步和增强社会信任。
《公众舆论》——外部世界与脑中影像
在书的前言中写到:凡是存在公共生活的地方,“舆论”这个概念可谓众所周知,而且还显得不言而喻,最简单的原因大概只有这样猜测:因为人人都和它有关,至少可能和它有关。简单点说,舆论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现在我们知道了舆论的具体定义,但也不能让对舆论的研究就停驻于此。若是想将其分析透彻,从其主体开始研究便是最基本的。毋庸置疑的,“舆论”的主体就是“公众”,换句话说,舆论总是公众的舆论。李某某先生的《公众舆论》这本书恰恰就是围绕于此,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这本书会成为传播学的奠基之作了。通过他详细的论述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书的写作背景:查阅资料得李某某在出版《公众舆论》之前,已经出版了《政治绪论》和《趋势与主宰》两部著作。《公众舆论》出版于1922年,通过书中提到的很多实际案例,我们可以看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政府宣传机构为了战争胜利在国内甚至国际环境里大造舆论,虚假的、经过精心的战争报道,掩盖了战争的真实战况,战争中的问题被媒体遮蔽。普通百姓在资源信息匮乏的情况下表现出的认识事实真相的情况和媒体操控者对整个局面的控制,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表现的尤为突出。 作者在书中表达的学术观点:书分为了八个部分,囊括了外部世界、公众本身以及传播媒介的因素对公众舆论形成的影响。在我看来,贯穿全书的中心学术观点是作者的“拟态环境”观点。在一个复杂纷扰的世界里,我们看不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真实的样子,因为传播信息语言本身的局限性和种种对消息保护的审查制度存在,我们了解到的世界只不过是通过媒体组织或者个人编制出来的一个“拟态环境”。不只是虚拟的外部世界对舆论的形成有影响,公众自身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我们的成见、兴趣、自我利益等等因素都会拉远我们了解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的距离。 我根据书的第二部分内容具体的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每个人看到公报都会相信,要塞几乎已被包围。话没有说得这么明确,但是‘像通常那样,新闻界做了加工’。” 在审查之后,新闻被加工,在精心编写之下,真相被或多或少的隐瞒,让读者远离了事实的真相,那么对事情所产生的舆论自然就不是正确的,又或者对于媒介管理者来说是正确的。他们需要百姓认为要塞几乎被包围来稳定人心,百姓就这样以为了。看似媒介管理者只是操控了报纸,但这么做更多的是为了操控公众舆论。连你的思想都被操控,这难道不是一件让人可怖的事情吗? “无论保密的理由是言之凿凿还是牵强附会,屏障都是存在的。有人坚持要在所谓公共事务领域的所有方面进行保密。”谈到这里,会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要对涉及公共事务领域的所有方面进行保密?因为一旦涉及,必定会引发舆论。我们知道舆论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的心理反应,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特的个性,其中,公共性是它很重要的一个特性。所谓公共性,就是涉及公共利益、公众人物、公共领域的问题,必定就伴随着舆论。 “在一个人创在出他认为明智而可取的虚拟环境之前,必须限制他接近真实环境。因为,人们在直接接近他们所看到的事物时可能会产生误解,同时,又没有一个人能够决定他们将如何误解,除非他能决定他们到哪里去和去看什么。”若是报道没有整理得天衣无缝,那么必定就有细心的读者找到其中的漏洞并且提出质疑,即使他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感到很难回答,但就如书中说得那样“它们会提醒你注意隔在事件和谈论事件的舆论之间那种距离,而提醒本身就是一种保护”。那些高层的管理者也许就是为了避免读者会有这种保护意识,所以直接避免让读者接触到这一类的事件,若真是有人就其编制的报道漏洞提出质疑且得到了多数人的响应,那时,想要控制公众舆论对他们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公众舆论的最终形成绝非只和被操控有关。上文提到舆论的主体是公众,那么从公众本体出发,我们也可以找到许多的原因。 “虽然审查和保密在源头上截住了大量信息,但更大的事实本来就不会传到整个公众那里,或者穿的非常缓慢。因为观念有着截然不同的传播范围。他们按照常规生活,只关心自己那点事情,把更大的事务拒之门外,几乎不和圈子以外的人们来往,也极少读书看报。” 有些人生活在社会底层,那么他们对上流社会的事情是丝毫不感兴趣的,那就更无所谓报道的真与假的问题了,自然也就不会产生相关的舆论。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说,不是他们不关心,而是他们的生活范围不足以让他们接受到那样的信息,又或者等传到他们耳朵里的时候已经距离事情发生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再去对此事做评论就没有意义了。现在这个社会,不读书、不看报的大有人在,他们接受的信息量少,他们甚至不知道怎样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那么舆论也无法在这一类人中存在。上述这几种情况说不上完全的好坏,毕竟凡事都有两面性。若是他们得到信息之后产生有利于社会利益的公众舆论,那么则是社会的损失,若是只是看到在一个已经掩盖的真相之后所谓的真相,那就与事实真相相悖的事件发表的言论又有何意义呢? 人属于群居动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交圈。社交圈是一个奇妙的关系,可能你们彼此是朋友,却有完全不同的生活背景,会就同一件事产生完全不同的观点,但你们互相交往,在不知不觉中会相互影响,从而又产生新的意见。若是引起了人们的共鸣,那么一件事就会有多一种声音的出现,我认为这是舆论多元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由于地位和交往在决定什么能看、能听、能读、能体验以及什么可以允许去看、去听、去读、去了解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那就无怪乎道和判断往往比建设性的思想更常见了。”当然,公众本身的原因远不止这么两点。还有自身的收入情况,刻板成见等等。我们留给信息的时间和在接受信息时的注意力也会有影响。根据霍奇基斯和弗兰肯的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调查者每天读报纸的时间都只有15分钟,3/4以上的受调查者对于书面上的外部世界的新闻所给予的注意力都相当之低。” “人所掌握的词语要比他们想表达的意思少得多,正如让保罗所说,语言就是一部暗淡的隐喻组成的词典。一位英国首相,在英国向聚精会神的全世界发表讲话,用他自己的词语表达着他的意思,而所有的人都将用这些词语来理解它们的意思。无论他说的多么含蓄、多么隐晦——或者说毋宁说,越是含蓄、越是隐晦,在发布标准的演说,然后再传播到外国人头脑中的时候,他的意思就越是会受到损害。” 由此可见信息传播者的用词和清晰度也在相当程度上对我们了解信息造成了影响。“我们面对的情况太复杂,我们得到的信息又太少,因此,舆论的绝大部分就必定会产生于想象。” 如今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过去传播信息渠道单一的局面,这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我们所存在的真实世界无疑是有利的,公众之间的交往局限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公共舆论不再是被操纵的,而是由观众对事情的真实情况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真实看法。舆论会发挥它本质的社会功能:起到民主社会的重要调节作用。
公众对舆论的意义是什么
1.实现下情上达,传递人民诉求 公众形成并产生公众舆论,代表着人民的意志和诉求,通过各种媒介渠道进行公开表达,使得人们得以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当中,保证整体的呼声得以传达、诉求得以实现。2.有效团结社会力量,促进民主决策 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私人与他人结成“公众”并在公共领域中行动,从而对政治权力产生直接的、确实的、重大的影响,对实际的政治权力机构施加压力,要求公共权力机构形成有利于公众的政策。3.监督政府行为,保护合法权益 政治是与市民社会中的个人密切相关的活动,市民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要时刻注意政治活动的情况,所以公众舆论在政治活动中就是十分重要的监督力量,具有批判精神,是人民的慧眼。4.权力合法性来源,保证权力合法施行 公众的意见和诉求是权力诞生的基础,权力从公众
公众舆论|总而言之,世界一如既往
《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于1922年出版,其时正值一战结束后不久。 这本书提出了两个富有洞见性的观点,第一个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李普曼认为,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拟态环境”,这种虚拟环境是人性和环境的混合物(hybrid compounded of ‘’human nature’’ and ‘’condition’’)。首先,人对于并未亲身经历的事件所能产生的唯一情感,就是他内心对那个事件的想象所激发起来的情感。而人们内心的图像使我们在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时频频误入歧途。其中,妨碍人们接近事实真相的主要(外部)因素有几个: 一是人为的审查制度。如果没有某种形式的审查制度,这个世界就不可能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宣传。为了进行某种宣传,就必须在公众与事件之间设置某些屏障。审查和保密,使公众通过宣传而认识的外部世界,只能是片面和零碎的画面。 二是社会交往所产生的限制。共同的态度和愿望使社交圈中的人紧密联系,社交领袖的影响、对上级的模仿、谈话的限定(公共事务和私人事务之间的界限模糊)等,都使社交圈子在我们与世界的精神联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们甚至会限制我们的观点,影响我们的判断力。 三是我们每天能够用以关注公共事务的时间比较匮乏,一是缺乏兴趣,二是我们通过新闻媒介所能获知的信息本身就是非常有限的。 四是由于不得不压缩成简短的消息而对事件造成的歪曲报道,用琐细的语汇表现复杂世界所面临的困难。人们掌握的词汇有限,不同的语言之间的交流障碍也难以扫除,我们总是按照自己认为的方式去理解事物。 其次,这些残缺不全的外来消息又受到日积月累的想象、偏见和成见的影响。这里,李普曼提出了第二个重要的观点——“刻板成见”(stereotypes)。这个概念意思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对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它是一种感知方式,它在我们所意识到的信息尚未经过我们思考之前就把某种性质强加给这些信息。”我们对事实的认识取决于我们所处的位置和我们的观察习惯。多数情况下,我们先定义后理解。对于个人而言,成见是我们认识庞杂混乱的外部世界的一条捷径,更有甚者,它代表了我们自身的意识、价值观念、立场和权利。不仅是个人,一个社会也有自己的“刻板成见”,往往是一些流行观念,比如美国人对“进步”的执着追求。 成见系统一旦完全固定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吸引,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则会视而不见。尽管我们所接触的是“拟态环境”,我们会倾向于认为,我们看到的,就是“真实的环境本身”。我觉得这个观点非常有意义,很难想象是快一百年前的观点。在咨询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每天“被告知”的信息如此海量,我们到底是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还是被更多重的障碍所包围? 李普曼的观点提醒我们重新审视大众媒体对于民意的影响,但是他的看法沿袭了近代以来的身心二元论,忽略了社群和交往的可能性,忽略了人们对共识的建构。更关键的是,李普曼运用了一个“世界图像”的暗喻,预设了客观存在着一幅关于世界的完整图像,但事实上这个图像是不存在的,客观的真实只是一个幻想而已。(批评观点来自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更多文章:
杜牧写的齐安郡晚秋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杜牧《齐安郡晚秋》原文及翻译赏析
2024年7月15日 10:30
音乐让生活更美好500字作文(2017年高考作文范文800字:音乐,让生活更美好)
2024年5月14日 20:10
高三秋季运动会入场词?求一份一百字以内的班级介绍(高三七班) 表现该班团结友爱,学习好,拼搏进取等等 文采优美些 谢谢
2024年9月27日 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