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是什么意思 出师的含义?《出师表》中的“出师”的“出师”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
- 出师是什么意思 出师的含义
- 《出师表》中的“出师”的“出师”是什么意思
- 出师和出徒有什么区别
- 出师与出徒的区别
- 出师的意思是什么 出师造句 近义词反义词
- 出师的意思
- 出师是什么意思
- 诸葛亮的出师表
- “出师”是什么意思
- 《出师表》原文
出师是什么意思 出师的含义
1、出师,徒弟期满学成。韩少华 《红点颏儿》二:“我学了三年零一节,刚出师,就‘晋’到了前柜。”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2、出师还有一种出兵的含义。《左传·文公十六年》:“夫麇与百濮,谓我饥不能师,故伐我也。若我出师,必惧而归。”《后汉书·吴汉传》:“每当出师,朝受诏,夕即引道,初无办严之日。”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负鄙为艰,纵则不可,出师征之,其众十旅。”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臣奉命出师,行至峱山,得卫人宁戚。”清 昭梿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乙巳出师。会天大雨,三昼夜不绝。” 茅盾 《喜剧》:“那时上海还是孙传芳的势力,那时国民革命军还没有出师北伐。”
《出师表》中的“出师”的“出师”是什么意思
“出师”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ū shí。它有两种含义:
指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任职或作官。这个意思最初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其中有“言念君子,温乎如玉”的诗句,意思就是说,君子应该像美玉一样温润而泽,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修养。后来,“出师”这个词汇也常用于军队或者行政机关的人员被派遣到外地去工作或者执行任务,与“入朝为官”相对应。
指战争中打败敌人,取得胜利。这个意思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左传》中,其中有“大夫不能复命,遂北出师”的句子,意思就是说,大夫无法完成君王交代的任务,于是率领部队向北进攻,取得了胜利。
总之,“出师”这个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选择使用。
出师和出徒有什么区别
出师和出徒的区别有以下几点:1. 含义不同:出师是指徒弟学业期满,能够独立完成工作;而出徒则是指师傅解除学徒合同,结束学徒培训,能够胜任某项工作。2. 对象不同:出师的侧重点是徒弟,表明徒弟已经完成学业,可以独立工作;而出徒的侧重点是师傅,表示师傅已经完成了对徒弟的培训,能够胜任某项工作。总之,出师和出徒在含义和对象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出师与出徒的区别
出师和出徒有显著的区别。出师,顾名思义,指的是完成从师学艺,徒弟期满学成,可以离开老师,独立工作。这代表了学员在师傅的教导下,已经掌握了足够的技能和知识,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出徒则指徒工学习期满,可以离开徒弟队伍,能够独立完成工作。出徒不仅代表着学员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和知识,而且意味着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工作的能力。总的来说,出师和出徒都意味着学员已经掌握了足够的技能和知识,可以独立工作。然而,出师更强调的是学员在师傅的教导下完成学业,而出徒则更侧重于学员在完成学习后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出师的意思是什么 出师造句 近义词反义词
出师的意思:
1.(学徒)学习期满,可以独立工作。师:师傅。
2.出兵打仗。师:军队。
出师百科解释:
出师,指出兵;徒弟期满学成。《左传·文公十六年》:“夫麇与百濮,谓我饥不能师,故伐我也。若我出师,必惧而归。”相声不像学车,先桩考,再路考,没有这么一说,也没有所谓的结业考试,到了日子就出师,甭管什么水平。也有没等出师就跟着师父上台了,一场相声大会,七八个节目,头了徒弟上去先开个场,猜个灯谜。往后开场有起色了,成了师哥了,就往后排,让年轻的小师弟先上,水平越高越靠后,越往后身份越高,什么时候“攒底”了,就差不多了。
出师的详细解释:
出师出兵。
《左传·文公十六年》:“夫 麇 与 百濮 ,谓我饥不能师,故伐我也。若我出师,必惧而归。”《后汉书·吴汉传》:“每当出师,朝受诏,夕即引道,初无办严之日。”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负鄙为艰,纵则不可,出师征之,其众十旅。” 清 昭连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乙巳出师。会天大雨,三昼夜不绝。” 茅盾 《喜剧》:“那时 上海 还是 孙传芳 的势力,那时国民革命军还没有出师北伐。”
徒工期满学成。
韩少华 《红点颏儿》二:“我学了三年零一节,刚出师,就‘晋’到了前柜。”
出师的近义词:
出兵,兴师,发兵,兴兵出师的反义词:
撤兵,班师,回师出师造句:
1、抗敌大军在出师前,人人立下誓言,要将敌人驱出国境,那情景,真有气壮山河之势!
2、这场网球赛才开始,我方就屡屡失手,真是出师不利。
3、这次期末考试,我出师不利,第一门仅考了八十分。
4、其实,教练一般都很凶的。这也是一种训练,为以后千变万化的实际驾驶情况做练习。到你能练到有人在旁边大吼大叫都不影响你正常驾驶的情况下,就肯定出师了。
5、出师之前就已经了解最终结局,但依旧毅然决然的履行终究的责任。
6、抗敌大军在出师前,人人立下誓言,要将敌人赶出国境,那情景,真有气壮山河之势!
7、命运惨,出师未捷身先死,一代天才不得其时。
出师的意思
出师的意思如下:
一、出兵。
1、《左传·文公十六年》:“夫麇与百濮,谓我饥不能师,故伐我也。若我出师,必惧而归。”
2、《后汉书·吴汉传》:“每当出师,朝受诏,夕即引道,初无办严之日。”
3、唐·韩愈《元和圣德诗》:“负鄙为艰,纵则不可,出师征之,其众十旅。”
4、清·昭连《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乙巳出师。会天大雨,三昼夜不绝。”
5、茅盾《喜剧》:“那时上海还是孙传芳的势力,那时国民革命军还没有出师北伐。”
二、徒工期满学成。
韩少华《红点颏儿》二:“我学了三年零一节,刚出师,就‘晋’到了前柜。”
例句:
1、经常为孔明出师未捷身先死而扼腕长叹,也为其为国为民的胸襟而折服。
2、至于偷袭北大营一事,虽然是个机会,但我军出师无名。
3、晚辈被师父逐出师门不假,然我并非欺师灭祖之徒,也并非为非作恶,只因情急之下误闯了师父书房。
4、抗敌大军在出师前,人人立下誓言,要将敌人赶出国境,那情景,真有气壮山河之势!
5、这场网球赛才开始,我方就屡屡失手,真是出师不利。
6、所谓名师出高徒,名师则大自然,唯有它能出高徒。
7、他出师告捷,在前两局巩固了领先地位,以7比4的分数超过她。
8、本届世界杯波尔出师不利,首战不敌格林卡小组出线一度蒙上阴影。
9、命将出师,指授节度,从命者无不制胜,违爽者率多败失。
10、愿早还洛邑,使根本深固,圣怀无内顾之忧,兆民休斤板之役,然后命将出师,何忧不服!
11、可是,若想治裁咱们,又出师无名。
12、凡间乃是天庭掌管,要剿灭众妖需要天庭发兵才是,我们佛界出师无名呀!
13、将领率全军出师作战,必须有各类幕僚作为自己的参谋,共同研讨利害得失,以便辅助将帅。
14、即使是最狂热的购物王也有出师不利的日子,你找不到想买的东西。
15、今晚,我无论如何不会让这双重困难造成出师不利。
出师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出师是什么意思? 出师 1.徒弟期满学成。 2.出兵打仗。 相声不像学车,先桩考,再路考,没有这么一说,也没有所谓的结业考试,到了日子就出师,甭管什么水平。也有没等出师就跟着师父上台了,一场相声大会,七八个节目,头了徒弟上去先开个场,猜个灯谜。往后开场有起色了,成了师哥了,就往后排,让年轻的小师弟先上,水平越高越靠后,越往后身份越高,什么时候“攒底”了,就差不多了。 原文 古者国有危难,君简贤能而任之。斋三曰,入太庙,南面而立;将北面,太师进铖于君。君持铖柄以授将,曰:“以此至军,将军其裁之”复命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退。勿以身贵而 *** ,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忠信。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如此,日则士必尽死,敌必可亡”。将受词,凿凶门,引军而出。君送之,跪而推毂,曰:“进退惟时,军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将出。”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主于后,是以智者为之虑,男者为之斗,故能战胜于外,功成于内,扬名于后世,福流于子孙矣。 译文 从古至今,大凡国家遇有危难,国君会选拔贤德之人作将帅以解救国难。出征前,斋戒三日,进至太庙告祭列祖列宗,国君面南而站,将帅面北而立,太师双手奉上大斧(权力的象征),国君接过大斧,手持斧柄授给将帅说:“从现在开始,部队由您指挥。”然后,国君接着说:“作战时,见敌人势弱则进击,见敌人实力强固则以退为主。不能因为自己身居高位而看轻别人,也不要因为自己意见独特而听不进部下的意见,不可以凭借自己功绩显赫就失去人忠信本分的品质。部下还没有坐下来休息时,身为将帅不能自己先坐下来休息,部下还没有吃饭时,身为将帅也不要首先进餐,应该与部下同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做到了这一切,手下的将士必会竭尽全力,敌人也一定会被打败”。将帅听完国君的训命后,宣誓效忠,然后亲自打开凶门,率军出征。国君把出征的军队送到北门,向将帅乘用的车马跪拜同时又说:“将在外,不受君命。从今天起,军队中的一切行动都由您来决策”。这样,将帅就具有了绝对的权威,也可以使智谋之人为之献策,使勇犯之人为之效命沙场。由此,可以百战百胜,立下汗马功劳,也能扬名于后世,福泽恩及子孙。 解析 本篇文章论述了将帅统兵打仗应有的行为准则。文章借叙述古代帝王向将帅授权仪式上,君臣间的一段对答,说出了将帅统兵打仗应有的行为准则。将帅的答词正是将帅的行为准则,这里既讲了临战指挥问题,也讲了用人、律已和决策问题,讲述十分详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将帅当着君王的面说出了:“进退惟时,军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将出。”接着,诸葛亮又充分论述了这样做的必要性。可见诸葛亮在将帅行为准则诸方面中,特别重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一兵权问题,这和他在《将苑》中,把《兵权》一文放在最前面,首先论述将领的权威问题的用意一样,在于着重说明兵权问题是将帅统兵打仗最根本的问题,必须充分授权,才能“战胜于外,功成于内,扬名于后世,福流于子孙。” 诸葛亮借将军之口说出这一切,没有空洞说教的味道,让人感到亲切可信,易于接受。确实高明。 拓例 田穰苴重权立威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征战不休。有一年齐国连吃败仗,齐景公很着急,很想找到一位得力的将领能够扭转局面。 齐景公根据正卿晏婴的推荐,决定令田穰苴为将军,领兵开赴前线回击敌军。田穰苴原来只是一名下级官吏,他拜谢景公后,诚恳地提出一条请求,说:“君王,我一向地位卑微,现在您一下子把我从卒伍之间提拔到将军之位,我担心士卒......》》 问题二:出师和出徒分别是什么意思 出师是你当徒弟学成了。这时你是徒弟但出徒是你当师父有徒弟学成了。是相对关系 问题三:出师是什么意思? 技艺已成,可自立门户了 或,出征 问题四:出师表的出师是什么意思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浮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5年与226年)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出师,就是出征 问题五:你已经出师了 什么意思 表示:你手艺学成了。 问题六:出师什么意思 学习有成 可以自己去磨练 问题七:出师了什么意思 就是可以自己出去闯江湖了 自己可以独立做事情了 不用再依靠别人去做了
诸葛亮的出师表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与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表的内容主要提到了自己受先主之恩,当以毕生精力报答,表达了自己北伐的决心。又对后主的执政提了几点要求。出师表(翻译)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我希望能够奉献平庸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遗命。我接受您的的恩泽,心中非常激动。现在我就要离陛下了,远面不住流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对这份奏表,
“出师”是什么意思
出师有两个含义 1是完成从师学艺
2是率兵征讨
一些关于出师的习俗。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技师学艺满三年后,如果所学技术已过关,征得师傅同意,便可“出师”。届时,徒弟要大办“出师酒”, 请行内有名气的人来参加,祭祀行业祖师神,酬谢师傅的教艺之恩。徒弟给师傅叩头,送给师傅衣帽鞋袜;师傅退还投师文约,对徒弟说此些 祝愿的话。按规矩,无钱谢师、未办出师酒的,不能算出师。隔代同姓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犍为县罗城、定文、寿保等乡镇。这一带张 姓和吴姓中,保留着隔代同姓的习俗。为了使香火不断,便采取了隔代 同姓的办法。
《出师表》原文
《出师表》原文如下:
臣亮言:先帝(1)创业(2)未半而中道(3)崩殂(4),今(5)天下三分(6),益州疲弊(7),此(8)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9)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10)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11),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13)先帝遗德,恢弘(15)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16),引喻失义(17),以塞忠谏之路也(18)。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19);陟罚臧否(20),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21)及为忠善者(22),宜付有司(23)论其刑赏(2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25);不宜偏私(26),使内外异法也(27)。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28),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9):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30),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31),有所广益(32)。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33),晓畅(34)军事,试用(35)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36):愚以为营(37)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38)和睦,优劣得所(39)。
亲贤臣,远小人(40),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41)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42)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43)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44),可计日(45)而待也。
臣本布衣(46),躬耕于(47)南阳(48),苟全(49)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50)。先帝不以臣卑鄙(51),猥(52)自枉屈,三顾(53)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54),遂许先帝以驱驰(55)。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56)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57)。受命以来,夙夜忧叹(58),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59),深入不毛(60)。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61),当奖率(62)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63),攘除奸凶(64),兴复汉室,还于旧都(6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66)。至于斟酌损益(67),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68),不效,则治臣之罪(69),以告(70)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71),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72),以彰其咎(73);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74),察纳雅言(75),深追先帝遗诏(76)。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77)远离,临表涕零(78),不知所言(79)。
注释如下:
(1)先帝:指汉昭烈帝刘备。先,尊称死去的人。
(2)创:开创,创立;业:统一天下的大业。
(3)中道:中途。
(4)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5)今:现在。
(6)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7)益州疲弊:弱,处境艰难;益州:汉代行政区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包括今四川省和陕西省一带,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
(8)此:这;诚:的确,实在;之:的;秋:时,时候,这里指关键时期,一般多指不好的。
(9)然:然而;侍:侍奉;卫:护卫;懈:松懈,懈怠;于:在;内:皇宫中。
(10)忘身:舍身忘死,奋不顾身。
(11)盖:原来;追:追念;殊遇:优待,厚遇。
(12)诚:的确,确实;宜:应该。
(13)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
(14)光:发扬光大,用作动词;遗德:留下的美德。
(15)恢弘:发扬扩大,用作动词。恢,大。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气:志气。
(16)妄自菲薄:过于看轻自己;妄:过分;菲薄:小看,轻视。
(17)引喻失义:讲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喻:比如;义:适宜、恰当。
(18)以:以致(与以伤先帝之明的以用法相同:以致);塞:阻塞;谏:劝谏。
(19)宫:指皇宫;府:指丞相府;俱:通“具”;全,都。
(20)陟(zhì):提升,奖励;罚:惩罚;臧否(pǐ):善恶,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好坏。
(21)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科:科条,法令。
(22)及:以及;为:做。
(23)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吏。
(24)刑:罚。
(25)昭:显示,表明;平:公平;明:严明;理:治理。
(26)偏私:偏袒,有私心。
(27)内外异法:内宫和外府刑赏之法不同。内外,指内宫和外府。异法,刑赏之法不同。
(28)志:志向;虑:思想,心思;忠纯:忠诚纯正。
(29)简:选择;一说通“拣”,挑选;拔:选拔;遗:给予。
(30)悉以咨之:都拿来跟他们商量。悉,全部;咨:询问,商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
(31)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裨(bì):补;阙(quē),通“缺”,缺点,疏漏。
(32)有所广益:有所启发和帮助。广益:增益;益,好处。
(33)性行淑均:性情善良品德端正。淑,善;均,平。
(34)晓畅:精通。
(35)试用:任用。
(36)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禁卫军统帅)。
(37)营:军营、军队。
(38)行(háng)阵:指部队。
(39)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40)小人:晚辈,下人,这里指宦官。
(41)倾颓:倾覆衰败。
(42)痛恨:痛惜,遗憾。
(43)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能够以死报国。
(44)隆:兴盛。
(45)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46)布衣:平民;百姓。
(47)躬:亲自;耕:耕种。
(48)南阳:当时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城西一带。
(49)苟:苟且;全:保全。
(50)闻达:显达扬名,扬名显贵。
(51)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微;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
(52)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驾屈就。
(53)顾:探望。
(54)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55)许:答应;驱驰:奔走效劳。
(56)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57)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临:将要,临近。
(58)夙夜忧叹:早晚忧虑叹息。
(59)泸:水名,即如今的金沙江。
(60)不毛:不长草木,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
(61)兵:武器;甲:装备。
(62)奖率:奖赏率领。
(63)庶:希望;竭:竭尽;驽(nú)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
(64)攘(rǎng)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
(65)还:回;于:到;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
(66)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所以:用来...的是
(67)斟酌损益: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68)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托:托付,交付;效:效命的任务。
(69)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70)告:告慰,告祭。
(71)兴德之言:发扬陛下恩德的忠言。
(72)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
(73)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表明,显扬;咎:过失,罪。
(74)咨诹(zōu)善道:询问(治国的)良策。诹(zōu),询问,咨询。
(75)察纳:识别采纳。察:明察;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
(76)深追:深刻追念;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77)当:在……时候。
(78)临:面对;涕:眼泪;零:落下。
(79)不知所言: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白话文:
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立困弊,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
想在您的身上进行报答。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去咨询他们,然后施行,必能弥补缺失,集思广益。
将军向宠,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晓军事。过去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去咨问于他,必能使军队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臣谈论这事,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会指日可待了。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地位、身份低微,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
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灵。如果不能进献增进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
已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现在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些什么。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藏器待时。
建安十二年(207年)十月,刘备三顾茅庐,始出。诸葛亮对他纵谈天下形势,并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以益州为基地,兴复汉室,此后一直佐刘备。
建安十三年即联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建兴元年(223年)刘备死后,后主刘禅袭位,诸葛亮尽心托孤,被封为武乡候,主持朝政。
诸葛亮志在北伐,于是东连孙吴,南收孟获,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武侯集》。
更多文章:
superman 歌词(Super Junior的Superman的中文歌词)
2024年4月29日 12:30
银行业部署2023年工作重点(2023年银行工作计划通用7篇)
2024年8月28日 18:00
财税(2016)36号(财税 2016 36号文件,简易征收包括哪些)
2024年9月19日 19:20
山西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生物必修二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
2024年5月2日 18:50
非主流唯美女生网名(求女生网名 唯美的 非主流的 最好长一些)
2024年3月6日 06:50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什么什么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024年9月12日 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