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教育病理(吾国教育病理)
本文目录
- 吾国教育病理
- 《吾国教育病理》读后感:认识现状 支持孩子
- 《吾国教育病理》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 【小学篇】第六章:补课与支教
- 对话陶行知:我的乡村教育观
- 吾国教育病理2023章节测试答案
- 书评:《文明是副产品》,我们对人类文明的误解
- 读《罗辑思维》有感
- 吾国教育病理为什么绝版
吾国教育病理
一个长久盘旋在脑中的疑问是,吾国的诸多问题在多大程度上是中国特色,在多大程度上人类共同面临。一个不令自己满意的肤浅解答是:有个性,亦有共性。中国特色确乎存在。在教育领域中,行政权的直接干扰,独生子女政策的深层作用,都是证明。但亦有颇多问题显示出各民族之共有。比如,现当代学校对于教育的垄断;对教育功能的过分自信;适龄人口中考生比例的与时俱进,高学历的泛滥。似乎可以说,中国在两个维度上为人类搞实验,做贡献。其一是我们独特的社会实践,比如独生子女政策,全人类吸取经验,中国人民买单。其二,我们走在了世界诸多负面趋势的最前沿,即中国将人类文明中一些因素的负面演绎到极致。当代中国人的特色是什么?无信仰,工心计,实用主义,唯物主义。我不认为中国特色注定了我们隶属于一种制度。不,我要比这更悲观。我认为国人的特色决定了,我们能颠覆每一种考试——从语文、数学到托福;我们能颠覆每一种制度——我们不是社会主义成功的实践者,也非资本主义成功的实践者,我们太擅长于钻制度的漏洞。这是教育实践与社会实践向我们呈现的同一的,坚硬的事实。如果没有一种动力激发众人的积极性,致力于大小制度的完善,中国的前景将是极其悲观的。 (摘抄 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 我的摘抄都是自己敲上去的文字。
《吾国教育病理》读后感:认识现状 支持孩子
中国的教育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军备竞赛,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在孩子读幼儿园期间,我看到了幼儿园的问题,随即开始各种特色幼儿园之路,以为可以找到理想的教育避免孩子成为一个像我一样没有思考、麻木不仁、随波逐流的人。然而,辗转换了六七个学校,我只能得出中国的体制内教育有问题,体制外教育可能问题更大的结论。那么,体制内教育具体的症结在哪?读书少?轻副课?老师素质?《吾国教育病理》一书从宏观到微观系统梳理了教育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他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法。 中国的教育想要改善并不是不可以的,只是不想改而已。 在德国,在孩子10岁左右就会开始分流,根据孩子的特点会分流到主体中学、实体中学和文科中学,分别对应职业教育和大学,后来又加入了综合中学,为了晚熟的孩子在中学能够重新选择。这样的制度一方面可以分流参加高考的人,减少高考的竞争性;另一方面,促进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直接成就了全世界最先进的制造业。 大学教育应该选拔的是少数、顶尖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学术型人才,而大多数人更需要过的是普通的生活,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遇见风险、未知的综合能力,情绪调控能力等等。造成这样的结果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我们的职业技术专业工人并没有应有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因为社会整体不够重视,所以职业教育也没有加大投入,大部分职业教育还是以理论课程为主,缺少相应的实践锻炼,与企业的需求基本脱轨(德国是国家给学生资助、工厂提供设备,大学生基本是在工厂直接操作来学习,培养的是完全符合工厂需要的人才,即使学生学成之后另谋高就对企业来说损失也不大)。所以这又是一个闭合的恶性循环。工人收入、地位不高,想要学技术的人少,职业教育不重视,企业不想要工人,工人收入更低。前几年我也总是信誓旦旦地说,只要是孩子自己愿意选择的,哪怕他是一位清洁工,我也会全力支持。但是生活的困境让我看到,当一个人为了生存还要拼劲全力时,他根本就没有选择权。 所以,大部分人都走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这让这场考试变成了彻底的军备竞赛,而且愈演愈烈。先是各种考试学的应运而生,各路大神研究各种考试模型,猜题、押题、如何不看题只看答案就可以百分之百选对,真实匪夷所思。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走在这条路上,学历层次越来越高,效能却越来越低。原来只需要高中学历的职业现在却要研究生来做,就业越来越难。 但是没有人会承认我们家的孩子没有学习这个天赋,所以我们经常会说,错了没关系,关键是态度,学习的态度要对!不断的重复练习,只要认真努力,不可能不会!听说名校就是一年级开始天天测,周周考,孩子们错一分都觉得不应该,这样的学校还是一位难求! 一匹马拉了12年的磨,你让它飞奔,可能吗?不仅今天奔不起来,永远也不会像一个从不拉磨的马一样飞奔。 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现实。原来一个家庭还可以分流,擅长读书的去考科举,剩余的孩子各自做事,举全家之力来支持考取功名之路。现代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庭都是举三代人之力来供养一个孩子,希望他都考上大学,光宗耀祖。 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是刘翔的天赋,你有可能通过努力成为刘翔一样的“飞人”,因为这样巨大的成功基本是天赋、努力、运气等等综合因素的结果。但我们大不部分人不可能成为刘翔,但我们依然需要热爱运动,如果大部分时间都只能坐在一张桌子上刷卷子,只有考试会考的项目才会去练习,这个人是不可能热爱运动的,而良好的运动习惯是我们普通人健康生活的必备之一。 天赋这么重要,不需要努力了? 完全不是。后天环境对素质形成的广泛作用,不是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发生的,相反它主要发生于婴儿期和幼年期,即所谓“印刻”和“关键期”。“存在着一扇狭窄的时间之窗,只有在此期间印刻才能发生。”(里德利,2003)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孩子在3岁前的各种生活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孩子稳定、有规律的日常生活的建立,孩子规则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这些都隐藏在日复一日的吃饭、洗漱、睡觉、玩耍当中。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的建立,后面还可以修改,但真的比较费劲。比如如果一个孩子常常在晚上十点以后还在声光电高度刺激的商场游玩,一个孩子没有机会自己爬行、走路,没有机会自己吃饭,这都会非常影响孩子入学之后的专注力、动手能力、思维力。 那么,我能做什么? 如果是6岁以前的小孩子,建立常规,高质量陪伴,亲子阅读、亲子游戏,多去户外,多让身体活动。 如果已经上了小学,学习情绪管理、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陪伴孩子度过适应期,鼓励孩子建立自主管理能力,做好后勤服务保障。 如果有余力,放平心态,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从优点上建立自信。 如果还有余力,学习中外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能自己亲自上阵暗中帮助或者在最合适的时期帮助孩子最好,如果做不到,千万不要气馁,互联网的发展至少让我们可以选择更好的老师。无论孩子的分数怎么变化,无论孩子的老师怎么施压,我们能够做到岿然不动,了然于心。 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我们的目标是建立终身学习的习惯,能够让我们更客观、更理性地生活,更好地处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一个被“军备竞赛”裹挟的社会,要跳出来不被影响,真的很难很难。经常有朋友会说,你难道让你的孩子以后不高考吗?不进入社会吗?既然社会就是这样,我们能怎么办呢?然后膜拜各种学*思,想方设法进入著名的“*水”中学。 从认识到体制教育的弊端,到开始把希望寄托在各种神奇的体制外教育,然后到开始面对体制,面对各种问题,读这本书又让有了一些清醒的认识,但我知道我真的还是很功利,很愚蠢。读书,关注白卷、噪音等一些优秀的教育公众号,每天提醒自己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无知,谨慎地干预孩子的生活,做自己能做的,做好自己能做的。 教育是生活,但生活不仅仅是教育。希望每一个孩子无论在人生的任何时期遇到任何困难,他都能够坚信:没关系,我还有我的家可以回,我还有我的父母深爱着我------
《吾国教育病理》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吾国教育病理》(郑也夫)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隐藏网址***
***隐藏网址***
密码:x4ie书名:吾国教育病理
作者:郑也夫
豆瓣评分:8.7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9-1
页数:312
内容简介:
《吾国教育病理》一反时下不涉病灶、不究病理,治标不治本的教育论述,从诸多视角,说出惊世骇俗的道理,直指中国教育的病因,直陈其解决之道,言辞犀利,一针见血,穷根问底,论据详实。既呈现了对教育病理的追问,也体现了对当下国情的关怀。
其姊妹篇《科场现形记》则从教育领域中你能想到的方方面面,呈现出你想象不到的事实。
作者简介:
郑也夫
作者自述
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于北京。初中即将毕业时遭遇“文革”。1968年赴北大荒。其后的三十九年中先后工作、学习过十个单位:八五二农场四分场六队,该农场水利工程队,该农场工程大队学校,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系,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平均每个单位不足四年。很高兴一直在流动,始终是边缘人,得以冷眼旁观周围的一切。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市交通顾问。曾任央视《实话实说》总策划。
【小学篇】第六章:补课与支教
本章承接上一章,具体阐述为什么教育资源集中的城市教育同样培养不出一流人才。同时,我还将以乡村学校支教问题作为城市教育的反面补充,以反映城乡教育差异中更深层次的问题。 一 自1982年国家全方位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社会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显著的改变。多子多福向来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思想观念之一,但是由于计划生育的高压政策,导致90后一代中大多数都成了独生子女。据数据统计,我国目前的独生子女人口数量达到了1.2亿,占总同龄人口的比例高达四分之一。而且由于早期独生子女已经到了育龄期,受独生观念的影响,我国今后的独生子女数量可能还会上涨。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城市的独生子女占了大多数。 上世纪的独生子女对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当然,教育方面同样如此。然而不幸的是,独生子女政策对教育的影响却很少有人关注。因为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讲,独生子女家庭经济负担较小,父母可以将所有精力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孩子。但是恰恰相反,这虽能让孩子在物质生活方面毫无压力,但是在精神生活方面,他们却压力重重。长期来讲,这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因为在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只有一个孩子,他们无法承受失去一个孩子或者说孩子以后没有出息的风险。这也是众多独生子女父母内心天然的恐惧,而这种时常恐惧的心理必然也会支配着他们对待自己孩子的一切行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近乎扭曲的教育观念。对此,北大知名教授郑也夫在《吾国教育病理》中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如果有一堆鸡蛋,最愚笨的老太婆也会将之放人两个、三个篮子中,没有哪个篮子堪称最好,只有多个篮子才是最好。但如果只给老太婆一个篮子,她一定会挑选出那个更好点的篮子。而如果将教育比作篮子,大学就是独生子女的父母们认定的最好的篮子。他们只有一个鸡蛋,焉能不放入最好的篮子中?于是孩子的兴趣、能力和众多考生拥挤在独木桥上的后果,都不做考虑了。这是人类,乃至动物的历史中不曾有过的超高的风险感,统摄着中国的父母。逼迫子女加人高考大军,是他们规避风险的策略之一,这是生态使然的一种心态。人强不过势,心态孕育于生态。 我曾多次强调过一句话,即身体病了尚能容易检测,但是思想观念病了,大多数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察觉。尤其是现在,大多数独生子女父母的教育心态早已被扭曲。在以前非独生子女的时候,这种情况是基本不存在的。请允许我再次引用郑也夫教授在《吾国教育病理》中的话: 在动物乃至人类的常态中,父母面对的是两个以上的幼子,其爱心分摊给每个幼子。爱每个孩子,同时也拿得起放得下。这是生态使然:不放下这一个行吗, 还有那一个等着呢。独生子女政策导致曾经稀少的特例成为当下普遍的状态:大多数父母都面对一个孩子。这种反常态之下发生的是:父母的全部情感集于一身。这还不好吗?糟透了,因为它有悖于漫长进化中的生存状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品格。父母的多重情感爱、 恨、怨气、梦幻、愿景、理想投射于一身,将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这不能承受也必须承受者便是中国的大面积的独生子女们。 这无疑是给了那些大肆鼓吹计划生育千百般好的人当头一棒。对于很多事情,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其最表面的现象。因为更深层的问题,总是要到很久以后才能显现出来。独生子女政策便是如此,它已经让广大独生子女父母无法以平常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孩子了,这应该是我们应该警醒的问题。可以明确,大多数独生子女父母都把孩子当作了自己的附属品,前者的大脑就是后者的遥控器。当孩子稍微反叛,父母们就会接受不了。所以,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孩子是脆弱的,父母也是脆弱的,最后所导致的就只能是两败俱伤:孩子无法承受来自父母的压力,父母也无法承受孩子没有达到自己期望的失望。 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城市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会呈现出两个明显的极端,即要么过分溺爱,要么过分严格。溺爱自不必说,严格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父母们很少会考虑到孩子的兴趣,一心想让孩子考大学,考名校。于是各种课外补习班、辅导班接踵而来,占据了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最高理想,但是这种理想在当今独生子女众多的时代被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以至于成为了对孩子心理的巨大压迫。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其今后的人生就已经被父母规划好了。然而从小就背负着父母意志的孩子,长大了又怎么会成为拥有独立思维的人?这就更不要说成为一流人才了。 当然,在众多独生子女父母中,也不乏一些思想进步开明的人,很少会去干扰孩子的成长,他们所做的只是从旁建议或引导。这类家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会非常融洽。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其思维发散能力和行为创造能力往往强于同龄的其他孩子。 二 下面我们来谈谈支教问题。 与城市孩子不同,乡村孩子或是留守儿童,或是父母观念落后,再加上经济贫困,最终导致了教育的贫瘠。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开始逐渐关注偏远地区山村的教育问题,由此而引发了大规模的支教浪潮。从理念上看,支教的对于偏远地区的教育改良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理想并不能决定现实,目的也不能决定结果,有时候好心也会办坏事。对偏远地区的支教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只不过这些问题被社会各界铺天盖地的赞美和鼓励所掩盖了。 支教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是政策性支教,即国家通过建立一些鼓励机制,引导大量人才前往偏远地区支教;第二是理想性支教,即支教工作者不计个人得失,自愿前往偏远地区支教;第三是实践性支教,即为了满足社会实践需要而前去支教。按照时间来分,又可以分为短期支教(3个月以下)、中短期支教(3至12个月)、中长期支教(1至3年)和长期支教(3年以上)。支教工作者是整个支教工作过程的主体,支教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在支教工作者身上。一个合格的支教工作者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是必须要热爱教育,必须将改善落后地区的教育作为自己支教的终极目标;第二是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第三是支教时间要以中长期及以上为主,这是由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性事业的性质所决定的。 首先先来看政策性支教。在国家的鼓励机制下,以签约的形式确定支教主体与支教对象,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支教的支教工作者是支教队伍的主力军。政策性支教的好处是以中长期为主,支教时间较长。这样的支教是有益的。但也不排除有一部分人“动机不纯”,有的是为了新鲜感和好奇,有的又是为了逃避城市生活的压力。总而言之,他们去支教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改变落后地区的教育,也就是不符合合格支教工作者的第一个条件。当然,这类人是少数。 其次是理想型支教工作者。这类人往往是怀揣着崇高的理想和抱负,一心想要改善贫困地区落后的教育。他们或是自发的,或是通过国家政策前往偏远地区支教。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类人群是以初出茅庐的青年为主力,其特点是容易混淆理想与现实,主观缩小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他们往往只凭着一腔热血,不计成本与后果,盲目地投入到支教工作中。其结果是很多人因为坚持不下来而选择中途放弃,很少有人能够完成自己最初设定的目的。但是,他们热爱教育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是值得鼓励的,只是说他们并没有具备相应的心理素质。 实践型支教工作者往往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由于大学生本身就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因此他们只能进行短期支教。而且从大多数情况来看,基本上是以一个星期或者几天为主。这种性质的支教对于偏远地区本就落后的教育的伤害是很大的。一方面来讲,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动机复杂:有的是为了体验人生,有的是为了丰富课余生活,有的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有的是为了完成学校的社会实践任务,有的则是为了在自己的简历上添上靓丽的一笔。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学生是真心实意想帮助偏远地区的孩子,但是仅仅为期几天的支教又能做什么呢?要是真正想支持偏远地区教育,作为学生应该努力去提高自己,等毕业后再全身心投入到支教工作中。因为不管是处于真心也好假意也罢,去参加仅有几天甚至一天的支教活动,是没有意义的。反而有可能还会对被支教的孩子们带来伤害。对此,网络上曾经有一篇文章叫《哥哥姐姐,请你们不要来支教》广为流传,我可以援引部分,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哥哥,姐姐,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我们都担心,这块贫瘠的土地容纳不下你公益的热心…… 开始的时候,我们因为你们的到来,热血沸腾,我们单纯的以为,你们会和那些三支一扶的叔叔阿姨一样,至少能呆三年;我们单纯的以为,你们的故事你们的游戏能助长我们的成绩;后来的一天晚上,校长说明天就不用来了,他们的支教生活结束了。才明白我们彼此之间的“游戏”结束了。 …… 哥哥姐姐,在你们走后的日子里,听说你们因为对我们的爱心获得了学校的奖赏,你们的经历丰富了你们的厚度,开拓了你们的视野和格局。 在这之后,支教的、助学的,天使计划、爱心行动接踵而来,以我们贫穷的名义,挤进我们的细胞,渗入我们的骨子。 在这之后,我们开始有点反感,我开始明白你们所给与的远不是我们想要的,你们的爱心破坏了我们心灵的安静,你们的奉献破坏了我们传统的善良,这些,也许你们永远无法察觉。 毕竟,你们是旅游来的。你们是让这块热熟着的黄土地见证你们的爱情而来的,你们是带着爱心寻求自我心中的安静而来的,你们是寻找呼吸西部贫瘠的空气而来的,我们以肤色的名义同意(此处应为笔误),以档次的不同疏远着。 因此,别来,真的不希望你们来了,哥哥姐姐们,你们别来,就是一份真爱,就是种大爱。 首先可以肯定,这篇文章不是被支教的孩子们写出来的,但是其中所蕴含的许多东西也同样值得我们深思。我想,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想以被支教孩子的口吻来向大家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这种大学生短期支教对偏远地区来说是没有意义甚至是有害的。可以明鉴,大学生短期支教一次两次还好,可是偏远地区的同一所学校和学校里的同一批孩子,经常会得到一波又一波来自不同大学的不同学生的“爱心支教”,那将会是怎么样的心情?对此,某位有过长期支教经历的网友尖锐地说道: 我们自诩为志愿者,我们选择以支教的方式奉献爱心,但是我们总是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对于那群孩子,我们只是过客,短短几天的支教,我们没有给他们太多的知识,我们只是用自己的无知,毁灭了老师们在他们心中不可动摇的高大形象。当我们离去之后,孩子们只剩下对原来老师的不信任和瞧不起。我们扰乱了他们的生活,扰乱了他们老师的教学计划,我们是那么的残忍,以他们贫穷的名义,毁灭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对老师的信心。可是,我们仍在沾沾自喜着,我们自诩着自己的伟大…… 支教本质上来说还是属于教育的范畴,而教育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不仅是一个实践性的工作,还是一个学术理论性的重大课题。因此,在教育基础上形成的支教,也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2019年9月27日于中南大学
对话陶行知:我的乡村教育观
近半年来,自己徜徉在教育学的书海里,不知不觉竟积累了一两本笔记。在我自己几年来暑期乡村支教的实践经历下,与乡村教育改革或教育公平密切相关的著作,我都会格外关注。朱永新、杨东平、熊丙奇、郑也夫等等,他们在文字中散发出的独立的审辩与批判,是很多著名学者为未展现出来的学术良知。在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驱使的学界,若我们的高级知识分子都做沉默的帮凶,那作为一个小小师范生的我们,又如何更有信心与勇气踏上未来的三尺讲台?他们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到中国教育愧对一个人——陶行知。我素来对五四新文化时期的大家们敬佩不已,怀着不少疑惑,陶先生便这样从教育史中的“名人堂”走进我的书桌。试论今日乡村教育 陶先生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改造》中发出这样的疾呼:“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这警钟敲了八十年,至今仍振聋发聩!请容许我简单分析一下陶先生一席话在今日教育背后的问题,如下所示: 1.乡村教育“被城市化”。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加之教育行政自上而下的城乡统一标准,本应属于乡村教育特有的教育内容与方式销声匿迹,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裹挟着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功利主义而面目全非。我们的乡村学校,其功能也不再是陶先生乡村教育实验中服务乡村建设、社区发展、移风易俗等,仅仅成为了一架架追逐城市“发达”的应试和素质教育的“落后马车”。我们的城市学校借助着多年历史积累下来的地域、资源、人脉、生源等各方面的优势,在最最基本的教育教学上有着隐性甚至显性的权威,更不论其他方面了。缺失了乡土气息的学校,也缺失了他们发展的灵魂,成为了城市学校不起眼的附庸。有数据表明,教科书甚至高考内容,大多着眼于城市生活,当共享单车这类城市特有的经济模式出现在高考试题上,我们的乡村学子如何在未知中答题?2.乡村教育目标的异化。陶先生提出创造儿童的教育,认为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小手、大脑、解放孩子的时间与空间,而我国仍狂热地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围着考试的指挥棒原地打转。孩子们在减负的要求下扛起越来越沉重的书包,各级各类应试或兴趣辅导班借着各种高新由头大兴抢生源……比如在我们身边的例子,乡村辅导班层出不穷,大量在校的师范生乐此不疲充当培训教师,据我不完全了解,其教学质量实在堪忧。几千块的高昂学费背后,是乡村家长对应试这条唯一出路的巨额投资,期望用任何手段让孩子出人头地、改变家族命运。望子成龙没有错,是我们的教育生病了。陶先生在《淮安新安小学第六年计划大纲》中的生活教育实践如此丰富,孩子们的成长有着明确而多元的目标:“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生产的技能,自由、平等、互助的精神”,在具体真实的乡村生活实践中生动地开展师生共学。活的乡村教师也需要有着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和改造社会的精神。不怕吃苦、理论联系实践、敢于创新,对于扎根乡村一线的教师来说,乡村既是生活的课堂,也是教学的来源。 我们的教育病因是“说一套做一套”,比如《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不得区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实则做到了吗?教育资源区域内均衡配置,资源、政策等方面有对乡村学校相对倾斜吗?义务教育阶段要求的基础与公平,可为什么城市学校“择校热”愈演愈烈、屡禁不止,而乡村学校则“风平浪静”?教育资源、机会本就不均的现实下,行政部门为何还要为了政绩,追求基础教育阶段孩子们差异不大的精细分数排名?除了教育治理的偏差,“懒”、“怪”也是问题。没有研究一线课堂而仅仅上层决断,集中统一的教育行政让学校和老师不得不围着它转;为了安稳的政绩而不愿意去割舍既得利益实行改革,问题一届届遗留。我很佩服李希贵老师,在他任潍坊教育局长时,将校长的职级从认识部门提取出来,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校长办学的多方标准统一划分,打破了“官本位”,把校长交回学校扎扎实实办学。尽管素质教育的新风终于从城市吹来,但其自上而下的应试的本质依旧不可撼动。比如我支教的学校,孩子们终于有了音乐课、美术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多元课程,但孩子们的兴趣很快被浇灭,因为到了期末,强制要求背诵理论以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统一检测。郑也夫在《吾国教育病理》中说的甚好,“应试倾向,导致了对副科的忽视,而主动添加副科,不过作用甚微。但将副科考试化,那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如此态势可将一切学习异化,如此异化的学习可以颠覆一切考试。”本意用试图用素质教育来缓解应试倾向,增加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可能,但还是因为上级对“副科”应试排名的政绩要求,又再次异化了孩子们潜在的兴趣科目,重新打回至应试的原型。相对减少了”主科”对学习时间,取而代之的是同样需要考试的“副科”,这样的减负,真的是减负吗?简而言之,当我看到陶先生八十年对乡村教育的剖析,而今有过之无不及,可见先生对教育的眼光如此独到深刻。在彼时奉行精英教育的中国,他能和梁漱溟一辈大家在广袤的乡村开展大量感动乡村教育运动,其家国使命与责任感可见一斑。而我们现在,又有多少学者能够做到呢?我不由得对陶先生肃然起敬,已经在危亡边缘对乡村教育,难道就因为整体基础设施的改善而对其潜在的危机视而不见吗? 总之,历史长期遗留下来的资源、政策、机会不公的弊病,加之教育行政权力的统一与集中,对乡村学校的社会文化功能的抽离与收回,我们的乡村学校无奈地割裂了乡土与人的关系,对着望尘莫及的城市校园文化开始追赶。我们只盯着难以逾越的学业上的鸿沟,孤注一掷地选择了成绩,堵死了孩子未来发展的其他出口。对于乡村孩子来说,似乎除了学习,别无他法。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更是发展严重滞后,难以满足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要求,孩子反倒不进则退,厌学情绪加深。在教育不均衡带来越来越严重的阶级固化,“知识改变命运”这句振奋人心的老话,似乎也只在对极少数的学业优秀农村学子上奏效,大多数的农村学子,成为了无法获得优质高等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被应试教育“浪费”掉的一个庞大的群体。我站在现实面前 每次支教时,我总会有说不出的难受。孩子们本应和城市孩子一样享有艺术方面受教育的机会,而出身真实地限制了他们的潜能。孩子们在我们开设的各类兴趣课程中如鱼得水、各展天赋,而我们,却只能做到如此。他们的“兴趣”似乎永远也成为不了“特长”,而将“特长”变为未来的“职业”,似乎也仅仅是年幼时的童言无忌。我们的应试教育埋掉了多少孩子童年的梦想,直到成年站在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我们被这个社会嘲弄而沉默,最后选择做着“赚大钱”的安稳梦度过一生。特别是我们的乡村孩子,心理诉求在片面追求学业的学校、破碎牵扯的家庭中无从得到满足,社会情感发展极度落后。其物质诉求被放大,渴望在成年后得到满足,赚钱的需求更加强烈。“梦想”这个词,对于他们是纯洁但沉重的。进入城市被光怪陆离所迷惑,一切都那么微不足道,陷入自我的否定与混乱中……我已不敢深想。我渴望均衡而健康的教育,我渴望我的孩子能在未来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梦想,我希望他们对自我有着清晰的认知和健全的社会情感发展,我祈求教育、社会对孩子的无限可能性给予包容与支持…… 有人会问我,你这样一个“愤青”,自以为你站在上帝视角看问题、自以为你多看了几本书就指摘千年的中国教育,这样思考、这样做有意义吗?我也会质问自己,这些学者说的是全对吗?我这样一个“思想危险分子”竟然还妄图写这样的征文,我这样一个未来乡村小教师去批判教育体制,我能有什么本事?我告诉自己,我相信我在几年支教中看到的、感受到的、思考到的,我相信我用不甚敏锐的嗅觉体验到的社会上优秀的教育实践,我相信我这大半年颠覆我美好教育理想但依旧怀有希望的现实教育书籍,我相信这些教育专家们都无一例外提到的一个人:陶行知。 现在的中国教育,欠陶先生一个答案。从彼时系统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师从杜威、克伯屈、罗素等西方学术泰斗,陶先生将现代教育带回中国,又切实地结合中国教育的现实将杜威的理论“翻了半个筋斗”。把争取自由民主独立的家国大局揽入教育范畴,我们的学生实实在在地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陶先生一系列教学论、师范教育论、教育目标论、平民教育论中指导着教学实践,“教学做合一”就这样在动荡的国势下发展着、蓬勃着,点燃中国现代教育的星火。哪怕受到各方迫害,直到走到了人生生命的倒计时,陶先生也依旧为中国教育注入新鲜活力,直到积劳长辞……百年来的不懈努力,民智得以开化,九年义务教育得以普及,男女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陶先生的夙愿至今没有完全实现,我们的乡村教育质量和公平问题至今仍对我们的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我或许成为不了陶先生那样的大家,但我可以有着高瞻远瞩的视野、批判敏锐的态度、热忱坚实的教育心。我或许和其他乡村教师一样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但我在深刻乡村教育体察下拥有更多的笃信与沉静。我希望未来的我,是一位坚定又无限热爱、中立客观又不失独立见解、富于创新又灵活变通的教育工作者。就像那些当代教育改革先锋们一样,创新也是一种教育智慧,更是源于热爱。 限于篇幅,乡村教育的未来思考我不敢再多铺开,那就用陶先生在《告生活教育同志书》和《我们的信条》中话来自勉吧!“我们在这大时代中遇着了,而且是继续不断的共同奋斗,这是多么幸福啊!”“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吧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我们深信教师应当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奋斗精神。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的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我深信着,未来也会践行者,陶先生和当今一辈大家们,引领着我,投身乡村教育……
吾国教育病理2023章节测试答案
吾国教育病理2023章节测试答案_吾国教育病理超星尔雅答案不知如何解决,为此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吾国教育病理2023章节测试答案_吾国教育病理超星尔雅答案解决办法,感兴趣的快来看看吧。吾国教育病理2023章节测试答案_吾国教育病理超星尔雅答案1.1批判的教育社会学1、【单选题】下列社会学的分支中,不属于应用型学科的是()。A、消费社会学B、城市社会学C、农村社会学D、批判的教育社会学我的答案:D2、【单选题】批判的教育社会学与知识社会学和()有密切的联系。A、法社会学B、性别社会学C、权利社会学D、经济学我的答案:C3、【单选题】教育问题成为当今中国重灾区的原因在于()。A、国家垄断B、官员腐败C、学校数量少D、学生素质低我的答案:A4、【判断题】批判的教育社会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我的答案:X5、【判断题】教育应成为人的社会定位的第一要素。()我的答案:X2.1空洞素质论1、【单选题】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一句语出()。A、《礼记》B、《中庸》C、《论语》D、《道德经》我的答案:C2、【单选题】素质的素字,其本意为:()。A、生丝B、质朴C、不加修饰D、干净我的答案:A3、【判断题】中国学生学习过程的异化是竞争激烈所导致的。()我的答案:2.2文凭需求的膨胀1、【单选题】宋代严州在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中叶里,科举人数的变化说明了下列哪项事实?()A、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B、务农务工的人员减少C、官员数量过少D、社会文凭需求在膨胀我的答案:D2、【单选题】古代科举舞弊盛行的原因不包括()。A、竞争过于激烈B、考场管理宽松C、参考人数过多的社会情势D、阶层不平衡的社会生态我的答案:B3、【判断题】在教育的膨胀这一问题上,古今社会的差异是:古代是单向膨胀,而今日社会是双向膨胀。()我的答案:4、【判断题】教育的扩张一定是社会需求拉动的。()我的答案:X2.3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1、【单选题】认为对人们所担任的职务有用处的大部分技能每每只能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的社会学家是()。A、胡塞尔B、马林诺夫斯基C、皮埃尔.布尔迪厄D、列维-斯特劳斯我的答案:C2、【单选题】郑也夫教授认为,中国经济起飞的原因不包括以下哪项因素?()A、发达国家支援B、政策C、投资D、廉价劳动力我的答案:A3、【判断题】教育与个人发展有关,这体现在学历和收入上,一般来说,学历越高,薪水也就越高。()我的答案:4、【判断题】教育与学生能力的提升之间的关系是清晰的,并且是成正比的。()我的答案:X2.4主流认识依旧持续的原因1、【单选题】1948年,联合国《人权宣言》中第26款提出,教育是()。A、法律B、基础C、人权
书评:《文明是副产品》,我们对人类文明的误解
作者从外婚制的兴起、农业和文字的起源、造纸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这些人类早期的最伟大发明,来思考人类文明的产生的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还是偶然?和我们通常的认知相反,作者指出,人类历史上这些文明事件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来说,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演变的副产品,而并不是有意为之的结果。 本书作者郑也夫,中国社科院专家,哲学硕士,1950年生于北京。1963年考入北京八中,1968年7月离校赴北大荒。在校时曾任班长,此乃一生中的极高职务,以后近40年中始终是标准“布衣”,未担任过任何一级正式与非正式的官职。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读书。1979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1982年获哲学硕士。1985-86年在美国丹福大学社会学系读书,获社会学硕士。先后在北京社科院、中国社科院、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供职。 本书是作者继《吾国教育病理》之后,又一获奖的热门书籍。其独具见识,富于想象且细致的考辩和大胆的推论,对人类文明的再思考。得到了易中天、梁治平、陈嘉映、罗辑思维等各大媒体全国知名学者专家强烈推荐。 本书共分为七个章节,20余万字,分别从外婚制度、农业起源、文字起源、造纸术的起源、雕版印刷的起源再到活字印刷的起源,这六大人类社会早期文明的里程碑,详细阐述了文明的起源并非有意为之,而是无心插柳的结果。 人类第一项制度就是针对两性和婚姻的,食和性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本能。关于外婚制,麦克伦南和摩尔根提出,它是从群婚、一夫多妻、和一夫一妻几个过程演变而来的。认为群婚制度是人类社会最原始和最早期的婚姻机制。但作者指出,人类一开始并不是出于对“文明”的信仰,而产生一夫一妻制和外婚制的。而是一系列生存和进化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发展出来的。就像武器的发明使人类走向了一夫一妻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样。武器的发明其实一开始是未来低于外租的入侵和获取更多的食物。人类文明的演化其实都是在无意中产生和出现,并不是有意而为之。 同样,农业的出现,是人类进化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我们通常认为人类在祖先生活中一个危险丛生的广袤大地上,狩猎采集是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和生存方式,我们错误地认为他们生活一定很艰苦,但实际上很多研究发现,远古人类每天狩猎时间也不过4-5个小时,甚至有时很清闲的每天工作2-3个小时就可以了,因为在哪个时代,获取食物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艰难,这和我们当代的8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相比,甚至可以说轻松很多,所以农业的出现,并非是生活所迫。 有人说农业起源是因为人口增长导致的,但作者指出,其实应该是反过来的,人口的增加促进了农业的起源更为正确。另外,定居是诱发农业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类定居之后,人类更密切地与野生植物接触。可以有种子可以储备、工具可以准备。我们可以说,农业的出现是以定居为前提的。 作者在书中还对其他几项文明的出现提出了全新的、具有颠覆性的观点。人类有着巨大的好奇心,而且认为万事万物皆有因果。数千年来,人类探究因果,形成了巫术、宗教和科学等一个个思想体系;达尔文的进化论探究的是生物演化的因果。 目的是意识和理性的产物,也就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在以往我们对动物行为的叙述中,都带有目的论的色彩,它引导读者认为,动物都是有“目的”的,但本书以人类文明的六大里程碑说明,每一次人类文明的出现都不是目的论所造成的。我们误以为,古代文明是人类目的性的产物,本书的目的就是在于推翻了这种对人类文明目的性的推论。但对于人类文明的未来,我们显然无法预测。
读《罗辑思维》有感
【篇一】《罗辑思维》读后感
《罗辑思维》聚合的不仅是精彩内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他们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在知识中寻找见识!”!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有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看完《罗辑思维》,深深地被罗胖开阔的视野、敏锐洞察力以及极具机智幽默与智慧的语言所折服。更重要的是能新增很多有意思的历史知识,而且罗胖子总能把这些历史讲得妙趣横生,发现历史里的一个关键的小知识,小发明,可以由点及面地影响着无穷尽的未来!如果当时罗胖做我的历史老师的话,估计我当时历史成绩可以提升一大步呀。而且看完《罗辑思维》后我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太无知了,太愚昧了,不说了,一说都是泪,赶紧恶补知识去。
我们平时从各个方面获取信息和知识,但获取后怎样吸取营养呢?得到什么收益呢?《罗辑思维》常给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让你受到启发。你未必全部赞同它的观点,但它眼界之开阔,思路之新颖肯定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篇二】《罗辑思维》读后感
各有所爱,《罗辑思维》,这是一本书名,也是一档视频脱口秀的节目。喜欢在空余闲暇的时光听罗胖说书。我觉得这是挺享受的一件事。尽管他的观点不一定全都正确,但是他的思维方式和视角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个随手即得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时代,如何突破思维瓶颈?
不妨读读《罗辑思维》,作者罗振宇。《罗辑思维》一书是根据罗振宇的互联网视频知识脱口秀《罗辑思维》创作。知识信息量极大,喜笑怒骂;罗胖读书,讲给你听,这里聚合的不仅是精彩内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他们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幽默犀利的语言引导大家摆脱旧方法束缚,增长见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作者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有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罗胖讲教育的话题,他说这个话题太大了,平时真的借一百个胆子都不敢说,因为学养不够,驾驭不了。但是《罗辑思维》这个节目有个好处,罗胖可以什么都不懂,但是只要知识的生产者、那些书籍的写作者还活着,还在勤奋地工作,他们一旦写出书来,我看得懂,我就能讲地出来,所以我在合适的时候,当合适的知识搬运工。之所以今天我胆儿这么肥,敢碰这个话题,是因为我看了这本书,《吾国教育病理》,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国着名的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其实就两个:第一个是不公平,第二个,就是它毁灭了一代人的兴趣、创造性和求学的热情,每个受过中国式教育的人都深知其中三味。
关于教育这一讲,内容庞多,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网站搜索,挺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了解一下的,对其中有关创造力的言论,我觉得听来耳目一新,听着似乎觉得哪里不太舒服,但想想确实也有些道理。
创新是一种非常稀缺的人格特征,美国研究创新的学者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统计,比方说把人类历史上很多创新人物给他搁一块,然后一统计,发现一个特征,他们在十岁的时候,有四分之一的人双亲都死去了一个,到了20岁的时候,有一半以上的’人双亲死去了一个。说白了,什么意思?就是有奇才异能的、有创造力的人,是家庭不幸福。家庭不幸福,问题家庭的孩子通常是两条路,一条是上街当流氓,杀人、撒谎、吸毒;还有一种,成为我们刚才讲的奇才异能之士。你说哪个概率大?当然是前者概率大了,所以我们在很多研究创造力的时候发现,比方说还有一个实验,人类目前七个领域的最杰出的人,发现一看,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特征,这些人跟家庭成员相处有情感障碍,比如说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就愿意独处,这种独处的方式,导致他后来的无数次婚姻一次都不成功,他跟自己的孩子相处得也不好。甘地、弗洛伊德这些人,跟自己的家人都没法相处,这些特征,为什么?因为他怪人嘛!他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很多东西,其实回到一个原点,什么叫创新力,创造力就是这个人是个怪人,甚至在别人看来极端的精神病人,所以很多人说左撇子的人有创造力,你能找到一堆左撇子,毕加索、弗洛伊德、爱因斯坦,这些人都是左撇子,创造力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异类。这话可能不好听,但是你从进化史一看,它就是如此,这就是底牌!
那请问,怎么培养创新力啊?很多学校高举大旗,创造力培养学院,请问怎么培养创造力?要知道“创造力”这个词,它创生出来之后,你就会发现,他既不可测量,也不可识别,更不可培养,如果你能测量、能识别、能培养,那还叫创造力吗?创造力在它发生的那一瞬间,你根本就不知道这叫创造力,比尔盖茨退学的那一刹那,所有同学都嘲笑他是傻子,这才对,他才叫创造力;乔布斯一定是一个性格特异的人,这才叫创造力。
所以如果这样去理解创造力,我们还要培养创造力的话,那教育该怎么转型?很简单,不干涉,不要去试图培养创造力,给选择,造环境,让他想要什么可以更轻易地、低成本得到即可,这就是好的教育。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呢?用一句土话说,伺候地太勤,老想干涉,我看着你,我怎么给你搞点创造力,你怎么知道你能给他创造力呢?我们人类只能搞清楚怎么毁灭创造力,我们现在没有能力搞明白,怎么培养创造力。所以根据郑也夫先生的判断和学术上的研究,等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从智力教育,变成了情商教育,等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从过度干涉地、伺候地太勤的教育,变成一种袖手旁观似的,更温煦的,看故事的,旁观者似的教育,我们的教
【篇三】《罗辑思维》读后感
读了几页《罗辑思维》,却再也读不下去了,作者的观点真的很难让我认同。我在想为什么老师会觉得这本书好看呢?但凡读过一些书的人,稍微有些学识和见地的人都不会认同书中的观点的吧。可为什么那么多人推荐呢?徐小平——大学时期我心目中博学多识的人,也是推荐人之一,这真的是他的本心吗?
近年来各大网站涌现出了各种以作者命名的脱口秀,以此来表达作者自以为”独特”的观点,来博人眼球吸引观众。其实每个人的观点都能称之为独特,而这种独特最终会赢得众人的认可令人刮目点赞还是换来一片哗然被人骂做sb,就要看作者是否真的有没有两把刷子了。饱读诗书博古通今。我看这个罗老师只是徒有其名罢了。
当初的《百家讲坛》为什么受欢迎?因为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无法让年轻人静下心来好好地拿起一本书来读了。获得知识的途径又回到了最开始的面传身教的讲学,就像古时候孔子的开坛讲学。当然现在科技的进步,我们通过电子产品就能看到现场直播,面对面都省掉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台上讲的都是些什么人?易中天、于丹、马未都这些都是大学教授啊。他们每天都在研究他们讲的东西,花了半辈子的心血,读了大量的书,翻阅了大量的史料最后才得出了他们讲给我们听的这样一个研究成果。而讲脱口秀的是什么人呢?他们只是读过一些书的人然后看到一个新闻或一个事件随即发表自己评论和观点的人。在言论高度自由高度开放的当今中国,随随便便一个人都可以发表一个观点的,但这个观点真的是否具有指导意义就可待商榷了。
名人在给一本书点赞的时候更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因为你的名望和大众对你们的信赖摆在那里,你的一个不经意就可能做了错误的指引。
吾国教育病理为什么绝版
作品影响大。《吾国教育病理》是2013年10月1日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也夫。该书从诸多视角,直指中国教育的病因,体现了作者对当下国情的关怀。因其深受教育人员的喜爱,该作品影响较大,刷新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导致该作品被瞬间售空,从而绝版。
更多文章:
american culture(american culture可数吗)
2024年6月3日 04:30
中秋“月圆人不圆”是什么意思?“月圆人不圆”这句诗出自哪首诗求大神帮助
2024年4月12日 18:50
高考满分作文你读懂了吗(2018年高考满分作文欣赏【三篇】)
2024年2月23日 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