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是鲁迅的哪一部作品?鲁迅散文原文雪
本文目录
《雪》是鲁迅的哪一部作品
《朝花夕拾》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雪》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散文诗。本文通过对江南雪景柔美和北方雪景壮美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北方的雪的喜爱之情,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更加体现了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朝花夕拾》写作背景
《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2月至11月,共10篇。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曾先后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总题为《旧事重提》。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作者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虽然都是在追忆往事,但也是“借题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鲁迅散文原文雪
《雪》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散文诗。表达了作者对北方的雪的喜爱之情,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下面为大家分享《雪》的原文及教案,欢迎借鉴!
雪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创作背景
《雪》写于1925年,此时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正是春暖花开,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冬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冷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精神,去寻求“革命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斗争。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集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与进行敌对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鲁迅散文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升腾”等词语。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教学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4、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1.景物描写的特点。
2.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
导入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扬。”打一自然现象?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雪》,去欣赏美景,感受他博大的胸襟。
预习交流:散文诗 诗与散文之间,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幻想;从形式上看,它和散文不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形式比较自由。
1、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多媒体展示南方的雪图片,女生齐读江南的雪)
2、南方的雪中描写色彩的词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3、“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见他们嗡嗡地闹着。”这句话怎样理解?
4、为什么要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雪罗汉的情景?
5、作者对江南的雪有没有遗憾?为什么?(用图片展示电影蒙太奇手法)
6、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转入到对“朔方的雪”的描述中。中间用了“但是”一词,起到了什么作用?
7、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赋予北方的雪以什么样的个性?(多媒体展示北方的雪图片,男生齐读朔方的雪)
8、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的雪的什么感情?巩固提升:
9、作者将南北雪景对照描写,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
10、鲁迅写文章从来都惜墨如金,而这篇散文诗却用较多的笔墨描写塑雪罗汉的形象,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小组分别把描写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特点的词语写到卡片上然后贴到指定的位置)达标检测:
1、这首散文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江南的雪象征 北方的雪象征
2、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 ( )
A、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
B、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C、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
D、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3、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作者更为欣赏“江南的雪”。( )
(2)北方的雪似乎也有点儿振臂一呼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 )
(3)《雪》是鲁迅小说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 )
(4)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对雪罗汉的生动描写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 )
课后小结:
(1)两种景象的鲜明对比、融合
(2)象征手法的运用
(3)实景幻象的完美结合
(4)电影蒙太奇手法的巧妙运用
拓展延伸:
这段文字中写到了塑雪罗汉,作者的另一篇课文中写到过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呢?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原文赏析
诗人其时身处北京,面对“弥漫太空”,“旋转而且升腾”的朔方的雪天,诗人一着笔就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知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了?”诗人起笔没有去直接写雪,而来写暖国的雨,旨在说明雪是雨所凝结而成的,二者是同质的姊妹,又为篇末称赞“旋转升腾妙、“蓬勃地奋飞’夕的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作伏笔。
接着,诗人以深情重彩之笔,描绘出一幅萌动着青春活力的江南雪景图。其意境新美、寓意深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的春色是迷人的,而江南的雪景同样可爱。诗人在这里先概写一笔,既点明了它“美艳之至”的外观,又指出了它“滋润”的质地。对于江南的雪野,诗人善于选择最能体现“青春的消息,的事物加以描绘,从而展现出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透过这幅五彩缤飞、美艳之至的画图,我们不仅看到了绚丽的冬花,也仿佛闻到了郁馥的芳香。这对那恋花的蝴蝶、采花的蜜蜂,是怎样的乐园呵!行笔至此,诗人情思飞动,展开想象的翅膀,给原来就美艳之至的图景中又添了极致的一笔:虽然“蝴蝶确乎及有”,因为时令究竟还是冬日,蜜蜂是否光临也已“记不真切”,但眼前仿佛望见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于是乎这幅江南雪景图,绘声绘色,静中有动,情景交触,愈加充满生机,春意盎然。
江南的雪景如此美艳,必然会给人们增添无限的生活乐趣。诗人在这里主要是从孩子们的角度着笔,就使得这种乐趣愈加显得活泼而纯真。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象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不畏冬日的寒冷,一齐来塑雪罗汉。这是孩子们所特有的乐趣吗?否。它对成人们同样也有魅力。不见“谁家的父亲也来帮忙了。”这确确是一妙笔:它将雪天给孩子们所带来的欢乐,扩大到成人们的心间。由于成人的热心帮助,一个“比孩子们高得多”,“上小下大”,尚分不清是细腰儿的胡芦还是大肚皮的罗汉的雪的堆积,很快塑了起来。然而,孩子们的兴趣是有限的、易变的。雪罗汉的好景也便短得可怜:非但终于“独自坐着”了,而且在晴夭和寒夜交侵之下,于雪化冰消的自然淘汰之中,很快被剥蚀得形奇状怪,说不上还像个什么了。作者虽处在严酷的“冬天”,心中却存在着“春天”的理想,写江南的雪景美和怀念故乡的童年,表现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向往。另一方面,江南雪景是春天和光明的象征,寄寓着诗人对美好的春天来临的热望。还有,对江南雪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故乡风物的眷念之情”或“对故乡和童年的眷恋之情”。上述种种,或者不免失之笼统,或者是不尽确切的。
当时,战斗在朔方冬日的鲁迅先生,对于南方革命的情势是热切关注着、神往着的。这一点是确确无疑的。但是,由于远离当时革命的中心地区,他对工农革命运动的力量尚没有多少接触和认识;把十月革命的胜利与人民群众的力量联系起来考虑问题,认识到人民群众既已被压迫到“与牛马同流”,就会象野牛那样,结成大队“排角成城以御强敌”,便足以推翻一切反动统治。再从江南的雪由于自身的“滋润”、“粘连”、“依恋”、“著物不去”特质,使它不能象朔雪那样“蓬勃地奋飞”,而被堆塑、被冰结、被消释、被嘻弄、被遗忘和被冷落,“终于独自坐着”,终于被自然陶汰的不幸结局来看,诗人对江南的雪景描写,并不仅仅是要赞美它,也不仅仅是要表现所谓对故乡风物和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恰恰相反,他是要以柔软缠绵的江南雪和朔雪相比较,丧现对一无眷念、毫无挂碍地投身社会斗争的热切神往的意绪。江南的雪,它虽然热情地装点着“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夕的江南大地,但它又有着“滋润”、“粘连”、“著物不去”的致命弱点。因而它既是可爱的,又是需要热情而认真的批评的。鲁迅先生熔写实、绘景、言志、抒情于一炉,创造了顽童戏雪这一新美而幽远的意境,寓寄了深刻而现实的思想:不奋飞于社会革命斗争之广阔天宇者,到头来只能为历史的辩证法所玩弄、所抛弃而己。
最后,诗人以深情而又严峻的文字,写朔雪的特征和异样的景色。诗人用“但是”一词重转,首先写出与上文中南方的雪截然不同的朔雪的特有质地和形状: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没有“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的任何地方,这雪都永久不融化。这是由朔方冷峻萧杀的严冬气候所决定,也是由朔雪自身的特质所决定的。在朔方,雪花只是冷落地撒在毫无生气的“屋上、地上、枯草上”。因为没有绚烂奇丽的冬花,也便没有恋花的蝴蝶和蜜蜂;因为严寒,尤其是朔雪不能象江南雪的“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也便没了孩子们嘻戏雪罗汉的乐趣。然而,朔雪却能造出别种奇丽壮观:“在睛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大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只有朔雪才能够创造出来的壮丽奇观,这就是诗人遒劲有力而又饱和着爱慕痴情的诗笔所描绘出的一幅宏伟壮丽力朔雪搏击图。朔方的雪唯其“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才能以巨大的旋风为动力而“蓬勃地奋飞”;唯其热切地追求光明,才能在睛天之下,被日光照封得“灿灿地生光”;唯其“屋上、地上、枯草上”都有积雪,各自蓬勃地奋飞而又向着同一的光明目标,才能既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的美景奇观,又有“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的磅礴大气与伟力!于此,诗人是对银焰似的雪的大雾充塞宇宙景象的真实描写,也是对朔雪所象征的战斗精神和风格赞美挚情的热烈抒发。诗人内心荡漾着的战斗激情,与朔雪客观上的气势磅礴的景象,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从而给人们以浑然一体,奇丽壮观,奋劲有力的印象,给人们以追求光明与真理的蓬勃向上的巨大感召力量。这一切,与褪尽了唇的胭脂,“不知道算什么”,“独坐着”的雪汉罗相比照,诗人在《雪》中妥告诉人们些什么,赞扬什么,否定什么,岂不是十分清楚的么。
篇末,用“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来歌颂朔方的雪,使诗的主题升华到一种哲理的境界,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在这两自然段,是对上文所描写的雪景以判断的形式进行抒写的。这里诗人明确地指出雪是雨的精魂。雪与雨的关系,就如“精魂”之于躯壳。精魂如若不摆脱沉重的躯壳的拖累,便不能自由地于太空遨游。雨是沉重的,只有从传统的拖累中彻底地解放出来,才一能“蓬勃地奋飞”。说朔雪是“死掉的雨”,“雨的精魂”,就是说,它是已经挣脱了旧的意识、人情牵制等沉重的拖累而获得了自由的无所挂碍的“猛士”。“死”在此不是消极意义上的,“消亡”,而是积极意义上的转化和升华,犹如火中凤凰之“涅巢”是彻底地否定旧我而后的更生。显然,唯朔雪才称得“雨的精魂”;而雨只有化为朔雪才是真正的幸福。江南的雪彼此“粘连”在一起,只能一并消亡,这当然仍是不幸的。此后不久所作的小说《伤逝》中涓生、子君的悲剧,正是《雪》中所传达出来的这种意绪的刻描。朔方的雪又是“孤独的雪”。隐隐地透露了一种凄凉之感。诗人称之为“独战的悲哀”。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典型情绪。它曲折地反映了诗人艰苦求索而尚未走上共产主义道路、“要找寻生力军、加多破坏者” 而尚未得的求战心情。它与消沉、恋观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因之全诗的基调是昂扬、奋发的。
艺术手法
作者运用十分切贴而又富于联想启示的比喻,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鲜明性,从而深化了诗的意境。譬如,诗中用“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来比喻江南的雪,极写其滋润、洁自、健康美,令人不禁想象到它无比的青春活力。用“紫芽姜一般”来比孩子们玩雪时被冻得通红的小手儿,既表现出那一双小手的细嫩状态,又使人们联想到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莫大兴趣。用“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来比喻那生光、闪烁、弥漫太空的“雨的精魂”,除渲染朔雪那种“蓬勃地奋飞”、升腾的磅礴气势外,还使人联想到它对于黑暗现实反抗与搏击的巨大战斗力。诗篇运用对比的手法极精细地刻描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不仅使两种雪的特征都给人们以深刻鲜明的印象,而且于否定江南的雪的致命弱点的基础,赞美朔雪的长处,更具有令人折服的思辩力量。比喻、对照手法的妙用,很好地深化了诗的意境。再次,善于驾驭抒情文字,也是这首散文诗的艺术特色。诗人不是以哲理性的议论性文字来直抒胸臆,而是借助诗的形象间接地抒发情怀。这样,读者就只能在诗的形象所激动起思想情绪时,才能与诗人发生共鸣。
诗人善于把语言的色彩变化和音乐旋律,与自己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十分和谐地统一起来;而二者的相适应,则最易于激动读者的思想情绪。江南的雪景中隐约着青春的讯息,因此,对她的描写,是突出诗的形象的奇丽绚烂;在那美艳之至的场景中,蜜蜂的叫声,儿童的嘻笑,仿佛是奏着极其和谐动听的春乐曲。朔雪象征真的猛士们的战斗精神,对她的描写,则突出诗的形象的恢宏峭拔;而在“蓬勃地奋飞”的场景中,“雨的精魂”们显示出“灿烂地生光”,“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的战斗雄姿。孩子们嘻弄雪罗汉,是诗人对同志和人民弱点的热情的批评,因而在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访雪罗汉,嘻戏和抛弃雪罗汉,写雪罗汉的不幸结局的文字,则又是颇具挚切同情的幽默情调。诗的语言的色彩感和音乐性,加强了诗的形象的鲜明性和情感荡漾的音乐美,从而也深化了诗的意境。
最后,要提及的是诗人采取象征手法,迎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性、暗示性的诗的艺术形象的创造,隐晦曲折地传达出自己的志趣意绪,表现诗的主题,而使这首诗篇的意境新奇而又幽远,余味无穷。
另一方面,从节奏上来看,节奏是诗歌的灵魂。郭沫若在《论节奏》中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雪》的情感节奏是建立在段落内部、段与段的联接中的。它的推移不是平铺直叙,而是一波三折的。诗歌以“冷峭”的笔致略写“暖国的雨”的“单调”,简略且不切题,给人困惑与好奇之感,这是“抑”。紧接着,诗人的思路跳至“江南的雪”,运用意象排列和夸张性联想,详细地描写雪景的“美艳”,于是从困惑中清醒过来,这是“扬”。整个首段先抑后扬的节奏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第二、三段从段意上说是自成一体的,描写了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全过程。然而,第二段是首段“美艳”的江南雪景所引发情感的延续,诗人写孩子们的不畏严寒,写“雪罗汉”的“灼灼”,表现了人类的创造活力。不过由于诗人有意用朴实的白描压制此情感,所以此段的情感振幅属于“次扬。这为第三段“雪罗汉”的消释带来的遗憾,再“抑”读者的情感做了舒缓的过渡。最后三段,诗歌以“但是”的突接,进入抒写“朔方的雪”的激情中。在让读者经历了多次抑扬交替的情感迂回后,诗歌以“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简捷收束,统贯全篇。最终,诗人的称许,让读者与诗人的心灵获得了强烈的共鸣。
名家点评
鲁迅博物馆馆长,鲁迅研究室主任李何林:“这是一篇写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极美丽的诗,既写景,又抒情,又有所象征或寄托。文字的美和思想感情的美都达到了高度,充满了诗情画意,给读者以难得的美的享受。”
中国现代文学李关元教授:作者借江南和朔方的雪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冷酷现实的否定。“滋润美艳”的南雪寄寓了者的理想和憧憬。“蓬勃奋飞” 的北雪抒发了作者战斗的情怀。南雪和北雪都有其不幸的一面,但现实的冷酷扼杀不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诗篇虽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但主旋律却是明朗乐观的,表现了作者虽身处严寒肃杀的冬天,但追求的却是春天和光明。
鲁迅的《雪》
鲁迅的《雪》写于1925年1月。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同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鲁迅先后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江南和北平的雪景的对比描写,赞美了飞雪追求自由和顽强斗争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冷酷黑暗的社会观赏的强烈不满的无比愤思的感情,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和对黑暗势力作坚决斗争的革命情怀。
鲁迅散文诗雪
导语:《雪》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散文诗。本文通过对江南雪景柔美和北方雪景壮美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北方的雪的喜爱之情,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更加体现了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鲁迅散文诗雪。欢迎阅读及参考!
雪
鲁迅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作品赏析
这篇散文诗中分别描写了南方(“暖国”)的雪与北方(“朔方”)的雪的不同与作者由此生发的感受。
鲁迅当时生活在严寒肃杀的北方。1924年12月31日鲁迅日记:“晴,大风吹雪盈空际”。《雪》写于次年一月十八日。《雪》的构思系受壮美雪景的感染而引发的。此时,他回忆起了南国雪天生活的乐趣。他笔下的南方的雪天,明丽美艳,生趣盎然,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温馨:那雪“是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珠宝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接着,他还津津有味地描写了大人孩子齐心协力塑雪罗汉的快乐情景,那情景,充满了创造的乐趣。在南国的雪天图中,鲁迅倾注了自己无限向往的深情;这雪天的图画,也如同《好的故事》中的水乡美景一样,是鲁迅追求美好理想的艺术象征。朔方的雪与江南的雪有着不同的个性风貌,它虽不美艳,却粗犷、奔放、有力,它“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可谓声势威武,英姿勃勃。朔方的雪,“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它四处飘洒,确是“孤独“的;它已将雨的滋润与温热驱尽,确是”死掉的雨“;它由雨转化而来。显得那样有生命力,它又确是”与的精魂“。朔方的雪的品格是可赞叹的。鲁迅憎恨北国肃杀、阴冷的冬天,那在凛冽的天宇下奋飞、搏击的雪的形象,正寄寓着在孤独心境中与冷酷得有如寒冬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
写作背景
《雪》是散文诗,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
写于1925年,此时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正是春暖花开,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冬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冷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精神,去寻求“革命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斗争。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集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与进行敌对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鲁迅<雪>的背景
《雪》这篇散文,1925年1月18日写于北京,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当时时正值“五四”退潮时,他以优美的艺术形式记录他当时彷徨、苦闷、希望能找到未来的心情。鲁迅是五四运动中斗争最彻底和影响最广的作家,当时鲁迅的思想基础仍然是以他所理解的进化论为基础,从现实的斗争要求出发,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一方面在1919年已经歌颂了人民创造的“新世纪的曙光”,另一方面到1923年还没有摆脱对人民力量估计不足的弱点,认为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1924年到1926年“五四”新文化思潮的降温使得鲁迅也有了一些苦闷与彷徨。当时的作品以内心抒发为主,交织着严肃的自制和不倦的战斗。《雪》不仅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体现了存在于作者自己思想里的同样的冲突。他感到黑暗势力的浓重,同时又觉得战斗的不能松懈。虽然景物清新,格调明丽,却寄意深远,一丝淡淡的忧郁缓缓地流淌出来。
鲁迅《雪》赏析
雪,是雨所凝而成,是雨的精魂.然而,暖国的雨虽然自由活泼,却“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鲁迅先生写雪,别开生面,起笔有意发问,并且由此通贯全篇:一是把“雨”和“雪”作对比,藉以引出下文的“江南的雪”;二是将具有冰冷、坚硬、灿烂雪花的“朔方的雪”联系起来,为结尾用“雨”收束全文布下伏线. 作者对江南的雪满怀深情,用浓墨重彩绘出一幅萌动着青春活力的江南雪景图,意境新美,内涵丰富.作者赞美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从质与形上突现其特色.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来比喻它,令人击节赞赏.“处子”是最富生命活力的,用“处子的皮肤”喻雪,白皙光泽,柔嫩细腻不必说,还包含健美的因素;而“青春的消息”则给人以明确的哲理启示:冬雪之后,春天就不远了.那“雪野”不已是那样的生气勃勃、春意盎然了吗? 作者把这幅江南雪景图描绘得有声有色,声色和谐;有动有静,动静相衬.但还不够,还须用工笔重彩画上美好纯真的童年生活的一幕,孩子们多么的天真烂漫,何等的聪颖伶俐!这才是江南雪野上绽开的真正的春花啊! 接着,作者笔峰一转,又推出一幅更引人注目的“朔方雪景图”.北国风光,雄伟壮丽,那冰冷的坚硬的“朔方的雪”与“江南的雪”截然不同,它的特质和形状是“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持久地不融化.因此,它能以巨大的旋风为动力而“蓬勃地奋飞”,能在阳光中“灿灿地生光”.面对着漫天飞腾的朔雪造就的“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作者着力从三度空间进行立体描绘,以突出飞腾的朔雪那种撼天动地、锐不可挡的气势.作者置身于这朔雪飞腾的宏伟壮观中,禁不住感情汹涌,思绪驰骋.他凝视着“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雪花,联想到它就是“雨的精魂”. 然而,由于“雨的精魂”毕竟是处在寒冷的朔方,它冷落地“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见,“那是孤独的雪”;它没有了暖国的雨的自由活泼,“是死掉的雨”,透出了孤寂凄凉之感.至此,“朔方的雪”亦有“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的问题了. 读罢全文,掩卷细思,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区别不过是各有各的“幸”与“不幸”而已,正如人生的“幸”与“不幸”的钟摆永远在两极摇晃一样.苏联作家巴甫柯夫说:“幸福是不可捉摸的.你从来不知道,它是不是存在.要考查你是不是幸福,只有去看看你周围的人.”
雪 鲁迅原文阅读及赏析
《雪》是鲁迅先生在《野草》中的一篇 文章 。下面是我网络整理的《雪》鲁迅原文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雪》鲁迅原文: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⑤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
《雪》鲁迅原文赏析:
这是鲁迅先生在《野草》中的一篇文章。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冬天初像意境的唯美画面,这在先生的作品中是难得的。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幅 山水画 :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一个稍嫌破旧的老房子独座旷野,黑褐色的墙上朝上推开了一扇木质窗户。朝窗户内看去,沿窗台摆放了一张四方桌,桌前搁置的是一方端砚、一架毛笔,在桌子的另一边摊放着一叠毛边稿纸。桌旁坐着一中年留须男子,身着蓝布棉袄,一手扶在桌上,一手却搭在窗台上,正扭头朝窗外注视。如果你能看清他的表情,则会发现他时而木然,时而眉头紧躇,似乎在思索什么事情。窗外雪花纷纷飞扬,甚至有一两片飘落在中年男子的手上,但丝毫不见他动弹一下,仿若他就是一尊雕像般。他在思索什么?他仿佛看到在不远处有一群永远也不怕冻着的孩子们正在嘻闹,他们正在推着一个雪人。然而,这孩童的嘻闹声却并没让他感到半点生趣,反而让那个世界更显得安静。
先生在文章开头是以南方的雨开头,来衬托北方的冰雪之坚硬。谈的是雪,却用雨作铺垫,用雨的绵软、单调来衬托冰雪的坚硬、冰冷和有力。作者对雨的温软无力表示出哀伤之情,“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随后,他在文章中却勾画出南方下雪的视觉美。雪中有花、有蜜蜂嗡嗡、有画得美人一般的雪人。而雪人却独自坐在晴天和寒夜中变得面目全非。然后作者笔锋一转,描述北方的雪,如粉、如沙、如精灵般漫天奋飞,寥寥数语,读者看到的只是满天飞舞的絮雪,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描写。在文章结尾,作者将雪比为死掉的雨,化为雨的精魂。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1925年1月写的,如果我们认为先生有心情来描写风花雪月,那会让先生不能安卧于地底下,只怕会从地下爬出来罢。1925年1月,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式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作者在全文描述了三种雪:一是尚未化为雪的“暖国的雨”;二是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三是孤独、自由、奋飞向上的“朔方的雪”。用大量的篇幅描写被化妆、快速融化的“雪罗汉”。我查阅了一些别人对这篇文章的读析,大部分的读者认为作者是通过描述南方的雪,从而表露出自己对南方的局势朝着好的一面发展的殷切向往。而通过描写北方的雪则是对北方局势的不满,并认为要像北方的雪一样通过奋斗来争取自由。
我在仔细通读几遍后,想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按当时局势而言,上述看法应该是有其道理的。但在作者文章中,我却发现了几个待商榷之处。
下面我还是从头到尾谈谈我的读析吧。首先作者在开头用“暖国的雨”比喻国共合作前的局势,并认为其“单调”从而“不幸”。然后,作者大谈“南国的雪”,用“江南的雪”来比喻南方的当时局势,“滋润美艳之至”、“青春”、“处子的皮肤”,作者的这三个用词颇具有女性化,用在这里,估计是他认为国共合作的表象只是有肉无骨,尚不成熟。且作者这里故意插入了“嗡嗡闹着的蜜蜂”,作者在这里说他记不清了冬天是否有蜜蜂,但作者是真的不记得了吗?绝不会!我以为作者在这里用蜜蜂来比喻为国共合作叫好的记者、作家、政客等人,并定义为“嗡嗡闹着”和“采蜜”。在第二段,作者细致地描述了“堆雪罗汉”,很多人认为这是作者在渲染“南国的雪”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种气氛。但我以为作者只是描述了一种“活跃”的假象,用“孩子们”和“父亲”来隐喻为制造这种和平假象的人们,用“雪罗汉”来隐喻“国共各作”,甚至被小孩化了妆——“抹了口红”,这是一种粉饰太平的做法,作者认为。在第三段,更是将我的这种臆测进行了进一步的证明,“第二天”来比喻将来,但他(雪罗汉)“终于独自坐着”,经历了“晴天”和“寒夜”后,又变得“不知道算什么”,而人为的“胭脂也褪尽了”。在第三段,作者已经看到了这种“国共合作”的表象不会持续太久,会在黑恶势力的破坏下瓦解崩溃。如果作者只为烘托一种美好的气氛,对惜墨如金的先生来说,是没有必要如此大费笔墨的。在《彷徨》中,作者也有描写堆“雪罗汉”的场景,但先生仅仅是几笔带过而已。在第四段,作者通过对“朔国的雪”的描写,“蓬勃地奋飞”、“灿灿生光”、“升腾”、“闪烁”,指出革命仍需向北方的雪一样,虽然艰苦、孤独,但能撒向整个地面,并且,只有通过这种北雪一样卓绝艰苦的努力,才可能会成功。在第五段,用“无边的旷野”和“凛冽的天空”比喻当时的黑暗势力和局势,用“雨的精魂”比喻为革命不畏牺牲的同仁志士。最后作者用这样一句话结束: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再一次强调,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并讴歌了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斗士。
所以,我认为作者在通篇文章并没有流露出半点高兴和欣喜之情。相反,表现了作者对南方局势的担忧:那是被美化和吹捧的一种暂时假象,是没有生命力的“雪罗汉”而已。并指出,革命不是那么容易成功,是需要无数革命志士通过奋斗去争取,才会有光明的一天。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我甚至认为这篇《雪》的写作手法比《题辞》更为经典。以上只是我个人一点看法,虽不入大流,但也算是一点个人心得吧。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
《雪》阅读题目: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5.品读江南雪部分,思考:江南的雪有怎样的特点,描写时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6.作者又是怎样描绘北方的雪的?作者对北方的雪又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
7.作者从来惜墨如金,何况又是 散文 诗,可是作者却用较多笔墨描写雪罗汉的形象,你怎么理解,请简单谈一谈。
————————————————————————————————————————
8.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
②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
《雪》 阅读答案 :
4.文章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
5.江南的雪有一种平和恬静的美,她“滋润美艳”、色彩斑斓,蕴育着生命,透露着生机。江南优美的雪景中,倾注了作者对故乡的几多怀恋,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追求。
6.北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在凛冽的天宇下”,“奋飞”“升腾”,俨然一个奔放的挑战者。这里更多地倾注了作者的情感,他更欣赏北方雪的壮美,在孤独中抗争、奋斗、向上,这种张扬的个性与精神正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7.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在内容和结构上是联接朔雪之景的桥梁。雪罗汉虽然“洁白”“明艳”,非常优美,但却很快消融。作者更欣赏的还是朔方雪的壮美,那种在苦寒中独立抗争的形象正和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屈不挠战斗的形象吻合。
8.①“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欣赏的。②北方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还被表现为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鲁迅《雪》原文
原文: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出处:出自鲁迅的散文《雪》。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正是春暖花开,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冬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冷酷的季节,鲁迅将自己的心境写入文中,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精神,去寻求“革命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
诗人善于把语言的色彩变化和音乐旋律,与自己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十分和谐地统一起来;而二者的相适应,则最易于激动读者的思想情绪。
江南的雪景中隐约着青春的讯息,因此,对她的描写,是突出诗的形象的奇丽绚烂;在那美艳之至的场景中,蜜蜂的叫声,儿童的嘻笑,仿佛是奏着极其和谐动听的春乐曲。
鲁迅写的雪的主要内容什么
《雪》主要写的江南和北方的雪景,写出江南雪景的柔美和北方雪景的壮美,表达了作者对北方的雪的喜爱之情,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更加体现了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作者运用十分切贴而又富于联想启示的比喻,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鲜明性。
从而深化了诗的意境。诗篇运用对比的手法极精细地刻描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不仅使两种雪的特征都给人们以深刻鲜明的印象,而且于否定江南的雪的致命弱点的基础,赞美朔雪的长处,更具有令人折服的思辩力量。
此外,诗人采取象征手法,迎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性、暗示性的诗的艺术形象的创造,隐晦曲折地传达出自己的志趣意绪,表现诗的主题,而使这首诗篇的意境新奇而又幽远,余味无穷。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鲁迅1918年参加《新青年》的工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相继发表了《孔乙己》《阿Q正传》《药》,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正是春暖花开,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冬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冷酷的季节,鲁迅将自己的心境写入文中,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精神,去寻求“革命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
更多文章:
分子生物学课件(求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PPT课件和相关资料)
2024年6月17日 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