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原文及翻译?送别诗: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文目录
-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原文及翻译
- 送别诗: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 送灵澈上人原文及翻译
- 送灵澈上人注释及译文
- 送灵澈怎么读
- 送灵澈拼音版原文
- 《送灵澈》(刘长卿)全诗翻译赏析
-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唐诗鉴赏
- 送灵澈全诗拼音
- 《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赏析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原文及翻译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系列:古代送别诗大全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 荷(he)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1送灵澈上人:选自《刘随州诗集》(《四部丛刊》本)卷一。灵辙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上人,对僧的敬称。 2苍苍:深青色。 3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4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5荷(he)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译文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 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 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 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赏析 瞑色苍苍的竹林寺,晚钟阵阵,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 灵澈上人大概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像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方回评其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方东树评其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从这首小诗中,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特色。 静景与动景结合巧妙。诗的一、三、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写的是动景。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古寺、斜阳、青山等静物一经渲染,令读者对钟声这一动景印象犹深,仿佛耳旁久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声;反之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这就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尤其是后两句,乍看好像是写郊野向晚的景色,实则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荷笠带斜阳」一句,最易误解为纯属自然景物的描写,无甚用意。其实不然。作者写斜阳经天,不是光照山峦火树,而是映现于荷笠者一身,是为了突出「荷笠」这一人物形象和整个画面构图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感情的专注。画面上的光束、景物,是和送别之情紧密相连的,这就不仅是景物的烘染,时序的变换或感情的陪衬,而是对全诗的立意、构图、设色和抒情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首诗正是既写景,又抒发胸臆,注意景物选择和人思想感情的协调统一,使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和谐合拍,故能把感情表达得更含蓄、更贴切、更完美。 这种诗能给人留下欣赏的余地和珍视友谊的启示。
送别诗: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下面是 为大家带来的:送别诗: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送灵澈上人 唐代: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 灵澈上人:唐代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创作背景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送灵澈上人原文及翻译
送灵澈上人原文及翻译如下: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苍翠的丛林掩映着竹林寺,远远地传来黄昏的钟鸣声。身背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正独自沿着青山走向远方。
拓展知识如下: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
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时间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长州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量移睦州司马,官终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此诗作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当时灵澈上人游方歇宿润州竹林寺。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间。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送灵澈上人注释及译文
译文: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身背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
1、灵澈(chè)上人:唐代诗僧,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2、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3、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4、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夕阳:一作“斜阳”。
《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作,原文是: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当时灵澈上人游方歇宿润州竹林寺。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间。
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这首诗便是写傍晚时分,诗人相送灵澈暂回竹林寺归宿的情景。
送灵澈怎么读
送灵澈的拼音是sòng líng chè。
一、释义
“送灵澈”的释义是送别灵澈上人。灵澈上人是唐代的一位高僧,因其超脱尘世、坚守道行的形象深受人们的尊敬和喜爱。此诗是刘长卿为送别灵澈上人而作,表达了诗人对灵澈上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作。全诗共四句,每句都描绘了灵澈上人独自回归竹林寺的情景。
第一句“独归青山”表达了灵澈上人独自回归竹林寺的情景,第二句“钟声远闻”则描绘了远处传来报时的钟声,第三句“斜阳背篓”描绘了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余晖的细节,最后一句“独去孤云”则表达了灵澈上人独自向青山走去的形象。
整首诗语言简洁流畅,形象生动,表达深刻,既有送别之情,又有人生哲理的启示。
二、出处
《送灵澈上人》这首诗的出处是唐代刘长卿的《刘随州诗集》。刘长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多以山水自然、隐逸生活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刘随州诗集》是他的诗歌作品集,其中收录了他的许多优秀作品。
相关例句
1、我欲长生梦,无心解伤别。千里万里心,只似眼前月。
2、青山一别后,云水渺无边。钟声远飘荡,依依情无限。
3、灵澈上人归竹林,青山绿水伴君行。斜阳余晖照身背,一片孤云入画中。
4、竹林深静人已去,钟声悠悠空中闻。独行孤云无留意,山水依旧情难分。
5、灵澈上人入竹林,钟声荡漾情难寻。青山绿水皆有情,孤云独去心无痕。
6、灵澈上人别竹林,青山绿水梦中行。千里万里心相送,一片孤云入画屏。
7、灵澈上人归竹林,钟声荡漾情难禁。青山依旧在眼前,一片孤云独自闲。
8、灵澈上人别竹林,斜阳余晖照身背。一片孤云入画中,青山绿水皆有情。
9、灵澈上人别竹林,钟声荡漾情未尽。青山绿水皆有情,孤云独去心无牵。
10、灵澈上人归竹林,青山绿水伴君行。钟声远飘荡,依依情无限。
送灵澈拼音版原文
送灵澈拼音版原文liú zhǎng qīng cāng cāng zhú lín sì sì,yǎo yǎo yǎ yǎo yǎ yǎ yǎo wǎn。sòng sòng lín chè,wǒ wù cháng shēng mèng,wú xīn jiě shāng bié。
送灵澈(送灵澈)一般指送灵澈上人,《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作。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
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此诗作于润州(今江苏镇江)。当时灵澈上人游方歇宿润州竹林寺。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间。
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这首诗便是写傍晚时分,诗人相送灵澈暂回竹林寺归宿的情景。
送灵澈整体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上人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送灵澈》(刘长卿)全诗翻译赏析
送灵澈 刘长卿 系列:唐诗三百首 送灵澈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1、杳杳:深远貌。 2、荷:负。 译文 在苍翠的竹林寺院中, 远远传来深沉的晚钟。 他身背斗笠披着晚霞, 独自归向青山最深重。 赏析 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唐诗鉴赏
【原文】
送灵澈上人⑴
苍苍竹林寺⑵,杳杳钟声晚⑶。
荷笠带斜阳⑷,青山独归远。
【注释】
⑴灵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白话译文】
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
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创作背景】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年)间。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送灵澈全诗拼音
送灵澈全诗拼音如下:
cāng cāng zhú lín sì,yǎo yǎo zhōng shēng wǎn。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hè lì dài xié yáng,qīng shān dú guī yuǎn。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送灵澈作者刘长卿介绍如下:
刘长卿(约726年-789或790月),字文房,世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中国唐代诗人。
刘长卿年少时居嵩山读书,积学以备举业,然屡试不中。玄宗天宝八载(749年)登进士第,释褐任陈留浚仪县尉。安史之乱起,南奔流落江南,至德元载(756年)被采访使李希言任为长洲县尉。至德二载(757年)冬被谤陷狱,十二月遇赦,摄海盐令。
因冤情未雪,被贬南巴尉。约大历三年(768年),前后任鄂岳转运判官。大历九年(774年),因拒绝观察使吴仲孺截留财赋,反被诬为贪赃,罢官后居义兴。后贬任睦州长史,其间与当时寓居浙江的诗人李嘉祐、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唱酬。
建中元年(780年),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两年后因李希烈叛乱,弃官避地淮南、吴越,几年后去世。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中年以后阅世日深,创作技巧也日益圆熟。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新年作》等,都是精工锤炼之作。
七律也多秀句,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历来传诵人口。《登余干古县城》等篇,情调安详,视野开活,景象鲜明而浑融,语言洗练而流畅,在盛唐的精工高华之外另创一种清空流畅的风格。
五绝《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澈上人》《江中对月》则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刘长卿诗中也存在内容单薄、字句雷同、缺少变化的缺点。
《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赏析
《送灵澈上人》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下面是我整理的《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送灵澈上人
唐代: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
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鉴赏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更多文章:
讨武氏檄的诗人(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的简介 骆宾王为何要写讨武曌檄历史名人)
2024年4月12日 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