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关于法治意识的调查问卷)
本文目录
- 关于法治意识的调查问卷
- 大理学院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与研究:大学生创业园参观报告
- 大学生法律意识观念的调查问卷题
- 浅谈大学生网络行为中的法律意识
-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 大学生对法律教育的认识
- 对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分析
关于法治意识的调查问卷
由于每个人对法治知识的学习程度不同,因此,形成的法治意识也是不用的,而对法治意识进行调查,对调整法治意识的宣传力度也有一定的影响。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法治意识调查问卷,希望对你有用!
法治意识调查问卷一
Q1:你的性别
○ 男
○ 女
Q2:你对法律意识问题
○ 很重视
○ 一般关心
○ 无所谓
Q3:你认为大学生的总体法律意识情况
○ 很强
○ 一般
○ 较弱
○ 很弱
Q4:已满 周岁的公民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10
○ 14
○ 16
○ 18
Q5:你知道全国法律宣传日是哪一天?
○ 3月15日
○ 11月1日
○ 12月1日
○ 12月4日
Q6:被告人甲实施盗窃时,因被他人察觉而未能得逞,仓皇而逃,甲的行为属于
○ 犯罪预备
○ 犯罪未遂
○ 犯罪中止
○ 不构成犯罪
Q7:某学生接到信息,对方能正确地报出他的姓名、身份证号码以及银行卡号等信息,告知他银行卡密码出现漏洞,请重新设置密码,这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 立即重新设置密码
□ 向银行确认
□ 不予理会
□ 报警
Q8:如果学生宿舍内出现可疑人物,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认真询问
□ 查看证件
□ 报告保卫部门
□ 若是盗贼,防止其逃跑
Q9:以下哪个法律不属于部门法?
○ 宪法
○ 民法
○ 民事诉讼法
○ 刑法
Q10:“正当防卫”的要素是
□ 必须是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 必须有不法侵害
□ 必须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 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
Q11:你认为国内在哪一方面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如果让你修订一个法律法规,你会选择关于哪方面的?
____________
Q12:你知道司法起诉的过程吗?
____________
法治意识调查问卷二
Q1:您的年龄段是?
○ 20岁以下
○ 20~30
○ 30~45
○ 45岁以上
Q2:你对于中国的法律体系了解吗?
○ 很了解
○ 不太了解
Q3:你通过法律对自己的利益进行过维护吗?
○ 有
○ 没有
Q4:每当一部新的法律条律出来,你关注过吗?
○ 全部关注
○ 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
○ 从不关注
Q5:当你碰到法律问题时,你会怎么办?
○ 向专家请教
○ 自学法律方面的知识
○ 查资料
○ 不知所措
Q6: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通常会采取什么方式解决?
○ 法律途径
○ 自行解决(武力)
○ 协商
Q7:您认为法律在您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何:
○ 非常重要,我有麻烦首先想到法律途径解决
○ 比较重要,我有时会尝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
○ 一般吧,我基本不主动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除非迫不得已
○ 没觉得有作用
○ 法律根本没用
Q8:您会关注立法、重大案件等法律热点事件吗?
○ 会,并会与身边的人讨论
○ 会,但不会与身边的人讨论
○ 不会,那些事情与自己无关
Q9:你认为罪犯应不应该得到律师的充分辩护?
○ 应该,每个人都有得到充分辩护和公正判决的权利
○ 应该受到一些限制,不能和其他公民一
○ 基本不应该,他们罪有应得
○ 绝对不应该,就是要严厉打击犯罪分子
Q10:我国的司法机关包括
○ 人民代表大会
○ 法院、检察院
○ 公安局、检察院、法院
○ 人民政府
》》》下一页更多精彩“法治意识调查问卷的题目”
大理学院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与研究:大学生创业园参观报告
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一个核心目标。在对本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中的具体途径。 法律意识 教学方法 大学生 一、前言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大学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力量,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状况,影响和决定着国家未来法制发展的状况和水平。 大学生法律意识,即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规范、法律关系的反应形式,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和外在行动。简言之,就是大学生对待法律的心理态度和自觉遵从的表现状况,它包括法律心理、法律知识、法律态度和法律信仰四个基本要求。为了深入了解我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向本校不同年级、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68份,有效回收率93.6%。在此基础上,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分项统计和分析。 二、我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与分析 从整体上看,我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基本状况是: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不高;对司法威信认同偏低;法律态度不稳定,对法律规范的信仰程度不高;法律认识和行为表现反差较大。 1.我校大学生法律心理状况 我校大学生的法律心理总结起来就是:对法律的心理认识比较明确,但对法律在现实中的公正性认识信心不足。87%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法律是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准则,是化解矛盾的杠杆,是人们行为的标尺。大学生群体对打官司表现得极为镇定,71.8%的大学生认为这是现代社会生活很正常的事情。但对我国当前法治状况的认识还不容乐观。他们当中,对“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的肯定回答率仅为28.6%,在对发生在身边的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的认识上,相当一部分同学还存在认识偏差,有�24.3%�的人总认为违法犯罪离自己太遥远,不能及时从走上歧途的同学身上吸取教训。 2.我校大学生法律知识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体系的完整性掌握不够,内涵理解还不全面。93%以上的大学生对我国法律体系有一定了解,对于“违法”和“犯罪”的概念,75%的大学生的认识是正确的。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法律基本概念的掌握还比较模糊,56%的同学还不知道《民法通则》是我国的一部现行法律,对民事法律关系中平等主体的的认知也相当模糊。在近几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试中也反映出许多大学生法律常识不足,基本概念不清,基本理论掌握表面化,针对案例分析不到位,甚至认识错误,等等。对法律知识掌握不够,使他们在实践中很难用法律武装自己的头脑,容易造成学法、懂法和守法的脱节。 3.我校大学生法律态度现状 从统计数据看出,我校大学生依法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在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法律渠道解决的占82%以上,这就说明大学生的法律态度比较明确,对待法律的态度较为积极。但在法律和自身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又表现出法律态度意志的不坚定。如答“你的亲人或同学朋友有违法犯罪行为时”,只有46.7%的同学选择检举反映,还有45%左右的同学选择“与己无关”或“假装不知”;在“在择业过程中,你会根据需要毁约吗”的回答上,还有64%以上的同学认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便撕毁就业协议,这些回答表明大学生的法律态度还有不健康和阴暗的一面。 4.我校大学生法律信仰现状 我校大学生对法律的功能认知比较清楚,但是对法律的信仰程度还不高,对某些问题的判断还带有相当大的功利性。在回答你评判是非的一般标准是什么时,被调查者选择道德的占58.5%;在回答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你的第一选择是什么,被调查者选择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仅占�26.5%,�可见我校大学生还存在重道德、轻法律的意识倾向。在对“私了”和“寻求法律援助”上,还有48.5%的同学选择“在私了不成的情况下才依靠法律”;在回答“你对大学生替人考试收费的看法”时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判断标准不清,把违法和违纪现象看的很平常,缺乏起码的诚信和荣辱观。 针对以上分析,说明我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整体状况是好的,广大学生都能正确认识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建设法制社会有了比较清楚的把握。但从法律意识的结构上来看,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法律心理脆弱,对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存在消极与偏激的认识;法律知识不足,对法律现象与法律理论不能很好地结合,缺少运用所学法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出现了学与用相脱节的现象;法律态度不够成熟,对法律的信仰程度不高等。 三、推进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提高我校大学生法律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需要,是高校贯彻高等教育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大学生完善个人综合素质、促进个人发展的需要。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虽然很多,但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承担起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重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05方案”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一项重大变革,它以道德教育为主,一本教材包括了思想政治人生价值观培养、道德及行为规范培养和法律素质培养三部分。法律部分的内容浓缩为新教材的第七、八两章以及第五、六章的部分内容,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框架内对全体大学生讲授法律知识,是摆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有限的课时内驾驭相对庞大的内容体系,是法律基础教学面临的首要矛盾。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寻求破解之道,笔者根据调查的情况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提出几点看法。 第一,优化教学内容,按需讲授。在调查中发现,我校67%以上的学生都明确表示对法律知识感兴趣,而且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增长法律知识。但由于课时的有限和教材内容的庞杂、抽象和枯燥,大大降低了学生阅读和自学的兴趣。在调查中发现,我校大学生最关注的法律问题首先是宪法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公民权利和义务问题),犯罪与刑罚的相关问题(如正当防卫),婚姻、继承问题等;其次关注点也由于专业不同而有所区别,如有些同学关注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有些同学关注计算机互联网犯罪问题。要让法律基础部分教学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从大学生的需要入手。因此,应该了解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乃至步入社会后)最为需要的、最为关注的法律知识和法律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结合生活,对庞杂的法律知识体系进行取舍,做到知己知彼,按需讲授。 第二,丰富和完善教学方式。法律条文本身是抽象的、枯燥的,如果依靠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和“填鸭式教学”很难达到教学目的。丰富教学方式,可以使用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理论融进鲜活的现实之中,将法律还原到生活中去,这不但增强了课程的生动性,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还增强了理论的冲击力和说服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信服法律,并提高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基础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实践教学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我们的调查也证明,学生非常喜欢和希望能在课程中展开实践教学,89%的学生认为组织实践教学很有必要。法律实践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如观看法律视频、组织开展模拟法庭、参观法制教育基地、举办法律知识讲座或竞赛活动等。 第三,改革考核方式。考核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体现教学理念的最明显的教学活动。目前,我校课程考核一般采取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平时作业、考勤、课堂表现等)+期末笔试成绩的计算方法,但是这种考核模式显然不适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还要求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最终目的是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并指导大学生的行为,促其达到‘知行合一”。如果采用上述课程考核模式,其结果是导致考核只停留在对道德认知、法律知识的考核上。因此,我们要积极改革考核方式,拓宽评价思路,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强化学习过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课程论文、实践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来取代原有的考试模式。 参考文献: .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89. .黑龙江史志,2009,(12).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9).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 .新疆社科论坛,2010,(5). .青年探索,2008,(6).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3).
大学生法律意识观念的调查问卷题
在生活中,大学生都开始学习基础的法律知识,并且形成法律意识观念,从而有效的预防犯罪。下面就是我提供的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问卷,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问卷一
Q1:你所在的学校
____________
Q2:你所在的年级
____________
Q3:您对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问题的态度是
○ 很重视
○ 一般关心
○ 无所谓
Q4:您认为我们大学生的总体法律权利意识情况是
○ 很强
○ 一般
○ 较弱
○ 很弱
Q5:您认为法律权利意识的强弱与受教育程度有关吗
○ 很有关系
○ 一般
○ 没关系
Q6:您认为对法律执行的监督,最有效的方法是
○ 舆论监督
○ 机关监督
○ 群众监督
○ 自我监督
Q7:您的法律权利知识从何而来?(多选)
□ 书本
□ 电视
□ 报纸
□ 其他
Q8:您所在的学校是否重视学生法律权利意识的提高?
○ 很重视
○ 一般
○ 无所谓
Q9:你所在的学校是否有关于法律意识方面的社团?
○ 有
○ 没有
Q10:如果有法律意识方面的社团,您是否会参加?
○ 会积极参加
○ 会考虑
○ 不会参加
Q11:您认为哪一种是加强大学生法律权利意识的最佳方法
○ 采用课内教学为主的方式
○ 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和讲座的方式
○ 很少甚至没有注意这方面意识的提高
Q12: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你首先想到:
○ 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 用武力解决
○ 忍气吞声,默不作声
Q13:你认为法律的主要作用是
○ 保护权利
○ 处罚罪犯
○ 不清楚
Q14:你认为不少大学生法律权利意识缺乏的原因是什么?(多选)
□ 社会环境的影响
□ 家长老师及朋友的影响
□ 高校教育方面的欠缺
Q15:在您的经历中,您曾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吗?有何感受?
____________
Q16:请问您觉得在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中开设法律公共课有必要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
Q17:你对提高大学生法律权利意识有什么好的建议?
____________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问卷二
Q1:您的性别?
○ 男
○ 女
Q2:你现在所在年级?
○ 大一
○ 大二
○ 大三
○ 大四
Q3:平时你主要从哪些渠道了解法律知识?(多选题)
□ 平时不怎么关注,日常生活用不到法律
□ 自己看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了解
□ 学校设一些法律基础课供我们学习
□ 有时从电视、报纸等上面了解
□ 通过互联网了解
Q4:你收看法制类节目或者法制类新闻的频率?
○ 从不
○ 偶尔
○ 经常
Q5:在生活中遇到侵害自己权益的事情时,会如何处理?
○ 通过关系解决
○ 用武力解决
○ 感觉很委屈但是认为也是没办法的事
○ 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Q6:你经常参加关于法律方面的活动吗?
○ 经常
○ 有时
○ 从不
Q7:你去超市或者其他地方购物有没有索要发票的习惯?
○ 会
○ 不会
○ 有时会
Q8:如果你购物时商场保安人员无理搜查你随携带的物品,你会怎么做?
○ 拒绝,强烈抗议
○ 找商场领导或消费者协会解决
○ 忍让,不跟他一般见识,但以后再也不来这里购物
Q9:如果你在商店买了一件伪劣商品,你会怎么办?
○ 只能怨自己倒霉
○ 要求退货
○ 通过法律渠道解决
Q10:当你做暑假工作或者做兼职时,你会主动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吗?(多选题)
□ 会的,合同能防止公司违约,以维护自身合法权利
□ 合同是用人单位单方面拟定的,签不签无所谓
□ 这取决与用人单位是否有书面合同,如果他们要求口头签订合同,我也会同意
□ 合同签不签影响不大,只要我工作了,他们敢不给我报酬,我就打官司
》》》下一页更多精彩“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问卷的题目”
浅谈大学生网络行为中的法律意识
人是社会和文化的存在物,又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其中网络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即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必须有什么样的网络媒体。因此我们的网络媒体应该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和法制观,宣传、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宗旨,教育大学生自觉学法、守法、用法。不良的网络媒体传播会使大学生染上不好的习惯,形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笔者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中的法律意识和网络媒体如何开展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传播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意识现状
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对于法律意识的解释,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学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界定和论述,但不管是什么样的观点,们都必须承认它是个人主观层面的东西。网络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它真正走人们的生活也只是近三十年的事,而网络环境下的法律意识的形成更是最近的。网络上有些人提出了“网络法律意识”的概念,但是至今为止没有人对此概作出十分准确的定义;有些学者浅谈了一下网络环境下提高法律意识的对策,是却没有就此实地调查过现阶段网络环境下的法律意识状态如何。网络的迅猛发展衍生出了被称为“第四空间”的虚拟社会。在这个从小到大,弱到强的虚拟社会中,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个虚拟社会中一样无法避。中国互联网使用的主要人群是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随着互网在高校的迅速普及,有关大学生上网遭遇侵权或者大学生利用网络犯罪等事频繁发生:网络交友被骗、受网络色情暴力影响对身边人实施暴力触犯法律、用网络传播他人著作权产品牟利等。
二、网络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的表现形式极为丰富,传播各种社会新闻、社会制度、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文学艺术、人文地理和宗教民俗等,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有着极大的导向功能和教育功能,网络媒体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有先进和落后、精华和糟粕之分。它对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起着积极和消极的两种作用。不良的网络媒体传播对大学生起着极坏的影响,严重地腐蚀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不良人格和犯罪心理。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开放性和价值多元化的现实,不良的外来思想、文化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文化。过去我们的网络媒体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宣传教育,而是重视网络的经济效益,没有严格审核传播内容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从而严重影响了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世界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一些网络媒体过分渲染暴力,色情。暴力色情是指网络上常见的斗殴、谋杀、武力,以及使用各类武器攻击他人的行为,有些看似伸张正义、以暴力对付邪恶,假维护正义之名、行暴力血腥之实的内容,大学生看多了暴力凶杀网络内容,常常会误导暴力情况反应社会现实,以为武力是解决冲突或达到个人手段的最有效方法,给大学生起着暗示作用,长期耳濡目染后,容易使大学生处理矛盾时极易用武力攻击他人。
第二,网络媒体中时常出现关于某某登上了财富榜之类的宣传,这种传播过于简单,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使我们的大学生热衷于经商、热衷于做老板、热衷于赚钱等,做事讲价钱,付出要索取,把自己的行为用“等价交换”来衡量致使认识上出现误区,价值观念发生扭曲。作为网络媒体应该完整地介绍某些企业家是怎样从无到有的艰苦奋斗的经历,他们的背后不知流了多少辛酸的汗水,甚至在绝望中、逆境中他们又是怎样磨砺意志,积极应对,大胆正视,努力创造条件等,使之成为人生旅程的一个闪光点。
第三,一些网络上传播的走秀节目、宣扬了一夜走红的名人、影星、歌星。使我们的大学生热衷于走成功的捷径,甚至以他们(她们)为心中的偶像。而却极少宣传“踏踏实实做一名普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财富主要依靠他们的艰辛创造”。
第四,部分网络广告鼓动高消费,甚至做虚假、伪劣产品广告。把高档奢侈品成为影视广告的核心,播放一幅一幅“穿名牌服装,带名表,有大腕的风度”,“喝了名酒,显示高贵的豪气”。这样刺激着我们的大学生高消费、高享受,而使我们的大学生逐步丧失了中国传统的美德,即艰苦朴素、勤劳节约。特别是虚假、伪劣产品广告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赚钱可以不择手段,这也严重妨碍了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形成。
三、网络媒体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
网络媒体既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就应该为它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网络媒体就应该体现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道德、法律意志。可是我们的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没有重视,甚至忽视了这问题的重要性。一是过去没有严格把握、审核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传播的内容是否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观、法律意志。没有完善严格的审查制度。二是没有意识到有些新闻媒体、网络媒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健康成长。三是中央、省、市网络只重视经济效益,如广告的真假不鉴别,广告品位极低不剪除,只要效益给钱就播出。四是有些网络媒体从业人员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严谨的职业作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综合素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人文素养)。五是各地网络片面地追求知名度,没有完善行业制度自律机制。
四、提高大学生网络表达行为中法律意识对策研究
我们不仅了解到网络媒体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是不够的,还应对于可能或者正在出现的负面影响采取积极对策,使这种负面影响降到尽可能最低的限度,使广大大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网络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就必然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首先应该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道德价值导向,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其次道德作为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必要补充,它对法的实施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道德意识还可以提高大学生遵守法律的自觉性,提高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积极性。它还能够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安定的政治局面。再次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升华。因此网络媒体应是树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强大有力的舆论载体,网络媒体就应该大量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情操;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长征精神等。笔者建议我们的各地方网络更应该加强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美德宣传,侧重改革开放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让我们的大学生映入眼帘的、冲击耳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伦理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内容。从而不断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观念、思维观念和价值观念,消除社会以及过去网络媒体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必将感染着、促进着我们的大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社会的稳定做出自己应有贡献。所以网络媒体对思想道德报道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唤起大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不仅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还要大力传播社会主义的法律规范。社会主义法律与道德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强调舆论导向,重在调整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法律强调规范指引,重在调整大学生的外部行为。过去我们的网络媒体侧重讲解刑事案例,但是叙述过于简单化,虽然方便着叙述者,也方便传播,方便形成热点。笔者认为我们的网络媒体更应该着重法学基础理论的传播,即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法律责任特别是法律后果,同时传播主体的网络媒体更应该有系统性、连续性、时间性。还要加强提高传播者自身综合素质,加强他们的法律知识学习。而且从现实生活中总结、提炼经典案例,将抽象、枯燥的法律条文和法律规范通过案例和事实形象直观从网络中播放出来。使大学生对法制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从小就能接触、学习到法律知识,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这样对大学生违法犯罪有着特别重要的预防作用,这也是大学生行为准则的基础,也是他们生存、发展的起码知识和技能。网络媒体通过网络传播法学基础理论应该重点讲解以下主要内容:一是通过法的含义,使大学生理解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强调法的功能有:指引作用、教育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二是《宪法》理论知识,使大学生了解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即母法。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必须履行哪些基本义务。宪法正是通过对国家权力的限制来实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保障的,同时要求公民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三是《行政法》理论知识,使大学生了解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的目的就是维护行政管理次序、限制行政权、保障公民人权。四《民法》基本理论知识。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关于人身、财产等权力义务的法律规范、公民民事权利能力、公民民事行为能力人、民事权利(财产权、物权、债权、人身权)、要抓住民法的精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通过网络将民法条文的内容一一的渗透在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之中,使之保护自己的民事权利。五是《刑法》基本理论知识,使广大大学生对刑法的内容与外延有一个基本了解,有助于他们正确理解刑法的基本蕴含,即保护国家安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以及社会秩序。帮助他们掌握基本法定犯罪的条件以及刑法的基本原则、犯罪的特征、犯罪构成的要件、正当防卫、大学生容易触犯刑法分则的犯罪罪名逐条分析讲解,用大量典型案件结合刑法条文内容一一的讲解: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抢劫罪、盗窃罪、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行为,尤其要强调法律责任,即犯罪的后果,通俗的解释,欠债还钱,杀人偿命,都应当受到刑法的严厉制裁,警戒大学生不能做违法犯罪之事。
总之,随着网络媒体事业的飞跃发展,网络媒体传播以强大的影响力、覆盖力、渗透力和不容置疑的传播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庞大的传播系统,对大学生成长产生了巨大的正面或负面影响。我国近来中央和一些地方网络媒体传播道德观念和法律文化比过去重视。这和高度发达的美国相比较还不够,美国大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法律知识的教育。我们的网络媒体就更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传播社会主义法治、依法治国的理念。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道德观和法律意识,从而使他们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知道怎样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又能达到预防犯罪和维护大学生合法权利的双重目的,使他们健康成长。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如下:
当前很多大学生思想比较陈旧,依旧以学生时代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认为法律和自己的日常生活无关,对于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法律问题都视而不见,法律意识非常淡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对于当前国家的法律法规认识不够。除了法学院的学生对于当前国家的各类法律理论知识掌握比较好之外,很多其他学院的学生对于法律基本知识掌握并不到位。例如:对于宪法的相关规定并不了解,对于当前很多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是很清楚。
这样一来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于法律法规认识不到位,对于生活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法律法规其实和每个大学生都息息相关,如果在大学期间适当学习法律法规,自然对大学生的生活和以后的工作都非常有帮助。另一方面,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法律的认识不到位。据不完全统计,超过80%的大学生认为法律法规问题和他们无关,认为法律问题就是单纯的违法问题。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法律法规的遵守和单纯的不违法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与法律法规是息息相关的,例如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需要进行维权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法律法规问题。但是目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相对比较淡薄,自然就无法很好地进行法律法规的相关解读,对于今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自然也是非常不利的。
大学生对法律教育的认识
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增多,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续上升。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曾主持过一项调查,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而且犯罪类型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同社会犯罪比,其涉罪范围、性质及危害没有质的区别。数据显示:“象牙塔”并不平静,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包括法律意识状况令人忧虑。 1、温州高教园区2007年在校大学生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 2007年,笔者对温州高教园区三所高校04、05和06三个年级共580多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显示: (1)法律知识的来源及对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34.23%的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育,45.34%的学生法律知识来源于电视和报纸,受家庭影响及其他来源的占20.43%。自己认为掌握了必要的法律知识且能灵活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生占22.5%,77.5%的学生认为自己法律知识不足或不能灵活运用。78.6%的学生认为需要学习或深入学习法律知识,13.8%的人认为只需要了解一下就可以了,9.6%的学生认为完全不需要。约1/3的学生认为造成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为法律教育活动的局限性,1/2的学生认为社会的不良风气及贫富悬殊是主要原因。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法律知识缺乏,学校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不足,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 (2)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的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仍然不高,如参加勤工俭学时,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占62%,无意向的人占38%;被骗或被盗、被抢时选择向公安机关或学校保卫处报案的占87%,不报告的占13%;认为报案没用或司法机关不能提供有效保护的人占15.2%。遇到不法行为时,男生选择漠不关心的比例占到10%左右,女生比例占6%。 (3)对法律的信任度和对当前法治的整体现状的满意度 对法律保持信任的学生占35%,认为法律会越来越完善的学生占31.2%,而认为法律不如权利有用及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工具的占33.8%。对“法院做出公正判决有信心”者占26.4%,对“当前整体法治环境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达69.8%。这一方面说明作为法治前提的民主立法及其程序还很不健全,司法不公乃至司法腐败现象仍然畅通无阻;另一方面这种消极的法律意识也会严重地影响到公民法律信仰确立和法治理想信念的最终建立,表现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一定程度的缺失,也反映了不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法治环境和氛围。 2、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要精确全面地概括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并非易事,所以本文只能结合调查结果,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所存在的问题作一个粗浅的概括: (1)大学生缺乏从总体上准确理解和把握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 现代法治是以民主为基础,以保障人权为核心,与传统的法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视法为工具与目的的统一,并更加强调法的目的价值,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法的民主基础尚未有明确的意识,仍然存在着一种传统意义上将法作为统治工具的法律观。譬如,他们也认可“法治”反对“人治”,但受到传统人治观念和现实中一些“权大于法”现象的影响,往往认为法律只具有工具价值而非目的价值;他们也认可民主反对专制,但受到中国现实国情的制约,往往认为法制只存在于民主制度而专制制度下就没有法制,没有认识到法制既可以与专制相结合,也可以与民主相结合,而只有以民主为社会基础的法制模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法治。 (2)有感性法律意识,但缺乏理性法律意识 法律本身是一门学理性极强的学科,不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理论,就难以用理论解决现实存在的法律问题。大多数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还只处于初级的感性阶段,正是因为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使得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仍处于对法律本质认知的启蒙状态。比如,多数学生都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但对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却知之甚少,现代法治国家普遍都是实行宪政的国家,若不能将宪法提到宪政的高度加以认识,在论及宪法内容时不能立即想到公民的权利以及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等诸如此类的关键问题,则是缺乏现代法治意识和宪政意识的表现。
对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分析
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分析的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更多文章:
复兴之路讲话全文(求 鲍国安在复兴之路上的诗朗诵山河祭全文)
2024年4月28日 20:30
《极限挑战》男人帮到底有没有剧本?感觉极限男人帮好像是作秀一样,他们是不是都有剧本的
2024年8月7日 23:50
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是如何刻苦学习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从几方面讲述自己的求学之难
2024年9月20日 13:40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2024年7月12日 11:10
男生伤感网名(微信昵称男生孤独伤感最伤感的微信网名男生名字)
2024年6月20日 05:20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情绪影响心理健康,那么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有什么关系)
2024年7月28日 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