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野草》,究竟在讲什么内容呢?《野草》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目录
- 鲁迅先生的《野草》,究竟在讲什么内容呢
- 《野草》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鲁迅的野草的简介
- 鲁迅《野草》主要内容
- 鲁迅的《野草》全文
- 鲁迅的《野草》讲的是什么
- 《野草》简介
- 鲁迅野草
- 鲁迅的《野草》 赏析
- 鲁迅的《野草》体现了什么
鲁迅先生的《野草》,究竟在讲什么内容呢
《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其主要特点是抒发内心,剖析内心,并有批判现实的部分。
鲁迅创作《野草》的1924年至1926年,是“莲花戟独彷徨”的时期。因此,《野草》的思想不仅有深刻的彷徨、沮丧、孤独、孤独之感,更强调在黑暗压力下的战斗精神、追求精神和牺牲精神的表现。例如,《秋夜》歌颂了顽强的战斗精神,虽然枣树的形象是孤独的,但它“默默地像地铁一样直冲陌生而高的天空”,“决心控制自己的死亡,不管他有多种迷人的眼睛”。
“这样的战场”体现了“拼死抵抗”的精神。“士兵”面对强大而狡猾的“虚无之军”,“士兵”孤军奋战,在斗争中衰老、死亡,“虚无之军”是胜利者,“士兵”却始终举着长矛。这反映了鲁迅深刻的思想矛盾:“只有‘黑暗’和‘虚无’才是现实
《阴影与希望的告别》公开地揭示了鲁迅内心的矛盾,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现实与虚无、生与死等痛苦而激烈的内心矛盾,表现了鲁迅严格的自我剖析精神。他在《论辩》、《智者与愚者与奴隶》等散文中批判现实,批评人们的陋习,如矫情、奴性、无聊、冷漠、娱乐残忍等。
鲁迅的作品总是晦涩难懂,有点偏执。不过,我确实是第二次读这本散文诗。这本书里大约有二十首散文诗,你得读很多遍才能对它们有所了解。当我第一次读它的时候,《野草》给我的感觉就像浴室门后迷茫而不可触碰的雾气,就像在镜子里看花,在水里钓月亮。《秋夜》中:“鬼赖眼的天空越来越蓝,心神不安,仿佛要离开人间,避开枣树,只剩下月亮。”可是月亮也躲在东方
被作者视为阻止革命的反动势力的幽灵般的天空,就像阴影中的小顽童。这样的描写和隐喻贯穿于整本书,只有通读才能理解作者在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所有感受和彷“绝望比希望更虚假。”这句话应该是整本书的提纲。我仿佛看见一个伟大的战士在黑暗中高举一支看不见的火炬,寻找着一丝可怜的希望。匈牙利人Petofii死在了哥萨克人的枪尖上,但他的诗还没有死。鲁迅,中国的先驱者,能有一个比这更“可悲”的结局吗?
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但我能感觉到:荒原、枯草、寂静、空虚,还有死火的存在。我把书翻了一遍,记不起里面是否有这样的词。然而,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内心仿佛瞬间干了,仿佛在一瞬间,我变成了鲁迅,面前一片虚无,背后也一片虚无。突然,我被马车的轮子压扁了,我看见那死火像一颗红色的彗星升起来,把他体内所有的热量都“烧掉”了。
总之,那是一个到处都是“死火”的时代,在严寒中照亮大地。
《野草》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鲁迅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此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攻”,表现的是一种完全彻底的牺牲精神。
《野草》各篇主要描写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状态,以及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评,和对自我严格的解剖等等等,几乎每一篇都值得人们深思和拷问自己的内心以及人格。
扩展资料
1924年至1926年,鲁迅在北京,政局险乱,工作受挫,兄弟相伤,婚姻不幸。于此段生存时期,鲁迅一边仍继续书写风格犀利的杂文。
后结集为《坟》、《热风》、《华盖集》,一边却写出一些与以往写作风格及体裁不同的短文,这些是散文,也是诗歌,依旧有尖锐批判,却更多了自省。
此中,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有写梦境,有写死亡,有写希望,有写诅咒,有激烈批判,也有冷静反省,有时放眼人间,有时回归内心,共二十来篇。
某个春日,鲁迅写下关于“野草”的篇章,文中写道:“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等句子,作者以此为《题辞》,由24篇短文,结集成书的散文诗:《野草》。
鲁迅的文字于我的主观理解里,每当它们以尖峭、犀利、冷峻的面相和内涵出现时,它们总是很容易遮盖住文字中的温情。当然,我可以忽略,因为,那毕竟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的文字,以及文字中的内涵足以让人沉思,也足可担当有良心、能洞悉人性、敢自我剖析的一代文豪的称谓。《野草》中的鲁迅,于我而言,却更像是一个寂寥瘦诗人涂写下来的“清醒”的梦境与诗行,是“野草之述怀”。
鲁迅的野草的简介
野草》一文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的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野草》篇目 《野草》英文译本序 《野草》题辞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我的失恋》 《复仇》 《复仇(其二)》 《希望》 《雪》 《风筝》 《好的故事》 《过客》 《死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鲁迅《野草》主要内容
鲁迅的名作《野草》,主要的内容能否简单概括下?《野草》一文写于“五四”后期,是先生的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共收入了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选自《辞海》)
同样,鲁迅自己曾经说过,自己一生的哲学都在《野草》里了。还叮嘱青年的读者说现在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思想是苦难的,但是可以学习其中一些写景的文章,比如《秋夜》,《雪》,《腊叶》。关于《我的失恋》一文,作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作《我的失恋》。”在《三闲集》中《我和《语丝》的始终》一文中谈到本文说“不过是三段打油诗,题作《我的失恋》,是看见当时‘阿呀阿哟,我要死了’之类的失恋诗盛行,故意用 ‘由她去罢’收场的东西,开开玩笑的。这诗后来又添了一段,登在《语丝》上。”全文的形式则是模仿的东汉文学家、天文学家张衡的《四愁诗》。
关于《过客》一文,作者在写了这篇文章不久后给许广平的信中说:“同我有关的活着,我倒不放心,死了,我就安心,这意思在《过客》中说过。”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据史料记载,编成本书的时候,如《题辞》篇末所记,正在介石发动“四·一二”清党的稍后。关于本书各篇作品,作者在1931年曾为本书的英译本写过一篇短序,作了一些说明,收在《二心集》中。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信中,鲁迅谈到《野草》时说:“我的那本《野草》,技术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在《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中说: “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难说,大约是不见得再做了,省得人来谬托知己,舐皮论骨,什么是‘入于心’的。”
鲁迅的《野草》全文
原文: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 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文化背景:
《野草》是一部充满着象征主义的散文诗集,象征主义作为一个自觉的文艺流派运动是从19世纪80年代法国作家让·莫瑞阿斯在《费加罗报》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时开始发展起来的,到20世纪20年代形成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世界范围的现代派文艺运动。
从1918年到1924年,《新青年》《晨报副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文学周报》《学灯》《觉悟》《语丝》等刊物上。
陆续发表了刘半农、沈颖、周作人、两谛(郑振铎)、沈性仁、张定璜、苏兆龙等人翻泽的屠格涅夫、波德莱尔的散文诗,有的刊物还专门发表了介绍和讨论散文诗的文章。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陆续发表了23篇散文诗,编成《野草》。
2、时代背景:
20世纪初期,中国政治时局动荡不安,军阀混战,段祺瑞政府把持了北京政权后,中国陷入了五四运动之后最黑暗的时期。军阀政府“既摧残全国学生工人争取自由运动,惨杀无辜。又主使川湘桂粤东南东北数次战争,扰害闾阎。”
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了逆转和挫折,《新青年》团体散掉后,鲁迅有种在沙漠中孤军奋战的感觉。他把自己描写成在旧战场上徘徊的余零兵卒,找不到目标和意义。
而与周作人的失和以至决裂,使鲁迅极力维持的完整的家的概念不复存在,鲁迅精神家园最后的整合的依托四分五裂,再者,女师大事件也给鲁迅情绪带来很大的影响,作者鲁迅为了记述这一过程,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军阀混战及内心苦闷的散文诗。
3、创作过程:
这部诗集所收的23篇散文诗,作于1924年至1926年北洋军阀统治下的 北京。作者鲁迅在1932年回忆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
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鲁迅的《野草》讲的是什么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凝聚着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退潮以后思想上处于彷徨时期对人生、对人的存在价值、对中国文化的特征和社会发展的深沉思考。在鲁迅生命最痛苦的时候,"五四"运动高潮后的回落、"新青年"阵营的裂变、统治阶层的专横和欺压……一系列社会的矛盾让鲁迅陷入消沉抑郁的海洋、感受心灵苦闷的煎熬。黯淡的情绪和痛苦的情愫孕育了《野草》的诞生。这部作品是鲁迅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方式同痛苦作"绝望的抗战"而催生的小花,是他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心泉所化成的艺术瑰宝,是一部"心灵斗争的记录"。鲁迅以他不可模仿的艺术才华,将自己微妙的感觉、情绪,难以言传的心理、意识,复杂万端的心态与情感,愤激与焦燥,感伤和痛苦,苦闷与彷徨,探索与追求,溶入这丛野草之中,从而把内心的痛苦转入《野草》,这是他建立在精神死亡之海上的墓志铭。他的一生就是这样以绍兴人那一碗黄酒垫底的生命底气,以来自尼采权力意志哲学的那一派野力,绝望、反抗绝望、坚持绝望。这种绝望的坚持尤其艰忍。殷海光先生曾说,鲁迅既感觉到了生命的虚无,又要在为虚无的压迫下致力于求索一个民族,一个文明的新生之路。这是一个极大的悖论。更痛苦的是鲁迅在求索民族新生之路上又是这样四处碰壁。这样的鲁迅我们可以把他描写成一位举着盾牌的战士,盾牌的后方是生命的虚无,盾牌的前方是出路的虚无。战士要博击的是双向的虚无。这种战斗就尤其惨烈。这样的鲁迅才是一个够味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才配称中国在二十世纪的精神高峰。 鲁迅毫不讳言现实在他看来乃是实有的黑暗与虚无,却又认为,不是没有可能从反抗中得救。他一面揭示生存的荒诞与生命的幽黯,一面依然抱着充沛的人文主义激情,这是他高出许多存在主义者的地方。他说,他的哲学都包括在《野草》里面。野草》的低沉阴郁、桀骜不驯,体现出彷徨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者孤愤苍凉的心情,是作者真实的灵魂袒露;是追寻生命意义却感到死亡的悲怆时的焦虑;是独自与黑暗搏斗的直面真相的勇气,是在无路之处走出路来的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野草》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激越、明快、泼辣、温润,它都具有;但是更多的是深沉悲抑,迂回曲折,神秘幽深。作者表现的主要是一种悲剧性情绪,它源自生命深处,许多奇幻的想象,其实都是由此派生而来,因此,最富含热情的语言也都留有寒冷的气息,恰如冰的火,火的冰。《死火》中描写死火:"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纤结如珊瑚网,"《野草》的语言,正是那青白背景上的无数张开而又纠结在一起的红艳的珊瑚枝。 作为一部灵魂之书,《野草》开辟的境界,在中国的精神史和文学史上,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散文诗《野草》被许多评论者认为是中国20世纪文学的颠峰之作。
《野草》简介
《野草》内容简介《野草》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写作于1925年1月24日。1927年7月由北 京北新书局出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野草》是鲁迅的最薄、最美、再版最多的一本散文诗集,写于“五四”退潮时期。作品以隐晦的象征表达了一个启蒙思想家在白色恐怖下孤军奋战的孤寂、迷茫与疑惧,同时表达出对“糊里糊涂生、乱七八糟死”的民众的失望与希望之情。此作品区别于鲁迅其他作品的最大特征是隐含着深邃的哲理性,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同样,鲁迅自己曾经说过,自己一生的哲学都在《野草》里了。还叮嘱青年的读者说为了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思想是苦难的,为了让国民更好地知道这段苦难,可以学习其中一些写景的文章,比如《秋夜》,《雪》,《腊叶》。
鲁迅野草
鲁迅,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迫。他的《野草》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部作品。
一、《野草》的背景
《野草》是鲁迅先生在1924年至1926年期间创作的一部小说集,共收录了26篇小说和一篇序言。这些小说大多数写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迫,其中不乏对封建道德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这些小说的创作背景是鲁迅先生深刻地感受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他通过小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二、《野草》的主题
《野草》的主题是反映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迫,探讨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矛盾。这些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都是社会底层的人物,他们生活在贫困、苦难和压迫之中,他们的命运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通过这些小说,鲁迅先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迫,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矛盾。
三、《野草》的特点
1.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
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非常现实主义,他的小说中往往描写的是社会底层的人物和生活,他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致的描写来表现这些人物的生活和命运。他的小说往往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迫,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矛盾。
2.对封建道德的批判
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对封建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揭示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黑暗,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矛盾。他的小说中往往描写的是社会底层的人物和生活,他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致的描写来表现这些人物的生活和命运。
3.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矛盾。他的小说中往往描写的是社会底层的人物和生活,他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致的描写来表现这些人物的生活和命运。
四、如何阅读《野草》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在阅读《野草》之前,我们需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2.注意小说中的主题和特点
在阅读《野草》时,我们需要注意小说中的主题和特点,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3.注意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
在阅读《野草》时,我们需要注意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鲁迅的《野草》 赏析
赏析:
《野草》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野草.题辞》是《野草》这本散文诗集的序。《野草》这本散文诗集写了近三年,《题辞》是最后一篇。既是序言,又是总结。
《野草.题辞》写于1927年4月26日,这时正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的第14天。这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质变的关键时刻。鲁迅先生从进化论转向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从苦闷、彷徨中走了出来,决心去迎接新的战斗。
在写《题辞》的二十天之后,北京的友人约稿,鲁迅先生说:“你要我的稿子,实在是一个问题,因为我现在无话可说。”在完成《题辞》写作后一个多月,鲁迅对他的朋友说:“这里言论界之暗,实在过于北京……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
因此,《题辞》是全集中最晦涩难懂的。这正是不能说、不敢说的困境,导致本文文字表面意思模糊不清,歧义丛生,极度依赖内在语,让读者自行体会。
当年9月,鲁迅在广州作的《怎么写》一文中,曾描绘过他在厦门时的这种心情: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
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便是鲁迅写《题辞》的时代背景和心境。
回首过去,这一段路已走过,向命运、时代、现实抗争过,这抗争恰恰证明了自己曾经的生活和战斗,因此,作者面对这已经过去的生命历程,有“大欢喜”。这是一种豁达的正视过去,告别过去,勇敢地迈开步伐走向未来的态度。
最后一句话,则是一种决心的表露:《野草》的生存就是为了灭亡,它的灭亡就是鲁迅所渴望的一种与旧世界的决绝!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文化背景
《野草》是一部充满着象征主义的散文诗集,象征主义作为一个自觉的文艺流派运动是从19世纪80年代法国作家让·莫瑞阿斯在《费加罗报》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时开始发展起来的,到20世纪20年代形成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世界范围的现代派文艺运动。
散文诗在新诗革命初期就开始有人创作,1918年到1923年,初期白话诗人刘半农,在创作新诗的同时,写了《晓》 《饿》《雨》《静》《墨兰的海洋深处》等散文诗篇;新诗奠基者郭沫若于1920年12月20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用“我的散文诗”为总题。
发表了《冬》《她与他》《女尸》《大地的号》四首短小的散文诗作品;在此前后,从1918年到1924年,《新青年》《晨报副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文学周报》《学灯》《觉悟》《语丝》等刊物上。
陆续发表了刘半农、沈颖、周作人、两谛(郑振铎)、沈性仁、张定璜、苏兆龙等人翻泽的屠格涅夫、波德莱尔的散文诗,有的刊物还专门发表了介绍和讨论散文诗的文章。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陆续发表了23篇散文诗,编成《野草》。
鲁迅的《野草》体现了什么
鲁迅曾对人说过,他的哲学全在《野草》里.《野草》所表现的正是作为孤独个体的鲁迅的种种生命体验和认识.传统文化被冲击后与西方文化的交融构成其独特的思想基础;在极其残酷的生存环境中找不到希望的绝望。
独自面对死亡而体验到的生命的荒诞和虚无??.把主观心理体验作为思考的中心,并以此为出发点探求个体存在的意义.《野草》是鲁迅最个人化的著作.《野草》是鲁迅心灵的诗,揭示了鲁迅的个人存在,个人生命的存在,文学个人话浯的存在,相对多的露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野草》只属于鲁迅自己.曾在作者心中酝酉良10年之久的《过客》,又可以看作是《野草》的“主将”.《过客》熔铸了鲁迅个人生活的痛苦经验和独异思考.鲁迅后来把这种永远向前走的过客精神概括为“反抗绝望“。
我对他的散文曾研究过,是浅的那种,一直处于朦胧感觉,但总感到鲁迅的笔像刀,锋利的刀,那东西不是写出来,是雕出来的,是刻出来的.无疑,他那激励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赢得了人们的热爱和尊重。
《野草》是鲁迅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学是鲁迅的精神内核.第二部分,鲁迅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存在主义作家.第三部分,鲁迅理解的进化论是怎样的?鲁迅在理智层面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内在意识又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那么进化论与历史循环论形成了鲁迅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求出路的状态.鲁迅并没有根本肯定西方主流文化,这样,鲁迅既不可能根本上从中国文化中寻出路,也进入不了西方的信仰之路,这样发展到极端时,就处于一种分裂状态。
那么《野草》中的分裂表现出来的虚无感有从佛教的虚妄向存在主义的虚无过渡的可能性.佛教的虚妄的灵魂与儒道主体的那种复合体所达到的虚无边界与存在主义的虚无有一定的相通处,这样鲁迅的生存体验就有一种存在主义的特色,但鲁迅没有进入存在主义的语境之中.这样鲁迅的进化论是一个没有找到真正出路的死结.鲁迅的精神世界没有跳出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大循环结构,于是产生了鲁迅那种黑暗,孤绝的灵魂。鲁迅的《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最早散文诗集之一,构思奇特、新颖,形式多姿多彩,思想深刻.作者的思想重要是通过诗的形象来表现,寓意深远,感情浓郁.由于当时的环境,很多意思难于直说,是采取了隐晦的表现手法,读起来比较难懂。
薄薄的一本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先生送给中国新文学的一份厚重的礼物.《野草》在文学界始终被认为是鲁迅创作中一部最美的作品.它有如《呐喊》、《彷徨》那些叙事书写作品所没有的幽深性、神秘性和永久性,它在整体上有一种难以破解而又可以永远引人沉思的艺术美的魅力。
对《野草》从20世纪二十年代最初产生的零散浮泛的感言,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众说纷纭的理论诠释,人们都可以做言无不尽的论说,而又觉得言犹未尽.一些难懂的晦涩篇章和抒情的意象、语言,至今很难做出无可辩驳的解释.但有一点却是大家公认的:到现在很难有人敢言,我已经把一本《野草》都说清楚了.可以这样说,《野草》已经成为鲁迅全部文学创作中留给后人的一个世纪性的“文学猜想”。
《野草》一共有24篇散文诗,最早发表的《秋夜》写于1924年9月15日,最后一篇《一觉》写于1926年4月10日,前后历经一年零七个月.1927年4月26日,在作品结集出版之时,鲁迅又写了代序言的《题词》.前23篇,都是写在北洋军阀黑暗势力笼罩下的北京,《题词》是写在国民党实行“清党”、对革命进行大屠杀、十分恐怖的广州.写作时间和环境,虽然有所不同,而作者的心境和思想、艺术手法,却大体是一致的。
《野草》于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五年后,鲁迅曾经这样说明自己写作《野草》时孤独寂寞而又不断求索的心境:“后来《新青年》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得到较整齐的材料,则还是做短篇小说,只因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所以技术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
我过去的“现代文学”老师川岛先生,是鲁迅的朋友,《语丝》杂志的创办者.他告诉过我:那时他常到鲁迅家里去取写好的《野草》稿子,很幸运是《野草》各篇的第一个读者.但对于《野草》许多篇,读起来觉得很美,可是大家看不懂,但又不好意思一篇一篇去问鲁迅先生,只好不懂装懂.《野草》区别于鲁迅其他创作的一个最大的特征,是它隐藏的深邃的哲理性与传达的象征性.不满足于当时一般闲话或抒情性美文来传情达意,而将从现实和人生经验中体悟的生命哲学赋予一种美的形式,创造一种特异的“独语”式的抒情散文,是鲁迅先生写作《野草》时的一个非常自觉的追求,这里先讲哲学性。
这是70多年前的一条很有趣的材料.鲁迅的《野草》在《语丝》上还刚发表了11篇,经常出入鲁迅家里,并为《语丝》同人的章衣萍,通过《古庙杂谈(五)》无意之中给我们透露了两个重要的信息,一个是读者的反映,对鲁迅先生的《野草》,人们普遍都说不懂;一个是作者的自白,“他的哲学都包括在《野草》里面”了.由此,鲁迅自己是毫不遮蔽他对于《野草》生命哲学承载的创作追求与传达意图的。
因为大都是针对不同缘由而各自独立写成的“小感触”,写作时间又拉得比较长,就很难说有一个什么统一不变的内涵,可以成为笼罩全书支配性的命题,比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韧性战斗的哲学,反抗绝望的哲学,向麻木复仇的哲学和爱憎与宽宥的哲学等等,这些生命哲学,都是属于独特的个人精神的开掘与显现,它构成了《野草》中鲁迅作为一个孤军奋战的启蒙思想家的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
韧性战斗的哲学,主要是指对于旧的社会制度与黑暗势力,对人和人性摧残压迫所采取的生命选择和心理姿态.基于对改革中国社会艰难的深刻了解,对于五四以后青年抗争黑暗势力过分乐观和急躁的观察,鲁迅以一个启蒙者独有的清醒,提出坚持长期作战的韧性哲学.他说他佩服天津青皮的“无赖精神”.他主张同敌人战斗中,要坚持“壕堑战”,尽量减少流血和牺牲,他告诉人们:“正无须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韧性的战斗.”《野草》第一篇〈秋夜〉暗示的就是这个思想。
《过客》中,具有这种韧性战斗精神的枣树,变成了一个倔强的拔涉者的动人形象.对于过客的形象,在他心里已酝酿了十余年的时间,用短小话剧形式写的《过客》,一致公认是《野草》的压卷之作,这里包含了鲁迅自辛亥革命以来,所经历所积蓄的最痛苦、也最冷峻的人生哲学的思考.在写完《过客》的两个月后,鲁迅在一篇文章里说:“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
《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或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或是愤慨于“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的声音,也都能在具体现实斗争事件的关注与介入中,进行诗性的想象与升华,抒发和赞美了一种永无休止、永远举起投枪的生命哲学。
与前面韧性战斗哲学联系的,是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反抗绝望的哲学,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的产生的精神产物.所谓“反抗绝望”并不是一个封闭世界的孤独者自我精神的煎熬与咀嚼,而是坚持叛逆抗争中感受寂寞孤独时灵魂的自我抗战与反思.它的产生与内涵,都与现实生存处境有深刻的联系。
《影的告别》是《野草》中最晦涩、最阴暗的作品.假托影与形的对话,它最痛苦也是最痛快的选择,是在黑暗中无声的沉没.《乞求者》抒发了在冷漠无情的社会里,对奴隶式求乞行为的厌腻、疑心与憎恶.《希望》是将“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表现得最充分也最直接的一篇。
复杂的人生哲学,是鲁迅出于改造国民性思想而对于麻木群众一种愤激批判情绪的升华与概括.鲁迅在《野草》里连着写了《复仇》、《复仇(其二)》两篇散文诗,将这一人生思考传达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创作的目的,前者是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后者是有感于先觉者与群众麻木之间可悲的隔阂。
文学家对生命哲学的倾诉并不等于哲学家、政治家的哲学理论的阐发.它没有理论哲学的系统性与严密性。
《野草》这部作品运用了一种与《呐喊》、《彷徨》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这就是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创造者的独特追求造成了艺术传达的幽深与神秘美,同时也造成并加大了作品与读者接受之间的陌生感。
更多文章:
手机拍照全家福比例多少最好看?全家福照片最大彩扩的尺寸是多少
2024年4月22日 16:30
领证发朋友圈的句子(晒结婚证的简短句子 领结婚证朋友圈文案)
2024年3月21日 15:10
公文处理程序包括哪三个程序?公文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包括公文处理功能维护功能和
2024年6月25日 09:00
成也萧何败萧何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什么意思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典故)
2024年2月25日 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