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手抄报(抗震救灾精神手抄报内容)
本文目录
抗震救灾精神手抄报内容
抗震救灾精神手抄报内容如下: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全国防灾减灾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的大地害,这场大地雪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的重大灾难。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表现十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坚强。
2008年6月,川西省太原市有政协委品提议,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有必要设立“防灾减灾日”或“中国赈灾日”,借此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纪念,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
地震分类
地震分类——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自救方法
在教室:迅速的躲避在课桌下,等待震动过去再撤离到安全地方。
在平房:可根据情况充分利用12秒钟时间跑出室外,来不及跑的可迅速躲在坚固的桌下、床下、家具旁及紧挨墙根处,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使用座垫、被 盖等什物保护头部等要害部位,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入的灰尘。
防震减灾手抄报内容 怎么写
防震减灾手抄报内容可以写科学避震,应急注意,防灾减灾宣传标语。
1、科学避震。
预警现象主要包括地面的颤动、建筑物的晃动、强烈而怪异的地声、明亮而恐怖的地光等。可以逃生的时间。从感觉到地动到房屋倒塌,有大约十几秒的时间,只要你事先有准备,就可能利用这宝贵的十几秒钟逃离险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废墟中可以藏身的空间。不要以为房屋倒塌就是死路一条,室内有家具、物品等的支撑,废墟中总会留下一定的生存空间。
2、应急注意。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现象很短,由于剧烈地动,人们行动往往无法自主;但若住在平房,发现预警现象较早,则应力争跑出室外到开阔、安全的地方避震。所谓就近避震,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
3、防灾减灾宣传标语。
加强地震应急演练,提高抗震救灾能力;防灾减灾,构建和谐社会,家家受益;防震依靠科学,减震依靠大家;防震减灾手牵手,美好生活心连心;未雨绸缪防灾减灾,全民参与共筑平安。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提高防震减灾法制保障能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以人为本,防灾减灾。
抗震救灾手抄报创意描述怎么写三年级
抗震救灾手抄报创意描述如下:
1、积极推进防灾减灾事业,构建和谐安校园。
2、防灾减灾手牵手,和谐心连心。
3、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4、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5、防灾减灾系万家,关爱生命靠大家。
6、搞好防灾减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7、手章手积极防灾减灾心连心构建和谐家园。
8、全民动员,群测群防。
9、普及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10、以人为本,防灾减灾。
11、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12、增强防灾减灾观念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13、群策群力防灾减灾,同心同德共建和谐。
14、防灾连接你我他,安全和谐靠大家。
防灾减灾小知识:
地震到来时在各种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地震时的应急防护原则,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
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对策。学校人员如何避震?在学校中,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
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
地震宣传手抄报内容
地震宣传手抄报内容:
防震口号
防震救灾不是口号,付诸行动最为重要。
早防灾,减大灾,早治灾,少受灾。
莫道防灾要花钱,减少损失加倍还。
防震救灾,整治环境,预防疾病。
注意饮水卫生,做好疫情防治。
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落实应急预案,维护公众安全。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奉献爱心支援灾区!
灾害伤人又损财,防灾到位少麻烦。
科学防震减少损失,轻视防震罪责难逃。
参与防震减灾,构建和谐社会。
全民动员防灾,人人参与减灾。
地震简介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地震成因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新全球构造学说,则是形成较晚(上世纪60年代),已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的一个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
地震自我保护方式
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地震时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地震时,关火、灭火是将地震灾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关火的机会有三次,第一次机会在大的晃动来临之前的小的晃动之时,第二次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第三次在着火之后,即便发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钟之内,还是可以扑灭的。
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将门打开,确保出口。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所以,要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当地震时,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在楼区时,根据情况,进入建筑物中躲避比较安全。
抗震救灾手抄报创意内容
抗震救灾手抄报创意内容如下:
一、地震的预警现象和预警时间:
从震区人们的感受来看,从地震发生到房屋破坏,一般约有十几秒钟的预警时间,大震的预警现象主要有:地面的颠动、地声、地光、动物异常举动、建筑物的晃动等。
二、避震要点:
地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一定准备,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就有生存的希望。
三、逃生知识:
1.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2.较安全的躲避地方有:牢固的桌下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家具边;开间小、有支撑的房间。
3.不应采取的行为:跳楼;使用电梯逃生;在狭窄街巷、高楼大厦、高大烟囱、水塔下、电线杆、高压线、变压器下、天桥、立交桥及各类桥下避震。
4.身体应“伏而待定”,尽量蜷曲身体,重心降低,同时,双手要牢牢抓住身边的牢固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暴露在物体外而受伤。
5.保护身体重要部位:保护头颈部:用身边的物品如书包、被褥、沙发垫等顶在头上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侵入;保护口、鼻: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尘、毒气吸入。
防震减灾手抄报内容怎么写
防震减灾手抄报创意描述如下:
1、防震减灾,利国利民。
2、防震减灾,关爱生命。
3、普及防震知识,提高减灾意识。
4、汲取教训,依靠法制,积极防御,共促和谐。
5、掌握科学地震知识,远离地震谣言危害。
6、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
7、灾害之前早预防,灾害来了少伤亡。
8、提高防震意识,落实减灾措施。
9、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社会抵御灾害能力。
10、防震安全知识进社区。
11、防震减灾,从我做起。
12、家事国事天下事,防震减灾是大事。
13、防灾减灾从娃娃抓起。
14、防震宣传进万家,家家幸福安康,平安相伴你我他。
15、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更多文章:
法制安全教育手抄报(关于法制教育的优秀手抄报 法制教育的手抄报)
2024年8月25日 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