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诗词《与诸子登岘山》赏析?与诸子登岘山
本文目录
- 孟浩然的诗词《与诸子登岘山》赏析
- 与诸子登岘山
- 《与诸子登岘山》古诗翻译及赏析
-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翻译
- 与诸子登砚山原文及翻译
-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赏析
- 《与诸子登岘山》原诗及赏析
- 与诸子登岘山译文 | 注释 | 赏析
- 《与诸子登岘山》古诗赏析
孟浩然的诗词《与诸子登岘山》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与诸子登岘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山水诗。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下面就和 一起来了解下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欢迎阅读!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赏析】
孟浩然求仕不遇,心情十分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再联想到自身的遭遇,不仅产生同病相怜之感,一开篇就发出“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感叹。的确,人生有生老病死,人事总是不断地变化着,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今天的一切很快会成为过去,而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就算是羊祜当年所建立的功业,也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了。这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既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也包含着积极的用世思想。
《王孟诗评》:“起得高古,略无粉色,而情景俱称。悲慨胜于形容,真岘山诗也。复有能言,亦在下风。不必苦思,自然好。苦思复不能及。”
扩展阅读:孟浩然丰富的山水诗歌意境
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多。但是他也能够以宏丽的文笔表现壮伟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庐山》。清人潘德舆以此诗和《早发渔浦潭》为例,说孟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养一斋诗话》),正道出了其意兴勃郁的重要特征。盛唐诗评家殷璠喜用“兴象”一词论诗,在评述孟浩然的两句诗时,也说“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见《河岳英灵集》)。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重“兴象”其实也是孟浩然诗普遍的特点。这通过几首不同的作品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得更清楚。《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宿建德江》这三首诗都写了江湖水景,但性格各异。第一首作于孟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他为自己的抱负能够有一试的机会而兴奋,曾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之类诗句。正是这种昂奋的情绪,使他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势磅礴的名句。第二、三首均作于落第后南游吴越之日,前者以风鸣江急的激越动荡之景写自己悲凉的内心骚动,后者则以野旷江清的静景写寂寞的游子情怀,它们的神采气韵是很不相同的。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这是孟浩然写景诗的重要贡献。
扩展阅读:孟浩然的独特诗歌美学观
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主张诗歌要用形象思维,通过诗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形象显示诗歌的意旨。读者“弃象忘言”而得意。他在《本阇黎新亭作》诗中写道:“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学和道家哲学中的“弃象忘言”说,提倡诗歌创作的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孟浩然还主张作诗不必受近体格律的束缚,应当“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孟浩然集》有诗267首,其中五言古诗63首,七言古诗6首,五言律诗130首,七言律诗4首,五言排律37首,五言绝句19首,七言绝句8首。从中可以看出,除69首古风外,全是近体诗,而五言律诗又最多。可以说他是盛唐诗人大量写作近体诗的第一人。但这些诗大都不能算是严格合律的近体诗。如《舟中晚望》、《洛下送奚三还扬州》、《洞庭湖寄阎九》、《都下送辛大之鄂》、《与诸子登岘山》等诗,皆与五言律诗的对偶不合。但诗品家对它们的评价却相当高。严羽《沧浪诗话》就说:“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
近体诗的律式,在孟浩然之前的杜审言那里已经完全成熟了。杜审言也是襄阳人,他不能不知道。那么,他为什么不沿着老杜的路子走呢?对此施补华《岘佣说诗》认为:“五言律有中二语不对者,有全不对者,须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初学人当讲究对仗,不能臻此化境。”这就是说,孟浩然五言律不合律有其深层次的美学原因。他追求自然美,是对初唐过多追求形式美的矫正。他把古风与近体来了一次整合,他的近体多为古风化的近体。将近体诗的格律精神与古风的自然平和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一种“兴象玲珑”的艺术境界。读孟浩然的诗,看不到近体格律的束缚,而是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既接受近体格律,有不被近体格律所累,一切以自然为第一标准。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译文及注释】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 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 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 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 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1、代谢:交替,轮换。 2、胜迹:指上述堕泪碑。 3、鱼梁:鱼梁洲,其地也在襄阳。 【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有谁没有感觉到呢?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又有谁没有感觉到呢?首联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 第二联紧承第一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第三联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岘山怀古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注释 ①秣马:喂马,放马。临:临近。这里是来到之意。荒甸:郊远。旧都:指古襄阳城。这两句写作者骑马来远郊,登上岘山,眺望襄阳城。
②堕泪碣;即岘山上的羊祜碑(碑为方形,碣为圆形。这里即指碑)。
③卧龙图:指诸葛亮的谋略。应专指《隆中对》。
④“城邑”句:战国时襄阳为秦、楚交界之处,故云“城邑遥分楚。”
⑤“山川”句:襄阳在汉水之滨,汉水入长江,长汉经楚入吴,以上两句写在岘山所见辽阔境界。
⑥“丘陵”二句:意思是:丘陵空自高出于平原;而圣贤该有多少已经谢世,二无继起者。慨叹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代谢。
⑦“野树”二句:是说远处荒野林木,被苍茫的雾气遮断了;渡口的楼台在傍晚的烟霭中孤零零地耸立着。
⑧万里客:离家远行的游子,指作者自己。
⑨踟蹰:忧愁徘徊的样子。
赏析 岘山,又名岘首山,位于湖北襄阳城南九里,以山川形胜和名人古迹著称。岘山属襄阳治,名城襄阳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望,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距襄阳县西二十里,为隆中,即卧龙先生草庐对策之地。襄阳故城,即其县治。
陈子昂登临岘山,不觉发思古之幽情,写下这首怀古诗。
开头二句说“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外城为郭,郭外为郊,郊外为甸,秣马于荒甸,说明岘山在襄阳郊外。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平荆州,立襄阳郡,自此“冠盖相望,一都之会也”。诗人登临岘山,俯瞰襄阳,不禁想到晋朝的羊祜、三国的诸葛亮。羊祜喜游山,常登岘山,终日不倦,曾对从行者说过:“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羊祜为太守,清名远扬,很受百姓的爱戴,且有献策平吴之功,终身清廉不营私,唯对岘山的青峰白云流连不已。羊祜病笃,荐杜预自代,年五十八卒。襄阳百姓在岘山、羊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以纪念,望其碑者,无不流涕。杜预死后为碑起名曰“堕泪碑”,就是陈子昂诗中所说的“堕泪碣”。
曹操伐刘表时,表已卒,刘备屯兵樊城,闻讯赴襄阳,曹操即派精锐紧紧追击,刘备兵溃于当阳、长坂;诸葛受命于危难之间,东结孙吴,共御曹魏。赤壁之战,奠定鼎足之势,功盖三分,名成八阵,登临岘山,俯见襄樊,不能不缅怀以南阳布衣而名垂环宇的诸葛武侯。
“犹悲”、“尚想”,点明“怀古”,也抒发诗人斯人虽逝,而凭吊弥深的感情。
以下接诸葛功业回顾三国时代,古之楚地,魏、蜀、吴,各个分据;汉水入江处在夏口,夏口城为孙权所筑。《尚书禹贡》谓:“汉水南至大别入江。”大别山,《元和志》谓指汉阳县东北之鲁山,“南枕蜀江,北带汉水”,孙吴据长江天险,因此诗中说:“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遥”既表现楚地辽阔,又表现事已久远,兼指时空。“山川”句,诗人于岘山之上,思绪万千,见汉水曲流岘山之东,而想到滔滔东去的景象。
三、四句诗人怀想羊祜、诸葛,五、六两句则转谈三国事,并非仅就山川而言,其间包涵了“人谋胜天险”的寓意。羊祜献平吴之策,晋灭东吴诸葛用联吴之策,以抗曹魏;刘备因意气用事,败于夷陵;孙皓以残暴多疑,终致亡国。面对四百多年前的历史遗迹,诗人不禁发出慨叹。
岘山之南,有后汉襄阳侯习郁故居。习郁在此引水作养鱼池,筑以高堤,间种楸、竹。秋来,楸丝垂垂,修竹亭亭,景致怡人。晋朝时的征南将军山简,都督荆、湘、交、广四州,镇守于襄阳,每过习郁园池,必痛饮至大醉方归。常说:“此我高阳池。”
刘景升治襄阳时,筑景升台,常登层台之上歌《野鹰来》曲,死后,葬襄阳城东门外二百步。杜甫十三世祖、镇南大将军,杜预,字元凯,曾在襄阳兴水利,百姓称之为“杜父”。元凯作两碑,一碑沉万山山下潭水中;另一沉岘山山下水中,碑文述己之功业。元凯沉碑时说:“百年之后,何知不深谷为陵也。”陈子在此即借杜元凯沉碑事,并引申其意,即使百年之后,深谷突起为丘陵,亦是徒然。空有丘陵出,无数英雄豪杰、古圣先贤,都已经凋零作古了。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沔水经过习郁的邑城,出安昌县东北大父山,西南流,注于白水,南面有汉光武故宅,后汉人苏伯阿曾在此“望气”,称白水乡光武宅有郁郁葱葱的兴旺佳气。陈子昂借此慨叹郁郁葱葱之气已经中断消失了。“苍烟断”、“晚气孤”,诗人借景抒怀,表达他对时政的忧心焦虑。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诗人来自蜀山之中,所以自称“万里客”,“谁知”,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境,“踌蹰”,指惆怅而徘徊。当诗人凭吊遗踪的时候,缅怀治世良材,有为的将帅以及像羊祜、诸葛亮那样永远为百姓思念的贤臣良相,更希望这样的贤圣,代代不绝。
一个有抱负的人,登山远眺,往往感慨万千。何况所登之山是一座有着丰厚历史底蕴的名山,所眺望之城是一座有着悠久的文化的古城。诗中涉及许多典故,无一不是和岘山、襄阳有关的。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古之思,也是诗人对他所处的时代的含蓄抨击。陈子昂一直是一个孤独者,此诗和《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情绪一脉相承。全诗既是一首高度浓缩,含义深长的山水诗,也是一首沉郁的政治抒情诗。
伤岘山云表观主
孟浩然 伤岘山云表观主 少小学书剑,秦吴多岁年。 归来一登眺,陵谷尚依然。 岂意餐霞客,溘随朝露先。 因之问闾里,把臂几人全。 【赏析】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登鹿门山怀古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沙禽近初识,浦树遥莫辨。 渐到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金涧养芝术,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缆事攀践。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 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注释 (1)鹿门山:在今湖北襄阳市东南三十里,旧名苏岭山。 (2)乘流:乘船渡江;江岘:指汉江沿岸的岘山。 (3)沙禽:沙洲上的水禽。 (4)浦:水边。 (5)翠微:指青绿色山气。 (6)庞德公:东汉时隐士。南郡襄阳人,夫妻相敬如宾,后来携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而不返。 (7)芝:灵芝草。术,即山蓟。均为滋补植物。 (8)隐迹:指庞德公隐居遗迹。 (9)高风:高尚风操。 (10)探讨:指寻幽探胜。
赏析 诗歌先写清晨由水路赴鹿门山沿途所见,再写登临怀古和日暮归去的情景。诗人寻访名胜古迹,登临凭吊先贤的行事,感叹古人高风久逝,丹桂犹存,表达对名哲先贤的缅怀。明代李梦阳评价此诗说:“思致郁密。”
《与诸子登岘山》古诗翻译及赏析
《与诸子登岘山》古诗翻译及赏析1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
①人事: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②代谢:交替变化。
③胜迹:有名的古迹。
④鱼梁:鱼梁洲,其地也在襄阳。
赏析:
羊公碑,在今湖北襄阳南的岘首山上。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淹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处境伤怀,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这首诗感情真挚,平淡中见深远。
《与诸子登岘山》古诗翻译及赏析2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译文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蒙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注释
岘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城以南。诸子:指诗人的几个朋友。
代谢:交替变化。
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登临:登山观看。
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字:一作“尚”。
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鉴赏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翻译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翻译
古诗全文如下: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隐藏网址***
【前言】
《与诸子登岘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山水诗。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平淡中见深远。
【注释】
⑴岘(xiàn)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以南。诸子:指诗人的几个朋友。
⑵代谢:交替变化。
⑶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隐藏网址***
⑷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登临:登山观看。
⑸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⑹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⑺尚:一作“字”。
⑻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与诸子登砚山原文及翻译
1、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2、【注解】: (1)代谢:交替,轮换。 (2)胜迹:指上述堕泪碑。 (3)鱼梁:鱼梁洲,其地也在襄阳。 3、【韵译】: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赏析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赏析1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
唐代: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蒙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注释
岘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城以南。诸子:指诗人的几个朋友。
代谢:交替变化。
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登临:登山观看。
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字:一作“尚”。
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67而建。羊67祜67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简析
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羊祜镇守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他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诗人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颈联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深”指更远处,一望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遗迹。在岘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这两句诗写的是一种萧条荒落的情调,用来陪衬上下文。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
尾联将题目中“岘山”二字扣实。“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蕴含了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自伤不能如羊公那样遗爱人间,与江山同不朽,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纵观全诗,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这首诗感情真挚,平淡中见深远。该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诗的前四句,就是概括羊祜的话。“人事”,人物及其事迹,是有新陈代谢的。一代的人去了,一代的人接上了。这就成为古今。山水今天依然是一个名胜,却轮到我们这一代人来游玩。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湮灭无闻”正是对诗人自己遭遇的真实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感生命之短促,表达怀才不遇之悲伤。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赏析2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译文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词语解释】
①人事:指人世间事。
②代谢:更迭变化。
③往:指已成过去的。
④来:指后来的。
⑤留胜迹:前人留下的古迹。这里指岘山(在今湖北襄阳南)上纪念西晋羊祜的“堕泪碑”。《晋书 ·羊祜传》载:羊祜镇荆襄时,常到岘山上饮酒赋诗,曾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死后,襄阳百姓怀念他的德政,在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这四句是说,社会不断更替变化,寒来暑往,时间流逝,构成了从古到今的历史;羊祜还给江山留下了胜迹,而我辈登临,徒感岁月流逝,给后人能留下什么呢?诗人睹物伤情,吊古及今,抒发自己沉沦不遇的悲愤。这四句诗具一定的哲理性。语言通俗,感情真挚,以平淡深远见长。
【诗文赏析】
《与诸子登岘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山水诗。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平淡中见深远。
羊公碑,在今湖北襄阳南的岘首山上。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淹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处境伤怀,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这首诗感情真挚,平淡中见深远。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有谁没有感觉到呢?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又有谁没有感觉到呢?首联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
第二联紧承第一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第三联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赏析3
原文: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也没有谁没有感觉到。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两句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此处所说的“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
颈联两句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尾联两句将“岘山”扣实。“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赏析4
【诗句】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出处】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意思】水落石出,鱼梁洲清浅;天寒木落,云梦泽广袤无边。
【全诗】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全诗鉴赏】
岘山又称岘首山,在湖北省襄阳县南。《晋书·羊祜传》载,羊祜镇荆襄时,常登此山,曾对同游者慨叹: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辈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孟浩然作此诗,实际上是再度发挥了羊祜当年感叹江山依旧、人生短暂的主题。
诗的前四句即暗寓了当年羊祜的故事,并且不拘泥于故实本身,而是借以生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即羊祜当年对宇宙人生之感叹。三、四句“胜迹”,当指岘山上“堕泪碑”等。相传羊祜死后,襄阳父老感念其德,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继任者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诗人登临岘山,自不免受其感染,但他的感情已不同如羊祜,不是那么简单,其中包含了一些新的因素。随后两句“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鱼梁,洲名,在汉水上游。梦泽,即古代云、梦二泽,在湖北省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江北为云,后世大部分淤成陆地,因并称云梦泽。这两句当写登岘山放眼所见荆楚一带景状,极为壮观。然殷璠尝谓,浩然之诗“无论兴象,兼复故实”(《河岳英灵集》)。这里说的兴象,无非是作者即景生情,借景抒情,而故实则成为更深一层的意义指向。因此,可以说这二句不惟在于景象之描绘,其间还浸透了作者的思想认识。据《水经注》记: “沔水中有鱼梁州,庞德公所居。”庞德公系东汉高士,《后汉书·逸民传》: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使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这里特指鱼梁,或许还牵扯到其欣慕高士的隐逸情怀。最后两句“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羊祜贵为晋朝一方督帅,受命经略平吴大计,虽然他曾有宇宙人生之感叹,但他毕竟与隐者风马牛不相及。而孟浩然则不同,他登上岘山,在感慨人世古今的同时,自己的情感也陷于一种复杂的纠葛之中——他羡慕古时隐者,但他自己却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隐逸者,所以其中注入了作者个人的伤感情绪。
宋代严羽说孟浩然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孟浩然能够从自然生活中获得直接感受,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发为声诗,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却又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与诸子登岘山》流荡洒落,来去浑然无迹,与严羽所说正合。
(“我辈”句)“我辈”二字,浩然何等自负,却在登临上说,尤妙。
(“水落”二句)既登山矣,从上望下,见江水落而捕鱼之梁浅,浅言其露出;从近望远,时天方寒,寒则泽竭,而觉梦泽之深,深又言其杳冥也。
(“羊公”二句)浩然谓羊公爱登此山,身后百姓建碑。我辈今日在此登临,转盼间便为陈迹,后世亦有知我辈登临者否?读其碑文,亦不免泪落矣。(徐增《说唐诗》卷十三)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赏析5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尚在 一作:字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世间的人和事更替变化,暑往寒来,时间流逝,形成了从古到今的 历史。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水落石出,鱼梁洲清浅;天寒木落,云梦泽广袤无边。
晋人羊祜纪念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注释
岘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城以南。诸子:指诗人的几个朋友。
代谢:交替变化。
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登临:登山观看。
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字:一作“尚”。
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羊祜镇守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他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诗人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颈联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深”指更远处,一望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遗迹。在岘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这两句诗写的是一种萧条荒落的情调,用来陪衬上下文。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
尾联中“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平淡中见深远。
该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诗的前四句,就是概括羊祜的话。“人事”,人物及其事迹,是有新陈代谢的。一代的人去了,一代的人接上了。这就成为古今。山水今天依然是一个名胜,却轮到我们这一代人来游玩。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湮灭无闻”正是对诗人自己遭遇的真实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感生命之短促,表达怀才不遇之悲伤。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创作背景
该诗即创作于诗人在家乡隐居读书、写诗自娱期间,具体时间不详。诗人与几个朋友登上岘山游玩,凭吊羊公碑,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正与诗人的处境正相吻合。由此借古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赏析6
【诗句】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出处】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意思】晋人羊祜纪念碑尚在,读后令人涕泪涟涟。
【注释】
羊祜之碑。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十年,有德政。及卒,襄阳百姓为立碑于岘山。凡见其碑,无不流泪。南朝梁·刘孝绰《栖隐寺碑铭》:“召棠且思,羊碑犹泣。”亦作“羊公碑”。借指官吏政德。
【全诗】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全诗鉴赏】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此诗借登山远眺,吊古伤今,抒发了自己身世不 遇、无所作为的伤感之情。晋代羊祐,镇守荆襄,政绩卓著,百姓立庙建碑,岁时祭祀。 孟浩然携诸子登上岘山,见羊公碑在,流芳至今,内心能无振荡乎?首联言人有生老病 死,家有悲欢离合,人事在不断地消亡变化;春去秋来,时光流逝,朝代也在不断循环更 替。此联概括了自然、人生、社会及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具有极强的哲理性。次联紧 承上联“古”“今”二字,江山胜迹在,我辈来登临,其心事浩茫,能不怅然! 颈联抓住时 令特点,描写远望寒冬之景象:冬水下落,鱼梁高露,溪水更清浅;寒天萧森,云梦广阔, 大泽益深远。此境清寒空阔,以冬景衬心境,愈显心情之悲凉也。尾联因景生情,抒发 感慨:四百余年过去,诗人读罢碑文,为何如此伤悲?诗人想到人事变迁,羊公能与山 河同在,能无景仰之意?再想想自己,一介布衣,一事无成,死后湮没,能无悲伤之情? 此诗“俯仰古今,寄慨苍凉”(俞陛云《诗境浅说》);写清空之景,静悟哲理,抒发真情,颇 有意趣,乃上乘之作。
《与诸子登岘山》原诗及赏析
【诗句】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出处】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意思1】前人给江山留下了优美的古 迹,今天我们这些人又来登临凭吊。胜 迹:风景优美的古迹。我辈:我等。复: 又。登临:登山临水,此指登山游览。
【意思2】
古人 (此指羊祜) 给江山留下了胜迹,而我辈今来登临凭吊。诗人吊古伤今,抒发了自己沉沦不遇的情怀。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今天的人又 来到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游览或凭吊。
见瀑布从峭壁顶端倾泻直下,垂 练飞空,水柱撞击在岩石上,飞溅纷扬, 随风飘洒如雾如烟,气势浩大,景色壮 观。遂想起古人诗句“江山留胜景,我 辈复登临”。(李玉兰《瀑布里看瀑布》)
唐蕃石堡城争夺战已经过去了十 二个世纪。“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 临。”如今我们登上石堡城头,环顾茫茫 四野,唯有赤土白草,……(钱中立《石 堡城吊古》)
【全诗】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全诗鉴赏】
登山临水,即景抒怀,是古典诗词的一大情结。这首诗是孟 浩然在登临襄阳岘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不事雕饰,即景会心。
全诗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揭题,古今人事的新陈代谢是社会 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真理。大至朝代的更替小至一 家的兴衰,以及人们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人事总是在不停顿地代 谢——变化着。正是这种变化才有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古往今来。《王孟 诗评》说此诗“起调高古,略无粉色,而情味俱足”。两句哲理性的.诗句为 全诗奠下了一种历史情怀基调。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明君圣贤,一 代接一代,建立了多少丰功伟绩! 今天的大好江山就是这些伟大人物创 造的结果。“江山留胜迹”,江山不改,胜迹长存。山河不会忘记,依然存 有这些伟人的历史足迹。“我辈复登临”,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这 里了,我们将如何传下去呢?我们如何能够创造既无愧于历史、也无愧于 时代、更无愧于后人的功业呢?此诗由历史落笔,进而着眼于吾辈登临 “江山胜迹”,既紧扣诗题,又自然引出下文。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此联对仗工严。这是对眼前景色的生动 描绘。天气寒冷,水位下降,鱼梁洲显露出来。烟雾迷蒙,云梦泽显得格 外深远。一“浅”一“深”,又与前面的深远历史感和诗人的现实情怀相表 里,情景融洽,诗意尽出。前面从长远历史和岘山周边的大环境落笔,还 在虚处。尾联就把“胜迹”落到实处,岘山“胜迹”就是“羊公碑”。晋代的 羊祜镇守襄阳,为国效力,也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后人为了纪念他, 就在岘山树了一块石碑。四百多年过去了,古碑依在,与山常青。历史和 人民是最公正的,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有过历史功绩的人们。读此古碑,诗 人不觉“泪沾襟”,一方面是为古人,伟人可敬;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自己 一介书生,尚无功绩可言,愧对前人,愧对自己,也愧对后人啊!
此诗承孟氏诗歌的一贯风格,自然清新。《唐诗别裁》评此诗“清远之 作,不烦攻苦著力”,评价甚恰。
与诸子登岘山译文 | 注释 | 赏析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尚在 一作:字在)
唐诗三百首,怀古 译文及注释译文 世间的人和事更替变化,暑往寒来,时间流逝,形成了从古到今的 历史。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水落石出,鱼梁洲清浅;天寒木落,云梦泽广袤无边。晋人羊祜纪念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注释 岘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城以南。诸子:指诗人的几个朋友。代谢:交替变化。往来:旧的去,新的来。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登临:登山观看。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字:一作“尚”。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赏析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
创作背景
《与诸子登岘山》古诗赏析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题解】 此诗写秋日登岘山所见风景以及因古迹而引起的感叹。发语平淡至极,至“水落”、“天寒”的索寂景色描写,诗意由平淡转入深沉,进而使“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变得凝重。此诗感染力极强,之所以能引发人们强烈的共鸣,或许在于作者所咏叹的“时间永恒、人生短暂”是古今中外无不同慨的自然法则。诸子:指同游的几位朋友。 【作者】 孟浩然,唐代诗人,生平见前浙江《经七里滩》诗。 【注释】 ①代谢:新陈交替。②胜迹:著名的古迹。③“水落”两句写登山远望之所见:鱼梁洲因水落而显著,云梦泽因天寒而深沉。鱼梁,洲名,在襄阳附近汉江中,汉末隐士庞德公曾隐居。梦泽,即云梦泽,古代大泽名,今洪湖、梁子湖等湖泊,皆古云梦遗迹。 【译文1】 人事变化更替不断,古往今来连绵无限。山川大地留下历史遗迹,我辈又来登高临远。水落石出,鱼梁洲清浅;天寒木落,云梦泽广袤无边。晋人羊祜纪念碑尚在,读后令人涕泪涟涟。 【鉴赏】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以隐沦终老的著名诗人。孟浩然少好节义,壮年时曾在吴越漫游,四十岁时游京师长安,应进士不第,传说唐玄宗对他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稀”的诗句很不高兴。孟浩然求官不成,后归还故园,隐居襄阳鹿门山,心情十分矛盾,仕进与归隐两种心情交撞不已, “朱绂心虽重,沧州趣每怀”,可视为他自己内心的真实表露。孟浩然隐居林下,但与当时的官宦文士多有往还,与张九龄、王维、李白、王昌龄等有诗酬赠。孟诗“文采丰葺,经纬绵密”,写山水,抒襟抱,很是自然生动。李白当时称赞他“风流天下”,对他竟致到了“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赠孟浩然》)的地步,可见当时影响之大。 诗中写的岘山,又称岘首山,在襄阳县南,是一名胜之地。山上有晋代镇守襄阳的羊祜的庙碑,是羊祜死后襄阳人民为纪念他的功业而建立的。羊祜在任时,常造访岘山,尝顾谓从事邹湛等曰: “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岘山的羊祜的庙与碑的存在,说明羊祜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古今代谢,而“湮灭无闻”,孟浩然对此情景,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情绪比较复杂而风格又比较含蓄的五言律诗。 孟浩然登岘山拜谒羊祜的碑庙,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矛盾的,无限的感慨都出自这个矛盾。他本人求仕不成,隐居襄阳故家,尽管自作放达,想多从隐逸生活中寻求仕途栖栖者所不能体验的乐趣,比如春夜里卧听雨摇花落,吟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暮色中闲看归人争渡,构思“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夜归鹿门山歌》)但是心中总还有一种不安,这就是当年在诗中写下过的愿望: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此刻虽已隐居颇深,但仍有“端居”为憾之感;更为令其恨憾的是, “荷风送清香,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夏日南亭怀辛大》)而且诗人预想到,在生活中也很难遇到对自己知音又能有力援引的人物,因而深感未来渺茫,“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就是带着这种心情到古人的遗迹中去找慰藉,要使自己无可寄托的心情,得到一个对象化的表现。可是当孟浩然一旦进一步思维与感觉到这个历史遗迹的意义时,他就发现晋代羊祜这个人物的作为,与他自己现在的.处境又是极为反向的,因为羊祜是以“德冠四海,道嗣前哲”,功业重世,遗爱人间,才被人纪念的。其业绩不是隐居者的闲处逸为,对比之下,自己正是怀有羊公的希求,而在行为上却又在走着与之相反的路,诗人在羊祜的对象存在中观照了自己,认识了自己的存在,他更痛感到,这有碑铭绩的羊祜,此刻才能真正理解自己,成为异代不同时的知音者。“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真正的底蕴原来在此。 这首诗在艺术风格上的含蓄之处,是诗人对于隐居闲处感到十分孤寂,对于岁月空过感到非常惋惜,对于功名求取感到特别渺茫,对于知音知己感到实为难遇,把这些思想感情,全都表现在诗的形象之中,而在文字的表面却不露一丝痕迹,读者若了解诗中的情意,必须透过形象,从中寻求其情调,细加品味,感知酸楚。而人们一当把握了诗的情调之后,含蓄之中又觉特别清楚,决不朦胧飘忽,更不能随意解释。这就有了含蓄格调与真实具体情态的恰当结合。
更多文章:
国庆去乐山大佛玩一次,有哪些需要了解的?乐山大佛自驾游一日游
2024年9月3日 14:10
第二课堂活动地点(杭州吴山广场的有哪些第二课堂地点要四个或者以上)
2024年6月7日 04:00
关于他的记忆(生活中谁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还记得关于他的事吗100字)
2024年7月17日 15:20
一头怪牛,两条圆腿骑它肚上,抓它双角猜是什么物品?一条怪牛身长四脚肥头肥耳到处乱走猜一动物
2024年7月6日 23:50
失眠的说说心情 深夜朋友圈(失眠了发朋友圈的说说-适合深夜失眠发朋友圈的心情说说)
2024年7月18日 04:10
嫦娥和后羿是什么关系 他们之间有什么故事呢?嫦娥跟后羿什么关系
2024年3月7日 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