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如何读书(信息碎片化时代,如何读好书)
本文目录
- 信息碎片化时代,如何读好书
- 智能时代如何读书的看法 传统与现代读书方式相结合
- 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读书
- 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 如何在信息时代高效阅读
-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阅读一本书
-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 网络时代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 信息爆炸时代,如何持续阅读
- 手机时代,读书越来越碎片化,怎么才能好好读书
信息碎片化时代,如何读好书
1 读经典避开经典佳作,一味阅读肤浅的书,就如同害怕成为职业选手,只能永远满足于当业余选手。以前买过《百年孤独》这本经典巨著,几次都下决心要读完全书,可最后也没能做到。因为书中人物名字记不住,各种描述有太多,看几页就想睡觉。读这种书是需要忍受孤独之后,才能领略其中精神的。我们能接触名人的机会小到忽略不计,但是这些人的书却能随时读到的。而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好书,更是精品中的精品。通过书与他伟大思想的交流,对我们自身有很大的帮助。“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中的这句话言简意赅。说的是一种为人的智慧和境界,涵盖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为人处世方面的学问,实在是好句。
2 培养坚强只要能用读书填满独处的时间,就能减轻内心的孤独感。常听人说心情低落时多看看书,能消解心中的情绪。看伟人传记中的人们的亲身经历,会觉得原来我也不算太糟嘛,比我惨的人还多着呢。所以读书不仅仅能从他身上得到能量,它还会像吸水纸一样,吸走我们精神上的负面能量。在读《无人生还》时,我完全把自己代入到小说情节中去,猜测到底谁是真凶。这种感觉很奇妙,自己跟着书中人物一起冒险解谜,体验了奇特的人生经历。当最后答案揭晓时,在佩服他精妙构思的同时,也对人性阴暗面有了更多的了解。看看心理学方面的通俗读物,是很好地自我分析方式。找到焦虑的源头,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找出真实的自己。不知不觉地度过低谷期,又恢复干劲儿继续前进。
智能时代如何读书的看法 传统与现代读书方式相结合
1、充分利用智能时代的“读书神器”来读书,比如微信读书、手机小说、电脑阅读等等。智能时代信息多样化,文化多元化,可以迅速开阔人们的视野与拓展知识面,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种很便捷的读书途径。 2、如果“快餐式”的阅读让人疲惫,可以选择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把书捧在掌心,感受知识的沉静,感受平静阅读的力量,可以充分放松身心或者发挥想象力。 3、传统与智能的读书方式相结合,让人既跟上时代,又不忘历史。
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读书
时代在进步,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变革,牛车已经变成兰博基尼,马车已经变成法拉利了。作为读“书”人,从连竹简都没得读,变成铺天盖地的电子书了。从无书可读到书读不尽,形势变化了,读书的方法也需要随之进步了,面对着参差不齐的书籍质量,开卷已经不一定有益了。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效的读书,有效的学习,是我们新一代读书人面临的新课题。
一、知识的选择知识是无穷尽的,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以前我经常想,我想学这个,我也想学那个,变成了一个资源收集控,硬盘里储存了各种的学习资料,只要觉得新鲜的好像都想学,最后呢,资料在硬盘里放了十年,基本没打开过。贪多反而什么也得不到。痛下决心,放弃那些没用的,考虑自己真正需要学习的东西,做出最明智的选择才是首要问题。二、知识的甄别选定了一个内容要学,上网一搜,资料像潮水一样,无穷无尽,即便想看完材料恐怕都得穷尽一生,我们阅读信息的速度还没有信息产生的速度快,这样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读遍相关著作?这根本就是痴人说梦。那怎么选择那些内容进行学习呢?其中一个方法是专题式,对一个问题刨根问底,一个问题牵引着一个问题的学,有针对性,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能学得进,能记得住,能用的好。以了解为目的的学习根本不是学习,因为很快就会忘记,也许只有我是如此。三、知识的传播对于知识的传播,很多人都深有体会,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想找一本好书却很难。有人去参考各种读书榜,殊不知各种销售榜都是销售单位按照需求来安排的,他们推荐的都是他们有存货有利润的。而真正的经典著作的评分却不一定好,虽然这和作品的可读性有关系,但好书遭到埋没是不可忽视的现实。其实现在网络卖书的时候,评论是很重要的,如果一本书得到的好评多,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书籍的质量的,当然不光是印刷质量,但是网络销售中有很多差评都是在评价快递的,这样的差评对推荐书籍本身是没有帮助的。怎么样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很重要的。如何鉴别一个评论是否有效,像亚马逊上,对评论进行评价的体系就是个好方法。现在是自媒体爆发的时代,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在制造海量的信息,信谁的?自身具备对知识的甄别能力太重要了,要不然,铺天盖地的噪声会把你打垮的,就算你挺住了,信息噪声对你的消耗也是巨大的。
推荐一些读书方法(1)泛读就是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2)精读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3)通读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4)跳读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5)速读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取"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6)略读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7)再读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8)写读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9)序例读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10)选读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如下:
1、获取大脑过滤器——过滤掉不会改善你的信息
在互联网上滚动是一种被动的知识获取方式。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量总是超出我们可以处理的范围。所以要过滤你获取的信息,关注你需要改进的地方。
2、将信息带入真实世界——练习你读过的事情来确认你的学习
只有应用知识,知识才会有用。如果你试图学习一项新技能,你必须做你在研究中所学到的事情。当你不用思考就能掌握诀窍,或者不用挣扎就能回忆起信息时,它就是你的了。
把电脑屏幕上的信息带入现实世界并不总是那么容易的。第一次尝试某事时,你很有可能会失败。当你跌倒时你可能会放弃,甚至你的大脑都会衍生出一个故事来阻止你学习。所以要明确,犯错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练习,接受反馈
养成并应用你所学知识的习惯是很好的,但是你自己能做的只有这么多。你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把你的技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你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反馈循环的自我评估来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位置,但是如果你取得更大的进展,就请向别人寻求反馈。
因为自我评估很容易停下来,你会说服自己做的一切都很好,但是你并不知道自己哪里还有欠缺。而他人的见解可以帮助你决定下一步应该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哪里,这样你才能不断进步。
信息时代的新要求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逐步的普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人们的学习速度在不断加快,也就是说从数字处理时代到微机时代,到网络化时代,学习速度越来越快,这要求我们的管理模式也要适应新的特点和新的模式。
如何在信息时代高效阅读
在信息时代高效阅读的方法:
选择优秀的书籍和文章精读,很多名人都在推荐海量阅读、快速阅读,也就是说,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广度和认知能力,但不一定要全书阅读,你只要掌握作者的核心观点就够了。
积极总结和做笔记,很多人读完书后依然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比较可惜。好的书籍其实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和思想,或者带有很强烈时代的烙印,有些书籍,你一旦读过,就可能忘不了。好的文章也是一样,堆砌华丽辞藻文字,远不如娓娓道来的真感情更有力量。
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通常是指计算机时代或者数字时代,是指在现时代,个人都有能力去自由传递信息,以及实时获取信息,在过去很难做到,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
信息时代和数字时代以及数字革命的概念有关,信息时代是从工业化衍生的工业化革命的传统工业经济转变为以信息管理为主的知识经济,亦即信息化社会。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使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重要地位。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阅读一本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一本书,讲究效率,首先要学会如何选书,其次要学会如何读书。
一、如何选书
制作购书清单,可以避免盲目选书,从而找到我们真正需要的图书。避免人云亦云,一时冲动购买后,束之高阁看了几页或者根本就没有看,就随手扔到一边了,导致堆积一堆图书存货。
收集日常生活中所有与书相关的信息,记录想读和需要读的书,这样做可以减少与内容乏味、自己不感兴趣的书的接触,提高选书的“命中率”。在一张白纸上制作购书清单,清单内只要有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这三个信息就够了,这样无论你在任何时候,只要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都可以将它列在清单内。到了书店,拿着清单就可以直接决定是否购买。
二、如何读书
使用笔记读书法,强调“输出倒逼输入”的方法,以带着做笔记的目的去读书时,我们的读书过程就会有所侧重,输入质量也会有提升。《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到在阅读过程实施“筛选程序”,通过“通读”、“重读”、“标记”、“准备摘抄”的方法,把实在无法割舍的内容筛选出来,就是这本书对于我们最大的价值所在了。 个人认为这个方法还是比较有参考意见。
过程如下:
1、通读:阅读时,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2、重读:第二次把折角的几页重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很好,就把那一页另一个角也折起来。
3、标记:再重新读一遍折起上下两角的几页,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做记号(普通直线:重要;波浪线:非常重要;圆圈:关键词、关键句等)。
4、摘抄:接下来,再读一遍标记内容,如果还是无法舍弃,就抄在读书笔记上。
对此,你有什么好的阅读方法吗?欢迎留言一起交流!
职场达人/EXCEL高级培训师 微信公众号:职场天蓝
分享职场经验,提升职场实力 欢迎关注!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深阅读》是一年读书计划的第二本书,也是一本关于阅读方法类的书籍。这本书的作者是斋藤孝,他是日本明治大学的教授,也是一位教育学者,出版了许多商务、教育学方面的著作。在读书方面,斋藤孝也有着独到的见解。斋藤孝先生认为,人类的发展历史是由书构筑起来的,也是由书传承下来的。书的重要性,值得人类永远铭记,哪怕今后电子书普遍取代纸质书,这一点也不应改变。然而现实是现代人的精神力量却要远弱于从前,人们越来越缺少战胜困难的积极心态。作者在书中提到,现在的年轻人在踏入社会之前的学生时代,所面临的竞争和考验不再像过去那样激烈严苛,因此精神力量也很难得到锻炼。可是一旦踏入社会,情况就会变得完全相反,考验难度较之从前更高。加上现在的就业形式严峻,毕业生被要求一踏入社会就拥有“立即战斗的能力”。再加上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的信息不断涌入,一旦处理不及时就会造成过载。而这导致了他们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都很容易陷入走投无路的困境。作者认为想要战胜困境,必须拥有不可或缺的思考能力,以知识为基础,通过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确立价值观,并据此给自己定位。之所以会出现无法快速抓住事物本质并做出判断,是因为我们的思想越来越肤浅。要想阻止这种趋势,我们只能重新唤醒坚韧的意志力,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读书。在作者看来读书有三大意义:1、以获取信息、得到资讯为目的而读书。2、为了愉快且有意义的度过独处时间而读书。3、为了锻炼自己、丰富精神而读书。人类的思想好比流淌在地层深处的纯水,我们平日面对的各种麻烦,则是河流表层的浊水。浊水喝着很苦,但只要向下深潜,就能找到清流。关键在于,我们首先得知道底下存在清流,然后还须具备“深潜力”。而读书,就能教会我们掌握这种“深潜力”。01 如何提高读书兴趣 001 去书店买书现在网络电商的发展使书店不再如过去那般热闹,读者想要什么书只需在网上一搜便可直接配送到家,足不出户就能读到世界各地时空各异的名家思想,委实是一个方便快捷的方法。但网络购书存在的问题是,因为书来的太容易,反而使得读书的过程似乎不如从前那么有趣。相较于网购,去书店买书的优势在于,只要多走几步,就能见到无数本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的书。偶尔拿起来翻一翻,确认里面的内容,而不是仅仅依赖书名或书评。这种场合不仅重要,也能带来乐趣。遇见新书,萌生对未知领域的兴趣后,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兴趣”“好恶”这些感觉本身,其实是相当含糊的。或许现在太过于看重“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想法”了,反而使自己的世界变得局促狭窄,阻碍自己认知人类的广度和深度。002 阅读影视剧“原著”我们有时候看电影电视剧,会对原著和作者产生兴趣。看过电影之后再读原著,就能恍然大悟,觉出文字世界的细节之丰富,而这正是妙趣所在。不过,这个办法只适合那些没有读书习惯的人。本书作者斋藤孝的建议是,先读原著再看电影。因为事先观看影像,会剥夺在大脑里把文字变成影像的乐趣。读书的伟大妙趣是能把原本只是排砌而成的文字,在脑海里逐渐变为影像和声音。我们在观看由书改编的影视剧时,常常会出现这些情况:只要看见演员或配音演员的名字,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很符合人物形象”“不会真由他来演吧”等印象。又或者,在观看电影或动画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认为“还是书更有意思”。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影视剧拍得太幼稚,而是因为自己脑中形象的“完成度”太高了。读书所带来的形象唤醒力,能够彻底锻炼我们的头脑。毫不过分地说,所谓“聪明的人”,正是指这种能力强的人,因为这是人类才有的高级能力。003 顺藤摸瓜寻找“下一本书”现在很多网上的购书网站都会在一本书的后面附上类似的书,或是购买此书的读者还会购买的书,很多时候这些推荐书单常常能给我们以新的乐趣。譬如在亚马逊等图书网站上检索,能看到“经常一起购买的商品”“购买此商品的顾客也同时购买”等相关介绍。光是浏览这些书目,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自己的兴趣。还可以关注特定的书评家。这些书评作者的评价也很有意思,光看写下的文字,就能大概知道对方读过多少书,知识是否渊博,从而判断其评价是否可供参考。比起这种读完一本再找另一本的接力式做法,更常见的方式是一次性同时寻找多本书。当然,全读一遍不太可能,但这样做能针对某一主题做到包罗性地了解。而且读过的书越多,应该读的书也会随之呈现等比级数的增长。养成经年累月的阅读习惯,加深修养自不必说,读书本身就会成为莫大的享受。004 阅读“天才的一生”古往今来,各种世界伟人或知名人士的自传、评传、语录之类的书,是很多人爱看的一种体裁。不过,若是单纯只为憧憬膜拜而读,那就太浪费了,完全可以进一步深入阅读。作者斋藤孝认为,读这些书,本就不是为了获得知识,也没有拓宽想象力的乐趣,但能让我们感受到成功者和天才们所拥有的“闪光点”,我们可借此激发积极性,或者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阅读这些被称为“天才”的人物的一生,能给我们以最丰富的启迪。我们在惊佩于人类竟能拥有如此爆发性能量的同时,也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那些立志奋斗并终获成功的人物,一般都有自传、评传或语录。关键在于,阅读时要记得寻找那些能为己所用的内容,着眼于其中的本质部分。02 如何养成阅读习惯 001 自问自思我们常常遇到读完一本书似乎只是明白了作者大概在说什么,却从未想过作者说的是否正确,是否有实践的意义,总是处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这种只是一味读,却不深入思考的读书方式除了增长我们的见识之外,无法再提供更多的价值,比如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在作者看来,这种现象是因为我们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而读书恰恰需要边问边读。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善于从书中寻找答案,但我们并不善于主动地从书中发现问题。比如数学界的费马大定理,为该定理给出证明的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固然伟大,但发现(预测)该定理的费马无疑更伟大,因为是他把这个巨大的难题抛进数学界,令其中的所有人为之着迷。正是因为有了问题,人们才会关心并试图找出答案。即便拥有再优秀的头脑,没有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无济于事。读书也是如此,养成边提问边阅读的习惯,能有效提升阅读兴趣和关注的持久力,阅读更具有主动性,更容易吸收书中的内容。作者在读书时若遇到作者的提问,会用括号把问题括起来。就算不是明确的提问,但若产生“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定义应该有其理由”这些疑问,就会同样用括号括起来。如此,作者首先能弄清楚作者是以怎样的问题意识来写这本书的。更容易理解对话如何展开,也能预想到接下来会出现怎样的提问,甚至自己也能养成边提问边思考的习惯。002 阅读时挑选方法和时间作者在书中提到自己的读书节奏,基本是一晚上读一本多。并且一般是等到“想睡觉”之后再翻开书,因为不能熬夜,所以读书的时间很有限,但因此也很珍贵。即便作者的读书时间如此短,他依然保持了一个晚上就能读完一本书的速度,而且并非走马观花、一掠而过的读法,每本读到的书也确实转化成了自己的东西。这其中关键在于作者是根据不同的书来改变阅读速度。也就是说,读书也要具备换挡的感觉。有时一本书只需10分钟,有时则要花10多个小时。在读哲学书籍时,甚至会出现以年为单位来阅读的情况。总而言之,要根据读书的目的和书籍的难易程度灵活应对。很多时候影响我们读书速度的因素还有书籍本身很难读的原因。正常来说,越有价值的书往往越难读懂,在看到这些书时可能就会犹豫该不该开始读。作者建议在这种时候,就不要犹豫,直接开始读。可以事先做好需要花些时间的心理准备,使其成为生活中的固定节奏,一直坚持下去。在开始阅读之前,弄清楚难懂的原因,确认是由于翻译不到位,还是内容本身过难。若是前者。就直接放弃那本书,寻找其他译本。若是后者,可以事先阅读解说书籍,或选择附有注释的译本。在掌握一些预备知识后再读这些书籍,即便是难懂的书,往往也能逐渐理解。即便有不理解的部分,也没必要过于自卑,此时可以优先选择跳读。如果遇到不明白的部分,完全可以跳过去,先读能理解的部分。等回头再看难懂的部分,就能大概知道讲的是什么了。有计划的规定读书时间也能帮助我们养成读书习惯。例如,可以把晚十点半到睡前的这段时间定为读书时间,还可以在十点半就关闭手机和网络专心读书。此外,还可以利用坐车时、泡澡时等等时间段,随时随地均可读书。有时还可以换个读书环境,不妨外出读书,譬如去咖啡馆这种地方。比如平日白天,利用吃完饭或坐车前的空暇时间,只要有个15分钟或20分钟,就可以跑去附近的咖啡馆或茶吧。尤其是买完书以后立刻顺路去咖啡馆,特别有效果。读书的兴致,在刚买完书的时候是最高的。003 以输出为检验标准说到“读书”,其实是存在若干标准的。有时走马观花就算“读过了”,有时则会读得出神,记住每句话每个字。关键在于从中吸收了多少内容,这些内容又是什么样的。“是否能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是衡量标准之一。比如针对一本书,若能像大学讲义那样花一个多小时解说,就证明吸收度非常高。然而,要读到这种程度,需要相应地花费大量时间,而且只要不是大学教师,发表成果的机会就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标准不妨设定得再宽松些,比如“是否能把书的内容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向别人说清楚”。总之,应该围绕要旨来说明。有时候读完一本书,或许内容能在脑中积淀下来,但若找不到机会将其调取出来,那就跟塞在书架最里面从没读过没什么区别。这样一来,阅读所用的时间和劳力就白白浪费了。既然如此,倒不如从一开始就以“一两分钟讲清楚其内容”为前提,然后再开始阅读。作者在书中建议到,想让“输出阅读”变得更有效,需要满足两个要点。第一,讲述时不要采取俯瞰全局的角度,应该以自己的感性、体验为主体,比如自己对这本书的哪些地方感兴趣,对哪部分内容印象深刻。至于作品梗概或内容简介,只要看看各出版社提供的目录或网络信息就能知道。反正是自己说,不如加上自己的体会。留意这样的输出,也有助于强化记忆。第二,在说明时尽量引用书的部分内容。记住这一点,读后的记忆和印象就会更容易被唤醒,也就是成为阅读的“证据”。004 举办“读书会”开读书会并不是为了“修行”“锻炼”等死板的目的,而只是单纯因为有趣。例如,看完一部电影,朋友之间往往会彼此交流感想和意见。再比如,针对喜欢的音乐或体育选手,大家会各自评论,交换信息,这都是家常便饭。至于人数,两三人足矣。基本规则只有一条——大家事先指定一本书,在读书会前都要读完。到了读书会当天,大家只要像前文提到的那样,不断讲解内容就可以了。这样做有不少好处。首先是读书有动力。既然对方也会读,自己当然不好意思马虎敷衍。同时,又因为这种场合并不要求精确细致,要讲解的内容也不是特定的多本书,所以允许做出大胆的阐释和发言。这种适度的紧张感,能够增强进取心和集中力。而且别人介绍的书,还可能是自己平时不读的题材。相互介绍的书,应该不是那些过于难懂或水准很低的书,所以读到好书的可能性很高,是拓宽视野的绝佳机会。另外,这样也能加深对一本书的理解。听着对方的评论,往往能惊讶地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理解”。这样一来,既可以按对方的观点重读一遍,也可以试着提出反对意见。当别人的光芒照亮自己的盲点时,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被激发。可以说,这正是参加“读书会”的最大乐趣。还有一点,读书会能让自己与对方的距离一下子拉近。根据对方介绍的书,就能大概知道对方的兴趣爱好,下次再介绍书时,就会想“这本书也许比较适合他”。同样,自己指定的书,也能让对方大致了解自己。03 如何增强读书力 001 转换阅读:将内容融入自身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看法:世界上的所有现象若用“y=f(x)”这一函数式来解读,都会很有趣。其中y是创意,x是素材。根据函数“f”,将对应现象代入“x”,即可得出“y”。这一能够解释世上所有现象的函数式,当然也能用于读书。首先,世界上的伟人、贤人和作家,或许都有各自的函数“f”。譬如,爱因斯坦观察世界用的是“爱因斯坦转换”,梵·高用的则是“梵·高转换”。这些转换方式是一个人的思考轴心,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是思考方式和观念。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与伟人、贤人共享视角,产生“世界上还存在这种想法”的感叹。如此就能大概预测该作者下次会使用怎样的转换。为了确认这一点,可能就会想读该作者的其他作品。又或者是通过阅读主题相同但作者不同的书,使转换方式“f”的不同得以凸显。像这样享受“f”的乐趣,是读书的妙义之一。在阅读了大量书籍后,我们就能确立自己的“f”,进入“融入经验的阅读”。将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经验联结起来,对作者所描述的现象或想法产生认同感。这种感觉与其说是获得书中的知识,不如说是将其融入自己的身份。如何寻找到自己的“f”呢?答案很简单,输出是最好的办法。想向别人说明某本书的内容时,若只讲述梗概大意是很无趣的,最好能添加自己的想法和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具体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对象改变输出。譬如你是小学教师,想教学生“E=mc2”。暂且不论你自身的理解程度,倘若一律按教科书照本宣科地讲解,学生一般是理解不了的,需要你根据各个对象分别下一番工夫,而这正是你作为老师的能力的体现。另外,思考的过程也会加深你自身的理解。另一类是面向非特定的多个对象自由发挥。例如,作者经常让学生针对自己读过的书做一分钟报告。这份报告并不能是单纯的陈述概要,其中必须引用原文,而且在讲述时,要将选择该部分的理由和自己的有趣经历结合起来。这既是对自己记忆的追溯之旅,也是当众发表观点的好机会。这样的经历能让我们发现读书本身的乐趣。002 “师事”阅读:沉浸在“宗师”的世界里所谓“师事”,指的是尊某人为“师”,随之学习。这里的读书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获得知识和信息,而是因为尊敬作者的思想和人格,才持续阅读其著作。因此,也可以叫“尊敬阅读”。尊敬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人。好的学习姿态是无论那个人说什么,都暂且接受下来。而且,应该阅读的书并不一定仅限于该对象的作品。曾经对其影响很深的书,或是其推荐的书,也值得一读。即使是超出自己的兴趣范围、绝对不会选择的书,也包含在内。这种读书挑战会使思维变得灵活。“师事”阅读的关键是将这样的热情投入到漫画以外的其他书里。若我们无法体会到其中的好处,那并不是因为书不好,而是我们的读书能力还不够。变得谦虚,不以自我为中心,也是“师事”阅读的一大优点。读书是漫长的过程,不必始终追逐同一个人的脚步。若将一个人过度神化,反而存在迷失自我的危险。最合适的方法是每过一段时间就寻找另一个人,也就是尝试“自立”。003 “吐槽阅读”:增强亲近感跟“师事阅读”正相反,这种方法是以吐槽为前提的。对书中的信息逐一唱反调,譬如产生“根本不是这样的”“这话可说大了”“怎么可能呢”这类想法,这就是“吐槽阅读”。“吐槽”阅读,并非毫不掩饰地坦露敌意或表示憎恶。就像相声的捧哏和逗哏一样,在爱着对方(书)、理解对方的同时,敏锐地严加追问。此时需要具备向脑中注入异物般的违和感、不放过任何一个包袱的紧张感以及决定如何发言的瞬发力。也就是说,情绪要时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这种“感情用事”的状态下阅读,大脑除了记住书中的内容,还会记住当时的情绪,所以有助于巩固记忆。也就是说,吸收率会得到提高。004 “一生一遇阅读”:与书的邂逅如果偶尔遇见的某人表示某本书“很有趣”,或者偶尔看到电视节目在介绍好书,请将其视为“一种缘分”,记在心里,在空闲时间把书找来阅读。这就是“一生一遇阅读”,很多时候它都能带来值得回味的邂逅。无论是人与人的关系,还是书与人的关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相遇很重要”。与书的相遇,相信缘分也没坏处。在一辈子的时间里,让人有“遇见你真好”之感的书变多,就能带给人丰富而幸福的人生。而且人与人的相遇,有时会彼此造成伤害,而书就不会。就算遇到无聊的书,最多也只会觉得“浪费时间了”,伤口不会扩大。因此不要轻易错过与好书相遇的好机会。在读这些书时,最好不要走马观花地一掠而过,应该画线标出重要语句,写下各种注释,将内容铭记于心。这些书将会被视作自己的财产,永远放在书架上,而不会卖给旧书店。等这些书达到100册、200册乃至1000册,也就是经历过一千次缘分的相遇时,你就会觉得“不读书的人生是难以想象的”。005 “安定剂阅读”“兴奋剂阅读”:百药之长“安定剂阅读”的目的是使自己的精神稳定。简单来讲,就是把已经知道的事情重新确认一遍的读书。例如占卜书,以及面向大众简单介绍心理学的书,都属于这一类。这样的阅读是为了让自己觉得“果然如此”,从而接受书中的观点。譬如小说,选择有熟悉角色出场的系列作品,或是被评为“催人泪下”的作品,就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安定。与此相对的是“兴奋剂阅读”,指的是阅读像前文提到的《禁闭岛》那样的书,进入异常的世界,体验震惊、兴奋等刺激情绪。不仅限于小说,伟人们的传记或自传等作品,也会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兴奋。例如,阅读梵高的一生和他写下的书信,就会震惊于其人生的与众不同。再比如,接触冈本太郎、爱因斯坦、本田宗一郎等人的生涯,就会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从而实现自我鼓舞。“安定剂阅读”和“兴奋剂阅读”之间并无好坏之分。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状况,在不同时间适度地分别使用这两种方法。可以事先准备几本分别适合两种方法的书,这些书是“特效药”,在需要的时候其效果应该胜过任何药剂。006 “标签阅读”:刺激自己的求知欲每个出版社都有各自的“标签”,比如××文库、××新书。“新潮文库”“岩波新书”“讲谈社学术文库”就是其中的代表。把每个标签下的作品通读一遍,这就是“标签阅读”。这些学术文库类的标签,代表其中的书已经过精挑细选。选择其中的书来读,一般不会踩雷。而且即使没能全部读完,也能带着“这是在学术上受到很高评价的书”的信赖,继续读下去。对读者而言,只要在如此丰富的变种当中找到“或许能刺激自己的求知欲”的标签即可。眼下要做的,就是扩大阅读面,寻找这样的标签。007 “据点阅读”:汇集知识“据点阅读”是指,以某本书为契机,拓宽读书的广度。它给人的印象,就如同先建好一座大本营,然后收集与之相关联的各种书的知识和信息。譬如《论语》,如果一开始就阅读原文,可能会感到迷惑不解,但若是事先读过与《论语》相关的辅助类书籍之后再读,就会轻松很多,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容。也就是说,“据点阅读”是先以辅导书为据点,然后再挑战原著。有了预备知识再去阅读,要比从零开始更容易理解,也能减少因读不懂而放弃的机率。008 “快速阅读”:一口气读完长篇小说很多人在阅读长篇小说时,总是坚持不到高潮部分。读完开头的50页还不难,但后面就只靠着一股惯性,结果往往半途而废。在这种时候,可以使用一种比较特殊的技巧,就是只读对话部分。哪怕是再不容易读懂的书,描写对话所使用的语言一般也会比较简单。而且,优秀作家的作品,对话部分也会很出色。因此,只要把握住最初登场的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即使略过情景描写的部分,也能跟上主要情节,而且阅读速度肯定很快。从感觉上讲,估计能提速3~5倍,一晚能读300页。就好像一趟列车,在多数车站均不停车,速度自然很快。这种阅读方式就是“快速阅读”。按一般的速度,读一页大概要花一两分钟,100页就是两三个小时。能把两三个小时缩短为一个小时,本身就是相当了不起的成果。这是“快速阅读”的第一步。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速度还会变得更快。但需要注意的是,“快速阅读”并不是所谓的“速读”。“快速阅读”不是一站不停地长驱而过,在某些“车站”还是需要停车的。尤其是大型车站,停车时间较长,这也是没办法的。因此,优先确保内容的读解,“快速阅读”才不会错失重要的内容。009 “跳读”:不为人知的优点很多资深阅读者都说作品的深度恰恰体现在细节描写和字里行间。这种说法确实不错,如果条件允许,精读一本书当然是最好的。但现实状况是,对很多人来说,精读几十本厚达三四百页的书是非常困难的。有很多人从一开始就会放弃,打算过从不读书的一生。与其一辈子都拒绝读书,不妨使用快速阅读法,至少还能与书保持接触。就像是文艺作品经常被拍成电影,但并不是其中所有语句都会被置换成影像,而是会摘选有趣的部分,再根据对话推动情节。快速阅读,也就是在日常读书时对此进行的实践。通过快速阅读顺利读完一本书,能让我们对自己的读书力充满自信。越是厚重的古典作品,自信越能变成快感。而且,不断的阅读能显著提高我们的阅读量。以前可能一个月只能读一两本书,现在则可能一天一本,也就是一个月能读30本书。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海量的信息如洪水般席卷而来,稍不留神就会被淹没在信息的浪潮里。因此,只有具备思考的“深潜力”,才能在广泛的信息中准确的发现那些隐藏在书背后的清流,也即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读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伟人们的存在,跨越时空地域也能吸取其精华。不知不觉间,我们了解了这些伟人们毕生的智慧,就仿佛在阅读的过程中与其完成了一次沟通,成为了彼此的朋友。如此一本本地积累,便可在内心深处形成由他人组成的郁郁葱葱的“森林”。在本书中,作者称之为“贤者森林”。事实上,这个世界对“大人”的定义标准,正是内心拥有“贤者森林”的人。此外,读书的价值不仅仅是体现在认知世界,还能帮助我们认知自我,思考“人为何而活”这种本质问题。当我们遇到类似恐慌或是空虚这种感觉时,当我们困守于迷茫之境无处逃脱时,书能为我们照亮出路。有些人喜欢通过文学来讲述,也有些人善于从科学的角度加以引导。每个人的方式不同,全看自己如何选择。从书中学会以不同的视角观察世界和人生,我们就能拥有充实丰盈的心境。作者在书中说到,不是“读书比较好”,而是“不读书不行”。读书能帮助我们培养思考力,可以说不读书的人生不叫人生。“读书的人生”是不断前进的人生。遇见好书后的喜悦,会持续激励我们。读书的人肯定会觉得:“读过这本书的现在的人生,与没读过这本书的以前的人生,确实不一样。”
网络时代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1 “知识就是力量”是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这句话同时也是对读书目的作用的一个阐述,在过去的年代,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而读书的主要目的也是为获取知识。 但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获取知识或者说信息已变得极为便捷,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这就是日本知名教育学家斋藤孝《深阅读》里所要谈论的话题。 斋藤孝,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为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专业为教育学、身体论、交流论,著有《学会学习》《提问力》《规划力》等。 他在本书里从多方面阐述了读书的意义,并对应该读什么书,如何选书,如何培养读书习惯,如何增强读书力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2 斋藤孝认为读书有三大意义:一是为获取知识信息;二是为愉快且有意义的度过独处时光,促使大脑充分发挥想像力的读书,三是为锻炼自己、丰富精神而读书。 三种读书都是我们需要的,尤其是第二种和第三种,能用来填满你的独处时光,减轻你的孤独感。这点我深有体会,因为喜爱读书,我很少觉得独处是种痛苦,相反常常自得其乐。 本书重点谈论了第三种阅读的意义。 作者认为如果只为拓宽知识面,上网足可取代读书,但是, “要想更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得先确保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达到足够多的深度。” 要做到这个,要么与杰出人物一起生活,也要么去大学听课,但二者实现都有难度,也有风险和时间限制, “既能接受杰出人物的教诲,又能按自己的节奏学习,同时风险又低的方法,就只有读书了。” 读书就是学习贤人的视角,我们在书中接受贤人的正能量,有效排解自己的负能量,在没有攻击性的环境中重新审视自己。 一本一本的书在我们内心累积成“贤者森林”,从而“启动”我们的大脑和心灵,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 基因研究权威村上和雄先生在《启动的活法》中指出,人类基因的99.5%是完全相同的,个体能力的差异是由每个基因的“启动”程度决定的,接触一流人物是启动基因的方法之一。 我们很少有这个机会,但读书可以帮我们间接实现这个目的。 现代社会的精神力量来自不可或缺的思考力,不只需要思维速度,还需要足够的思维深度,读书可以帮助我们。 书中举了一个极端例子,日本有个作案手段极残忍的杀人嫌疑犯,看起来并非凶神恶煞,审判员问他:“如果能回到过去,你希望回到什么时候?“他回答:“我想回到学生时代,多读些书。” 作者将他与我们每个人联系起来,遇到麻烦时如果眼里只有麻烦,很易生出绝望感,但如果你通过读书,了解到古今中外那些深重的苦难,你就能变得冷静和坚强。 作者认为 “人类深处的思想已达到极其深入的程度,犹如地层深处流淌着的纯净的水。” 我们平时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麻烦,只是表层的浊水。 如果我们具备“深潜力”,我们就能知道并找到它下面存在的清流。 通过读书,我们就能掌握这种“深潜力”。 3 而要让读书达到深化思想,升华精神的目的,必须要选择“优质”的书。 我们身处信息爆炸时代,但人们往往满足于获得肤浅的信息和娱乐,不重视读书,尤其不重视获取直达心灵深处的知识,精神变得浅薄和脆弱。 作者认为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也许生活在一个信息匮乏的时代。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重视读书,重视读好书。作者认为的好书主要有文学经典和其他领域经典名作及名人传记等,读古典书有困难时可从解读书读起,当然也要重视“当代古典”。 选好书以后就要开始阅读。 作者提出了持续读书的5个习惯:一是边“问”边读,二是重视朗读和聆听有声读物;三是不忘纸质书的好处; 四是“一天一本书”,作者一晚上读一本多,没有细谈方法,而是指出小说不能这么读,要享受沉浸其中的乐趣,要根据不同的书确定阅读速度,养成随时随地读书和限时读书习惯;五是“输出”使读书成为自身血肉,讲给别人听或举办读书会等。 作者在书中还介绍了增强读书力的一些小技巧。大部分属于选书的方法:如读某个自己尊敬的人的书的“师事”阅读、选择熟悉类型追求平静的“安定剂阅读”,以某本书为契机拓宽读书广度的“据点阅读”等。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寻找自己“f”的转换阅读法和长篇小说的快速阅读法。 作者用了一个有趣的函数式“y=f(x)“来表达,y是创意,x是素材。我们读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贤人的视角,看他们是怎么由素材完成思想转换的,爱因斯坦用的是“爱因斯坦转换”,梵高用的则是“梵高转换”。 更重要的是要融入我们自己的经验,完成我们自己的转换,最好的办法是向他人陈述时加进自己的体会和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写书评或读后感也是好办法,只讲述梗概大意是很无趣的。 长篇小说的快速阅读方法是只读对话部分,好玩吧,哈哈,我下次一定要试试。以批评和提意见为主的吐槽读书法也挺有意思。 总之,本书重点阐述了读书的意义,并就如何选书,如何读书给我们提供了实用有效的建议和方法介绍,让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对于读书这个“小确幸”有了更多的确信。
信息爆炸时代,如何持续阅读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给自己规定的就是每个星期都必须读一本书。
虽然说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什么事情都可以从网上找到,就算是读书也有了电子书,但是我感觉电子书读起来没有感觉。
因为当你在图书馆里,手里捧着一本书,就是自己可以享受到翻书的乐趣。
尤其是纸质书可以让你的手指享受到纸张的触感,这是电子书代替不了的。
而且我每次拿着手机想要看书的时候,总是会忍不住点开娱乐新闻,或者一些其他的无聊的文章。这完全是没有阅读的快感的。
所以我还是坚持读纸质书。
因为我特别喜欢看一些名著,但是有些书是不容易读懂的,所以一本书我就会来来回回的读好几遍,直到自己完全的了解了书中的内涵为止。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当你爱上阅读的时候,你才能让自己毫无怨言的持续阅读。
手机时代,读书越来越碎片化,怎么才能好好读书
常言道:学无止境!读书确实没有止境,然而读书却有境界。有的人为了生计谋职而读书,有的人为了博学而读书,有些人为了兴趣而读书,而有些人则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读书。现如今,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崛起使现代社会讲求“效率”,我们的时间被无情分割成了碎片。快节奏的生活、私人时间的碎片化,属于自己的“整块”时间越来越少了。手机变成了一个迅速获得一切所需讯息又能消磨时间的工具。 我们成为“低头族”,走路、排队、坐公交的时间都被手机吞噬着。通过众多网络媒体平台,我们获取热门新闻、文化娱乐、生活常识的各种讯息越来越便捷。这些媒体平台所提供的碎片式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多元化摄取资讯的需求,可问题也纷至沓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崛起,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碎片化阅读呢?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每天被大量的信息包围,总是害怕失去重要的信息,仿佛一会不刷手机就会脱离于圈子和组织,不知道当下在流行什么话题。 同时,又觉得大把的时间被浪费掉,负疚感又出来了。想放下手机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一时兴起买了一大堆书,然后又将它们束之高阁,再次抱起手机,陷入死循环! 确实,相对于凿壁偷光的古人,相对于青灯古佛的僧人,我们处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到处都是碎片化的干扰,那么,我们该怎么读书呢?现在给大家推荐日本作家斋藤孝的《深阅读》一书,该书讲述了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有效读书的正确“姿势”:一、带着问题去阅读 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是要读什么,仅仅就是在不停地刷手机。读书也是如此,我们要知道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休闲,那就去看杂志或小说好了;是为了解决当前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那就去看工具书;如果是为了学习提升,那就要知道应该读哪个系列的书,入门是哪一本,进阶的是哪一本,制定学习计划,一点一点啃读。 为什么说呢?因为很多人读书仅仅是为了去做那个翻书的过程,然后自我安慰。其实,一切没有收获的阅读都是在浪费时间!如果读书没有收获,还不如去旅行,因为旅行也是增长阅历的途径啊! 阅读的问题有两类,一是我想知道的,读书前想想我要通过阅读这本书,获得什么样的知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读过以后我将有什么样的收获?二是我不明白的,在快速浏览书籍后,想想作者为什么要按这个顺序呈现知识点?这个知识点为什么要这样表述?哪些是我以前不懂的?现在仍然有哪些还看不明白? 前者是把大脑变成挤过后的海绵,为快速吸收做准备;后者是追随作者的思路,把书读深读透,读到骨髓里去。二、不只是用眼睛看 现在读书往往只用眼睛,但是我们小时候学语文都是朗读的,一篇好文章叫作“朗朗上口”,所以我们常常说“读书”而不是“看书”。我们要把读书变成立体的,核心就是不单单是在用眼睛去看书,而是用“眼、耳、鼻、舌、身、意”去感受书籍,唤醒身体和思想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全方位的感觉和体验,这也是佛教所说的“六根”和“六识”。三、把书放在框架体系中去读 作者斋藤孝理想中的书架是一整面墙的那种,分成许多小格,每一个格子里对应一个主题的书籍,整个一面墙就是一个知识体系。每读一本书,都是放在体系中去思考去阅读;当需要回顾时,只要看一下书架上的书脊,就能联想起书中的内容。其实,以书脊联想书中的内容,需要详细内容时再去查阅相关章节,为了精确范围还可以给每本书加上标签,按标签分类进行查找,方便又高效!四、快速阅读 现在各种头条一天的推送量就相当于一部《史记》,我到什么时候才能读完成呢? 有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快速阅读,基本上一天一本的节奏,这当然不是一字一句的阅读,而是固定一下时间,固定一个地点,自己迅速进入读书的状态,开始快速阅读。先是概览,大体上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决定要不要读,用什么样的方式读,知道整本书的框架是什么?主要讲了哪些感兴趣的点? 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类似于查找答案,快速搜索想要知道的内容。当然,在面对一个特别难以理解的地方时,要用到跳读,暂且放下一节,往往你把整本书看完时,回头发现当时的难点已经很好理解了。对于认为重要的内容一定要用折角法,折起来,便于今后查找。这样就在大脑中建立了知识框架和索引,以后要用的时候随时调取需要的内容。快速阅读还有一个办法是把选择和阅读分开,比如看头条文章,用最快的速度每篇文章只停留10到20秒,确定是需要读的,就导入印象笔记,用几分钟的时间完成选择和分集文章。第二步打开印象笔记进行集中阅读。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减少大脑活动的切换,做选择时安心做选择,阅读时专心去阅读,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始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五、以输出带动输入 《逻辑思维》中罗胖谈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时说,读过的书哪怕是一个字,也要写总结,因为只有写下来的,才是属于自己的。那么快速输出的方法是什么呢?一本书如何快速写出书评呢?一是转换视角,用自己第一人称的视角去审视书中的内容,换一种方式去表达出来,这里面要加入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过往的生活经验,把所有看到的,想到的,放到书的知识框架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二是善于引用,引用书中精华的观点、精典的句子,以此为依托,由一点发散开来,与自己既有的知识相结合,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具体的事例,就是一个不错的输出。最近流行的读书会、拆书帮,都是一伙人在一起,相互督促、相互交流,以输出带动输入的具体形式。 独处的时候是读书的最佳时间 阅读的最好时机就是自己一人独处的时候,与其无所事事的刷手机,不如试着读一会书。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怀着孤独感和缺失感,这正是我们读书的契机——唯宁静可以致远矣! 以上就是碎片化时代读书的正确方式。
更多文章:
党员批评和自我批评(《党章》规定,党员必须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违反党的原则的)
2024年8月5日 23:00
什么是软弱下卧层?什么是软弱下卧层,引起不均匀变形的主要原因是
2024年7月9日 21:20
博学多才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博学多才什么意思 博学多才意思是什么
2024年9月15日 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