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司马昭之心的典故讲了什么)
本文目录
- 司马昭之心的典故讲了什么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怎么来的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有什么典故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什么典故
- 大将军司马昭掌握大权,一心要篡夺帝位,魏帝气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成语典故是什么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讲的是什么一个故事呢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自什么典故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背后有什么故事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出处
司马昭之心的典故讲了什么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个成语,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那么关于这个成语的典故到底讲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司马昭之心的典故讲了什么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可是,曹髦空有皇帝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ilei),连任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大将军。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谋略过人。司马昭刚刚坐上大将军的宝座,镇东大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讨伐,大胜而归。司马昭为人奸诈,他认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武器的护卫前呼后拥,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皇帝,他对司马昭大权独揽,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平日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出事先写好的讨伐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独揽,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头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万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讨伐?如果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患更大。还请陛下慎重考虑,从长计议!”
曹髦激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还有什么可怕的?何况我们不一定会死!”
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清楚地知道曹髦根本不是司马昭的对手,肯定必死无疑。他们生怕司马昭以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刻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密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遇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天子,你们冲入宫中,难道想杀君谋反不成?”
这一声大喝把贾充的手下全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有几个胆小的甚至想转身逃跑。贾充见这情形,扯着嗓子对一个名叫成济的手下人喝道:“司马公平日里养你们是干吗用的?难道不正是为了今天这样的时刻吗?”
成济哆哆嗦嗦地问:“您看该怎么办?是杀还是绑起来?”
贾充瞪着眼说:“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济这才壮起了胆,拿着长矛一直冲到曹髦的车前。曹髦大声说:“你小子竟敢对我无礼?”谁知话还未说完,已被成济一下子刺穿胸膛,从车上跌了下来,当场断了气。
司马昭没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杀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虚。他马上把大臣们召集起来,装出非常伤心的样子,挤出几滴眼泪,假惺惺地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臣们心中都明白,却谁也不敢吱声。
司马昭又问老臣陈泰:“发生了这样的事,天下人会怎样看我呢?”
陈泰想了想,说:“只有杀了贾充,才可以向世人谢罪。”
这话让司马昭听了不顺耳,他又问:“您再想想,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吗?”
陈泰说:“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司马昭不再吭声,心里暗暗地盘算着这事如何处置才好。最后,他决定将罪责归于成济一人,下令将成济斩首示众。
就这样,司马昭把杀曹髦的事轻易地掩饰了过去;接着,他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
历史上对司马昭的评价
毌丘俭、文钦:忠肃宽明,乐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诚为国。
王经:朝廷四方皆为之效死。
曹髦: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羊祜:先帝顺天应时,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海内得以休息,兆庶有乐安之心。而吴复背信,使边事更兴。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由人而成,不一大举扫灭,则役无时得安。亦所以隆先帝之勋,成无为之化也。
张悌: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
习凿齿:自是天下畏威怀德矣。君子谓司马大将军於是役也,可谓能以德攻矣。夫建业者异矣,各有所尚,而不能兼并也。故穷武之雄毙于不仁,存义之国丧于懦退,今一征而禽三叛,大虏吴众,席卷淮浦,俘馘十万,可谓壮矣。而未及安坐,种惠吴人,结异类之情,宠鸯葬钦,忘畴昔之隙,不咎诞众,使扬土怀愧,功高而人乐其成,业广而敌怀其德,武昭既敷,文算又洽,推是道也,天下其孰能当之哉!
虞世南:克宁祸乱,南定淮海,西平庸蜀,役不逾时,厥功为重。及高贵纂位,聪明夙智,朝野欣欣,方之文武,不能竭忠叶赞,拟迹伊周,遂乃伪杀彦士,委罪成济,自贻逆节,终享恶名。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房玄龄:①世宗以睿略创基,太祖以雄才成务。事殷之迹空存,翦商之志弥远,三分天下,功业在焉。及逾剑销氛,浮淮静乱,桐宫胥怨,或所不堪。若乃体以名臣,格之端揆,周公流连于此岁,魏武得意于兹日。轩悬之乐,大启南阳,师挚之图,于焉北面。壮矣哉,包举天人者也!为帝之主,不亦难乎。②世宗继文,邦权未分。三千之士,其从如云。世祖无外,灵关静氛。反虽讨贼,终为弑君。
王应麟:司马师引二败以为己过,司马昭怒王仪责在元帅之言。昭之恶,甚于师。
罗贯中:①假意投身强哭尸,公然弑主待推谁?欲诛成济瞒天下,天下人人已尽知! ②司马当年命贾充,弑君南阙赭袍红。却将成济夷三族,欲使军民耳尽聋!
王夫之:①司马昭、郭威虽逆,而固非朱温之暴,可以理夺者也。
赵翼:司马氏当魏室未衰,乘机窃权,废一帝、弑一帝而夺其位,比之于操,其功罪不可同日语矣!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怎么来的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典故源自三国时期,魏国臣子司马昭。当时他想要效仿曹丕的做法,让曹髦禅位给自己的想法,已经被天下人知道。司马家经过司马懿和司马师的经营后,已经权倾朝野,成为了魏国权力最大的家族。
这样一个场景,像极了汉献帝时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曹操的儿子逼迫汉献帝禅位;谁曾想曹家的后人,也会有这一天存在。如果汉献帝泉下有知,应该会乐开怀。
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源自三国时期真实历史事件
司马昭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权臣,当时司马家族已经掌握了朝廷的实际大权,曹家人面对这样一个情况,也只能够忍气吞声。有了权力之后,人就会变得飘飘然,想要行使自己的权力。
司马昭在整个魏国,只需要对一个人尊敬,这个人便是当时魏国的皇帝曹髦。曹操和曹丕做梦也不会想到,父子两辛苦打下的江山,只传到了孙子这里,就摇摇欲坠。
司马昭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逼迫曹髦禅位给自己,重现当年汉献帝和曹丕的场景。而他的这份心思,已经是天下人皆知,由此可见司马家的实力,已经大到了无惧任何力量。
二、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我们大家都只听过上半句,却并不曾知晓这句话,原来还有下文。当时的魏国皇帝曹髦,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他眼见司马昭的野心,一步步紧逼,便想到了利用皇帝身份,这张最后的王牌,去杀掉司马昭。
他知道不可能就此平息这件事情,但却可以借此震慑司马昭,让事情出现转机。可惜他遇上了一位二愣子,司马昭的门客,直接将其刺死。
司马昭之心,一直用来比喻那些野心勃勃的人,他们的野心已经不用隐藏,是一件人尽皆知的事情。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有什么典故
众所周知,“司马昭之心为人所知”,司马昭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大臣,继父兄之后,他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其篡夺的野心是众所周知的。
三国后期,魏国的权力基本上由司马控制,司马懿和曹爽在魏绍棣即位时,一起协助政府。后来,司马懿对曹爽很不舒服。
所以他秘密地杀了他,控制了自己的权力,司马懿死后不久,他的儿子司马仕继承了将军的职位。于是皇权又一次掌握在司马迁和他的弟弟司马昭手中,即使后来皇帝易位,司马迁去世后,一切权力仍掌握在司马迁手中,司马昭生于三国时期的魏国,他父亲名叫司马义,是魏国的将军,曹锐死后,魏明帝委托曹爽和司马懿协助齐国国王曹放统治世界。
曹爽和司马义互相推搡,经过激烈的权力斗争,司马懿杀了曹爽的党,魏国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懿手中,司马懿死后,他的长子司马仕很快就废除了已经长大但长期不能当政的曹方,又立了一个13岁的曹风为皇帝,他比司马懿强大,但很快就死了。
司马迁病重时,把一切权力都交给了弟弟司马昭,接管政权后,司马昭更加雄心勃勃,一直想取代曹超,他不断铲除持不同政见者,攻击政敌,年轻的曹超知道,即使是“傀儡”皇帝,也不想当领袖。迟早,他会被司马昭淘汰,所以他决定冒险,用突然袭击的方法杀死司马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什么典故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说白了就是,司马昭这种撺掇某位的想法,大家都看的出来了。
而这句话的典故是这么来的: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孩子,司马懿在曹丕死后其实就掌管了朝中大权了。
但是后来司马懿也死了后,辅佐曹髦的便成了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在曹髦13岁的时候,司马师也死了。
然后呢,这个辅佐曹髦的大任务就交给了自个儿的弟弟司马昭,相当于就是司马家自己一代一代的辅佐曹家,当时的司马昭就手握重权了。
换句话来说,就是不管是政策啊之类的,全部都是有司马昭说了算。
当时的皇帝是曹髦,说白了也就是个傀儡,也就是说,虽然当时的皇帝是曹髦,但是权力不在曹髦手上,在司马昭手上。
曹髦就觉得自己时刻生活在危机里,觉得自己得把自己的这个权利给要回来,想要自己当真正的实权皇帝。这种情况下,司马昭肯定不能把自己手里握着的皇权给他呀。于是便开始进行谋略,想办法。
曹髦已经明白司马昭的用意了,得知自己的皇权是拿不回来了,想要跟司马昭拼个你死我活,从而对自己的群臣说便说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
最后在与司马昭火拼时,曹髦战败,被杀。但是聪明的司马昭不想让别人知道是自己把曹髦给杀掉的,便假装找各种借口,除了这种事情当然得找替罪羊了。
在群臣当中,大家就当不知道这事儿,就当曹髦病死了。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司马昭的那点野心。
大将军司马昭掌握大权,一心要篡夺帝位,魏帝气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成语典故是什么
成语典故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为某人的心思、企图已经显然、被人公开地知道了。故事发生在魏国时期,当时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掌握实际的大权,但他一心想要篡夺魏帝的皇位。魏帝非常气愤,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司马昭的心思已经为人所知,包括百姓路人,不仅仅是朝中的大臣。后来,这句话被引申为表示某人的意图或想法已经非常明显或被公开地知晓,无法掩盖或隐瞒。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讲的是什么一个故事呢
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解析: 三国时代魏末,魏王朝大权渐渐旁落。战功卓著的司马懿与魏宗室为权势明争暗斗。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在洛阳发动政变,诛灭曹爽集团,从此魏国的实权为司马氏掌握。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也都握着军事重权,尤其司马昭。在位至大将军后,权重一时,大肆屠杀曹氏家族人员。进而威逼魏帝曹髦让位于他。 实为傀儡皇帝的曹髦忍无可忍,于是召集亲信大臣密商对策。曹髦愤怒地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腾不能坐以待毙,今日和众卿共商大计,铲除这个逆贼!”魏甘露五年(260年)夏,曹髦亲自仗剑,率三百余人向司马昭发起进攻。由于事先有人告密,司马昭早有准备,所以曹髦的人马倾刻间被瓦解,曹髦也被杀死,年仅20岁。 司马昭杀曹髦后,又立曹奂为帝。到司马昭儿子司马炎执政时,于咸熙二年(265年)废曹奂,自立为帝,建西晋。 从此,后人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来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或野心。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自什么典故
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典故: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明帝曹叡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曹爽与司马懿互相排挤,经过激烈的权力争斗,司马懿尽诛曹爽一党,魏国军政大权自此落入司马氏手中。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不久废除了已经成年但迟迟未能亲政的曹芳,另立十三岁的曹髦为帝,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
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薄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出处:
出自《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
魏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率人讨伐司马昭,被其党羽刺死,而司马昭未受追究,后来更被封为晋王,死后其子司马炎篡魏自立。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扩展资料:
历史人物对司马昭的评价:
1、毌丘俭、文钦:忠肃宽明,乐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诚为国。
2、王经:朝廷四方皆为之效死。
3、羊祜:先帝顺天应时,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海内得以休息,兆庶有乐安之心。而吴复背信,使边事更兴。夫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由人而成,不一大举扫灭,则役无时得安。亦所以隆先帝之勋,成无为之化也。
4、张悌: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
5、虞世南:克宁祸乱,南定淮海,西平庸蜀,役不逾时,厥功为重。及高贵纂位,聪明夙智,朝野欣欣,方之文武,不能竭忠叶赞,拟迹伊周,遂乃伪杀彦士,委罪成济,自贻逆节,终享恶名。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6、王应麟:司马师引二败以为己过,司马昭怒王仪责在元帅之言。昭之恶,甚于师。
7、赵翼:司马氏当魏室未衰,乘机窃权,废一帝、弑一帝而夺其位,比之于操,其功罪不可同日语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百度百科-司马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背后有什么故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成语就是小皇帝曹髦的创作,曹髦在说了这句名言之后,就率领僮仆,摇旗呐喊着杀向司马昭的家,行至半路,遭遇太子舍人成济,小皇帝曹髦不幸以身殉职。
此后忠诚的司马昭又扶立了常道乡公曹奂为帝,是为元帝,此时司马昭手中的魏元帝,一如曹操手中的汉献帝,帝则帝矣,只是已经不可能再皇了。
这句话的真正实现是在司马炎这一代。司马炎直接将曹奂赶下帝位,建立了晋朝。
但是司马炎的皇帝并没有想象中当的那么开心,儿子里没有一个可以继承帝位的,于是他们将期望转到了孙子辈,没有孙子,怎么办,那就让儿子结婚,生孙子。
他们为儿子选的太子妃叫贾南风,是贾充和郭槐的女儿,一个并不漂亮但是很聪明的女人。这个女人不仅聪明还心狠,对于那些已经怀孕的妃子,他都会想办法让她们流产,但是她自己一直都没有怀孕,这可急死了司马炎。
太子之所以不能继承帝位,是因为他的脑子有问题,有问题到什么程度呢?司马炎担心太子不知道男女之事,结婚之前找了一个妃子教他,教来教去,把这个妃子搞怀孕了。
司马炎知道后十分开心,马上令人将其接回宫中休养,不久,这位妃子产下一子,名为司马遹,正是太子司马衷的儿子。直到司马遹长到三岁的时候,太子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儿子,而且这儿子已经三岁了,真是让人惊讶。
司马炎当时为了传宗接代可谓是用尽了力气,当时他下令,禁止民间女子私自乱嫁,须待他一个个的挑选过来,但凡美貌的,一律入宫,与陛下共同修德,他不喜欢的,才可以找男人嫁出去。
就在这么变态的规定下,在司马遹出生之前,司马炎还是没有孩子。不过这完全没有影响,当时的东吴是刘禅当家,即使有一堆有才的文武大臣,也完全无法将刘禅扶起来。
但是归根结底,他之所以被大家取笑就是因为她善良,反观东吴的末帝孙皓,却从未曾有人敢取笑过他。不唯他在位的时候没人敢,即使他成为了俘虏,也仍然没有人敢取笑他。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军王您力量软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出处
1、“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说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大家都看在眼里。这句话出自《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司马昭是三国时期魏国的臣子,在他的父亲司马懿和兄长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着司马家的势力,在当时的魏国朝廷里一家独大。 2、当时的皇帝曹髦,十三岁时就被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扶上皇位,朝中一切大权都掌握在司马家。司马昭从哥哥手中接过司马家后,野心更大,对于朝中异己进行了大规模铲除,魏国几乎就是司马家说了算。 3、曹髦知道这样下去,自己这个傀儡皇帝也不可能久存,就找来心腹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这样忍受被推翻的耻辱,你们和我一起去讨伐他。”几个心腹劝说曹髦这样做太危险,但曹髦没听,还是率领侍卫前去袭击了司马昭。但司马昭提前得到消息,截杀了曹髦。因为司马昭早已经把控了朝局,所以即使他杀了魏王也没有被追究,后来就有了这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用来形容野心明显,人尽皆知。
更多文章:
高1的数学公式有哪些?高1的数学符号U、n还有一些是什么意思啊
2024年6月14日 01:40
我喜欢的小猪作文400字(猪的古怪)?小学二年级描写小猪的作文
2024年2月24日 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