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原文
本文目录
-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原文
- 司马光砸缸全文
-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原文是什么
- 司马光砸缸原文
-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内容是什么
-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简介
- “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文言文的原文是什么
- 司马光砸缸的原文是什么
- 司马光砸缸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聪明的孩子,名字叫做司马光。有一天,司马光和自己的小伙伴在院子里玩捉迷藏,有人躲在树后面,有人躲在草丛中,有人躲在假山后面。
这时,意外发生了,躲在假山后的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假山下面的一口大水缸里,大水缸里装满了水,如果不及时将孩子救出来,恐怕就要溺水身亡了。
小伙伴们都吓傻了,有些孩子吓得边哭边喊,有的孩子赶紧往家里跑想要向家人求助。只有司马光非常冷静地思考了一番,在附近找到一块大石头,直接向着水缸砸去。
只听“哗啦”一声,水缸直接砸出个大窟窿,水缸里的水全部流出来了,掉进水缸的孩子也得救了,故事告诉我们遇事要沉着冷静,着急是没用的,应当仔细思考后想出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扩展资料: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
司马光的字是君实,当他七岁的时候,他表现得很像个大人,他看上去很端庄稳重,在很小的年纪就有一颗敏捷的头脑,愿意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发生在宋代的河南,那时就是一个“熊孩子”开始了他的跳水表演,结果是一次偶然从假山上掉下来,掉进了水缸,要知道,当时它充满了水。
然后那个人得救了,目前还不清楚他是谁,不过大家根据司马光的身份,当时人们认为他所救之人是和自己玩耍的同乡人上官尚光。
上官尚光父母听说了司马光救了上官尚光的事情后,当时就拿出好酒好肉热情的款待司马光,等到上官尚光长大后,他自费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感恩亭”,用来纪念司马光对他的救命之恩。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原文
司马光砸缸是著名历史故事,发生在宋朝河南光山。讲述司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下面我整理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原文,供大家参考。
故事原文
从前有个人叫司马光。他小时候,常跟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儿。花园里有一座假山,假山旁边有一口大缸。有一回,有个小朋友在假山上玩儿,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了。
小朋友们都慌了,有的叫着喊着跑了,有的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儿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终于得救了。
司马光砸缸的出处
司马光砸缸出自于《宋史》:“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瓮(非缸,瓮属于陶器,口小,缸是瓷器,口大且年代更晚)上面,失足跌落瓮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瓮,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司马光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司马光砸缸全文
全文如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出自元末文人阿鲁图的《宋史》。
译文如下: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扩展资料:
司马光砸缸的背景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
据史书记载,司马光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人物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原文是什么
故事原文:司马温公童稚时,与群儿戏于庭。庭有大瓮,一儿登之,偶堕瓮水中。群儿皆弃去,公则以石击瓮, 水因穴而迸,儿得不死。盖其活人手段已见于龆龀中,至今京洛间多为小儿击瓮图。————————————————北宋时期惠洪的《冷斋夜话》疑点:1、庭有大瓮,庭是院子的意思,大院子里有大水瓮,不怕小孩掉下去。既然是庭,那么应该有不少人住,且小孩在院子里玩,怎么没大人看管,较大的也行。古代人富者多有仆人,为什么没有仆人看着?2、小孩登瓮,既然能登瓮,若不用石木等垫之,那瓮必不比身高高多少,除非会做引体向上,那就不是几岁小孩,否则如何上去。若是垫石木而上去,那么众伴为何不登石木而救之?3、群儿多弃去,为何没人呼救,没人试图拉上来这位亲友,那些群儿怎么这么冷血,不合常理啊。4、瓮有多高,小孩若能上去,如不垫石木,或垫少许石木。小孩必手扒翁边,水瓮水多,人在水中轻,浮力大,小孩能扒翁边而立。头在上,鼻可呼吸,不至于死伤,待大人来,必得救。5、瓮有多硬。大瓮,盛满水,那瓮有多硬,才能平常不被损坏,才能承受住如此水压,抗拒风吹日晒。司马光当时只有7岁,怎么就拿石块砸的通他,难道司马光天生神力,或者急中生武功。如果砸许多次,那小儿早已淹死,如果司马光有此神力,为何以后没有关于他力量的记载,古代书可是都要记的。如果砸的洞小,那么大瓮里的水怎么流的快,小孩早已被淹死。古代瓮不是缸,但是绝对不脆。不然怎么盛水,各位大朋友可以拿小石块试试怎么砸的通一个缸,看要砸几下。6、司马光砸缸,只能说明他勇,不能说明他智。砸缸水流以救溺水,7岁小孩多想得出来,智者更是,不能说明司马光极聪明,况且事后问题也不能说他就是勇。7、司马光砸缸,出自宋诗僧惠洪(1071—1128年)的《冷斋夜话》,惠洪曾冒用别人(真的惠洪)度牒当和尚,惠洪是和尚,和尚善于编各种故事。惠洪写《冷斋夜话》当与司马光名满天下而又死后,那么如何这个故事写的这么迟?8、司马光为何敢于砸缸,砸的瓮不是不值钱的物体,即是大瓮,价钱也高。那么司马光家里做官,既有钱,又有权,所以敢去砸缸,既赔的起,又不怕讹。其他小儿不敢,司马光却敢。这也不能说明他勇。试问,现在老奶奶倒地你敢扶,何况还真是你做的,你还是个小孩?9、司马光砸的,坏的值钱的,缸是谁付钱的,是那家主人,落水小孩的家人,还是司马光家人?为何没有记载?综上叙述,司马光砸缸真相有疑,不能说明他智,也不能说明他勇。强者小时候有的也是凡人,试问,你小时候砸个缸,会被传颂?
司马光砸缸原文
出自《宋史》,原文如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扩展资料:
司马光的生平介绍: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月十八日,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此时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令,所以给他起名光。
六岁时,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七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
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二十岁,他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华州知州。
庆历元年(1041年)十二月,司马池病死在晋州,司马光和兄长司马旦扶着父亲的灵柩回到了故乡夏县。双亲的相继去世,使司马光悲痛万分,他叹息“平生念此心先乱”。
皇祐元年(1049年),庞籍升任枢密使,举荐司马光任馆阁校勘,但没有得到皇帝的许可。皇祐三年(1051年),司马光三十三岁,由宰相庞籍推荐任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
嘉祐三年(1058年)司马光迁开封府推官,赐五品服;嘉祐六年(1061年),擢修起居注。司马光坚决推辞,连上五状,他认为自己“实非所长”,但仁宗一直不收回成命。
从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到治平元年(1064年)七月的一年多时间里。司马光为消除太后和英宗之间的矛盾,前后共上奏章17封。
治平二年(1065年),朝廷任司马光龙图阁直学士,仍留任谏职。
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已六十六岁,《资治通鉴》全部修完,是年七月十一日全书呈上,十一月,
《通鉴》的最后部分《唐纪》和《五代纪》修成以后,司马光连同《通鉴考异》、《通鉴目录》一起奏进给神宗皇帝。
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初一 ,司马光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岁,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宋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内容是什么
一群小孩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小孩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重而流出小孩儿而得以活命。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成年人一样清醒。当他听老师解释《左师春秋》时,他非常喜欢。放学后,他告诉他的家人他所学到的。
有一次,当他和他的朋友们在后院玩的时候,一个孩子爬到缸上玩,结果掉进了水里。当其他孩子看到发生的事情时,他们都放弃了,逃走了。司马光却很着急。他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重重地打在水罐上。水涌了出来,孩子得救了。
扩展资料:
司马光孝顺父母,亲如兄弟,忠于国王,守信、恭敬、节俭、正直、温驯、正直。他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历史上,司马光被认为是儒家三圣人之一(另外两位分别是孔子、孟子)。
他做的一切都按法律办事,一言一行都按礼仪办事。他在洛阳的时候,每次去夏县扫墓,都要经过他哥哥司马丹的家。司马旦快八十岁了,司马光仍然待他如父,保护他如婴儿。
从童年到老年,他从来没有随口说过一句话,他说:“我什么都不比别人多,但我一生的行动,从不隐藏。”
他的真诚是与生俱来的,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信任。洛阳人和陕西人都以他为榜样,与他比较,学习他的优秀品质。人们做了坏事就说:“司马军不知道?”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简介
司马光砸缸,著名历史故事,发生在宋朝河南光山。讲述司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出自于《宋史》。
故事背景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司马光学识渊博,史学之外、音乐、律历、天文、书数,无所不通,但不喜释、老之学,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受人景仰。清廉仁厚,为政原则,不卑不亢,秉持道义,力荐才德兼备兴国之臣——福建莆田人北宋会元传胪进士太常寺卿黄中庸擢为侍中兼枢密副使。1104年7月10日,宋徽宗按照蔡京的提议,将司马光为首的反对王安石变法者共309人重定党籍,刻石于朝堂,即“元祐党人碑”。
“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文言文的原文是什么
原文: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既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
司马光长到七岁,神态严肃庄重像成年人,听到别人讲《左氏春秋》,很喜爱它,回来给家里人讲述,就能懂得书的主要意思。从此手不离开书,到了不知道饥渴冷暖的地步。
有一天,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嬉戏,一个孩子攀上大水缸,一脚踏空掉下去淹没在水缸里。孩子们都抛下他跑走了,司马光拿起石头撞击水缸,撞破了它,水喷涌出来,那孩子就得救了。
扩展资料: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砸缸的原文是什么
一、《司马光砸缸》古文原文如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二、《司马光砸缸》小学课文原文如下: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捉迷藏。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想了想,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
一、《司马光砸缸》古文译文如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二、故事简介:
司马光砸缸,著名历史故事,发生在宋朝河南光山。讲述司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出自于《宋史》。
三、相关人物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
司马光砸缸故事
古时候有一天,有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装满水的大水缸。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小朋友们吓坏了,哭着喊著跑去找大人。只有一个小朋友没有慌,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用力砸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北宋有名的宰相司马光。司马光六岁开始读书。起初,他对所学的东西不能理解,背书也记不住。父亲知道了,就告诉他:读书不能只是背,要多想,把意思弄懂。于是,别人在玩时,他不去,一个人找个清静的地方苦读,直到把书背得滚瓜烂熟为止。很快,他的学业进步了。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总是书不离手,句不离口。就这样勤奋学习,终于成了很有学问的人。 他四十多岁开始编写《资治通鉴》,日夜不停的编,每当疲倦极了的时候,就在一个圆木枕头上,小睡一会儿。如果一翻身,头便会从木枕上滑下来,惊醒了。只要一醒,又马上开始编写工作。这样编写了19年才完成这部贯穿古今的巨著。直到今天,凡是研究中国历史的人,都把这本当成必读的书。司马光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司马光不论工作或生活随时端正自己,有一次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时,就很认真地教他爱护书的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时,要先用右手食指轻轻盖住,再用拇指把书页的边缘托起来翻。司马光还不断告诉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司马光说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人不懂得俭朴的重要,就会多欲多求乱用,最后把家庭和自身都败坏了。所以从小就要养成俭朴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好德性。 司马光为国为民用尽心力,只当了一年半的宰相就去世了。送葬时数万民众哭泣,像死了自己亲人一样。还画像纪念他。他的正直仁厚,得到民众真诚的悼念 。 司马光六岁时开始读书,七岁就能把《左氏春秋》读得有模有样。 八岁时,有一天和几个小孩子在院中玩耍,玩了一会儿,其中一个满头大汗的孩子跑到大缸边捧点水洗脸。他个子太矮了,就搬一块石头,上了石头上,一不小心,掉进大缸去。 看见小孩子在裹待援,司马光见此,就拿一块石头向大缸敲下去,大缸敲破了,那小孩子出了来,连忙多谢司马光。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名满九州。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唔好意思 百度揾既 简体字。sorry 参考: zhidao.baidu/question/11019894 古时候有一天,有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装满水的大水缸。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小朋友们吓坏了,哭着喊著跑去找大人。只有一个小朋友没有慌,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用力砸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北宋有名的宰相司马光。司马光六岁开始读书。起初,他对所学的东西不能理解,背书也记不住。父亲知道了,就告诉他:读书不能只是背,要多想,把意思弄懂。于是,别人在玩时,他不去,一个人找个清静的地方苦读,直到把书背得滚瓜烂熟为止。很快,他的学业进步了。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总是书不离手,句不离口。就这样勤奋学习,终于成了很有学问的人。 他四十多岁开始编写《资治通鉴》,日夜不停的编,每当疲倦极了的时候,就在一个圆木枕头上,小睡一会儿。如果一翻身,头便会从木枕上滑下来,惊醒了。只要一醒,又马上开始编写工作。这样编写了19年才完成这部贯穿古今的巨著。直到今天,凡是研究中国历史的人,都把这本当成必读的书。司马光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司马光不论工作或生活随时端正自己,有一次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时,就很认真地教他爱护书的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时,要先用右手食指轻轻盖住,再用拇指把书页的边缘托起来翻。司马光还不断告诉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司马光说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人不懂得俭朴的重要,就会多欲多求乱用,最后把家庭和自身都败坏了。所以从小就要养成俭朴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好德性。 司马光为国为民用尽心力,只当了一年半的宰相就去世了。送葬时数万民众哭泣,像死了自己亲人一样。还画像纪念他。他的正直仁厚,得到民众真诚的悼念 。 参考: minghui-school/school/article/2004/1/28/28710 司马光砸缸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大叫,有的喊着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缸里的水流出來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参考: ltmps.edu/academic/chinesepackpdf/P.4chapter.pdf 古时有个司马光, 一日花园捉迷藏, 有个孩子掉入缸。 缸里水满人危险, 许多孩子著了慌: 有的叫,有的喊, 有的去找大人帮。 司马光,没有慌, 举起石头砸那缸。 缸破水流人得救, 人人知道司马光。 参考: big5.soundofhope/programs/209/19356-1 古时有个司马光, 一日花园捉迷藏, 有个孩子掉入缸。 缸里水满人危险, 许多孩子著了慌: 有的叫,有的喊, 有的去找大人帮。 司马光,没有慌, 举起石头砸那缸。 缸破水流人得救, 人人知道司马光 参考: big5.soundofhope/programs/209/19356-1
更多文章:
电动车上的母爱乱作文(母爱作文800字满分作文高中二年级实用)
2024年6月6日 01:40
我的博客名字好不好?帮我取一个有寓意的博客名,要四字成语,并说说寓意
2024年2月28日 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