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练习说普通话,像外国人学中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关于母语迁移的正确说法是
本文目录
- 父亲练习说普通话,像外国人学中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 关于母语迁移的正确说法是
- 如何加强母语正迁移
- 汉语的正向迁移及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26个汉语拼音正确读法
- 怎样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母语迁移策略
- 母语迁移的母语迁移的表现与分析
父亲练习说普通话,像外国人学中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语言学习中很常见的现象,比较专业的说法是母语迁移影响。通俗来说,母语和外语有很多听起来发音一样,其实差别很大的声音。在婴幼儿时期,无论外国人还是中国人,我们听力会对所有的音素保持敏感。随着成长,对母语声音的辨别会越来越强,相对的对母语之外的声音辨别就弱了。
在没有变化之前,或者生下来就在国外,一直生活在国外,中国的小孩说的外语和当地人没有区别。至于您父亲说普通话却感觉像外国人说中文,是一个道理。因为他之前一直说的并不是普通话,是方言。有些声音和普通话里的发音相似却不同。但他自己却很难区分。
比如有些地方,zhi chi shi 不分平舌翘舌,一概发为 zi ci si 。你知不知道,就发成你资不资道。有些地方,n l 不分,河南,发成荷兰。因为我们中国地理面积太大了,虽然统一说普通话,上了年级的人还是不会说。他们会把普通话里的发音,听成方言里的发音。会不自觉把相似化为相同。他自己未必能意识到。但在我们听起来就有问题。
外国人说中文最容易声调不对,因为他们母语发音和汉语不同,有轻重,没有太多音调变化。他们习惯重音。 我们中文,每一个字都有音调,讲究字正腔圆。我们句子里的发音和单字一致,英语却会有连音,吞音,省略,浊化。比较有意思的是,我们说英语,往往太清楚,缺少自然的连音,音变。外国人说中文太怪异,因为音调颠覆了他们的说话习惯。尤其儿话音,很多外国人不会说。同样,我们中国人面对大舌音,小舌音,清浊变音,也头脑发懵。
不过这些都可以改善,发音有口型,舌位,发音位置,当我们慢慢观察,放慢,就可以听出来区别,能听出来区别,自然就知道自己发音有没有问题,也就能改善了。语言只要不妨碍沟通,轻微的方言,无伤大雅。
关于母语迁移的正确说法是
关于母语迁移的正确说法是行为主义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难易程度,主要受母语迁移影响。80年代以来,母语迁移被看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A.母语迁移理论是在行为主义理论影响下产生的,受到了心理主义的质疑,从而不再受到重视。行为主义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难易程度,主要受母语迁移影响。心灵主义认为,所有的语言机制相同,因此母语迁移不会影响第二语言习得。
如何加强母语正迁移
在外语习得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已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L1 Transfer)现象。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在习得过程中,正、负迁移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于外语习得。母语迁移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理论中提出的。“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起促进作用的影响,其效果是正向的,被称为正迁移;起干 扰作用的影响,其效果是负向的,被称作负迁移”。如在英语学习中,指学习者不自觉地把母语的形式和规则套用到英语中,产生生硬的不自然的表达,例如:I only spoke a few sentences。
母语迁移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
汉语的正向迁移及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26个汉语拼音正确读法
摘 要 语言的迁移现象一直是二语习得领域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受行为主义的影响,一些人还认为学习二语就是逐渐克服母语干扰的过程。事实上,母语在促进二语习得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负迁移以外,母语也会向二语进行正向迁移并且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进度。本文旨在让英语教学者对母语作用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母语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 关键词 母语迁移 积极作用 英语教学 一、语言迁移 “迁移”是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在哲学中它指“将以前的知识扩展到新知识上,也就是说,我们之前学的知识对后续学的知识有影响力。”这也是语言迁移的哲学基础。(Ye,2006,p.9)语言迁移指说话者将母语知识扩展到二语中。在英语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人们经常会提到语言迁移。 二、母语对二语习得的促进作用 世界上有许多语言,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语系但语言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规则”。 语言的共同特征与二语习得联系紧密。在学习过程中,无论学习者本身是否能意识到但他/她必然对语言共同特征有一定了解。这样他就用到了第一语言知识。因此,从本质上说学习者第一语言背景是二语习得的基础。Ellis(1994)指出,在第二语言习得早期母语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因此这时学习者还未能构建一个发展规则。语言共同性对二语习得有积极作用。当一语与二语较为相似时,学习者通过快速掌握共同特征从而加速了二语习得过程。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这个问题。 (一)语音 查看汉语拼音和英语音标表,不难发现二者在不仅形式上相似,读音上也有不少相同点。先看英语元音与汉语韵母的分析。英语元音中单元音/i:/和/?/与汉语拼音i、u发音相似,只不过i的口型比/i:/大,而/?/的口型比u小,两个音的音长大致一致。双元音/??/、/e?/、/??/与拼音组合i+er、e+er和u+er相似。这些双元音的第二个元音发音与拼音er相似,发音时舌尖微卷向舌面,比拼音er舌位低。对比汉语声母表和英语辅音表发现,有11个汉语声母和英语韵母形式完全相同。如辅音/p/、/k/、/t/ 与拼音韵母p、k、t近似。二者口型相似、均送气、音轻,拼音音较重,辅音产生爆破。辅音:/b/、/d/、/g/与拼音b、d、g口型相似,发音也类似,均不送气。辅音音较重,产生爆破声。辅音/f/ 、/s/和拼音f 、si相似,音标音较短,较用力,有摩擦声。/v/与拼音w音似,辅音上齿位于下唇面上,有气流阻塞,拼音唇圆。/m/和m音似,辅音双唇紧闭后张开,不送气,音标较用力。基于这些相似点,教师在英语语音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相似点及不同点促进学生学习。 (二)语法 任何一种语言的句子都有长有短,有简有繁,表面看来,变化不定;但若细加探究,就可以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即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以功能为标准英汉句子都可分为四个句类: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和感叹句。就英语而言,可以根据相似性,把它们概括为 5 种基本句型。如: 1)S+V+C (主—动—补) She is in good health. 2)S+V(主—动)Prices are going down. . 3)S+V +O (主—动—宾)Nobody could answer me the question,. 4)S +V +O +O (主—动—间宾—直宾)David showed me the way. 5)S+V+O +C (主—动—宾—宾补)They elected him president. 汉语和英语在句型 1),2),3),4)中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例如: 1)我爸爸是工程师。2)太阳出来了。3)他在看电视。4)王老师教我们英语。 正是由于英汉具有极为相似的语法结构才使得中国学生在用英语造句或写作时不需要进行语法层次转换,为学习创造了便利。 (三)词汇 在世界众多的语言中, 词的分类尽管项目不同, 粗细有别, 但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同一种语言里,词的分类通常是根据其句法功能来决定的。词汇学习是通过将新词与母语中词汇和概念联系起来加以语境化而实现的。英语和汉语的词类大致相当,根据词的句法特征,词可以分成两大类: 实词和虚词。许多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对应的表达。如:tea-茶叶,bread-面包,boy-小男孩。有些词如果单纯用二语解释则不如用母语解释更为直接,比如baby这个词,英文解释为a very young child or infant, especially one not yet able to walk. 为了弄清这个词的含义,教师还必须解释child和 infant的意思,那么就不如用汉语“婴儿”这个解释来的简单。通过母语将新词与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对那些有对词汇学习有极大帮助作用。 三、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Douglas Brown (2002) 认为:“学习用另一种语言进行思维,需要以对该种语言相当程度的掌握为前提,但一般说来,学习第二种语言,不必重新学习如何进行思维,需要摒弃的只是起干扰作用的洗澡水,而不是起促进作用的婴儿。”(p.36) 学习外语的学生一般都具有相当的思维能力,已有相当的母语知识,排除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母语可用于语法教学中。一方面由于语法的教学很难用事物或其他语言手段加以辅助,另一方面,语法的讲解通常会涉及术语或其他元语言,而很多术语或元语言都超出了学生的词汇量,有时教师对相关术语的掌握也不充分。如果完全使用外语讲解语法,教师就会花很多时间解释一些语法现象,结果使得学生更加茫然。因此,完全使用外语讲解语法会造成学生的理解困难。当使用外语的成本过高时,教师就应该考虑使用母语。Cook (1994)曾建议在外语课上使用10%的母语。既然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那么就应客观看待母语的作用。学习英语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初级阶段,恰当地利用母语,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外语词汇和表达法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奠定坚实的英语基础,养成正确的英语学习习惯,使外语的教与学更有成效。 四、结论 二语习得本身是一个由本族语开始向目标语过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包括母语知识在内的一切知识来构建自己的中介语。也就是说,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Ellis(1985)说过:任何一个二语习得理论如果没有母语迁移都是不完整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即应看到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作用也应看到它的阻碍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的时候扬长避短,将母语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 参考文献: Brown, 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Ellis Rod.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85. Ellis Rod.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Cook, V..Internal and External Uses of a Second Language .Department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Essex, England,1994. .外语界,2002,12(4):16-20.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怎样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母语迁移策略
一、母语影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不可避免性 在对于母语影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不可避免性展开探究前,首先,我们有必要清晰地辨识“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的区别。“语言习得”或者说人是如何慢慢具备语言能力能够说话的,这是一直以来被很多语言学家及哲学家探究的问题。语言的习得过程首先需要的是稳定及特定的语言环境,而且基本是从个体小时候就逐渐开始的。通常我们会看到正常小孩在2-3岁的时候会慢慢学会说话,这除了是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外,某种程度上说语言习得甚至近乎于人的一种本能。人需要表达,要说话就像人需要吃东西一样自然。而“语言学习”的过程则完全不同,语言学习通常针对的都是非母语,是在个体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语言体系后再来接触一门新的语言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新的语言和母语体系间发生冲突是很自然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的过程中会有一定难度,并且学到的语言基本不可能超越母语的掌握程度的原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看到,学生脑海中的母语往往对学生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这样的例子不甚枚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很多学生都习惯将教师称呼为Teacher Wang,很少有学生会意识到正确的叫法应当是Mr Wang or Miss Wang,Teacher Wang很明显是受到中文的逻辑思维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体现在学生的口头表达上。当学生想说“我已经竭尽全力了”,通常会脱口而出“I’ve tried my best”,这个句子其实蹩脚而多余,“try”这个词本身就含有竭尽全力尝试的意思,“I tried”就能简洁地表达出这个意思。由于中文思维的先入为主,使得学生在表达上会出现大量的中式英语。 二、母语介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的母语意识以及已经形成的语言体系真的就对学生在习得一门新的语言时全是负面的影响吗?这个也不尽然。如果能够善用母语,让母语合理的介入初中英语教学,这往往能够让教学有很好的成效。母语介入的一个很大作用就在于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差异意识,这种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认识两种语言在很多方面的不同有着很好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新的语言时思维更清晰,对于语言的掌握也更准确。英语在表达方式以及思维模式上有很多与中文有明显差异的地方,这些地方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弄混淆的,然而,如果能够在这种情况下有效的让母语介入,就能够很直观地形成差异化对比,这对于让学生准确地记住相关教学要点是很有帮助的。 “反义疑问句”的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由于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英语的思维逻辑与中文是相反的,很多学生在处理类似的题目时都会弄错,以下述对话为例: A:Don’t you want to go to the museum with us this weekend? B:No, I don’t. I’ve got other things to do. 按照学生的中文思维回答应当是“是的,我不去了”,那么英语的表述应当为“yes, I don’t”。学生对于“No, I don’t”在此处的意思始终无法理解。为了纠正学生的观念,我以这个例句为参考,将中文逻辑和英语逻辑在这个地方进行明确对比,并且向学生强调,反义疑问句在回答时是对于事实进行回答:去就是yes,不去就是no;中文的语言逻辑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通常是对于这个句子本身的回答,因此,两者间有着明显的差异。通过对照,学生直观感觉到两种语言使用上的不同,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也会更深一些。 三、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母语迁移策略 母语迁移策略是母语介入英语教学的有效实施方法,在正确策略的引导下通常能够对初中英语教学起到很好地推动。鉴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语言掌握程度还不深,语言学习还处于积累阶段,很多时候母语的介入能够对新语言的学习起到很明显的帮助。以词典的应用为例,作为学生英语学习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更多地接触双解词典,即对一个单词既有中文解释又有英文解释,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一个词汇有更全面的了解,对英语释义的学习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以“clothes”这个单词为例,如果只有中文解释学生通常只会记住“衣服、服装”这个释义,但是通常一个词汇的意思有很多层,如果有英文释义学生会看到这个单词更多的含义,通过中英文的对比对于这个词的了解也会更准确而全面。 母语介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是有着很深远的意义的。过往的观念会让人觉得母语对于学生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或多或少会存在阻碍,这种阻碍确实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如果能够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教学中对于母语有合适与合理的利用,母语往往能够对英语教学过程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母语迁移的母语迁移的表现与分析
成人习得第二语言跟第一语言不同。成人在接触外语前,头脑中早已形成了大量的母语概念,因而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在习得外语的过程中,他们会很自然地用大量的母语知识去帮助理解和运用外语。由于母语与外语在某些基本概念和常规用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所以学习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母语来掌握外语。比如说,在有了一定的单词基础后,学习者很容易翻译一些句子。例如,“他教我英语”:He teaches me English. “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China is a beautiful country.等等。这种母语正迁移情况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少见,特别是初级阶段,它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学习者对外语的实际运用。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会发现尽管不少人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但当真正与外国人交流时,仍然有许多理解和表达上的障碍。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总是按中文的思维方式和使用习惯来运用外语。也就是说,母语在这个交流过程中产生了负迁移。归纳起来,常见的负迁移有: 语用失误是学习者将母语对某一词语或某一结构的语用意义生搬硬套用在外语上而造成的负迁移。如:“Please open the television.”——中国学生习惯于把open 用于所有中文“打开”的场合。另外,将“看书”说成“to see a book”,或将吃药说成 “to eat medicine”犯的也是类似的错误。显然,错误的发生完全是受母语的影响,将中文和英语生硬对译而引起的。
更多文章:
小学三年级语文《白鹅》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四年级语文《白鹅》教案
2024年6月15日 16:40
艺术概论试题(艺术概论试题 常见的创新艺术品种或新的艺术表现方式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论述艺术,意境的审美特征急 1)
2024年8月31日 20:00
新时代的劳动者ppt(:新时代的劳动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现在的你 在学校将学会哪些劳动技能如)
2024年3月19日 07:40
面对死亡,我们应该如何抉择?面对疾病和死亡,我们应该如何抉择
2024年2月26日 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