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第二版)的期末试卷)
本文目录
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第二版)的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各项中会导致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的一项是( c ) A.失业 B.价格总水平提高 C.技术进步 D.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品生产下降 2.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对其互补品最直接的影响是( d B ) A.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B.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C.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D.互补品的价格下降 3.消费者的预算线反映了( a ) A.消费者的收入约束 B.消费者的偏好 C.消费者的需求 D.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状态 4.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商品组合集中在( b ) A.生产可能性曲线上 B.无差异曲线上 C.预算约束曲线上 D.需求曲线上 5.经济学分析中所说的短期是指( c ) A.一年之内 B.全部生产要素都可随产量调整的时期 C.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不能调整的时期 D.只能调整一年生产要素的时期 6.假如厂商生产的产量从1000单位增加到1002单位,总成本从2000美元上升到2020美元,那么它的边际成本等于( 10 ) A.10美元 B.20美元 C.2020美元 D.2美元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厂房设备投资的利息是可变成本 B.商标注册费是可变成本 C.购买原材料的支出为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 D.补偿机器设备无形损耗的折旧费是不变成本 8.下列行为中最接近于完全竞争模式的一项是( c ) A.飞机制造业 B.烟草业 C.日用小商品制造业 D.汽车制造业 9.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对于任何产量,厂商的平均收益总等于( c ) A.边际成本 B.平均成本 C.市场价格 D.边际收益 10.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单个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 B ) A.要素所生产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B.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 C.等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D.生产的规模收益递减 11.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凸出的原因是( a ) A.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递增 B.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递减 C.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增 D.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 12.甲、乙两人现有的效用水平分别为10和20,资源的再配置使得两人的效用发生了变化,属于帕累托改进的一种变动是( D ) A.甲的效用变为10,乙的效用变为15 B.甲的效用变为8,乙的效用变为25 C.甲的效用变为8,乙的效用变为30 D.甲的效用变为10,乙的效用变为30 13.净出口是指( a ) A.出口减进口 B.出口加进口 C.出口加政府转移支付 D.进口减出口 14.与边际储蓄倾向提高相对应的情况是( b ) A.可支配收入水平减少 B.边际消费倾向下降 C.边际消费倾向上升 D.平均储蓄倾向下降 15.在下列情况中,投资乘数值最大的是( C ) A.边际消费倾向为0.8 B.边际消费倾向为0.7 C.边际消费倾向为0.9 D.边际消费倾向为0.6 16.市场利息率提高,( b D ) A.货币交易需求增加 B.货币交易需求减少 C.货币投机需求增加 D.货币投机需求减少 17.总需求曲线AD是一条( a ) A.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B.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C.平行于数量轴的直线 D.垂直于数量轴的直线 18.假定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价格总水平上升将导致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LM曲线上的一点( D ) A.沿原LM曲线向上方移动 B.沿原LM曲线向下方移动 C.向右移动到另一条LM曲线上 D.向左移动到另一条LM曲线上 19.按照哈德—多马模型,当实际的资本一产出比小于意愿的资本—产出比时,厂商的反应是( A ) A.增加投资 B.减少投资 C.保持原有投资水平 D.减少用工数量 20.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是( c ) A.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上升 B.失为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下降 C.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 D.失业率的变动与通货膨胀率的变动无关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21.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的移动是由于( c,d,e ) A.商品价格的变化 B.互补品价格的变化 C.生产技术条件的变化 D.生产这种商品的成本的变化 E.政府向生产企业提供补贴 22.如果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可以变动,那么,该要素合理投入量应处于( AC ) A.生产要素投入的第二区域 B.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递增的阶段 C.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递减并且大于0的阶段 D.平均产量递增,而边际产量递减的阶段 E.平均产量递减,而边际产量递增的阶段 23.下列各项中会引起厂商劳动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是( a BCD ) A.工资率 B.企业产品的价格 C.其他投入品的价格 D.生产技术 E.劳动供给的变动 24.根据IS-LM模型( ) A.投资增加,使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B.投资增加,使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C.货币供给量增加,使国民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D.货币供给量增加,使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E.货币供给量增加,使国民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25.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可以选择的货币政策是( abd ) A.降低法定准备率 B.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 C.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 D.降低再贴现率 E.提高再贴现率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6.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点即为达到消费者均衡的点。27.成本不变行业 28.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 29.消费函数 四、计算题(本大题8分) 30.已知某国的投资函数为I=300-100r,储蓄函数为S=-200+0.2Y,货币需求为L=0.4Y-50r,该国的货币供给量M=250,价格总水平P=1。 (1)写出IS和LM曲线方程; (2)计算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息率; (3)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政府购买增加100,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多少?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1.简述需求规律的含义及其特例。 需求是指居民户(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过买的商品数量。需求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曲线凸向原点;影响需求的因素除了价格外还有消费者收入水平,社会收入平等程度,消费者是好变动,社会人口数量及其组成,消费者对未来的看法等。32.简述厂商使用生产要素所遵循的利润最大化原则。 33.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34.试述外部性(外部经济影响)对效率的影响及矫正外部性的政策。 35.凯恩斯理论是如何解释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原因的?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C 2.B 3.A 4.B 5.C 6.A 7.D 8.C 9.C 10.B 11.A 12.D 13.A 14.B 15.C 16.D 17.A 18.D 19.A 20.C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CDE 22.AC 23.BCD 24.BC 25.ABD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6.是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并维持不变的一种状态。在基数效用意义下,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为MU/P=λ,其中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在序数效用意义下,当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时消费者处于均衡,条件为RCS1,2=P1/P2。 27.是指随着行业中厂商数量(或者行业中总产量)的增加,厂商的成本不发生变动的行业。 该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直线。 28.又称货币GDP,是指一个国家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商品及其劳务的市场价值。名义GDP的高低受价格因素的影响,利用名义GDP可能会高估或者低估实际的生产率。 29.在两部门经济中,表示居民消费与收入总量之间关系的函数。函数形式为:C=C(Y),消费是收入的增函数,但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数量的增加赶不上收入的增加。 四、计算题(8分) 30.(1)IS曲线:300-100r=-200+0.2Y LM曲线:0.4Y-50r=250 (2)求解:300-100r=-200+0.2Y 0.4Y-50r=250 得到:Y=1000 r=3 (3)C=100,则IS-LM方程为 100+300-100r=-200+0.2Y 0.4Y-50r=250 解得:Y=1100,因此,国民收入增加100。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1.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数量,即需求量越小;反之,商品的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在西方经济学中,这一特征被称为需求规律。满足需求规律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需求规律给出了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基本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消费者的行为都严格服从这一规则。下面的三种情况可以作为需求规律的特例。 第一,消费者需求某种商品的数量不受该商品价格的影响。此时,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数量轴的直线。 第二,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变动极其敏感,以至于价格升高时消费者的需求量为0,而价格降低时需求量趋于无穷大。此时,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数量轴的直线。 第三,消费者的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提高而增加。此时,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比如名贵字画、吉芬物品等。 32.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是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要素的边际成本,即VMP=r。 当VMP》r时,增加一单位要素带来的收益超过成本,因而应增加要素投入。 当VMP 故:VMP=r,即只有当增加单位要素给厂商带来的收益等于成本时,厂商实现利润最大。 33.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是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即消除了周期性失业的情况。 (2)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指数相对稳定,不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3)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相等而形成的平衡。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34.外在性,又称为外部经济影响,是指某一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单位所施加的“非市场性”的影响。 外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在于它使得私人提供的数量与社会需要的数量出现差异。 这可以由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及其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加以说明。 如果一项活动产生负的外部经济影响,那么该项活动对其他经济单位施加正成本,从而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反之,在存在正的外部影响的条件下,社会成本小于私人成本。 (或:如果私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则该经济单位施加了负的外部影响;如果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则该经济单位施加了正的外部影响。) 如果厂商对其他经济单位产生负的外部经济影响,私人厂商的最优产量大于社会的最优产量;如果厂商对其他经济单位产生正的外部影响,私人厂商的最优产量小于社会的最优产量。 矫正外部性政策的指导思想是,外部经济影响在内化,为决策者提供衡量其决策的外部影响的动机。这些政策主要有: (1)税收和补贴,即向施加负外部经济影响的厂商征收恰好等于外部边际成本的税收,而给予产生正向外部经济影响的厂商等于外部边际收益的补贴。 (2)企业合并,即将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经济单位合并。 (3)明确产权和谈判。依照科斯定理,政府无须对外部经济影响进行直接的调节,只要明确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当事人双方的产权,就可以通过市场谈判加以解决。 35.根据凯恩斯总需求决定理论,已有的收入、消费倾向、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预期收益和资本品价格是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国民收入量的因素。 在社会经济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已有的收入、货币供给数量以及资本的供给价格可以视为常量,因而国民收入则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消费倾向、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以及投资者对投资未来收益的预期。 对于发生在30年代的大萧条,凯恩斯理论给出的理由如下: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决定了消费不足。 (2)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即在萧条时期投资者对未来收益预期偏低决定了投资不足。 (3)流动偏好。当人们处于流动偏好陷阱时,经济中的货币需求趋于无穷大,无论货币供给多少,利息率居高不下,从而也导致投资不足。 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的共同作用,使得总需求不足,最终决定均衡国民收入处于较低水平,从而使得经济出现萧条。
高分求:微观经济学计算题相关例题
1、文字教材。《西方经济学》主编: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侯荣华教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联合出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发行。 2、《西方经济学导学》,主编:刘臣,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并发行。 内容包括:第一部分各章的重难点问题的解析;第二部分是我们依据考试的题型出了七种综合练习。建议大家跟着学习进度做这个练习题。目的:一方面通过训练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另外,通过训练寻找我们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有哪缺缺院,以后自主调整学习计划。第三,可以熟悉考试的题型。 3、录像教材:中国教育台第一套节目有播出,按照中央电大安排每周一和双周的周三上周8:50-9:40播出。这个时间段收看电视播出如果有困难,对于新生呢我们把这门课程的录像教材压缩成VCD附在了教材后面,这与22讲录像带的内容是同样的内容。如果是往届的学生建议大家随教学进度到教学点观看VCD。这22讲的录像教材主要讲解的是这门课程的图形、重点问题。 4、网上提供的资源:大家上网时一定要上宏微观经济学课程栏目,课程有一个专门的课程网页,有十三个栏目,还有课程公告和最新更新。这些栏目对大家的学习有不同的作用,推荐栏目: 问题咨询:第一,平时大家提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和补充放在了这里;第二,导学后面的七种练习题的参考答案在此栏目中。第三,教材每章后面的计算题的参考答案和解题步骤。这样从教材到导学后面的练习题我们都提供了答案,所以这个栏目希望大家经常浏览。 作业讲评栏目:这里挂了八讲地方电大老师做的作业讲评。我在日常答疑中看到有学生问问题怎么做,虽然作业中提供了解题思路,但他还是不知道怎么做。这八讲是老师根据他们班的学生做作业的情况把不足的地方和优点都列举了。大家在式做形成性考核作业册时上网看一下,对于你做作业会有一点帮助。 虚拟课堂栏目:那里有两讲直播,由孙老师和黑龙江电大的孙老师做的两讲。这两讲内容是针对期末考试的重点问题做的分析,这个栏目大家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将重点内容进行校对。 另外,日常答疑的平台,大家提了一些问题,由我和孙老师以及同学之间进行了交流,大家经常上去,会对你们有所启发。 5、考核说明:是考试的纲领性文件,规定了考试的题型、答题要求、题量以及各章重点考试的基本内容。是大家复习考试的基本依据。 6、形成性考核作业册:由中央电大统一编制下发。形成性考核作业册一共六次作业,共占总成绩的30%。大家对平时性考核作业册上的作业要给予重视,毕竟大家通过讨论,交流来做的题,从对比上来讲,比期末考核成绩更容易些。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对形成性考核这个事情要重视,对题要是理解了,把握了,参加终结性考试的理论联系实际、计算等没有问题。所以我们终结性考试的难易程度要比平时作业小。
城市形成的经济学原因|西方经济学形成性考核
古典经济学家对城市形成原因的研究经济学普遍认为,尽管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城市有不同的产生原因,但其中的经济原因无疑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我在此整理了城市形成的经济学原因的资料,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城市形成的经济学原因介绍 城市经济学对城市作了不同能级的分类,如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城市等,对城市能级分类的一个标准是人口的规模,中国根据市区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把城市分为四等:人口少于20万的为小城市,20万至50万人口的为中等城市,50万人口以上的为大城市,其中又把人口达100万以上的大城市称为特大型城市。 按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分为集市型、功能型、综合性、城市群等类别,这些类别也是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任何城市都必须经过集市型阶段。 集市型城市,属于周边农民或手工业者商品交换的集聚地,商业主要由交易市场、商店和旅馆、饭店等配套服务设施所构成。处于集市型阶段的城市在中国主要有集镇; 功能型城市,通过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优势产业的集中,开始发展其特有的工业产业,从而使城市具有特定的功能。不仅是商品的交换地,同时也是商品的生产地。但城市因产业分工而形成的功能单调,对其他地区和城市经济交流的依赖增强,商业开始由封闭型的城内交易为主转为开放性的城际交易为主,批发贸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这类型城市主要有工业重镇、旅游城市等; 综合型,一些地理位置优越和产业优势明显的城市经济功能趋于综合型,金融、贸易、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得到发展,城市的集聚力日益增强,从而使城市的经济能级大大提高,成为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大都市”)。商业由单纯的商品交易向综合服务发展,商业活动也扩展延伸为促进商品流通和满足交易需求的一切活动。这类城市在中国比较典型的有直辖市、省会城市。 城市群(或都市圈)。城市的经济功能已不再是在一个孤立的城市体现,而是由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同与其保持着密切经济联系的一系列中小城市共同组成的城市群来体现了。如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波士华”城市带,日本的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英国的“伦敦-利物浦”城市带等。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实际上也正在形成一个经济关系密切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其整体的经济功能已在日益凸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规定人口在5万以上的城市可以准予设市;1951年底政务院在《关于调整机构和紧缩编制的决定》中,规定人口在9万以上可以设市;1955年6月9日,国务院第一次颁布《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规定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可以设市,聚居人口不足10万,但属重工矿基地、省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并确有必需时,可以设市。 目前经济地理研究中,对于解释经济活动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主流理论主要由三个——收益递增(increasing returns)、随机增长(random growth)和地点基础(locational fundamentals)。 其中收益递增理论假设,城市的规模来自知识溢出效应、人力市场的储备以及需求方与供给方之间较低的交易成本。因此城市的发展是高度路径依赖的,一次小的外生冲击都可能会改变一个城市的经济结构,并且在长期上影响城市的发展。 而随机增长理论则认为,不同规模的城市分布来自于非常简单的随机过程。 地点基础理论则认为,除了城市出现的地点是随机的以外,城市所具备的基础经济特征也是随机的。某个地点所具备的随机禀赋是由该地所处的『位置』所决定的,由于这些禀赋在长期中变化很少,城市规模的空间分布应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某个城市的规模就由其所处的『特定地点』决定,并且在经历外生冲击之后应该保持稳健。 城市形成的经济学原因知识拓展:城市的发展 1、两方面内容 (1)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在国家和地区中的社会经济地位逐渐提高。 (2)城市内涵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对于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2、基本动力:经济增长 3、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前期:城市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集聚趋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大规模集中。 后期:城市社会经济则表现出显著的扩散趋势。 (1)世界 初期:数量少,规模小;四周有城墙,形态较规则;以行政、军事为主要职能。 封建社会:城市中心被教堂占据,道路为放射状;多分布在关益、渡口、交通要道和教堂中心等地方;“市”的色彩日益增强;该时期,欧洲城市的人口规模较小,亚洲城市发展水平更高。 工业革命时期:城市突破城墙,城市和乡村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城市不只是消费中心,还是生产中心;城市数目迅速增多,城市人口空前增长,城市用地规模迅速扩大。 (2)中国 古代:受政治环境影响大;地域发展不平衡;沿交通线分布;形态结构具有浓厚政治色彩。 近代:畸形发展,城市布局、功能结构有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小城镇迅速发展。 4、我国的城市发展状况 (1)城市发展历史久远,但城市化水平低(2002年为39.1%),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低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 (2)东部地区城市发展比中西部快。 (3)我国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更多文章:
2016春晚主持人名单(2016年看节联欢晚会节目单出来了吗)
2024年9月19日 03:30
胆大包天是什么意思胆大包天成语造句和典故?胆大包天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2024年4月12日 14:20
期末质量分析(小学数学学科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数学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2024年3月27日 14:50
2022冬奥会作文400字(2022年梦愿冬奥作文400字左右)
2024年9月16日 11:40
商务礼仪论文(谈谈在生活和工作中讲究仪态仪表礼仪的意义论文)
2024年6月28日 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