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女教师(最美乡村女教师邓丽读后感)
本文目录
最美乡村女教师邓丽读后感
最美乡村女教师邓丽读后感: 邓丽放弃城市的优厚待遇 和生活,毅然选择去鄂西高寒山区,环境恶例的乡村支教。她每天行走的是崎岖的小路,住宿的是破旧的校舍,站立的是神圣的讲台,传授的是只是和文化,唱响的是爱生之歌,展现的是心灵之美。 邓丽,女,中共党员,原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2008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放弃城市的高薪工作,于2009年参加了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她主动申请到自然环境恶例,生活条件艰苦的,有”屋脊小学“之称的鹤峰县高原小学支教,现任鹤峰县营乡高原小学副校长。邓丽毕业后在武汉冒知名培训机构找到一份老师的工作。"能当上老师,当时很开心”。邓丽说,他对工作要求也不高,当老师可以每天跟学生打交道,看着学生进步,是最幸福的事。可培训机构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如何保证学生上完一学期,下学期继续来上课,是工作的重要内容。工作近一年后,邓丽的绩效突出,但她快乐不起来。那时的邓丽,穿着时尚,每天出入写字楼,月收入4000元左右,在朋友和家人看来,是份很体面的工作。"可我越来越觉得空虚,我当老师不是为了成为赚钱机器”。2009年4月,她看到了省教育厅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非应届毕业生也可报考。她马上报名回老家恩施鹤峰,希望当一名"纯粹的“老师。通过考试,他被分到离县城最近的八峰中学。”八峰中学已经够好了。需要我的,是大山里的学校"。邓丽找到县教育局要求重新分配,去有“屋脊小学”之称的高原小学。从此邓丽在大山里找到了幸福感。高原小学在地处高寒地带,海拔1800多米,环境恶例,条件艰苦。在邓丽到来之前,学校只有7名男老师,平均年龄52岁,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严重。邓丽的到来,给学校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她对每位学生都给予关注和关爱,许多问题学生在她的面前变的阳光,积极向上,她也因此成为学生最贴心的朋友。在学校,她担任了一个年级的班主任,任教一个年级的语文四个年级的英语和全校的音乐课,还兼任了少先队辅导员和女生寝室管理员,课程多,任务重,但邓丽老师却从没有怨言。孩子们现在也学会了说普通话,学会了英语。他把学校的文艺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每年六一,全校孩子要坐农用车到二十多里外的集镇上,眼巴巴的坐在台下为别人鼓掌。然而邓丽到高原小学后的第一个六一,他组织老师们把破旧的课桌腿拒掉,拼成舞台;把泛黄的墙壁贴上图片,涂上色彩,和孩子们一起排节目,做道具,想创意。在邓丽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孩子们第一次在自己的学校过上了六一,第一次走上了自己的舞台。
最美乡村女教师曹瑾和杨老师身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案:认真负责,关心学生。
曹瑾简介 曹瑾,重庆市巫山县平河乡一个普通的农家80后女孩,2010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数学系。本来,她有机会留在主城。可是,她毅然选择了回到大山支教,2011年7月为不耽误学生毕业将病拖成癌症晚期。曹瑾感人事迹 毅然回到大山支教 2010年,就读重庆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曹瑾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她参加了重庆大学生下基层特岗考试,主动要求回巫山支教。最后,她被分配到巫山县平河乡小学。 曹瑾的父母当初有些不能接受。”回忆起女儿当初回巫山支教,征求他和妻子意见的场景,父亲曹长华仍记忆犹新。他说,曹瑾在大学里成绩比较优秀,能力也比较强,夫妇俩希望女儿能够留在主城,找个好的工作,真正改变命运。 但是,曹长华最终被女儿说服,他知道女儿有自己的梦想。 直到学生学懂为止 在与曹瑾交谈中,记者发现,提高孩子们的成绩是她最大的理想。曹瑾介绍,由于刚出来工作,很多教学经验不足,如何轻松地让学生接受知识,是她最头疼的事情。她总是想方设法,直到学生们学懂为止。 “曹老师太耐心了,只要你没听懂,她可以给你反复讲四五遍,直到真正听懂为止。”曹瑾的学生陶举勇举例,有一次,同学们遇到了一道很难的应用题,老师在课堂上连续讲了四遍,而且换不同解题方式。最后,还有几个同学没弄清楚,曹瑾又将这些学生喊到办公室,再次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分析。不久,考试上出现了一道类似的试题,几乎所有同学都答对了。 说起女儿教学下工夫的事例,有一次特别让父亲曹长华感动。他称,分数应用题是六年级数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很容易混淆它的几种求法。但是,他对类似知识点很有经验。为此,曹瑾曾趁周末专门回家向他请教。 曹长华说,女儿曹瑾所在的学校和家相隔100多公里,当时通往当阳的路正在施工,坐了两个小时车后还得走上两三个小时的山路,但曹瑾为了找到轻松的教学办法,不怕舟车劳顿。 为不耽误学生毕业将病拖成癌症晚期 对于广大师生来说,正是一年一度暑假时光。很多的老师,想必正在或准备利用这段美好的时光,旅游、放松…… 但是,有这样一位年轻的山村教师,她却“利用”这个暑假,专门到医院检查身体。然而,令她没想到的是,自己的病情已是癌症晚期! 她是怎样一个老师?她的病又是怎么一回事? “曹老师,身体好些了吗,你一定要保重哟!”“还好。你性格最外向,在外要听大人话,小心上当受骗……”2011年7月18日上午10点,23岁的乡村女教师曹瑾躺在重医附二院心胸外科病房26号病床上,伴随着阵阵剧烈的胸腔疼痛,仍咬紧牙关回复了学生陶静的短消息。 病床上,在巫山县平河小学当教师的曹瑾脸色苍白,胸腔剧烈的疼痛阵阵发作,她的眼泪一次又一次从眼眶里滚落而出。一旁的父亲和男友,随着她每次的呻吟悄然落泪。 “这个娃儿太犟了,不听话呀!如果两个月前就去检查,结果或许没有这样恼火(糟糕)……”父亲曹长华转身跑出病房,不停地责怪女儿,眼泪夺眶而出。女儿生命垂危,父亲心如刀绞。 “虽然是恶性肿瘤,但如果在发现腹部胀疼等第一时间检查,早期干预,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不同。”曹瑾的手术医生张建波遗憾地表示,目前癌细胞扩散,严重危及到曹瑾的生命,给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最后”心愿 捐眼角膜看着孩子们 “孩子知道自己的病情很严重,但她还有个心愿,请你们帮她实现吧……”记者采访时,泪流满面的父亲曹长华,悄悄将曹瑾的一份“遗愿书”交给记者。 “爸爸妈妈,不久我可能要走了……请你们同意我捐献出眼角膜等有用器官,让我继续看着家乡的孩子健康成长……”在这份“遗愿书”上,曹瑾除了愧疚刚刚参加工作,还没来得及给父母尽一份孝心外,还是忘不了她热爱的教育事业,那些农村的孩子。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的造化!”面对采访,坚强而乐观的曹瑾噙着热泪,称没想到“自己身体不争气”,或许她再没有机会回到课堂,回到那些需要她的留守儿童身边。 “如果我难逃此劫,就让我做最后一点有意义的事吧。”曹瑾称,经过一番思考,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她决定将眼角膜等器官捐出来,让自己能够永远地看着家乡那些农村孩子,看着她还没来得及奉养的父母。
被拐女成“最美乡村女教师“这是“感动“还是耻辱
在《燕赵都市报》这篇名为《“最美乡村教师候选”郜艳敏: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的报道里,记者祁胜勇用匪夷所思的逻辑,轻描淡写地跳过妇女郜艳敏痛苦而耻辱的被拐经历,转而赞美她的“大爱”: 原文如下: 1994年初夏,18岁的河南打工妹郜艳敏被人以介绍工作哄骗,落入两个女人贩子圈套,后被转卖、被人凌辱,再以2700元的价格卖到了太行山深处的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卖给了一个比她大6岁的不识字的羊倌。她曾多次自杀、逃跑,但都没有成功。 村里有个破败的小学校,但因为条件太艰苦,老师们来了都呆不住。1995年,村里没有了老师,村里的孩子们面临失学,乡中心校马校长在村干部的 带领下找到郜艳敏这个村里唯一上过初中的人。虽然工资每月只有200元,而且放假的几个月没有工资,但马校长一次一次上门来,甚至家长领着孩子们也来找, 孩子们说,老师你教教我们识字吧!看着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眼睛,郜艳敏心软了,就答应下来,成了一名代课教师,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们,不再重复放羊买媳妇的命 运。 村里买来的媳妇走了大半,为了孩子们她留下来 下岸村偏僻、穷,400多口人的村庄,前些年从外地买来的媳妇就有三十多个。 许多媳妇跑掉了,包括郜艳敏婆家的二嫂。郜艳敏的生活也不如意,丈夫因为她是买来的媳妇,常喝醉了酒打她,她万分痛苦,但几次都没有逃出村口窄窄的羊肠山路。 她选择了当老师,还有一个理由,村里好多买来的媳妇跑了,丢下了七八个没娘的孩子,这些孩子没有了娘,不能再没有学上。 从此后,下岸村一二年级的适龄孩子没有一个失学,有不上学的,郜艳敏就耐心地一趟一趟找家长,把他们找回来。 最早几年,每月只有200元钱工资,她还要挤出钱来给几个特困的孩子买学习用品,学校里没有图书,她翻山赶集,去集市上的书摊上买回旧的《读者》等杂志图书。 除了规定的文化课,她一个人开设了体育、音乐、美术,虽然体育课是踢毽子、跳绳,做游戏,虽然音乐课是她教唱自己记忆里的歌曲,虽然美术课是在黑板上画花草动物,但她给孩子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陶冶着他们的情操。 郜艳敏开始的教学生涯,教教停停,因为生女儿、儿子,中断了几年。从2001年起,她的教学工作再也没有间断过,一个人撑起一个教学点,十几年中,下岸村小学的成绩一直处于整个学区中上水平,尽管她只有初中毕业。 乡亲们都感激她,没有人再轻蔑“这个媳妇是买来的”,村人都尊敬地称她:“郜老师”。 就这样,她在这里扎下根来,用一颗善良的心,回报带给她屈辱痛苦的山村。后来看着村里又有买来的媳妇走了,她再也没有动心,她知道,自己已经离不开这些孩子们了。 下岸村村民们告诉记者,今年7月10日暑假前,县、镇干部在下岸村站岗40多天,阻挡前来采访郜艳敏的媒体记者。这期间,除了去山外邮局取包 裹,郜艳敏不能随便离开下岸村。9月份暑假结束开学后,辉灵中心小学向下岸村教学点终于派来另一位女教师和郜艳敏共同工作,不过她的主要任务之一却是注意 来访的记者,及时向镇里报告。 得知女儿被拐卖到河北山村做媳妇后,郜艳敏的父母就躺在炕上,整天不动。一年后,郜艳敏获准和丈夫一起回到家里。她问父母:“我能不能不回去了?”她抱着很大的希望,不想走了,但她等来的是父母艰难而尴尬的回答。 “父母说,这是你一辈子的事,无论你走哪条路,我们都会尊重你的选择。但是,希望你首先考虑公公婆婆他们一家人,如果你不回去,他们就人财两空 了。我说,我们可以还他的钱。父母说,不是钱的问题,他们也是农民,不容易,买你的钱,都是向别人借的。另外,在咱们这个地方,结过婚的女子,再想找个好 对象就难了……” 一个“痛苦”,一个“屈辱”,就写完了郜艳敏被拐受虐受家暴的经历。这篇报道没有深挖拐卖妇女儿童背后的政府不力和性别不平等的根源,没有探讨为什么农村的教育条件如此恶劣以及如何改善,只一个劲儿地歌颂郜艳敏的高尚人格,歌颂她的伟大。从这篇报道里只读到一个信息:“这样的人越多越好”。 “这样的人”是指,被拐被家暴被虐待的受害人,看到乡村教育需要自己,还是毅然决然选择了宽恕,投身“大爱”事业。 看完这些,网友们纷纷表示“气炸了”: @八卦_我实在是太CJ了:光标题就让我震惊了。。。不是针对这个菇凉,但这篇文章传达什么破价值观啊? @Y-oK-i:写这篇文章的人知道拐卖妇女是刑事犯罪吗? @空欢喜96kh:所以这是在告诉大家拐卖妇女要挑读过书的吗?这样还可以节约村子里读不起书是吧,不要发这种东西出来毁三观。 @夏目家的小诗哥: 真不容易 拐卖妇女这么恶心的一件事里都能找到唯一的一个感动点来宣扬歌颂 @女王C-cup:这个故事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一滩血污里也要提炼感动,这样做的人心中既无真正的同情,也无半点公义。我不禁会这样想,如何去忽略一个女性的人权,把她神化就够了。多少伟大的化身背后,全是罪恶。 ………… 郜艳敏的故事有如此多的惨烈和蹊跷,都被报道的作者放过了。例如,郜艳敏曾经多次自杀、报道中提到村里有很多被拐妇女、郜艳敏曾经遭受家暴…… 然而记者怎么会停留在这些藏着血泪的无关紧要的地方呢,他的目的是要歌颂郜艳敏的原谅、放下、乃至大爱。而这些歌颂往往只会让人觉得郜艳敏很可怜,整个村子的厌女症很严重,把妇女当做物品对待。 乡亲们都感激她,没有人再轻蔑‘这个媳妇是买来的’,村人都尊敬地称她:‘郜老师’。 丈夫已经知道妻子是个受社会尊敬的“名人”,已经不敢打她了。 她受过委屈,因为她暴露了当地教育等方面的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也接受过无数的掌声和赞誉,因为她的大爱,以德报怨,展示了一个最美乡村女教师的传奇形象。 成名后,她成了这个小山村的灵魂人物,她是乡亲们心中的指望。 与记者的逻辑同样匪夷所思的还有当地的村干部。这篇文章也提到,郜艳敏的故事最初是2006年由《燕赵都市报》报道,引起外界巨大反响后当选了“感动河北人物”,“事迹”被拍成电影,被村干部当做“模范人物”,后来还入了党。
乡村最美女教师桂淑芬的事迹
一、爱职业,舍得在教学上下功夫桂淑芬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一名教师。1985年9月,她幸运的被马庄镇古愚中学招聘为代理教师。从此,她就执着地步入了教育行列,始终坚持育人先育心的教育理念。 1988年9月,她从条件优越的中学调动到了龙岩小学任教。当时这里的条件非常差,学校没有水,更没有教师饭堂,天天要到群众家里吃派饭。为了不辜负组织的希望。她住在龙岩小学,吃在学生家里,每天利用放学时间给学生补课、钻研教材,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谈心,同他们交朋友。看着他们那一张张可爱的小脸和渴求知识的眼神,桂淑芬下决心用自己的爱在这里播撒希望的种子,使这里的孩子们将来成长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年9月至2008年 7月,桂淑芬在杨寨小学任教。近二十年来,她一直任中高年级语文、数学课的教学工作。她经常利用放学时间给学生补课;在教学中,她始终坚持认认真真备好每一节课,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努力下,她所带班级的教学成绩多次名列全镇前茅,她也因此获得了多种荣誉。桂淑芬任杨寨小学教导主任期间,仍主动带六年级数学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她每周组织全校教师认真进行教学研究,积极探索目标教学的有效途径,大胆进行课堂改革。及时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撰写论文十多篇。其中《素质教育目标教学的点滴体会》获2000年咸阳市目标教学论文评赛贰等奖;《浅论走进新课程与走出教材》获2004年《陕西教育》论文评赛特等奖。在担任小学低段教学的近几年里,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经常编一些紧扣教学内容,通俗易懂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她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积极撰写教学论文。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曾先后在《德育报》发表教学论文3篇。 二、爱学校,从一点一滴做起 由于工作需要,2009年9月她无怨无悔的又一次到龙岩小学工作。当时龙岩小学只有一、二两个年级,她既是校长,又是教师。为了学校和学生的安全,她必须在学校吃午饭。学校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成了大问题。为了让她安心工作,她的丈夫每周往返十几里路,从自己家给学校送水。 这一年,我省在农村中小学实施“蛋奶工程”。为了使学生在冬天能喝上热奶,她一个人吃住在学校。了解龙岩小学环境的同事和朋友都说:“你胆子真大,一个人住在那么偏僻的学校不害怕吗?”她说:“怕还能不工作吗?”说句实在话,一个女同志在那儿真怕,因为龙岩学校位于村子的西南角,学校大门面对的是十余米的崖壁,大门口有两洞过去用作教室的土窑洞,大门的东面是废弃不用的砖窑,学校两面临崖,确实阴森。一年四季,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总能听到猫头鹰的叫声。在寒风呼啸,大雪纷飞,夜深人静的晚上,听到那样凄惨刺耳的叫声,让人毛骨悚然,直打冷颤。 在龙岩小学的几年里,学校只有桂淑芬和本村一名女教师。与其说她是校长,不如说她更像个勤杂工!由于学生年龄小,她每天到校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校园里总是被她打扫的干干净净。由于学生小,杂草她要锄,每一学期不知锄了多少遍,她的手上留下了厚厚的老茧。看门的大叔每次看见她都说:“没有见过这么爱干净的老师!你实在是太认真负责了!”由于教师少,她既要负责教学点的全盘工作,又要包班上课。由于学生年龄小,学习没有自觉性。因此,她从未因私事请过一天假。2010年4月,桂淑芬的颈椎病犯了,肩、背疼痛难忍,为了不影响教学工作,她只能利用每天中午放学时间,去马庄一个小诊所里做按摩。2011年12月,她丈夫做手术取钢板,在医院里住了一个星期,一直是她丈夫的哥哥在医院里陪护。2011年、2012年,她儿子连续两年参加高考,她一次也没有去陪考。2011年秋天,阴雨连绵,为了避免沿公路流下来的水泡倒学校围墙,她找村干部协商,村支书派车给学校路口倒了几车土。不料,没过两天,又下雨了。土路一下子成了稀泥,学生过往极不方便。一天早上,当桂淑芬快到学校时,远远看到一名女学生站在路口一动不动。她很纳闷,心想:“这孩子站在哪里干什么?”当她走近一看,原来孩子的雨鞋已有一大半陷入淤泥里了。孩子正站在那儿哭呢!她连忙放下车,把孩子从泥水中拉了出来。这件事让她心里很着急,雨还在下,怎么办?她利用午饭时间在距离学校十几米远的地方,一块一块地搬来了村民拆房时扔下的水泥块,为学生铺路。为了让学生走得更稳些,她尽量捡大的石块搬。当搬到一块约三十斤左右的石块时,她只能三步一停,五步一歇,费了好长时间才将这块水泥块搬到了要铺的地方。过路的人都用一种好奇的目光看着她。但是她什么也不顾,心里只想赶紧为学生铺一条平坦不滑的路;一块、两块、三块……路终于铺好了。午饭后,学生来学校时,脚下的稀泥路消失了。他们走在用水泥块铺成的路上时,高兴地说:“这是桂老师给咱们铺的路”。虽然铺路时雨水汗水浸湿了她的衣服,她的裤腿上、鞋上、手上全是泥。但当她看到学生们的一张张笑脸时,心里乐滋滋的感到很充实。2012年9月10日,那天下着大雨,沿公路的水顺坡全流进了学校。下课后,桂淑芬发现校园里到处是六、七公分的积水,于是冒雨疏堵积水四十多分钟。这是她难忘的一个教师节。2014年3月26日早,桂淑芬老师到校后,去教学楼后面打扫卫生,突然听到哗哗的水声,她连忙跑到教学楼前去观看,顺着水声,她发现原来是村民们浇地的水顺着崖壁流进了学校,不到十分钟,校园里到处是积水,学生过往极不方便老师。见此情景,桂老师赶忙拿铣改水,搀扶学生进校园,对特别小的学生她背学生进校园。家长无不称赞桂老师是一位爱生如子的好老师。三、爱学生,一个也不放弃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桂淑芬用爱心去呵护,用耐心去感化,用恒心去坚持。她坚信雨滴虽小但能折射太阳的光辉,爱心虽小却能改变人生的方向! 2010年,她班有一名叫魏元非的女生,母亲外出务工几年杳无音信,父亲常年在外省打工,家里只有她和七十多岁的奶奶。魏元非学习没有自觉性,学习较差,对学习也没有兴趣,甚至想到了辍学。 2011年3月的一天早晨,她发现魏元非没有到校,当她得知魏元非未到校是不想上学了,就立即骑车去魏元非家。在她的耐心劝导下,魏元非最终同意回学校继续上学。在桂淑芬用车带魏元非返校的途中,鼓励魏元非:“其实你并不差,你每次听写都比咱班魏玉婷的成高。”魏玉婷当时是她班女生里面学习最好的,每次考试都得奖品。经过她苦口婆心地教育,鼓励,魏元非对自己有了信心。 为了让魏元非爱学校、爱学习,她曾三次给她送衣服,经常帮助她克服学习困难。只要元非有一丁点的进步,桂淑芬就及时表扬鼓励,让她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慢慢地,元非的学习自觉性增强了,学习进步很大。在期末检测中,语文竟取得了85分的成绩。看着元非拿着成绩单,激动的神情,亮晶晶的双眼,桂淑芬想,假如当初怕拖累自己而放弃了这名学生,或许若干年后她会变成社会上的新文盲。她很庆幸自己当时的坚持,由于她的坚持不仅坚定了这个孩子学习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挽救了一颗稚嫩的心!
更多文章:
金正昆谈现代礼仪(关于学习现代礼仪的心得体会(2000字左右),就是金正昆讲的现代礼仪急用,帮帮忙,谢谢了!)
2024年7月29日 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