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的典故(马革裹尸出处和典故)
本文目录
马革裹尸出处和典故
马革裹尸出处和典故如下
出处: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典故:
马援是东汉初期的名将,他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
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以足智多谋闻名,是马援的老朋友。他对马援说道:“将军啊,大丈夫沙场立功,此番得胜还朝,皇帝定有封赏,高官厚禄,封妻荫子,此生再没……不料,未等孟冀说完。
马援就皱着眉头对他说:“我本指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夸奖我呢。”孟翼听了很窘,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为国家开疆拓土,足足打下了七个郡,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
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这样的地位与荣华富贵怎么会长久呢。”孟翼听了,还是一言不发。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国边境,我打算向朝廷请战,去当个先锋官,做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应该安安稳稳地躺在自己的床上死去,然后被子孙用棺材敛尸埋葬。
大丈夫战死沙场,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这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啊。”孟冀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地对他说:“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马援不说空话,他只在洛阳呆了一个多月,见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了对边地的袭击,就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去了。六十二岁那年,马援又主动请求出征武陵。原来,那时武陵五溪的少数民族首领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
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就直接去找光武帝说:“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
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动作矫健不逊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第二年,马援因长期辛劳患了重病,在军中死去,从而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誓言。
关于马革裹尸的典故
关于马革裹尸的典故如下: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
不久,威武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一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惠尸还葬,他出兵贵灿,更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资料扩展:
马革裹尸(拼音:mǎ gé guǒ shī)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范晔《后汉书马援传》。马革裹尸的原义是死于战场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比喻英勇作战;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也作裹尸马革。
成语寓意:
马援六十二岁的高龄还主动请缨出战,终“马革裹尸”而还,实现了他最初的诺言。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马援,为了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战死疆场,他的死重于泰山。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马援虽然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可见做人不能安于享乐,而应为正义之事投入全部的力量,就算献出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成语运用:
马革裹尸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用来比喻英勇作战,效命沙场。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陆游《谢周枢使启》:志士弗忘在沟壑,固当坚马革裹尸之心;薄福难与成功名,第恐有猿臂不侯之相;舒位《梅花岭吊史阁部》:豹皮自可留千载,马革终难裹一尸。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哪里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故事内容为: 东汉初期,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边境动乱,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过了三年,马援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谋士孟翼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皱着眉头对他说:“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男儿应该战死在战场上,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 孟翼听了,被马援的豪情所感动,真诚的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六十二岁时,又领兵远征,最终病死于军中,应了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成语马革裹尸,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马革裹尸还的典故
马革裹尸还的典故如下:
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革裹尸,即用削制好的皮革包裹着尸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将士以浴血沙场为荣,用马革裹尸表明甘愿为国捐躯的斗志。
历史发生在公元41年,马援因为骁勇善战,又领兵快速平定了边境叛乱,备受汉光武帝刘秀的赞赏,被册封为伏波将军。
马援衣锦荣归,回到京都洛阳,收获了无数亲朋好友的奉承话,不胜烦扰。其中有位以智谋出名的同乡孟翼也夹杂其中,马援皱了皱眉头问他:“我以为先生是不一样的,应该有些话要教我。怎么如同他们那边跟风附和,一味地只夸奖我呢?”
孟翼面露尴尬,羞愧得无地自容,一时无言以对。马援顿了顿继续说道:“昔日汉武帝时期封赏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疆扩土,足足拿下了七郡之地,也才得到数百户封邑。
我这微末浅薄的功劳竟也被封赏伏波将军,还食邑三千户,奖赏大大超过了功劳,我如何能够长久地保持下去,先生何不在这方面教教我呢?
如今,匈奴和乌桓尚且盘踞在北边,我打算请命前去去击溃他们。男儿大丈夫理应战死在边疆荒野之地,用马革包裹尸体带回家乡埋葬,怎能贪生怕死,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面前呢?”
孟翼听后,也为他的一腔热血所打动,坚定跟随其后。
于是,在洛阳呆了不到一个月的伏波将军马援,再次领兵北上迎战匈奴和乌桓。在生命倒计时来临前,62岁的马援依旧领军出发,前往平定五溪蛮叛乱,终因暑热疫病死于军中。
东汉老英雄马援的凌云壮志,让后世无数人感同身受。远的不说,就说马援的后代,三国时期的马腾马超父子,就以身为伏波将军马腾的后代为荣。一世枭雄曹操,被马超追赶不得不割须弃袍,恨恨道:“马儿不死,吾无葬身之地也!”
可惜的是,马超虽然成为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却因刘备的猜忌没有多少领兵出战的机会,更别提马革裹尸,最后郁郁而终。
由此可见,在古代,但凡想要报效国家、为国捐躯,也需得到上位者赏识任用才行。
马革裹尸的故事
【注音】mǎ gé guǒ shī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北方匈奴发生动乱,大将军马援率军前去镇压骚乱,他英勇杀敌,大破匈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他62岁时,匈奴又侵东汉,马援请求带兵出战说:“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同年病死在军中。 【典故】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释义】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作战英勇 【相近词】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相反词】临阵脱逃 【英文】bewrappedinahorse’shide《deathundershield;dieonthebattlefield》 【成语造句】 ◎ 支队长这样阐释任务,定是把张敏带到了古代边塞诗的意境中,那沙碛、冷月、相搏的戟戈、喊风中噼啪作响的战旗……古代军人那种马革裹尸的豪迈的悲怆, ◎ 这让我很为难,也很困惑,我知道祖父这个举动暗示着什么,尽管那时我不过是个孩子,但我实在对驰骋沙场马革裹尸兴趣不大。
马革裹尸的典故来自哪里
马革裹尸的典故最初出自《战国策·齐策四》记载的故事。故事中,晋国名将韩起率领军队攻打齐国,齐国用马革裹尸来抵挡晋军攻势,以此鼓舞士气。后来,韩起使计攻破了齐国的都城,看到敌方将领的尸体用马革裹着,深受感动,下令将其安葬。此典故成为了用马革裹尸来表达不达目的誓不回头的典型比喻。
马革裹尸的典故
马革裹尸这个成语出自于《后汉书·马援传》,讲述了一个英勇的将领马援的故事。
马援是东汉时期的一名名将,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征战和奋斗。在他60多岁的时候,他仍然坚持带兵出征,为国家平定边疆。然而,在一次战斗中,他身先士卒,不幸被敌军箭矢射中,身负重伤。
回到营地后,马援的伤势日益恶化。他的部下和战友们非常担心他的身体状况,纷纷前来探望。然而,马援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伤势而感到沮丧和悲痛,他反而安慰大家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我既然已经为国家献出了我的生命,那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不久之后,马援病逝了。他的部下们为了纪念他为国家所作出的贡献,用马革将他包裹起来,送回了国都洛阳。在洛阳,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了洛阳郊外的一座山脚下,成为了一代英雄的象征。
马革裹尸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将士们战死沙场后,用马革将其遗体包裹带回,寓意着为国家献身、勇往直前、不畏牺牲的精神。这个成语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赞美英勇将士的话语之一。
学成语好处
激发好奇心:成语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与文化底蕴,简单有趣,通常四个字就能表达出完整的意思,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他们探索成语背后的故事。
锻炼想象力:成语一般都能引经据典,孩子在学习成语时,会先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提升语文成绩:孩子熟练地掌握了成语后,就能将其运用到作文中去,这对语文成绩的提升很有帮助。
马革裹尸的成语典故
典源出处
《东观汉记 ·马援》:“ (马) 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故人孟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后汉书 ·马援列传》亦载。
释义用法
马援认为好男儿应当效死边疆,为国尽忠,以马皮裹尸归葬,才是本色。而不应死在家里床上。后用此典表示为国战死疆场。
用典形式
【马革】 清·孙旸:“未能马革酬明主,肯为猪肝累故人。”
【裹革】 明 ·皇甫汸:“业既违操觚,勋还期裹革。”清 ·吴伟业:“老臣裹革平生志,往事伤心尚铁衣。”
【包马革】 宋·汪元量:“人谁包马革,子独衣羊裘。”宋 · 陆游:“报国虽思包马革,爱身未忍价羊皮。”
【裹尸入】 南朝梁·何逊:“且当横行去,谁论裹尸入。”
【裹尸还】 唐·李益:“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需生入关。”
【裹全尸】 清·沈绍姬:“总为人间留正气,不求马革裹全尸。”
【马革惊心】 清·王士禛:“乌啼溅泪逢寒食,马革惊心裹战场。”
【马革裹尸】 宋·苏轼:“誓将马革裹尸还,肯学班超苦儿女。”清 ·邵长蘅:“纵然马革裹尸还,九尺昂藏一男子。”
【甘同马革】 清·蒋士铨:“号令难安四镇强,甘同马革自沉湘。”
【裹尸马革】 宋·陆游:“裹尸马革固其常,岂若妇女不下堂?”明 ·张家玉:“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
马革裹尸(mǎ gé guǒ shī)
释义 革:皮革。指在战场上牺牲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作战,战死疆场。
出处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成语出处
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马革裹尸”。
马革裹尸出自何典故
马革裹尸出自何典故?——答: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马革裹尸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解释】: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举例造句】: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杵休重说。 ★宋·辛弃疾《满江红》
【拼音代码】: mggs
【成语繁体】:
【成语注音】: ㄇㄚˇ ㄍㄜˊ ㄍㄨㄛˇ ㄕ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 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 褒义成语
【成语结构】: 紧缩式成语
【成语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 “革”不能读作“ɡě”。
【成语辨形】: “裹”不能写作“里”。
【近义词】: 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反义词】: 临阵脱逃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作战英勇
【英文】: be wrapped in a horse’s hide
【故事】: 东汉时期,北方匈奴发生动乱,大将军马援率军前去镇压骚乱,他英勇杀敌,大破匈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他62岁时,匈奴又侵东汉,马援请求带兵出战说:“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同年病死在军中。
更多文章:
我今年11岁了,我想成为一名歌手,要怎么做?我要怎么才能成为一个歌手
2024年5月30日 16:10
顶碗少年阅读答案(顶碗少年 的阅读答案 急急急!今天一定要的)
2024年6月7日 08:50
杜甫的《秋雨叹》三首的翻译啊,谁有?秋雨叹(其一)杜甫诗中寄托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2024年7月21日 16:00
腾讯会议面试面试官一直没进?腾讯产品经理面试二面通过后三面难吗
2024年4月12日 17:10
冬至的来历故事简短(冬至的由来和故事(冬至的由来和故事简短50字))
2024年7月25日 15:00
摩托车下乡信息管理系统(汽车摩托车下乡财政补贴信息系统怎么总是喜欢死机,现在系统又进不去了好烦人)
2024年3月18日 08:50
七年级生物下册练习册答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课本上所有练习题的答案及解析有没有)
2024年3月17日 22:20
八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配套练习册第四单元《吆喝》答案)
2024年7月8日 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