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下乘凉梦原文(禾下乘凉梦,一稻济苍生)
本文目录
禾下乘凉梦,一稻济苍生
——致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在湖南省怀化地区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里有这样一个人,他平头小脸,皮肤黝黑,身穿一件宽松粗糙的白衬衣,一副厚重的乡土气息。夏日炎炎,骄阳似火,他头顶烈日,脚踩烂泥,穿梭在茫茫稻田之中,时而低着头,弯着腰,聚精会神地对着一棵麦穗若有所思,时而观望,思索,寻寻觅觅,或者从口袋里拿出个本子记录着什么,常年的田间劳作在他黢黑的脸上留下了一条条饱经风霜的沟壑。 也许是他生逢动荡的战争年代,亲眼目睹敌人铁骑践踏祖国的河山,无数同胞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也许那个年代的人都深受饥饿的折磨,饿殍遍野,颗粒无收,惨不忍睹的悲凉在他年少的心灵里种下了让人类摆脱饥饿,让天下人民都吃饱饭的希望之种,立下了“让中国人远离饥饿”的宏伟之志。他矢志不渝,攻坚克难,经过无数次的研究与探索,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失败,忍受着社会舆论的闲言碎语,历经几十载光阴的艰苦拼搏,攻克了重重难关,终于研究出了万世瞩目的世界奇迹——杂交水稻。我国大江南北良田千万顷,四海稻花香,杂交水稻极大地增加了我国的粮食产量,解决了自古以来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粮食需求问题。他,就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九州田地稻花香,万世功勋驻人间。风雨兼程,初心不悔,袁隆平院士点燃了生命,燃烧了自己,在祖国广袤无垠的沃土上,创造了彪炳千古,名留史册的非凡功绩。他热爱祖国,赤诚为民,造福人类,坚定着让全世界人民温饱的信念,一生与农结缘,与农为伴,专注躬耕于田畴,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洒向了稻田,洒向了神州大地的每一寸山河。他以希望和初心为种,根植于华夏热土,用智慧勤劳育种,用汗水浇灌,用良知守望,用他的平凡与伟大铺洒人间,脚下虽沾满了厚重的泥土,心中却蕴含着浓烈的真情。他撒下的每一粒种子,都是一份虔诚的希望,他的每一份倾心耕耘,都是一个国家生命的延续,是一个民族光明的未来。他以一颗匠人之心,以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吃出品质和健康作为毕生追求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民吃饭问题,用一辈子守护“大国粮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战略储备问题,农业科学发展,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他瘦小的身躯下闪耀着高尚伟大的品格,他用一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片金黄的世界,引导我们走向了一个金光旖旎,丰衣足食的美好明天。他将杂交水稻的灿烂光辉镌刻在了华夏民族古老的大地上,映照着天下苍生,圆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粮食梦,实现了震惊世界的传奇神话。一稻济世,丰润万家,他是真正的耕耘者,是稻田里的守望者,是中华拓荒人。 向袁隆平院士致敬!致敬他不畏艰难,呕心沥血,刻苦钻研,勇攀高峰,他是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推广者,是当代神农。他说过,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好一粒种子,种子优良了,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始终坚持在农业科研第一线不懈探索,开拓创新。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实现了杂交水稻历史性突破,使杂交水稻技术始终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为中国农业科技技术的提升做出了卓越贡献。截至2020年11月2日,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测产达到了1530.76公斤,超过了1500公斤的预期目标。他还致力于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世界多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解决了全球百分之六十的人口吃饭问题,他不仅让中国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更是为世界粮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迎来了绿色希望和金黄的收获,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不朽丰碑。 向袁隆平院士致敬!致敬他淡泊名利,严以律己,不渝追求的高尚情操。生活中,他时刻秉持着勤俭朴素的优秀作风,时刻怀揣着诚挚热忱的家国情怀,他不追求高消费,不计个人得失,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紧密结合,荣获国内外无数荣誉的他总是穿着十几元的衬衫,平时穿过最贵的西装也不过500元,他吃着粗茶淡饭,穿着一介布衣,用平凡的人生,做着最伟大的事业。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无数次地拒绝了国外的高薪聘请,始终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的实践之中,他常说;“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当有人赞誉他的时候,他只是挠挠头说:“我只是热爱水稻,热爱祖国,能专业于我热爱的水稻,还能为祖国带来利益,是我的荣幸。”一路走来,袁隆平院士的科研之路不乏质疑,失败和挫折,而他阅尽人生沧桑,饱经风吹雨打,不论境遇如何,始终流淌着家国热血,将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他留给这个世界仓丰碗满,而自己却一世清贫。 向袁隆平院士致敬!致敬他对待科学孜孜不倦,不拘一格,再创佳绩,精益求精的态度,一片丹心映青田。已经耄耋之年的袁隆平,在本该颐养天年的鲐背之年仍然怀揣着更高远的梦想,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始终奋战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奋力攀爬超级杂交水稻事业的新巅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已经90岁高龄,奋斗一生的他从未停止过对超级杂交水稻事业开拓创新的脚步,他依然坚持下田做实验,在他获得共和国勋章时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应该继续努力。”为了杂交水稻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人们都说他“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2020年,袁隆平院士率领的海水稻团队在全国十地启动万亩盐碱地稻作改良和海水稻种植示范,他希望通过耐盐碱杂交水稻的研发和推广,他设定的目标是在8年内1亿亩海水稻,按照每亩300公斤收入,可多养活8000万人口。这一技术既可改良盐碱地,又可以解决沙漠地区人口的口粮问题,并实现种植户收入翻倍,敢教沙漠换绿洲,万亩荒滩变良田。袁隆平院士在中国的稻田里掀起了两次绿色革命,将翻涌奔腾的绿色浪潮涌向世界,涌向全人类,他是当之无愧的“绿色革命之父”。 然而,2021年5月22日13:07分,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这是举国哀悼,国人悲痛,巨星陨落的一天,袁隆平院士携稻田梦,回归星辰,俯瞰人间。 此刻风吹麦浪,家家户户,一日三餐,仓丰碗满,米香弥漫,香甜浓郁的白米饭捧在手上,却难以下咽,万家粮足当忆袁公,一粥一饭倍思量,每每望着手中的白米饭,想到他单薄的身影不禁潸然泪下。 袁老,您的惊人壮举响彻山野稻田,感动了天地,创造了未来,温暖了人间。 袁老,您曾经说过您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可以和助手坐到稻穗下乘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今,您的光荣与梦想终于实现! 袁老,您的崇高的理想信念照耀着远方,指引着前行的路,后人必将永远追寻您背后的精神密码。仁士仁心,国士无双,灯塔长明。中华民族的英雄册上从此刻下您的名字,您的精神火炬必将代代传承,传奇永不磨灭,英雄永垂不朽。 袁老,斯人不曾离去,您永留我心,愿您在天堂俯瞰着中国大地,见证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袁老,一路走好!
七绝·禾下乘凉(下平七阳)
七绝·禾下乘凉(下平七阳) (公元二零二一年五月二十二日下午一时许,“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那个“禾下乘凉”的梦想还没有实现呢,您怎么就去了呢?) 凄凄苦雨落潇湘, 早稻青青大麦黄。 举国重温禾下梦, 斯人已去纳清凉。
禾日乘凉梦十里稻花香是谁说的
袁隆平。
禾下乘凉梦是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高产的一个理想追求,是袁隆平的中国梦,梦想到禾下乘凉,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词语出处
袁隆平是一个爱做梦的平常人。他饶有兴趣地说,他曾两次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子粒像花生米那么大,而他则和几个朋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如今,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
“我一直有一个‘禾下乘凉梦’,可这个梦实现起来不容易啊。”望着远处的稻田,袁隆平若有所思,要让人能乘凉,稻子就必须长到比人还高。
如果按照亩产来说,至少需要达到1500公斤以上。下一步是在第四期成功的基础上开展第五期攻关,计划是暂时先到这里,以后主要还是靠年轻人来搞,‘禾下乘凉梦’会由他们继续。
《禾下乘凉梦--袁隆平传》
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人,我最敬仰的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袁隆平。中国老百姓几千年都没有吃饱过,最后是袁隆平让他们吃饱了饭。 我是饿着肚子长大的,因为那时候袁隆平还没有培育出杂交水稻,因为那时候中国不仅天灾频仍更是人祸不断。我兄弟姐妹原本七人,只养活了五个。我出生时,母亲在月子里就没有米饭吃。倒是那年自留地里的红薯大获丰收,但父亲白天得在生产队里出工,只得晚上挑灯挖薯。有天夜里,父亲挑着红薯回家,又累又饿两腿发虚,一担红薯跌落深水潭里。那是粮食金贵的岁月,父亲硬是冒着深秋夜霜,一次次潜入深潭,把红薯一个个捞了上来。父亲从此落下哮喘顽疾,至今不愈。母亲上百次讲过这段往事,那些辛酸的日子太铭心刻骨了。我小时候家里是没中饭吃的,我同弟弟中午总是爬进上了锁的厨房偷吃冷饭,然后又相互检举。现在回忆起来似乎好玩,当时却是饿得胃里直冒酸水。 邓湘子、谢长江合著的《禾下乘凉梦——袁隆平传》,是一本写给孩子们看的书,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们正需要看看这样的书。我们应该让孩子们了解昔日的苦难,知道创造的艰辛,懂得梦想成真的喜悦和快乐,明白什么是高尚和伟大的人。 不光这本书的文笔适合孩子们阅读,袁隆平这个人本身也会让孩子们喜欢的。孩子们天性喜读童话和神话,我觉得袁隆平本身就像童话和神话里的人物。我眼里的袁隆平始终童心未泯,一派天真。只有稚童才会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太阳在西边山里睡觉,又从东边海里起床?这是童话。只有袁隆平才会做这样的梦:躺在高高的水稻树下乘凉,树上结满了谷子。这也是童话。 袁隆平也像神话里的人。如果时空倒转,回到五千年以前的华夏大地,凭袁隆平的功业,他就是天神。就会像《圣经》里描写上帝一样:袁隆平说,要有杂交水稻,于是就有了杂交水稻;袁隆平说,要有吨粮田,于是杂交水稻亩产过吨;袁隆平说,杂交水稻米质要再好一些,于是杂交水稻更好吃了。如果诸神原创时代尚未终结,五千年之后袁隆平也会登仙封神。蹁跹于苍穹之上的诸神,原来就是这么诞生的。 也许把袁隆平比作中国本土神仙神农氏更贴切些。相传五六千年前,一只丹雀嘴里衔着一支九穗的稻子落在地上,恰好神农氏看见了,他马上捡起来播种,从此人类有了饭吃。五六千年之后的公元1960年7月,袁隆平在他的早稻试验田里突然发现了一株形态特异的水稻植株,株上有十多个穗子,每穗有谷粒一百六七十粒。“天然杂交稻”就这样被另一位神农氏发现了。倘若依循先民的奇思妙想,这株“天然杂交水稻”就是丹雀衔来的。1976年开始,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由湖南向全国普遍推广;1979年开始杂交水稻向全世界推广。有了杂交水稻,每亩水稻的产量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三到百分之九十三。也就是说,以前种一亩水稻能养活两个人,现在可以让三到四个人吃得饱饱的。中国人把袁隆平叫作“米菩萨”,外国人把袁隆平称作“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式的神最初都是匍匐于大地的。看袁隆平的照片,他小时候是个细眉细目的顽童,喜欢游泳,爱拉小提琴,也调皮逃学。自从同水稻结了缘,他慢慢就变成了一个农民,总挽着裤管,满脸皱纹。为了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他吃过的苦头,付出的心血,别人难以想象。他说过,杂交水稻的成功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表达: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灵感和机遇可赖天赐,知识和汗水就是自己的付出。作者在这本书里写到很多袁隆平备尝艰辛的地方,读之令人敬佩。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流传千古,袁隆平的故事也应让世世代代的孩子们知道。
袁隆平-人间稻米满仓 禾下且乘凉
5月22日,袁隆平因病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获得过“共和国勋章”,但他早已无需加上任何头衔,中国人大部分人都知道他。 一直以来袁老有两个从未改变的梦想。 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有人曾问他:“为什么心甘情愿让世界共享技术?” 他的回答单纯却伟大:“这是个好事情,为什么不让别人知道呢?” 为此,他天天守着天气预报,了解各地水稻的长势。 他出远门,参加那些本可以推辞的会议,提出自己的建议:“XX水稻不适合在你们那里种植啊,你们那里纬度不适合。”他站在泥土里,却总是凝视远方,记挂着那些苦难。 二是“禾下乘凉梦”。 ”很久之前,我曾做过一个梦。 梦里我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 满眼的稻谷都是金灿灿的,夏日里天气热,我和助手们就拿着蒲扇,坐在稻穗下面,静静乘凉。” 一生的付出,使得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1%的人口。他却从不满足,说:“我们的目标就是高产、更高产、超高产。我贪产量,产量越高,我越放心啊!” 就连2019年,袁老的生日愿望也是:“希望今年我们的示范田,百亩片能够实现亩产1200公斤,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这样的一生,苦吗? 袁老说:“苦,可是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苦也值得。” 他不怕苦累,不怕疾病,却最怕痴呆。 体检时,医生给他出了一道算术题,95+13=多少? 袁隆平立刻答了上来,开心地笑道:“我们搞科研的,最怕痴呆。既然我还没有痴呆,那就要继续工作,退休对于我来说是不存在的事。” 袁隆平,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做好一件事。他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上,从未止步,他在为人民的付出中,奉献一生! 他艰苦朴素,他忧国忧民,他心怀天下,他是我们每一个人最为值得的骄傲。 他让我们学会了何为珍惜,他让我们懂得了何为坚持。他让我们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深深受益。 他说: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即便91岁高龄,仍旧不休息,奋斗不息,耕耘不止。 他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稻香阵阵,感恩斯人,一日三餐当念君。
【一幅画一个小故事】禾下乘凉梦
稻花村里,两米多高的稻禾迎风生长。稻香小学里,心怀远方的张老师慷慨激昂。 “从前有一位老人,他历经艰辛,跨越万难,解决了十几亿人的粮食问题,深受人们爱戴,所以大家亲切地叫他袁老爷爷。” “我们村里现在能有这么高的稻禾,全凭袁老爷爷奠定的基础,后人为了纪念他,写了这句诗: 禾下乘凉一梦去,海内丰谷万世存。 ” “这句诗要从袁老爷子的 禾下乘凉梦 开始讲起……” 丰年一边听着张老师讲课,一边思绪翻飞。最后,他越听越激动,“腾”地一下子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丰年,你要干什么?给我坐下!”全班42颗脑袋都齐刷刷地转向,42双眼睛直直地盯着突然站起身的丰年,张老师强压住心头的怒火告诫道。 “我,我这次不是故意要捣乱的……我有话想说……”丰年被同学们盯着,没了往日恶作剧的“成就感”,心里只有无与伦比的激动。 张老师见孩子们已无心听课,于是说道:“那你说说吧,大家鼓掌,欢迎丰年同学给我们做分享!” “昨天晚上听到窗外很多蛙声,我妈妈就给我讲了我的名字的由来。妈妈说,有一句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人们都希望每年都是丰年,家家都能过个幸福年,所以给我取名叫丰年。” “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我看见一个老爷爷。 他头戴一顶大大的草帽,肩上搭着一条旧毛巾,身穿一件深蓝色的粗布衣裳,正坐在稻禾下面乘凉! ” “这个老爷爷跟张老师说的老人的样子很像,所以我就有点激动。” “后来呢?后来呢?”没等张老师开口,一群同学就围了过来,催着丰年讲后面的故事。 “后来,老爷爷把我叫过去,朝我笑,还问我吃饱了吗?然后,他还跟我讲起了他的故事。”丰年一边回忆,一边接着说下去。 老爷爷说: 从1959年开始,我们国家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 那时候啊,很多人都吃不饱饭,我也饿过,那感觉真是难受啊! 孩子,你叫丰年对吧,真是个好名字。你现在可能体会不到那种苦难。当时有很多人饿死了,我亲眼见过的就有5个人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我看着难受啊。 那种凄惨的场景对我有很大的刺激,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民以食为天”,深深地感受到了粮食的重要性,没有粮食太可怕了! 但是当时水稻产量很低,这个问题急需解决啊。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做了一个梦,梦见 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1961年,我在湖南安江农校当教员。有一天,试验田里,一株特殊的水稻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株水稻植株高大,谷粒饱满,十多个有8寸长的稻穗向下垂着,像瀑布一样,它太美了!后来经过确认,这是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 天然杂交种不能量产,也就无法解决粮食急缺的问题。要想实现量产,就需要培育一种雄性不育的水稻,和其他品种混种,从而实现杂交。 我心里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要培育杂交水稻! 于是,到了六、七月份,水稻开始抽穗扬花,我也开始了寻找天然的雄性水稻不育株的工作。盛夏,太阳很烈,我每天都鼓起勇气去田里寻找。日复一日,没有任何收获,但我又总是乐观地期待着明天,有一种意念支撑着我努力寻找,继续在茫茫的稻海中拿着放大镜观察一株株稻穗。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和我的助手观察了14万多株稻穗后,发现了第一株雄性不育株! 这个发现可不得了啊,这意味着,攻克杂交稻育种难题跨出了关键的第一步。1968年4月,我们把700多株珍贵的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农校的一块试验田里。结果有一天晚上,那700多株秧苗全部被拔除毁坏…… 当时我悲痛欲绝啊,这可是全国人的救命草啊! 幸好,第四天后我们在学校的一口废井里找到了残存的5根秧苗,可以继续坚持试验了! 后来,我们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培育出了第三代杂交水稻。2019年10月首次公开测试,亩产达到了一千公斤。2020年11月,我们又在湖南衡阳进行了水稻双季测产,亩产超过了1500公斤。 我们终于可以不再为粮食产量担心了,人们彻底摆脱了“吃不饱饭”的困境了。 “说到这里,老爷爷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丰年虽然有些地方没听懂,但他看着老爷爷笑得那么开心,也跟着笑了起来。 “还有吗?老爷爷还说了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追问着。 此时,同学们在张老师维护秩序后,不再围着丰年,而是回到各自座位上。 “对了,老爷爷离开的时候跟我说,虽然现在不缺吃的,但是不要浪费粮食,要好好吃饭!”丰年目光坚毅地看着远方。 “嗯——好好吃饭!”同学们也备受鼓舞! 张老师见丰年讲完了故事,赞赏地看了丰年一眼,暗叹:这真是一堂成功的教学课啊,幸亏没有制止丰年的“不合理”行为。 张老师走到讲台上,总结道:“丰年给我们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500年前,我们的祖先们碰到了饥荒年,吃不饱、饿死人的现象是真的有。有一位叫袁隆平的院士,他悲天悯人,立志改良水稻种来增加粮食产量,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 “ 我们现在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人们可以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这样的情景,曾经在袁老爷爷的梦里出现过,人们把它叫做“ 禾下乘凉梦 ”。现在梦想成真,我们应该感谢袁老爷爷!” “毛主席教育我们: 吃水不忘挖井人 。我想跟大家说: 见稻常念袁恩公 !” 张老师跟同学们说完,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曾经有人在2021年5月22日这一天,有无数人给袁老爷子送行: 袁老爷爷,您一路走好! 本故事属虚构,部分资料来源于《袁隆平口述自传》(湖南教育出版社)。
更多文章:
探索新西兰,开启极致旅程!?新西兰最佳旅游路线新西兰旅游景点推荐
2024年6月29日 00:20
保护森林资源(森林防火条例规定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是什么)
2024年5月4日 01:40
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 猜三个字(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 打三个字)
2024年6月1日 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