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泥鳅养殖技术(泥鳅稻田养殖技术 稻田养殖泥鳅技术要点)
本文目录
泥鳅稻田养殖技术 稻田养殖泥鳅技术要点
泥鳅是一种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适应性强的水产经济动物,颇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泥鳅养殖业已逐渐兴起,但利用稻田养殖泥鳅的尚不多见。
稻田的选择
应选择水源条件好、土质疏松肥沃、保水保肥性能强、便于管理的稻田。同时要加高加固田埂,泥鳅种苗放养前要施足有机肥,并用生石灰对稻田进行全面消毒。
下苗时间和放养密度
稻田插秧后即可开始放养,每亩放养泥鳅亲体10千克,在不投饵的情况下,每亩可产泥鳅75千克左右。应注意:养殖泥鳅的稻田不宜同时混养其他鱼类。
泥鳅稻田养殖技术
田间管理
放养泥鳅的稻田,要做到专人负责管理,给水稻治虫时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可按常规用药量施用,应做到喷施农药时采用灌深水,喷嘴朝上的施药方法。由于泥鳅栖息于泥中,一般来说,养殖泥鳅的稻田采取上述方法施用农药、化肥比稻田养殖其他鱼要安全得多,但必须禁止使用毒杀芬、呋喃丹以及生石灰、茶子饼等。高温季节,田内适当加灌深水,调节水温,避免泥鳅烫死。平时,要经常检查修复拦鱼设施和及时堵漏洞,严防家禽下田吞食泥鳅。
收获方法
泥鳅因潜伏于泥中生活,捕捞难度大。但根据泥鳅在不同季节的生活习性特点,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收获:冬季在田里泥层较深处事先堆放数堆猪、牛粪作堆肥,引诱泥鳅集中于粪堆内进行多次捕捞。春季将进出水口打开装上竹篓,泥鳅自然会随水进入其中。秋季将田里水全部排干重晒,晒至田面硬皮为度,然后灌入一层薄水,待泥鳅大量从泥中出来后进行网捕。
泥鳅的养殖方式与方法,泥鳅泥鳅如何养殖
泥鳅是一种价值很高的鱼类,泥鳅的养殖也是一种重要的养殖项目。养殖泥鳅主要有三种方式:池塘养殖、稻田养殖与庭院饲养。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泥鳅养殖的这三种方式方法。
一、池塘养殖
目前采用最多的养殖方式是池塘养殖,单产水平高,技术操作水平要求也高。池塘面积以50-250平方米为宜,池塘深70-100厘米,水深40-50厘米,分土池和水泥池两种。
养殖过程中,投喂的人工饵料,主要是米糠、麦麸、豆饼、菜饼、蔬菜叶及蚯蚓、蝇蛆和螺、蚬等,也可以是人工配合饲料。水温20℃以下时,植物性饵料可占摄食总量的60%-70%;水温20℃-23℃时,动、植物性饵料各半;水温23℃-28℃时,动物性饵料占50%-60%。
养鳅的水质要求肥、活、爽,一般每星期换水1-2次,每次换水30-40厘米深。此外,还要做好防病防逃工作。每天或隔天打扫食场1次,定期对食场进行漂白粉消毒,每次用药125克,发现死鳅及水面污物要及时捞除,以防水质污染。
二、稻田饲养
选择水源充足、保水保肥力强、土壤肥沃、软泥深12-18厘米的稻田饲养泥鳅较好。要加高加固田埂,四周挖深40-50厘米的田凼,面积占稻田面积的5%-10%。清田消毒后放足基肥,插秧后将鳅种下田,每亩放规格3厘米左右的鳅种2万-4万尾。
稻田饲养泥鳅,也应适当投喂人工饲料。平时要经常加入新水,保持水深5-10厘米,做好抗旱防洪工作,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常检查进出水口拦栅。不施或少施农药。
三、庭院饲养
房前屋后挖池或砌水泥池饲养,大小不限。要求有注换水条件。常规饲养方法同池塘养成。此处介绍两种适于家庭养殖生产的方法。
一是底肥饲养法。在养鳅池底将有机粪肥、稻草相间铺放,厚约30厘米,按每平方米撒生石灰150克后再铺上10厘米肥泥,注水1周后可放养泥鳅。饲养期间经常搅拌池底,使肥料释放肥水,培育底柄动物等促进泥鳅生长,可同时投喂人工饲料。
二是塑管饲养法。采用直径16毫米,长约20厘米的聚乙烯管,像筏子那样扎成排,横向排列铺满池底,将细粒黏土溶解于水中,给泥鳅制造一个具有泥土环境条件的错觉。放养鳅种后主要投喂人工饲料,剩饭剩菜也可投喂。
在国外采用无泥饲养泥鳅,将池底铺沙,这种方式饲养的泥鳅比泥土池饲养的质量、味道好。
泥鳅稻田养殖技术
泥鳅稻田养殖技术可以做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效果,直接提高经济效益。
1、选择养殖田。
一般最好保持水用40厘米深的水层,水田的十壤应该是肥的,腐殖质含量高,粘性高,泥鳅喜欢钻入一壤,有时天空炎热,光线强,水温升高,泥鳅可以避免在泥下下作。一般来说,最好的田埂应该是50厘米到80厘米高,但一般的田埂都在30厘米的高度,因此,在耕田时,应该加高和加宽田脊,增加后,要加固土壤,防止大雨冲刷。
2、及时放苗。
一般来说,当水稻长到一定的高度时,就可以放进去,过早会危害秧苗,没有合适的遮荫环境。错过季节为时已晚,最好是在种草之前。在分晚前施肥一次,以提供一些丰富的食物,如果在多个季节种植,上一季收获后就可以种植秧苗。
虽然可以在田里自由地寻找食物,但仍然需要一些人工喂养,如花生粉、豆饼、小麦面筋、玉米粉、豆粕、骨粉、蛋白粉等。
什么是泥鳅
泥鳅学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鳅科泥鳅属动物,有“水中之参”的美誉。
泥鳅形体小,细长,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前段略呈圆筒形。泥鳅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它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泥鳅主要栖息于各种浅水多淤泥环境水域的底层。
稻田里放养泥鳅养殖该如何养都需要注意什么
水田可以养泥鳅,充分利用水田资源,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功利作用。
开始稻鳅养殖。 机耕后水田应施足底肥,最好是农家肥,少施化肥或不施化肥。 泥鳅苗移栽后可在稻田中放养。 进出水口设有双层网栅,防止外泄。 水深开始时,稻苗长高时可浅10厘米左右,水位20-30厘米。 稻田养殖泥鳅的放养密度。 体长3厘米左右的泥鳅苗,每平方米应放0.1~0.2公斤,即30~50尾。 每亩约20,000至25,000尾。 稻田养殖泥鳅饵料的选择与投放。 泥鳅特别喜欢吃鱼肉。 如果喂食单一的高蛋白饲料一周,会导致泥鳅在稻田中聚集,增加肠道呼吸次数,导致泥鳅大量死亡。 因此,应注意高蛋白饲料与纤维饲料的搭配。 喂。 要控制水位来调节水温,防止高温对鱼的伤害。 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确保成活率。 主要有寄生虫病、水霉病和细菌病,具体防治方法可上网查询。
稻田泥鳅饵料投喂量。 水温15℃时投喂量为体重的2%,随着水温的升高逐渐增加到10-15%。 饵料应制成块状或块状的粘饵,并均匀地撒在水田里。 稻田里的泥鳅繁殖应防止泥鳅逃跑。 如果有淡水流入田间,泥鳅就会逆流而逃,所以下雨天要注意堵漏。 稻田养殖泥鳅的产量。 投喂4个月后,成年泥鳅每平方米产量可达500~800克,亩产约300~450公斤。 稻养小龙虾、稻养陆鸭已经形成了成功的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推广。 以前在水田里养泥鳅曾经风靡一时,但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效益不佳。 虽然还在上调,但规模是可控的。
总之,水田养殖泥鳅是一种新的养殖模式。 目前栽培技术非常成熟,适合水稻产区农民增产增收。 水田泥鳅养殖是一项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入行需谨慎。 最好去养殖泥鳅米的农户现场观察,再决定要不要做。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1、场地:需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的稻田,需在稻田四周做好防护工作,防止泥鳅逃跑。2、喂养:根据泥鳅的投放密度,可以适量投喂一些饵料,促进泥鳅更好的生长。3、需保持稻田中水分充足,且给水稻施肥撒药的时候,需注意不能对泥鳅造成伤害。泥鳅是杂食性鱼类,体长5厘米以下的鳅苗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体长在5~8厘米时,除了摄食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幼虫、水蚯蚓外,还摄食高等水生植物、藻类和有机碎屑等,以后逐渐变为杂食性鱼类。
稻田养泥鳅关键技术,都有哪些
泥鳅为底栖鱼类,栖息于河流、湖泊、沟渠水田、池沼等各种浅水多淤泥环境水域的底层。昼伏夜出,适应性强,可生活在腐殖质丰富的环境内。水中缺氧时,能跳跃到水面吞入空气进行肠呼吸。在水池干涸时,潜入泥中,只要泥土有少量水分保持湿润,便不致死亡。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
沿垄水田泥鳅栽培技术要点如下:水田选择。水田提升车通常需要进行保水和减缓泄漏速度。移栽前,水田的水深应保持在2厘米以上。填充田的累积雨面应小而不是大。选择20厘米的养殖场,以预防和控制泥鳅病。由于泥鳅适合填充场地,因此在繁殖过程中通常选择的繁殖场地是保水性好的场地。
首脑会议大部分时间都必须提出和加强。泥鳅育苗前必须施用足够的有机肥,稻田必须用生石灰彻底消毒,稻田农业贷款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粮食与经济相结合的农业方式。近年来,已在海盐、开化等地推广。在水田周围挖一个沟渠,筑一个堤顶,然后埋上塑料布以避免泥鳅。
泥鳅是一种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适应性强的水生动物,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泥鳅是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食物,不存在控制体重方面的顾虑。泥鳅维生素B族含量丰富(特别是维生素B3),维生素B族主要的作用是维护皮肤健康、促进消化、维护神经系统健康等。泥鳅养殖产业逐渐兴起,泥鳅是一种新鲜多肉的鱼类。泥鳅可以在水田收获后蓄水饲养,或者泥鳅作物逐渐出现,但水田泥鳅作物很少。我县出土的营田稻谷数万亩,是一种易于利用的资源。苗木移栽时一般每cad提高20000-27000。储存后投资的必要性。
更多文章: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感动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的推荐理由)
2024年9月21日 13:10
男生日记全集(《女生日记》之后《男生日记》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2024年7月11日 21:20
计算机基础课件(大学计算机基础综合实验(Word、Excel、PowerPoint))
2024年3月25日 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