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的起源?龙舟 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目录
龙舟的起源
龙舟是在端午节的时候用于竞渡的龙形船,发源于中国,在东亚、东南亚地区也非常盛行。比较主流的说法是龙舟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因此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以后每年五月五日都会赛龙舟纪念屈原。龙舟是龙文化的分支,是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赛龙舟是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在喜庆节日举行,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提起龙舟的起源,人们一般都会想起屈原,但是其实龙舟的出现比屈原所处的年代要早得多,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古代南方人们常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休闲时又相约划船竞速,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竞渡的雏形。关于龙舟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等祭祀活动,还有认为起源于沅陵等,不过流传最广泛,最为人们所接受的还是纪念屈原。
龙舟 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
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2011年5月23日,赛龙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舟竞赛作为一项水上运动,经历了功利性、纪念性和竞技性三种基本形态,功利型的龙舟竞渡,是指起始萌生阶段的龙舟竞渡,从时间上讲,大致在先秦,原始时期的先民,在水上捕捞、渡水劳动,特别是在水患中的逃命、救人和水上争斗中,争相竞渡。
文化内涵
“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战国时期,人们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此时的龙舟竞渡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在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但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赛龙舟前会举行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一般都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龙舟相关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舟相关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舟制作技艺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历来是龙舟制作之乡,已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中堂镇是典型的水乡,地处东江支流的水网地带,河涌纵横,水域宽广,而今是东莞市及邻近市县唯一有龙舟制作坊的镇区。中堂制作的主要为龙头高高跷起“大头龙”,气宇轩昂。
2008年6月7日,龙舟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莞市是典型的水乡,从明代起就是广东主要竞渡的地区,其历史悠久,中堂镇已被中国龙舟协会授予“中国龙舟之乡”。龙舟竞技越来越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龙舟需求量也不断增加。随着龙舟制作工艺水平的提高,龙舟竞渡更加得到了发扬和传承。
传承龙舟文化的意义
首先,传承龙舟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龙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通过传承龙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其次,传承龙舟文化有助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事业的发展。龙舟运动是一项需要团队合作和集体精神的体育运动,它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传承龙舟文化,我们可以推动全民健身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
最后,传承龙舟文化还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团结合作和奋斗精神。在龙舟比赛中,每个成员都必须齐心协力,协同划桨,才能让龙舟快速前进。这种团结合作和奋斗精神可以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轻易放弃,勇往直前。通过传承龙舟文化,我们可以培养人们的团结合作和奋斗精神,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龙舟相关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舟制作技艺与龙舟相关的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舟,这个古老而充满激情的竞技舞台,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团结与力量的象征。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龙舟以其独特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龙舟制作技艺。
这项技艺源自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一个因龙舟而闻名的地方。中堂镇的龙舟制作技艺已有上百年历史,历经世代传承,凝聚了无数匠人的智慧与心血。2008年,这项技艺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此获得了更高的关注与认可。
中堂的龙舟制作技艺独具特色,以“大头龙”著称。这种龙舟前端安装有高高翘起的龙头,威猛而雄壮。
每一艘大头龙龙舟都是匠心独运的艺术品,从选材到结构设计,从雕刻到上色,每一步都严格遵循传统工艺。这些龙舟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具有优异的航行性能,充分体现了中堂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除了精湛的制作技艺,中堂的龙舟文化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当地,龙舟被视为吉祥之物,与许多民间传说和习俗紧密相连。每年的龙舟竞渡活动更是热闹非凡,锣鼓声中,人们挥桨奋勇争先,展现出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堂龙舟制作技艺,不仅为世人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世代传承与创新发展,相信这项独特的技艺将在未来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为世人带来更多的惊喜与感动。
龙舟的习俗
龙舟作为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中堂有规模的赛龙舟已有一百五十年历史。每踏进农历五月,中堂镇江面上就会欢呼声震天、锣鼓声动地。
中堂龙舟景既有“趁景”(即自由竞渡),也有锦标赛;分别有五月初二的斗朗,初四的槎窖,初六的潢涌、江南,初八的马沥,五月十三的中堂等上规模的景点,它们从农历五月初二到五月十三吸引大批的观众前去观看,是一项很好的全民健身运动。
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东莞市龙舟制作技艺入选。在本次公布的两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龙舟制作技艺是东莞唯一上榜项目。
龙舟文化的精神内涵
龙舟文化精神内涵是:团结合作。
龙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内涵植根于中国古代的神话和历史传说。首先,龙舟文化强调团结合作。龙舟比赛是一项集体项目,参赛者需要合作配合才能顺利划桨。龙舟中的划手需要一致的节奏感和默契的配合,而龙头不仅要领航指挥,还要协调整个队伍的动作。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在龙舟文化中得以体现。
龙舟比赛中,参赛者需要克服困难,挑战极限,发挥个人的勇气和决心。参赛者需要面对恶劣的环境和强大的竞争对手,毫不退缩地迎接挑战,不断超越自我。
龙舟比赛中,参赛队伍需要面对漫长而艰苦的比赛,需要坚持到最后,不放弃,不气馁。参赛队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锻炼,才能培养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毅力。
龙舟起源:
龙舟起源于中国,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相传龙舟起源于中国南方的楚国,最早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划龙舟。传说,屈原是楚国忠臣,由于对世俗的不满和政治压力,他投江自尽。当地百姓为了寻找他的遗体,乘坐船只划龙舟,敲击鼓乐以驱赶水中的鱼龙。
随着时间的推移,划龙舟的传统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具有体育、民俗和文化内涵的竞技运动。龙舟赛已成为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和推广。龙舟赛是以龙舟为竞技器械的赛事,参赛队伍在比赛中尽力划桨,争夺胜利。
龙舟上有舵手操掌,划手们协同划桨,力争速度和节奏的最佳平衡。观众们则会沿河两岸为队伍们加油助威。除了竞技性,龙舟的设计也非常精巧。一般由大型竹木制成,造型奇特独特。船身呈长条形,龙首和龙尾设计细致,色彩鲜艳。刻有吉祥纹饰和图案,祈求祥瑞和辟邪。龙
与龙舟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与龙舟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下:
龙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体育活动,它不仅是一种民间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的见证。龙舟制作技艺和龙舟比赛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舟制作技艺
龙舟制作技艺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技艺,它融合了木工、雕刻、绘画等多种工艺。龙舟的船身雕刻着龙形的图案,船头雕刻着龙头,船尾雕刻着龙尾,寓意着龙的传人。龙舟的制作需要选用优质的木材,经过多道工序精雕细琢而成。制作好的龙舟不仅外观美观,而且轻盈耐用,能够承受住长时间的水上划行。
龙舟比赛
龙舟比赛是一种传统的体育活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龙舟比赛中,选手们齐心协力,挥动木桨,竞相争先。比赛过程中,锣鼓声、呐喊声、助威声此起彼伏,场面热烈壮观。龙舟比赛不仅是一种体育竞技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间艺术的展示。
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保护和传承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代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保护和传承龙舟制作技艺和龙舟比赛,许多地方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例如,建立龙舟博物馆、组织龙舟比赛和培训、推广龙舟文化等。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社会的发展。
龙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和努力,需要政府、学术界、文化机构、媒体等各方面的共同推动。
总之,龙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龙舟制作技艺和龙舟比赛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也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社会的发展。
龙舟的简介制作与各地风俗
龙舟的简介 龙舟就是船上画着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龙舟的形制 “龙舟”是做成龙形或刻有龙纹的船只。古代那些有“真龙天子”之称的帝王们,行走水路时一般都要乘龙舟。如“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穆天子传》),“上御龙舟,幸江都”(《隋书·炀帝纪》)。皇帝乘坐的龙舟,高大宽敞,雄伟奢华,舟上楼阁巍峨,舟身精雕细镂,彩绘金饰,气象非凡。南宋画院待诏李嵩画的“大龙舟”,即是一例。民间用来竞渡的龙舟和皇家龙舟不可比肩,一般都做得窄小狭长一些,以利赛事。 用作竞渡的龙舟,其形制因时代而变化,因地域而不同。据载,旧时西湖上的龙舟,约四五丈长,头尾高翘,彩画成龙形;中舱上下两层,船首有龙头太子和秋千架,均以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剑、戟等“十八般武艺”和各式旗帜。尾有蜈蚣旗,中舱下层敲打锣鼓,旁坐水手划船。 苏州的龙舟分成各色,四角插旌旗,鼓吹手伏在中舱,两旁划手十六人。篙师执长钩立于船头,称作挡头篙。船头亭上,选面端貌正的儿童,装扮成台阁故事,称龙头太子。船尾高丈余,牵系彩绳,由擅长嬉水的小儿表演“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等节目。 当代用来竞渡的龙船,形制比旧时简化了许多。船以色彩分赤龙、青龙、黄龙、白龙、黑龙等。船身、船上的罗伞旌旗等装饰,以及划手们的服装乃至船桨,都要求一色。湖北、湖南等地的龙舟短则七丈多,长则十一丈余,划动时有如游龙戏水。福建的龙舟,船首雕刻龙头,口能开合,舌能转动。贵州的龙舟由三只独木船联合而成,中间较长的一只称“母船”,船上有鼓手指挥,两边的两只船身稍短,称“子船”。 温州各乡都有龙船,各庙宇设香官神,专管划龙船。每逢端阳节,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叫“上水”,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龙船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还要祭时官神,相传这香官神是喜欢玩弄人的小儿神,所以俗语说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划龙船地区内,都要出龙船费用,请划龙船的人吃酒,还要放鞭炮,设祭迎接,叫“摆香案”。 (现在这些习俗都没了) 龙船头各处大同小异。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形状较小,有的船身稍画上几笔龙鳞,亦无头无尾,但形状较大。每乡龙船,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船的话,也要用旗色区分标志。以温州南郊南塘河古老风俗为例,有的旗用蓝色,龙头、龙尾和船身都是蓝色,叫做“青龙”,相传四方只有东方苍龙七宿称龙,所以青是正色。这南塘河面,以莘塍为河主,所以莘塍东堂庙的龙船特别大,有十六档,船面有四十四人,叫大青,算是龙娘。其他龙船上水,必须先到东堂庙朝见,庙司事要赏给彩红,大青出来,各龙不敢和它竞赛,其余小的都叫青龙,其他黄色的叫黄龙。旗白的,船的颜色也是白的,俗称“白龙儿”。如是红旗,船身也染红色,叫做“红霓岭”等。因南言赤色,是水龙,性情急躁,所以改了个名,是避讳的意思。龙船中惟独没有黑龙,俗说乌龙是凶暴,也有说北方玄武是龟,爬得慢,不能斗生,故全温州没有黑龙船。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两龙相斗,争夺锦标,各乡河道,各行分段,自为一区,斗龙互不干涉, 因此有大龙地、小龙地之名目。 龙船人数,额定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称的“三十六香官”。如是小龙,船身十三档,划船的二十六人,船面管旗一,后梢二,唱神一,司鼓二,掌锣二,托香斗二,正合三十六之数。大龙有十八档,两旁划船的三十六人,加鼓、梢、锣、旗、唱神、托香斗六种执事十二人,就需四十八人。划船者穿衣,一船均依旗色。在苍南等地,则定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现在龙舟额定42人,划者十三六,前后梢各一,掌旗一,击鼓一,击锣一,唱神一,此四人俱站在龙舟中间。龙舟有十九档,坐十八挡,前方向空一档,龙舟在竞赛时不调头,而是人转身反方向坐。龙舟的鼓声很有节奏,转身的鼓声为密集点鼓。) 船面上,鼓在最中,两旁划的人要听鼓声,两头是梢桨,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语说:“鼓是令,梢是命。”锣是听鼓声的,也有鼓动的作用。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观众能够辩认,只有执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为了奉香官神,在竞渡中没有作用。 在全温州的划龙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带的龙船,最为出名。斗龙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进行,十里长途,往返二十里。如果顺潮而下,而中途潮涨,或者顺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斗到终点,不得停止。再加上没有换向转手,要一划到底,它的尾端设置梢桨,把梢两人,船头也有两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头龙时,这两人力捺龙头,与三十六把桨一齐行动,有加强速度的极大作用,途长水逆,风紧浪急,锣鼓声喧,喊声震天,真可谓英勇。 在乐清参加划水龙的住户,叫“水龙户”,一个水龙户的集体叫“水龙众”,水龙众的所在地叫“水龙地”。有的自然村甚至以这种划分作为举办某些公益事业或承担某些社会义务的独立单位。每年划水龙都有为首的人,俗称“首事”或“头家”,由水龙户轮值或拈阄推举。水龙户都按丁或按户出钱。参加划者都有补贴,如乐成镇每人每天一斤猪肉。凡水龙户有新婚,生头胎男孩、兴造房屋和中举授官以及科举废后的大、中学校毕业等喜事,都以水龙名义致贺。被贺的要有一条乐清龙舟红绸或红布系于“龙颈”,俗语称“挂红”,而且还有“香金”和食品礼物。旧时陋俗,有些水龙,往往盗伐樟树或偷取“树坦”(木行)最长杉木,以致发生诉讼纠纷。在乐清县西,大的自然村都有好几只龙船,称“地团十只龙”或“南宅七只龙”。(乐清最大的龙舟赛事在北白象,每次都有上百只龙舟参赛-自发性质)如乐清白石镇的小隐湖,每年该日,全区有一百多只龙船汇合竞赛,并备有锦旗悬赏夺标,男妇老幼,观者如堵。有的地区,如瑞安马屿一带,不自制龙船,在端午以前,扣住江面上的运输船,用缆绞起来,当作龙船,按日给船户银米,三天后放行,如果头号胜,不但优待船家,酒肉丰盛,并且还有特别赏钱。但温州那些地处山区和半山区,多旱地,少水田,无河港的地方,端午无划龙舟之俗。 龙舟的制作 以下介绍的是福建省龙海市海澄镇豆巷村“闽南龙舟”建造的简要过程。 杉木和樟木是造龙舟的上好木料。造大龙舟,最困难的是寻找木材。要寻找25米长以上的整木,将其切分成5片接成船底,这样造出的龙舟才会坚固结实。这样的木材现在只能在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树头的直径必须在20厘米才能符合条件。 在闽南地区,龙舟通常是某个自然村的公共财产。水上人家有句俗语“一日造船,千日过波”,意即造出的船必须坚固美观,才能经受风浪,故造船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岸上人家建房,“礼路”丝毫马虎不得。钉船板犹如建房的“奠基”,还要举行“奠基典礼”,摆上供品祭拜。特别是在“点睛”这一重要环节,还必须举行隆重的仪式。 闽南龙舟的龙头是写意的、象征性的。龙舟的“龙须”是将金箔纸折成约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绑在一根对折的红布条上,象征“龙须”;将一块红布折成三角形,钉在船头,象征“龙舌”;将6条龙须等距离分布钉在“龙舌”上,这就成了“龙头”。 制船者在两侧船舷的船眼睛各贴上三根红布条加小方块金箔的组合,再钉上三根“目周钉”。从左至右,分别代表千里眼、顺风耳、妈祖婆。妈祖婆殿后佑护,千里眼、顺风耳在前观测,顺序不能改变。不仅是龙舟,再大的帆船也是这样钉的,有些帆船还会在船艉供奉妈祖婆神位。 这些程序完成后,该的村的老人在龙头前摆上“三牲”,持香对着龙头祭拜。然后,一村民手持香炉,绕着龙舟转了一圈。这意味着,将龙舟上的不洁之物驱走,龙舟变得圣洁而有灵气。随后,燃放鞭炮、烧金纸,仪式就结束了。 经过几名壮汉六七天的劳作,新龙舟完工了。之后,请村里地位高的老人身穿长衫戴毡帽,带领全村70多名壮劳力,到船厂“请船”。大家人手一桨,浩浩荡荡地将龙舟划回村里。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龙舟的丰姿就会出现在附近的江上。
更多文章:
入党申请书范文3000字(入党志愿书:2019入党申请书范文3000字)
2024年9月16日 00:30
短暂的生命散文?《短暂的生命》11岁女童的死,源于母亲心底的懦弱
2024年4月11日 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