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
本文目录
- 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
- 高考语文荆轲刺秦王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知识点归纳
- 《荆轲刺秦王》的文言知识点
- 文言文常见一词多义
- 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词语
- 高一上册《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归纳
- 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整理归纳
- 荆轲刺秦王中“陈”一词多义
- 荆轲刺秦王中的一词多义
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
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有见、诚、顾、为等。例如,诚能得樊将军首,诚的意思是如果;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诚的意思是实在。
一词多义
见
1.见陵之耻:被(表被动)
2.图穷而匕首见:通“现”,露出,现出
3.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召见
诚
1.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
顾
1.顾计不知所出:不过,只是
2.顾笑武阳:回头
3.将军宜枉驾顾之:回来
为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表被动)
2.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3.为变徵之声:发出
固定短语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3.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7.未尝见天子(不曾)
8.将奈何(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9.将军岂有意乎( 表揣度,是否……呢。)
10.荆卿岂无意哉(表反问,难道……吗。)
高考语文荆轲刺秦王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荆轲刺秦王》的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b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卒起不意 卒,通“猝”, cù,仓促,突然。 2、一词多义【之】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②结构助词,“的”/不译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③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而】①连词,表转折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②连词,表并列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③连词,表修饰 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④连词,表承接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⑤连词,表递进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以】①介词,因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②介词,用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③介词,按照 以次进④已经 日以尽矣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⑥连词,表修饰 箕踞以骂曰【为】①动词,做,整治 乃为装遣荆轲②介词,被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③介词,替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其】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②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3、古今异义现象: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今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毒, 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4、词类活用现象:(1)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2)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3)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4)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5)左右既前 同上。(6)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7)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8)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9)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10)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11)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12)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13)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词作状语,活着。(1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15)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动,使……闻,禀告 (16)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作动,穿朝服 (17)秦兵旦暮渡易水 旦暮:名词作状语,马上 5、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2)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词“以” ) 取之 ( 以 ) 百金 ( 省略介词“以” ) 欲与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 待吾客与 ( 之 ) 俱 ( 往 ) ( 同上 ) 皆 ( 穿 ) 白衣冠以送之 ( 省略谓语 )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 之 ) 留待 ( 省略介词宾语 ) 嘉为 ( 之 ) 先言于秦王曰 ( 同上 ) 乃 ( 穿 ) 朝服,设九宾 ( 省略谓语 ) 见燕使者 ( 于 ) 咸阳宫 ( 省略介词 ) 使 ( 之 ) 毕使于前 ( 省略兼语 ) 群臣侍 ( 于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省略介词 ) 献 ( 于 ) 秦王 ( 省略介词 ) 比 ( 于 ) 诸侯之列 ( 省略介词 ) 而 ( 按 ) 秦法…… ( 根据文意省略 ) 皆陈 ( 于 ) 殿下 ( 省略介词 ) (3)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 ) 群臣侍殿上者 ( 定语后置 )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邑万家 (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 6、文言固定结构:【足下】对对方的敬称,你/您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奈何】怎么办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何如】怎么样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乃今】现在,这才 乃今得闻教【顷之】不久 顷之未发【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所”+动词】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人 ( 东西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岂……乎】将军岂有意乎 表反问,是否……呢。【岂……哉】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文言文常见一词多义
1. 文言文常见的一词多义
1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对)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
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0-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2-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73-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5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6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计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78-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79-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80-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白色的,没有文采的) 81-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82-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不过)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亡) 。
2. 急求 高中文言文100个常见的一词多义
这个太多,也用不着。
多积累就可以了,文言文通常考查120实词:高考考点—120个文言实词集锦 1、爱 吴广素爱人(爱护,加惠)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喜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欢)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爱护) 而臣衰,窃爱怜之《触》(怜爱)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吝啬)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通“薆”,隐蔽) 2、安 君者,知人安民(安抚)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安享,感到舒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安稳,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怎么,哪里)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使……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3、被 泽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引申为蒙受) 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遭受) 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介词,表被动) 被发行吟泽畔《屈》(通“披”)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通“披”,穿) 凝霜被野草(覆盖) 操吴戈兮被犀甲(穿) 4、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加倍) 倍以结之, *** 不倍(背叛背弃) 愿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鸿》(违背) 5、本 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词,本来) 墨之道,兼爱为本(根本,基础)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量词,册) 6、鄙 齐孝公伐我北鄙(边境)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平庸,卑微)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自谦,代词) 蜀之鄙有二僧《为》(边境) 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边境) 越国以鄙远《烛》(以……为边境) 7、兵 可汗大点兵(军队) 兵刃既接《寡》(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军队) 勒兵,下令军中《信》(军队) 8、病 君之病在肠胃(疾病)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患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 9、察 徐而察之《石》(细看,观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 微察公子《信》(观察) 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洁白的样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考察,举荐) 10、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朝廷)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期年不听朝(朝政)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早晨) 能谤讥于市朝《邹》(朝廷)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朝见) 11、曾 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 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简直)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竟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竟然,简直)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竟然) 12、乘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乘坐) 可以乘虚直抵其城(趁机)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卫风 氓》(登上) 13、诚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假如,果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假如,果真)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也《祭》(确实)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假如,果真) 可谓智力孤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确实)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祭》(真诚的心意) 14、除 洒扫庭除(台阶)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修治,整理)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国恩,除臣冼马《陈》(任命官职) 15、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告别,辞别)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告别,辞别)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道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言辞,文辞)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托辞,说辞)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告别)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托词,辩解之辞) 归去来兮辞(古代一种文体) 16、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跟随)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 顺从,跟随)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听从) 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介词,由)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通“纵”缔结盟约)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通“纵”缔结盟约)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介词,由)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使……跟从) 17、殆 骊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大概,恐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几乎,近乎)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 秋水》(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大概,恐怕) 农者殆则土地荒(通“怠”,懈怠) 18、当 当窗理云鬓(对着,向着)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御) 非刘豫州。
3. 文言文 一词多义
【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用)凭……身份。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用)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用)凭……身份。)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顾炎武〈〈复庵记〉〉)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祭妹文》)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7.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①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②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率领"、"带领") ③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2002年高考〈〈李广传〉"率领"、"带领"〉)(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③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④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出师表》)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张衡传〉〉)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②日以尽矣。
(《荆轲刺秦王》)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于】(一)介词。
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是动词、形容词,表多种组合关系。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公输〉〉在。
方面)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5.被。(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与,跟,同。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
4.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文言句式\一词多义\最好很全很全】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讲.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形容词作名词 水:作游水讲.能愿动词应与动词搭配,水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1、其曲中规 (形作名 曲度、弧度) 2、等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形作名 高处) 3、积善成德 (形作名 善行)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君子生非异也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2.省略句 輮(之)以为轮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3.介宾短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词参,验、检查.今义为“加入”. 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今义为“快;疾病”. 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今义为“与‘真’相对”. 蟹八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义为“跪下、下跪”. 用心一也:用心,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 金就砺则利:金,金属制品.今义为黄金. “博学”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广博地学习,今天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 “寄托”在本句中是“藏身”意,今通常指“托付”或者“把理想、感情、希望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以为”在句子中的意思是“把……当作”,今义通常是“认为”. 【通假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輮”通“煣”,使……弯曲. “有”通“又”. “知”通“智”zhì,智慧. “生”通“性”,资质,禀赋. 多义词 【于】 青,取之于蓝:介词,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表示引进动作或行为的对象 【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连词,表假设或表递进 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助词,表陈述 【一】 骐骥一跃:数词,一 用心一也:形容词,专一 【利】 非利足也:形容词,敏捷,快 金就砺则利:形容词,锐利。
5. 古文常用词类或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往往 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起义》) 处处,到处 会计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起义》) 会,聚会;计,商议 何苦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怎怕,怕什么 垄断 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 山川阻隔 自信 宁信度,无自信(《郑人买履》) 相信自己 结束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 整装 实弹 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冯婉贞》) 装上弹药 不好 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 不美(指相貌) 即使 即使吏卒共抱大巫投之河中(《西门豹治邺》) 即,就;使,让 留意 先生可留意矣(《中山狼传》) 考虑 老子 遥见老子杖藜而来(《中山狼传》) 老人 丈人 愿丈人一言而生(《中山狼传》) 老人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 长辈 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祭祀的牛羊等 可以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可,可以;以,凭, 烈士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有志节操守的男子 无论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更不用说 绝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的地方 扶老 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辞》) 指拐杖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出身低微,行为鄙鲁 开张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扩大 感激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感动奋激 深入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长距离进入 有意 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有某种打算 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客孟尝君》) 愿意 有时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论积贮疏》) 按一定时间 鞠躬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恭敬,谨慎 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传》) 弯下身子 中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夹杂着 稍稍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渐渐 无赖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 活泼玩皮 纵士卒无赖(《段太尉逸事状》) 为非作歹 于是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在此,在这上 大风 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 麻疯病 小生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年轻人 虽然 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必取宋(《公输》) 虽然如此,但是…… 中心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叶公好龙》) 心里 以为 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把……看作 作文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写文章 不避 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论贵粟疏》) 不亚于、不次于 人情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论贵粟疏》) 人的通常情况 县官 今募天下人入县官,得以拜爵(《论贵粟疏》) 朝廷 或者 或者曰:……(《封建论》) 有的人,有些人 指示 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出来给……看 约束 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信约 前进 于是相如前进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前,上前;进,进献 因而 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趁机 美人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嫔妃 以往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从这里到那里 宣言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扬言 亲戚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父母兄弟 地方 今齐地方千里 (《邹忌讽齐王纳谏》) 其实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它的果实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 他实际上 横行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纵横驰骋,所向无敌 北面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面朝北,指臣服 殷勤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 关切、问候 中国 率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 指现在中原地区 不过 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矣(《赤壁之战》) 不超过 形成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 形势形成 从事 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官名 妻子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妻子儿女 初一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 刚刚开始。
6. 高中文言文中“所以”一词多义
文言文“所以”句式结构 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 今日点击:1467 推荐:高中视频同步辅导视频! 文言文“所以”句式结构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
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灭亡的原因。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 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犯赵国的缘故,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呀。
3.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这就是世上不能流传(石钟山命名)的缘故。
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4.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墨子?公输》)——我知道怎样抵御你的办法了,我不说。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前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6.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
(《吕氏春秋?察今》)——先王制定法律的根据,是老百姓。 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高中学习网:) 。
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词语
1. 文言文中“以”的一词多义
1、因为,由于: 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用来 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导致)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 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22)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
4、以为,认为。 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 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篆体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 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 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 例: ⑴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⑵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⑶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 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 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2. 文言文的一词多义
有善术者(擅长 )
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 善的一词多义
君问归期未有期(时间,期限)
陈太丘与有期行(约好,约定) 期的一词多义
公欣然曰(副词,的)
然数年恒不见(关联词, 但是) 然的一词多义
见藐小之物(副词, 的)
人皆吊之(代词, 他) 之的一词多义
故时有物外之趣(关联词,所以)
独以跛之故(。的原因) 故的一词多义
项为之强(因为)
开始悟为山市(是) 为的一词多义
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以丛草为林(当成) 为的一词多义
温故而知新(表并列 无意)
为人谋而不忠乎(但是) 而的一词多义
3. 文言文 一词多义
【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用)凭……身份。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用)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用)凭……身份。)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顾炎武〈〈复庵记〉〉)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祭妹文》)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7.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①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②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率领"、"带领") ③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2002年高考〈〈李广传〉"率领"、"带领"〉)(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③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④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出师表》)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范围)(〈〈张衡传〉〉)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②日以尽矣。
(《荆轲刺秦王》)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于】(一)介词。
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是动词、形容词,表多种组合关系。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公输〉〉在。
方面)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5.被。(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与,跟,同。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
4. 文言文常见的一词多义
1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对)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
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0-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2-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73-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5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6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计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78-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79-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80-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白色的,没有文采的) 81-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82-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不过)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亡) 。
5. 文言文一词多义有哪些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6.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或词性
“之”的用法和解释:
(1)用作代词,又分为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做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3〉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我”“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6〉用在表示间的分句中作状语,常与“也”字呼应,相当于“•••••••的时候”。
意思:
1〉到••••••去。
2〉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3〉指示代词。这、此。
4〉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作代词的:
一、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二、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三、指示代词
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至于古今异义,这是需要平时的积累的,多看一些课外的自己积累。
有古义缩小的:如“江”,“河”
有古义放大的:如“金”
有意义改变的:如“讽刺”
有古义为多字合义,今义双音节词语的:如“指示”
7.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文言句式\一词多义\最好很全很全】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讲.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形容词作名词 水:作游水讲.能愿动词应与动词搭配,水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1、其曲中规 (形作名 曲度、弧度) 2、等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形作名 高处) 3、积善成德 (形作名 善行)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君子生非异也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2.省略句 輮(之)以为轮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3.介宾短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词参,验、检查.今义为“加入”. 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今义为“快;疾病”. 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今义为“与‘真’相对”. 蟹八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义为“跪下、下跪”. 用心一也:用心,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 金就砺则利:金,金属制品.今义为黄金. “博学”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广博地学习,今天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 “寄托”在本句中是“藏身”意,今通常指“托付”或者“把理想、感情、希望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以为”在句子中的意思是“把……当作”,今义通常是“认为”. 【通假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輮”通“煣”,使……弯曲. “有”通“又”. “知”通“智”zhì,智慧. “生”通“性”,资质,禀赋. 多义词 【于】 青,取之于蓝:介词,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表示引进动作或行为的对象 【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连词,表假设或表递进 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助词,表陈述 【一】 骐骥一跃:数词,一 用心一也:形容词,专一 【利】 非利足也:形容词,敏捷,快 金就砺则利:形容词,锐利。
8. 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
百:一百许里(数词,十个十) 猿则百叫无绝(喻很多)
言:闲静少言(动词,说话) 黔娄之妻有言(名词,说过的话)
食:食不饱(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饲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策,驱使)
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
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书籍) 与朱元思书(信件)
至:礼愈至(全,周到) 至舍(到达),四支僵劲不能动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恐怕,担心) 无冻馁之患矣(后果,忧虑,疾病)
道:益慕圣贤之道(处事方法,学说)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说)
质:援疑质理(质疑,询问) 非天质之卑(资质)
直:直视无碍(长时间,一直) 争高直指(不弯曲)
9. 初中文言文中“所以”的一词多义
“所以”有以下几种意思: 1表示因果关系,常与“因为”连用. 2用此,用来. 3表示“.的原因”. 4表示“.的方法”. 5实在的情由,适宜的举动.例如:1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古义: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而成的名词性词组,解释为“……的原因” 今义:今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2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义: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4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靠他来.今义:略)。
高一上册《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归纳
《荆轲刺秦王》全文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下面是我分享的高一上册《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归纳,欢迎大家阅读!
【还】
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荆轲刺秦王》
2、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荆轲刺秦王》
3、居十白,扁鹊望桓挨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扁鹊见蔡桓公》
4、计日以还(动词,归还)──《黄生借书说》
5、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hái)──《念奴娇。赤壁怀古》
6、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副词,通“旋”,早脱,立即,xuán)──《周亚夫军细柳营》
【振】
1、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惧怕)──《荆轲刺秦王》
2、振长策而御宇内(动词,挥动)──《过秦论》
3、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
4、迁我如振振落叶(动词,振动)
5、振奋作声(动词,振作)
6、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震动)──《过秦论》
【奉】
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双手捧着)──《荆轲刺秦王》
2、轲既取图奉之(献上)──《荆轲刺秦王》
【兵】
1、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荆轲刺秦王》
2、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词)──《荆轲刺秦王》
3、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名词)──《荆轲刺秦王》
4、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名词,战争、战役)
5、犹厌言兵(名词,战争)──《扬州慢》
【穷】
1、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荆轲刺秦王》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动词)──《荆轲刺秦王》
【陈】
1、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列,动词)──《荆轲刺秦王》
2、恐惧不敢自陈(陈述,动词)──《荆轲刺秦王》
【私】
1、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荆轲刺秦王》
2、乃遂私见樊矜期(私自,)──《荆轲刺秦王》
【顾】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荆轲刺秦王》
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荆轲刺秦王》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出师表》
4、顾恋慈母(动词,思念)
5、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为学》
【亲】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荆轲刺秦王》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廉颇蔺相如列传》
3、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
4、爱臣太亲,必危其身(形容词,亲密,亲近)
【深】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荆轲刺秦王》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游褒禅山记》
3、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时间)久)
4、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赠汪伦》
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分)
【教】
1、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2、曲罢曾教善才服(动词,使,让,jiāo)──《琵琶行》
3、乃修教三年,执十戚舞(名词,教化,jiào)
4、十三教汝织(动词,传授知识技能,jiāo)──《孔雀东南飞》
【解】
1、可里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荆轲刺秦王》
2、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庖丁解牛》
3、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分开)
4、土崩瓦解(动词,分裂,涣散)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答)──《师说》
6、解元(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jiè)
【资】
1、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荆轲刺秦王》
2、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词,资本,依据)
3、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词,资助)
4、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
【图】
1、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划)
2、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荆轲刺秦王》
3、不图子自归(动词,想,反复考虑)
【室】
1、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荆轲刺秦王》
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名词,居所)──《陋室铭》
3、今其室十无一焉(名词,家)──《捕蛇者说》
【被】
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荆轲刺秦王》
2、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词,表被动)──《五人墓碑记》
3、被明月兮佩宝璐(动词,通“披”,戴)──《离骚》
【请】
1、乃请荆卿曰(动词,请求)──《荆轲刺秦王》
2、请辞决矣(动词,请允许我)──《荆轲刺秦王》
3、乃置酒请之(动词,邀请)
4、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动词,谒见,拜见)
【次】
1、以次进(名词,次序)──《荆轲刺秦王》
2、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驻扎)──《陈涉世家》
3、凡用兵之法……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名词,在排列上次一等)
【信】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名词,凭据,信物)──《荆轲刺秦王》
2、听其言而信其行(动词,相信)──《论语》
3、言必信,行必果(动词,讲信用)──《论语》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形容词,(言语)真实)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确实,真实)──《捕蛇者说》
5、信可乐也(副词,实在,的确)
6、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名词,信使)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信托之人)
7、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意、随便)──《琵琶行》
8、欲信大义于天下(动词,通“伸”,伸张)
9、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恳,不欺骗)──《曹刿论战》
10、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信)──《屈原列传》
【遇】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动词,对待)──《荆轲刺秦王》
2、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动词,相遇,相会)──《廉颇蔺相如列传》
3、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动词,遇到)──《论语》
4、斯固百世之遇也(名词,机遇)
5、不如因善遇之(对待,)──《鸿门宴》
【辞】
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动词,辞别,告辞)──《荆轲刺秦王》
今者出,未辞也(告辞,动词)──《鸿门宴》
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动词,推辞)──《烛之武退秦师》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鸿门宴》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动词,推辞)──《鸿门宴》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动词,计较,讲究)──《鸿门宴》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动词,擅长)──《屈原列传》
5、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名词,文辞,指文学)──《屈原列传》
【遗】
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动词,赠送)──《荆轲刺秦王》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放弃,动词)──《师说》
3、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动词,遗留)──《石钟山记》
4、使人遗赵王书(动词,送给)──《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
1、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荆轲刺秦王》
2、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指身子向上起)──《荆轲刺秦王》
3、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词,牵,拉)──《廉颇蔺相如列传》
4、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动词,引导,率领)──《赤壁之战》
6、李凭箜篌引(名词,乐府诗体的一种)──《李凭箜篌引》
【卒】
1、缮甲兵,具卒乘(名词,士卒,士兵)
2、鲁肃闻刘表卒(动词,死)──《赤壁之战》
3、卒成帝业(动词,终于)──《出师表》
4、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荆轲刺秦王》
【就】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动词)──《荆轲刺秦王》
2、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荆轲刺秦王》
【岂】
1、将军岂有意乎(副词,是否,是不是)──《荆轲刺秦王》
2、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副词,表示访问语气,难道)──《荆轲刺秦王》
3、岂可得哉(疑问代词,怎么)──《荆轲刺秦王》
【以】
1、何以言之(介词,凭借)──《荆轲刺秦王》
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介词,用)──《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刀试人(介词,用)──《荆轲刺秦王》
3、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用来……的)──《荆轲刺秦王》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荆轲刺秦王》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荆轲刺秦王》
5、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荆轲刺秦王》
6、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而)──《荆轲刺秦王》
7、以次进(介词,按照)──《荆轲刺秦王》
8、以故荆轲逐秦王(连词,因此)──《荆轲刺秦王》
【乃】
1、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示儿》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动词,是)──《游褒禅山记》
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荆轲刺秦王》
3、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荆轲刺秦王》
4、乃今得闻教(副词,却,竟然)──《荆轲刺秦王》
5、而今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仅仅)──《荆轲刺秦王》
【之】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您)──《荆轲刺秦王》
2、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将军的首级)──《荆轲刺秦王》
3、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荆轲刺秦王》
4、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荆轲刺秦王》
5、顷之未发(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荆轲刺秦王》
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整理归纳
为了做好知识的累积,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整理归纳",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荆轲刺秦王一词多义整理归纳
一词多义
【亲】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荆轲刺秦王》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廉颇蔺相如列传》
3、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
4、爱臣太亲,必危其身(形容词,亲密,亲近)
【顾】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荆轲刺秦王》
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荆轲刺秦王》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出师表》
4、顾恋慈母(动词,思念)
5、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为学》
【深】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荆轲刺秦王》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游褒禅山记》
3、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时间)久)
4、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赠汪伦》
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分)
【解】
1、可里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荆轲刺秦王》
2、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庖丁解牛》
3、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分开)
4、土崩瓦解(动词,分裂,涣散)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答)──《师说》
6、解元(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jiè)
【教】
1、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2、曲罢曾教善才服(动词,使,让,jiāo)──《琵琶行》
3、乃修教三年,执十戚舞(名词,教化,jiào)
4、十三教汝织(动词,传授知识技能,jiāo)──《孔雀东南飞》
【资】
1、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荆轲刺秦王》
2、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词,资本,依据)
3、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词,资助)
4、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
【室】
1、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荆轲刺秦王》
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名词,居所)──《陋室铭》
3、今其室十无一焉(名词,家)──《捕蛇者说》
【图】
1、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划)
2、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荆轲刺秦王》
3、不图子自归(动词,想,反复考虑)
【被】
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荆轲刺秦王》
2、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词,表被动)──《五人墓碑记》
3、被明月兮佩宝璐(动词,通“披”,戴)──《离骚》
【还】
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荆轲刺秦王》
2、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荆轲刺秦王》
3、居十白,扁鹊望桓挨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扁鹊见蔡桓公》
4、计日以还(动词,归还)──《黄生借书说》
5、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hái)──《念奴娇。赤壁怀古》
6、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副词,通“旋”,早脱,立即,xuán)──《周亚夫军细柳营》
【奉】
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双手捧着)──《荆轲刺秦王》
2、轲既取图奉之(献上)──《荆轲刺秦王》
【振】
1、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惧怕)──《荆轲刺秦王》
2、振长策而御宇内(动词,挥动)──《过秦论》
3、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
4、迁我如振振落叶(动词,振动)
5、振奋作声(动词,振作)
6、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震动)──《过秦论》
【穷】
1、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荆轲刺秦王》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动词)──《荆轲刺秦王》
【兵】
1、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荆轲刺秦王》
2、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词)──《荆轲刺秦王》
3、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名词)──《荆轲刺秦王》
4、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名词,战争、战役)
5、犹厌言兵(名词,战争)──《扬州慢》
荆轲刺秦王中“陈”一词多义
【陈】 1、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 ( 陈列,动词 ) ──《荆轲刺秦王》 2、恐惧不敢自陈 ( 陈述,动词 )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中的一词多义
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形容词,亲生的。
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 时间 )久。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分。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分开。
更多文章:
赢在职场:如何提高你的沟通表达能力?职场新人如何赢在职场的“起跑线”
2024年9月21日 09:30
如何让自己保持良好的状态迎战高考?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迎战成人高考
2024年3月19日 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