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行政体制的阻力(试述行政改革的阻力)
本文目录
- 试述行政改革的阻力
- 中国行政改革的难点
- 结合实际论述我国行政改革的阻力和动力有哪些
-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 行政改革的阻力
- 1.试述克服行政改革阻力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 引发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有哪些导致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有哪些
- 政府改革的阻力
-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以及改革的对策是
试述行政改革的阻力
法律分析:(1)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行政改革的成败。行政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不是强加给政府的,它是脚踏实地的实践行动。行政改革必须认清历史给它提供 了什么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与限制条件。行政改革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进行,它必须符合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理想主义的改革计划固然好,但是有时却难以实行。改革计划要符合实际,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行政改革的性质、方向、任务和方法,同时也决定了行政改革的艰巨性。超越历史局限性 的行政改革必然失败。(2)政治因素对行政改革的限制与制约。行政改革不仅仅是对行政系统单一的改革,它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政治因素起着决定作用。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 的组成部分,从属于政治体制。政治体制给予行政体制多大的改革空间,决定了行政体制的改革程度。政治体制决定限制和制约行政改革。政治官僚集团对行政改革 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政治官僚集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决定作用,他们的赞成和反对往往能够决定成败。政治官僚在这里没有贬义,只是用它来说明一种政治现 象。行政改革必须得到政治官僚集团的支持才能顺利地进行。(3)在行政系统内部行政官僚集团的反对。行政改革是对行政系统进行改革,是政府对自己进行革命,当然在行政系统内部会遇到强大的阻力。行政改革是权 力再调整,也是利益再分配。一般行政工作人员不会对行政改革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行政官僚集团一旦利益受损,就会形成强大的阻力,从而使改革政策变形或迟 迟不予执行。他们一般不会公开反对行政改革,往往去争取政治支持,在政治上使行政改革无法进行或流于形式。(4)传统的保守程度决定了行政改革的艰难程度。传统没有什么好坏,但历史传统确实有保守性的一面,各国传统的保守性有程度的不同,这决定了具有不同 历史传统的国家进行行政改革的难易程度。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民族价值观的体现,是民族赖以生存繁衍的精神支柱,是民族整合统一的纽 带。传统文化具有十分强大的力量,是任何强权无法摧垮、无法消灭的。当行政改革不为传统文化的这种保守性所接受时,它将遇到非常大的阻力。我国行政改革的 阻力不是来自人民群众的传统意识,而是从政为官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把从政为官放在高于一切之上的地位,这对行政改革造成了巨大的阻力。(5)用人唯亲和家长制对行政改革的负面影响。讲人情而不讲规则,用人唯亲和家长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规则、用人规则和领导规则。用人唯亲和家长制对行政改革有抵制作用和破坏作用。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中国行政改革的难点
过去20年里,政府改革曾几度启动,但结果皆不尽人意。在2005年年终清点改革成果时,我们看到银行业改革、汇率改革和股权分置改革都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作为改革重点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换方面,进展并不理想。相对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说,由“经济干预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这是一场非常有深度的改革。改革是利益关系的重新分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触及政府一些部门的既得利益。每一个政府部门都有其行使权力的固定空间,如果要对这种空间进行调整,自然会触及其现有利益。但现在有些政府部门为了获取部门利益,不惜越位在市场中与民争利。另一方面,本该为纳税人提供的公共服务,因为无利可图竟然缺位。政府部门的错位导致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好,不该做的事情做了很多。政府行为发生紊乱的一个直接原因,与政府机构的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有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府革自己的命。长期作为改革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的政府部门,在改革的深化过程中,本身成了改革对象。自己改自己,甚至是大幅度地放弃自身拥有的权力和利益,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同时,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主导改革的能力也受到了严重挑战。一般说来,改革的动力来源于改革的受益者,但在当前情况下,改革攻坚的阻力恰恰却来自改革的受益者。改革开放产生了一些新的利益集团,其中的部分人,现在正处于“最佳状态”。他们既反对倒退回计划经济体制,也不赞成继续推进改革,极力维持现存利益格局。这些新的利益集团和原有的利益集团交叉并存,形成相当复杂的利益关系,并对我国的改革攻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涉及到整个的政治体制改革,有较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中国政治体制分为上端和下端,过去27年来我们主要在政治体制下端进行改革,五次主要是集中在政府治理这个层面上,而政治体制上端改革则相对滞后。以去年的宏观调控为例。这次的经济过热,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推动起来的,而地方政府之所以有能力推动经济过热,就与政治层面的问题有关。比如我们目前对政府官员的选拔考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那种看重经济指标、做表面文章、注重政绩工程等不良倾向。许多干部片面地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有政绩,就能提升。正是在这种思想下,一些地方政府盲目上马了许多新项目。可见,如果改变对官员的选拔体制、考核机制,就可能对改变地方政府的行为产生深刻影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牵涉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有很高的难度。尽管如此,这项改革由于已处于整个体制改革的中心地位,冲刺难点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必须站在正确的基点上,运用科学方式坚决稳妥地推进。首先,我国各方面的改革都处在关键时期,建立改革协调机制和机构非常必要。从去年的宏观调控看,政府各部门的某些行为,不仅具有部门局限性,而且还具有较强的自身利益特点。无论投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还是社会体制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触及部门利益、中央与地方利益。因此,着力推进改革,需要高层次的综合协调。其次,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往政府改革的困难,就在于政府当事人对改革既无动力,又无压力。其实,改革政府并非仅有机构改革一途。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官本位”,说穿了,是因为“权能生利”。政府的权力和利益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审批权,可以想见,把“改革审批”作为突破口,对政府釜底抽薪,审批制改革一旦成功,机构改革便可顺水推舟。所幸的是,把审批制过渡到备案制,如今已成中央的大政方针。中国加入世贸,国际社会也要求我们取消审批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乃大势所趋。再次,坚持把政府自身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与加强执政党建设和改革紧密结合,整体推进。以往我国在政府自身改革方面存在低效率现象,究其原因,大概还不能简单地责怪政府本身,因为在政府公共治理的后面还有着复杂的体制制约因素。如果在政府自身改革的时候,没有政治体制改革有效配合的话,行政体制改革孤军深入是很难取得显著成效的。推进中国政府自身改革,从总策略选择和路径来说,应当遵循一种整体推进的策略。有整体的制度设计,整体推进,才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执政党的改革,主要是解决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问题。那么,对政府来说就应该重点解决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问题。
结合实际论述我国行政改革的阻力和动力有哪些
阻力: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行政改革的成败;政治因素对行政改革的限制与制约;行政系统内部行政官僚集团的反对;传统的保守思想和习惯势力的阻碍;用人唯亲和家长制对行政改革的负面影响。
动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威的推动;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社会演变的要求;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新思想、新价值的推动。
扩展资料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相协调。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立足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关系;必须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改革创新;必须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行政组织改革的动力(一)行政组织改革的外部动力首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是行政组织改革最深层的动力。中国行政改革的本质动力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化的驱动,改革的目的和任务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作为市场宏观调控的主体,为了更好地履行宏观调配职能,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必然要先对自身的职能和机构进行改革。其次,政治体制改革是行政改革的直接动力。中国的战略改革系统不仅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同时展开。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还处于观念和理论研讨阶段,并没有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可以说是暂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行政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其改革必将带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这对我国的政治改革的深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公众参政议政观念和能力的提升是行政改革的重要动力。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参与政治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最后,科技知识的发展和国外行政组织改革的实践也是我国行政组织改革重要动力。(二)行政组织改革的内部动力首先,行政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是行政组织变革最基本的动力。目前,我国的行政组织职能已经开始由政治统治为主逐步向社会管理为主转变,服务型政府、法制型政府也是政府领导层和专家学者倡导的新型政府建设目标,与此相适应的新型行政组织工作模式亟待进一步开发。其次,改变过度膨胀的传统行政组织规模的诉求是行政组织改革的重要动力。我国的传统行政组织中存在着政党不分、政企不分、机构臃肿、贪污腐败、效率低下等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不满,建立新型高效的行政组织成为人们的共同诉求。最后,行政组织成员的个人全面也是行政组织改革的动力。不合理的行政组织体制中,往往存在着严重的易于组织成员个人全面发展的因素。行政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于行政系统,来自于政府及其公务员。主要表现为:1基于利益和权力的调整而产生的阻力。改革是权力和利益的再调整、再分配。这种调整和分配的任何举措均会涉及到现存的权力格局和利益格局。公务员属于社会中权力和利益的既得者阶层,任何改革的大动作无疑会使他们相当一部分既得利益丧失,产生抵制是必然的。2基于习惯和官本位意识产生的阻力。改革本身就是对既定模式和习惯的一种否定,因此,它必须要受到习惯势力的阻挠和影响。为官只能上不能下,机关只能进不能出,一旦离开官场便人走茶凉,事事难办,这种社会思想氛围,是广大公务员走出机关,下海分流的一大思想障碍和阻力。3基于对不确定性的忧虑而产生的阻力。对公务员来说,行政改革,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存在许多不得不忧虑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忧虑使公务员产生压力,就会使他们对改革产生怀疑,进而形成消极态度和抵触性行为,防碍和制约改革的顺利进行。4基于依赖性而产生的阻力。我们管理体制的高度集权性,造成下级机关和下级人员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事无俱细依靠上级的指示、指导和推动,而且这种依赖性有时被看成是稳重老练的表现。可能造成“上动下不动,越动越被动”的局面,坐失良机。5基于曲解而产生的阻力。一个人一旦确立起自己的态度体本系之后,就必然对外部输入的信息在既定的态度体系框架内作出反应。每个公务员对当前行政改革的目的、机制和前景是怎样理解看待的,出入会很大,其结果可能导致基于理解不清或理解混乱而抵制、干扰改革。这种因曲解而产生的阻力一般比较持久,具有顽固性。
行政改革的阻力
法律分析:1.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行政改革的成败;2.政治因素对行政改革的限制与制约;3.行政系统内部行政官僚集团的反对;4.传统的保守思想和习惯势力的阻碍;5.用人唯亲和家长制对行政改革的负面影响.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政治体制改革和反垄断改革滞后,如政府职能部门和官员为了自身利益,不愿继续放权,甚至借口经济发展中的新事物、新情况要求增设新的机构、新的行政许可和审批权,垄断部门也希望借助各种审批门槛,限制其他竞争者的进入.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三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1.试述克服行政改革阻力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行政改革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这些阻力影响着行政改革的进度与成效,那么豆丁老师现在来分析一下行政改革中遇到阻力的原因,然后再来讲讲克服行政改革阻力的措施。
行政改革中阻力出现的原因:
1.环境的动因。 公共行政组织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生态系统,必然要受到外部环境的深刻影响,环境的改变无疑是行政组织变革的主要的根本动因。无论是一般社会环境、具体工作环境,还是团体社会环境(注:参见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0-84页。)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行政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推动着行政组织的变革。特别是现代环境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环境的这种变化对行政组织产生了持续的冲击和影响。如亚洲金融危机要求各国政府迅速改变金融政策,苏东剧变使各国及时调整对外关系,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行政组织作出相应的变革,等等。 2.职能的动因。 行政职能是行政组织存在的依据,行政组织是行政职能的载体或承担者。因此,行政职能的变化必然引起行政组织结构的变化。比如,我国政府过去对社会经济生活实施了广泛的、直接的强制性管理,各国营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等微观管理权都统于政府,造成以政代企、政企不分,这种经济管理职能决定了政府机关中必然要设置大量的按经济行业和产业划分的经济管理部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市场机制的逐步形成,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这就使得重新调整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3.目标和价值观的动因。 行政组织的目标反映行政组织的价值观和对客观环境的判断,是行政组织战略的凝聚点,而行政组织战略则是行政组织的内外因素如环境和机会,内部的能力和资源,管理部门的兴趣、愿望以及社会责任等的一种函数。因此,行政组织目标的重新制定或修正,都将引起行政组织的变革。美国战略思想家柯林斯说:“我们必须了解这一点,即使利益丝毫未变,组织像目标一样,也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注:柯林斯:《大战略》,战士出版社1978年版,第22、27页。)行政组织价值观的变化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因为行政组织价值(观)是行政组织的灵魂要件以及公共行政活动的动力源泉和理性后盾,而目标的制定或修正本身是组织价值观念体系平衡的结果,价值观念方面的变化必然将引起目标的变化,并通过组织目标的变化对组织变革发生强烈的推动作用。值得强调的是,价值观念在许多条件下构成组织变革的原动力,它往往对行政组织变革提供长期和持久的推动力。 4.人事的动因。 组织与人事密切相关。人事变动会影响到组织上变动。这里所说的人事变动及影响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高级行政领导人的变动对行政组织的影响。不同的领导人总要采用不同的施政策略或领导对策,因此他总要对组织结构提出自己的特殊要求。比如在西方国家,随着政府首脑的更换,经常发生政府机构的增减裁并。我国也有类似情况,各级政府行政首长更换后也常调整机构。二是人员素质的变化对行政组织的影响。以高质量的行政人员为基础的行政组织将是一个精干、高效的组织,以低素质的行政人员为基础的行政组织必然是一个臃肿低效的行政组织。 5.专家的动因。(注: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7页。)专家不一定是行政组织的固定成员,也不一定拥有正式的行政职务,但他们的丰富和先进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他们对行政组织的弊端以及组织变革的意义、步骤和前景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论证,从而大大提高了行政组织变革的前瞻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专家是推动行政组织变革的特殊动力。特别是日趋发达的网络社会中的电子政府更强调以知识和人才为中心的管理,更强调发挥行政组织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在组织变革中的智囊作用。 6.科学技术进步的动因。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现代办公自动化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政府组织广泛普及与应用,网络政府和电子政府的出现,促使行政组织作出相应的变革:(1)组织结构形态趋于扁平网络化,即行政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型向扁平型发展,并且更加具有有机性、灵活性和适应性;(2)行政组织规模趋于小型化;(3)行政组织权力结构走向分权化;(4)行政组织信息结构走向网络化、交互化;(5)行政组织管理方式趋于民主化;(6)行政组织办公趋于虚拟化;(7)政府组织内部技术和专家系统的功能更为凸显,甚至连行政组织本身都被看作是“学习型组织”
克服行政阻力的措施:
1.简政放权,避免一言堂,力求相对平等化。
2.统一行政组织价值观。
3.打造高质量的行政队伍,提高行政职能人员的站位与创新意识。
4.强调以知识和人才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专家的智囊作用。
5.加快科技创新与技术更迭,打造“学习型组织”。
引发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有哪些导致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有哪些
组织变革的动力及原因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两个部分。1.外部环境因素:(1)。整个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科技进步的影响。(3)资源变化的影响(4)。竞争观念的改变2.内部环境因素(1)。组织机构适时调整的要求(2)。保障信息畅通的 要求。(3)。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4)。快速决策的要求。(5)。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要求阻力:1.个人阻力(1)。利益上的影响(2)。心理上的影响2.团体阻力。(1).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2)。人际关系调整的影响。
政府改革的阻力
法律分析:地方政府机构人员分流的回旋余地小。国务院机构改革对分流人员通过安排做稽查特派员和助理,到直属事业单位或社会其他事业单位任职,较为顺利地将原有机构人员精简一半。而地方政府下属单位相对少,分流渠道窄,吸纳空间小,这成为了地方机构改革的瓶颈制约。行政组织法制不健全。历次机构改革都是在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情况下,由中央领导人提出,然后自上而下进行行政推动,随着时间推移、困难增多、热情渐减,没能适时地将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使得成功的经验不能通过修正、补充上升为法律稳固下来,这是导致政府机构、人员事后反弹的重要原因。
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职责调整问题的决定》 现行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职责和工作,《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确定由组建后的行政机关或者划入职责的行政机关承担的,在有关行政法规规定尚未修改或者废止之前,调整适用有关行政法规规定,由组建后的行政机关或者划入职责的行政机关承担;相关职责尚未调整到位之前,由原承担该职责和工作的行政机关继续承担。地方各级行政机关承担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和工作需要进行调整的,按照上述原则执行。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以及改革的对策是
1、领导职能相互混淆。在当前,我国领导体制中领导职能划分不清是一个突出问题,比如党委,政府,人大这三个机构,它们之间的职能究竟应该如何区分,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科学严格的说法和做法。再如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问题,理论上尽管洋洋洒洒多有呼吁,但在体制上这些年一直是似分不分,以至于时至今日我们一方面大力倡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对企业负责人的任免,还仍要以代表党委政府的组织人事部门认可为准。 2、领导权力过于集中。领导权力是领导体制的核心,权力实施以权限划分为前提。权限划分包括党政权限的划分、国家机关横向与纵向权限的划分,以及政府与企业、事业和其它社会组织之间的划分等。当前,我国领导权限的最大弊端是权力过于集中,即领导权过分集中于领导机关和领导部门,在领导机关和领导部门中,又过于集中在为数很少的几个主要负责人身上。由于权力下放不足和过于集中,使基层单位和基层群众缺乏工作上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也由于权力过于集中,在我国,掌权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 3、领导机构高度膨胀。领导机构是实现领导职能的组织实体,是领导体制的组织表现形式,机构设置合理,领导工作才能完整有序地运转,达到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统一。长期以来,我国领导机构尽管历经多次精简,但每一次精简过后又迅速膨胀。因此可以说,在当前,机构臃肿仍然是我们当今领导体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顽症。 4、领导管理严重滞后。这里的“管理”,主要指对领导者和领导机关的管理。我国领导体制中一直缺乏对领导机关、尤其是领导者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领导者一手遮天,唯权为大的情况在不少地方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由于领导管理制度严重滞后,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权力异化现象时有发生,涉及领导者的各类刑事案件无论在职务级别上、案件数量上还是案件影响上,这几年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5、用人制度缺乏活力。干部人事制度是我国领导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工作活力,提高工作效率,离不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然而在目前,我国的用人制度改革却远远落后于社会其它领域的改革,尤其在干部选拔任用上,主体上仍然沿用的是几十年一贯制的做法,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这种社会意见很大的问题仍然没有多大改变,公开、公平、公正这些现代用人思想和观念在人事制度上仍然没有成为基本的操作行为。用人制度缺乏活力会严重挫伤人的积极性,会阻碍人才的正确选拔、培养和使用,对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更是不言而喻。 我国领导体制存在的上述弊端,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我们没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所造成。民主集中制包含着民主与集中两个方面,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就是要把民主和集中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民主与集中达到相互呼应。但是,由于我们在领导思想上长期存在着把人管得越紧越好,把权握得越死越牢这样一种极左认识,因而在领导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权力高度集中起来,而现代社会的开放性特点,客观上却要求扩大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的民主化成分,使权力适当分流或下放。这样一来,我国领导体制中民主不够、集中有余的情况便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了。
更多文章:
养猪技术与经营管理(猪场管理有哪些具体内容,猪场管理的关键要点)
2024年5月27日 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