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劳动异化”?异化劳动的表现有哪些
本文目录
什么是“劳动异化”
所谓异化,指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国外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异化现象在我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也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 。如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权力滥用、人情冷漠,现阶段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以上现象表现出了异化劳动理论的特点。但对此,我们应该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由于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不可能立即就摆脱异化现象。我们不能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异化现象视为普遍现象,否定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应该充分发挥马克思异化理论中关于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观点的导向作用,把它运用到我们现实的社会中。目前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正积极主动的正视这些现象,化解存在的矛盾,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指导思想。借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观点,和谐社会的构建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的 与自然 、社会融为一体。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人的全面发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处为基础的。三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只有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我们的社会才能稳步和谐的发展。
异化劳动的表现有哪些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发展使劳动产生了异化,通过劳动异化的分析,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有必要对异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来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异化劳动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表现在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上。
这就是说,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和劳动者相对立的。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的某种概括: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就越贫困。这种异化劳动为工人带来的是灾难。劳动建造了宫殿,但工人却住进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工人却变成了畸形。
第二,劳动自身的异化。
这就是说,劳动对劳动者而言是否定的、外在的。工人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强制的,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
第三,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这种表现是上面的异化合乎逻辑的结果。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劳动产品,从外部强加给劳动者,也就从人那里夺走了他作为人的类生活。人类自己的本质变成了仅仅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这样人的类本质也就和人自身相异化了。
第四,人与人相异化。
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法律分析:1、劳动者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劳动产品虽由劳动者创造,不但不为劳动者所拥有反而成为支配劳动者的一个异己的力量;
2、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对工人来讲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是谋生的而不是乐生的,是手段性的而不是目的性的;
3、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转变为谋生的活动;
4、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是对前三重规定的概括,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对立关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什么是劳动的异化
异化劳动是 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 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 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在1842~1843年间所写的《论犹太人问题》、《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尚停留在研究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异化问题的阶段。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观点,并以此作为自己异化观的出发点。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运用异化劳动观点,进一步揭示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和前此社会的主要异化形式“私有制异化”,即作为国家形式的政治统治的异化以及劳动作为人的自身否定的社会活动的异化。从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经济学手稿(1857一1858)》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来阐明异化的本质。他在这些著作中扬弃了从社会契约论到 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认为转让不过是从法律上表示简单的商品关系;外化则表示以货币形式对社会关系加以物化;异化才真正揭示了人们在 资本主义制度下最一般的深刻的社会关系,其实质在于表明人所创造的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异己的、与人对立的东西。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内容作了深刻的概述。马克思在批判吸取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时,明确指出异化的产生和演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并且有其进步的历史意义。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异化“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马克思认为异化决不是永恒存在的现象,而是受一定生产关系制约的历史现象。因此,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制约的异化,必将随着这种生产关系的彻底消灭而消灭。西方学者对于异化问题的研究。从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到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学者中间,异化问题已从经济、政治领域扩展到道德、心理、病理科学、技术、文艺等等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说,但它们归根结底都受其 哲学观点的制约。例如, 尼采从唯意志论出发,把人的异化归结为放弃生存的意志。存在主义者从唯我主义出发,把异化及其克服归结为人的自我选择。新弗洛伊德主义者E·弗罗姆,从感觉论的主观唯主义出发,把异化说成是人的一种体验方式。这些异化学说,都不是历史地从人们的社会关系考察异化产生的根源,而是侧重于从生理、心理、道德、技术等思想文化方面找原因。所以,它们不仅弄不清异化的真正本质及其根源,重复了把异化与对象化、物化等同的错误,而且具有掩盖资本主义制度为异化真正根源的倾向。
异化劳动理论的概念
异化劳动理论的概念如下: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它是马克思用来表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重要概念,异化本来含义是指人(主体)的创造物同创造者相脱离,不仅摆脱了人的控制,而且反过来变成奴役和支配人的、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劳动异化。
异化劳动的具体表现:
马克思用异化劳动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
1、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2、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
4、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
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过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进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异化劳动概念的评价: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明显地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虽然马克思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但这里所说的劳动还不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劳动,而是抽象的,理想化的劳动。
把异化劳动概念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出发点,意味着是以抽象的,理想化的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衡量社会制度的尺度,因而从根本上说来还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咨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异化劳动的理解
劳动异化就是从人类的原始社会的体力劳动开始,但是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当时的每个人都不得不劳动。
异化劳动,包括人与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是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用这个概念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
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进而阐述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理想。
中国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统一,但在提供效率、富裕和自由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改革开放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解放生产力为宗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马克思批评过的市场经济负面因素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可以对此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异化劳动的特点和本质:
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例如,当它确定工资和资本利润之间的关系时,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终原因;就是说,它把应当加以阐明的东西当作前提。
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
资本家和地租所有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普遍认可的前提即私有制出发,指出资本、地产、劳动三者分离是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对立的经济根源,并指出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工人降低为商品,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整个社会分化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从私有制这一非历史前提出发,没有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不能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否定了它的基础和前提即私有制的合理性。
劳动异化的四个表现
劳动异化的四个表现有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行为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类的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
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资本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不断剥削工人的劳动产品,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自己得到的却越少,创造出的财富越多,他自己就越贫穷,“劳动产品是劳动的对象化,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也是“劳动的现实化”;但劳动的对象化却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工人的非现实化;工人对自己产品的关系成了一个异己的关系。
二、劳动行为与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产品的异化是因为劳动行为本身异化的结果,“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感到不是幸福,而是不幸,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与智力,而使自己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受摧残”,“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劳动不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
三、人类的本质与人相异化。
“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与其他物的类当作为自己的对象,而且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对待”,“人的生产活动就是类生活”,“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性”,但劳动的异化使劳动生产活动仅仅表现为个人的生活手段,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四、人与人相异化。
上述三点论到人对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对自身劳动的异化,对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而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所以导致人与他人的相异化。
更多文章:
会计考试试题及答案(中级会计职称考试《财务管理》2021年真题及答案详解)
2024年5月24日 06:00
井冈山红色旅游(红色旅游景点推荐:重走革命路程,感受历史文化底蕴)
2024年3月18日 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