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期假说对我国儿童的外语学习有哪些影响?伦尼伯格的假说理论是什么方面的假说
本文目录
关键期假说对我国儿童的外语学习有哪些影响
关键期假说与中国儿童英语教学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日益增加,外语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一门外语,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发文,要求在城市和有条件的农村从小学三年级起全部开设英语课,上海则要求自2003 年所有小学从一年级开设英语课。各地的少儿英语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许多幼儿园一夜之间变成双语幼儿园。这种现象使人们认为,外语教学越早越好。然而,是不是真的越早越好?外语学习是否有关键期?在我国外语学习者日趋低龄化的今天,有必要理性、客观地分析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设对第二语言习得和儿童英语教学所产生的影响。1.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概况早在20世纪50年代,外语学习最佳起始年龄问题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出现的争论越来越多。Penfield根据生物学的关键期理论提出儿童习得能力与大脑的发育有关。60年代,Lenneberg在Penfield研究基础上首先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他认为,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能力的发展要受到人生理基础的严格制约。儿童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到来之前,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习得能够自然而轻松地进行。这时语言的理解和产生涉及到大脑的两个半球,整个大脑都参与语言学习活动,所以吸收新的语言信息就又快又容易。而在青春期到来之后,多数人的大脑已发生了侧化,大脑已经充分发育成熟,神经系统不再有这样的弹性,语言学习也就越来越难。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是针对母语提出的,但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却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趣,引发了语言学家对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新一轮的研究并使得争论越来越激烈,形成了观点相对的支持派和反对派。外语学习的关键期是否存在?在外语学习方面儿童是否比成人更有优势?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否定了关键期的存在。2.中国儿童英语教学的现状2.1误解外语学习的关键期目前社会上带有商业气息的幼儿英语班层出不穷,有的英语培训机构甚至推出“0至6岁幼儿学习英语工程系列”,提出能确保孩子3岁脱盲,4岁广泛阅读,5岁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事实上,母语学习与外语学习不是平行的关系,外语学习应在母语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设”的存在与否尚无定论,“外语学习越早越好”这一说法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还只是一个未经证实的假设,不能作为理论依据。广大家长对子女的培养心切,容易轻信此类不实广告,认为“英语学习越早越好”,于是家长一哄而上。刚开始,孩子会觉得新鲜,家长也会为孩子的几个英语单词或几句对话感到欢欣鼓舞,但实际上,孩子越早学习英语,会越早让他们有挫折感,反而提早排斥英语。2.2缺乏外语学习环境儿童在语言习得上有明显优势,前提是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充足的语言输入。但目前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英语学习都是在课堂中进行,并且教师教授的方法单一,不能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内外都缺乏自然的语言使用环境。另外,目前我国学校并不像一些发达国家一样实行小班授课,使学生更好地与教师参与讨论,增加语言利用的机会;相反,我国一般情况下每班人数在50人左右,这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不能面面俱到,关注所有学生的语言表达。2.3师资状况参差不齐根据傅海燕对浙江省小学英语教师队伍质量的调查显示,在师资方面,情况不容乐观,一些学校缺少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优秀的英语教师更是严重短缺。大部分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小学任教,这成为制约小学英语教学师资的“瓶颈”。现在许多小学英语教师是非英语专业毕业,部分小学英语教师由担任其他学科教学的教师转行而来,甚至有的教师“身兼数职”。3.关键期假说对中国儿童英语教学的启示3.1树立正确的外语学习观 Malmberg认为:儿童启蒙教育不用母语是荒唐可笑的。杨雄里曾这样说过:人脑的可塑性年龄越小越强,年龄越大,学习外语时发生的词法、语法错误就越多,但绝对不能因此推论学外语越早越好。因此,过早学习外语,极可能造成干扰,导致逻辑思维能力缺陷。学校的早期教育必须首先确保儿童母语习得的完成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过早学习一门外语,学习者不但会混淆两种语言来表达思想,混乱母语文化与外来文化,而且容易产生一定的挫折感,这样会对智力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3.2创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在课堂上进行英语学习,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就显得特别重要。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首先应该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教学内容要体现真实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儿童偏向于直观的、隐性的学习方式,具有模仿能力强、敢于开口说英语等方面的优势。教师应恰当地运用儿童感兴趣的游戏、故事、唱歌等多种教学形式组织儿童的英语学习活动,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儿童英语教学应以口语教学为主,运用角色扮演,通过趣味活动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3.3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在我国目前这种特殊的学习环境中,要想使儿童在小学阶段学习外语取得一定的效果,小学英语教师除了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英语语言学和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扎实的英语知识和基本功,有标准、流畅的语言语调,口语流利、地道,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儿童学外语一定要开好头,否则,很可能导致学习者过早厌学,对以后的外语学习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我国只有大力加强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的情况下,才能使我国英语教学取的良好的效果。4.结语总之,二语习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儿童时期学英语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和家长都要有清醒的认识,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设”只是一个假设,并未最终得到证明,不能简单地夸大其作用,外语学习低龄化还需谨慎行事。参考文献:[1]Lenneberg,E.Biological Foundation of Language[M].New York:Wiley, 1967.[2]杨连瑞.第二语言习得的临界期及最佳年龄研究[J].外语学刊,2004,(5).[3]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伦尼伯格的假说理论是什么方面的假说
伦尼伯格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所谓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是指青春期(12岁左右)之前,由于大脑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一时期,这是母语习得的最佳时期。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叫做第二语言学习的能力倾向,也称语言学能。语言学能测验,根据卡罗尔的观点,主要考察四种能力:语音编码解码能力、语法敏感性、强记能力、归纳能力。
简述学习的关键期假说
简述学习的关键期假说如下:
学习关键期这一概念最初出现于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这也就是应该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抓住关键期以及最佳发展期进行教导。
关键期最初是由奥地利生态学家康罗德·洛伦兹(1937)提出来的。
他在对鸟类自然习性的观察中,发现刚孵出的幼鸟,如小鸡、小鹅等,会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学会追逐自己的同类或非同类,过了这段时间便再也不能学会此类行为或印刻自己的母亲,而这段时间是很短的,故称为人类的关键期,又称最佳期、敏感期、临界期、转折期。
后来,心理学家将这类研究借用到儿童早期发展的研究中,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如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扩展资料
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之前,人们在认识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种分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观点是“无关论”,即认为教学与儿童发展是两个不同性质、基本各不相干的过程。教学既不会推动儿童的发展,也不会改变儿童发展的方向,最多只是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成果。
这也就是说,教学最多尽量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努力使教学的难度、进度与儿童现有的智力水平相当就可以了。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为什么成年人学英语那么难
其实,这篇文章想要说明的观点是:与儿童相比,为什么成年人学英语那么难? 先来看三组概念: 一、最佳年龄(The Optimum Age) 1959年,两位神经生物学家提出了这个概念。他们认为: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与大脑的发育有关,语言习得的最佳年龄是在10岁以内,这期间,大脑可塑性强,但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年岁的增长,可塑性逐渐消失,这是大脑左半球语言功能 偏侧化 所造成的结果。 二、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20世纪60年代,心理语言学家Lenneberg将上述神经生物学家的观点运用到“二语习得”领域,提出“关键期假说”的观点,颇具影响力。他提出,儿童语言发展有一段关键时期,即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 这期间,人的全脑参与学习语言。而关键期过后,大脑会完成 边化 。此后,语言学习主要由左边大脑负责。人脑边化后的语言学习不如全脑学习时期效果好。因此,语言学习最好在大脑完成边化之前,这也就是所谓的“语言学习关键期”。 Lateralization(偏侧化、边化): 婴儿出生后,大脑功能逐渐单侧化,最终两个半球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左半球偏智力、逻辑、分析能力;右半球偏情感、社会需求、综合能力。语言主要在左半球进行加工。 一般认为,大脑功能侧化是从两岁左右开始,到青春期前即可完成。侧化完成之前,人是用全脑来学习语言的;侧化完成之后,语言学习主要由左半球负责。 三、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乔姆斯基(Norm Chomsky)认为儿童脑中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D)",这一特殊机制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甚至跟智力没有关系。 尽管语言的规则非常抽象,但由于有了这样一个“语言习得机制”,儿童只要稍许接触语言材料,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自己的母语。而这个机制在12岁以前发生作用。 儿童对于语言学习的快速掌握能力引发了众多语言学家、教育学家及心理学家的关注。 以上的观点,便是众多实验和研究的成果之三。虽然受到了不少学者的批判,但也有其合理性和现实借鉴意义。 以后要是再有人问你为什么学不好英语时,可以说自己错过了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 但是,事情怎么会这么简单,成年人的世界都是复杂的。学习外语有困难时,不能把锅都甩给年龄。 影响语言学习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时间、母语、心理、环境、社会。所以,当你觉得自己学不好英语时,不要怀疑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多考虑一下其他的因素,或许会豁然开朗。 另外,成年人也有具有学习语言的优势,他们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坚持自律,找合理的学习方法,进行联想思考,能够抽象总结。 相信不少人的朋友圈都有坚持打卡学习之人。学会一门语言,也不过有恒二字而已。但好多人急于求成,坚持了一个月、两个月,不见成效,便焦躁不已,产生厌倦抵触的负面情绪。 借用孔夫子的一句话: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后人对这句话的解释各有不同。我比较赞成的是: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三,是一个虚数,可以指几年。是三年,而不是三个月。 坚持学习新事物,学了一年、两年、三年......也应该学会了,或者说总有学会的时候,前提是持之以恒。
求语言学两个名词的解释!!
分类: 教育/科学 》》 外语学习 问题描述: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Acculturation 解析: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The critical period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语言获得的关键期 Eric Lenneberg was a major proponent.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关键期假设 It refers to a period in one’s life extending from about age o to puberty, during which the human brain is most ready to acquire a particular language and language learning can proceed easily, swiftly, and without explicit instruction. It coincides with the process of brain lateralization. Prior to this period, both hemispheres are involved to some extent in language and one can take over if the other is damaged .「语言学习关键期」(the critical period)的争议。 认同「愈早开始学习外语,成效愈好」的人,在学理上常引用「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来论证此项观点。1959年,神经生理学家Penfield和Roberts从大脑可塑性的角度,提出十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vid Lenneberg(1967)则从医学临床经验,以「神经生理学的观点」有系统地解释「语言学习关键期」,他认为人的大脑从二岁开始边化(lateralization),在边化完成前,人是用全脑来学习语言,约在青春期左右,大脑会完成边化,从此,语言学习主要由左边大脑负责。人脑「边化」后的语言学习不如全脑学习时期来得好。因此,语言学习最好在大脑完成边化之前,这也就是所谓的「语言学习关键期」。除了Lenneberg外,Bickerton(1981)和Coppieters(1987)的研究结果也倾向支持「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存在。Lenneberg提出「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主要用来解释第一语(母语)的学习。而Thomas Scovel(1969)更将此假说的解释范围扩及第一语以外的语言学习。 acculturation n.文化传入, 文化适应 Acculturation is the obtainment of culture by an individual or a group of people. The term originally applied only to the process concerning a foreign culture, from the acculturing or accultured recipient point of view, having this foreign culture added and mixed with that of his or her already existing one acquired since birth. However, the term now has e to mean, in addition, the child-acquisition acculturation of native culture since infancy in the household. A child’s learning of its first culture is also called enculturation or merely socialization. The traditional definition sometimes differentiate beeen acculturation by an individual (transculturation) and that by a group, usually very large (acculturation). The old and the new additional definitions have a boundary that blurs in moder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 where a child of an immigrant family might be encouraged to acculturate both the dominant also well as the ancestral culture, either of which may be considered "foreign", but in fact, they are both integral parts of the child’s development.
二语习得和关键期假说是谁的书
1999年,美国二语习得专家david birdsong出版的力作《第二语言习得与关键期假设》(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反映了关键期假设研究的最新成果,书中对研究二语习得年龄差异和关键期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名词解释:关键期
关键期:
是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某些行为在适当环境刺激下才会出现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便不会再产生。
关键期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奥地利生态学家康罗德·洛伦兹(1937)提出来的。他在对鸟类自然习性的观察中,发现刚孵出的幼鸟,如小鸡、小鹅等。
会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学会追逐自己的同类或非同类,过了这段时间便再也不能学会此类行为或印刻自己的母亲。而这段时间是很短的,故称为人类的关键期,又称最佳期、敏感期、临界期、转折期。
扩展资料:
教育应从零岁开始。孩子的成长关键期是由出生后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组成的。孩子出生后的0~4个月内是孩子的听力敏感期,这一时期训练孩子的听力将有利于孩子的耳聪目明;孩子出生后的0~6个月是孩子的视觉敏感期,这一时期训练孩子的视觉,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孩子出生后的4~8个月是孩子味觉发展的敏感期,这一时期训练孩子的味蕾将会提高孩子的味觉敏感度;孩子出生后的1~10个月是孩子动手的敏感期,这个时期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将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手眼协调性;孩子1岁大左右,是说话的敏感期,在这个阶段父母多与孩子交流。
将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孩子在2~3岁之间是他们的生活习惯敏感期,在这个时期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一生……如果错过了关键期,孩子再学习这些技能,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根据蒙台梭利对婴幼儿的观察与研究,可以归纳出以下9种:
一、语言敏感期(0-6岁)
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呀呀学语的声音,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大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正因为儿童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
二、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1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1种敏感力。
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1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1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三、感官敏感期(0-6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的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感官。
引导孩子自己产生智慧。您可以在家中用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四、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边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奥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时,正是您培养孩子巨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五、动作敏感期(0-6岁)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台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六、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了明确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七、书写敏感期(3.5-4.5岁)
八、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等动作敏感期内,得到了充足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1个书香的居家环境,使孩子养成爱书写的好习惯,成为1个学识渊博的人。
九、文化敏感期(6-9岁)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三岁,但是到了六至九岁则出现探索事物的强烈要求,因此,这时?quot;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伸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敏感期的教育重点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在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时,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期,日后若想再学习此项事物,尽管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也不显著。而如何运用这股动力,帮助孩子更完美的成长,正是成人的职责。
更多文章:
云南4名失联地质人员均已遇难,这一职业属于高危职业吗?云南地质人员遇难原因是什么
2024年6月1日 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