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概念?节约型社会的主要内涵包括
本文目录
-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概念
- 节约型社会的主要内涵包括
- 对节约型社会的经济学诠释:用经济学解释节约
- 发展什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 、“节约型社会”的主要特点是:()
- 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建+设节约型社会有些什么指导意+义
- 什么是节约型社会
-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
- 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 什么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概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组成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资源节约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资源节约观念是指人们从节省原则出发,克服浪费,合理使用资源的意识。节约意识(观念)作为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建立在对资源严重稀缺的认识基础上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养成人人都乐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块煤的良好习惯。 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主体主要包括:资源节约型政府、资源节约型社会团体、资源节约型军队、资源节约型企业、资源节约型事业单位、资源节约型家庭等。其中,资源节约型企业是指既追求企业生产成本节约又兼顾企业生产的社会成本节约,既考虑企业自身效益又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既考虑当前利益又兼顾长远利益,能使企业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之和达到最大值,使企业生产成本和社会因企业生产而必须支付的社会成本之和达到最小值的企业。 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制度是约束人们浪费资源,规范人们合理使用资源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有关道德规范等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各种制度的总称。 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体制是资源节约型制度的实现形式和组织方式,包括资源节约型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法律体制等。 资源节约型机制。它是资源节约型制度、体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互为关联、相互作用、彼此约束、协调运转的各种机能的总和。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资源节约型机制是一个大系统,它通过资源节约型管理系统来具体运作。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资源探测管理系统、资源开采管理系统、资源加工管理系统、资源运输管理系统、资源消耗预警系统、资源使用监测管理系统和资源节约调控系统。其中,资源探测管理系统是对我国现存资源总量进行科学摸底,探明实有存量,为资源长远开采制订科学合理规划提供依据的系统;资源开采管理系统是对资源开采制订科学的中长期规划,并依据规划,以最低成本、最大效益进行资源开采的系统;资源加工管理系统是采用先进加工技术,以最低加工成本、最高综合利用率加工资源的系统;资源运输管理系统是以最低的运输成本、最低的运输损耗、最快捷的运输方式运送货物的运输组织和管理网络的系统;资源消耗预警系统是由资源探测信号、价格信号、供给信号、需求信号、运输信号和环境污染信号等形成的,能全方位、多层次、全天候预警资源消耗程度的系统;资源使用监测管理系统是依据事先制定的标准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使用资源的数量进行日常监督、测算和反馈的系统;资源节约调控系统是由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组成的,能调节和减少资源使用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有机调控系统。 资源节约型体系。资源节约型体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产业为标准划分的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主要包括:重效益、节时、节能、节约原材料的工业体系,规划科学、设计优良、节地省材、质量过硬的基本建设体系,节水、节地、节时、节能的“二高一优”节约型农业体系,节时、节能、重效益的节约型运输体系,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节约型生活服务体系;另一类是战略资源节约型体系,即有关战略资源从生产、流通、分配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有机节约整体。 建立途径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根本所在。其中要着重考虑建设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的利用。如,目前不合理的水价是阻碍水资源基础产业深化改革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水价导致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使与水相关产业的经营发展面临严重困难;同时,水价体系的不合理也是造成水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 完善产权制度。只有明晰了资源的产权,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益,做到物尽其用,使资源的损失浪费降到最低限度。既应明晰自然资源的产权,优化自然资源配置,节约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又应保护知识产权,提高人们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技术的积极性。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应用技术,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目前应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节油代油、洁净煤和节电、节水技术。大力研究和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核能以及生物能等“绿色能源”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倡导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生产模式,大力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此,应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鼓励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 制订和完善战略性资源的中长期开发和利用规划。重点编制节电、节水、节油、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中长期规划,为工业节水、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墙体材料革新、散装水泥和环保产业发展提出明确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制定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明确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用以指导全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加快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相关技术体系,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撑。 加强法制建设。加强环境资源、粮食资源、水资源及各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护法的制定和完善;制定反对浪费的法律法规,为惩罚严重破坏环境资源者和严重浪费资源者提供法律依据;完善产权法律制度,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保护各种产权权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完善产品质量和市场交易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坑蒙拐骗以及制假售假行为,规范市场交易,减少资源损失。
节约型社会的主要内涵包括
节约型社会的主要内涵包括减少消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
节约型社会的介绍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尽可能节约资源和减少资源消耗,并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的社会形态。
“节约”有两层涵义:一是杜绝浪费,即要求我们在经济运行中减少对资源消耗的浪费;二是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财富。要看到,资源节约型社会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为前提。
离开这个前提,虽然资源节约了,但却是“不发展的社会”,这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节约型社会是公务员考试中申论的热点话题,也是应用写作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节约型社会与过去强调的“勤俭建国”相比,内涵更广泛,发展的层次更高。它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既要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又能够尽量循环利用,又要保证全社会较高的福利水平。
对节约型社会的经济学诠释:用经济学解释节约
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方针,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人们谈论比较多的是节约的紧迫性,如何在生产和生活中厉行节约,特别是在技术方法上如何有利于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从理论上澄清一些认识,搞清楚一些重要的关系。节约应当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来对待,在倡导普遍节约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要把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节约扎根于节约文化之中,要把通过先进技术实现节约建立在合理的经济制度基础上。我国现在有13亿人口,今后高峰时将达16亿,地大而物不博,土地、水、矿产、能源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排在世界最后列。 例如人均耕地仅1亩多,为世界平约的1/3,还在不断减少,要养活这么多人难度极大。又如石油为世界平均的1/10,如果按美国现在的标准消费, 每年需50亿吨以上,全世界生产的石油都给中国用也不够。其它如水资源和重要的矿产资源无不面临危机。我们还很落后,还要通过工业化走向现代化,需要惊人的资源量来支持,不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道路,水荒、地荒、 煤荒、油荒、电荒和环境污染只会愈演愈剧,若再不更弦改辙,别说发展,恐怕将来难以找到一块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连子孙赖以生存的基地都要没有了。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只有建设节约型社会才是必由之路。 一、“一般节约”和作为历史范畴的节约 节约的涵义和节省、节俭基本相同,而节约和浪费(广义的浪费应当包括使用价值的损失和毁坏)则是对立的范畴。节约一般是指减少或者避免在人力、物力、财力(后二者构成物质财富)上不必要的、没有预期效果的消耗; 而浪费则是指对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不当或者没有节制。因此,提倡节约就等于反对浪费。节约既包括生产上的节约,也包括生活中的节约。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为了减少和杜绝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消费中的浪费。节约有其抽象的、一般的涵义,在任何经济社会形态中都有一个节约的问题。但是,节约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具有历史经济规定性的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不同的生产方式中,节约的目的、对象和方式都有所不同。在所有对立的生产方式中,对于所有者或者业主来说, 节约的对象都是物质财富(抽象的财富是货币) ,其主要着眼点都是为了减少生产过程中物质资料的支出,而劳动力的浪费和自身生活中的挥霍从来是无 所谓的。例如,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所谓节约本质上是资本的节约,资本家最关心的是资本成本的节约,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不过首先,节约资本和节约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节约资本往往以浪费劳动和牺牲劳动者的利益为代价。为了节约资本,除了最大限度地利用一般社会力(劳动的社会结合力,科学和自然力)以外,尽量压低作为可变资本的工资。为了节约资本,一方面,尽量减少在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劳动安全等方面的资本投入;另一方面,在工资既定的前提下,尽量延长劳动时间和加大劳动强度,甚至冒着很大的劳动风险。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早期阶段,上述情况是司空见惯的;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现在已经有很大改善。其次,节约资本和消费者的节约(资源和财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于资本家来说,消费者越是浪费,越是挥霍无度,市场上表现出来的需求越旺盛,盈利的机会和可能就越大。为了盈利,资本家甚至挖空心思鼓励和诱导不合理的消费。在不存在对立的生产方式中,特别是在高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中,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之间对立被扬弃了。因此,正如马克思所说:“真正的节约(经济),劳动时间的节约=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555页) “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看,节约劳动时间可以看作生产固定资本,这种固定资本就是人本身。”(同上,第 225-226页)可见,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节约的内涵和节约的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我国现阶段,从经济制度来讲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节约不只是资本的节约,劳动的节约经济论坛也开始提到日程上来。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一方面,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后发展国家,采取市场经济形式,在很大的范围内和一定的程度上,生产资料仍然采取资本的形式, 劳动仍然采取雇佣劳动的形式(所谓“合同劳动”就是雇佣劳动)。因此,生产上的节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表现为资本的节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经济规律在这里同样会起作用。例如,在我国今天的中小型私营企业中,在建筑行业中,为了节约资本而压低工资、克扣工资、拖欠工资的情况,任意延长劳动时间和加大劳动强度的情况,置生命安全于不顾的情况,甚至生产有害于健康的产品的情况,等等,并不比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少多少,其中私营煤矿更是一个典型。另一方面,我国比重很大的固有经济和特有的管理方式, 由于缺乏产权约束和责任约束,也为浪费大开方便之门。 二、经济节约和节约文化 勿需详细罗列资料就清楚,我国的浪费比发达国家要严重得多。要建设节约型社会,最重要的是搞清楚浪费的经济社会根源,特别是要搞清楚导致浪费的特殊性原因。原因不同,减少浪费和实现节约的办法也应当不同。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可以而且应当更多地以经济手段、经济政策促进节约和减少浪费。比如,为了实现资源的节约,可以通过适当提高资源价格(煤价、油价、电价、水价、等等)进行调节。如果资源价格偏低,就会诱导人们多消费,就有可能造成更多的浪费;如果价格调高一些,就会减少不必要的消耗乃至浪费。在这里,价格成了重要的经济杠杆。除此之外,利息率(所谓“资金价格”、汇率以及税率等,也是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很多情况下,经济手段和经济政策可以取得单纯的行政手段难以取得的效果。 但是,在一定意义上,经济手段是作为外在的强制力量起作用,它不能解决人们观念上的问题,不能解决如何树立节约意识的问题。而恰恰是节约意识和节约观念具有基础的性质。在我国的儒家文化(孔孟之道)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中,节约都是重要的内容。回顾我国解放前和解放初的农村家庭, 节约教育是经常性的必修课,而且家长对子孙、前代人对后代人都以身作则。 这种教育甚至是通过普通家庭妇女的朴素教育进行的。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儿童从小就在脑海中打下“浪费有罪”的烙印,而且令他们牢牢记住:即使是容易得到的东西(如水)也不应当浪费;即使生活富裕了也不能浪费。 然而在后来,特别是告别困难时期以后,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对节约教育的重视程度都有所忽视。虽然也有一些厉行节约的教育,但既不入情入理也不注重实际效果。甚至于我国还出现了一些相反的教育,教唆青少年如何超前消费,如何奢侈消费,如何即时行乐,等等。我们应当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应当把以经济手段促进节约和灌输节约文化结合起来,把经济节约建立在节约文化的基础上。在节约文化的建设方面,不仅要从对娃娃的启蒙教育做起,从学校教育做起,而且应当对在岗的领导者、经营者、管理者、劳动者,进行正确的节约理念的再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风气。
发展什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特别是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全会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即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翻。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等等。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重要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的“双赢”。
个人能为发展循环经济作出的贡献:
1、减少资源消耗:个人可以通过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方式,减少资源的消耗。例如,关闭不必要的电器设备,使用节能灯泡,减少纸张的使用等。
2、回收再利用:个人可以积极参与废品回收和再利用活动。将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可回收物品分类投放到指定的回收箱中,或者参与社区的回收活动。
3、购买环保产品:个人可以选择购买环保产品,如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产品、使用可降解材料的产品等。这样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循环经济
、“节约型社会”的主要特点是:()
建设节约型社会,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结合我国国情,节约型社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节约光荣的社会风尚 在节约型社会,节约成为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共同意愿,倡导节约成为全社会永恒的主题,人人崇尚简朴节约,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社会风尚,经济社会进入持续稳定而不乏活力的发展状态。 2.以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为特征的国民经济体系 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是节约型社会的基石。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包括资源节约型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在这样的国民经济体系下,企业要着力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减少单位产出对自然资源的耗费或浪费,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并生产出物质消耗低、附加值高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以及功能替代型和可循环利用产品。 3.具有资源节约理念的社会组织体系 节约型社会的组织机构包括资源节约型政府、资源节约型社会团体、资源节约型企业、资源节约型事业单位、资源节约型家庭等。这些节约型组织机构作为社会主体,相互有机衔接,有序运行,形成节约型社会组织体系。 4.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运作的经济运行体系 节约型社会必须实行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即必须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各类资源废弃物,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和新能源,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 5.具有供给均衡、使用合理的资源保障体系 全社会主要资源供给合理,总量适度,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保持基本平衡,能够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单位产出的资源耗费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6.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技术保障体系 节约型社会通过不断推进科技进步,研发先进的新技术与新工艺,积极推广和应用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使资源节约潜力向节约能力和节约效益转化,促进资源节约利用。 7.以绿色消费与绿色生活方式为主流的消费体系 在人民群众中树立科学消费观念,提倡资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注重环保、节约资源,以资源节约型的绿色产品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实现人与生态和谐、与环境友好。 8.以资源节约为重要目标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 促进资源节约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成为考核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指标。政府设置资源节约专门机构,充分保证政府资源节约职能的有效行使和促进全社会资源节约目标的实现。
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建+设节约型社会有些什么指导意+义
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建设节约型社会有以下指导意义:
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合理使用资源,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增强节约意识,培养文明生活习惯。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推动消费观念转变,倡导绿色消费。
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提高公众的节约意识。
建立健全节约型社会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总之,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对于我们今天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公众素质、保护环境等方面的工作。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积极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什么是节约型社会
分类: 教育/学业/考试 解析: 什么是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中“节约”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或用可再生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这种节约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刻的技术革新,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节约”的这两重含义是内在统一的,必须统筹兼顾,不能片面理解。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型社会已成为一个代性的话题,也将成为一个永久性的话题。中央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或用再生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这种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深谋远虑而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新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紧迫性、指导性和重大的战略意义。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实行强制淘汰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制度,推行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政府节能采购、合同能源管理。
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维一体”发展,即社会经济管理、技术进步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协调奏鸣。为贯彻落实国家的劳动关系和调研成果,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和环境友好的建设,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以便于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社会资源消费,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形成。若能出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律,严格执行电力、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推进和环境友好方面的各项政策措施,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可持续性。其次,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政策实施和技术改造,维护社会环境的完整性,有效的抑制社会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保护社会生态环境的完整性。此外,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新能源和环境技术的宏观引导和应用,主动跟踪各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情况,尽快利用新的能源和环境技术,做到绿色环保。此外,各级政府部门还要加强社会舆情管理,加大对社会资源消费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使公众逐渐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和意识。再次,各级政府部门要推动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对企业和个人在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做出积极贡献的进行奖励和激励,加大消声化监督力度,防止出现节能减排和环境问题事故发生。最后,各级政府部门应完善社会生态文化教育机制,引导人们树立环境友好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控制资源消费水平和节约能源的行为,营造一个积极建设性的文化环境,使得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得以持之以恒的发展下去。综上所述,要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各级政府部门还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执法,加强社会生态文化教育,及时跟踪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社会的发展情况,各地的政府部门应当认真落实,让事情取得实际的成效。
什么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资源节约型社会 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根本所在。其中要着重考虑建设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的利用。如,目前不合理的水价是阻碍水资源基础产业深化改革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水价导致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使与水相关产业的经营发展面临严重困难;同时,水价体系的不合理也是造成水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 资源节约型社会 完善产权制度 只有明晰了资源的产权,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益,做到物尽其用,使资源的损失浪费降到最低限度。既应明晰自然资源的产权,优化自然资源配置,节约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又应保护知识产权,提高人们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技术的积极性。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应用技术,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目前应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开发、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节油代油、洁净煤和节电、节水技术。大力研究和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核能以及生物能等“绿色能源”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倡导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生产模式,大力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此,应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鼓励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 制订开发和利用规划 重点编制节电、节水、节油、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中长期规划,为工业节水、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墙体材料革新、散装水泥和环保产业发展提出明确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制定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明确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用以指导全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加快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相关技术体系,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撑。 加强法制建设 加强环境资源、粮食资源、水资源及各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护法的制定和完善;制定反对浪费的法律法规,为惩罚严重破坏环境资源者和严重浪费资源者提供法律依据;完善产权法律制度,规范和理顺产权关系,保护各种产权权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完善产品质量和市场交易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坑蒙拐骗以及制假售假行为,规范市场交易,减少资源损失。 2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十六届五中全会明 环境友好型社会主题宣传活动 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目标则是将生产和消费活动规制在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限度之内,通过生态环境要素的质态变化形成对生产和消费活动进入有效调控的关键性反馈机制,特别是通过分析代谢废物流的产生和排放机理与途径,对生产和消费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并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污染产生量、实现污染无害化,最终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 建设途径: 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活动的组织方式决定了经济基础,进一步决定了上层建筑。所以,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形态的性质和方向。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以牺牲环境容量为代价来获得财富数量的增长,表现出典型的高消耗、低效益和高污染排放特征。因此,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 环境优美的黄河湿地 首要任务是实现低资源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低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也就是说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绿色的政治制度保障。这里的绿色政治制度内容至少应包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的政绩观和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等三个方面。它们是保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高制度保障。只有这些基本制度建立和落实好了,政府才可能进一步制定和切实实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政绩考核制度、绿色贸易政策和绿色财税金融政策等环境友好型的管理制度和政策。绿色政治制度既要依靠绿色的政治家及其政府,更要凭借公众的绿色力量,实行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在发达国家,公众既是上世纪传统环保运动的发起者,也是当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策者和建设者。 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价值基础。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先建立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生态文明,使人类在经济、科技、法律、伦理以及政治等领域建立起一种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对环境友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以生态规律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绿色科技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技术支撑。人类科技发展史充满了对抗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思维,已有的科技极大地延伸和丰富了人类占有和掠夺自然的能力,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自然界对人类报复性的反应。换句话说,环境危机具有一定的技术内涵,即人类误用技术或无节制的利用技术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突破传统的科技进步的逻辑思维方式,科技进步的新思维应着眼和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共生和共存,而不是对抗和征服。传统工业文明科技指向了稀缺、污染、不可持续的资源范围,而绿色科技应该是指向丰裕、清洁、可持续利用的资源范围。
本文相关文章:
开车开到下面流污水的段子,写节约用水的段子,要长点的,60字左右的?我在澳洲留学,想把国内驾照拿去翻译公证,是在国内做还是澳洲做
2024年7月6日 22:00
更多文章:
我的2007(我的Excel2007的表格在保存关闭后再打开突然格式全没了,数字文字都有就是格式以及边框都消失了!)
2024年8月6日 14:50
讨厌爱情歌词(金俊秀《回转》《讨厌爱情》中文歌词及音译歌词)
2024年9月30日 05:00
人生,不过言尽于此,刻画不出完美句点的经典语录?押韵的唯美伤感句子,我不完美,但我够真实
2024年9月30日 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