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 乡愁(<余光中的乡愁>>全文请写出来)
本文目录
- <余光中的乡愁>>全文请写出来
- 余光中《乡愁》的原文和创作背景是什么
- 佘光中的《乡愁》原文是什么
- 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余光中《乡愁》原文】
- 乡愁 余光中
- 余光中《乡愁》原文
- 余光中《乡愁》的原文是什么
- 余光中的《乡愁》全文是什么
- 余光中的《乡愁》全诗是什么
- 余光中的《乡愁》的全文是
<余光中的乡愁>>全文请写出来
《乡愁》全文: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二年。1985年,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等,其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等,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教授于台湾逝世,享年89岁。
余光中《乡愁》的原文和创作背景是什么
原文: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远离家乡的人时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正像思念中的亲人的音容最容易出现在眼前一样,故乡的声音、故乡的容貌时时萦绕在游子的脑际。诗人将诗意赋予这种最普通也是最深切的思念。诗中写故乡的声音是清远的笛音,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月是故乡明。
在古诗月夜思乡的意象中增添了牵魂摄魄的清丽悠远的笛音。与清远的乡音形成鲜明的对比,故乡的容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
出处:出自当代著名作家、诗人余光中的现代诗歌《乡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 。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乡愁》写于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 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余光中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余光中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乡愁》。
佘光中的《乡愁》原文是什么
余光中《乡愁》原文如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
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
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
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我——新娘;我(生)——母亲(死);我(游子)——大陆(祖国)。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和文化之乡。使“乡愁”逐渐沉淀出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余光中乡愁原文及赏析【余光中《乡愁》原文】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于2011年4月22日上午,在福建泉州参加华光学院新校区“文化名人村”奠基仪式,在致辞时表示,自己的《乡愁》传诵海峡两岸,很高兴。有人问他,如果有第五段要怎么写呢?他便在现场为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乡愁》续写第五段:
未来
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
你来这头
我来那头
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是台湾“乡愁”诗的典型的代表,他的《乡愁》是一首蕴含深刻、脍炙人口的诗,写出了台湾人民与大陆血肉相联的关系和思念家乡而产生心头的楚痛,传达出台湾亲人盼望祖国和平统一的迫切心情。余光中新写的《乡愁》诗第五段,表达出对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盼望祖国统一的美好前程。
余光中祖籍福建,出生在南京,母亲的故乡在常州,这三地都是他的故乡。余光中1949年随父母离开大陆,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进修,先后在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大学任教。
余光中出版诗集、散文等40余种,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到台湾后经常怀念故乡,正如鲁迅诗中写的“梦魂常向故乡驰”。他说:“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深情地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余光中在上世纪50年代赴美留学, 但在那里,他始终是“无根的过客”。
余光中身居异国他乡,内心引起不可名状的压抑感和对祖国依依的眷恋。他在《迎接中国的文艺复兴》一文中深情地说:“我也曾是浪子,也曾发誓不要再见中国的海岸,但是现在我怀乡了,我已经启程东返,虽然未睹中国的海岸。”他从美国回到台湾后,他常常怅望海峡对岸的故乡,希冀有一天能两岸和平统一,亲人往来。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台湾作家诗人写了许多乡愁诗,表达对故园的思念,其中于右任先生在1962年1月24日写的感情真挚沉郁诗作《望大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作者怀着忧伤,眷恋大陆故园,写下心灵的哀伤,赤子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余光中也怀着对国家民族、故土家园的深深挚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其中便有脍炙人口的诗:“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母亲的国土。”
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感慨地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 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 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写于70年代初,当时两岸已经隔离20年。他说,当时“看不出有任何交流, 还是一片沉寂”。为此,他时常怅望故乡。“诗言志”,基于思乡情结,他写了这首著名的乡愁诗。同时,他还写了《民歌》、《乡愁四韵》、《当我死时》等诗。为此,他被人称为“乡愁诗人”。
《乡愁》诗发表后,在大陆引起广泛的影响。上世纪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的年代,由王洛宾等多位音乐家谱曲,广泛流传,还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反响强烈。余光中在大陆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多首诗还被大陆列入各级学校的教科书里。
在这首《乡愁》诗中,诗人以沉重的笔触,饱含思乡之情,描绘出一代中国人历经战火、两岸隔绝,导致骨肉分离的苦难经历,写出了两岸亲人深沉的思念之情,以及面对两岸隔离的无奈。诗人满怀悲愤,形象地写出了台湾亲人思乡望乡的浓浓的大陆情结,写出血浓于水的真实感情,读来令人怦然心动,感慨万千,思乡恋乡的家国情怀油然而生,让人心灵为之震动。
余光中是典型的寻根式的诗人,他寻找血脉亲情之根,中华文化之根。他宣称:“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他曾经追寻过西方文明,迷恋过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但他最终还是把创作视线转向中华文化传统,并且把“诗眼”定位于中华民族的根基上,去努力追寻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余光中在《白玉苦瓜》“自序”中写道“到了中年,忧患伤心,感慨至深,那枝笔才懂得伸回去,伸向那块大陆,去沾泪罗的悲涛,易水的寒波……”浓浓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令人感慨万千。
如今,两岸创造了平和的气氛,交流频繁,经济文化互融互补,渐融渐合,相信两岸和平合作将会创造美好的未来。
乡愁 余光中
《乡愁》是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全诗如下: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诗中通过“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穿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1971年写就的一首《乡愁》,让余光中红遍了海峡两岸。时隔30多年,余光中仍清楚记得当年的创作情况:那时,我刚从美国回到台湾,觉得美国摇滚乐的歌词非常奇妙,所以我有意要写一首节奏整齐的诗,让作曲者可以很方便地谱成歌曲。
整首诗的意念是从邮票开始的,开始仅仅就是一枚邮票。当然,邮票的两边的各有一个人,有寄信的,还有收信的。
然后从邮票推出去,跟它接近的长方形,那可能是一张车票、船票,然后还可以是一个坟墓,还有隔开我们的海峡……当然,我也是事后才想到原来是这么回事,写的时候就全凭直觉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乡愁
余光中《乡愁》原文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
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
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余光中《乡愁》的原文是什么
《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全诗如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诗中通过“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全诗语言浅白真率,情感深切。
扩展资料:
《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
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
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余光中的《乡愁》全文是什么
【余光中的《乡愁》】 【诗歌全文】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诗歌评析】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席慕蓉的《乡愁》】 【诗歌全文】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也不知道你说的是谁的乡愁,也就没有具体写,在网上找的,感觉说的还是很具体的,你可以借鉴一下!这首诗用“邮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用“坟墓”表达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浓烈的亲情;用“船票”表达对新婚妻子的想念,这是热烈的爱情;而“海峡”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祖国的眷念,这是深深的爱国之情。这首诗用“邮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用“坟墓”表达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浓烈的亲情;用“船票”表达对新婚妻子的想念,这是热烈的爱情;而“海峡”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祖国的眷念,这是深深的爱国之情。这几组形象构成了乡愁的丰富内涵,使乡愁有了更明显的寄托。感情有淡渐浓,主题有浅入深。
余光中的《乡愁》全诗是什么
全诗如下: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2012年4月担任澳门大学“住校作家”。
赏析:
《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余光中的《乡愁》的全文是
《乡愁》原文: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扩展资料:
该诗写于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乡愁》是一首现象级的作品,一首现象级作品的出现,往往是因其以艺术性的手法巧妙地触及到了人们的心灵,或者打开了一段记忆,或者开启了一段叙事。
《乡愁》的流行,也有着这样的逻辑。余光中生活的年代,正处于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颠沛流离是人生常态。余光中也是这样,他一生都在跋涉,走过很多地方,但不管走多远,不管走过多少地方,故乡只有一个,乡愁永远都在。
乡愁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乡愁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乡愁才在人们心中始终挥之不去。作为诗歌,《乡愁》固然有其巧妙的表达,但最关键的,还是通过巧妙的表达架起了一座桥,抵达了人们的内心深处。
也正是因为人们心中有着普遍的乡愁,所以《乡愁》这首诗才会打动这么多人。曾经的生活经历发育和充实了余光中的乡愁,但如果有可能,这样的经历谁也不想拥有。
更多文章: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指南的园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指南的园区规划的步骤
2024年3月7日 21:00
十九届六中全会开幕式直播(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在京召开,这次会议有多重要)
2024年5月1日 02:30
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由几个部分组成?经济法规在秦朝经济立法中有哪些
2024年7月5日 01:00
物理学史论文(物理学家的故事或物理学史的读书(体会)报告,3000字的论文急用谢谢)
2024年9月27日 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