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驿台元稹原文翻译?望驿台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本文目录
- 望驿台元稹原文翻译
- 望驿台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望驿台 三月三十日
- 白居易《望驿台》诗词注释与评析
- 望驿台赏析 好一点的
- 白居易的诗词《望驿台》注释及赏析
- 望驿台古诗带拼音
- 元稹《使东川望驿台(三月尽)》原文及翻译赏析
- 望驿台的诗意
- 《白居易诗选 望驿台》(白居易)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望驿台元稹原文翻译
望驿台元稹原文翻译如下:
原文: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译文:靖安宅里,韦丛天天面对着窗前碧柳;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落红满地。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省洛阳人。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九世孙。中国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小说家。
元稹早年贫困。贞元九年(793年),明经擢第。贞元十五年(799年),元稹为人论荐得官,初仕于河中府。贞元十九年(803年),元稹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与白居易情同手足,娶名门闺秀韦丛,数年后,韦丛亡故。
元和元年(806年),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左拾遗。元和四年(809年),由宰相裴垍提拔为监察御史。元稹在这一时期目击腐败政治,了解民生疾苦,访察官吏不法,颇有作为。
由此得罪宦官与权臣,遭到贬斥。后元稹转而依附宦官,以图升迁。长庆二年(822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被李逢吉陷害,罢相出为同州刺史。最后暴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
元稹诗歌的影响
元稹在诗歌、小说、散文、文学批评等方面都卓有成就,而以诗歌成就最突出。他与白居易发起了诗歌运动——新乐府诗歌,由元稹开先河、白居易参与完备、流传千年的诗歌派别——元和体,不仅“诗到元和体变新”,且天下文人“递相仿效,竟作新词”。
元稹所在的元和诗坛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是唐音渐趋宋调的转型时期。元稹作为这次新变中的具有不可替代意义的重要诗人之一,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显著的一席。
望驿台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望驿台
唐代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标签: 和诗 思念 诗 其他 情感
《望驿台》译文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的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 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著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著家中的亲人。
《望驿台》注释
⑴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⑵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⑶扑地:遍地。 ⑷春光:一作“春风”。 ⑸居人:家中的人。中指元稹的妻子。客:出门在外的人。指元稹。
《望驿台》赏析
这白居易应和好元稹的。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住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当时就住在那里,诗人写元稹的住宅,诗句就自然联系到元稹的妻子。“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这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这诗句里,表现出韦丛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很深。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是写元稹。元稹当时在四川广元,春意阑珊,落红满地。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饶有诗情。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只是限在这一天,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然没有直接点出,只用“春光尽”三字来写,很有含蓄之妙。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用“平起仄收”式,但又与原诗不同,开篇便用对句,而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也加强了表达力量。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同时写双方,用了对句,就表现出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用对局开篇,用散句收尾,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望驿台》相关内容
创作背景作者:佚名 此创作于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往来鞍马间,写下《使东川》一组绝句。元稹组诗中的《使东川》云:“可怜三月三...
《望驿台》作者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的祖父白锽移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市北)。白锽后曾任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遂移家于新郑,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卒后葬于河南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其它作品
○ 长恨歌
○ 钱塘湖春行
○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观刈麦
○ 忆江南·江南好
○ 白居易更多作品
望驿台 三月三十日
白居易 望驿台 三月三十日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赏析】 元和四年(809)三月,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往来鞍马间,写下《使东川》一组绝句。稍后,白居易写了十二首和诗,《望驿台》便是其中一首。 元稹《望驿台》云: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 这是元稹在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乃诗人悬揣之辞。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待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怅惘之情,宛然在目。 白居易的和诗更为出色。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此时就住在那里,写其宅自见其人。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大概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我们从这诗句里,依稀看见韦丛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怀念之情太深了!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自然是写元稹。春意阑珊,落红满地。他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彼如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很饶诗情。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限此一日,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不直遂,只以春光尽三字出之,颇富含蓄之妙。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平起仄收式,但又于原诗不同,下笔便用对句,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且加强了表达力量。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是赅举双方,用了对句,则见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对起散收,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望驿台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注释 (1)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2)望驿台:在四川广元。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3)居人:家中的人,这里指元稹的妻子。
客:在外的人,指元稹。
翻译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首句点出地点和时间。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中人思念着宦游在外的人,宦游人同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人。
赏析 元稹组诗中的《使东川》云:“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这是元稹在809年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是诗人的揣测之辞。他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等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怅惘之情,宛然在目。
白居易的和诗更为出色。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住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当时就住在那里,诗人写元稹的住宅,诗句就自然联系到元稹的妻子。“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这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读者从这诗句里,可以看出韦丛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很深。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是写元稹。春意阑珊,落红满地。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饶有诗情。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只是限在这一天,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然没有直接点出,只用“春光尽”三字来写,很有含蓄之妙。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用“平起仄收”式,但又与原诗不同,开篇便用对句,而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也加强了表达力量。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是同时写双方,用了对句,就表现出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用对局开篇,用散句收尾,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白居易 望驿台
《望驿台》
作者:白居易
原文: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注释:
1、《望驿台》:这是白居易应和好友元稹的诗。 2、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3、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4、居人:家中的人。诗中指元稹的妻子。 5、客:出门在外的人。指元稹。
翻译: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的碧柳, 凝眸念远;望驿台前, 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 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 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 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
赏析:
这是白居易应好友元稹的诗。
元稹组诗中的《使东川》云: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这是元稹在809年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元稹夫人韦丛住长安靖安里。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是诗人的揣测之辞。他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等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怅惘之情,宛然在目。
白居易的和诗更为出色。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住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当时就住在那里,诗人写元稹的住宅,诗句就自然联系到元稹的妻子。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这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读者从这诗句里,可以看出韦丛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很深。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是写元稹。春意阑珊,落红满地。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饶有诗情。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只是限在这一天,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然没有直接点出,只用春光尽三字来写,很有含蓄之妙。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用平起仄收式,但又与原诗不同,开篇便用对句,而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也加强了表达力量。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同时写双方,用了对句,就表现出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用对局开篇,用散句收尾,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十年三月三十日,别微之于沣上,十四年三月
沣水店头春尽日,送君上马谪通川。夷陵峡口明月夜,
此处逢君是偶然。一别五年方见面,相携三宿未回船。
坐从日暮唯长叹,语到天明竟未眠。齿发蹉跎将五十,
关河迢递过三千。生涯共寄沧江上,乡国俱抛白日边。
往事渺茫都似梦,旧游流落半归泉。醉悲洒泪春杯里,
吟苦支颐晓烛前。莫问龙钟恶官职,且听清脆好文篇。
别来只是成诗癖,老去何曾更酒颠。各限王程须去住,
重开离宴贵留连。黄牛渡北移征棹,白狗崖东卷别筵。
神女台云闲缭绕,使君滩水急潺湲,风凄暝色愁杨柳,
月吊宵声哭杜鹃。万丈赤幢潭底日,一条白练峡中天。
君还秦地辞炎徼,我向忠州入瘴烟。未死会应相见在,
又知何地复何年。
白居易《望驿台》诗词注释与评析
望驿台
三月三十日。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注释】
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驿,古时传递公文中途休息、换马之所,亦指用来传递公文的马匹。
靖安宅:指长安靖安里的元稹住宅。
【评析】
三月三十日,元稹曾作《望驿台》思念远在家中的妻子韦丛。此诗为白居易和诗,拟三月三十日韦丛口吻,续写相思之情。我临窗对柳,你登台赏花;我处柳叶葱茏,你处残花委地。柳浓花残,三春尽逝。此时此刻,你我正互相思念。四句诗似现代电影的蒙太奇手法,用镜头的跳转和拼合,写出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的缠绵与忧伤。第三句实写春光不再,又暗喻分别后相思的每一天都似春光不再一样。第四句将“居人”与“客”共同的情感“思”一笔扫尽,极为精炼,令人感伤。
望驿台赏析 好一点的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元和四年(809)三月,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往来鞍马间,写下《使东川》一组绝句。稍后,白居易写了十二首和诗,《望驿台》便是其中一首。元稹《望驿台》云:“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这是元稹在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乃诗人悬揣之辞。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待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怅惘之情,宛然在目。白居易的和诗更为出色。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此时就住在那里,写其宅自见其人。“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大概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我们从这诗句里,依稀看见韦丛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怀念之情太深了!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自然是写元稹。春意阑珊,落红满地。他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彼如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很饶诗情。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限此一日,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不直遂,只以“春光尽”三字出之,颇富含蓄之妙。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平起仄收式,但又于原诗不同,下笔便用对句,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且加强了表达力量。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是赅举双方,用了对句,则见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对起散收,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白居易的诗词《望驿台》注释及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下面就和 一起来了解下白居易的诗词《望驿台》,欢迎阅读!
《望驿台》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注释】
1、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2、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3、扑地:遍地。
4、春光:一作“春风”。
5、居人:家中的人。诗中指元稹的妻子。客:出门在外的人。指元稹。
客:在外的人,指元稹。
【赏析】
白居易的和诗更为出色。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住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当时就住在那里,诗人写元稹的住宅,诗句就自然联系到元稹的妻子。“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这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读者从这诗句里,可以看出韦丛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很深。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是写元稹。春意阑珊,落红满地。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饶有诗情。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只是限在这一天,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然没有直接点出,只用“春光尽”三字来写,很有含蓄之妙。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用“平起仄收”式,但又与原诗不同,开篇便用对句,而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也加强了表达力量。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是同时写双方,用了对句,就表现出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用对局开篇,用散句收尾,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扩展阅读:白居易的文学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扩展阅读: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望驿台古诗带拼音
望驿台古诗带拼音:望wàng驿yì台tái 靖jìng安ān宅zhái里lǐ当dāng窗chuāng柳liǔ,望wàng驿yì台tái前qián扑pū地dì花huā。 两liǎng处chù春chūn光guāng同tóng日rì尽jǐn,居jū人rén思sī客kè客kè思sī家jiā。
《望驿台》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四年(809年)三月为好友元稹《使东川》组诗而创作的十二首和诗中的一首。全诗紧扣“思”字,层层深入地展开,先写闺中绮思,再写驿旅苦思。
然后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最后迭用两个思字,点明诗旨。此诗用对局开篇,用散句收尾,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表现了诗的声情之美。
此诗创作于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往来鞍马间,写下《使东川》一组绝句。元稹组诗中的《使东川》云:“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
这是元稹在元和四年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元稹夫人韦丛住长安靖安里。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是诗人的揣测之辞。他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等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表达了极其怅惘之情。稍后,白居易写了十二首和诗,《望驿台》便是其中一首。
元稹《使东川望驿台(三月尽)》原文及翻译赏析
使东川。望驿台(三月尽)原文:
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 诗词作品: 使东川。望驿台(三月尽) 诗词作者:【 唐代 】 元稹 诗词归类: 【乐府】、【妇女】、【思念】
望驿台的诗意
望 驿 台 靖安宅里当窗柳, 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 居人思客客思家。 【题 解】 这是白居易应和好朋友元稹的诗。二人在贞元十九年(803)同登制科,俱授秘书省校书郎,始相识并订交,“谊同金石,爱等弟兄”。 元和四年(809)三月七日,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往来鞍马间,写下一组总题为《使东川》的绝句。稍后,正在长安任左拾遗和翰林学士的白居易写了总题为《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的和诗,并题词说:“十二篇皆因新境追忆旧事,不能一一曲叙,但随而和之,惟予与元知之耳。”《望驿台》是其中的第十一首。原诗题下注“三月三十日”。 注释: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地面。两处美好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中人思念着宦游在外的人,宦游人同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人。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中人思念着宦游在外的人,宦游人同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人。
《白居易诗选 望驿台》(白居易)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白居易诗选 望驿台 白居易 系列:白居易诗选|白居易诗集 白居易诗选 望驿台1
【原文】 靖安宅2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3思家。
【注释】 1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白居易《酬元九东川路诗》中又有嘉陵县望驿台,即望喜驿。 2靖安宅:元稹在长安靖安里的住宅,在长安城南,是元妻韦丛久居之处。 3居人:指韦丛。客:指元稹。
【译文】 靖安里的家中,韦丛凝望着窗前的柳树;元稹身处的望驿台畔,春花凋落,飘落地面。夫妻远隔的两地,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散。家中的妻子思念著宦游在外的丈夫,异乡的丈夫也同样思念著家中的妻子。
【赏析】 元和四年(809)春,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东川,其间写下了题为「使东川」的组诗。在长安担任左拾遗和翰林学士的白居易随后写下了《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作为与元稹的和诗,本诗是《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中的第十一首。 全诗采用了与所和元稹原诗相同的平起仄收式,与原诗不同的是,《望驿台》一下笔就使用了工整的对仗句。这种手法使诗具有了整饬之美,加强了表达的力度,同时也是内容的需要,可以表现出两位主人公情感的深厚和相思的缠绵,使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而结尾处散收,又使诗的结构于严谨中有变化,增加了声情之美。 《望驿台》的中心思想在「思」上,全诗的内容围绕着「思」层层展开。「当窗柳」写闺中盼归之思,「扑地花」写驿旅望乡之思,都是以景传情,并不写出「思」字但思念之情已现。而后「春光尽」三字,将两处相思更加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到最后一句,主人公含蓄克制的相思之情终于爆发,用两个思字,把前三句所含的意蕴一举点破,将全诗的情感推向了最高点。
更多文章:
黑色星期天中文歌词(死亡音乐《黑色星期天》的歌词跟中文是什么)
2024年3月24日 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