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爱读书的名人故事(古代有哪些名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古代有哪些名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1、牛顿研究学问非常专心。
有一次,朋友请客,席间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于是叮嘱朋友稍等。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牛顿回来。原来牛顿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项实验的做法,到家后,就一头栽进实验室,做起实验,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2、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着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
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3、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
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地,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4、欧阳修刻苦练字。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
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5、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古人爱读书的故事
一、欧阳修“三上”作文
钱惟演(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史书,睡者则读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种杂记,入厕的时候则读小令。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
谢绛(谢希深)曾经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古书之声,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对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啊。”
二、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着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
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三、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四、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
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五、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
古代名人中,有很多人都喜欢去读一些书,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其中有不少的故事。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了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供大家参阅。
读书 故事:悬梁刺股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读书 故事:凿壁偷光
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读书 故事: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读书 故事:顾炎武读破万卷书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四则
故事一:杨时求学(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故事二:匡衡读书故事(凿壁借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故事三:孙康映雪夜读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故事四:怀素芭蕉练字 怀素是中国历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 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 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古代名人有关读书的故事
1. 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1、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这就是陆羽弃佛从文的励志故事。
2、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
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3、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4、刘勰佛殿借读。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
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5、悬梁刺股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2.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50字以内,要是古代的
西汉匡复衡家里贫穷,白天干制活,晚上才能读书,但买不起蜡烛。邻家有烛光,他就在墙上凿个洞,让光照过来,在洞前借光读书。 晋代有个清贫好学的车胤,从小爱读书,但他家里很穷,点不起灯,于是,他就用很薄的纱布,做了个小口袋,把萤火虫捉来放在里面,晚上便利用闪闪荧光来勤奋读书。 这就是凿壁借光和囊萤映雪的故事。
3. 古代名人的读书故事,200字左右
1、凿壁借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2、牛角挂书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
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3、囊萤映雪
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
4、随月读书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江泌的人,江泌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爸爸瘫痪、妈妈又常常生病,江泌白天要去外面工作赚钱养家,晚上还要帮妈妈做事,根本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上学读书。 有一天晚上,家里的人全部睡着以后,江泌一个人坐在屋子里。
突然,他看到窗外的月光好亮,江泌心想:“这么亮的月光,我可以用它来看些书,就不愁没钱点灯看书了。” 可是,月亮会慢慢移动,江泌就拿着书随着月光一边移动一边看书,直到月光不见为止。
有时候,江泌白天工作太累,到了晚上还是努力提起精神看书,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江泌的学问越来越好,终于变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大学问家! 后来,大家就用“随月读书”来形容一个人用功读书,不怕辛苦的精神。
5、韦编三绝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 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 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 能阅读。
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 有相当的重量。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 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 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 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4. 有关读书的名人故事
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一):
在东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他叫做孙敬。孙敬在年轻的时候特别勤奋好学,经常把自己锁在屋里面不停地读书。每天他从太阳刚升起就开始读书,一直读到天黑,有的时候还会废寝忘食连饭都不吃了。
孙敬每天读书的时间特别长,有的时候特别疲惫了也不会休息,但是时间久了身体也扛不住。每天一到晚上的时候就特别困,但是他不想早早的去睡觉,害怕影响自己学习,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很特别的方法。
众所周知,在古代时期,男人的头发都跟女人一样特别长。于是孙敬找来了一根绳子,把绳子的一头绑在房梁上。
这样一来,每次只要他读书读的又累又困,忍不住打盹的时候,头只要稍微低一点头,这根绑在房梁上的绳子就会立马狠狠地牵住头发,把头皮扯的很痛,就像快扯掉了一样,这样他马上就会清醒了可以继续学习。
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二):
在古代的战国时期,有一位政治家很有名气,他叫做苏秦。苏秦在年轻时学问并不高,所以他去到好多地方做事都没有受到重视和重用。
在外闯荡的路途不顺利,于是苏秦便回家了,可是回到家后家人对他极为冷淡,就像当他不存在一样。家人的态度对苏秦的 *** 特别大,因此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发奋读书。苏秦开始学习之后经常读书读到半夜,特别疲惫很想睡觉。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可以让自己头脑清醒的办法,他准备了一个锥子,只要稍微一打瞌睡,他就会用这个锥子特别用力的在自己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的话,苏秦就会突然间感觉到疼痛就会清醒起来,继续读书。
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三):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以前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就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之后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四):
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明白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到达事事精通。
一本书的资料就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
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此时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此时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五):
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但就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资料,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
他忽然心中一动,要就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齐,借它们的光不就能够读书吗?于就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此时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一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六):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一样。他拿到一本书,不就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就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
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仅节省了读书时刻,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七):
在西汉时期,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大学问家,他的名字叫做匡衡。匡衡从小就非常喜欢学习读书,可无奈的是家里条件很差,根本买不起蜡烛,于是一到晚上天黑的时候他就没有办法继续看书,没有光实在是什么都看不见了,因此他经常为这个事情而发愁。
有一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家里的墙壁上似乎有一些些亮光,于是他便起床想看看是怎么回事儿,原来是因为墙壁裂了一个很小的缝,邻居家亮亮的烛火恰巧就从这个小缝中穿了过来。
匡衡看完之后立马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从家里面找来了一把凿子,把墙壁裂缝的地方凿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孔,这个时候立马一道烛光射了过来。从此以后,每到夜晚匡衡就借着这道烛光看书。
5. 古代名人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
1、负薪挂角
汉朝时期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2、程门立雪
这个成语讲的是宋朝的杨时苦心求学的故事:杨时考中了进士,却不去做官,而是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进行学习。程颢死后,杨时又在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那时,他已经四十岁了。有一天,杨时去拜见程颐时,恰逢程颐正在睡觉,而杨时与他的朋友游酢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
古人对求学的态度尚且如此诚心,今人更需把握眼前良好的学习机会。
3、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年轻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终于有了文化。
3、闻鸡起舞
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著名的将领,两人志同道合,都希望能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趁机起兵作乱,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你听到鸡叫声了吗?”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是啊,是鸡在啼叫。
不过,半夜的鸡叫声是恶声啊!”祖逖一边起身,一边反对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刘琨闻言,跟着穿衣起床。两人来到院子里,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后来,二人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4、悬梁刺股
晋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然而读书读到半夜的时候往往会打瞌睡,为了不因此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已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梁上。这样,每当想打瞌睡的时侯,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孙敬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也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侯学问并不多。他舟游四方却得不到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努力读书。
每当他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侯,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5、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里借书来读。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致力读书,欧阳修最终成为一代名家。
6. 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有哪些
凿 壁 偷 光 汉 朝 时 , 少 年 时 的 匡 衡 , 非 常 勤 奋 好 学 。 由 于 家 里 很 穷 , 所 以 他 白 天 必 须 干 许 多 活 , 挣 钱 糊 口 。 只 有 晚 上 , 他 才 能 坐 下 来 安 心 读 书 。 不 过 , 他 又 买 不 起 蜡 烛 , 天 一 黑 , 就 无 法 看 书 了 。 匡 衡 心 痛 这 浪 费 的 时 间 , 内 心 非 常 痛 苦 。 他 的 邻 居 家 里 很 富 有 , 一 到 晚 上 好 几 间 屋 子 都 点 起 蜡 烛 , 把 屋 子 照 得 通 亮 。 匡 衡 有 一 天 鼓 起 勇 气 , 对 邻 居 说 : “ 我 晚 上 想 读 书 , 可 买 不 起 蜡 烛 , 能 否 借 用 你 们 家 的 一 寸 之 地 呢 ? ” 邻 居 一 向 瞧 不 起 比 他 们 家 穷 的 人 , 就 恶 毒 地 挖 苦 说 : “ 既 然 穷 得 买 不 起 蜡 烛 , 还 读 什 么 书 呢 ! ” 匡 衡 听 后 非 常 气 愤 , 不 过 他 更 下 定 决 心 , 一 定 要 把 书 读 好 。 匡 衡 回 到 家 中 , 悄 悄 地 在 墙 上 凿 了 个 小 洞 , 邻 居 家 的 烛 光 就 从 这 洞 中 透 过 来 了 。 他 借 着 这 微 弱 的 光 线 , 如 饥 似 渴 地 读 起 书 来 , 渐 渐 地 把 家 中 的 书 全 都 读 完 了 。 匡 衡 读 完 这 些 书 , 深 感 自 己 所 掌 握 的 知 识 是 远 远 不 够 的 , 他 想 继 续 看 多 一 些 书 的 愿 望 更 加 迫 切 了 。 附 近 有 个 大 户 人 家 , 有 很 多 藏 书 。 一 天 , 匡 衡 卷 着 铺 盖 出 现 在 大 户 人 家 门 前 。 他 对 主 人 说 : “ 请 您 收 留 我 , 我 给 您 家 里 白 干 活 不 报 酬 。 只 是 让 我 阅 读 您 家 的 全 部 书 籍 就 可 以 了 。 ” 主 人 被 他 的 精 神 所 感 动 , 答 应 了 他 借 书 的 要 求 。 匡 衡 就 是 这 样 勤 奋 学 习 的 , 后 来 他 做 了 汉 元 帝 的 丞 相 , 成 为 西 汉 时 期 有 名 的 学 者 。 这 篇 寓 言 写 了 匡 衡 少 年 时 读 书 的 两 件 事 , 一 件 是 凿 壁 偷 光 , 一 件 是 借 书 苦 读 。 他 赞 扬 了 匡 衡 勇 于 战 胜 艰 苦 的 条 件 , 勤 奋 的 读 书 的 精 神 ; 为 我 们 树 立 刻 苦 读 书 的 好 榜 样 。
搜集我国古代历史上名人的读书小故事(至少四个)
一、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
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
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
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
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都点不起。
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
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可以照射过来。
于是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二、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
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
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
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
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三、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
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
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
他为此十分苦恼。
在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突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
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
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四、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五、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于苦学成才了。
扩展资料
关于读书的好句
一、要是童年的日子能重新回来,那我一定不再浪费光阴,我要把每分每秒都用来读书!——泰戈尔
二、学贵大成,不贵小用,大成者参与天地,小用者谋利计功——钱穆
三、我跟着我的直觉和好奇心走, 遇到的 很多东西,此后被证明是无价之宝。
——乔布斯
四、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
——范仲淹
五、学如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左宗棠
古代名人的读书故事有哪些
1、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2、凿壁借光
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名叫匡衡,关于他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史书记载,匡衡自小家境贫寒。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换点粮食度日;晚上,他想读书,可是没有钱买油灯。他看到邻居家灯火明亮,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引一点微弱的亮光。
每天晚上,他就靠这点儿亮光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后来,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他甚至愿意给一位家中藏书丰富的人做奴仆而不计报酬,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读到更多的书。
3、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4、映雪读书
晋代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境贫寒,灯已无油,尝于冬月映雪读书。
孙康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而且,居然看得非常清楚。
于是,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正是他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5、随月读书
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作工,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他每当读到月光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
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古代刻苦读书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1、华罗庚
每天都要花10个小时,钻研数学。有时,睡到半夜,他忽然想到一个解决数学难题的方法,便立即点亮小油灯,把它写下来。华罗庚在贫病交加中,刻苦自学,最后成为了中国有名的数学家。
2、匡衡
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3、欧阳修
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
4、孙康
每逢有雪的晚上,用大雪映出来的光读书,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5、孙敬
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
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欧阳修
更多文章:
用什么可以解开所有的谜(脑筋急转弯!用什么可以解开所有的迷是什么生肖动物)
2024年7月23日 13:30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介绍)
2024年8月15日 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