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远景图》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桥梁远景图》教学设计第2课时
本文目录
- 《桥梁远景图》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 《桥梁远景图》教学设计第2课时
- 语文版7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桥梁远景图》达标训练
- 小学六年级语文《桥梁远景图》课件【三篇】
- 桥梁远景图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桥梁远景图》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 初一语文《桥梁远景图》课文
- 七年级下《桥梁远景图》教学设计
- 桥梁远景图 将来的桥造得一定很低…这一段的阅读理解答案
- 桥梁远景图的简介
《桥梁远景图》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美.一座桥的轮廓和组成部分,会安排得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运用对偶句,富有文学色彩】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各个构件都配搭成各种姿态,而且各有不同的色彩,把全桥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桥上的人行道上还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引用词句说明在桥上人们的悠闲.舒适.】
《桥梁远景图》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初步回忆,建构情感。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22课,了解了有关桥梁的一些基本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走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茅以升对桥梁的远景设想。
二、咬文嚼字,深入研读。
1.探究桥梁组成和样式。
(1)学生自读,思考:桥梁由哪几部分组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式?作者采取了什么方法为我们做了生动形象的介绍?
(2)集体交流。
2、预设一:第一段重点抓住“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和在这里,板凳的腿
就是“桥墩”,桥墩下面,深入土中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这两句话来深入理解作者的说明方法。
学生发言。
(1)、师:你觉得作者这样介绍好吗?好在哪里?引导说出,这样介绍的妙处在于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使语言生动起来,同时运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能让所有的人更清楚明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是学习说明文的重点,同时更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运用这种说明方法,这样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事物,这种说明方法就叫做“打比方”。打比方不仅可以让语言生动起来,还让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所要说明的事物,因此在说明文中经常能够读到。
指导朗读。
3、预设二:第二段学生发言。结合学生发言,请学生观看桥梁图片,直观感受桥梁的样式。指导朗读。
(1)、出示中心话题:
作者对未来的桥梁做了哪些美好设想?你认为合理吗?为什么?
(2)、从文中勾画出关键词句。然后读一读,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中心话题引领学生从整体把握文本,避免了肢解文本,训练了学生找依据说理由的学习能力。)
(3)、学生默读,批注。集体交流。
4、预设一:第四段
(1)、注重抓住“机器人操作”、“电脑控制”来体会作者合理想象科技在桥梁方面的重大应用。以及“差不多”、“几乎……就”等词语来理解桥梁建成之神速。
(2)、学生发言。
生:未来的桥梁造得一定又快又好,与以前有很大差别。
(3)、师:作者这样构想的依据是什么?
生:未来桥梁的建造完全由机器人及电脑进行控制,摆脱了人力时代,因此会造得又快又好。
追问:为什么有了电脑及科技的加入,就能够缩短桥梁的建设时间呢?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让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由于科技的进步,不再需要人力,由机器人等代替人来完成任务,因此完成速度有了飞速的变化。)
学生朗读。
小结:科技真是神奇,让我们在以前建设一座大桥需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而今天却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看来真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4)、师:作者为了说明未来桥梁的建造时间很短,给我们做了科学合理的推测和构想,值得我们学习。说明文的一大特点就是语言准确,你认为这段文字有没有体现这一特点?
学生发言。
师:这篇说明文作者用词之准确,值得我们学习,请大家认真体会着读一读。
中作者为了说明将来造桥时间之短,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段落及语言文字来理解说明方法:作比较。)
5、预设二:第五段
(1)、重点抓住 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了,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各有不同的色彩,使整个桥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两句来理解未来桥梁之美。
学生发言。
(2)、师:桥梁的“构件”怎么美?远远望去,呈现在你面前的会是怎样一幅画面?
走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设计意图:此处通过调动学生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让孩子展开了对未来桥梁的美好想象。通过想象,让孩子内心涌动起美好的情感,让孩子爱上生活,爱上科学,体味科学的美妙。)
指导朗读。
6、预设三:第六段
学生发言。
师:为什么将来的桥可以造得很低?
学生发言,指导朗读。
7、预设四:第七、八段
学生发言。
师:作者的设想有没有实现呢?
学生举例,上海杨浦大桥和南浦大桥已实现了无梁桥的设想。
指导朗读。
三、小结:
著名桥梁专家在30年前的伟大设想,其中的一部分如今已经得到了实现,30年后桥梁技术又会有怎样的飞跃,我们的生活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描绘。
四、欣赏桥。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文章从哪些方面对未来的桥梁作了设想?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谈。
2.这篇说明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六、板书设计:
22桥梁远景图
又快又好
未 很 美
来 很 低
的 很小很轻便
桥 无梁飞渡
语文版7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桥梁远景图》达标训练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1)远景( ) (2)潜力( ) (3)小巧玲珑( ) (4)望洋兴叹( )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对字词的掌握,注意要结合语境来解释。 参考答案:(1)未来发展的情景。 (2)潜藏着还没有发掘出来的能力。 (3)体积小,样式精美。 (4)望着海洋无法通过而无可奈何地叹息。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作文没有中心,东拉西扯,内容空洞,语言贫乏,令人莫衷一是。 B.从高处眺望,辽阔的绿色大草原上,几座白色的油井房星罗棋布,煞是好看。 C.回到故乡,见到亲人,在外漂泊多年的他终于忍俊不禁,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D.西子湖畔桃红柳绿,春色迷人,外地游客纷至沓来,领略秀美的湖光山色。 解析:解答此题重要的是对成语有一个明确的了解,真正理解意思并懂得应用。 答案:D 3.作者在说明桥的三个要素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具体分析。 解析:结合课文内容,明确说明方法,再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桥与板凳相类比来说明桥的结构;还运用了分类说明的方法,分别说明了桥梁、桥墩、基础三要素。 4.说说将来的桥梁会有哪些变化。 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要发挥联想和想象。 参考答案:将会有可以弯曲的桥、很小很轻便的桥、无梁飞渡的桥。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低。现在造桥的费用之所以大,往往不在桥长而在桥高。 (甲) 桥一高,两岸的路面也要高起来,高的路面上又要造桥,这种桥的下面是陆地而不是水,名叫“引桥”,引桥的工程往往比水上“正桥”的工程还大。 (乙) 现在有一种活动桥,桥面很低,平常走车,等到有船过桥时,就把一个桥孔开开来,等船过去再关上。但是因为桥孔的开关很慢,对于走车过船都不方便,因而这种桥虽然便宜,却用得很少。 (丙) 将来的桥梁,可就大不同了。桥孔可以用极轻的材料如玻璃钢制成,开动桥孔的机器,也比现在的灵活得多,因而开桥、关桥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而且桥上有自动远距离控制的设备,有船过桥时,它会自动打开桥孔,并且预先对两岸路上的车辆发出信号,让它们知道桥下正在过船。等船一过去,桥孔立刻自动关好,车辆可以很快地过河,这样对于水陆交通,两不妨碍。 (丁) 5.“因为桥下要走船,如果水高船也高,水涨船高,桥就更要高了”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应还原于( )处。 A.甲 B.乙 C.丙 D.丁 6.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现在造桥的费用之所以大,往往不在桥长而在桥高。 (2)将来的桥梁,可就大不同了。 7.文段末的“两不妨碍”是指哪两方面都不妨碍? 8.要想使将来的桥梁造得很低,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前提,请加以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意作答。 答案:A 6.解析:此题考查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理解与运用。 参考答案:(1)“往往”说出了通常的情况,而不是绝对的情况。 (2)“大”是副词,说明不同的程度之大,有强调作用。 7.解析:联系上下文不难看出,指的是水上交通和陆上交通两方面。 参考答案:水上交通和陆上交通两方面。 8.解析:认真阅读选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1)桥孔要用极轻的材料制成。 (2)开动桥孔的机器比现在的灵活得多。 (3)桥上有自动远距离控制的设备。 9.解析:中心句是对整段文字有概括作用的句子,一般出现在段首或段末。 参考答案: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5题。 “沙漠明珠”珠光渐暗 ①和莫高窟同称为敦煌两大奇观的月牙泉有“沙漠明珠”之称,但由于干旱缺水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月牙泉水位在不断下降,这颗“明珠”珠光渐暗,甚至有消失的危险。 ②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提供的水文实测资料表明,1960年月牙泉水域面积为22.3亩,最大水深7.5米;1986年水域面积为13.3亩,最大水深4.2米;目前水域面积只有9亩,最大水深仅1米左右。 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张明泉23日在此间举行的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月牙泉是敦煌区域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露头,是整个地下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月牙泉接受着区域地下水的补给。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敦煌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月牙泉水位也随之下降。 ④地处中国西北的敦煌曾长期依靠疏勒河、党河等河流的上游来水补给地下水,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上游水库的修建,这些河流相继出现断流,敦煌地下水失去了补给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敦煌需水量在不断增加,目前全市每年要抽取4000多万立方米地下水,造成地下水超采严重。 ⑤为了保住月牙泉,现在每年需要回灌500余万立方米的河水。尽管如此,根据测量,表水水位每年还在以15厘米左右的速度下降。____________ ⑥专家认为,从长远来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使敦煌地下水位得到回升,是解决月牙泉水位下降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有关部门还应考虑进行跨流域调水,以进一步缓解敦煌水源短缺的局面。 ⑦月牙泉位于敦煌市区以南约5公里处,四面被鸣沙山环抱,流沙与泉相隔仅有数十米。 这里地处亚洲中部的大沙漠之中,年均降水量在40毫米左右,但蒸发量高达2480多毫米。在这种极端干旱和强烈蒸发的气候条件下,月牙泉却能保持数千年不干涸,这更增添了她的神奇。 10.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给我们的关键信息。 11.从全文看,第①段中提到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2.根据你的感受,说说文中第②段的表达作用。 13.如果请你结合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在第⑤段的段末补写一句话,你写的内容是:________ 14.本文列举数据讲究用语的分寸且富于变化,请在第⑦段中找出四个例子。 15.月牙泉身处沙漠而能数千年不干涸,请根据本文内容阐释其原因。 10.解析:此题考查对选文的概括能力,认真阅读选文,提取主要信息。 参考答案:“沙漠明珠”月牙泉面临干涸危险。(或“月牙泉有消失的危险”或相近的表述。) 11.解析:弄明白“人为因素”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第一,在上游修建水库造成河流相继断流,使敦煌地下水失去了补给来源;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敦煌地下水超采严重。 12.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对选文内容的整体理解,注意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这一段的表达作用是用数据表明月牙泉面积不断缩小,水位不断下降。(或其他概括的准确的表述。) 13.解析:根据文意,联系上下文内容进行补写。 答案示例:如果按这样的速度继续下降,不出10年,月牙泉就可能彻底干涸。(与之相近的表达也可。) 14.解析:找出本段所用数字,注意所用数字修饰限制成分的变化。 答案:约5公里,数十米,40毫米左右,2480多毫米。这些约数都体现了用语的分寸和变化。 15.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从中找出月牙泉身处沙漠而能数千年不干涸的原因。 参考答案:月牙泉是敦煌区域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露头,是整个地下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因为有区域地下水的补给而不干涸。(与之相近的表达也可。) 二、语言运用 14.(2010南京中考)认真观察《三代人赶集》这组漫画,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 探究结果:(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类图表题以漫画为素材,注重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由于漫画提供的信息内容较为丰富,加之思考角度的不同,这就为准确把握漫画的内涵设置了障碍。解答这类题时,我们应尽可能地挖掘出其画面所提供的信息内容,而后结合提示性的文字仔细推敲揣摩,力争概括出最切合画面主题的语句。 答案示例:(1)时代在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2)时代在前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在不断改变;(3)农民的生活观念在日益更新;(4)科技发展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小学六年级语文《桥梁远景图》课件【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桥梁远景图》课件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2.解题造境: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
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桥梁的未来情况的设想。
二、朗读感知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检查阅读效果:
(1)读词述文:承载颠簸袖珍小巧玲珑水涨船高胜似闲庭信步
(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
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
(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
(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三、解读体会
1.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么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句式。
第二课时
一、诱思导学
1.分析文章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1)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
2.分析文章中运用的特殊句式
3.要求学生仿造句。
指导学生仿造句式,进一步认识双重否定句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二、科学幻想
1.提出问题:作者的想像不乱想?请说出理由。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同时参照课文前的彩图,理解科学的幻想与现实的密切关系。
3.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在1979年时作者的设想已变为现实的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三、辐射阅读
1.要求学生阅读辐射文《大脑移植的幻想与现实》
2.提出问题:本文在语言上与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句。
3.提出问题:结合两文说一下你对科学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4.同学们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再上加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你难道不想让自己的幻想将来成为现实吗?行动起来,查阅有关资料以“……远景图”为题写一篇短文,展望一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板书
22、桥梁远景图
茅以升
“板凳”将来/什么样\怎样造
打比方科学幻想---现实
小学六年级语文《桥梁远景图》课件篇二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流露出的欣悦之情。
把握本文的说明方法,体味语言特色。
放飞想象,展望未来。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体味本文的语言。
方法措施:
多媒体辅助教学。投影各种桥梁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阅读文本。
朗读体味法。以读代讲,以读助讲。
讨论点拨法。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学习和讨论,提高学生思辩能力,教师适当点拨。
延伸拓展法。围绕课后“思考和练习”二、四展开说话训练,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资料的搜集、整理、提升、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说起。(抽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讲这个故事)。教师板书“鹊桥”,并引申,板书文题和作者。(播放黄梅戏《天仙配》片段,激趣)
二、读一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圈点勾画,适当时作批注。(投影字词积累)
2、齐读课文一遍。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学生阅读文本,思考、交流,并与教师对话。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第1段:“鹊桥”——引入
第2段:桥梁定义——打比方(形象化)
第3~13段:未来桥梁——作比较
三、议一议,突破重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
A、作者在说明桥梁的三个要素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加以具体分析。
B、未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未来的桥梁有哪些变化?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点拨:桥梁的三个要素在文章第二段中已经说了,它包括:基础、桥墩和桥面(桥梁)。
2、小结:
作者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我们通过多媒体播放的现代桥梁,对茅以升先生笔下的未来桥梁应该有了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譬如作者在第7段中,写将来的桥梁造得很美,“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未来造桥变化很大,速度快、质量好;造价便宜;讲究实用和美观。未来桥梁变化:一是桥身低,但可以自动调节高度,方便车船的过往;二是没有桥墩,即使有也是漂浮桥墩;三是桥身弯曲,讲究美感,“九曲十八廊回”;四是袖珍桥,便于携带,方便使用;五是“无梁飞渡”。总之,作者笔下的未来桥梁,是集实用性、方便性、美观性于一身。
3、默读课文,体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品味,并与同桌交流。
4、小结:
口语化语言通俗易懂,形象化的打比方、作比较,恰当的引用,都为文章增色。
四、拓展迁移,延伸教学。
1、课外查阅、搜集相关资料,看看作者的哪些“幻想”今天变成了现实,并谈谈你的感想。
2、请以“的远景图”为话题,说一段话,展望某一技术今后发展的趋势。
学生思考后进行说话训练,教师适当引导和评价。
五、课堂小结。
嫦娥奔月,是我们祖先共同的梦想。而今,嫦娥一号腾空而起,奔向月球,带去了华夏五千年的梦幻。“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愿明天的你们收获理想,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六、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2、请以““的远景图”为题,写一篇文情并茂的作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桥梁远景图》课件篇三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9个生字,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体味课文合理的想像,初步了解打比方手法的运用。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味课文合理的想像,初步了解打比方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桥吗?清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知识。(学生自由交流)
2、出示课题,说说什么叫远景图?
3、介绍茅以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学课文。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理解的和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交流、讨论。
2、课文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一座桥由哪三部分构成?
二、细读课文、体会
1、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作者在文中设想的几种桥梁的特点分别是什么?选出一种它的特点你最喜欢的桥梁,并说说理由!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将主要内容勾、点出来,总结归纳)
2、作者何以能设计出那么多特点新颖的桥梁的?
(原因: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与创造能力。)
你认为他的想象是不是异想天开呢?为什么?(体会作者想象的合理)
3、初步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
我们平时在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的样子时,除了对这种事物具体描绘之外,为了说明得更清楚,更形象,常常会使用一些说明方法。
出示句子,读句子,说说它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
4、总结
三、延伸创作
同学们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你难道不想让自己的幻想将来成为现实吗?请同学们也设想一种具体的桥,并用图画和文字表述出来。
桥梁远景图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对未来的桥梁的想象和对未来桥梁美好憧憬。桥梁远景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杰出的桥梁设计师,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充满想象力,有着很强创造能力的人。
《桥梁远景图》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1)引用。引用神话故事,引用活用别人的好词佳句。 (2)打比方。第2段,说明桥梁的构造时,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说明桥的三要素。 (3)作比较。第6段,为了突出将来造桥所用的新材料的特点,与现在用的材料比较。第7段,说明将来的桥会很美
初一语文《桥梁远景图》课文
《桥梁远景图》
茅以升
少年朋友们,你们都该听过牛郎织女的神话吧。牛郎和织女原是天上的两颗星,据说他俩都是神仙,每年在“天河”上的鹊桥相会一次。这“鹊桥”就是喜鹊搭的一座桥,它们真是杰出的桥梁工程师——你们想想看,这天河该有多宽啊!同时也可见桥梁的重要,虽是神仙,也还需要桥。
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承担重量。把这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山谷,那就形成一座桥。在这里,板凳的腿就是“桥墩”,桥墩下面,伸入土中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一座桥就是由这三部分构成的。桥上的车辆行人,靠桥梁承载;桥梁的重量,靠桥墩顶托;桥墩的压力,通过基础,下达土中或石层。
现在就让我来作为幻想家,为将来的桥梁,绘出一幅远景图吧!
有人说将来飞机多得不得了,人人都可在天上飞,还要什么火车、汽车,更不需要桥梁了。我想不见得。飞机的速度虽然快,但地球还只是这么大,而且人口也在增多,将来人们全都坐飞机上了天,挤来挤去,还能飞得快吗?这就不能不发挥陆上交通和水上交通的潜力了,因而桥梁还是少不了的。不过,那时的桥梁就不是今天的样子了。
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像南京长江大桥那样大的桥,几个月就可以完成了。那时所有建桥的材料,都可在工厂里通过自动化,预先制成标准构件;造桥时,在水里把它们拼装成为桥墩;在桥墩上把它们架设成为桥梁,一口气作业,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便宜。现在用的各种合金钢及高强度混凝土会由高分子新材料来代替,重量轻而强度高。桥梁构件的制造,一律自动化。桥墩的水下工程,可用机器人操作,动作灵巧,由人在水上指挥。桥墩基础,不必沉到那么深,在松软的土质中,可以加进凝固剂,把软土变成硬土。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人的劳动力。采用了这些新技术,当然桥的成本就低了。
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美。一座桥的轮廓和组成部分,会安排得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各个构件都配搭成各种姿态,而且各有不同的色彩,把全桥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桥上的人行道上还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
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低。现在造桥的费用之所以大,往往不在桥长而在桥高。因为桥下要走船,如果水高船也高,水涨船高,桥就更要高了。桥一高,两岸的路面也要高起来,高的路面上又要造桥,这种桥的下面是陆地而不是水,名叫“引桥”,引桥的工程往往比水上“正桥”的工程还大。现在有一种活动桥,桥面很低,平常走车,等到有船过桥时,就把一个桥孔开开来,等船过去再关上。但是因为桥孔的开关很慢,对于走车过船都不方便,因而这种桥虽然便宜,却用得很少。将来的桥梁,可就大不同了。桥孔可以用极轻的材料如玻璃钢制成,开动桥孔的机器,也比现在的灵活得多,因而开桥、关桥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而且桥上有自动远距离控制的设备,有船过桥时,它会自动打开桥孔,并且预先对两岸路上的车辆发出信号,让它们知道桥下正在过船。等船一过去,桥孔立刻自动关好,车辆可以很快地过河,这样对于水陆交通,两不妨碍。
将来一定会有没有水中桥墩的大桥。现在的郑州黄河铁路桥,长约三公里,河中有很多桥墩。但到将来,像这样的长桥,或者更长的桥,如果有需要的话,只要一个桥孔,就可跨过江了。江中没有桥墩,对于过船、过水,当然好得多。这样长跨度的桥,一定也是很高的,最适宜于跨海。
将来在很深的水里造桥,不必把桥墩沉到江底,而把桥墩做成空心的箱子,让它浮在水中。桥上无车时,它就浮得高些;桥上有车时,它就浮得低些。这高低当然不能相差过多,以免行车困难。同时,还要把各孔桥梁,从桥的这一头到桥的那一头,牢固地联系在一起,使整个桥梁成为一体,车在上面走,不致颠簸不稳。
将来的桥不一定是直通通的,而是可以弯曲的,车子过桥就转个大转弯。这是因为桥两头的路都与河身平行,与桥身垂直,如用笔直的桥,桥两头的引桥就不易布置了。现在公园里有“七曲桥”、“九曲桥”等,一段曲向左,一段曲向右,为的是点缀风景,并非使桥转弯。将来的弯曲桥可就大不同了。问题在于桥孔的长度。每孔桥搭在两头桥墩上,如桥身弯曲过甚,桥墩就支持不住了。可以设想,这种弯曲的桥身,不靠下面的桥墩支持,而靠空中的缆索悬挂(缆索是固定在两岸的石山里的),不就可以自由转弯了吗?
将来也会有很小很轻便的桥,可以随身携带,遇到小河,随时架起来,就可在上面走过河。这种“袖珍”桥也许要用一种极轻极软、强度又极高的塑料做材料。先把这种材料制成极薄的管子,用打气筒打进空气,这管子就成了非常坚硬的杆件。再把这样的杆件造成桥的形状,折叠起来,放在身边,如同带雨衣一样,在走到河边时,打打气就可以架起一座桥。这样,岂不是不用“望洋兴叹”了吗?
将来还会出现“无梁飞渡”。那时的车子装有利用高压空气的浮力设备,在高速度时,车子就会稍微离开地面,不靠地面支持而飞速前进,遇到小河,就能一跃而过。这种长了“翅膀”的车子,越来越多,将来在大河修桥时,只要在水里造几个桥墩,当车子跳上第一个桥墩,由于桥墩的反弹,再跳上第二个桥墩,不论河面多宽,多跳几跳,也就跳过去了,这样的“无梁桥”,该算是最进步的桥吧!
【桥梁远景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初步回忆,建构情感。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22课,了解了有关桥梁的一些基本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走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茅以升对桥梁的远景设想。
二、咬文嚼字,深入研读。
1.探究桥梁组成和样式。
(1)学生自读,思考:桥梁由哪几部分组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式?作者采取了什么方法为我们做了生动形象的介绍?
(2)集体交流。
2、预设一:第一段重点抓住“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和在这里,板凳的腿
就是“桥墩”,桥墩下面,深入土中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这两句话来深入理解作者的说明方法。
学生发言。
(1)、师:你觉得作者这样介绍好吗?好在哪里?引导说出,这样介绍的妙处在于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使语言生动起来,同时运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能让所有的人更清楚明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是学习说明文的重点,同时更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运用这种说明方法,这样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事物,这种说明方法就叫做“打比方”。打比方不仅可以让语言生动起来,还让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所要说明的事物,因此在说明文中经常能够读到。
指导朗读。
3、预设二:第二段学生发言。结合学生发言,请学生观看桥梁图片,直观感受桥梁的样式。指导朗读。
(1)、出示中心话题:
作者对未来的桥梁做了哪些美好设想?你认为合理吗?为什么?
(2)、从文中勾画出关键词句。然后读一读,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中心话题引领学生从整体把握文本,避免了肢解文本,训练了学生找依据说理由的学习能力。)
(3)、学生默读,批注。集体交流。
4、预设一:第四段
(1)、注重抓住“机器人操作”、“电脑控制”来体会作者合理想象科技在桥梁方面的’重大应用。以及“差不多”、“几乎……就”等词语来理解桥梁建成之神速。
(2)、学生发言。
生:未来的桥梁造得一定又快又好,与以前有很大差别。
(3)、师:作者这样构想的依据是什么?
生:未来桥梁的建造完全由机器人及电脑进行控制,摆脱了人力时代,因此会造得又快又好。
追问:为什么有了电脑及科技的加入,就能够缩短桥梁的建设时间呢?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让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由于科技的进步,不再需要人力,由机器人等代替人来完成任务,因此完成速度有了飞速的变化。)
学生朗读。
小结:科技真是神奇,让我们在以前建设一座大桥需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而今天却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看来真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4)、师:作者为了说明未来桥梁的建造时间很短,给我们做了科学合理的推测和构想,值得我们学习。说明文的一大特点就是语言准确,你认为这段文字有没有体现这一特点?
学生发言。
师:这篇说明文作者用词之准确,值得我们学习,请大家认真体会着读一读。
中作者为了说明将来造桥时间之短,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段落及语言文字来理解说明方法:作比较。)
5、预设二:第五段
(1)、重点抓住 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了,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各有不同的色彩,使整个桥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两句来理解未来桥梁之美。
学生发言。
(2)、师:桥梁的“构件”怎么美?远远望去,呈现在你面前的会是怎样一幅画面?
走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设计意图:此处通过调动学生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让孩子展开了对未来桥梁的美好想象。通过想象,让孩子内心涌动起美好的情感,让孩子爱上生活,爱上科学,体味科学的美妙。)
指导朗读。
6、预设三:第六段
学生发言。
师:为什么将来的桥可以造得很低?
学生发言,指导朗读。
7、预设四:第七、八段
学生发言。
师:作者的设想有没有实现呢?
学生举例,上海杨浦大桥和南浦大桥已实现了无梁桥的设想。
指导朗读。
三、小结:
著名桥梁专家在30年前的伟大设想,其中的一部分如今已经得到了实现,30年后桥梁技术又会有怎样的飞跃,我们的生活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描绘。
四、欣赏桥。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文章从哪些方面对未来的桥梁作了设想?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谈。
2.这篇说明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六、板书设计:
桥梁远景图
又快又好
未 很 美
来 很 低
的 很小很轻便
桥 无梁飞渡
七年级下《桥梁远景图》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桥梁远景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科学幻想文章。了解课文向我们展现的几种未来桥梁的特点特点。
2。了解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用科学的预测,“幻想”出的桥梁“远景图”。
3。学习本文后,初步懂得通俗易懂的科普小品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讨论将来的桥梁设计方向。
教学难点:尝试在科幻说明文中,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简洁明快,增添文章色彩。
教学过程
一、情景揭题,学生发言交流。
1。请学生交流我们学过或看到过的桥梁是怎样的?
2。茅以升设计的桥梁远景图是怎样的?
二、初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桥梁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1。学生讲述曾经参观过的或书上读过的桥梁。
2。学生交流。
3。学生初读课文后交流
(1)创设情景,使学生了解学过的。见过的桥梁,为下文幻想中的桥梁作铺垫。
(2)启发学生读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旨在检查学生初读课文情况,使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三、精读重点。感悟文章说明顺序。
1。作者怎样很有顺序画出远景图的?
板书:质量和速度…又快又好
所需资金少……便宜
外观漂亮………很美
降低成本………很低
2。划出关键的句子,引出下一层次的说明。
板书:“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
3。作者想像出桥梁的模样?
板书:无桥墩。弯曲。小巧轻便
……无梁飞渡的桥
学生自读。
集体交流,朗读关键的句子。
4。通过自读,交流讨论,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的远景图的写作顺序。
5。通过交流,理会了关键的句子对写作顺序的作用。
6。旨在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增添文章色彩。板书:“胜似闲庭信步”。
2。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
《中外儿童文学精品库》
《中国当代童话大观》
3。“无梁飞渡”之桥带给人类实用而美感,就像“打一针人们可以一年不吃饭”以此类推,你还能想像出未来的衣食住行吗?写一科幻小作品。
1。学生自读。
交流,朗读。
2。启发学生摘录课外读物。
3。学生讨论。酝酿一下题目,确定回家写一科幻小品的内容。
1。旨在使学生领会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增添文章色彩。
2。拓展知识面。
3。展开合理的想像、幻想,升华主题。
五、课堂小结
桥梁远景图 将来的桥造得一定很低…这一段的阅读理解答案
参考答案: (一)1.每段第一句是中心句.(中心句略) 2.将来的桥不一定是直通通的,可以是弯曲的;将来的桥很小很轻便;将来还会出现“无梁飞渡”.3.作诠释 (例第一段);打比方(例第二段).4.A好.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与思考.5.特定称谓:七曲桥、九曲桥;强调:望洋兴叹 (二)1.总 领下文.2.造得又快又好;便宜;美;低(方便).3.不多余.说明即使将来空中交通极其发达,“桥梁还是少不了的”,再次强调桥梁的重要性.4.生动, 形象.例如,“一座桥的轮廓和组成部分,会安排得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5.因为桥孔 开关很慢,对于走车过船都不方便.6.出自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
桥梁远景图的简介
作者:茅以升据说世界上第一座桥(不算那大树倒过河的天然的桥),是猴子造的。那时还没有人,一大群猴子要过河,就由一个先爬上河边的树,然后第二个上去,抱着第一个的腿,第三个再上去,抱着第二个的腿,如此一个一个地上去,一个抱一个,就连接成为一长串的猴子;再由地上的猴子把这一串猴子推动得摇摆起来,好像荡秋千一样,这样越荡越远,就把这一长串猴子甩过河,由尾巴上的最后一个猴子,抱住对岸的一棵树,这一长串猴子就形成一座桥,地面上的猴子就可在桥上爬过河了。人类什么时候开始有桥,很难查考,但是可以肯定,一个民族有了文化就有桥,桥是文化的表征。我们祖国有4000年的文化,就有4000年的造桥历史,其中最突出的是1300多年以前造成的“赵州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附近。它的外貌就好像是一座现代化的桥梁。当然,我们祖国大地,到处都有桥,有各式各样的桥,有的造桥技术是世界上领先的。你能设想,假如我们中国不会造桥,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发展到今天吗?所以我们要感谢我们祖先中的造桥的劳动人民,是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使我们今天还能看到无数的古桥,现代车辆还能在那些古桥上通过。桥是路的“咽喉”,没有它就过不了河川,跨不过山谷。比如长江,号称南北“天堑”,就因为它过去没有桥,所以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了几次南北分裂的朝代。但是我国一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就在这“天堑”上,先建成“武汉长江大桥”,接着又建成更宏伟的“南京长江大桥”。至于在黄河、淮河、珠江等河流上建成的桥梁就更数不清了。桥梁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发展很快,可以说,,在美国已经有了一座跨过大湖的桥,共有2217孔,长达38公里。要说桥大,。照这样发展下去,将来就有可能在亚洲和北美洲相隔85公里宽的“白令海峡”上,造起一座桥,人们坐上汽车,就可周游五大洲,不管它什么太平洋、大西洋的阻隔了!说起来,这并不奇怪。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承担重量。把这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山谷,那就形成一座桥。在这里,板凳的腿就是“桥墩”,桥墩下面,伸入土中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一座桥就是由这三部分构成的。桥上的车辆行人,靠桥梁承载;桥梁的重量,靠桥墩顶托;桥墩的压力,通过基础,下达土中或石层。然而,桥梁、桥墩和基础这三部分的花样实在多。桥梁架在两头桥墩上,可以是平直的,叫做“梁桥”,也可以是向上弯起的,叫做“拱桥”。如果在两头桥墩上,竖起两座高塔,塔顶上跨过钢绳,钢绳下面吊起桥身,桥身上走车行人,这就叫做“吊桥”。普通的桥,不过这三种,但每种都有层出不穷的新花样。譬如“拱桥”里面就有“双曲拱”,是我国工人发明的。“吊桥”里面就有“斜拉桥”;更有一种“吊桥”,不用桥墩,而把整个桥身,吊在河边的石山上。所有这些现代化的桥梁,五花八门,谈也谈不尽。人类智慧是无穷的,今天以为新的大桥已经了不起了,可是明天、后天的桥,更是了不起。那时来看今天的桥,也许会感觉到,为什么以前的人,会那样笨呢?绘出一幅“远景图”吧!有人说将来飞机多得不得了,人人都可在天上飞,还要什么火车、汽车,更不需要桥梁了。我想不见得。飞机的速度虽无止境,但地球还只是这么大,而且人口也在增多,将来人们全都坐飞机上了天,挤来挤去,还能飞得快吗?这就不能不发挥陆上交通和水上交通的潜力了,因而桥梁还是少不了的。不过,那时的桥梁就不是今天的样子了。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像南京长江大桥那样大的桥,几个月就可以完成了。那时所有建桥的材料,都可在工厂里通过自动化,预先制成“标准构件”;造桥时,在水里把它们拼装成为桥墩;在桥墩上把它们架设成为桥梁,一口气作业,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便宜。。桥梁构件的制造,一律自动化。桥墩的水下工程,可用“机器人”操作,动作灵巧,由人在水上指挥。桥墩基础,不必沉到那么深,在轻松的土质中,可以加进“凝固剂”,把软土变成硬土。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人的劳动力。采用了这些新技术,当然桥的成本就低了。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美。一座桥的轮廓和组成部分,会安排得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各个构件都配搭成各种姿态,而且各有不同的色彩,把全桥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桥上的人行道上还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将来的桥一定造得很低。。因为桥下要走船,如果水高船也高,水涨船高,桥就更要高了。桥一高,两岸的路面也要高起来,高的路面上又要造桥,这种桥的下面是陆地而不是水,名叫“引桥”,引桥的工程往往比水上“正桥”的工程还大。平常走车,等到有船过桥时,就把一个“桥孔”开开来,等船过去再关上。但是因为桥孔的开关很慢,对于走车过船都不方便,因而这种桥虽然便宜,却用得很少。将来的桥梁,可就大不同了。桥孔可以用极轻的材料如玻璃钢制成,开动桥孔的机器,而且桥上有自动远距离控制的设备,有船过桥时,它会自动打开桥孔,并且预先对两岸路上的车辆发出信号,让它们知道桥下正在过船。等船一过去,桥孔立刻自动关好,车辆可以很快地过河,这样对于水陆交通,两不妨碍。将来一定会有没有水中桥墩的大桥。有很多桥墩。但到将来,像这样的长桥,或者更长的桥,如果有需要的话,只要一个桥孔,就可跨过江了。江中没有桥墩,对于过船、过水,当然好得多。这样长“跨度”的桥,一定也是很高的,最适宜于跨海。将来在很深的水里造桥,不必把桥墩沉到江底,而把桥墩做成空心的箱子,让它浮在水中。桥上无车时,它就浮得高些;桥上有车时,它就浮得低些。这高低当然不能相差过多,以免行车困难。同时,还要把各孔桥梁,从桥的这一头到桥的那一头,牢固地联系在一起,使整个桥梁成为一体,车在上面走,不致颠簸不稳。将来的桥不一定是直通通的,而是可以弯曲的,车子过桥就转个大转弯。这是因为桥两头的路都与河身平行,与桥身垂直,如用笔直的桥,桥两头的“引桥”就不易布置了。一段曲向右,为的是点缀风景,并非使桥转弯。将来的弯曲桥可就大不同了。问题在于桥孔的长度。每孔桥搭在两头桥墩上,如桥身弯曲过甚,桥墩就支持不住了。可以设想,这种弯曲的桥身,不靠下面的桥墩的支持,而靠空中的缆索悬挂,缆索是固定在两岸的石山里的,这个弯曲的桥身,不就可以自由转弯了吗?将来也会有很小很轻便的桥,可以随身携带,遇到小河,随时架起来,就可在上面走过河。这种“袖珍桥”也许是用一种极轻极软、强度又极高的塑料,制成极薄的管子,用打气筒打进空气,这管子就成为一根非常坚硬的杆件。用一些这样的塑料杆件,预先造成桥的形状,把它们折叠起来,放在身边,如同带雨衣一样,在走到河边时,打打气就架起一座桥,岂不是不用“望洋兴叹”了吗?将来还会出现“无梁飞渡”。那时的车子装有利用高压空气的“浮力”设备,在高速度时,车子就会稍微离开地面,不靠地面支持而飞速前进,遇到小河,就能一跃而过。这种长了“翅膀”的车子,越来越多,将来在大河修桥时,只要在水里造几个桥墩,当车子跳上第一个桥墩,由于桥墩的反击,再跳上第二个桥墩,不论河面多宽,多跳几跳,也就跳过去了,这样的“无梁桥”,该算是最进步的桥吧!
更多文章:
赢在职场:如何提高你的沟通表达能力?职场新人如何赢在职场的“起跑线”
2024年9月21日 09:30
如何让自己保持良好的状态迎战高考?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迎战成人高考
2024年3月19日 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