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特殊句式知识点)
本文目录
- 《烛之武退秦师》特殊句式知识点
-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 高中《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必考知识点
-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词类活用
-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特殊句式知识点
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多用于口语化,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特殊句式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烛之武退秦师》特殊句式知识点1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佚之狐言于郑伯
(三)省略句
1、省主语
①(晋惠公)许君焦、瑕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夜缒而出
④(烛之武)许之
⑤(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2、省宾语
①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
3、省介词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烛之武退秦师》特殊句式知识点2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D.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词类活用(例句)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且贰于楚也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9.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10.今老矣(老—老年人)
11.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12.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13.君亦无所害(所害—害处)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15.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五、一词多义:
“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字音
⒈秦军氾南:氾,fán ;
⒉佚之狐:佚,yì;
⒊夜缒而出:缒,zhuì;
⒋君之薄也:薄, bó;
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wéi;
⒍共其乏困:共,gōng;
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wéi;
⒏夫晋:夫,fú(译为‘那,表示 远指 的指示代词’);
⒐阙秦:quē ;(也有标注 jué,高中教材上标为quē,高中苏教版为jué);
⒑秦伯说:‘说’通‘悦’,yuè;
⒒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杞,qǐ(应为三声),逢,páng;
⒓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
⒔失其所与,不知:知,zhì。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 【注】:本文的鄙用作动词, 把....作为边邑。)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轻视,看不起。(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jue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⑤jué 阙疑, 解除疑惑。(多闻阙疑)
5、微
①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 国势衰微。
④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⑤幽微,精妙。
⑥隐蔽,不显露。
⑦假如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⑧微微,稍微。(例:《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7、辞
①推辞。 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告辞。 例:(停数日,辞去 《桃花源记》陶渊明)
③言辞。 例:辞甚畅达
8、封
①既东封郑(动词,可使......成为边界)
②肆其西封(名词,疆界)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目的连词,来)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⑥以乱易整(用)
⑦阙秦以利晋(用来)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兼词,从哪里)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语气词)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指示代词,那)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表示祈使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结构助词“的”)
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⑧子犯请击之(代词,秦军)
⑨ 缀耕之垄上(动词,到)
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2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3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名词做动词,由城上以绳索垂至平地,缘之而下)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6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7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8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9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11若不阙秦(quē使动用法,使……减少)
12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13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通假字
⒈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⒉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⒊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⒋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⒌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知足,满足)
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阙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个人,这里指秦穆公;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⑤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掌管事务的人,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⑥共其乏困(乏困,古义:指缺乏的东西。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
7.今急而求子。(今,古义:如今 今义:今天)
8.且贰于楚也(贰,古义:动词,从属二主。今义:数词,“二”的大写。)
文言句式
省略句
⒈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⒉(烛之武)辞曰
⒊(烛之武)许之
⒋敢以(之)烦执事
⒌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⒍(晋)许君焦、瑕
⒎阙秦以利(于)晋
判断句
⒈是寡人之过也
⒉邻之厚,君之薄也
⒊以乱易整,不武
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5失其所与,不知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⒈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⒉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状语后置句。言于:对……说
⒊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宾语前置
⒈夫晋,何厌之有? 即“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
所字结构
⒈失其所与,不知 所字结构(所字后接动词,相当于一个名词)
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般情况下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如“所见所闻”,意即“所见到的事情(东西)所听到的事情(东西)”,“终日之所学”中“所学”意即所学到的东西。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文言文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文言文是考试内容的一部分,平常需注意积累。下面是我和大家分享《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提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文学常识: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指出下列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秦伯说
5.失其所与,不知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吾不能早用子
2.是寡人之过也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4.行李之往来
5.夫晋,何厌之有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7.亦去之
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
1.烛之武退秦师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晋军函陵
4.夜缒而出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越国以鄙远
7.邻之厚,君之薄也
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9.朝济而夕设版焉
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2.阙秦以利晋
13.与郑人盟
14.因人之力而敝之
15. 以乱易整,不武
一词多义
1、实词:
①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左传•昭公十六年》
④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
⑤言语粗鄙
①许君焦、暇…… ——《烛之武退秦师》
②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
④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 ——《大铁椎传》
⑤相去复几许 ——《孔雀东南飞》
①国势衰微
②微言大义
③人微言轻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烛之武退秦师》
⑥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口技》
⑦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翁》
①侯生摄敝衣冠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敝人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资治通鉴》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 ——《烛之武退秦师》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桃花源记》
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③辞不赴命 ——《陈情表》
④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
①过秦论 ——《过秦论》
②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
④一日,大母过余 ——《项脊轩志》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桃花源记》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③秦伯说 ——《烛之武退秦师》
④范增说项羽 ——《鸿门宴》
①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②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③官知止而神欲行 ——《庖丁解牛》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①公从之 ——《烛之武退秦师》
②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
④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
⑤弟走从军阿姨死 ——《琵琶行》
⑥旦日,客从外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⑦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2、虚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⑥以乱易整
①今急而求子
②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③夜缒而出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⑤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①公从之
②唯君图之
③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④是寡人之过也
⑤夫晋,何厌之有
⑥辍耕之垄上 ——《隆中对》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君知其难也
③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④吾其还也
⑤必先苦其心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⑦于乱石间泽其一二者扣之 ——《石钟山记》
⑧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⑩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记》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③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
④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⑤臣死且不避 ——《鸿门宴》
⑥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⑦存者且偷生 ——《石壕吏》
⑧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
⑨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过秦论》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记》
②若舍郑以为东 道主
③更若役,复若赋 ——《捕蛇者说》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⑤吾儿,久不见若影 ——《项脊轩志》
(六)指出句式特征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
④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⑤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⑥若亡郑有益于君
⑦夫晋,何厌之有
(七)固定结构积累
“所“字结构 形式:所+动词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知道的)
②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没有害处的)
③失其所与(结交的同盟者)
高中《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 散文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一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是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他在说秦伯之前,没有被重用,有着怀才不遇的怨愤,但在郑国危难之际,却挺身而出,只身去说秦伯,足见其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说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钱学森从1935年去美国,共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的时间可谓漫长,但钱学森连以一美元的 保险 金也不曾存过,因为他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待下去。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时,钱学森归心似箭,彻夜难眠。得知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当局用名誉、地位等挽留他,甚至还派特务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军方更是无理地吊销
了钱学森参与机密研究工作的证件。美国海军的一个高级将领金步尔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面对美方的蓄意阻挠,钱学森不仅没有削弱回国的信心,反而更加坚定了报国的信念。1955年,在中国政府的强烈要求下,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从此,他百折不挠,走过了将自己奉献给祖国,奉献给科学事业的一生。他用实际行动见证了自己“此生惟愿长报国”的誓言。
背诵--文学中的 名言 警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李四光
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巴斯德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
作者及作品简介
左丘明(约前502-前422),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汉代太史令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他根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大 主要作品 著有《左氏春秋》和《国语》两部史学巨著。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第一次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随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自然了。
课文译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高中《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二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D.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词类活用(例句)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且贰于楚也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9.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10.今老矣(老—老年人)
11.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12.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13.君亦无所害(所害—害处)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
15.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
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五、一词多义:
“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
高中《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三
一、《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与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充分反映了这250多年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 文化 、外交、军事状况。《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领,善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和对战争的描摹,因此,《左传》既是宝贵的先秦历史文献,也是著名的散文作品。
二、正音
氾(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若不阙(quē)秦 逢(páng)孙
夫晋(fú),何厌之有 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
三、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2.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4.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四、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意:“把……当做”,今意:认为。
“东道主”,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3.共其乏困。 “乏困”,古意:缺少的东西,今意:精神不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5.亦去之。 “去”,古意:离开,今意:往。
五、特殊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晋军函陵 省略介词--于
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烛之武
3.许之。 省略主语--烛之武
4.夜缒而出。 省略宾语--烛之武
5.敢以烦执事。 省略宾语--这件事情
6.许君焦、瑕。 省略主语--晋惠公
(二)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1.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
状语后置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2.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
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六、重要虚词 总结 归纳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 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高中《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1.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2.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3. 高一语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4. 高一语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汇总
5.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6.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7. 高一语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8.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归纳
9. 新东方高一语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10.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作为常考文言文题型之一,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相关知识点非常重要,下面由我为你准备了“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归纳”,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资讯!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字词读音
汜(fán) 南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quē)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 孙不知(zhì)杞(qǐ)子戍(shù)之
失其所与(yǔ)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
3、秦伯说(“说”通“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三、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以为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行李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劳。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夫(fú)人古义:那人
夫(fū)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四、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使动用法,使……退)
且贰于楚也。(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
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
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既东封郑(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既东封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
若不阙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五、一词多义
封
①既东封郑(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②又欲肆其西封(疆界)
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表转折,连词)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来,表目的,连词)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⑤以乱易整(用,介词)
之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这件事)
④子犯请击之(代词,指秦军)
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③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
其
①君之其难也(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②共其乏困(代词,代“行李”)
③又欲肆其西封(代词,晋国)
④失其所与(代词,晋国)
⑤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见《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前此两年(公元前632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爆发了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结果楚国战败,晋国称霸。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就是晋秦联合攻打郑国的直接原因。这次战争,也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秦、晋围郑,形势紧迫,在这干钧一发之际,郑臣烛之武仅凭口舌说服秦伯,使秦转变对郑的态度,化敌为友,对晋以友为敌,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突变呢?关键在于烛之武所说的两点针对了秦的切身利益。首先,灭郑于秦有害无益。秦对郑鞭长莫及,若以郑为东道主,就为秦称霸提供了住、食等种种方便,更何况“亡郑以陪邻”,这对秦有什么好处呢?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晋有野心(对此秦本有戒心),烛之武列举了秦伯曾亲身领略过的事实,再进行科学的推理,使秦伯恍然大晤——晋是大敌。烛之武用语不多,对秦穆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这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必考知识点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必考知识点1
烛之武退秦师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状语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介宾结构“于晋”“于楚”作“无礼”和“贰”的状语,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佚之狐于郑伯言(介宾结构“于郑伯”作“言”的状语,后置)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介宾结构“于君”作“有”的状语,后置)
3、宾语前置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4、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代词“之”)
③(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④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代词“之”)
烛之武退秦师的重点句翻译
1、是寡人之过也
译:这是我的过错啊。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
译: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你知道这是很难的。
3、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使邻国增加土地呢?
4、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互相往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是没有什么损害的。
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使秦国土地减少而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译: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必考知识点2
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
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接着写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晋订立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的结果。
2、鉴赏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思路。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3、分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等主要人物形象。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但在国难当头时,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是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则是个勇于自责的上级领导人。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牢。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4、鉴赏课文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
课文人物形象塑造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另外,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必考知识点3
一、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必考知识点4
第1段 秦晋围郑
知识点:
贰:从属二主; 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且于楚贰也
第2段:临危受命。
知识点:
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第3段:智退秦师
知识点: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
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陪:通假字,通倍 ; 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 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以为:古今异义词,古义:把当作;今意:认为。
行李:古今异义词,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义:缺乏的东西;今义:精神不好。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第4段:晋师撤离。
知识点:
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知:通假字,通智 。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义:那个人;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异义词,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二、人物形象
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
(3)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必考知识点5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 (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 (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 (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 (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 (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 (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通“供”,供给)
3、秦伯说 (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3、若不阙秦 (使动用法,使……削减)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5、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用法,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 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 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 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词类活用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词类活用,欢迎阅读与收藏。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词类活用1
⑴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⑶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⑷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⑸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西”方位名词作形容词,西边的;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⑺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⑻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⑼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⑽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⑾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⑿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⒀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扩张,延伸)
⒂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⒃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⒄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减少)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词类活用2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导语:《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一课文,其中有许多重要的文言知识,下面是《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欢迎参考!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D.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词类活用(例句)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且贰于楚也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9.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10.今老矣(老—老年人)
11.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12.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13.君亦无所害(所害—害处)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15.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五、一词多义:
“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佚之狐,郑伯和烛之武。在这次精彩的说退秦师中,烛之武睿智的形象呈现出来。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总结 有哪些?一起来看看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欢迎查阅!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1.以其无礼(名词作动词,礼待,礼遇)于晋,且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于二主)于楚也。
2.晋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军队)函陵,秦军氾南。
3.国危(危险)矣,若(如果)使(派,派遣)烛之武见(拜见)秦君,师(秦国的军队)必退(撤退)。
4.公从(听从)之。
5.臣之壮(壮年)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做)也已(同“矣”句末语气词)。
6.吾不能早用(任用、重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今急(情况危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
7.然郑亡(灭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8.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9.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11.越国以鄙(边境,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境)远(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地方,指郑国)。
12.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13.邻之厚(形容词作动词,势力雄厚),君之薄(形容词作动词,势力削弱)也。
14.若舍(放弃围郑)郑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15.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通“供”,供给)其乏困(形作名,指缺乏的东西),君亦无所害。
16.且君尝(曾经)为晋君赐(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矣。
17.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济而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设(建设,修筑)版(筑土墙用的夹板)焉,君之所知也。
18.夫晋,何厌(同“餍”,满足)之有?
19.既(已经)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郑,。
20.又欲肆(形容词作动词,延伸,扩张)其西封,若不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侵损、削减)秦,将焉取之?
21.阙秦以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晋,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君图之。
”22.秦伯说(同“悦”喜悦),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为联盟)。
23.使杞子、逢孙、杨孙戍(戍守)之,乃还(回来,指撤军回去)。
24.子犯请(请求)击(袭击,攻击)之。
25.微(如果没有)夫人(那人,指秦穆公)之力不及此(这)。
26.因人之力而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以乱(混乱的军队)易(替代,攻打取代)整(联合一致),不武(符合武德)。吾其还(回去)也。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D.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词类活用(例句)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且贰于楚也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9.臣之壮也(壮?D壮年人)
10.今老矣(老―老年人)
11.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12.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13.君亦无所害(所害―害处)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
15.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
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五、一词多义:
“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知识
字音
⒈秦军氾南:氾,fán ;
⒉佚之狐:佚,yì;
⒊夜缒而出:缒,zhuì;
⒋君之薄也:薄, bò;
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wéi;
⒍共其乏困:共,gōng;
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wéi;
⒏夫晋:夫,fú(译为‘那,表示 远指 的指示代词’);
⒐阙秦:quē ;(也有标注 jué,高中教材上标为quē,高中苏教版为jué);
⒑秦伯说:‘说’通‘悦’,yuè;
⒒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杞,qǐ(应为三声),逢,páng;
⒓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
⒔失其所与,不知:知,zhì。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 【注】:本文的鄙用作动词, 把....作为边邑。)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轻视,看不起。(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2、许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jue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⑤jué 阙疑, 解除疑惑。(多闻阙疑)
5、微
①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 国势衰微。
④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⑤幽微,精妙。[微言大义( 成语 )
⑥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⑦假如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⑧微微,稍微。(例:《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7、辞
①推辞。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告辞。例:(停数日,辞去 《桃花源记》陶渊明)
③言辞。例:辞甚畅达
8、封
①既东封郑(动词,使......成为边界)
②肆其西封(名词,疆界)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目的连词,来)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⑥以乱易整(用)
⑦阙秦以利晋(用来)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兼词,从哪里)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语气词)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指示代词,那)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表示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 独立性,不译)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结构助词“的”)
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⑧子犯请击之(代词,秦军)
⑨ 缀耕之垄上(动词,到)
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2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3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名词做动词,由城上以绳索垂至平地,缘之而下)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6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7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8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9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11若不阙秦(quē使动用法,使……减少)
12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13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通假字
⒈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⒉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⒊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⒋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⒌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知足,满足)
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阙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个人,这里指秦穆公;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⑤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掌管事务的人,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⑥共其乏困(乏困,古义:指缺乏的东西。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
7.今急而求子。
(今,古义:如今 今义:今天)
8.且贰于楚也(贰,古义:动词,从属二主。
今义:数词,“二”的大写。)
文言句式
省略句
⒈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⒉(烛之武)辞曰
⒊(烛之武)许之
⒋敢以(之)烦执事
⒌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⒍(晋)许君焦、瑕
⒎阙秦以利(于)晋
判断句
⒈是寡人之过也
⒉邻之厚,君之薄也
⒊以乱易整,不武
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5失其所与,不知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⒈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⒉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状语后置句。言于:对……说
⒊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宾语前置
⒈夫晋,何厌之有?即“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
所字结构
⒈失其所与,不知 所字结构(所字后接动词,相当于一个名词)
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或名词性 短语 ,一般情况下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如“所见所闻”,意即“所见到的事情(东西)所听到的事情(东西)”,“终日之所学”中“所学”意即所学到的东西。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 高中《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 高中语文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整理
★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
★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 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 高三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 高一语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汇总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知识点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先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史事。
二、关于相关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字词综合运用】
字
①汜,fàn,字的左边为“三点水”,故其义必与水相关。指汜水,是位于郑国境内的一条河流。另外,“范”字的读音也是由草字头下面的“汜”的读音而来。
②缒,zhuì,意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声构字法”,左边为绳索之形,右边是其音,“缒”的读音就是根据“追”而来。
③共,本为象形字,下面两点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个通假字,通“供”,供给之意,读gōng。
④阙,形声字,“门”为形,“阙”为声,读作quē,意即门户受损。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时,读páng。
词
①贰: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为动词,意为从属二主,二属。
②军: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军。
③远:越国以鄙远。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远地。
④封:既东封郑。封,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使……成为疆界。
⑤阙: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意为使……削减。
⑥通假字:共—供 说——悦 知——智 已——矣。
【重点难点讲解】
本课中的词语难点在于对几个常用虚词的`义项的归纳,如:
若:1.像;2.假如,如果;3.你
夫:1.成年男子;2.句首语气词,无义;3.那个
微:1.轻微;2.如果没有;3.没有
之:1.往、到;2.结构助词“的”;3.代秦军
【知识延伸检索】
关于史书体例
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②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⑤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⑥纪事本本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课文结构分析】
课文思路:课文按故事情节分为四段。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3段:烛之武说退秦师。
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欲扬先抑,提出问题。
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
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利。
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用历史与现实挑拨秦晋联盟。
第4段:晋师撤离郑国。
【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记叙了历史上秦晋两个大国包围郑国之际,郑国大夫烛之武临危受命,前去说服秦伯,离间秦晋联盟,最后使郑国转危为安的故事,烛之武受命于危难之时,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全文充分地体现了他机智善辨的外交才能。
【课文写作特色】
1.伏笔与照应 课文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为秦、郑联盟创造了条件。
2.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谁知他却因长期不得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又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烛之武这才顺利出使。再如,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写晋军欲攻而又退,也是有张有弛。
3.详略得当 全文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其余则简略。
【课文文言实虚词梳理】
(加粗的字、词、句,在对应的括号内注音,并在横线上写出意义或者用法)
晋侯、秦伯围郑,以 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 也。晋军 函陵,秦军氾( )南。
佚( )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 之。辞 曰:“臣之壮 也,犹 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 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 之。
夜 缒( )而 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 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 ,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 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 ,若不阙 秦,将焉 取之?阙秦以 利晋,唯 君图 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 还也。”亦去 之。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更多文章:
握手持续时间的适宜标准是(握手礼仪中,一般最佳的握手时间是()秒)
2024年8月3日 12:10
全国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全国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导入失败执行sql)
2024年8月3日 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