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世界的形成(高中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
本文目录
高中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
二战后 国际 力量发展重大变化,欧洲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战,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逐渐形成。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高中 历史 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1. 含义:二战后期至战后初期,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协议和原则,重划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的新国际关系体系。 2. 形成的背景: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⑴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⑵苏联空前强大----唯一能与美抗衡的 政治 军事 大国 ⑶美国成为 资本主义 世界头号强国(政治 、经济、军事) ⑷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 衡美苏的力量。 3. 主要内容: ⑴ 成立联合国 ⑵ 铲除日本、德 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对德日两国法西斯处理的异同前一课已讲) ⑶ 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对新的世界格局产生 决定 性影响) ①分区占领德国及首都柏林,划分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 ②美国独占日本本土。 ③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 4. 性质: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多重性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性质的) 5. 评价: ⑴ 积极: 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在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发展各国经济有积极作用 ⑵消极: ①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实质),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②重划疆界,分裂国家, 也埋下了国际纠纷的种子(德国、朝鲜、印巴) ⑶体系内隐藏着许多矛盾 ①美苏间矛盾 (争霸) ②资本主义国家与 社会主义 国家的矛盾:这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 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美国与崛起的西欧 、日本之间的经济领域的斗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南斯拉夫与苏联之间、中苏之间、苏联与东欧之间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⑤新老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和维护独立的矛盾 ⑷影响: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6. 瓦解: ①冲击:第三世界的兴起 ②解体: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高中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二: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1. 概念:在雅尔塔体系下表现出来的国际关系(显著特征),包含:①美苏全球范围内的对抗、争夺;②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地区的严重对抗;③以及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在全球的斗争.三个层次。核心是美苏关系,主要对抗形式是冷战. 2. 形成原因: ①美苏均势是根本前提(是指军事上的暂时均势) ②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基础 ③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是重要原因(冷战的根源) ④美对苏等社义 国家实行冷战是推动因素 3. 形成过程: ⑴战后同盟关系走向破裂 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失去合作的基础 ②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主要原因) ⑵1946年,丘吉尔发表反苏的“铁幕”演说 ⑶1947年,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称为“杜鲁门主义” ⑷1947年,美国提出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的“马歇尔计划” ⑸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 A、资本主义阵营:①美国的强大 ②西欧的衰落 ※美国的强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⑴表现: ①政治上:控制操纵联合国,英、法等西欧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 ②经济上:大战期间,以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确立,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见课本材料) ③军事上: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空军,军事基地分布世界各地。率先掌握了核武器 ⑵原因:①自身经济基础雄厚,本土未受战争破坏 ②战争刺激经济增长,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⑶意图:“世界蓝图”——称霸世界 ※西欧的衰落: ⑴英:海外贸易、黄金储备、工业生产;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⑵法:经济严重倒退、货币贬值、 外汇 储备;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B、社会主义阵营:①苏联的崛起 ②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③亚洲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实力大增:——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 衡的国家 ⑴表现:①是抗击法西斯的主力,国际威望大增 ②军事实力大增,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军事强国 ③领土也有扩大 ※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加: ①东欧八国:(建立政权的途径——都得到苏联的帮助; 都仿效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南、阿 既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又得到苏军支持:罗、匈、保、波、捷 在苏联军事管制下组织革命力量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东德 ②亚洲四国:中、朝、越、蒙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以苏为首的 社义阵营形成 ⑹标志:1949和1955年,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相继成立 4.两极格局的特点: ①政治:表现为“冷战” ②经济: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 ③军事:表现为“局部”战争 ④意识形态:“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 高中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三:疑难解析 1、几个相关概念 ⑴“格局”: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是建立在世界主要大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的。 ⑵“极”: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它影响、制约着国 际关系体系中的其他力量 ⑶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根因: 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⑷明确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关系 ①同:都是对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这一历史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的一种概括和描述。 ②异:雅尔塔体系主要是讲美苏如何在欧洲、东亚划分势力范围,在这一过程中,美苏关系由战时合作演变为战后对抗;两极格局只是指美苏走向全面对抗后的国际格局。 可以说,雅尔塔体系包括美苏合作和美苏对抗两个阶段,而两极格局则是指雅尔塔体系框架内美苏关系的第二阶段,即对抗阶段。 2、单元线索: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 → 两极格局 → 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①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②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形成: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③“冷战”和美苏争霸: 两极格局的发展演变 ④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 两极格局终结 3、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异同? 相同点: (1)建立背景: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 (2)建立过程: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基本原则,建立了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国际体系; (3)实质: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形成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4)结果:都随着主要国家主导力量的消失而走向瓦解。 (5)内容:都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 (6)作用:都暂时缓和了主要国家的之间的矛盾,其实根本矛盾都没有根本解决. 不同点: 凡尔赛—华盛顿 体系 雅尔塔体系 背景 帝国主义战争的 产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 主宰 体系英法等帝国主义大国意志 体系美苏两大国意志 缓和 调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暂时妥协 中心 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美苏两极格局 性质 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和大国强权政治等多重性质 高中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1. 两极世界的形成知识点总结 2. 2017年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汇总 3. 必修1历史第25课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 4.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5. 必修1历史第25课两极格局的形成的习题及答案 6. 高中历史必选修3《两极格局的形成》期末检测试题
世界两极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两极格局的主要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分为两极世界。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所形成的世界格局。 其特点主要是:(1)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2.两极格局的影响 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对战后近50年国际关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日两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又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消极作用: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④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安徽会考历史知识点
安徽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如下:
1、两极世界的形成:雅尔塔体制: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达成若干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是“冷战”在政治领域的表现。马歇尔计划——“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北约:1949年春,美、英、法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成立。华约:1955年5月,苏联和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八国政府首脑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正式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华约)。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德国和朝鲜的分裂,以及古巴导弹危机,导致“冷战”局面的加剧。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它在国际舞台发挥巨大作用,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2、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其中,铁犁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冶金业——青铜器:商周时代,进入繁荣时期。铁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步推广;东汉时期,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炼钢:春秋晚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的灌钢法,使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制瓷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商朝工匠烧制出了原始瓷器。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出白瓷,到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著名的江西景德镇瓷窑,到元代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
明清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明代的官窑烧制的瓷器质量最好,尤以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佳。明中后期,又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多种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色彩鲜艳,效果如同油画。
纺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至少在五六千年前)。丝绸之路开通后,丝绸外销的数量激增。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两代都在那里设有官局,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丝织品。
古代商业的发展:西汉“开关梁”后,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官府设有专职官员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
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之分。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唐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那时还出现了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柜坊(我国最早银行雏形)和类似后世的汇票的飞钱。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南宋时,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财富重要来源之一。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南方)和晋商(北方)。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明太祖、雍正帝也都强调该政策。
重农抑商的含义: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发展。重农抑商的影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中共八大内容: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内容: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历史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开始的地区:安徽、四川等省。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管理体制方面,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方面: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1988年3月,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其中,属于江苏的有连云港、南通。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从1985年起,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这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中共十四大上(1992):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五大上(1997):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则迅速崛起,世界形成两极格局,那么你知道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吗?我在此整理了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介绍
1947年的冷战的形成加剧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条件和原因:美苏实力的抗衡,二战改变了世界各国力量的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和苏联则迅速崛起。
美国:经济上,二战以前,美国已经是世界是上第一经济强国,战争期间经济实力极具膨胀。军事力量在世界是绝对优势地位,军队人数多,装备先进,有核武器,在世界许多地区有驻军。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做后盾,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战后确立了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对国际政治有巨大影响。
苏联:战后苏联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 世界强国。尽管苏联在战争中遭受损失,但其为反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国际声望提高。经济上:战争结束后,苏联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工作重心由战争转变为和平建设,国民经济迅速从战争创伤中恢复过来。军事上:从二战后期开始,苏联一直保持军事力量,战后,苏联成为 联合国创始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影响举足轻重,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影响和支持下、走上了 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美国战略对立;二战结束,他们失去合作基础,意识形态的矛盾重新主宰了它们的关系。
二战后两极格局简介
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 北约与 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 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
时间上两极格局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1991年底苏联解体为终点。表现在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北约和华约的军事对峙,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经济上的相互的禁运和封锁,军备上的疯狂竞争,妄图取得战胜对手的优势,意识形态上的相互攻击。总的来说,就是以美国和苏联的两大集团在世界的权利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
政治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势不两立。
军事上两大集团强烈对抗(全面 冷战和局部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两种类型经济并行发展、交往很少(封锁与反封锁)。
两大阵营内部基本是 一元结构、一个中心。
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
两极世界的形成知识点总结
《两极世界的形成》是 高一 历史 必修一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两极世界的形成,欢迎大家阅读。 两极世界的形成必考知识点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两极对峙引发了美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的争夺,战后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的“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在欧洲:导致柏林危机和德国和柏林的分裂; 在亚洲:表现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 在美洲: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具体表现: (1)德国分裂:(冷、欧洲) 1949年在美苏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的分裂:(冷、亚洲) 1948年在美、苏的控制下以北纬38度线为界,8月朝鲜半岛南部建立大韩民国,9月朝鲜半岛北部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3)古巴导弹危机(冷、美洲) 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美国很快发现正在建设中的古巴导弹基地,便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4)朝鲜战争——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热、亚洲) (5)越南战争——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热、亚洲) (二)积极影响: (1)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 科技 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 国际 环境。 (3)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霉素味厚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作为开篇第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又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战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 政治 、经济、 军事 措施 ;就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机会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进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国家利益的争夺。 “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3.重点和难点 本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辨证 思维能力 ,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初步具备了查找和 收集 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2. 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做好 课前预习 ,初步建立知识体系。 (2)利用现代 教育 技术辅助教学,整合课本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学法指导 利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层训练、巩固提高。 首先——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提前下发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做好预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 其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11年3月19日作为急先锋的法国率先轰炸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个月后,战事依旧。法国为何成为北约军事轰炸的急先锋?1949年法国成为北约成员国,1969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2009年法国又通过投票重返北约,法国为什么对北约朝三暮四,北约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今天我们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开这其中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 。 再次——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我将教材整合为四部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主要对抗形式和两极格局的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来突破重难点。设计意图: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一、两级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体显示五则材料,分别是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苏联在二战后的状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苏两国国际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世界形成的根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利用多媒体显示: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框架——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标志——两极世界的瓦解的标志,让学生在教材中快速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熟悉教材,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三、两极格局主要对抗形式:冷战 1.冷战的含义:教师介绍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于理解本课重点。 2.冷战的过程 多媒体显示三幅图片:1946年“铁幕演说” ;1947年杜鲁门国会咨文;1991年苏联解体。利用图说历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冷战的过程:冷战序幕(1946年铁幕演说)——冷战形成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的瓦解(苏联解体)。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图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心灵又受到强烈的震憾。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两极世界的形成同步试题 1.马歇尔计划实施的主要原因是( ) A.为了维护 资本主义 制度的稳定,阻止欧洲国家激进的社会变革 B.为了销售美国国内大量过剩的产品 C.为了帮助欧洲尽快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来 D.为了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控制欧洲 思路解析:美国之所以实行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根本原因在于企图将欧洲纳入自己的体系中,从而更好地控制欧洲。 答案:D 2.杜鲁门主义的特点是( ) A.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战争 B.遏制共产主义,公开干涉各国内政 C.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D.秘密干涉与公开干涉相结合 思路解析:杜鲁门主义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遏制共产主义而采取的除了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因此B项中的公开干涉各国内政不符合题意,C项是目的,D项说法太笼统。 答案:A 3.杜鲁门主义和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 ) A.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 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主要目的都是实现反苏 D.都是为了维护美国自身的利益 思路解析:关键是明确“一个胡桃的两半”的含义,实质上是指杜鲁门主义与对欧洲经济援助的马歇尔计划的关系。前者侧重政治,后者侧重经济,与军事无关,B项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B 4.下列关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成立于1949年 B.创始会员国有12个 C.实行集体防御原则 D.缓和了美苏“冷战”的局面 思路解析:北约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为遏制苏联而成立的一个政治军事集团,所以它的成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D项说法错误。 答案:D 5.下列关于美苏“冷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适应了美国霸权政策的需要 B.以所有 社会主义 国家为对象 C.主要手段具有多样性特点 D.其影响一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思路解析:“冷战”政策是在欧洲地区全面推行的,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包括欧洲国家,还包括亚洲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B 6.下列有关杜鲁门主义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是美苏“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B.为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提供了依据 C.使东欧国家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D.是美国全面推行霸权主义的宣言书 思路解析:A、D两项实质是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述,为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提供了依据是考查杜鲁门主义与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的关系,都是正确的。 答案:C 7.美苏全面“冷战”的主要阵地位于( )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拉丁美洲 思路解析:“冷战”主要在欧洲地区推行,但美苏的对抗与冲突不仅仅局限于欧洲,解题时需要注意这一点。 答案:C 8.1962年,美苏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束说明( ) A.美国仍然掌握着战略优势 B.正义力量取得了胜利 C.苏联势力局限于欧亚地区 D.古巴参与了“冷战” 思路解析:苏联最终撤走导弹,说明苏联作出了妥协,反映出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手中。两国在古巴的军事对抗不存在正义问题的探讨。 答案:A 9.下列关于“冷战”对国际关系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B.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C.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维护了世界和平 D.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思路解析:其中C项前半部分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是正确的,后半部分“维护了世界和平”是错误的。 答案:C 10.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说: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说:“……美国正积极扩充军备,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上述材料说明了( ) A.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军事上的冲突 B.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国家关系紧张 C.意识形态的对立压倒其他国际关系 D.美苏对峙,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思路解析:这是一道材料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时,要选择与材料最接近的答案,这二人说的话表明美苏两国在相互敌视,国家关系紧张,并没有提及军事冲突问题。 答案:B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势力范围之内,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1946年3月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演说 材料二:今天希腊的生存,受到数以千计共产党党徒领导的武装人员的恐怖活动的威胁。他们在很多地点,特别是沿着希腊国境,反抗政府的 命令 ……希腊如果要成为一个独立自尊的民主国家,必须有支援……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1947年杜鲁门致美国国会的咨文 材料三: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状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丘吉尔演说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美国的“支援”和“支持”意味着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马歇尔计划是否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为什么? 思路解析:丘吉尔的演说主要论述了社会主义的强大,呼吁资本主义世界提高警惕;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折,由孤立主义到干涉欧洲国家事务;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利益角度讲,美国推行这一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还是维护美国的自身利益。 参考答案:(1)进行反苏宣传。 (2)意味着美国公开声称要干涉世界各国的内政,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宣言书。 (3)不是。理由:马歇尔声称“我们的任务是……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表明该计划实际上以较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阵脚,以复兴欧洲之名,行控制西欧之实,以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两极世界的形成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2. 2017高考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练习题及答案 3. 当代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4. 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 5. 安徽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6. 高中历史必修一两极世界的形成练习试卷
更多文章:
88佛忏悔文(如果想忏悔造的口业用八十八佛忏悔文可以吗能让身边的人原谅我吗)
2024年8月12日 21:40
美的炒菜机器人来了!,5分钟烹饪出星级大厨味道?厨房大战作文
2024年6月4日 00:20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鲁相嗜鱼 翻译: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2024年5月31日 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