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的故事(科学巨匠李时珍的名人故事)
本文目录
科学巨匠李时珍的名人故事
科学巨匠李时珍的名人故事
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一1593年),写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这部书内容丰富,考订翔实,先后被陆续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它是入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战胜疾病的宝库。
李时珍,湖北薪州人,出生在医学世家。李时珍14岁那年,中了秀才。他对医学有浓厚的兴趣,如饥似渴地阅读有关书籍,而对八股文及应考的文章则十分厌恶。这遭到了父亲的反对。他父亲虽是医生,但在当时医生是下等职业。他希望儿子能考取功名,光宗熠祖。李时珍在家父催遏下几次去参加科举考试的乡试,皆未中。此时,李时珍的父亲也只好任其专心研究医学。
李时珍明白,医学和药学密不可分。一个是临床实践,一个是理论基础。我国古代的中医,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和体系。李时珍决心研究和发展祖国的医药学,要取得重大成就,还必须首先精通医道。他24岁那年,正式行医,诊断认真,待病人热情。由于他专心致志地研究名家的医书,真可谓取百家之长。另外他还将研究的心得体会用于临床实践,认真做记录,之后再根据实践经验,比较各家著述中的得失,加以取舍或纠正。这样,他虽年纪轻轻,但医术越来越高超,受到了广大百姓的赞誉。其高明医术很快被广泛传颂。他的名声大了,远近求医的人越来越多,不少疑难症被他治愈了,他的’名字传遍天下。
李时珍医术高明,扬名天下后,曾被推荐到王府当医生,在宫廷的太医院任职。在这里的几年,他不求作宫,而是对宫廷中珍藏的民间见不到的医药学书籍有浓厚兴趣。他废寝忘食,尽情,甚至贪婪地翻阅了所有著述,并做了笔记,然后又花很大精力去研究。这为他的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几年后,李时珍辞职回乡,开始到各地游历和访问。他走访了长江、黄河流域的许多地方,虚心向当地人民请教,广泛搜集药物标本和民间药方,还在自己家里试种药材。
他每到一处,都热情为百姓行医解难。作为医生,医术高明,首先高明在对病人病情的准确迅速地诊断。正如俗话所说:“治病容易诊断难。”这就是说,只有看准了病,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我国传统中医,把诊断疾病的方法归纳成“‘望、闻、问、切”4个字。望,就是观外形,看舌苔;闻,就是听病人说话、呼吸;问,就是问病情;切,就是摸脉。这里,切是最重要的。李时珍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术,他在诊断方而非常下功夫。有继承,也有他自己的探索。他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结合前人的经验,对祖国的脉学做了研究、探索和总结。同时写了不少著作,如(脉诀考证)、(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当然,李时珍在医学方而的著述远不只这些,有些只是未留传到今日。
李时珍行医认真、热情,一丝不苟。他研究医药学也勤奋刻苦,孜孜不倦,而.且具有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他常常是白天行医,晚间发愤读书,经常一直到深夜。他先后阅读了一百多部厉代有关医学的著作,同时做了详细的记录.。为著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李时珍经过27个春秋的艰苦努力,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在对“本草”的研究和整理方面。本草是专讲药物的。李时珍在长期阅读和研究中,发现自秦汉以来的1500多种药物中,有缺漏,有错误,在分类上也十分混乱。这样,他就决心重新编写。为写得准确、完备,减少错误,在27年中,他吃尽苦,受尽累。有时为一样草药的鉴定,不惜到干里之外去寻找。采集大量标本,访问药农,前人记述不清的,或有些疑问的,他都做认真的考察与实验,以保证科学准确。
《本草纲目》全书分16部,62类,共52卷,190万字。所记载的药物共1932种,其中李时珍增补了374种新药。对每种药都详细地记载产地、形状、颇色、气味、功用、采集方法、制作过程,以及主治什么病等,还附有他自己搜集和经实践总结出的110加多个药方,还配有1000多幅播图,这是一部图文并茂,具有空前科学水一平的大药典。李时珍开创了我国中医及中药学的新阶段。这部巨著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医学,对生物和化学等学科领域也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如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他的著作中就曾引用过《本草纲目》中的论述,可见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之大。
《本草纲目》倾注了李时珍毕生的精力,是一部不朽的著作。李时珍的伟大成就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增加了光彩。
;李时珍的励志小故事30字
1、在撰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李时珍为了弄清穿山甲的生活习性,跟随猎人进入深山老林,跟踪穿山甲的踪迹,进行实地考察,还捉来穿山甲亲自解剖,后来他修订了宋医药学家陶弘景著的《本草经集注》穿山甲捕食的错误记载。
2、为了要研究曼陀罗的详细特性,李时珍喝了曼陀罗泡的酒,要亲身体验曼陀罗的功效。以至于最后昏迷倒地,被人灌了解毒的药后,清醒的第一时间就赶紧记下曼陀罗的产地、形状、习性、生长期,写下了如何泡酒以及制成药后的作用、服法、功效、反应过程等等。就这样,又一种能够作为临床麻醉的药物问世了。
3、李时珍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材的名山。他有时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就这样,他历尽了千辛万苦,积累了大量的医药资料。李时珍从30多岁动笔,到54岁才把《本草纲目》初稿写出来。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1、死人诊活
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
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醒了。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
2、活人诊死
李时珍还可以“活人断其死”的。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大吃大喝后,纵身翻越柜台,请李时珍诊脉,李时珍告诉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
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
李时珍的故事有那些
李时珍的故事有
1、雨湖传说
李时珍出生那天,他的父亲李言闻正在雨湖上打鱼。平常运气还不错,这一次却连下几网都一无所获,李言闻很丧气。最后一网拉起来感觉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为是条大鱼,原来是一块大石头。李言闻叹道:石头呀石头,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
石头突然也说话了:石头呀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来这石头就是雨湖神。李言闻急忙赶回家,正好李时珍生下地,于是给他起名叫“石珍”。当晚李言闻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仙人铁拐李前来道喜说:“时珍时珍,百病能诊。做我高徒,传我名声。”
2、死人诊活
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
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醒了。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
***隐藏网址***
扩展资料:
李时珍的经历
李时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1518年7月3日)生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
其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曾任太医院例目。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苦,其父不愿李时珍再学医药。
李时珍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
关于李时珍的小故事
李时珍是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在实践中,他发现旧有的药物书不但内容少,有的还记错了药性和药效,心想,病人吃错了药多危险啊!于是决心重新编写一部药物书——《本草纲目》。接下来跟着我看故事吧。
小故事(一)
一天,李时珍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人还有救啊!”众人听了,面面相觑,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死矣,再开棺惊动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吗?可万一……李时珍当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一试。李时珍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竟然醒了,于是,人群欢动。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于是人们都传言李时珍一根银针,救活了两条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这就是李时珍开棺救母子的故事。还有传言李时珍“活人断其死”的故事。
传说李时珍在以一根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 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
小故事(二)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蔓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象茄子叶,花象牵牛花,早开夜合的蔓陀罗花,他又为了掌握蔓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乃验也。”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据现代药理分析,蔓陀罗花含有东莨菪碱,对中枢神经有兴奋大脑和延髓作用,对末梢都有对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经作用。
李时珍在做蔓陀罗花毒性试验时,联想到本草书上关于大豆有解百药毒的记载,也进行了多次试验,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并说:“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小故事(三)
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同时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过了一年左右,为了修改本草书,他再也不愿耽下去了,借故辞职。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时珍投宿在一个驿站,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围着一个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李时珍上前询问,马夫告诉说:“我们赶车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将这药草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这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了下来。写道: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此事使李时珍意识到修改本草书要到实践中去,才能有所发现。
小故事( 四)
李时珍是明代一个出色的医学家。他每天替乡民治病,累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他空闲时常常研读各种医药书,充实自己的医药知识。但他发现,药书中有很多错误的地方。有些药书把一些药物的名称、性质和功效等数据,写得含糊不清,十分混乱。有一本药书更把一种毒药误写成补药,结果医生开给人吃,医死了人。于是,李时珍便立下雄心壮志,决定要重新编写药书,纠正那些错误、混乱的数据,补充新的知识。他把修书的决定告诉父亲。父亲非常支持,说:「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但修书的工作非常艰巨,你要有不屈不挠的毅力,和准备花上毕生的精力,才能完成它呀!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阅读大量书籍,又常常做笔记,考证材料。当他对书本上的记载有怀疑时,便翻山越岭,实地考察,希望找出正确答案。他又深入民间,搜集各种药方,因而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医药知识。李时珍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这一本伟大的医药巨著。
小故事(五)
李时珍出生在明代一个医学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医生。他自幼也喜欢医学,长大后当上医生,并钻研医学,成为中国伟大的医学家。
当时,嘉靖皇帝迷信仙道,祈求长生不老。方士看准了皇帝的心意,便大炼不死仙丹,取悦皇帝,因而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炼丹热潮,但不少人服用仙丹后中毒死亡。
李时珍知道仙丹多用水银、铅、丹砂、硫磺、锡等炼取,含有毒素,于是大声疾呼:“丹药能长寿的说法,决不可信!”
他列举服食丹药后死亡的例子,但有方士反驳说:“古代药书上说,水银无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种长生药。”
李时珍说:“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可以参考,但一定要经过分析,我们不能尽信书上所说的。古书上也说过,‘食黄金能成神仙’,但有谁见过有人成了神仙呢?秦始皇、汉武帝都是吃仙丹望长生,结果还不是死了吗?所谓仙丹的成分,大多是有毒的物质,吃了不但不能长寿,反而会令人中毒死亡呢!”
李时珍虽然坚决反对服食仙丹,却以科学的态度应用炼丹的方法。他亲自研制水银来医治疮疥等病,又利用炼金术烧制外用药物,他还把研究的数据记载在《本草纲目》里,对后世影响深远。
李时珍的小故事
一、李时珍小的时候身体不太好,平时经常会生病,但是他又特别的活泼好动,尤其是喜欢读书,他对父亲和朋友们聊天聊到的传奇事件,新鲜的事物,还有那些医学类的书籍他都非常的感兴趣。平时里没事的时候,他喜欢到处逛逛,他会去田野里或者是乡间跟蝴蝶玩,顺便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在李时珍的心里,父亲是非常伟大神圣的,父亲医术非常高明可以治好很多病,李时珍觉得给人治病可比参加各种考试有趣。但是无奈,父亲一心想让李时珍参加科举考试然后出人头地,李时珍没办法只好听从父亲的安排。长大之后的李时珍一次一次的参加考试,终于在他十四岁的时候考取到了秀才。
二、公元的1540年,当时的李时珍22岁了,这是他第三次参加乡试。在来考试之前李时珍刚生了病,因为他受了风寒,一直咳嗽不停,因而导致他开始浑身发热无力。病刚好的李时珍根本无心考试。
参加考试对于李时珍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他不想让自己再这样痛苦下去,于是他做了一个极其重大重要的决定,那就是放弃所有的考试,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走自己想走的路。正是李时珍的这个决定才让《本草纲目》这本书诞生,从此之后改变了医药学的发展。
三、有一次李时珍在外出的路上碰见好多人正在抬着棺材送葬,按理说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但是李时珍发现这个棺材一直在不断的往外渗血。李时珍觉得不对劲,便立马上前去查看,他发现棺材里流出来的血全部都是鲜血。于是李时珍赶紧拦住了人们的去路,让他们赶紧停下来,说棺材里的人还没有死还能救活。
当时人们听了他这么说都很是惊讶,大家几乎都不相信李时珍说的话,而且如果现在开棺材的话也不吉利。聪明的李时珍一眼就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开始好言好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最后主人终于答应开棺材了。
李时珍先对棺材里的人进行了按摩。然后又在那个人的心窝的地方扎了一针,没过多久,棺材里的人就发出了一点声音,人醒了。过了一段时间,这个被李时珍救活的妇女还生下了一个儿子。从这件事情之后,人们都说李时珍用一根针,一次性救活了两条人命,让人起死回生。
四、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同时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过了一年左右,为了修改本草书,他再也不愿耽下去了,借故辞职。
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时珍投宿在一个驿站,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围着一个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李时珍上前询问,马夫告诉说:“我们赶车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将这药草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
这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了下来。写道: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此事使李时珍意识到修改本草书要到实践中去,才能有所发现。
五、李时珍20岁那年,蕲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滔滔洪水如猛兽般冲决了江堤,蕲河两岸的千顷良田顿时化作一片汪洋。乡亲们流离失所,到处是一片哭声。洪水刚过,瘟疫开始蔓延,病魔无情地吞噬着无辜的生命。李时珍目睹惨景,心如刀绞,和父兄一道,没日没夜地救护着病人,不知把多少濒临死亡的人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这天,李时珍正在诊病,突然一帮人闹闹嚷嚷地拉着一个江湖郎中涌进诊所。为首的年轻人愤愤地叫道:“李大夫,你给评评理!我爹吃了这家伙开的药,病没见好,反倒重了。我去找他算账,他硬说药方没错。我们信得过你,你给看看。”
说着把给父亲煎药的药罐递了过来:“喏,这就是药渣。” 李时珍抓起药渣,一一仔细闻过,又放在嘴里嚼嚼,自言自语道:“这是虎掌啊!”那江湖郎中一听“虎掌”,慌忙分辩说:“我绝对没开过这味药!”
“那肯定是药铺弄错了!”年轻人说着,就要往门外冲。李时珍忙拉住他,说道:“别去了,这是古医书上的错误。就以《日华本草》的记载来说,就把漏蓝子和虎掌混为一谈了??”“对,我开的是漏蓝子!”江湖郎中急急地插了一句。“是啊,药铺有医书为据,打官司也没用。”众人慨叹了一阵,只得把江湖郎中给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医生为一名精神病人开药,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药,病人服药后很快就死了。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医生开的一味叫黄精的补药,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
原来,几种古药书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说成是同一药物,而狼毒、钩吻毒性都很大,人吃了怎能不送命呢?这一桩桩、一件件药物误人的事,在李时珍心中激起巨大的波澜。毫无疑问,古医药书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漏误。若不及早订正,医药界以它们为凭,以讹传讹,轻者会耽误治病,重者要害人性命啊!
深夜,月光如水,烛光摇曳。李时珍和父亲在灯下倾心而谈。听了儿子的一番宏论,李言闻语重心长地说:“你想重修本草的想法不错,可是难啊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恐怕只有朝廷才有这么大的力量。何况,关于本草的书,相当浩繁,你虽然读了一些,可研究得还很不够,远远不能适应修书的要求。还是先在读书上狠下一番功夫吧,你说是不是?”
父亲的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李时珍的心。在以后的10年中,他全身心地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医书宝库中,熟读了《内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以及历代名家著述和大量关于花草树木的书籍,单是笔记就装了满满几柜子,为修订本草积累了许多珍贵资料。
李时珍成功的背景故事
想必大家都知道李时珍这个人吧,那么,你对他成功的故事了解多少呢?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李时珍成功的背景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时珍成功的背景故事篇1:李时珍用药趣事
有一天,明朝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先后为两个病情相同的病人开方,待病人走后,他的学生不解地问老师:"刚才两个人都是发烧怕冷,为什么你对那个老人用药轻,而对那个小孩用药量反而重呢?"
李时珍笑了笑说:"那个老人已是风烛残年,他反复说自己病重难好,回去后必定会多喝药汁,药量轻些反倒合适,而那小孩年幼无知,刚才看他烦躁啼哭,等到大人喂药时想必哭哭闹闹、撒撒泼泼,能喂进多少呢?所以药量自然要大些。俗话说;“十个病人十个样”,可不能一样对待啊!"
成人药量大、小儿药量小,这是常理,反其道而行之,是一件趣事,但经过李时珍解释却趣得合理,这对那些纸上谈兵,不懂权变的医生倒有些启迪作用。
李时珍成功的背景故事篇2:李时珍修正前人本草之误
李时珍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识到本草"关系颇重",而古代本草中"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为了纠偏正误,他不耻下问,虚心向劳动大众求教;为了考察药物的形态、生长、性能,他不惜远涉千山万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李时珍对宋代苏颂《图经》中的老鸦眼睛草与龙葵龙珠之考证即为一例。李时珍曰:"龙葵、龙珠,一类两种也,皆处处有之。四月生苗,可食,柔滑......但生青熟黑者为龙葵,生青熟赤者为龙珠,功用亦相仿佛,不甚辽远。杨慎丹铅录,谓龙葵即吴葵,反指本草为误,引素问、千金四月吴葵华为证。盖不知千金方言吴葵即蜀葵,已自明白矣。今并正之。"李时珍的这一段叙述不仅将龙葵、龙珠作了归并,辨正了《图经》老鸦眼睛草与龙葵各立一条之误,还辨正了杨慎龙葵即吴葵之失。论述透彻、明确,使龙葵、老鸦眼睛草、龙珠、吴葵、蜀羊泉等之间混乱的名称得以厘正。
古代本草常将通草与木通相互混淆,或将两者视为一物。李时珍以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纠正了前人的这一错误。《神农本草》之通草,《本草纲目》释名为五代南唐陈士良《食性本草》之木通。时珍曰:"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宋本混注为一,今分出之"。他在"集解"项作了进一步详释,"其枝今人谓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本经言味辛,别录言味甘,是两者皆通利也。"
菝葜、土茯苓是古今长期混乱品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莼,茎生细点,其叶不对,状颇类大竹叶而质厚滑,如瑞香叶而长五六寸,其根如菝葜而圆,其大如鸡鸭子,连缀而生,远者离尺许,近或数寸,其肉软,可生啖。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生动简要地描述了土茯苓原植物的特征:苓蔓生,叶状如竹叶,大而质厚。根状茎细长,每隔一段间距生一肥厚的块状结节,这与百合科菝葜植物土茯苓(光叶菝葜)的特征完全吻合。特别是说"赤白"二种,真实无误,因其生长环境质地的差别,虽同种植物,亦有赤白之分。李时珍不但对药物标本及性状进行研究,而且还将研究结果与古文献进行比照考证。他说:"按中山径云,鼓镫之山有本草焉,名曰荣草,其竹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恐即此也。"并找到"食之已风"的疗效。他还说:"诸医无从考证,往往指为萆?z及菝葜,然其根苗迥然不同,宜参考之。但其功用亦颇为相近,盖亦萆、菝葜之类也。"李时指出古代医家对此无从考证和相互混淆的药物加以订证和区分。
李时珍成功的背景故事篇3:李时珍猜谜识浮萍
有年夏天,一个下雨的午间,李时珍采药途中来到河边一条小船上避雨。老渔翁和他的两个孙子热情接待了他,也从包里拿出一壶酒,与主人共酌。渔翁把自己知道的药物知识都告诉了。
饭毕,老渔翁微显醉意,对李时珍说:"这里还有一种良药,能治身痒、癣疮、麻疹,你晓得不?"
"它长在何处,有何特征呢?"
"它长在水上,离我们很近。"
"愿闻其详。"
老渔翁捋捋胡须,笑哈哈说:"我出条谜语,你猜猜看。天生灵草无根生,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梗青青飘水面。"正猜想着,旁边渔翁的大孙子也说要出谜,随口吟道:"有根不带沙,有叶不开花。最爱随风飘,江河都是家。"没等反应,一旁的小孙子也抢口摆头吟道:"有根不着地,见叶未见花。整日被风逐,亲水便落家。"
听完,望着水面,思索片刻,忽然眼前一亮,他指着船外那种在风雨中飘飘悠悠,团聚不散的水草,对老渔翁说:"老人家,您祖孙三人的谜语乃同一谜底。就是浮萍。"渔翁点点头,连同他的孙子,都笑了。
后来,在《本草纲目》详细记述了浮萍的形状与功用,并接着渔翁的谜语诗续写道:"神仙一味去沉疴,采时须在七月半。选甚瘫风与大风,些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铁镤头上也出汗。"
这只是个传说。其实,浮萍入药首载于《本草纲目》,系水生漂浮草本植物紫萍的全草,全国分布广泛,夏季捞取,晒干使用。其性味辛寒,有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之功,可治疗风热感冒、发热无汗、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水肿等病症,是临床常用的发散风热药。
李时珍成功的背景故事篇4:李时珍的故事
明朝中后期,百姓笃信巫术,皇帝也希望通过炼丹求得长生不老,在这样一个蒙昧的环境中,神医李时珍却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以身试毒,遍尝本草,著就了传世经典《本草纲目》。这本书不仅是中医学必读书物,更是被达尔文誉为“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书中在动物学,植物学,以及科学研究方法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在他所撰写的《本草纲目》中,共发现新药374种,记录药方一万多则。这么多的药方,他是如何被发现并保证药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的呢?
李时珍在他长期的从医,探索研究的生涯中,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基本科学原理的,切实可行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方法,他以自己的身体做赌注,尝遍百草,一次次地试验草药的功用。在李时珍之前,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遭七十毒”,这都说明了传统医生的职业,是有高度的危险性的,有些药物是必须拿自己的身体去做实验的,去尝试的。作为一个独具慧眼的人,李时珍还懂得把经史百家,俚谚民谣,稗官野史中零碎的资料,有心地收集起来,分类判别,沙里淘金,从而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套方法,至今仍对我们有借鉴学习的意义。李时珍就这样广泛地收集古药方,博采众家之长,《本草纲目》所记录的中草药种类之全、数量之广,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像《本草纲目》一样,李时珍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他留给后世的又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值得后人学习。李时珍面对这么多浩瀚的古籍以及民间秘方,用观察和实验,分类和比较,分析与综合,批判继承,历史考证的科学研究方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现在大家都知道曼陀罗花,是一种具有麻醉作用的药物,它在医疗当中有它的用途。但在古代,由于方言,记载等等原因,中医药界不知道哪种花才是曼陀罗花。李时珍为了一探究竟,前往武当山访问药农,才重新判定了当地一种叫风茄儿的药物就是曼陀罗花。为了验证传说中对曼陀罗花特性功能的描述是否正确,李时珍就拿自己的身体做了实验。传说中曼陀罗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经过李时珍的亲身试验,《本草纲目》中记载“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说明了曼陀罗花确实有麻醉作用,并且需要外界的引导,并不像传说所说的如此之神。李时珍这种不顾自身安危,亲自尝试草药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更值得我们学习。
李时珍还与迷信,方士作斗争,反对所谓的长生不老和炼丹成仙。古时候迷信认为常服水银可以成仙,在这些神仙家的眼里,水银是最珍贵的药材,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还派遣徐福东渡,甚至在秦始皇陵中还注满了水银。李时珍当然对此不认同,他查阅古籍,查出魏晋时期的人服用水银致死。神仙家的眼中,饮茶的功效很大,常喝可以轻身换骨。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李时珍指出茶是一种阴的东西,能降火,有它好的一面,但也有它不好的一面,血气较弱的人饮之会伤脾胃。类似这种批判性的意见在《本草纲目》中还记载了许多,不但如此,李时珍对于道教中的一些精华部分还是采取了吸收方法,悟出了医学的道理。
总之,李时珍中医学知识渊博,研究方法科学,心胸视野开阔,身上有许多闪光点,研究李时珍的唐明邦教授对李时珍有崇高的评价,“李时珍对后世的影响,除了医学、药学、博物学等方面,还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救死扶伤,与人为善的高尚医德,这些方面都给人以深刻印象,树立了学习的典范。《本草纲目》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李时珍立志学医的故事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于是,他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求父亲说:“我今年二十三岁了,老是考不上,您还是让我学医吧!”并且表示了这样的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 很有名望的医生。大约到了三十八岁,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只任职一年,李便辞职回乡。 在这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为了“穷搜博采”,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确实如此,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上万卷医书,而且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敦煌的经史巨作,他遍读了;几个古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他还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这些诗句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象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象萆薢,有的说它象拔葜,有的又说它象贯众,说法很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李时珍尝百草的故事
李时珍尝百草的故事如下:
李时珍是我国历史上的名医,是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巨匠,他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父和爷爷均是名医,因此李时珍便从小对医学耳濡目染,甚有兴趣。
但是李时珍的父亲却因为当时医生不被人尊重,要求李时珍考科举,加上李时珍从小资质聪颖,在十四岁的时候便中了秀才,其父更是对他的仕途充满期望,但是李时珍在后来屡次落选。
李时珍年幼时身体不好,一直生病吃药,后来一次“肺结核”坚定了李时珍当医生的心愿,李时珍的父亲看他无心仕途便答应他从医了。
李时珍在父亲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医学书籍,加上他一直给人看病累积了不少临床经验,他发现医药书籍中很多记载的药材能够医治疾病,但是也有很多药材是记载资料不全,不能有效治疗病痛,甚至还会加重病情。
而且阅读量广泛的李时珍还发现即使是同一种药物,但是在不同医书中或者不同学医者的说法中也各不一样,于是存在各种药物记载的缺陷和错误,使李时珍开始对药物研究产生兴趣,并决定开始编修一本完整的本草书籍,供他人参考,减少用药错误。
为了不再犯前人的错误,李时珍决定四处游历,进行实地考察。李时珍不畏艰险,长途跋涉,有时为了研究清楚一颗药草的药性,多次亲自尝试来试药性。
正如曼陀罗的解药,就是李时珍为了更加了解曼陀罗亲自尝试曼陀罗,一次不能得出结论,多次分不同量地吃,在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解毒,最后得到解药也了解了曼陀罗药性。
李时珍不惧生命之危,亲自尝百草,最终写出《本草纲目》,为人们造福。
李时珍的故事
李时珍的故事:
1、雨湖传说
李时珍出生那天,他的父亲李言闻正在雨湖上打鱼。平常运气还不错,这一次却连下几网都一无所获,李言闻很丧气。最后一网拉起来感觉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为是条大鱼,原来是一块大石头。李言闻叹道:石头呀石头,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
2、死人诊活
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
3、活人诊死
李时珍还可以“活人断其死”的。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大吃大喝后,纵身翻越柜台,请李时珍诊脉,李时珍告诉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
4、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曼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像茄子叶,花像牵牛花,早开夜合的曼陀罗花,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
5、善对
李时珍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认熟了好多字。刚入学时,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李时珍当时虽然只有八岁,但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脱口对道:“明霞对客飞。”
有位药铺主人,膝下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貌,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才华出众的男子结为伴侣,决定用药名作上联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其中有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时珍帮忙。
扩展资料:
巧用炼金术
嘉靖皇帝迷信仙道,祈求长生不老。方士看准了皇帝的心意,便大炼不死仙丹,取悦皇帝,因而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炼丹热潮,但不少人因服用仙丹后中毒死亡。
李时珍知道仙丹多用水银、铅、丹砂、硫磺、锡等炼取,含有毒素,于是疾呼:“丹药能长寿的说法,决不可信。”并列举服食丹药后死亡的例子,但有方士反驳说:“古代药书上说,水银无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种长生药。”
李时珍认为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可以参考,但一定要经过分析,不能尽信书上所说的。李时珍虽然坚决反对服食仙丹,却以科学的态度应用炼丹的方法。他亲自研制水银来医治疮疥等病,又利用炼金术烧制外用药物,他还把研究的数据记载在《本草纲目》里。
李时珍的故事50字
李时珍亲尝曼陀罗药性有一次,李时珍经过一个山村,看到前面围着一大群人。走近一看,只见一个人醉醺醺的,还不时地手舞足蹈。一了解,原先这个人喝了用山茄子泡的药酒。“山茄子……”李时珍望着笑得前俯后仰的醉汉,记下了药名。回到家,他翻遍药书,找到了有关这种草药的记载。但是药书上写得很简单,只说了它的本名叫“曼陀罗”。李时珍决心要找到它,进一步研究它。之后李时珍在采药时找到了曼陀罗。他按山民说的办法,用曼陀罗泡了酒。过了几天,李时珍决定亲口尝一尝,亲身体验一下曼陀罗的功效。他抿了一口,味道很香;又抿一口,舌头以至整个口腔都发麻了;再抿一口,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阵阵傻笑,手脚也不停地舞动着;最后,他失去了知觉,摔倒在地。一旁的人都吓坏了,连忙给李时珍灌了解毒的药。过了好一会儿,李时珍醒过来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醒来后的李时珍兴奋极了,连忙记下了曼陀罗的产地、形状、习性、生长期,写下了如何泡酒以及制成药后的作用、服法、功效、反应过程等等。有人埋怨他太冒险了,他却笑着说:“不尝尝,怎样断定它的功效呢?再说,总不能拿病人去做实验吧!”听了他的话,大家更敬佩李时珍了。就这样,又一种能够作为临床麻醉的药物问世了。
更多文章:
嘉康利奖金制度(懂直销的进:求以经销商的身份对嘉康利和完美的各方面比较及看法)
2024年5月2日 08:30
调度指挥系统有什么用有哪些比较不错的品牌?行车调度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单一指挥的原则,指的是什么
2024年5月9日 16:00
一站到底周唯达(到今天为止,一站到底 产生了几个站神都是在哪一期)
2024年6月12日 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