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得宁戚(齐桓公得宁戚的点评)
本文目录
齐桓公得宁戚的点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求全责备,宁戚肯定不是所谓“贤德之人”,正如《文子·上义》中所说:“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于人。”齐桓公便是不责备于人的君子,他不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待人以宽,得宁戚如此,得管仲也是如此。管仲曾经辅佐和齐桓公争位的公子纠,而且曾经射杀桓公,几乎使之丧命,但当鲍叔牙尽数管仲优长,桓公便宽容管仲对他的伤害,拜管仲为相。正因为桓公待人以宽,才能够尽得天下之士,成就称霸六国的伟业。
齐桓公得宁戚,明君的求贤之举
正因为求贤若渴,见到有才之人,不计前嫌,待人以宽,有才之人才愿意安心在他手下办事,得到能人帮助的齐桓公才能成为春秋的一代霸主。
原文
宁戚欲干,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遂举,大用之,而授之以为卿。当此举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吕氏春秋·举难》)
注释
宁戚,春秋时期卫国人,早年贫困,替人拉牛车运货物。后来得到齐桓公任用,拜为上卿,迁相国。
干:求见。
将任车:驾载货的车。将,驾,御。任车,载货物之车,古时多用牛拉。
郭门:外城的城门。
辟:通“避”。使……离开
爝(jué,决)火:火炬、火把。
之:指示代词,这。之歌者,这个歌者。
请:安置、安顿。
说桓公以治境内:用如何治理齐国的话劝说桓公。
说桓公以为天下: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
以:......的原因
去:距离
然:对,正确
商歌:悲凉的歌。后以“商歌”比喻自荐求官。
进:被举荐
说:通“悦”,高兴
争:同”诤“,劝谏
翻译
宁戚想要求见齐桓公,但处境穷困,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举荐,于是就替商人赶着装载货物的车来到齐国,晚上露宿在城门外。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里打开了城门,让路上的货车避开。当时火把很明亮,跟随的人很多。宁戚在车下喂牛,他看到桓公,感到很悲伤,就拍击着牛角大声唱起商朝的歌来。桓公听到歌声后,抚摸着自己的车夫的手说:“真奇怪!那个唱歌的不是个平常人。”就命令副车载着他。桓公回城后,到了朝廷里,跟随的人员请示桓公如何安置宁戚。桓公说“赐给他衣服帽子,我要接见他。”宁戚进见齐桓公,告诉如何桓公治理国家的话。第二天又进见齐桓公,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桓公很高兴,准备任用他。群臣劝谏他说:“这位客人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您不如派人去询问一下。如果确实是贤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桓公说:“不能这样。去询问他的情况,是担心他有小毛病。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而忽略他的大优点,这是君主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况且人本来就难以完美,衡量以后用其所长。”于是举荐任用他,并且授予他官职。这就是得当的举荐啊,桓公掌握住这个原则了,所以才得以称霸。
宁戚欲干齐桓公翻译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进,于是为商旅,赁车以适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赁车者执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桓公闻之,执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曰:“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合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去齐五百里,不远,不若使人问之,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恐有小恶,以其小恶,忘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逐举,大用之,而授之以为卿。 译文:宁戚想向齐桓公谋求官职,但处境穷困,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举荐,于是就替商人赶着装载货物的车来到齐国,晚上露宿在城门外。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里打开了城门,让路上的货车避开。当时火把很明亮,跟随的人很多。宁戚在车下喂牛,他看到桓公,感到很悲伤,就拍击着牛角大声唱起歌来。桓公听到歌声后,抚摸着自己的车夫的手说:“真奇怪!那个唱歌的不是个平常人。”就命令副车载着他。桓公回城后,到了朝廷里,跟随的人员请示桓公如何安置宁戚。桓公赐给他衣服帽子,准备接见他。宁戚进见齐桓公,用如何治理国家的话劝说桓公。第二天又进见齐桓公,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桓公很高兴,准备任用他。群臣劝谏他说:“这位客人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您不如派人去询问一下。如果确实是贤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桓公说:“不能这样。去询问他的情况,是担心他有小毛病。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而丢掉他的大优点,这是君主之所以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凡是听取别人的主张一定有某个取舍的根据,现在听从了他的主张而不再去追究他的为人如何,是因为他的主张合乎自己的标准。况且人本来就难以十全十美,衡量以后用其所长,这就是得当的举荐啊。桓公算是掌握住这个原则了。
齐桓公得宁戚文言文及翻译
齐桓公求贤若渴,见到有才之人,不计前嫌,待人以宽,有才之人才愿意安心在他手下办事,有能人帮助的齐桓公正因为如此才成为春秋的一代霸主。齐桓公得宁戚文言文原文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遂举,大用之,而授之以为卿。当此举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注释宁戚,春秋时期卫国人,早年贫困,替人拉牛车运货物。后来得到齐桓公任用,拜为上卿,迁相国。干:求见。将任车:驾载货的车。将,驾,御。任车,载货物之车,古时多用牛拉。郭门:外城的城门。辟:通避。使离开爝火:火炬、火把。之:指示代词,这。之歌者,这个歌者。请:安置、安顿。说桓公以治境内:用如何治理齐国的话劝说桓公。说桓公以为天下: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以:......的原因去:距离然:对,正确商歌:悲凉的歌。后以商歌比喻自荐求官。进:被举荐说:通悦,高兴争:同诤,劝谏翻译宁戚想要求见齐桓公,但处境穷困,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举荐,于是就替商人赶着装载货物的车来到齐国,晚上露宿在城门外。齐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里打开了城门,让路上的货车避开。当时火把很明亮,跟随的人很多。宁戚在车下喂牛,他看到齐桓公,感到很悲伤,就拍击着牛角大声唱起商朝的歌来。齐桓公听到歌声后,抚摸着自己的车夫的手说:真奇怪!那个唱歌的不是个平常人。就命令副车载着他。齐桓公回城后,到了朝廷里,跟随的人员请示齐桓公如何安置宁戚。桓公说赐给他衣服帽子,我要接见他。宁戚进见齐桓公,告诉如何齐桓公治理国家的话。第二天又进见齐桓公,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齐桓公。齐桓公很高兴,准备任用他。群臣劝谏他说:这位客人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您不如派人去询问一下。如果确实是贤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齐桓公说:不能这样。去询问他的情况,是担心他有小毛病。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而忽略他的大优点,这是君主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况且人本来就难以完美,衡量以后用其所长。于是齐桓公任用他,并且授予他官职。这就是得当的举荐啊,齐桓公掌握住这个原则了,因此才成为了春秋霸主。
有关齐桓公的成语故事介绍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关于他的故事自然有很多,那齐桓公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学习啦我为你收集整理的齐桓公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齐桓公的成语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也留下了很多的成语,其中齐桓公就有不少的成语典故流传后世,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老马识途、管鲍之交、一鼓作气、风牛马不相及等等,这里就介绍一下其中的几个故事。
据说当时齐桓公为了建立霸业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一方面保持对于周王室的敬重,一方面互相扶持对抗外族,而就在齐桓公提出这一口号不久,远在北方的山戎就跳出来攻打燕国,当时山戎部落活跃在周朝北方 齐桓公简介 ,而燕国就深受其害。在收到燕国的支援请求之后,齐桓公就领兵帮助燕国(话说当时虽然诸国之间内斗不休,但是碰上外族入侵的时候倒是少有拖后腿的。)
齐军的强大远不是山戎可以抵挡的,一路打过去很快就击败了山戎部队,甚至还反攻,灭掉了山戎中的令支国,之后一路进发打倒了孤竹国,但是因为地形复杂,有很多山丘,所以齐桓王等人在一个山谷之中迷路了,连着几队斥候出去都没有什么成果,军队的补给出了巨大的问题,如果再找不到出路可能会死在这里。就在这个时候管仲苦思冥想,对齐桓公说:“这儿的老马肯定认识路,我们让老马来带路肯定能出去。”果不其然,在几匹老马的带领下,齐军很快就出去了,找到了孤竹国,消灭了孤竹国,从此以后老马识途的故事也就流传了开来。
还有比如管鲍之交,用来形容两个人相知相识交情深厚,当时如果不是鲍叔牙的力荐,管仲或许就死在了齐桓公的手上,也就不会有日后的春秋霸主了。
齐桓公伐鲁的故事
齐桓公时期,因为早年和鲁国的仇恨,几次攻打鲁国,鲁国人都依靠自己的勇气智慧保住了自己的国家,而齐桓公也展现出了过人的胸襟气魄。在《吕氏春秋》之中就列举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当年,齐桓公攻打鲁国,齐国强盛,鲁国难以抵抗,所以一直不敢迎战,反而是在离都城五十里之外的地方划下界限,希望成为齐国的附庸来躲过这一劫,齐桓公应允了,之后就要谈判。当时鲁国的大臣曹刿对鲁庄公说:“您是希望死了又死呢?还是希望活了又活呢?”鲁庄公不明白他的意思就问他这是什么话呢?曹刿自信的说:“听我的就能国家安定,百姓富强,这就是活了又活;要是不听我的,国家危难,您也过不好日子,就是死了又死。”于是鲁庄公也就听曹刿的决定拼一把。
第二天去结盟的时候,鲁庄公和曹刿身上都偷偷摸摸的藏了武器(当时谈判都不先检查身体,搜下身什么的吗?动不动有刺客太随便了吧。)进去之后鲁庄公直接就趁齐桓公准备不足一手抓住齐桓公,一手把刀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悲痛的说:“鲁国现在领地这么小了,可能很快就活不下去了,还不如死了算了。”曹刿阻拦了管仲等人,鲁庄公请求双方以汶水为界,要不然他就自杀,于是齐桓公就答应了。会议结束之后,齐桓公又想赖账,但是管仲等人劝齐桓公还是遵照约定来,认为这样虽然土地少了,但是得到了威信,反而是利大于弊。
齐桓公得宁戚的故事
自古以来各朝各代能力出众的人数不胜数,虽然大多数并不像诸葛孔明等人那样才能人品样样俱佳,但是能力不差的人一点都不在少数,而身为一个君主,齐桓公能够不拘小节,任用这些虽然品行略有缺陷,但是才能出众的人,因此得以成就霸业,这里要说的就是宁戚。
宁戚这个人才能非常出众,在齐桓公任用管仲欲要拜他为相的时候,管仲就说了光靠我一个人是很难成事的,想要成就大业还需要更多的人才,于是向齐桓公推荐了五个大才,这其中他就有说到比起增加人口增加粮草我不如宁戚。于是齐桓公非常渴望得到宁戚的帮助,而恰好宁戚也想要见齐桓公。
宁戚虽然想见齐桓公,但是他很穷,没办法得到举荐,就替商人赶车来到齐国,晚上住在了齐国的郊外,当时齐桓公正好在郊外接见客人,就让路上的货车都让让,宁戚看到了齐桓公,莫名地感到悲伤,就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谣,齐桓公听到之后就让人把宁戚找来,打算明天接见他。第二天宁戚见到齐桓公之后,一展所长,将自己治理天下的观点说给了齐桓公听 齐桓公简介 ,齐桓公一听觉得宁戚确实是一个人才,所以就打算任用他,但是群臣还有人让齐桓公再去打听打听宁戚情况的,但是齐桓公觉得去打听一个人肯定是担心他有什么毛病,但是为了一点小的缺陷就放弃了他的大才这是不值得的,所以坚持任用他。正是齐桓公这种不拘小节的用人态度才造就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猜你感兴趣:
1.关于齐桓公九合诸侯的故事
2.关于齐桓公的故事有哪些
3.齐桓公的成语典故
4.描写励志的成语故事
5.关于齐桓公的成语
宁戚与齐桓公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原文:(选自《刘子·妄瑕》)齐桓深知宁戚,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戚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乃夜举火而爵之,以为卿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桓公可谓善求士矣。译文齐桓公很了解宁戚,准备委任他来管理国家的政务。朝中的大臣争相向齐桓公进宁戚的谗言,说:“宁戚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您可以派人去调查他,如果他真是一个有才有德的贤人,再重用他也不为迟呢!”齐桓公说:“不能这样,我担心他有小小的过失。一般人常常了解一个人的小缺点,而忽视他的主要优点,这就是世上不能得到有才能有德行的人的原因啊!”于是连夜点灯,大排筵席,拜封官职,并请他担任齐国的相国。宁戚担任相国之后,协助齐桓公多次联合诸侯,一统天下。像齐桓公这样可算是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了。启示1.作为一个君子不要因为小人的馋毁而改变自己高洁的品性。2.做为一个掌权者要明白是非,绝不可偏听偏信,人云亦云。
恒公之中钩文言文
1. 恒公自莒返于齐 这篇文言文是什么
《管子•小匡》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急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以予齐。(节选自《管子·小匡》)
2. 曹沫劫桓公 文言文翻译
【原文】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以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参考译文】曹沫做魏国的将军,跟齐国作战,三次败北。鲁庄公害怕了,就献遂邑的地方(给齐国)来求和。(鲁庄公)还是又让(曹沫)做将军。
齐桓公答应跟鲁庄公在柯地相会并结盟。齐桓公和鲁庄公在坛上结盟以后,曹沫手持匕首挟持齐桓公,齐桓公左右的人没有一个敢动,(齐桓公)于是问曹沫说:“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是你们强大的齐国侵略鲁国也已经太过分了。现在鲁国都城(的城墙)倒下来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注:此处极言齐国侵占鲁国地方之多】。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该怎么做)吧。”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国土。(齐桓公)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坛,面朝北方坐在群臣的位置,脸色没有改变,说话跟原来一样(若无其事)。齐桓公很生气,想违背约定。管仲说:“不能(这样做)。(如果为了)贪图小利来使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最终)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于是齐桓公就割让所侵占的鲁国土地(归还鲁国)。曹沫三次战败所失去的土地全部回到鲁国手中。
3. 世说新语 文言文翻译 恒公伏甲
桓温埋伏好甲士,摆上酒席,广泛地邀请朝臣,想借此机会杀掉谢安、王坦之。王坦之十分着急,问谢安:“我们应该怎么办?”
谢安神情自若地对王坦之说:“晋朝地存亡,就在此一行了。”便和王坦之一同前去。王坦之的恐惧之情,表现在脸上。
谢安的镇定自若,更加表现在脸上。谢安望着台阶,走到席位上,还如洛阳书生一般,吟诵着嵇康的“浩浩洪流”类的诗句。
桓温被谢安旷达高远的气度所慑服,于是解除了埋伏好的甲士。王坦之和谢安以前是齐名的,但从这以后谁优谁劣便判断出来了。
原文: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安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怍存亡,在此一行。’
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恒惮其旷远,乃趋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此文出自南朝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
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刘裕对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刚登基便先后杀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拥立功臣。
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为担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弑的悲剧,严格控制并杀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员,这其中就包括名将檀道济。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义庆不得不加倍小心谨慎,以免遭祸。本传言“太白星犯右执法,义庆惧有灾祸,乞求外镇。”这实际上是刘义庆借故离开京城,远离是非之地。尽管文帝下诏劝解宽慰但架不住刘义庆“固求解仆射乃许之”。
刘义庆终于得以外镇为荆州刺史。外镇后的刘义庆仍然如同惊弓之鸟,心有余悸。他处在宋文帝刘义隆对于宗室诸王怀疑猜忌的统治之下为了全身远祸,于是招聚文学之士寄情文史了《世说新语》这样一部清谈之书。
刘义庆《世说》的编纂时间大约在公元439年至440年刘义庆任江州刺史期间,这两年间有两件事情值得注意。一是元嘉十六年刘义庆在担任江州刺史时招揽了许多文人,“太尉袁淑,文冠当时,义庆在江州,请为卫军咨议参军。
其余吴郡陆展、东海何长瑜、鲍照等,并为辞章之美,引为佐史国臣 ,按照《世说》一书成于刘义庆及其门客众手的说法,这是《世说》编纂的恰当时机。
二是元嘉十七年刘义庆调任南兖州刺史,前来接任他江州刺史职位的正是遭到贬斥,被解除司徒录尚书事要职的刘义康。
兄弟二人在江州见面后的悲恸情绪受到文帝刘义隆的责怪。这些都与刘义庆对处境危难并因此寻求在魏晋文人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化解和超脱,因而与编纂《世说》一书紧密相关。
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逸闻轶事,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种嗜好。
都有生动的描写,纵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从中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计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
4. 关于齐恒公的古文
《恶恶已甚》
恒公曰:“吾欲任鲍叔牙何如?”仲对曰:“鲍叔牙,君子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人善恶过于分明。夫好善可也,恶恶以甚,人谁堪之?鲍叔牙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是其短也。”
恒公说:“我想让鲍叔牙任相怎么样?”管仲回答说:“鲍叔牙,是个君子。然而他不可以为相。他善恶过于分明。喜欢优点也就罢了,讨厌缺点过了头,谁能忍受他?鲍叔牙看见人的一个缺点,就会终身不忘,这是他的缺点。”
关于这篇短文对管仲的评价
当齐桓公欲委相于鲍叔牙时,鲍叔牙以国家社稷为重,力荐管仲.然而到本篇短文----管仲与齐桓公临终论相的时候却没有推荐鲍叔牙,而是推荐了隰朋,这体现了管仲能以国家社稷为重,公私分明。可见,被世人称颂的管鲍之交是建立在以国家社稷为重的共同志向基础上的友谊。
希望你能自己悟出点道理,对你也有好处
5. 文言文翻译:桓公任贤
桓公任贤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⑩。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辊辑讹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
译文:
宁戚很想到齐桓公那里去干事,却是贫困得连衣食都不能周全。只得替经商的客户拉牛车运送货物到了齐国。天黑了就露宿在外城的城门外边。正遇上齐桓公要到城外去迎接贵宾,夜间开了城门,把停在门边的载货车辆挪开,火炬照得很亮,跟随的人员很多。宁戚这时蹲在车下喂牛,看到桓公一行,很是激动,敲着牛角唱起歌来,声音急迫。桓公听到了,轻轻地按着边上随从人的手说:“真奇怪了,这个唱歌的人不可小觑。”便吩咐后面的车辆载上宁戚。等到桓公回到城里,跟随的人员又将宁戚的住宿安顿好,桓公还送他衣着冠巾,准备接见他。宁戚见到桓公,论述了怎样治理齐国,使齐国富强起来的建议,第二天再见面时,论述了怎样使齐国强盛,领导诸侯国共治天下的策略。桓公非常高兴,打算起用宁戚。一些臣子争着说:“宁戚是卫国人(非齐国人,称客)。卫国离齐国不远。君主不如派人去调查调查,如果确实是有才有德的人,再任用他也不迟呀!”桓公说:“不能这样。调查后,得知宁戚犯过一点小错误,于是,抓住了这点小错误不放,就难能发挥人家的大才大德了。这正是一些君主之所以得不到天下有才德之士的缘故。”
6. 求管仲箭射齐桓公的故事原文
《齐太公世家》:
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鲍叔傅之。小白母,卫女也,有宠于厘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佯)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桓公之中钩,详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立,发兵距(拒)鲁。秋,与鲁战于乾时,鲁公败走,齐兵掩绝鲁归道。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
宁戚简介 宁戚饭牛而歌
宁戚,生卒年不详,春秋莱棠邑(今青岛平度)人,一说是卫国(今河南境内)人,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齐桓二十八年(前685)拜为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间,齐桓公推行招贤纳士,锐意求治的建国方略,任用管仲为相,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赏识并重用宁戚,是齐桓公高明的人才政策的典型例子。
人物概况
简介
甯戚,春秋时齐国大夫。其籍贯说法不一,道光《平度州志》认为:“甯戚,莱之棠邑人”(古城在今平度门村镇唐田村)。《管子》《吕氏春秋》《史记》则认为:“甯戚,卫人”(今河南境内)。
甯戚出身微贱,早年怀才不遇,曾为人挽车喂牛。直到有一天得遇慧眼识英才、不拘一格选人才的齐桓公和管仲,才被齐桓公举火授爵,拜为大夫,后又官授大司田,分管齐国农业,成为齐桓公的股肱之臣,与管仲、鲍叔牙等一起辅佐齐桓公建立了“九和诸侯,一匡天下”的赫赫霸业,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甯戚:生卒年不详,卫国(今河南获嘉)人,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齐桓公二十八年(前685)拜为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
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间,齐桓公推行招贤纳士,锐意求治的建国方略,任用管仲为相,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赏识并重用甯戚,是齐桓公高明的人才政策的典型例子。
甯戚获悉齐桓公重人才,有抱负,便决心投靠齐国,以便有一番作为。他不畏艰难,来到临淄,自我推荐,击牛角高歌,令齐桓公和管仲都注意到这是一个气度不凡、抱负不凡的人物。
齐桓公求贤若渴,慧眼识才,一经交谈便认定甯戚是难得的人才,他不重出身,不论资历,不计较小节,注重大节,力排众议,擢用甯戚。
杰出的政治家管仲也十分推重甯戚,帮助齐桓公用好甯戚之长。他建议立甯戚为大司田主管农业的官员,他认为甯戚是有才能的农业专家,自己不如甯戚。甯戚由此负责齐国的农业生产,主持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并兴渔盐之利。奖励垦荒,薄取租赋,齐国很快富裕强盛起来。
甯戚仕齐期间,经常到齐国东部活动,组织民众发展农耕,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辞世后他被人们安葬在胶水东岸(今平度马戈庄镇境内)。
甯戚著有《相牛经》1卷,为中国最早畜牧专著,对促进齐国农牧业发展产生一定作用。
甯戚,仁途屡遭磨难,能由一个放牛青年走向参与国政的高位,得益于自作的《甯戚饭牛歌》:
南山灿、白石烂,中有鲤鱼长尺半。
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才至骭。
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这首著名的《甯戚饭牛歌》真实地表现出了怀才不遇之士自求用世的复杂心态。甯戚放牛的史实,至今在李园街道办事处柳行头村存有“甯戚大夫饭牛处”的石碑的佐证。据《东周列国志》载,周厘王二年(公元680年)春,齐王国攻打宋国,齐桓公先派管仲率一部分军队出发。一天,军队到峱山(山东临淄附近),管仲见一放牛青年冲他疾击牛角高歌,气质非凡,即派侍从把他招来,管仲问其姓名,答曰:“卫国百姓,姓甯名戚”。管仲叩其所学,甯戚对答如流。管仲叹道:“豪杰辱于泥涂,不遇汲引,何以自显?我国国君大部队在后,不过几日到此,我写封信你去拜见国君,必当重用。”数日后,齐桓公大军到此,甯戚又唱起《甯戚饭牛歌》。齐桓公闻听此歌甚感惊奇,派人将甯戚叫至跟前,问其姓名后,桓公说:“寡人率领诸侯征战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草木沾春,舜日尧天不过如此,你说不逢尧舜,又说‘长夜不旦’,你是放牛的为何要讽刺朝政?”甯戚据理争辩,有些言辞冒犯齐桓公。桓公大怒,命令斩首。甯戚面不改色,仰天叹道:“桀杀龙逢,纣杀比干,今甯戚为第三个!”这时身边大臣隰朋上奏说:“此人见势不趋,见威不惕,非寻常放牛的。”桓公转念一想,怒气顿消,对甯戚说:“寡人聊以试子,子诚佳士”。这时,甯戚从怀里拿出管仲的亲笔信,桓公阅后说:“既有管仲的书信,为何不早呈上?”甯戚说:“贤君择人为佐,贤臣亦择主而辅,君如恶直好谀,以怒气加臣,臣宁死也不自荐”。桓公听后非常高兴,即拜甯戚为大夫,与管仲同参国政。甯戚不负厚望,屡建战功。后又长期任大司田(农官)。他管理农事,奖励垦种,薄取租赋,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并著有《相牛经》一卷。他仕途四十余年,对齐桓公完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起了重要作用。
“甯戚饭牛”
春秋时,卫人甯戚欲求见齐桓公;惜因家贫,缺少盘缠,只得为商贾趋赶牛车。数经辗转,终得抵达齐国。当他夜宿于城门外之际,正逢桓公出迎宾客。甯戚站在车旁喂牛,远远望见桓公,登时百感交集,于是乎,便敲击牛角,高歌抒怀。桓公听见歌曲的内容,明白甯戚并非寻常百姓,遂延请他入城,聘为丞相。亦作“宁戚饭牛”。
《吕氏春秋·离俗览》载:甯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於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於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甯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後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甯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凡听必有以矣,今听而不复问,合其所以也。且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当举也。桓公得之矣。
历史影响
栋梁,楷模
甯戚仕齐四十年,官至大司田,工作可谓是兢兢业业、政绩突出,从而被齐桓公誉为“
齐国之栋梁,君臣之楷模”。就连管仲也对其极为器重和佩服。现举几例佐之。一是他凭借一身胆魄和浩然正气,只身入宋国,凭三寸不烂之舌和雄辩之才,说服宋公,不战而胜宋国,使宋国归于齐国麾下,初次使齐国朝野对其刮目相看。二是他利用齐国冶铁业发达的优势,推广使用铁铧犁,结束了齐国木犁人耕时代,进入铁犁牛耕时期,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三是他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管仲制定的相地衰征大计,使齐国农业连年大丰收。他上任大司田不到一个月,就办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把管仲的相地衰征政策进行补充修正,在荣辱柱上重新颁布;另一件是严惩大奴隶主伯氏抗税不交,使相地衰征政策得以顺利推行。四是他心系百姓,生活简朴。身为大司田,他上求乞于天地风雨诸神,下体察于黎民百姓之间,齐国的庄稼地里,到处是他的身影。他谢绝了齐桓公和管仲为他建造的豪华府第,甘愿栖身简陋的茅屋,和周围百姓的茅舍一模一样。五是齐桓公和管仲带兵外出伐山戎,讨蛮楚,镇西狄,威东夷的时候,总是将国政委于宁戚,而甯戚总是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解除了齐桓公和管仲在前方带兵打仗的后顾之忧。无怪乎甯戚死后,管仲就像是塌了半边天,痛惜得整日恍惚,不停地让爱妾婧为他弹奏甯戚的《浩浩白水》。
齐桓公重用甯戚
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间,齐桓公推行招贤纳士,锐意求治的建国方略,任用管仲为相,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赏识并重用甯戚,是齐桓公高明的人才政策的典型例子。
齐桓公求贤若渴,慧眼识才,一经交谈便认定宁戚是难得的人才,他不重出身,不论资历,不计较小节,注重大节,力排众议,擢用甯戚。
杰出的政治家管仲也十分推重甯戚,帮助齐桓公用好宁戚之长。他建议立甯戚为大司田主管农业的.官员,他认为甯戚是有才能的农业专家,自己不如甯戚。甯戚由此负责齐国的农业生产,主持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并兴渔盐之利。奖励垦荒,薄取租赋,齐国很快富裕强盛起来。
促进农牧业发展
甯戚仕齐期间,经常到齐国东部活动,组织民众发展农耕,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辞世后他被人们安葬在胶水东岸(今平度马戈庄镇境内)。
后世影响
著作
甯戚著有《相牛经》1卷,为中国最早畜牧专著,对促进齐国农牧业发展产生一定作用。
宁戚相牛
古有伯乐相马,也有甯戚相牛。人们往往对伯乐相马的故事津津乐道,而对甯戚相牛的故事知之甚少。实际上,由于长期管理农事,甯戚著有《相牛经》一卷,后传给了百里奚,而使穷百里秦国饲牛拜相。应该说,甯戚对牛是情有独钟的,他喂过牛,仕齐后又大力推行牛耕代替人耕技术,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他以《饭牛歌》说齐桓公,其中就有“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的词句。农谚讲:“蚕无夜食不长,马无夜草不肥。”大牲畜要在夜里添刍料,甯戚的歌反映了齐地所积累的养牛经验。齐国丰富的养牛经验,带动了养牛业的发展。战国时,齐将田单被困在即墨(今平度东南),竟能在久困的城内收得千余头牛,以火牛阵打破燕军,足见当时平度养牛业的发达。
后人评价
甯戚在历史上的影响是很大的,历代文人墨客对其称颂颇多。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甯戚之讴歌兮,齐桓以该辅。”把他辅佐齐桓公和姜太公辅佐周文王相提并论。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九辩》中写道:“甯戚讴于车下兮,桓公闻而知之;无伯乐之善相兮,今使乎誉之。”赞扬了齐桓公对甯戚的识才用才。唐代诗人李白在《秋浦歌》第七首中写道:“醉上山公马,寒歌甯戚牛。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白石烂”就是甯戚在不得志时,抓住齐桓公出行的机会,叩牛角而歌时的歌词。《吕氏春秋·离俗览第七》对甯戚饭牛叩角而歌更是作了生动的记述。
甯冢双松
据《管子》记载,甯戚在齐国的活动多在齐国的东部。如齐桓公和管仲为解决商贾放债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曾委派四位重臣分赴各地调查研究,派到东方的就是甯戚,他当时很可能是分管齐国东部地区政务的。他长期在胶水一带组织开垦土地,发展农耕,使得莱国百姓纷纷来降,并得到了妥善安置。甯戚因此深受胶水以东百姓的爱戴,所以甯戚死后葬在胶水东岸(今平度马戈庄镇境内)而不归葬临淄,也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甯戚的墓称为甯冢,冢体很大,位于一小山顶上,高15米,直径70米,当地百姓称其为“冢顶”,冢的周围形成了三个自然村,分别为冢东、冢前和冢西。清代时,冢上有两株大蟠松,为平度旧八景之一——宁冢双松。1984年,甯戚冢被列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拓展:宁戚饭牛
原文
内容
宁戚欲干 齐桓公①,穷困无以 自进,于是为 商旅将任车以至齐②,暮宿于 郭门之外③,桓公郊迎客④,夜开门,辟任车⑤, 爝火甚盛⑥,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⑦,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⑧。桓公闻之,扶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⑨。”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⑩。桓公赐之 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
桓公大说,将任之。 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 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遂举大用之,而授之以为卿。
选摘自《 吕氏春秋》
注释
① 宁戚:春秋时期魏国人,早年贫困,替人拉牛车运货物。后来得到齐恒公任用,拜为上卿,迁相国。干:求见。
② 商旅:指外出经商的人。将任车:驾驶装在货物的牛车。将,驾,御。任车,载货的车辆,一般用牛拉。
③ 郭门:外城的城门。郭城的外墙。
④郊迎:到郊外迎接,表示对客人的重视。
⑤辟:通“避”,使回避。
⑥ 爝(jué)火:火炬,火把。
⑦ 饭牛:喂牛。
⑧疾歌:大声歌唱。
⑨之:指示代词,这。
⑩请:请示。
参考译文
宁戚想要到 齐桓公那里去求取官职,因为穷困无法接近齐桓公,于是,受雇替商人赶车到齐国去,夜晚就在城门之外住宿,齐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晚打开城门,所有赶车者都得回避,跟随齐桓公的人很多,而且都拿着明亮的火把。宁戚在车前给牛喂食,看到 齐桓公而悲伤,敲打着牛角,唱着很悲伤的歌曲。 齐桓公听见后,扶着他的仆人的手走下车说:“奇怪啊,这个唱歌的人是非一般之人啊。” 齐桓公于是命令,用后面的车子装载一同回朝。 齐桓公回到朝廷,手下人向他请示如何处置宁戚。 齐桓公说:“赏赐给他官衣官帽,我将接见他。”宁戚见到 齐桓公,游说齐桓公统一四境;第二天再见,更劝说齐桓公统一天下。 齐桓公非常高兴,将重用宁戚。群臣们都纷纷劝 齐桓公说:“宁戚是卫国人,离我们齐国只有五百里路,不是很远,不如我们派人去打听打听他的情况,如果他确实是个贤能的人,再重用他也不为晚。” 齐桓公说:“不可这样,打听可能会听到一些小毛病,因为小毛病,而忘记人家的主要美德,这就是君主往往错失天下人才的原因。况且一个人很难 十全十美,治政只用他的长处即可。”于是就提拔重用了宁戚,授给他卿相的大官。此举为 齐桓公赢得了天下的人心,这就是他成为 春秋五霸之一的原因。
更多文章:
运用缺点列举法需要我们采取什么态度?通过发现发掘的缺陷把它的具体缺点
2024年9月19日 08:30
水南水北重重柳 山后山前处处梅(“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这个是什么古诗)
2024年6月14日 00:30
求一篇罗阳的作文,要有事迹和感想,不低于450字?为什么说罗阳是国家的儿子
2024年7月21日 07:10
福州市事业单位真题(2013年福州事业单位考试有考行测方面的知识么,职业能力、职业道德是指什么意思呢)
2024年7月21日 06:00
中石油职称英语(中石油职称英语阅读精讲:Happiness Index)
2024年9月20日 23:30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
2024年6月8日 17:50
发给朋友的关心祝福语,问候好友的短信句子?问候语及关心话短句
2024年8月14日 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