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伐原原文及翻译?文公伐原的译文和原文是什么
本文目录
- 文公伐原原文及翻译
- 文公伐原的译文和原文是什么
- 晋文公伐原文言文翻译以诚信立天下
- 晋文公伐原的原文及翻译如下:
- 晋文公伐原文言文而的翻译
- 文言文阅读 晋文公伐原 ① ,与士期七日, 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 谋士 ② 言曰:“原将下矣,师吏
- 文公之宝文言文翻译晋文公伐原
-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翻译
- 文公伐原译文
- 晋文公伐原原文及翻译注释
文公伐原原文及翻译
文公伐原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1、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
2、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故曰“次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译文:1、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孟门附近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
2、晋文公起兵讨伐原国,跟身边的谋士说七天攻下原,七天没有攻克原国,便命令士兵班师回朝。有个谋士进言:原国就要被攻克了,请将士官吏等待些时间。
元公答道:诚信,是立国之宝。得到原国而失去诚信这个宝物,我不能这样做。于是元公便班师回朝了。第三年又去讨伐原国,与身边的谋士说这次一定会得到原国再回来。卫国人听到这些,认为文公以诚信为治国,于是归顺文公。
所以说:讨伐原国而得到卫国,就是这样的说法。文公不是不想得到原国,而是不想以失去诚信的代价来得到原国,不能以不诚的方法来得到。一定得以诚信得到,这样归顺的国家就不止是卫国了。文公可以说是知道自己所想。
凡是做主公的都要以诚信立天下,对人诚信并且对那此不是很亲近的人也一样,不诚信就会让所有事都不顺。所以这次攻下原诚信应该记为首功。
《文公伐原》解析
《文公伐原》是中国古代的一篇典型的战争史实记载,主要记录了晋国文公率领军队成功攻打并灭掉了原国(今山西省平遥县境内)的历史事件。
在这篇文章中,文公用计谋和武力攻破了原国的城池,俘虏了其国君原婴,并将其处死,最终将原国纳入了晋国版图。这场战役历时三年,在晋文公的坚强领导下,士卒们英勇奋斗,最终获得了胜利。
这篇文章除了讲述战争的过程外,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文章对文公的领导才能和士兵的忠诚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提到了战争所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整篇文章语言简明扼要,行文有节奏感,表现出作者的叙述技巧和历史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文公伐原的译文和原文是什么
一、译文
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
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孟门附近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
二、原文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
三、出处
《国语》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国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左丘明所撰。宋代以来,包括康有为在内的多位学者怀疑《国语》为西汉刘歆的伪作。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二、作品赏析
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有所发展和提高,具体表现为:作者比较善于选择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论,来反映和说明某些社会问题。
《国语》在叙事方面,亦时有缜密﹑生动之笔。
《国语》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目共睹。《国语》开创了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寿的《三国志》、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都是《国语》体例的发展。另外,其缜密、生动、精炼、真切的笔法,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三、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前502一前422),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孔子编订六经,左丘明为解析六经之一《春秋》而著《左传》,亦著《国语》。
《左传》《国语》两书记录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史学界推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文宗史圣” “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晋文公伐原文言文翻译以诚信立天下
晋文公讨伐原国,约定七天天过去将其攻下,结果七了也没能攻下来,于是晋文公撤兵回国,谋士都劝阻不了,晋文公说了:诚信乃立国之宝,不能因原国而失去这样的宝物。第二年再次讨伐原国,晋文公就说了一定要得到原国,卫国人闻之,文公诚信治国,于是就归顺了文公。这就是晋文公伐原以诚信立天下的大致内容。原文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故曰次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翻译晋文公起兵讨伐原国,跟身边的谋士说七天攻下原,七天没有攻克原国,便命令士兵班师回朝。有个谋士说:原国就要被攻克了,请将士官吏等待些时间。元公答道:诚信,乃立国之宝。得到原国而失去诚信这个宝物,我不能这样做。于是元公便班师回朝了。第二年又去讨伐原国,与身边的谋士说这次一定会得到原国再回来。卫国人听到这些,认为文公以诚信为治国,于是归顺文公。所以说:讨伐原国而得到卫国,就是这样的说法。文公不是不想得到原国,而是不想以失去诚信的代价来得到原国,不能以不诚的方法来得到。一定得以诚信得到,这样归顺的国家就不止是卫国了。文公可以说是知道自己所想。凡是做主公的都要以诚信立天下,对人诚信并且对那些不是很亲近的人也一样,不诚信就会让所有事都不顺。所以这次攻下原诚信应该记为首功。
晋文公伐原的原文及翻译如下:
晋文公伐原的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
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
故曰“次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
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翻译:
晋文公起兵讨伐原国,跟身边的谋士说七天攻下原,七天没有攻克原国,便命令士兵班师回朝。有个谋士进言:原国就要被攻克了,请将士官吏等待些时间。
元公答到:诚信,来立国之宝。得到原国而失去诚信这个宝物,我不能这样做。于是元公便班师回朝了。第三年又去讨伐原国,与身边的谋士说这次一定会得到原国再回来。卫国人听到这些,认为文公以诚信为治国,于是归顺文公。
所以说:讨伐原国而得到卫国,就是这样的说法。文公不是不想得到原国,而是不想以失去诚信的代价来得到原国,不能以不诚的方法来得到。一定得以诚信得到,这样归顺的国家就不止是卫国了。文公可以说是知道自己所想。
凡是做主公的都要以诚信立天下,对人诚信并且对那此不是很亲近的人也一样,不诚信就会让所有事都不顺。所以这次攻下原诚信应该记为首功。
晋文公伐原文言文而的翻译
一、译文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孟门附近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二、原文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三、出处《国语》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国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左丘明所撰。宋代以来,包括康有为在内的多位学者怀疑《国语》为西汉刘歆的伪作。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二、作品赏析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有所发展和提高,具体表现为:作者比较善于选择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论,来反映和说明某些社会问题。《国语》在叙事方面,亦时有缜密﹑生动之笔。
文言文阅读 晋文公伐原 ① ,与士期七日, 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 谋士 ② 言曰:“原将下矣,师吏
1.D2.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月}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3.七天过去了,但是原国还没有攻下来,(晋文公)命令撤离原国。(须补充出“晋文公”,翻译意思对,语句连贯即可)4.请求诚信,赢得人和。(信,国之宝也;文公之信为至矣) |
文公之宝文言文翻译晋文公伐原
1. 文公伐原译文
释义: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
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孟门附近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
字词解释:庇:庇护,即赖以生存。
出处:《文公伐原》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扩展资料:
《文公伐原》典故:
晋文公起兵讨伐原国,跟身边的谋士说七天攻下原,七天没有攻克原国,便命令士兵班师回朝。有个谋士进言:原国就要被攻克了,请将士官吏等待些时间。
元公答道:诚信,是立国之宝。得到原国而失去诚信这个宝物,我不能这样做。于是元公便班师回朝了。第三年又去讨伐原国,与身边的谋士说这次一定会得到原国再回来。卫国人听到这些,认为文公以诚信为治国,于是归顺文公。
所以说:讨伐原国而得到卫国,就是这样的说法。文公不是不想得到原国,而是不想以失去诚信的代价来得到原国,不能以不诚的方法来得到。一定得以诚信得到,这样归顺的国家就不止是卫国了。文公可以说是知道自己所想。
凡是做主公的都要以诚信立天下,对人诚信并且对那此不是很亲近的人也一样,不诚信就会让所有事都不顺。所以这次攻下原诚信应该记为首功。
2. 晋文公伐原的原文
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故曰“次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3. 文公伐原 译文
《国语·晋语》:“(晋)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一过一二日矣!’军吏公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
释译:晋文公攻打原这个小国,命令士兵各带三天的粮食。过了三天,而原仍未投降。晋文公就下令撤军离开。间谍人员出来说:“原也不过只剩下一二天的粮食了!”军吏把这情况报告晋文公,晋文公说:“夺得了原,却失了信用,今后还凭什么指挥军队?守信用是百姓所依赖的东西,不能失去。”于是离开原国。走到孟门(在原境内)的地方,原又来请求投降了。
庇是依赖的意思。
4. 《国语.文公伐原》翻译
原文: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只.碟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更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翻译: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附近的孟门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
5. 《国语.文公伐原》翻译
一、译文 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
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 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
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孟门附近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 二、原文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
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 三、出处 《国语》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国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著作。
左丘明所撰。宋代以来,包括康有为在内的多位学者怀疑《国语》为西汉刘歆的伪作。
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二、作品赏析 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有所发展和提高,具体表现为:作者比较善于选择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论,来反映和说明某些社会问题。 《国语》在叙事方面,亦时有缜密﹑生动之笔。
《国语》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目共睹。《国语》开创了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寿的《三国志》、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都是《国语》体例的发展。
另外,其缜密、生动、精炼、真切的笔法,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三、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前502一前422),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
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孔子编订六经,左丘明为解析六经之一《春秋》而著《左传》,亦著《国语》。 《左传》《国语》两书记录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翻译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翻译为“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让自己的军队带了三天的粮食”,出自《晋文公攻》,详细介绍如下:
一、《晋文公攻》原文:
1、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馆,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2、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不断改进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勉而远都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3、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侍公而食。”故人至墓不来,起不食侍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民。故人来,方与之食。魏文候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住,犯风而罢虞人。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4、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
二、《晋文公攻》翻译:
1、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
2、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
3、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文公伐原译文
原文: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
晋文公伐原原文及翻译注释
晋文公伐原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下:
原文节选:
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闻之,乃下。
译文:
晋文公起兵讨伐原国,跟身边的谋士约定七天攻下原,七天没有攻克原国,便命令士兵班师回朝。有个谋士说:“原国就要被攻克了,请将士官吏等待些时间。”文公答道:“诚信,乃立国之宝。得到原国而失去诚信这个宝物,我不能这样做。”于是文公便班师回朝了。
注释:
原:古国名。士:兵士。卫:卫国。晋文公:晋文公姬姓,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春秋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作者韩非简介:
1、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至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
2、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3、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非”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4、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更多文章:
衡水老白干广告(几年前,“李向阳”给衡水老白干做的广告词是怎么说的)
2024年6月22日 23:30
认清四化危害是哪四化?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就必须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即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学历化.专业化( )
2024年9月2日 17:30
天冷了逗人的发朋友圈(冬天幽默朋友圈说说 形容天冷的搞笑句子发朋友圈)
2024年3月11日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