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育学王涛博士《规矩和爱》讲座分享?不想孩子难管教,父母就要趁早立规矩,让爱和规矩并行
本文目录
- 哈佛教育学王涛博士《规矩和爱》讲座分享
- 不想孩子难管教,父母就要趁早立规矩,让爱和规矩并行
- 《规矩和爱》|育儿就像打太极,掌握好规矩和爱的平衡才能事半功倍
- 爱与规矩并行,才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教!怎样给孩子立规矩最管用
- 爱与规矩并行
- 【教师荐书】规矩和爱
- 规矩与爱的统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 规则和爱
- 为何父母对孩子的爱,可以不讲条件,但一定要讲规矩
哈佛教育学王涛博士《规矩和爱》讲座分享
6月30日下午,在山西大剧院小剧场参加了金宝贝组织的哈佛教育学博士王涛的讲座《规矩和爱》,两个半小时的讲座,获益良多、意犹未尽。现在我把王涛博士的课件和我的笔记整理一下,一方面是为了复盘、一方面是把王涛博士的教育理念分享出来,让更多的人获益。谈规矩和爱之前,先来谈谈“父母观”。首先是“不占有”,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一个独立个体。我们爱孩子,是为了让他更好更快地离开我们——也就是独立。 什么是独立呢? 独自吃饭穿衣?独自思考?独自出行? 核心的独立能力,是孩子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次就是“反思”。反思些什么呢? 1、摆正心态,育儿先育己。 2、整理自己的原生家庭。 王涛博士推荐了三本书:《由内而外的教养》、《拥抱不完美》、《Toxic Parents(原生家庭)》。 在知道原生家庭这个概念之前,小时候,我常常寻找父母的基因在我和弟弟身上如何显现,五官、身材、性格特质等等。虽然我19岁离家求学工作多年,每年与父母一起生活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我惊讶地发现,总是在某一时刻某一件小事上,我在镜子里看到了父母的样子,有些样子正是自己不喜欢的那类。这些都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无意识获得的。重新认识自己的父母,学会与之相处,是我们开启育儿路的一个重要前提。 王涛博士引用了Diana Baumrind的父母教养方式理论,从两个维度:满足需要、坚持原则,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四种类型:严格型、严厉型、溺爱型、忽略型。 最好的是哪一种?严格型!传统儒家思想熏陶出来的父母大多是严厉型。中国社会现状占比很高的是忽略型,也就是留守儿童,不单单指贫困偏远地区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的,也包括城市中父母工作忙碌孩子主要抚养人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保姆的。 回过头来看看严格型是什么样的,高度满足、高度原则——爱、规矩! 怎么爱孩子? 充足的睡眠、精心的喂养、高质量的互动,是促进孩子大脑发育的三要素。 为什么要立规矩、做规矩? 是为了自由。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不想去做,且有能力选择不去做。 谁来做规矩? 王涛博士认为,父爱是权威的、充满力量的,母爱是啰嗦的、情绪化的。这一点到了孩子青春期,会非常明显。同样,可以看看原生家庭,是严父慈母,还是严母慈父。无论哪一种,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绝不是“挣钱的机器”,是可以沟通交流、可以信任依赖的父亲。 怎么做规矩? 这也是吸引我来听讲座的一个原因——能不能打孩子? 王涛博士给了明确的答案:能! “打孩子”,是有前提的,你没有做好准备,请不要随便打孩子! 1、合理的要求、明确的结果、温柔的坚定。 2、打孩子不能带有愤怒:想打的时候不能打;不想打的时候不得不打。 3、打孩子不能直接用手,要用杖。杖是什么,可以理解成“家法”,一条戒尺,平时高高挂在孩子能看到、拿不到的地方,有其震慑力。不得不打孩子的时候,家长一定是充满怒气的,转身去拿杖,给自己时间冷静,给自己时间想好怎么和孩子交流。要敬畏规矩,家长只是规矩的执行者,而不是制定者。 4、打孩子前需要语言的交流。讲明白爸爸/妈妈爱你,但是规矩不能破坏,爸爸/妈妈有责任执行这个规矩。打之后,要及时安抚孩子,再次讲明白,以后不能再这样了。 最后,以王涛博士的一句话做总结:爱是恒久忍耐、理解和接纳。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我们终将老去,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些美好、留下一些美好,足矣。
不想孩子难管教,父母就要趁早立规矩,让爱和规矩并行
俗话说得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规矩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它约束着我们的言行,让我们不至于成为一个不懂礼节的粗鄙之人。 也正是因为这些规矩,人与人之间多了和谐和友好,少了争吵与计较。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孩子立规矩也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它事关家庭教育的成败,有的时候, 判断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成不成功,家里的规矩占很大一部分比重。
一方面,没立规矩的孩子没礼貌
中午和同事出去吃饭,一对母子坐在我们旁边,我们本来没有注意到他们,但是 小男孩声音极大,吸引了我和其他顾客的注意力 ,我们纷纷看过去,小男孩子正在闹脾气, 吵着要吃冰激凌。 这位妈妈劝说,感冒了不能吃凉的, 可是男孩依旧不依不饶,甚至打碎了一副碗筷。
周围都传来窸窸窣窣的讨论声,同事也小声说:“ 一看就知道这位妈妈没给孩子立规矩, 我小时候,哪敢有这么大的脾气,我要是敢调皮,我妈直接家法伺候我了。”我笑笑表示赞同。
没立规矩的孩子,不懂什么是礼貌,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感受,比较自私。 在家中不惧怕爸爸妈妈,在外面也十分调皮、爱惹祸,爸爸也很难管教。他们就 属于“熊孩子”类型。
另一方面,立了规矩的孩子惹人爱
早上坐公交的时候,前面坐了一对母女,女孩大概六七岁的样子,穿着漂亮的百褶裙, 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不一会,上来了一位老爷爷,小女孩蹭地一下站了起来,甜甜地说了声: “爷爷,您来我这坐。”
妈妈微笑着看着孩子,车厢里也有其他人投来赞许的眼光,但小女孩依旧甜甜地笑着, 眼神纯净,不掺任何杂质 。这就是立了规矩的孩子, 懂礼貌,不管走到哪里,都像一个小天使,为他人带来快乐和笑容。
·家长溺爱孩子
有很多家长,对孩子极度宠爱, 尤其是老一辈带孩子 ,生怕孩子磕着碰着,更别提给孩子立规矩了,所以 孩子从小就无拘无束、天不怕地不怕, 有时候家长还要怕孩子。
一个朋友家的孩子, 因为父母上班忙,顾不上看孩子,所以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 可是爷爷奶奶又十分地溺爱孩子,等到朋友把孩子接回身边时, 孩子十分顽皮,一口脏话,甚至还和爸爸妈妈对着干。
·家长忽视了规矩的重要性
有的家长比较粗心,也没什么经验,只是想着孩子平安 健康 就好 ,也就没有想过要给孩子立什么规矩,平时也是 由着孩子自由发展, 只要不惹祸、不受伤,家长也不过多参与,这样的家长就是给了孩子过多自由, 忽视了对孩子的正确教育。所以孩子才不懂得什么是规矩。
·家长没有以身作则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那么孩子的有些行为自认是会和爸爸妈妈学的。但 有的父母,可能自身就没有什么规矩可言 ,活得逍遥洒脱,所以和孩子在一起时也是什么都不顾及, 和孩子称兄道弟, 交情极好。 孩子也就潜移默化地受父母影响 ,不懂规矩,也不知道什么是规矩。
亲戚家的一个孩子, 十五、六岁了,毫无规矩可言 ,在家没有规矩,在外没有礼貌,他的父母为了管教他费了不少功夫,可孩子就是不改。那是因为 孩子现在的性格已经基本定型了 ,想要再改过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都说教育孩子要趁早 ,孩子在1岁以后就有了自我意识,会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如果这时父母 不给孩子讲道理、立规矩,无疑是在纵容孩子 ,导致孩子越来越任性。
最晚在孩子6岁之前 ,父 母就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灌输一些道理,教给他们规矩,不要纵容孩子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也 不要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父母要 教给孩子基本的礼貌 ,比如在公交车上见到老人要让座,在路上看见有人需要帮助,要尽自己所能施以援助之手等等。
其一、不要溺爱孩子
溺爱往往是导致孩子没规矩、没礼貌的罪魁祸首 。要想孩子懂礼貌、惹人喜爱,家长就不能过分地溺爱孩子, 要让孩子懂得分寸,知道基本的人情世故 ,不能自私,做事不能只考虑自己。
其二、家长要以身作则
其三、要懂得对孩子说“不”
作为家长, 不要一味地满足孩子 ,当孩子提出无理的要求时, 家长要懂得说“不”, 不能说孩子要什么家长都无条件满足,这样只会让孩子品德败坏,不利于孩子的 健康 成长。
其四、奖惩分明
如果孩子表现好,家长可以 适当地给孩子一些奖励 ,如果表现不好,那么家长也要有一些惩罚措施。但 这个惩罚不是让家长打骂孩子 ,而是不满足孩子的某个愿望,比如拿走一个他喜欢的玩具。
【笔者寄语】
给孩子立规矩是一件重要的事,有规矩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惹人喜爱, 没规矩的孩子只会令人退避三舍 。所以,作为父母,要 教给孩子规矩,并且以身作则!
《规矩和爱》|育儿就像打太极,掌握好规矩和爱的平衡才能事半功倍
最近看了王涛博士的《规矩和爱》一书,对我颇有启发。我们中国人向来讲究平衡,讲究和谐之美,就像这幅太极图,阴阳调和,圆融有序。这是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偏好,也蕴含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我们育儿和这张图一般,也要讲究一个平衡,一侧是规则,而另一侧,则是爱。 规矩的本质是敬畏。 爱的本质是包容。 只有敬畏而没有包容的人往往自卑又苛刻,只有包容而没有敬畏的人则难免放浪形骸。若是既没有敬畏又没有包容,便无异于行尸走肉,既不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又不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价值。为什么我们需要规矩? 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常常过份强调规矩却忽视了爱的表达和传递。 到了如今,许多中国家庭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有爱,却没有规矩。 父母只记得要和孩子“做朋友”,却忽视了自己为人父母的引导和教育的职责,一味满足孩子的愿望,对孩子许多不合理的要求,不合适的做法也听之任之。 这样的溺爱,使得孩子对父母、对长辈失去了敬畏之心,也失去了对规矩的敬畏之心,觉得自己才是规则的掌控者,世界就该围绕着自己转。 许多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被老师认为难以管教,在进入社会之后难以适应各种规范,便是因为从小在家中没有形成足够的规则意识。为什么我们需要爱? 爱是我们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爱让我们可以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情绪。 没有爱的规矩只能造成服从,却无法形成认同。 过分讲究规矩却缺乏爱的传递和表达的家庭教育模式刻板严厉,可能会在孩子内心形成较大的创伤。这样的案例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当属明朝的万历皇帝。张居正于他,亦师亦父。这位严师会因为小皇帝将“色勃如也”念作“色背如也”而大发雷霆。而且,小皇帝的母亲也是张先生的粉丝,对从严教子也做得很极致。可怜小皇帝,有如此严师,又未能从母亲处得到足够的慈爱。 这样“严父严母”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万历皇帝,性情极为扭曲莫测。 他曾真心敬爱过他的张先生,却又在张居正死后抄了他的家,甚至差点鞭尸。他曾废寝忘食地工作,却也曾数十年不上朝。 在他的统治下,明朝曾走上繁荣富裕的巅峰,却也是在他的统治下,明朝急转直下,为最后的覆灭埋下伏笔。 这大概是一个孩子在脱离了只有规矩没有爱的高压统治后的叛逆与反抗吧。 这个孩子恰好是个皇帝,所以他有足够大的能量可以给整个国家造成伤害。我们身边的孩子虽不至于此,却也有足够的能量可以给一个家庭带来灭顶之灾。家庭教育中如何做规矩?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我们给孩子做规矩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孩子害怕父母,而是让他们敬畏规矩。 为此,父母自己要先敬畏规矩。 父母要带头遵循规矩,要充分理解规矩存在的原因,这样才能引导孩子理解规矩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将被动的服从转变为主动的认同,让孩子从心底生发出对规矩的敬畏来。 孩子需要明白有一些规则是不会因为他或者其他任何人而发生改变的。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要遵循的法则,若人人都要自由,那结果就是人人都不自由。在做规矩时,一致性非常重要。 若丧失了一致性,要么就是让孩子无所适从,要么就会让孩子有机可趁。如何做到一致性? 一、把重要的规矩写下来,时时提醒自己。 写下规矩这项仪式感十足的活动本身也会强化规矩的权威性。 若孩子有能力,让孩子自己写下规矩张贴起来效果更佳。二、控制自己的情绪,仔细分析孩子的行为,按孩子的动机来决定惩罚。 想象一下,你的孩子在玩遥控车时,打破了餐桌上的一只旧碗,和孩子帮忙擦桌子时,不小心砸了你心爱的古董花瓶,哪件事会让你更生气呢? 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吧,但你若为此大发雷霆,暴打孩子一顿,在孩子眼中,就成了他因为自己做家务的行为挨打,这就和你鼓励孩子参与家务的行为不一致了,下次还如何期望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呢?有时,父母自己在规矩的一致性上做得不错,却会和别的教育者的规矩有所冲突,此时,我们切记不要在孩子面前职责另一方的规矩,这会损害彼此做规矩的权威性。 我们最好就是先走开,等事情过去后,在孩子不在的情况下,和对方心平气和地沟通。有了规矩就必然要有惩罚。 关于立规矩时的惩罚原则,我在为什么孩子似乎学好很难,学坏的一学就会?中说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回去看看。 这里来重点聊聊打孩子。 孩子可以打吗? 王涛博士的意见是可以打,但打孩子一定要注意不能带着愤怒。 打孩子不是为了泄愤,而是为了立规矩。 打孩子之前要先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要和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告诉孩子,我今天为什么打你,不是因为我想打你,而是你破坏了规矩,规矩要打你。 说到这里,有的家长就会问了,我生气的时候才想打孩子呀,不生气了又怎么下得去手呢? 可以先问问自己,是不是一定要用打孩子这个方法作为惩戒,惩罚的方式有很多种,体罚不一定是最有效的。 若是你真的决定了要打,就要打到位。 打都打了,却只如挠痒痒一般,孩子以后就未必把这惩罚当回事了。边哭边打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呀。 还有一些家长,原本可能也没有那么生气,但一旦动手打孩子,打着打着就容易上头,越打越生气。这种家长我建议还是别动手为妙。家庭教育中如何传递爱? 我们为人父母者,往往并不缺乏对孩子的爱,但我们会缺乏表达爱的方式,以至于让孩子感受不到这份爱。 爱的本质的包容,是我们在充分看见孩子的需求,听见孩子的想法的基础上,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情绪。 规矩不能少,但规矩要建立在我们对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共情的基础上。 我们要和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再表达我们的看法。 当我们在和孩子交流时,可以多使用“接纳性语言”,即每一个表达都是以先接纳孩子的情绪为前提,这样的表达不仅可以进入孩子的世界,也能让孩子因为自己被接纳而感受到父母的爱。 比如,“你很失望对不对?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应该怎么解决。”当孩子破坏规矩时,我们选择克制情绪和孩子理性的交流,是爱的表现。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我们能够体谅孩子的能力,按照孩子能够承受的责任给出适当的惩罚,也是对孩子爱的表现。 感受孩子的感受,看见孩子的需求,理解孩子的动机,体谅孩子的能力,接纳孩子的情绪,我们便能充分向孩子传达我们的爱意。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感恩。 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自卑。 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敬畏。 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谦卑和自信。 希望我们的家庭教育,都能达成规矩与爱的平衡。
爱与规矩并行,才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教!怎样给孩子立规矩最管用
爱与规矩并行,才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教!怎样给孩子立规矩最管用?
立规矩时,一定要有明确的数据信号。教育小孩啥事不可以去做,如同大街上的交通信号灯一样!有些孩子有骂脏话、打架、抓人坏习惯,不能随便用手摸电源插座,因此需要大家爸爸妈妈明确的教育小孩这么做是不正确的,也有不良影响。简洁明了,让儿童非常容易遵循。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没那么深入,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弱,因而,太复杂了的规矩会让他执行起来艰难,完成不了。比如说,小孩地板上乱涂乱画,大家可以让孩子和我们一起做家务,提前准备毛巾,清洗干净。
爸爸妈妈制订对应的适合自己的小孩的规定,并灵便掌握分寸的执行这种规定,在孩子成长中相对性错乱和脾气暴躁的时期,慢慢学好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事情什么是不该做的事情,会引导孩子造成更多归属感,也会逐渐教育孩子发展趋势自我控制能力,这都是很好的身心发展。父母要柔和坚持的带着爱他的情意,去执行这种标准,既不是坚定不移的坚定不移的,并不是过多宽容的,不仅多点耐心,还需要有创意会随机应变,更要经常维持幽默风趣。终究TA就是你亲生的。
能够和孩子一起立规矩,融合孩子的建议,父母心里也要了解,对孩子的什么可以做到,什么还没法做到,什么经过不懈奋斗是能够做到的都要好好掌握估量一下,才可以立出对孩子成长最有好处的规定。父母尽量需要注意的是,给小孩立的每一条规定,父母最好是首先要做到,要给孩子做好榜样,榜样是能带给人力量的,何况孩子小很容易受家长的危害。如果家长临时没做到的,就和孩子一起互相制约,一起努力,这样也能迅速见到立规矩效果。
爱与规矩并行
在家庭生活中,也永远不能缺少规矩;爱孩子与立规矩,从来不是单选题。一个家,既要有温暖,也要有规矩。爱孩子与立规矩,二者缺一不可,一个是爱一个是爱的教养。 有句话深得人心:有规矩的自由叫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放肆。孩子在懵懂无知时,没有是非观念,只有喜恶之分。父母如果一味顺从,他便只会觉得理所应当。而只有立好规矩,以一个恰当的方式进行引导教育,孩子才会懂得爱自己、爱家人,进而明白什么事可以做、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这远比孩子在闯完祸之后,再进行生打硬骂管教有效得多。因为孩子本就天生不顾后果地好玩,在心里没有一定的规矩,所以,在他们心里,放肆就是活泼。 一定要知道,孩子犯了错,父母不能帮孩子逃避,而应该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打小就让孩子拥有面对错误的诚实和勇气,这才是立规矩的意义之所在。 立一个好的规矩,绝对不是单方面的强制。规矩也不是强加在某个人身上的要求,而是家里所有人都应该要遵守的原则。 一旦家庭立下了规矩,作为父母也是要遵守的。尤其是在对待孩子的方式上,更加不能随心所欲。一旦答应了孩子就要尽量做到,这不仅仅是关乎威信的事情,更是在孩子心中树立好一个规矩的榜样。 生活中,父母的一举一动,会深深印在孩子心底;家庭环境,最终反映到孩子未来漫长的人生之中。父母陪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才是培养优秀孩子的灵丹妙药。 立规矩,也是修身的开始。有规矩的家庭,方能培养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性,也是本能。但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的孩子,成长的只是身体,而非心智。与其在物质上不断满足孩子,不如在精神上充实孩子。有一个比喻十分形象:“养孩子如同放风筝,既要它飞得高,又要它不能断线。”规矩,就是那条线。孩子可以自己去往广阔的天地,而规矩的意义是让他守得住本心,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 社会 里迷失了方向。 立规矩的目的,不是禁锢、限制,而是教育;不是培养出一个听话的木偶,而是一个人格独立、德行兼优的孩子。一个有规有矩的家庭里,夫妇随和,长幼有序,父子有亲,家风自正。 请记得,爱与规矩并行,才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教。
【教师荐书】规矩和爱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总有一些文字似钟鼓般响彻心灵原野,声音由远及近,婉转悠长;总有一些书籍如时代的缩影,历久弥新,真实深远。 那些美好的书香曾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优美的语言、精彩的画面、绚丽的色彩,还有心灵与灵魂的沟通,思想与智慧的碰撞。【推荐书】 《规矩和爱》编者著:王涛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别以为你生了孩子就是父母,生孩子只能说明你有生育能力”,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先生在《规矩和爱》一书中的话让人警醒。为人父母,应该先学习如何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为人父母是这个世界上从业人数最多的岗位,它不仅重要,而且专业要求也非常高,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在上岗前,连最基本的培训都无法得到。经常有人说要“学做父母”,那么从哪里学呢?大多数人教育孩子都是通过自己小时候经历的家教模式,受自己的父母如何教育我们的影响,甚至对很多人来说父母如何教育我们是唯一的父母课堂。这种经验性的教育,真的能够复制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吗?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考经验来完成的事情。《规矩与爱》的第一章可以帮助父母们树立正确的观念。 规矩和爱是教育孩子不可分割的两方面: 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感恩。 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自卑。 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敬畏。 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谦卑和自信。 教育孩子需要有爱,但是更需要有规矩。给孩子做规矩的时候父母势必会感到有些为难,但是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不坚持,那孩子的成长就会遭受更大的损失。做规矩对父母的考验往往大于对孩子的考验。《规矩和爱》这本书非常适合小学生的父母来阅读,“人之初,规矩始”,做规矩越早越好。【经典摘录】 孩子的教育是不可逆转的,父母这个重要的岗位也是别人不可替代的。孩子和父母(特别是母亲)的连接是独特的,也是天然的。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刚出生的婴儿就能从视觉和听觉上把自己的母亲从别的女性中识别出来。反之亦然,母亲也能很准确地识别自己孩子的哭声。随着孩子的长大,这样的连接更加密切。孩子和父母的依恋是一切社会学习的基础。所以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一辈子最重要的老师。 做规矩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对规矩的敬畏之心,做规矩自然就是一件认真而神圣的事情。很多父母做规矩的失败是因为随便。这种不认真的态度不仅不能让孩子对规矩心存敬畏,相反,孩子会因为你对规矩的随意而产生对你、对规矩的藐视。父母这样做规矩都是对自己神职的一种亵渎。 为了避免做规矩的随便,为人父母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营造父母的权威。其次在做规矩时,在心理和操作细节上都认真做好准备。最后要让孩子承担行为的 后果。 ——《规则和爱》
规矩与爱的统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规矩与爱的统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规矩一
粗野,粗鲁的行为不能有,帮助孩子明辨是非,调整情绪,学会自我反思。
规矩二: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随便拿,帮助孩子建立自己与他人的界限,正确区分他人的和自己的。
规矩三:
不可以随意打扰别人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
规矩四:
做错事要道歉,让孩子学会礼貌待人,诚实面对,主动承认错误。
规则和爱
《规矩和爱》中有一段话: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感恩; 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自卑; 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敬畏; 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谦卑和自信。只有爱,而没有规矩的家庭,养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懂事的孩子背后,站着的都是能管事的父母。之前在网上,看到了一则“熊孩子”撒泼的视频。 一个小姑娘,想买自己喜欢的芭比娃娃,躺在商场的地上,大哭大闹。 而爸爸在一旁,没有妥协,也没有上前安慰,而是静静看着女儿。 女儿闹了三个小时,他就在旁看了三个小时。 一直到最后,他都没有松口。这位爸爸,看似狠心的背后,其实是在给孩子树立一个原则。当孩子提出一些无理要求时,有原则的父母绝不会因为孩子撒泼打闹而退步。想起卢梭的一段话: “你了解什么办法可以让你的孩子痛苦吗?那就是,让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越多,迟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这种意料不到的拒绝,对他的伤害,远远大过他不曾得到过满足的伤害。”与其一味地满足孩子,不如及时制定好规矩,让爱与规矩并行,才是一个家庭最好的教育。 孩子就如同父母手上的风筝,规矩就是风筝的线。想要孩子飞得高,却又不迷失方向,父母就要始终牢牢拿好那条线。有了规矩这条线,当孩子长大后飞向自己的广阔天地时,才能抵住诱惑,守住本心,在繁杂的社会里,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为何父母对孩子的爱,可以不讲条件,但一定要讲规矩
我们常常听到家长们的抱怨孩子的各种不听话,不遵守规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说孩子不做家务、 不写作业、做事总拖拖拉拉。
为此,家长和孩子总是三天两头就闹一次,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家长很少能同孩子达成一致,去鞭策孩子好好学习,或者主动为家庭承担责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等等。
妈妈的爱,不讲条件,但要讲规矩!
我们常常说要无条件接纳孩子,事实却往往只接纳孩子优点。我们常常说要给孩子定规矩,事实却往往变得没有原则地迁就。在爱与规矩之间,我们需要更好地平衡,给孩子无条件但有规矩的爱。
如何→育儿
如果孩子希望做他想做的事, 那他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
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如何给孩子定规矩就尤为重要!而约法三章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父母们可以尝试一下,
有些人可能开始为难了
孩子小
怎么和他“约法三章”呢?
“约法三章” 即:根据 孩子 的 表现, 给予 相应 的 后果—— 表现 好 就 奖励, 做 错事 就 惩罚。
“ 收买” 孩子?
当然不是!
“贿赂” 与“ 奖励”, 二者 有着 本质 区别。
贿赂, 是给予某人某物, 引诱他做出不当行为。
例如, 受贿后, 就 某个问题站在某种立场;甚至是“ 开后门” 等等。
显而易见, 这是不正确的, 因为 受贿者实际是在出卖他们 原则, 做着不该做的事。
奖励是一个人付出时间和努力,完成了一个恰当、 必需的任务后, 获得一种积极后果。例如, 能力强的 学生被 嘉奖, 获得证书。
奖励表示了一种欣赏, 它能让人心情愉悦, 拥有成就感。
针对“ 约法三章”的实施
NO.1
爸爸妈妈是唯一的负责监管人。
NO.2
不要让任何人介入你正实施的计划中。及时和孩子沟通协调。
NO.3
父母要说到做到,不可对孩子食言。
释义: 需要注意的是,制定契约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在大原则之下,允许孩子做一些想做的事情,让孩子认可“我的人生我做主”,而非越俎代庖。
计划如军令,计划一出,必须按章办事,每天考核评估:做到了多少?问题何在?如何改进?要奖惩结合,赏罚分明。每达到一个小目标家长就应给予相应奖励,能激励孩子坚定不移地执行契约。
确实完成不了的,要加以适当调整。
约法三章不仅是约束孩子的行为,也是在不断优化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所以,家长朋友们,千万别觉得这只是让孩子乖乖听话的工具!
更多文章:
女子凌晨在大雁塔景区拍裸体写真(大雁塔景区门票价格是多少大雁塔景区自由行攻略)
2024年3月15日 02:40
新闻写作技巧(写新闻要注意哪些技巧 写新闻稿时需要注意哪些技巧)
2024年7月23日 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