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不毁乡校(子产不毁乡校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
- 子产不毁乡校什么意思
- 子产不毁乡校的含义
- 子产为什么 不毁乡校
- 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原文及翻译赏析
- 子产不毁乡校
- 子产不毁乡校是什么意思
- 文言文子产不毁乡校原文及翻译
- 子产不毁乡校的翻译
- 子产不毁乡校(文言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
- 子产不毁乡校原文及翻译
子产不毁乡校什么意思
乡校是乡人聚会议政的地方,所以论的结果未必对统治者有利,甚至是反对统治者的(类似于现在在网上讨论国家大事,议论政府做得怎么样),一个郑国的大夫说要把乡校毁了(相当于把他给和谐了),别让乡校发出不和谐的声音。子产就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ps:古代很多的东西都没有传承下来啊……
子产不毁乡校的含义
含义 郑国“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就是古代公共关系思想的极好表现。公共关系的目标是在组织与社会之间形成沟通,参与组织决策,争取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子产就很好的处理了这方面的问题,他力图消除国家与平民百姓之间的隔阂,努力为大家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能让大家更轻松的发表意见和心声,这样才能是统治者更好的争取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才能赢得民心,很好的明白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启示 “子产不毁乡校”很好的阐明了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萌发出来的早期公共关系,让我们很好的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更好的理解了公共关系及其发展情况。
子产为什么 不毁乡校
子产不毁乡校子产不毁乡校,作品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故事包涵着典型的公共关系思想。对于乡人聚会议政的乡校,然明主张毁掉,子产不同意,他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子产把乡校作为获取群众议论政事的反馈信息的场所,而且注意根据来自公众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行为。子产执政后,重视听取百姓的议论,还把刑书铸在鼎上公告于世,努力疏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颇得百姓的爱戴,从而使郑国强盛起来。
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原文及翻译赏析
子产不毁乡校颂原文: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此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于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子产不毁乡校颂翻译及注释
翻译 我崇敬的古人,第一个就是郑国的子产。(他开始执政的时候),用礼制治理国家,大家还不理他那一套。来到辩论的场所--乡校,众人议论纷纷。有人对子产说:「毁掉乡校议论就停止了。」子产说:「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可以把它变成好事。哪能说是议论多了呢?也就是各抒己见嘛。对的,我们就采纳;不对的(或者可能把事情搞坏的),我们就防止;是好是坏,我们就观察一下嘛!河流不能堵塞,言论不能阻止。堵塞言路,主上蒙蔽,国家就要衰败了!」 乡校没有毁掉,而郑国得以治理好。周初兴盛,(是因为)奉养老成有德之人,听取他们的意见;(周厉王)衰败,是派人监视有意见的人的结果。成功失败的事例,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这子产啊,执政的方式(难得)。只因为难得,才治理一个郑国。真的都用子产执政的方式,帮助天下的君王,(天下就能)政通景明,达到无限。哎!天下没有治理好,(是因为)只有君王没有贤臣啊。谁能继承子产之风?(谁又具有子产之才)?我思慕古人。
注释 1、伊,句首语气词。侨,子产的名。2、礼,指治国的礼法纲纪。3、嚣嚣(xiāo xiāo),喧哗的声音。侨,教,嚣,押韵。4、这是「亦各言其志」的意思。《论语·先进》:「亦各言其志也已矣。」5、维,语气词。否(pǐ),恶。6、弭(mǐ),止。7、理,治,指平治。止,美,志,避,视,弭,矣,理,押韵。8、养老乞言,周朝兴盛的时候,曾奉养一些年老而有声望的人,让他们提意见,帮助把国家治理好。《诗经·大雅·行苇》序:「行苇,忠厚也。周家忠厚,仁及草木,故能内睦九族,外尊事黄耇(gǒu,黄耇,老人之称),养老乞言,以成其福禄焉。」9、谤者,指批评国政的人。《国语·周语》载:周厉王暴虐无道,国人批评他,他派卫巫监视批评他的人。最后国人忍无可忍,把他放逐出国。10、是,指示代词,这个。11、式,法式,榜样。12、维,通「惟」。这两句是说只因子产没有遇到圣君,他的教化就只限于一个郑国。化,教化。13、于虖,同「呜呼」。14、四海(天下)之所以治不好,是因为只有君,没有臣(指称职的人臣)。15、《左传·襄公三十年》载:子产从政三年,舆(众)人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子产不毁乡校颂鉴赏
子产不毁乡校和周厉王监谤的故事,人们都不陌生。但韩愈却在他的《子产不毁乡校颂》中把二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这就使人感到很有新意,而且能够从中得到深刻的历史教训。
春秋时,「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当时执政的是子产,他以礼法纲纪治国,进行了一些大胆改革。这就招致一些人的不满,批评,甚至攻击。有人建议毁乡校,子产坚决反对。他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同导),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子产对别人的批评采取的这种态度,是完全正确的,用现在的观点来分析,也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的。两千多年前的子产能够有这样的气度和认识,是十分难能的。孔子对子产的作法也十分赞赏。据《左传》记载:「仲尼闻是语(指上述子产的话)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孔子把仁当作祟高的政治、伦理道德的标准,从不轻易以仁许人,现在居然据此即称子产为仁。这说明孔子认为这种作法就是仁的一种表现,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作法和孔子的中庸学说是一致的。孔子的所谓中庸,并不是要人们对人处事不分是非,模棱两可。对于那种巧言令色的佞人、乡愿,孔子是非常鄙视的。孔子的所谓中庸,就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之行也,度于礼,……事执其中。」(《左传·哀公十一年》)中庸学说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的两端,互相矛盾,又互相联结,应取长补短,以得其中,否则就会「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要避免事物的任何一端超过了界限(用现代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度」),就要求使两端(即矛盾的双方)都能及时暴露出来,使人们及时了解,采取措施,否则就会使问题堆积起来,变得积重难返,甚或酿成大祸。子产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否则「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同导),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这些话正是这个意思。
正确的认识方法,导致了良好的效果。当子产执政头一年,有的人对他整顿田地疆界和沟洫等改革措施不理解,不满意,就怨恨他,叫喊「孰杀子产,吾其与之!」正如韩愈在诗中所说的「众口嚣嚣」,仇视到了极点。但子产既不因为这些人的不满而停止自己的改革措施,也不对不满的人采取镇压(毁乡校)的办法。而是如韩愈所说的那样,「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结果,子产执政三年之后,舆(众)人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郑人从实践中认识到子产的正确,对子产的态度也从仇恨变成爱戴,起了根本的变化。正因为如此,韩愈在诗中称颂「维是子产,执政之式(榜样)。」这样的颂词,子产是当之无愧的。
韩愈在诗中,也举了反面的例,就是《国语·周语》中著名的周厉王使卫巫监谤的故事。周厉王暴虐无道,国人批评他,他不但不改,反而派卫巫监谤,加以镇压。大臣召公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建议他多方设法听取各种意见,然后斟酌采行。但是,厉「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可能是由于吸取了周厉王失败的教训,子产才能悟出乡校不可毁的道理(前面引述的子产的一些话和召公的话很相似)。
经过这样的对比,韩愈在诗中说:「成败之迹,昭然可现。」他通过两个历史故事,两种方法带来两种结果,说明管理国家应该采取甚么方法。当然,韩愈只是从巩固封建制度的立场出发的,但从认识论角度看,却有普遍的意义。
韩愈最后为子产的善政「化只一国」(他的教化只限于一个郑国),而大发感慨。」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韩愈以为天下之所以得不到正确的治理,就在于没有称职的良臣。因此,他对子产特别怀念。其实,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像子产这样的良臣,是很难被重用的,纵使一时能执掌权柄,实施改革,也免不了要遭到保守势力的攻击,一旦失势或死亡,其改革的善政便又复归失败,即所谓政以人举,也必以人亡是也。
历史的经验证明,健全的政治,不能只靠个别的圣君贤相,而要靠健全的政治法律制度,以保证人民群众可以批评议论执政者及其作为,社会上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也都能及时反映出来,以便使人们通过实践、试验和比较,认识真理。否则就会如韩愈在诗中所说的「下塞上聋,邦其倾矣!」同时,制度还要保证使那些思想品质好、有才干的人材能不断地被选 *** ,担任重要的职务,使他们能大展宏图。
子产不毁乡校颂赏析
这篇文章的体式是颂。颂是古代文章的一种体裁,但就其四言体式来说,实处于诗文之间,它往往与赞体同称为「颂赞」。刘勰说:「原夫颂惟典雅,辞必清铄。敷写似赋,而不入华侈之区。敬慎如铭,而异乎规戒之域。揄扬以发藻,汪洋以树义。唯纤曲巧致,与情而变。其大体所底,如斯而已。」(《文心雕龙·颂赞》)刘勰指出颂的铺写如赋,但不华丽;敬慎如铭,但又不是纯然规戒。而词藻与义理,仍需具备,行文具有「巧致」,随所欲抒的情感而变。
刘勰所说,是 南北朝 时代对颂的正体的认识。在一代文豪韩愈手中,也需要遵循这个文体的轨范。但此文对我们来说,重点所在,在其意而不在其形。
韩愈此文所颂的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子产。子产是历史上有名的贤臣,对郑国折冲于晋楚两大国之间却仍保持中等强国的地位,具有莫大的功勋。其政治行为中有一则「不毁乡校」,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初步的民主观念的经典范例。
乡校是郑国人私议政事之所,郑国的然明觉得乡校非议国家大政,应予取缔。子产反对,说:「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这段话的意思非常明白,子产作为一个明智的政治家,知道舆论疏导的道理,并有意识地将乡校议政作为改善行政的参考,这在封建时代的政治家中,是非常难得的胸怀。难怪孔子听到此事后,会说:「有人说子产不仁,我不相信这种说法。」
而韩愈此颂的第一段,就是对子产事迹的概括,纯用四言体式,简单介绍了子产对乡校的看法及其不毁乡校的影响,「郑国以理」,即郑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的意思。这是符合颂体「敷写似赋」的基本要求的。
下段则引证西周史事,来说明此理。西周之兴,国家将老人供养起来,请他们发表对国事的意见,求言于老者,也是借助于老成者的人生和政治经验的做法。可到了西周的衰世,周厉王为政暴虐,使巫为监者,监视国人的谤言,国人道路以目。而周厉王终于被国人流放,西周也走向了自己的灭亡。成败史迹,岂不昭然具在,令人心悖?可以说,「敬慎如铭」,于此亦可见到。
末段则颂扬子产,完成文体的基本要求。大抵颂扬子产为执政者的模范,只是他没得到天子的赏识,而只能将教化施布于郑国一隅。如果以此道为天子之相,则国家的舆情上通下达,无所不至。天下所以不治,是因为只有好的君主而没有子产那样的臣子。谁是子产在当代的继承者呢?我只有悠悠地思念著古人!
此颂三层意思,先为概述子产史事,继而引证古史,次而颂扬子产。然而,写子产,也是在写韩愈心目中的贤相。韩愈身处 唐朝 的中世,正处在由盛至衰的转折点,万户衣冠拜冕旒的黄金时代早已逝去,而西风凋碧树的晚唐时代即将来临,一个有着巨大的社会责任感的封建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十字路口,又该会有多么悲凉的沧桑之感。在韩愈理想的封建政治关系中,贤相应如子产一般,疏瀹天下的民情,使下情上达,使为政有利于民生,如此则天下可治。也许在对贤相的期许中,韩愈心目中还有元和时的宰相裴度的影子吧?然而,在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下,韩愈的理想注定了是空想而已。韩愈也只能「我思古人」,发抒其无限怅惘之意了。
诗词作品: 子产不毁乡校颂 诗词作者:【 唐代 】 韩愈 诗词归类: 【历史】、【故事】、【寓理】
子产不毁乡校
春秋时期,郑国是一个内乱频生的国家,内忧外患很多。后来,子产当了上卿,他决定行德政。首先对郑国进行了整顿,使郑国的都市和乡村,有一定的规章,上下尊卑各有不同的等级服饰,田有沟洫,庐井有伍,奖励亲近忠诚勤谨的大夫,惩处骄奢淫佚的大臣。 大夫丰卷想要祭祖,请求打猎,以获取祭品。这个请求,遭到了子产的拒绝,因为当时只有国君,才能用新鲜的猎兽祭祖,其他人只能用一般的祭品。为此,丰卷大怒,召集了自己家族的兵卒,准备进攻、杀子产。这时,子皮适时的驱逐了丰卷。丰卷出逃以后,子产并不落井下石,却向郑简公请求,保留了丰卷的田宅。三年以后,丰卷回国,子产又把他的田宅,还给了他。子产不计个人恩怨,能够大度宽仁。人心大慰,大敬。 由于子产严格遵守礼制治理郑国,在他执政之初,曾经受到国人的反对和抵制,但是后来,却受到了国人的普遍支持。在子产当政到了第三年,人们歌诵说:“我有子弟,子产教诲他们;我有田地,子产增加它的产量。子产如果死了,有谁能继承他的事业?” 从前,郑国人在乡校里聚会,议论执政的得失,有人建议:毁掉乡校。在春秋以前,乡校不仅是国人受教育的地方,而且也是国人议论国家政事得失的地方。郑人游于乡校,实际是上古时期的遗风。因此,子产拒绝了毁乡校的建议。 他说:“人们早晚劳作完毕以后,到乡校里聚会游玩,议论执政的得失,他们认为是好的事情,我就推行;他们所厌恶的,我就改正。这些人,正是我的老师,我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应当用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从来没听说,用作威作福,可以制止怨恨。虽然用权势,可以制止人们的议论,但是,这就象用堤防去堵截洪水一样,只会增加祸患,一旦洪水冲破了堤防,就要伤害更多的人,那时,我们就无法挽救了。不如把河堤,掘开一个小口子,慢慢地疏导洪水。最好是让执政者,听到人们的议论,把议论当作良药!”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是一个千古不易的真理,子产相郑,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就在于他懂得这个道理。并且,他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 郑国的国相子产逝世后,郑国的百姓都哭泣,悲悼他如同悲悼自己的亲人。孔子经过郑国时,与子产亲如兄弟。后来听到子产死了,孔子悲哭道:“子产的仁爱,真是古代的遗风啊!” (事据《史记》等) 关联阅读: 读《子产不毁乡校》有感——“德政”
子产不毁乡校是什么意思
是《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的一段故事。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子产,姬姓,公孙氏,名侨,子产是字。郑国贵族。他是《春秋》中最光芒万丈的政治家之一。乡校是古代一种比较基层的学校。据我所知,由于文献对周代学校制度的记载有些混乱,它到底是什么位置的学校还有一些争议。“执政”是执政者的意思。然明也是郑国的著名贵族政治家,他嫌乡校臧否执政,有意废之。子产则提出这里是一个反映普通贵族的意见,观察社会矛盾的渠道,不可以废除。然明最后听从了子产的意见。这个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古有言论自由的铁证,但其实无论乡校是什么地位的学校,都是为贵族开办的,议论者应该也都是贵族,乡校只是调和统治者内部矛盾的一个工具而已。最近这条很热,很多人认为打击网络谣言是压制言论自由。但是,执法首先要考虑的是程序正义而非实体正义(由于价值观的不同,不同人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实体正义评判,而价值观是不可被证伪的,所以不可能证明任意一个人的价值观是错误的!),如果有人犯法,为什么不应该做到有法必依呢?如果某条法律可以不被执行,那么缘以为例的话,另外任意一条法律为什么不可以不被执行?法治就是不应该考虑你自己看此人是否顺眼的。况且,考虑到我眼见某些人制造的谣言的数量,我并不觉得某些人值得被看起来顺眼。当然,显而易见且众所周知的是,只靠法律能治理好谣言,比靠手榴弹轰下轰炸机不现实多了。
文言文子产不毁乡校原文及翻译
1、原文: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⑾: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2、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废除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过尽力做善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靠摆威风来堵塞怨恨。难道不能很快地制止?但是(这防怨)就像堵塞河水溃决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疏通河道,不如我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子产不毁乡校的翻译
原文 郑人游于乡校⑴,以议执政⑵。然明谓子产曰⑶:“毁乡校,何如⑷?”子产曰;“何为⑸?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⑹,以议执政之善否⑺。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⑻,不闻作威以防怨⑼。岂不遽止⑽?然犹防川⑾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⑿,不如吾闻而药之也⒀。”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⒁。小人实不才⒂。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⒃?” 仲尼闻是语也,曰⒄:“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掌握政权的人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能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子产不毁乡校(文言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
文言句式: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判断句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子产不毁乡校》状语后置 毁乡校,何如?《子产不毁乡校》宾语前置 子产曰;何为?《子产不毁乡校》宾语前置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子产不毁乡校》判断句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执政,动作名,执政的人 我闻忠善以损怨 忠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尽力做善事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药: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药 通假字: 不如小决使道 道通“导”,疏导,引导
子产不毁乡校原文及翻译
子产不毁乡校原文及翻译原文: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②.然明谓子产曰③:“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④,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⑤,不闻作威以防怨(6).岂不遽止(7)?然犹防川(8):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9),不如吾闻而药之也(10).”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11).小人实不才(12).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13)?”仲尼闻是语也,曰(14):“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译文郑国的人们常在乡校里来往,来议论执政的人.然明告诉子产说:“把乡校关闭了,您看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关闭?人们早晚劳动之余到这里交游,来议论执政的好还是不好.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去实行;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啊!为什么关闭它呢?我听说实心为善以便减少怨恨,没有听说施用权势(指用惩罚手段)来堵住怨恨的.难道还不赶快停止(毁乡校的念头)?这样做就如同防川:大的决口所造成的灾害,伤人一定很多,我没法挽救;不如开个小口来疏导它,(对人们的议论)不如听到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苦口良药.”然明说:“我从今以后相信您的确能把国家治理好.我原来的想法实在愚蠢.如果真的照这样做下去,那郑国确实要依靠您,岂能只靠我们几个做官的呢?”孔子听到这番话,说:“由此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爱,我是不相信的.”
更多文章:
夜の曲的日文歌词,中文歌词及日文发音?歌剧魅影里最有名的一段叫什么
2024年7月7日 07:00
班主任工作计划2022(2022春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通用))
2024年7月2日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