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康社会?小康是什么
本文目录
- 什么是小康社会
- 小康是什么
- 什么才算小康社会
- 小康社会指的是什么
- 什么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标准是什么
- 小康社会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小康小康的标准是什么
- 小康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
- 什么叫小康社会
- 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什么是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是从贫穷落后迈向现代化的一个过渡时期,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地位。那么什么是小康社会呢? 1、 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 2、 十六大报告中,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 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转型后,正式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型。建设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战略之一。 4、 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了小康社会概念。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这个新概念的提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以上就是给各位带来的关于什么是小康社会的全部内容了。
小康是什么
小康是指为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一种生活状态。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仅指要解决温饱问题,还要求经济更发展,民主更健全,科教更进步,文化更繁荣,社会更和谐,人民生活更殷实。
小康社会的标准: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
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
4、恩格尔系数低于百分之40。
5、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6、城镇化率达到百分之50。
7、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百分之20。
8、大学入学率百分之20。
9、每千人医生数2.8人。
1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百分之95以上。
什么才算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达到了相对富裕的程度,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社会安定和谐,基本民生得到了保障,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在一个小康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人均收入和GDP增长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社会财富分配逐渐合理,基本公共服务得到了提升,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精神追求得到了提高。除此之外,小康社会的发展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全得到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护;其次,环境保护得到重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质量得到提高;再次,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得到推进,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得到提升;最后,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提高,公民素质得到提升,社会风气逐渐好转。总之,小康社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达到了相对富裕的程度,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的时期。只有在政治稳定、社会安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文化素质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小康社会指的是什么
小康社会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的社会状态。它包括了生活物质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协调等各方面的进步。 首先,小康社会是一个相对稳定和和谐的社会状态。具有小康生活的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较好的满足,社会保障体系得到了完善,社会分配公平程度得到了提高,这些因素都可以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性。 其次,小康社会也是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状态。小康生活不仅仅是指温饱问题,更包括了文化素质和精神追求等因素。有了小康生活,人们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自己的爱好,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社区文化和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得到了完善,这些也为文化进步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最后,小康社会状态应该是一个可持续的社会状态。小康社会不应该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繁荣,而应该是一个由深度发展构成的可持续性发展状态。政府应该逐步地改善全社会的制度安排,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规范政务,通过社会调控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什么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标准是什么
一、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
十六大报告中,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特别将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转型后,正式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型。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战略之一。
二、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
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
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9、恩格尔系数50%;
10、成人识字率85%;
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
12、婴儿死亡率3.1%;
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
14、电视机普及率100%;
15、森林覆盖率15%;
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小康社会是什么意思
小康社会是指社会全面小康,人民生活幸福的现代化社会。它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实现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宏伟目标,意味着全体人民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摆脱贫困和困难,享受幸福美好的生活。小康社会不是简单的经济发展,而是包含了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公平正义等多方面内容。其发展重点不仅是经济增长,更要解决民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医疗保障、教育、住房、养老等基本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在实现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真正做到“共建共享、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开放包容、安全稳定”。意味着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理念,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并提高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只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小康社会。
什么是小康小康的标准是什么
小康,是一个国家经济状况达到中等水平的一种标准。其标准主要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社会保障、科技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等几个方面组成。小康社会标准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标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是: 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3.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4. 恩格尔系数低于40%。
5.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6. 城镇化率达到50%。
7. 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8. 大学入学率20%。
9. 每千人医生数2.8人。
10.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是: 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 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 3.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1万元。 4. 恩格尔系数低于30%。 5.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平方米。 6. 城镇化率达到60%。 7. 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达40%。 8. 大学入学率达30%。 9. 每千人医生数4人。 10.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95%以上。
小康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
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
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
在经济发展方面,小康社会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小康社会注重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在政治方面,小康社会注重民主法治建设,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在文化方面,小康社会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民文化素质,促进文化多样性。
在社会方面,小康社会注重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关注弱势群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小康社会注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总之,小康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推进的社会,它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幸福感的社会。
什么叫小康社会
小康战略目标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小康社会”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战略目标:
“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既包括了经济发展的目标,也包括了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还包括了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目标。
其中,经济发展是居于首位的奋斗目标,不仅包括经济总量,更包含经济发展的质量,尤其是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政治建设方面,要不断扩大人民民主,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显著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增强文化软实力。
在社会建设方面,要总体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尤为重要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的目标。
这集中地表现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相当幅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升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一,十七大提出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说,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二,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 一是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目标,1)强调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强调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3)强调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4)强调与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是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化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个基本标准 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从十个方面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标志。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预计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过去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3.5倍,其中近10年增长1.6倍,到2000年为2253元。可以预计,今后2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可能增长3.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210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近10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正处于新的升级过程中。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预计到201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近10年每人年均增加0.5平方米,2000年达到19平方米。预计2020年可以超过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我国近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00年为36.2%。今后20年,我国将坚持城镇化战略,工业化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每年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6%。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到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约为4.2%左右,其中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9.7%。这几年,计算机普及率呈现加快提高的趋势,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20%的目标。 八是大学入学率20%。目前,我国大学入学率为11%。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力度的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我国大学入学率到2005年可以达到15%,到2020年有可能超过20%,达到25%。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到2000年,我国达到每千人为2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预计每千人超过3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2001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71.6%,预计到2010年就可以达到小康水平的95%。 根据这一指标,有人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与现实情况进行了比较,目前差距较大的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普及率(79.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1.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7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1%)、大学入学率(45.0%)和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7%),而其他一些指标差距都不算大。
更多文章:
中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是什么?中学生文学社团建设的意义何在
2024年4月30日 19:10
羽毛球竞赛规则(羽毛球竞赛规则(规定比赛规则和裁判员的职责))
2024年4月28日 09:10
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八百标兵奔北坡”的全文是什么
2024年4月11日 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