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案(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例5篇)

2024-04-21 05:30:32 :24

涉江采芙蓉教案(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例5篇)

本文目录

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例5篇

1.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句知识。

  2、朗读文本,领悟文本语言的声韵美和意蕴美。

  3、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形成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落,正确分析作者因事而发的感慨。

  2、结合自己对自然、宇宙、生命的理解,比较古今杰出人物的生命价值观来客观、公允地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

  教法设计:质疑讨论,拓展评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激趣,进入文本。

  出示《兰亭集序》书法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王羲之)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义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

  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二、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诵读体悟。

  师导:“三分诗,七分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的方法。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以下两个问题:标注字音,划分节奏。把握作者情感发展的脉落,从文中找出表达情感的词,填入题目的空格内并评价。

  :兰亭集会,赏景畅饮,信可()矣;聚后思索,面对生死,岂不()哉;联系古今,思接千载,亦可()夫。

  2、处理疑难字词。

  ①、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会()稽悟()言形骸()世殊()

  ②、判断下列红色字含义的正误。

  茂林修竹(长)

  况修短随化(修身)

  丝竹管弦之盛(繁多)

  俯察品类之盛(繁盛)

  所以游目骋怀(……的原因)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用来)

  ③、翻译下列句子。(供参考,具体随学生提问而定。)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活动安排:学生以组互问互答,解决不了的老师给以点拨,给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去分析。

2.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过程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一)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师)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生)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师)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师)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生)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生)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师)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生)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生)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三)总结: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四)本文的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3.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

  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抒情主人公“那人”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

  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南宋词人辛弃疾有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被人传诵。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有人说,那是辛弃疾在寻找他的伊人,也就是文章中的“那人”;也有人说,“那人”就是辛弃疾自己;还有人说,“那人”不是指人而是指作者心中的理想,众说纷纭。今天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词,看作者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二、简介背景:辛弃疾一生仕途坎坷,最后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因此,字里行间有种高洁的气质,但是也有孤独寂寞的显露。

  三、初读体会

  1.自由朗读文章(结合文章注释提问,元夕之夜你在做什么,见到什么场景,那这首词又写了怎样的场景)

  2.个别朗诵(正音)

  3.再读词文,分组讨论上下片内容。

4.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听“曲”(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XX》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一、导入: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在古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像“杨柳”这样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们。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

  二、介绍作者,明确目标

  1、林庚: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的“盛唐气象”。

  2、学习目标:学习诗歌的暗示性艺术特征,辨析诗歌精微的语言。

  三、学生速读课文(5分钟),理请文章的结构脉络。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一)请同学阅读1—3段,思考: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

  明确:“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二)阅读4――6段,结合1、2、3段,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1、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些诗句中的“树”和“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想到什么季节?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春季、夏季。

  2、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这些诗句中的“木叶”和“落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想到什么季节?

  明确:萧瑟、凄凉。秋季。

  3、在此基础上,我们比较一下“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两句诗。看看诗中的“木”和“树”有什么不同。

  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树”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和单纯。

  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秋天到了,树叶落了。

  小结:这就是“木”在古诗中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单纯、开阔的秋的特点。

  4、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给人以“落叶”的暗示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让我们比较以下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小结:“木“的艺术特征是: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单纯、开阔的秋的特点;微黄干燥单纯,带来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而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密密层层的浓阴,褐绿色的树皮,充满生机、活力。

  7、学生齐读第七段,品味“木叶”与“树叶”、“木”与“树”的区别。并思考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在艺术语言中。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可提示:文章第5节前3句)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2、诗歌语言有暗示性,其实不少东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红色代表热情、绿色代表生命、鸽子代表和平、白色代表纯洁,引导学生联想。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梅花绝句》。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

  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

  明确:是采摘芙蓉。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二)再读,讨论交流(请学生个别朗读,之后小组讨论作答,教师明确)

  1、三、四句一问一答,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黯然销魂作铺垫。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对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3、你认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男子还是女子?

  提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三)精读,合作探究(教师指点精读个别诗句,学生讨论交流作答)

  诗歌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2、白描手法3、对写手法

  (四)速背训练(教师指导方法,学生自由背诵几分钟,教师抽查)

  《涉江采芙蓉》

  涉江,兰泽。采之?所思。

  还顾,长路。同心,忧伤。

  【拓展延伸】

  课堂练笔:扩写诗句

  请同学们选取《涉江采芙蓉》中自己最喜欢的两句诗歌,扩写成一幅100字左右的语段。

  要求:(1)可加小标题,要突出心理描写。(2)先阐明诗意,再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3)要体现出情景交融的特点。(4)要体现自己对诗句的个性化解读。

  示例:“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扩写。

  夏秋之交,故乡江南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身处异地的我,设想我的爱人在风和日丽中,正荡着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加入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这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一大乐事呀!采莲之际,她们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回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挚意。在湖岸泽畔,还生长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被采莲的女子们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简直令人心醉!倾耳细听,我仿佛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她们阵阵银铃般的欢笑声!

  【课后作业】

  1、对比阅读: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①奇树:美树。②华:同“花”。③滋:繁盛。④荣:即上句的华。⑤贵:一作“贡”,献的意思。

  思考:诗歌主要通过什么意象来抒情的?主人公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涉江采芙蓉》是否有相同之处?

  2、请完成《赢在课堂》的相关习题。

  附:板书设计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一、作者与背景

  1、作者:汉代无名作家

  2、《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南朝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3、作品的主要风格:用浅近凝练,自然和谐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

  二、思想内容赏析

  1、全篇的抒情线索:“思”。

  2、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表现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

  3、诗句的扩写。

  三、艺术特色分析

  1、借景抒情2、白描手法3、对写的手法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学的名篇,本课教学难点在于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仅供参考!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1、 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 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一课时

  

  一、 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 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 诗歌鉴赏品味

  1、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 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涉江采芙蓉》原文

  涉江采芙蓉

  朝代:两汉

  作者:佚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译文及注释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注释

  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wèi):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还顾:回顾,回头看。

  6.旧乡:故乡。

  7.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8.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涉江采芙蓉》赏析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人们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遗送给远方的人。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 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是十分愁苦的。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读到这结句时,或许能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

  《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 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 教学 方法 】导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 文化 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

  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

  涉江采芙蓉

  ?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

  明确:是采摘芙蓉。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二)再读,讨论交流(请学生个别朗读,之后小组讨论作答,教师明确)

  1、三、四句一问一答,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黯然销魂作铺垫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对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3、你认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男子还是女子?

  ?提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三)精读,合作探究(教师指点精读个别诗句,学生讨论交流作答)

  诗歌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二

  教学目标: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 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 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远离故土的游子是孤寂的,爱人远在天涯难以相守的人是痛苦忧伤的。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人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来到东汉末年,跟随《涉江采芙蓉》中的主人公,一同去感受这种质朴真挚的情感。(板书标题)

  二、教师点明本节课教学目标

  三、文学常识积累(学生介绍)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古诗十九首》惯常以诗的第一句为题。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有“千古五言之祖”之誉。

  它是我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怨而不怒”,是我国感伤主义文学最早和最集中的体现。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四、诵读感知,步入文本。(教师范读)

  1、目的:第一遍诵读,初步感知内容,疏通文意。

  2、要求:师生快速配合,完成本诗文意的串译整理。

  交流结果展示——学生展示,教师补正。

  译文:(我)坐船来到湖上采摘荷花,胡岸边有数不清的兰蕙芳草。

  采来的荷花要送给谁呢?送给我思念的远方的那个人。

  (我)回望思念之人所在的故乡,归家的路是那样的漫长。

  我们感情深厚却要分离,只有忧愁伤感到终老。

  教师: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我们步入下一个环节。

  五、诵读感受,创设情境。(学生齐读)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第二遍诵读,使得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情感,发挥联想想象,勾勒画面。

  教师展示自主赏析诗歌流程图:

  诗歌内容(高度概括)——(所运用)艺术手法——(传达)思想情感

  教师分解自学任务:具体到组,按照自主赏析流程进行自主研讨学习。(教师板书收束)

  1、赏析第1、2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分析:①内容:涉江郊游,采摘芙蓉。

  ②手法:这一句是环境描写,以众多美好的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形象及相思之情。为以乐景衬哀情。

  ③思想情感:表达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教师 总结 :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这一句塑造了一个清新淡雅、高洁美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赏析第3、4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分析:①内容:人在远方,心愿难遂。

  ②艺术手法:为自问自答的设问。

  ③思想情感: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教师总结:情感可谓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3、赏析第5、6句:“第三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分析:①内容:回望故乡,长路漫漫。

  ②手法:运用细节描写, “还顾、望”等动作描写。

  ③思想情感:抒发了游子孤寂、伤感,思乡怀人的深切情感。

  4、赏析第7、8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分析:①内容:天各一方,忧伤终老。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

  1.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

  1.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2.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投示: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诵读感知?

  1.多媒体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试背诵。?

  3.提问: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谁

  (诗歌中出现可能是“思妇”也可能是“游子”形象。以下我们是从“思妇”的角度来鉴赏)?

  三、鉴赏品味?

  1.朗读“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思考: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什么环境下登场了?她要做什么

  结合多媒体图片明确:抒情主人公在芳草萋萋的江边出现了,她要去采摘芙蓉花。?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朗读“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回答:?

  提问:抒情主人公采芙蓉花做什么

  讨论、交流:送给“所思”之人。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陆凯《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又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甚至是红豆,都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既可以传达对亲朋的关怀和思念,又可以寄托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相关 文章 :

1.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

2.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3.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设计

4. 北京版高中必修二《国殇》教案

5. 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教案

高三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大全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 造句 和表达方式的特点。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高三语文 《涉江采芙蓉》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大全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疏通诗意,感悟诗歌思想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情感

   教学 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让人扼腕叹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一种无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怎样的相思?

  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专指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的19首作品。《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评价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三、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疏通大意,表达诗歌的内容, 总结 主题

  明确:诗歌写的是抒情主人公在采芙蓉的时候,不知道将所采芙蓉送给谁,他所思念的人在远方,抒情主人公不由自主的回头望家乡,可是她看到的是无法计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烟云的山阻水长,抒情主人公从眼前想到将来,不免忧伤不已。

  主题:表达了游子的离别相思之情。

  文本探析

  找意象

  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给我们塑造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让人感觉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的单纯、美好。

  抒情主人公:通过“采之欲遗谁”、”“还顾旧乡”、“忧伤以终老”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孤独、惆怅、忧伤的抒情主人公。

  赏析诗句

  ①“涉江采芙蓉”和“采之欲遗谁?”

  我们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说,江南有采莲的旧俗,那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也是一个热闹的季节。可是这种欢乐美好刹那间被一声叹息声所改变,主人公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可是又能送给谁呢?这一朵朵美好的鲜花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将人物放置在欢乐美好的背景中,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是以乐衬哀的效果。我们还把它叫作反衬。“以乐写哀,以哀写乐,更增其哀乐”。回顾我们学过的运用了反衬手法的诗句有哪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画面。

  明确:“还顾”动作感和画面感非常强,如果不是思念至极,恐怕不会情不自禁地回头望家乡吧?可是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无法计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烟云的山阻水长。让我们看到一个孤独、忧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合作探究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 说说 你的观点和依据。

  (生讨论,找代表发言)

  生1:是女子,因为只有女孩子才喜欢采一些花花草草,依据是“涉江采芙蓉”。

  生2:是男子,“还顾望旧乡”,古代只有男子才出来游历求学,女子一般不出远门,既然望故乡说明是远游,由此判断是男子。

  生3:前两句女子,后两句男子。从前四句和后四句关系来说。

   高三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大全二

  导入:

  背诵: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

  采花折柳赠亲朋: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渐入课文

  1、《古诗十九首》简介(集体朗读)

  2、题目——《涉江采芙蓉》的理解:“芙蓉”

  芙蓉本是荷花的别称。魏晋时期的诗人文士曹植、潘岳、鲍照均作过《芙蓉赋》直至唐代,荷花还常被叫作芙蓉。如大诗人李白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中的“芙蓉,即为荷花。锦葵科的木芙蓉晚出,因其红艳如荷花,故借用其名。但唐人对两者还是有严格区别的,日芙蓉,即指荷花;曰木芙蓉,即指我们今天所说的芙蓉花,一般不相混淆。宋人则不这么讲究了,如文同的《芙蓉》、张来的《芙蓉》便是吟咏木芙蓉的。大约自宋代起,鲜有人将荷花叫作芙蓉了。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3、采芙蓉为何?

  三、赏析全诗:带着上面的问题集体朗读全诗—— “遗”远方的“同心”者。

  所以采芙蓉是作者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大致把握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一)逐句分析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渡过江水去采那朵莲花,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长满芳草。

  (1)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2)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3)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4)诗歌描写“多芳草”和“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了莲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1)这两句的语气如何?(2)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

  自问自答,语气缓和。

  “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头望望远处的故乡,却又长路漫漫无边无际。

  (1)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高三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大全三

  【教学目标】

  1.背诵这首诗。

  2.解读这首五言诗。

  3.了解这首诗美的意境并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诗。

  2.感悟本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手段】

  “七三四”语感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驻足岁月的长河,我们常常会感慨:有多少分离,就有多少思念,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忧伤。今人常祈盼,古人亦“涉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十九首》,共同去感悟《涉江采芙蓉》中无际的思念与弥漫的忧伤。(1分钟)

  一、认读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写在 笔记本 上 。 (2分钟)

  2、学生再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参考注释,查阅字典,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实词,写在笔记本上。(2分钟)

  (多媒体投影)

  参考:

  芙蓉( fú róng) 欲遗谁(wèi)

  芙蓉:荷花 泽:湿润的洼地 遗:送

  二、朗读,解析语句

  1、教师做朗读解析指导(2分钟)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下面来练习朗读,同时解析 句子 的结构和语义,每一句都要读准并要理解正确。

  读解全诗。

  = 1 GB2 ⑴ 找同学朗读一遍全诗,同学评价,教师点拨。

  = 2 GB2 ⑵ 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研究断句和结构,每人至少感悟一、二句。然后全班讨论。(6分钟)

  读解参考:

  “涉江/采芙蓉”读作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的感情。

  “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

  “采之/欲遗谁”这句用设问语气读,声音放轻,语速放慢,从朗读中渗透出一点似有若无的伤感。

  “所思/在远道”中“所思”声音略拖长,读“在远道”时需略带沉重,用重音降调读。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第一句读升调,第二句读降调,声音拖长,语速放慢,要读出些许失落与惆怅,仿佛觉得浩浩长路,虽然牵系着那女主主人公的心与爱,却无法牵起望断天涯的他乡与故乡。

  “同心/而离居”末字要以平调拖长,表达出因无望而带来的无奈。接着重读“忧伤/以终老”依然用略平的降调读,表达出岁月沧桑,生活煎熬已使得抒情主人公心如止水、哀莫心死的感情,凸显其无望无奈中深陷忧伤、终老无望的形象。

  = 3 GB2 ⑶ 背诵全诗,课上检查(2分钟)

  三、品读 鉴赏语言

  1、学生齐背全诗。(1分钟)

  2、逐句解读鉴赏诗歌, 师生交流,讨论。(5分钟)

  = 1 GB2 ⑴ 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提问:这两句诗是诗歌的起句,有何特色?

  参考: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中的“芙蓉”谐音为“夫荣”,“芙蓉”即“莲花”,“莲”谐音“怜”,“怜”即“爱”。由此可见,采莲女子内心充溢着无穷无尽的爱恋。同时“芙 蓉”“兰泽”“芳草”又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 2 GB2 ⑵ 鉴赏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高三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大全相关 文章 :

1.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

2.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3. 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教案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五篇

【 #高三# 导语】一轮复习中,考生依据课本对基础知识点和考点,进行了全面的复习扫描,已建构起高考基本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思维方法。二轮复习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要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依据考纲,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找准自己的增长点,提高复习备考的实效性。 为你整理了《高三上册语文教案五篇》希望可以帮助你学习!

1.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扩展语句是20xx年《考试说明》新增加的一个考点,鲜明地体现了高考语文科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扩展语句主要要求考生将一句话的内容充实丰富起来或者合理地扩展成几句话,它通过扩展语意或语境,使简单的、抽象的、概括的句子尽量丰富、形象、具体起来,旨在考查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原句常以短句的形式出现,其信息量不足:一般简洁、凝炼,或单纯、简略。扩展后的语句应有较大的信息量,表意丰富,有血有肉;同时在句式或修辞等方面符合试题要求。

  一、命题特点

  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此类题目的特点主要有:

  1.着力于对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重视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基础能力。

  2.在内容上呈开放性特征,同时紧密结合考生学习和生活实际。

  3.为考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考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展现自己的能力。

  4.情景既有一定的限制,又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5.答案丰富多彩,弹性较大,有利于激发考生的激情,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二、试题类型

  扩展语句的形式很多,可归结为三种基本形式:丰富句意,再现情景,拓展话题。

  1、丰富句意

  对一个结构简单的句子,通过加修饰成份,或通过加修辞手法使之具体生动起来以克服语言枯燥、表述乏味的毛病。

  如:用三种以上的方法,使下面的句子逐渐丰满起来。

  “她笑了”

  扩展1:加修饰成份她含着泪笑了

  扩展2:加修辞手法她含着泪笑了,像一朵带露的玫瑰,像钻出云雾的月牙。

  扩展3:加表现手法她含着泪笑了,像一朵带露的玫瑰,像钻出云雾的月牙。花儿因她的笑变得更加灿烂,月儿因她的笑而变得更加娇媚。

  扩展1比原句多一点特色,扩展2通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加突出了含着泪笑动人之处,扩展3通过花和月烘托了她的笑的灿烂和娇媚,这样她的笑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2、再现情景

  给出几个情景信息词,然后根据这几个词提供的信息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并且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将所构思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来。20xx年语文高考的第五大题即是这种形式。这种形式由于所给的几个词语之间存在一定的空白,这个空白给我们的思维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请看下面三例:

  ①以“黄昏我海风”中的“海风”为重点,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进行情景描写

  例:黄昏时,我走在沙滩上,轻柔的海风萦绕在我的耳边,向我诉说着关于海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例:黄昏时,我漫步海边,海风像一个顽皮的小孩,撩拨我的头发,撩起我的衣角,也撩乱了我的思绪。

  ②以“黄昏我海风”中的“我”为重点,展开想象。

  例:黄昏时,我伫立在海边的一个巨大的礁石上,海风迎面吹来,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放飞的风筝。我飞上高空,我看到了海欧追逐着怒涛的英姿,我听到了它那欲征服大海的嘶鸣。这给我的体内灌注了无穷的力量。

  ③以“黄昏我海风”中的“黄昏”为重点,运用想象写一段话。

  例:在海风的陪伴下,我独自领略海的黄昏:落曰熔金,她带着她的炽热还有一天的疲惫缓缓向西沉去,而海——她最宠爱又任性的孩子——正在撕裂,正在摔打,正在吼叫,想把心中的不满都发泄在礁石和沙滩上,但落日静穆地看着这一切,不为所动,继续带着她的宽容而慈祥的微笑缓缓地离去,她知道,搏击就是他的性格,就是他的生命。

  3、拓展话题

  这种形式旨在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以议论为主的表达方式。其形式是给一个中心句或首句或结句,要求运用某种论证方法加以充实或拓展。

  例如:

  ①请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结句,运用正反论证法加以拓展。

  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成功的经验;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战胜怯懦的`勇气;没有失败,也就不会品尝到胜利后的甘甜,所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②请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结句,运用假设推理法进行拓展。

  如果没有爱迪生999次试制灯丝的失败,就不会有他第一千次试制的成功;如果没有司马迁在仕途上的失败,就不会有他在史学上的辉煌的成就,……所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③请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首句,运用因果论证法加以拓展。

  失败是成功之母,因为任何一次成功都是在总结失败的教训之后获得的,失败带给我们不仅是伤痛,更多的是宝贵的经验,不敢面对失败的人或经历一次失败就退缩的人,那是永远看不到成功的彩虹的人。害怕失败则是人生的失败。

  我们可以变换要求,继续拓展下去,这样可以从各个角度打开思路,同时使语言表达得到全方位的训练。其实学生大脑中并不缺少存贮,他们之所以在运用时找不到他们所需要的资料,是因为他们找不到提取资料的路径,学会拓展的方法,即是学会提取资料的路径。

2.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一、范读全诗

  二、诵读提示

  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3.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一、XX设计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

  比如: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读。

  学/不可以已輮/使之然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师生一起处理课文词句中的疑难问题。学生可以先自学,后提问。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容易写错读错的字。

  讨论分析下列词语的一词多义。(闻,绝,假,强,望)

  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特殊句式

  五、布置作业

  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4.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总结: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五、本文的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小结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5.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孩子爱的能力发展阶段及特征,理解父爱和母爱的特点与本质区别,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念;

  2、把握的结构,体会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对父爱与母爱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2、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经验等,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学生初步掌握梳理结构,并抓住关键句子,深入体会含蓄蕴藉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信息与作者的观点;

  2、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观点与材料的结合,探究作者对父爱与母爱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体会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2、难点:对父爱与母爱的本质的理解及部分关键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教法:点拨法、提问法、归纳法

  2、学法:品读感知法、勾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想】

  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一下子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有相当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根据过渡句、总结句、中心句等标志性语句弄清课文结构层次,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通过讨论、发言交流等形式体味关键语句、难点语句的含义。最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其中把握“父母对孩子的爱”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对弗罗姆的观点大胆质疑,做深入探究,甚至是评价。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学会爱父母,做一个具备爱的能力、懂得爱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大家还记得孟郊的《游子吟》吗,现在我们一齐朗诵一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味了慈母的温情,同学们想一想,之前我们学过有哪些描写父亲的文章,可能我们初中时学习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大家最为记忆深刻,父亲的背影一直印刻在作者与我们读者的心中。父母之爱是我们永恒的歌唱,父母给了孩子最质朴最无私的爱,而孩子也应怀感恩之心去回报父母,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交流爱的传递。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从理性高度审视人间至爱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整体性感知:

  (一)作者简介

  弗罗姆(1900~1980)德国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他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最重要的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一生写下了大量著作,《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选自他1956年所著《爱的艺术》一书,是其中第二章《爱的理论》的第二节。弗罗姆认识到父爱和母爱的不同,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父爱的性质,典型地体现了他的学术渊源——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既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又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人”的存在。

  (二)学生阅读课文,并勾画文中关键句,提出问题

  1、题目为什么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而不叫“父母对孩子的爱”,说明原因。

  因为包含两个方面的爱:一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另一个是孩子对父母的爱。

  2、那么哪些部分主要写孩子的爱,哪些主要写父母的爱?这两部分的过渡句在哪里?

  1—3段写孩子的爱,爱的能力的发展4—8段写父母的爱,爱的对象的发展母爱父爱的根本区别9—10段综合父母,达到灵魂健康成熟过渡句: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三)梳理文章的结构并把握文章说明的内容

  再一次浏览全文,学生讨论后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每一段内容。

  三、拓展延伸:

  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1、一个成熟的人为什么要把父亲的良知和母亲的良知综合起来?

  2、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这两个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境界呢?

  3、我们又怎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四、评价性鉴赏:

  在深入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阅读体验,对于作者的观点,可以从不同角度去阐发、评价。

  1、作者指出的父爱与母爱的本质,以及他们的`积极面、消极面,你认同吗?并说出理由。

  2、你认为作者所说的母爱与父爱的不同之处在于母爱是无条件的这种观点成立吗?

  五、本课小结:

  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就如同有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同学们现在是高中生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了,我们应该来想想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高二语文教案《涉江采芙蓉》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高二语文教案《涉江采芙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关于教材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关于学情

  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古代诗歌、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前提。

   三、关于教学方法

  1、联想想象法

  2、意象分析法

  3、探究合作法

   四、关于教具

  1、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投影片

  2、课文配乐朗读

  3、课文意境视频资料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以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品论导入。

  2、提问: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朗读,让学生获得对全诗的整体认识,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思维发展和提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学习诗中对写法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 审美鉴赏和创造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文化传承和理解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本诗中对写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解题 1.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诗歌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诗歌的发展也是一样,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在这发展过程中,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就将学习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为“五言之冠”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2.《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南北朝时期萧统编纂的《文选》中的一组“杂诗”的标题,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的内容大多表现游子矢志无成和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但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组诗歌,得到古人极高的称誉。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为“五言之冠”;钟嵘《诗品》说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朗读感知 指名朗读。 诗歌表达怎样的情感? 三、品味鉴赏 1.一二句画面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意境高洁、清幽;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荷的意象: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以荷花喻美好纯洁的女子;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芙蓉谐音夫容。 2.三四句情感的巨大变化? 明确:我们读这首诗,要深刻体会“采之欲遗谁”这句问话的意味。承上两句而来,它是突然的转折,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它是一句疑问,也是一声叹息。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所思在远道”这句话的位置。难道诗人“涉江采芙蓉”时原来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吗?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这位“所思”吗?“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还是为了他。如果入首就开门见山,把他表出,诗就平板无味了。在头两句中他是藏锋不露,第三句一转,就趁势把他突然托出,才见出这句话有雷霆万钧之力。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是个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3.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4.在最后的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主人公有怎样的“情”? 明确:主人公痛苦、忧伤的心情;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忧。 四、讨论探究 1.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或者说可以是谁? 学生讨论,可对比已经学过的《氓》女子的口吻,《采薇》男子的口吻等。 明确:“涉江”者有可能是思妇,“还顾”者则有可能是游子;“涉江”者可能为思妇,“还顾”可能是思妇从对面曲揣彼意,想象游子一定是望乡时而感叹长途;穷困潦倒的游子在客愁中,想象家中“思妇”也有离愁别绪,这思妇在想象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游子思归、思妇怀远,二者皆有。 对写法,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这种写法使诗歌的内容从单一转向多视角。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构建了诗歌富有立体感的意境。 古诗有时看来很直率,实际上很曲折。“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就是如此。讲究语法的人们在这首诗里会碰着一个难题,就是许多句子都没有主词,究竟是谁在“涉江”“采芙蓉”?谁在“还顾”?谁在“忧伤”?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是个女子?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答,就要看对“还顾”两句如何理解。 2.你认为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情感跌宕起伏,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五、拓展延伸 阅读《月夜》回答下面问题: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结合全诗,体会诗歌在情感抒发上的特点。 明确: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由自己的独看想到妻子的独看。诗歌的内容从单一转向多视角。“闺中只独看”,表现了妻子对我担忧,其实我也担忧妻子。但是诗人不直接说出,却借妻子的心表现出来,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

高二语文优秀教案设计5篇

【 #高二# 导语】高二语文上册教案应该怎么设计?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是 整理的《高二语文优秀教案设计5篇》,欢迎大家阅读。

1.高二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一、关于教材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关于学情

  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古代诗歌、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前提。

  三、关于教学方法

  1、联想想象法

  2、意象分析法

  3、探究合作法

  四、关于教具

  1、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投影片

  2、课文配乐朗读

  3、课文意境视频资料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以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品论导入。

  2、提问: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XX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2.高二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一、导入

  理解是阅读的基础,不理解,也就是有困惑,所以某种程度上说,阅读就是和困惑作斗争。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算真正读懂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看完了,文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阅读中也提不出任何问题,那么这是不是就算读懂文章了呢?

  读书,作学问,唯独这“懂”字最难说。自以为懂了的东西,事实却往往证明懂的仅仅是表面,或者只是部分;以前以为是懂了的东西,现在才知道那只是一知半解,并不全懂。懂是相对的,发展的。

  尽管如此,就具体的文章来说,懂与不懂,还是有一个大致的界限的。

  二、懂与不懂的界限:

  1.应能够清楚地看出文章的基本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2.能看出基本内容是由那些具体内容构成?这些具体内容与总体之间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怎样?

  3.对作者所说的观点,能判断正误。

  4.对作者所叙的事实,能看出其意义。

  5.对作者塑造的形象,能看出其内涵。

  6.对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能说出其凭借。

  7.对作者所介绍或阐述的事物或方法,能应用或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解释。

  8.能看出写作意图,即作者写这部著作或这篇文章想达到什么目的。

  三、以《关于古典文学人民性的几个问题》为例

  快速阅读文章,然后请同学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这类文章若用读小说的速度来浏览,常常会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所云。

  相反,如果阅读的是一篇小说,相同的篇幅,甚至更长比如一个长篇,我们看完后也能发表一些自己对小说的看法,为什么?

  是不是因为小说有故事?

  为什么有故事就容易记?

  关键在于,故事有情节,前后环节的承接一般有自然顺序,这种顺序阅读时很容易捕捉到,并且可以毫不费力地掌握前后环节间的联系,读过一遍,作品内容的各环节便很自然地在读者的脑子里形成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四、总结规律

  当我们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别种形式的有机结构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认识和记忆该作品。

  由此推出一个相应的阅读基本方法:

  要读懂一篇文章,就应当努力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形成别种形式的结构体。

  从这个基本方法,我们还可以推出检测自己阅读效果的方法:

  当你能顺利地理出作品内容的发展线索时,你的阅读是有成效的;当你对某部分的内容感到茫然时,那主要是由于你没有搞清它和哪些内容有联系,是什么样的联系。

  怎样去找这条线呢?

  回到刚才的例文:

  能否留下这五段文字的印象,取决于能否在脑子里形成这样的线:文学的人民性决定于什么—→错误的观点:将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等同—→此观点曾是古典文学研究的流行观点—→此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

  理清了这条内容脉络,我们才有可能对这五段文字进行概括:

  批评将现实主义与文学的人民性等同起来的观点。

  五、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一组同题材的文章。

  要求:

  1.选择一篇作为精读,其他泛读,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入手,能否理出作者的行文线索,从而进行概括。

  2.做好笔记,课后写一篇题为《棋》的周记。

3.高二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听“曲”(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4.高二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一、围绕课文开展语文活动,加深对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理解,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

  1、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

  2、各组依次表演“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尽可能全组参与,注意人物语言的运用和把握人物性格)

  3、师生评议各组表演

  4、总结:思考蔺相如、廉颇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板书)

  蔺相如:机智勇敢、忠心报国、胸襟阔大、顾全大局、

  廉颇:忠诚献策、勇武有功、忠心报国、勇于改过

  5、各组以自己表演的故事为例,说说课文在运用语言方面有何特色?

  6、各组分别讨论,将讨论结果汇总

  7、各组请一位代表交流本组讨论结果

  二、教师总结,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

  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以蔺相如为例,作者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段刻画人物形象

  ①侧面描写如缪贤推荐蔺相如,从他的推荐中,可见蔺相如的胆识与智谋

  ②正面描写如直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在正面描写时,有时集中笔力写一个人;有时同时写两个人,通过对照,表现蔺相如;有时用环境气氛烘托,如蔺相如献璧时,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其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显示了秦廷的威严气氛,烘托出蔺相如不为威势所慑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③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以“完璧归赵”为例,出使秦国之前,摆在赵国面前的是“予璧”和“勿予”的矛盾在赵国君臣一筹莫展、久计不决的情况下,蔺相如一番诚恳有礼的分析点醒了赵王,表现了蔺相如处事果断机智的性格特征出使秦国后,强秦和弱赵之间“夺璧”和“保璧”,“杀蔺”和“保蔺”的矛盾更加尖锐突出在秦廷之上,蔺相如审时度势,巧设妙计保住和氏璧,并能慷慨陈词,怒斥秦国君臣不守信用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中,蔺相如最终以他有礼有节,机智勇敢的个性魅力征服了秦王在这一个又一个以弱对强、困难重重、险象环生的矛盾冲突中,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个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2、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XX、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和好的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3、选取典型事件

5.高二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了解本文具有的浓郁的时代气息;

  2.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

  3.分析本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如何看待他的“忧郁”和“犹豫”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二)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

  (三)师生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1.、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怎样看待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

  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加上他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2、分析《哈姆莱特》这篇的艺术特点

  1、莎士比亚善于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2、为了更好地塑哈姆莱特的形象,剧本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

  城南旧事(节选)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2.领略本文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3.品味课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话的语言。

  二、教学设想:

  1.阅读时要注意剧本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

  2.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影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

  (二)词语解释

  (三)林海音介绍

  (四)关于小说《城南旧事》

  第二课时

  (一)简析课文:

  影片主要讲述了三个故事:“疯女人”秀贞的故事,宋妈的故事,“小偷”的故事。课文节选的是第二个故事。

  宋妈的故事,围绕着宋妈爱护人家的孩子却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这个矛盾展开。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理解。

  第一层次(从“林家庭院里’倒“看看英子妈又看看英子”):写宋妈思子之苦。

  第二层次(从“院子里的树”到“说着向门道走去”):写宋妈丧子之哀。

  (二)讲析课文

  (三)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

  1.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人物对话中蕴含的潜台词。

  2.引导学生全面地欣赏电影,不要只是单一地欣赏情节。

涉江采芙蓉教案(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例5篇)

本文编辑:admin

本文相关文章:


诫子书教案?《诫子书》教学反思

诫子书教案?《诫子书》教学反思

本文目录诫子书教案《诫子书》教学反思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课文原文及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教案【三篇】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品读人物情怀《诫子书》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诫子书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

2024年9月28日 18:00

6的加法游戏(幼儿园大班其他教案设计:6的加法)

6的加法游戏(幼儿园大班其他教案设计:6的加法)

本文目录幼儿园大班其他教案设计:6的加法幼儿数学加减法教案幼儿园大班教案:6的加法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6的加法》幼儿园大班其他教案设计:6的加法***隐藏网址***  【导语】教案是幼儿教学准备中的重要一环,幼儿园的教学过程是幼儿在老师、小

2024年9月28日 02:40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关于△的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关于△的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本文目录关于△的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一元二次方程的导入解方程网课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如何解一元二次方程关于△的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教学内容 根据

2024年9月26日 23:20

《包身工》第2课时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教案设计

《包身工》第2课时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教案设计

本文目录《包身工》第2课时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教案设计《包身工》公开课教案《包身工》高中语文教学教案高一课文《包身工》教案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高一上册语文《包身工》教案《包身工》第2课时教案导语:《包身工》表现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

2024年9月24日 23:00

小鹿的玫瑰花教学设计(沪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

小鹿的玫瑰花教学设计(沪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

本文目录沪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中学语文第四册教材分析《小鹿的玫瑰花》教学设计及反思二年级语文小鹿的玫瑰花教学设计二上课文《小鹿的玫瑰花》优秀教学设计小鹿的玫瑰花教学设计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小鹿的玫瑰花说课稿|二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求一篇教学设计语

2024年9月24日 14:50

大数的认识教案(小学数学《大数的认识》优秀教案)

大数的认识教案(小学数学《大数的认识》优秀教案)

本文目录小学数学《大数的认识》优秀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整万数认识更大的数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亿以上数的认识》教案浙教版认识更大的数教案(2)小学数学《大数的认识》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

2024年9月23日 12:20

高二语文下《窦娥冤》公开课教案?《窦娥冤》九年级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下《窦娥冤》公开课教案?《窦娥冤》九年级语文教案

本文目录高二语文下《窦娥冤》公开课教案《窦娥冤》九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窦娥冤》教案设计高二语文下册《窦娥冤》教案窦娥冤教案高中语文《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的思想内容《窦娥冤》语文教案高一语文必修四《窦娥冤》

2024年9月22日 22:40

高二语文下《窦娥冤》公开课教案?《窦娥冤》九年级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下《窦娥冤》公开课教案?《窦娥冤》九年级语文教案

本文目录高二语文下《窦娥冤》公开课教案《窦娥冤》九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窦娥冤》教案设计高二语文下册《窦娥冤》教案窦娥冤教案高中语文《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的思想内容《窦娥冤》语文教案高一语文必修四《窦娥冤》

2024年9月22日 22:40

语文四年级真情无价教案?银行年会情感小品剧本《真情无价》

语文四年级真情无价教案?银行年会情感小品剧本《真情无价》

本文目录语文四年级真情无价教案银行年会情感小品剧本《真情无价》宿舍点滴,真情无价作文2000字语文A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课件:《真情无价》作文《真情无价》 600字语文四年级真情无价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

2024年9月21日 19:20

朱自清《匆匆》的教案?《匆匆》公开课教案

朱自清《匆匆》的教案?《匆匆》公开课教案

本文目录朱自清《匆匆》的教案《匆匆》公开课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匆匆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匆匆》教案小学六年级《匆匆》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教案朱自清《匆匆》的教案匆匆-教学设计1匆匆》是九义教材第十二册新入选的课文,课文通过作者对日子的

2024年9月21日 19:10

幼儿诗歌教案(幼儿园古诗公开课教案)

幼儿诗歌教案(幼儿园古诗公开课教案)

本文目录幼儿园古诗公开课教案幼儿园语言诗歌教案幼儿园诗歌活动教案幼儿园春天来了诗歌教案幼儿园端午节诗歌教案范文幼儿古诗教案设计方案幼儿园大班语言诗歌教案幼儿园古诗活动教案大班幼儿古诗教案设计方案幼儿园语言诗歌教案6篇幼儿园古诗公开课教案

2024年9月21日 00:20

随感作文300字_高中高二作文?阅卷心情随感

随感作文300字_高中高二作文?阅卷心情随感

本文目录随感作文300字_高中高二作文阅卷心情随感百日中考随感 作文 800字高考放榜之随感初中生优秀作文500字:考试随感考试随感咋写安全评价师考后随感期末随感,期末考试随笔500字随感作文300字_高中高二作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

2024年9月20日 19:30

兰兰过桥教案(未来的桥教案)

兰兰过桥教案(未来的桥教案)

本文目录未来的桥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兰兰过桥》教案六年级语文《兰兰过桥》教案一年级语文下册兰兰过桥教案一年级语文下册《兰兰过桥》公开课教案参考小学一年级语文《兰兰过桥》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兰兰过桥》教案【三篇】二年

2024年9月19日 06:30

五年级综合实践教案(五年级综合实践课活动教案《怎样美化教室》)

五年级综合实践教案(五年级综合实践课活动教案《怎样美化教室》)

本文目录五年级综合实践课活动教案《怎样美化教室》急需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目录:饮食与健康、生活中的科技、关爱残疾人.小学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全册求文档: 五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五年级综合实践课活动教案

2024年9月15日 08:20

五年级心理健康教案(小学心理健康挫折教案)

五年级心理健康教案(小学心理健康挫折教案)

本文目录小学心理健康挫折教案小学开学第一课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教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精选5篇小学心理健康挫折教案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其的健康成长。下面我带你了解小学心理健康挫折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心理健康

2024年9月13日 19:10

高二学习计划(高二学生如何规划学习)

高二学习计划(高二学生如何规划学习)

本文目录高二学生如何规划学习高二每天的计划和目标高二对未来学习的自我规划1000字如何规划高二的学习生活高二学生应该如何为自己的学习和未来制定计划呢新学期的打算高二高二学习计划高二学生应该怎样规划自己全年的学习、有效的增强成绩呢高二学生如何

2024年9月11日 00:0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

本文目录《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如何设计好《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的教学过程虞大明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堂实录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语文课件:《精彩极了和糟糕透

2024年9月10日 19:20

轮椅上的霍金教案(课文《轮椅上的霍金》的一道问题:(要教案上的标准答案))

轮椅上的霍金教案(课文《轮椅上的霍金》的一道问题:(要教案上的标准答案))

本文目录课文《轮椅上的霍金》的一道问题:(要教案上的标准答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黄冈49页的快乐习作求轮椅上的霍金课后第三题轮椅上的霍金3和4小节怎么写标注!老师的感谢信谁能告诉我《轮椅上的霍金》的全部课文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课文《轮椅

2024年9月9日 09:00

花的学校教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花的学校教案)

花的学校教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花的学校教案)

本文目录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花的学校教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花的学校》教案5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花的学校》课文原文及教案三年级课文《花的学校》教案可参照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教学设计教案花的学校教案《花的学校》教学设计每段

2024年9月8日 21:50

我的老师教案(七年级语文课文我的老师教案)

我的老师教案(七年级语文课文我的老师教案)

本文目录七年级语文课文我的老师教案我的好老师大班教案【我最尊敬的老师作文教案】 我的老师教案2020五年级语文上册我的老师教案优秀范文锦集幼儿园小班我的老师教案我的老师大班教案大班语言教案《说说我的老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我的老师》教案

2024年9月8日 05:00

更多文章:


天净沙秋赏析(写《天净沙.秋》的常赏析)

天净沙秋赏析(写《天净沙.秋》的常赏析)

本文目录写《天净沙.秋》的常赏析《天净沙秋思》赏析《天净沙•秋》的赏析《天净沙.秋 》赏析天净沙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天净沙秋赏析天净沙秋的赏析写《天净沙.秋》的常赏析  一、《天净沙.秋》赏析:  白朴这首小令《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

2024年7月15日 17:30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全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和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全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和原文)

本文目录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和原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翻译及原文继承天寺夜游原文和译文记夜游承天寺原文及翻译记天承天寺夜游的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和翻译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和原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和原文如下: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2024年6月24日 06:20

安顿的近义词(安顿的意思)

安顿的近义词(安顿的意思)

本文目录安顿的意思安顿的近义词是安顿的意思安顿意思: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排妥当。近义词:安置、安排安顿造句1、等我在大学安顿下来,就会来看你。妈妈安顿好了我的朋友,就回她的房间看电视去了。2、他忙了一会儿,终于安顿下来3、无论怎么说,在家里

2024年6月13日 22:20

农村大学生,通过参加西部计划回到家乡工作,以后有前途吗?西部计划算高校就业率吗

农村大学生,通过参加西部计划回到家乡工作,以后有前途吗?西部计划算高校就业率吗

本文目录农村大学生,通过参加西部计划回到家乡工作,以后有前途吗西部计划算高校就业率吗西部计划结束后的出路是什么参加西部计划后对以后就业有何好处如何吸引西部毕业到东部就业西北城市群就业机会多吗陕西省西部计划地方专项服务期满以后如何就业,是否留

2024年6月29日 07:30

为什么谈了很多次恋爱,还是不懂爱情?不懂得爱情怎么办

为什么谈了很多次恋爱,还是不懂爱情?不懂得爱情怎么办

本文目录为什么谈了很多次恋爱,还是不懂爱情不懂得爱情怎么办为什么我谈恋爱次数越多越不懂爱情不懂爱情不懂爱情的女人有哪些表现恋爱没开窍的女生表现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懂爱情为什么年轻的时候不懂爱情为什么我谈了这么多次还不懂爱情为什么年少时不懂爱情为

2024年9月5日 16:20

电子病历书写规范(电子病历书写超时整改措施怎么写)

电子病历书写规范(电子病历书写超时整改措施怎么写)

本文目录电子病历书写超时整改措施怎么写电子病历书写规范第七条是什么意思上海市医务人员病历书写管理办法规定病历书写应当遵循的规定是什么电子病历书写超时整改措施怎么写该问题整改措施写法是:建立完善的电子病历管理制度、加强临床医生培训、建立奖惩机

2024年8月20日 20:50

公文函的格式(公文函格式要求)

公文函的格式(公文函格式要求)

本文目录公文函格式要求公文回函函格式是怎样的呢函的格式及公文函的格式是什么公文函的格式范文公文函格式要求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文函概念   函,即信;公函即公务信件。它是上下级

2024年8月30日 04:40

满意的近义词(满意的近义词怎么写)

满意的近义词(满意的近义词怎么写)

本文目录满意的近义词怎么写满意的近义词是满意的近义词是什么呢满意 近义词“满意”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分别是什么满意的反义词和近义词满意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满意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新鲜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意的近反义词~高尚的近反义词满意的同义词近义词

2024年8月29日 14:40

关于庆六一抗疫情的手抄报 庆六一手抄报?小学迎“六一“趣味运动会:迎五一趣味运动会美篇

关于庆六一抗疫情的手抄报 庆六一手抄报?小学迎“六一“趣味运动会:迎五一趣味运动会美篇

本文目录关于庆六一抗疫情的手抄报 庆六一手抄报小学迎“六一“趣味运动会:迎五一趣味运动会美篇安全教育美篇开头语幼儿园六一美篇开头语暖心2019年幼儿园春季开学第一个月美篇关于庆六一抗疫情的手抄报 庆六一手抄报六安市城北小学庆六一学生抗击疫情

2024年5月17日 05:50

六一感谢老师的话简短暖心(六一儿童节感恩的话语 暖心 简短)

六一感谢老师的话简短暖心(六一儿童节感恩的话语 暖心 简短)

本文目录六一儿童节感恩的话语 暖心 简短六一感恩老师最暖心一段话六一节送给老师暖心的话六一感谢老师的话简短暖心六一儿童节感恩的话语 暖心 简短儿童节感恩老师话语如下:1、老师,你像蜡烛一般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老师,你像春天的细雨,滋润着

2024年5月12日 15:10

五大从句?英语中有哪些从句

五大从句?英语中有哪些从句

本文目录五大从句英语中有哪些从句从句什么意思从句有哪些类型英语从句是什么意思英语中从句是什么从句的类型从句怎么写从句类型及例子是什么which在名词性从句和定语从句中的区别五大从句英语的五大从句包括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宾语从句、

2024年4月24日 15:00

暗示教学法强调()?暗示教学法步骤

暗示教学法强调()?暗示教学法步骤

本文目录暗示教学法强调()暗示教学法步骤暗示教学是什么暗示教学法是什么暗示教学法是什么意思暗示教学法的具体做法如何运用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归属的教育方法是暗示教学法的优点和缺点暗示教学法介绍 暗示教学法简介暗示教学法强调()【答案】:A答案

2024年4月17日 04:10

战国策 齐策四(《战国策·齐策四》的翻译!急!)

战国策 齐策四(《战国策·齐策四》的翻译!急!)

本文目录《战国策·齐策四》的翻译!急!战国策齐策四翻译《战国策·齐策四》的故事选自《战国策·齐策四》的文言文《先秦散文·战国策·冯谖为孟尝君凿窟(齐策四)》原文鉴赏《先秦散文·战国策·田需对管燕论轻重(齐策四)》原文鉴赏战国策 齐策四 原文

2024年6月26日 05:40

一个人的中秋(一个人过中秋节的心情文案)

一个人的中秋(一个人过中秋节的心情文案)

本文目录一个人过中秋节的心情文案一个人的中秋节说说一个人中秋节说说 心情短语一个人过中秋节的句子一个人的中秋节怎么发说说一个人的中秋节伤感说说一个人的中秋节说说心情短语中秋一个人过节心酸的句子中秋节一个人过的伤感短语独自过中秋节的伤感句子一

2024年6月16日 00:30

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与人有路,于己有退的意思)

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与人有路,于己有退的意思)

本文目录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与人有路,于己有退的意思“与人为善”是什么意思“与人为善,予己为善”是什么意思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与人有路,于己有退.什么意思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作文与人为善 予己为善与人为善,予己为善,什么意思啊

2024年8月3日 22:30

安全生产警钟长鸣(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坚持什么的方针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安全生产警钟长鸣(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坚持什么的方针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本文目录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坚持什么的方针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安全生产警钟长鸣横幅标语安全生产警钟常鸣,这句话里的常字对吗安全生产月警钟长鸣标语安全生产格言警句集萃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坚持什么的方针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2024年6月19日 18:50

珍藏的近义词(珍藏的反义词_珍藏的近义词_珍藏的词语解释)

珍藏的近义词(珍藏的反义词_珍藏的近义词_珍藏的词语解释)

本文目录珍藏的反义词_珍藏的近义词_珍藏的词语解释珍藏的近义词是什么珍藏的近义词珍藏的意思是什么“珍藏”的近义词和“珍藏”意思最接近的词语是珍藏的反义词_珍藏的近义词_珍藏的词语解释 “珍藏”的近义词 收藏 珍惜 “珍藏”的反义词 丢弃

2024年9月16日 19:30

长期喝茶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喝茶的好处和坏处)

长期喝茶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喝茶的好处和坏处)

本文目录喝茶的好处和坏处常喝茶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喝茶有什么好处和坏处经常喝茶叶茶的好处和坏处经常喝茶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和坏处经常喝茶对身体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喝茶的好处与坏处有哪些长期喝茶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呢喝茶的好处和坏处 在生活中喝茶是在正常

2024年7月3日 20:40

运动会加油稿怎么写(运动会投稿加油稿 怎么写运动会加油稿)

运动会加油稿怎么写(运动会投稿加油稿 怎么写运动会加油稿)

本文目录运动会投稿加油稿 怎么写运动会加油稿运动会加油稿怎么写运动会的加油稿怎么写50个字运动会投稿加油稿 怎么写运动会加油稿1、运动会加油稿 只要你努力,辉煌不是空中阁楼;只要你奋斗,辉煌不是若隐若现的星河;只要你拼搏,辉煌不会与你擦

2024年9月28日 06:00

梦起未来之城(成都华润未来之城售楼部电话是多少)

梦起未来之城(成都华润未来之城售楼部电话是多少)

本文目录成都华润未来之城售楼部电话是多少梦想点亮未来演讲稿畅想未来的三百字到四百字作文.理想之城大结局(希望的曙光)有哪些类似《阿凡达》的科幻大片推荐求一篇写未来之城的作文,800字啊!未来的城市作文怎么写风来之国未来城解析未来剧情介绍表达

2024年5月25日 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