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如何正确认识儿童心理健康)
本文目录
- 如何正确认识儿童心理健康
- 儿童心理健康标志
- 什么是儿童心理健康
- 关爱儿童心理健康内容
-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概论论文
-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 简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哪些问题
- 儿童心理健康小常识【五篇】
-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
如何正确认识儿童心理健康
孩子也是人,是一个社会的人。他们也有心理活动,而且他们的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丰富、复杂。因此,他们除了有物质方面的需求外,还有心理上的需要和愿望。他们需要家长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给以情感上的支持和行为上的帮助。他们有自尊,需要理解。如果家长不能满足孩子们心理上的需要,对他们心理上的需要漠不关心,那么即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他们也会感到不满、苦恼,甚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正如他们的环境和营养中缺少某些物质时会产生身体上的疾病一样。孩子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心理有发展的过程、规律和特点。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他们的心理特点存在差异,有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有不同的需要应该满足。他们的心理更与成人不同。如果家长忽视了孩子的特点,把对成人的要求强加给他们,或用对其他年龄阶段的要求来对待他们,没有为他们提供解决这个年龄阶段的主要问题的条件,就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问题,产生不信任感、内疚性、自卑感等等,并影响以后的发展。当外界的要求和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相距太远时,这种要求非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而且会使他们的发展产生偏离。每个孩子都还是一个具体的人。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复杂影响,每个孩子都还具有他个人的特点,表现上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家长如果对儿童的个性特点敏感,采取适合于某个儿童特点的教养方式和态度,这个儿童的心理就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反之,如果家长按照统一的模式,采取不适合儿童的态度和方式,或根据自己的好恶对待儿童,家长和孩子之间就会产生不协调,甚至产生冲突,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孩子的特点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孩子,家长更应该精心对待,防止他们的问题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个发展形成的过程,在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她不一定都以明显的形式表现出来,家长最好能在孩子们刚开始产生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就及时发现并采取多种方法帮助他们解决。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我们不要忽视平时不引人注目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包括那些大家都认为是“好学生”、“乖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些孩子,看起来很正常,没有什么心理上的问题,但实际上在他们身上存在着潜在的不健康因素。只是由于他们的性格特点,或由于没有突出的事件引发他们的心理问题,因而他们的问题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对于这些孩子,家长往往放松了关心和教育。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的问题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发展,以致达到了严重的程度。不少事例都说明了这种情况,我们要引以为戒。
儿童心理健康标志
儿童的身心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心理健康的特征是与他们的身心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面谈到的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是“理想”的标志,每个儿童都可能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不足。之所以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志,可以把它看成是培养儿童应努力达到的目标。:brain:智力发展正常正常的智力水平是儿童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的基本心理条件。智力的高低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smiling_face_with_smiling_eyes:情绪稳定良好的情绪,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协调性,表示人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平衡状态。心理健康的儿童“身在福中知福”,愉快、乐观。:busts_in_silhouette:人际关系融洽心理健康的儿童乐于与人交往,也希望通过交往而获得别人的了解、信任和尊重。:thumbs_up:行为统一和协调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变得有了条理,主动注意时间逐渐延长,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表达情感的方式日趋合理和成熟。:glowing_star:性格特征良好心理健康的儿童,一般具有热情、勇敢、自信、主动、诚实等性格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应该表现出:有充沛的精力;心情开朗、愉快,乐观;态度积极主动;能与小朋友和睦相处,在集体中受到欢迎和信任;能较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没有不良行为、不良习惯;注意力能集中;睡眠好。
什么是儿童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的是人们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稳定和适应性,它是一个相对综合的概念。具体来说,心理健康包括个体对自身的认知、情绪的稳定、行为的适应性、人际交往的质量、生活满意度等多个方面的表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标准是指根据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制定的评估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下面是比较中小学心理健康标准的异同并举例说明:异同点:1.目标对象不同:中小学心理健康标准的评估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而成人心理健康标准的评估对象则是成年人。2.评估内容不同:中小学心理健康标准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估内容更加注重学业和社交方面的表现。而成人心理健康标准更加注重工作、家庭和社会交往方面的表现。3.评估指标不同:中小学心理健康标准主要包括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情绪稳定等方面,而成人心理健康标准主要包括工作能力、人际关系、自我价值等方面。举例说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标准通常关注以下指标:学习能力: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如自我管理、学习技巧、动机和兴趣等。社交能力:学生是否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如同学、老师、父母等。情绪稳定: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如面对挫折、压力和情绪波动等。成人心理健康标准通常关注以下指标:工作能力:成年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如自我管理、工作技巧、动机和兴趣等。人际关系:成年人是否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如同事、家人、朋友等。自我价值:成年人是否有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如自我肯定、目标设定、自我实现等。总之,虽然中小学心理健康标准和成人心理健康标准有一些不同
关爱儿童心理健康内容
具体内容有,为了保护和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支持和资源,使他们能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情绪调节和人际关系。这包括提供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培养儿童的自信和适应能力,以及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
1、提供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
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对于儿童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家庭应该提供温暖、稳定和支持性的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应该倾听儿童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感受,给予他们安全感和归属感。
2、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
儿童需要得到情感上的关注和支持。父母和教育者应该倾听儿童的情感表达,尊重他们的情绪体验,并提供适当的安慰和支持。同时,给予儿童积极的反馈和赞扬,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和接受。建立良好的情感连接有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
3、培养儿童的自信和适应能力
自信和适应能力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和教育者可以通过给予儿童适当的挑战和机会,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和克服困难。赞扬和鼓励儿童的努力和成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策略
1、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
除了家庭和教育者的关爱,儿童在需要时也应该能够获得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社会应该加强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建立完善的儿童心理服务体系,提供咨询、治疗和康复等支持。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儿童心理健康的认知和理解。
2、促进健康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应该积极营造健康的学校环境。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儿童发展所需的支持和资源。教师应该具备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儿童心理问题。
3、加强社会的关心和互助
整个社会都应该共同关心和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可以合作,组织和推广儿童心理健康活动和资源。加强对家庭的支持和指导,提供育儿知识和技能培训。媒体也有责任传播正面、健康的信息,避免负面影响对儿童心理健康造成的伤害。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概论论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概论论文
留守儿童因为家庭原因,从小就缺乏关爱,特别是父母的关爱,而父母与孩子之间良好关系的确立将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成长以及对待人际的态度。下面是我整理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概论论文,欢迎阅读。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概论论文
摘要:留守儿童是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凸显在众人眼前的一个需要被高度重视的群体,本文通过综合归纳留守儿童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综合其在焦虑情况、人格方面、行为表现、人际交往以及其他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进一步分析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其中父母、监护类型、留守儿童的性别、学校以及社会都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进而针对分析提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加强父母教育的责任、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建立相关社会关爱体系以及提高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都能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了一个特殊产物――留守儿童。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往往他们中的大多数缺乏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导致他们心身健康的缺失。比如,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抚养、关爱与教育,这都使得留守儿童成为了一个“弱势群体”。
二、留守儿童的概念
1994年首次提出了“留守儿童”的概念,指“父母在国外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而目前,国内对于“留守儿童”的概念却存在许多方面的分歧:第一,留守年限的划分;第二,留守儿童年龄的划分;第三,父母外出情况的划分。多数研究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应该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而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三、留守儿童的心身健康状况
1.心理健康方面(SCL-90)。李宝峰等研究显示,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的留守儿童大多处于中学阶段,比例占到30.3%,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王丽芬(2002)的研究体现在与国内中学生常模的对比,农村留守儿童在6个因子――强迫、躯体化、恐怖、敌对、焦虑、精神病性分值表现明显高于常模;另也有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中的女学生群体在焦虑、抑郁、躯体化、恐怖四个因子上的分值明显高于男生;同时,年龄差异也是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因素。
2.焦虑情况方面。刘正奎等对安徽省某县两所农村小学的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社交焦虑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3.人格方面。范方等采用《EPQ个性问卷》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作为调查工具在对照组与留守儿童组中进行性别比较实验,留守组儿童男女之间在6个因子――行为、内外向、智力与学校情况、神经质、自我意识和合群总分上有显著差异,而对照组的男女差异仅体现在行为因子上。程少贵等通过运用MHT和EPQ量表测试并与常模比较得出,留守儿童的量表得分均显著低于同龄常模,主要体现在精神质、内外向、掩饰性因子上,在神经质量表得分上,留守女性儿童显著高于同龄常模。
4.行为表现方面。周宗奎教授等人的研究认为,在行为上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有:自由散漫、不服管教、拉帮结派、打架斗殴、赌博偷盗等。程良道(2005)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易出现学习适应不良、逃学、厌学、小偷小摸、人际关系紧张、退缩性行为、情感淡漠、内向、攻击性行为、任性、性格孤僻、失落感、无用感、无价值感等问题行为。很多报道显示,现如今,大多数的少年犯其早年都是缺乏父母关爱的儿童,其中留守儿童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5.人际交往方面。留守儿童因为家庭原因,从小就缺乏关爱,特别是父母的关爱,而父母与孩子之间良好关系的确立将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成长以及对待人际的态度。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因为很少与人交流,一般出现问题也不会想到主动与人倾诉,久而久之容易变得少言寡语,待人冷淡,很难与人亲近,对别人的事漠不关心,对自己的事从不主动向别人提及,这样的态度会影响到他们与其他人的正常交往,往往在人际关系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严重到会产生对他人冷漠,直至一种隔离的状态,很难建立起人际之间的信任,而这种人际方面的问题又将导致其他方面的问题连带产生。
6.其他方面。巨大的心理危机潜伏在留守儿童群体当中,他们中的大多数表现出比常人更突兀的性格、行为等方面的特质,比如,他们常为一点小事大动干戈、逆反心理严重、任性霸道、自私冷漠、敏感多疑、固执己见、情绪多变,严重到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这也是为什么留守儿童占青少年犯的比重较大的原因。
四、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1.父母因素。王丽芬和王东宇(2002)的调查显示:父母外出年限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大致表现为抛物线式,父母外出一年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很低,两年后升高,继而逐年降低,到十年以上时为最低;其研究还表明,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男孩高于女孩,高中生好于初中生,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好于无兄弟姐妹。还有研究指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程度与父母和孩子的联系频率、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之间的关系、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都有很高的相关,特别指出联系频率越低,留守儿童的恐怖倾向、过敏倾向的危险性也会增加。父母往往在影响儿童未来成长因素中占据极大的比重,父母与孩子相处的缺失,将会导致孩子出现各种心理发展方面的问题。 2.监护类型因素。叶敬忠等的研究中,将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及同辈监护四种,不同监护类型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出现问题最多的留守儿童存在于隔代监护中。在高亚兵的研究中表明:首先,隔代和上代监护家庭教育内容狭窄,只涉及儿童的生活,因为学历层次普遍偏低以及年龄偏大,所以导致不能辅导儿童的学习和品德方面的成长;其次,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很少与留守儿童沟通和交流,当然也不会帮助儿童排除他们的烦恼,大多会采取让他们自行解决或压抑的方式;最后,家庭教养方式在这两种类型监护人中也有不同,如隔代监护人较多采取迁就、溺爱,上代监护人较多采取不闻不问。
3.留守儿童的性别因素。女留守儿童孩更易比男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在与人交往中更易表现出焦虑、不安、恐怖、自责等情绪。岳慧兰采(2006)用MHT的研究更加证实了这一说法,女生的焦虑、恐怖、和自责倾向均明显高于男生。这可以解释为男女之间在生理、心理方面的发展不同。从身体状况上而言,女生身体较弱,性格多偏内向,所以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会较为敏感、情感细腻、依赖性强、意志力弱、适应能力较差等。
4.学校教育不足。从学校方面而言,对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和关爱明显不够,大部分地方没有对这一群特殊群体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偏远地区以及农村学校。这些学校因为师资力量薄弱,留守儿童在学校能保证正常的学习就已经很不错了,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人文关怀,而就算在正常的学校,也因为学生人数较多,学习压力过大,对留守儿童也很少会做到特殊关注,比如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关心他们与同学的相处,探究他们的内心世界等;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留守儿童在校寄宿,这使得对他们的日常管理和看护形成了“空洞”,教师除了上课,课后基本与学生再别无更多交流,这很容易使得留守儿童产生一种被忽视、被遗弃的感觉,这将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5.社会关爱缺乏。日常生活稍有注意就会发现,身边很少有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相关呼吁,也很少有相关的组织来帮助、教育、爱护这些留守儿童。反而是经常会看到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的消息,而这将造成更多留守儿童的产生,如此看来,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关注,不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也有社会的责任。
五、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父母教育的责任。留守儿童与正常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他们缺乏与父母生活、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他们从小在成长过程中的这种与父母相处的缺失更加需要后天家庭教育的呵护和培养。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心理成长。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建议是在孩子年纪幼小的时候,尽可能避免父母外出,或者至少能留有一方来照顾孩子;在教育方式上,父母切忌因为对孩子的亏欠心理而演变成溺爱式的教育,要注意正确表达情感,及时与孩子沟通,多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和问题,严格以身作则,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培养他们健全、健康的心理机能。
2.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学校是学龄期儿童活动最频繁的地点,若能够发挥良好的学校教育,则会对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有所弥补,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成长。学校在日常教学活动之余,应该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注和帮助:第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库”;第二,配备心理健康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第三,教师应多关注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多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第四,将“家访”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保持与家长的及时沟通。教师有必要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对他们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引导,使其学业和心理都获得良好发展。
3.建立社会关爱体系。社会急需呼吁各界人士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关注。首先,可建立相关公益性救助机构,关爱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成长,可由离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等人员构成;其次,通过法律和宣传教育等手段,杜绝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活动,如赌博、网瘾等;社会公益机构应组织有益于留守儿童成长的活动,如夏令营、科技活动等;最后,呼吁有志之士下到基层去,扩充农村及偏远地区的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4.提高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留守儿童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需要关注的一个群体,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能否得到提升应该是三者协调发展的结果――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社会的关注又促使学校和家庭提供对留守儿童更完善的教育和关怀,三者相互促进,为留守儿童的美好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结语
留守儿童的产生,源于家庭因素,但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出现偏差,却不是家庭单方面导致的,而是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足、社会关注不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多方面协作来弥补,给予物质、精神上的投入,使留守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能够正确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价值,发挥自身特长和潜力,健康成长,成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长期并且尤为重要的任务,应当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和关爱。
参考文献:
.人口研究,2006,30(3):60-65.
.教育探索,2005,20(5):82-83.
.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521-522.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77-179.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466-468.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3):441-443.
.心理科学,2005,28(4):855-858.
.精神医学杂志,2007,20(1):11-13.
作者简介:裴菁菁(1987-),女,陕西咸阳人,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整体水平在逐年恶化,所以最近这些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家长的重视,那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哪些呢?
一、一味索取,不知感恩
童真心理是一个敞开的环境,有沙盘、绘本、颜料、画纸、钢琴、图书、游戏卡片、小迷宫等可见的玩乐方式,还有许多看不见的玩乐:大家一起成语接龙、唱歌、摄影、养植物、练舞蹈等等,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一个接纳与尊重的环境,孩子们都十分喜欢这里。
他们从一开始的不熟悉,到后来的全然放开,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玩法:
把浇花的水壶拿来当作玩具水枪,最后把水壶弄坏;
把魔法一个劲地转,转不回去就拆,又摔;
玩完了一个游戏,就不断询问(讨要):“现在玩什么呀?”
他们只会索取,却不知感恩,只有一个孩子提到“我是免费来这儿玩的,我多帮你们做些事情”。
探究其背后,这些孩子都是平时被家长要求学习好,却对心理缺乏关注的孩子,他们一直被要求着,内心却从未得到真正的满足,所以才在一个让他们放开的环境里,暴露出干渴的内心,不断索取。
平时只关注学习成绩及孩子表面行为规范的家长,孩子的内部正混乱不堪,没有得到应有的成长。
二、缺乏纯真的友谊,矛盾冲突频繁
来这儿玩的’很多孩子都是好朋友,好朋友也会带好朋友过来,但是我们逐渐发现,他们许多看似亲密关系的里面,实则缺乏浓厚的感情。
姐弟两个,在群体里经常忽视对方,没什么交流和表达,玩耍时很喜欢挑对方的毛病,对对方不满,从未看到他们有亲密的举动,我们略微知道,他们的家庭偏爱儿子,姐姐与弟弟就疏远。
好朋友之间,经常吵架,比较谁更厉害,查找谁有犯规,指出谁有缺陷······三个好朋友之间,经常两两吵架、打架,真实的友谊、纯洁的情感微薄。
因为教育经常对孩子要求很多,孩子也喜欢要求别人;因为父母老师只关注孩子成绩优异,孩子之间也会比较谁更优秀。
年幼的心灵里,充满了比较、苛刻,而纯洁、美好却无栖息之地。
只有两个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他们在这儿表现出非常亲密的友谊,玩耍时充满了甜美的笑声,他们许愿望时,许下的愿望都是:我喜欢我的好朋友xxx,希望永远和他在一起。
他们心无所求,友谊非常纯真。
三、不礼貌,无规则
有一些孩子,天天来玩,至今都没喊过我们。
孩子们会喊我:老师、阿姨、姐姐,而有几个孩子,每次进来就一大步跨进来,轻描淡写说一句:“我来了”,或者找点事情问一下“今天XXX来了吗?”以此作为进门的打招呼,却从未直接喊过我们。
有一次,有个女孩(六年级)要用粉笔写字,而我又刚好不在她身边,她只好喊我,着急之下,喊出了“那个姐姐”,这样的称呼,看得出她多么不知道称呼。
其实,她在家庭里是不太被接纳的,她的身上也有一股很强的对别人的排斥,尤其是在我们敞开的环境里,更加明显地表现在对待我们身上。
同样,有很多孩子,他们来了就直接来了,走就直接走了,不打招呼,有的甚至在我们正在专注做事时,悄悄出现在我们身边,吓我们一跳。
他们的规则意识也很差,不知道东西拿完放回原处,椅子、画笔、纸、水杯一经用过,便到处都是,似乎生活的这些部分都与他们不相关,他们只要学习就行了。那不就是学习的傻子了吗?
这些孩子,他们的父母喜欢把他们看守在家里,乖乖写作业,其他的不要他们操心,也有父母自身对人不礼貌,孩子一到外面,基本的礼貌、规则都不会。
四、品质缺乏
很多的孩子都有撒谎、狡辩、耍赖、拖延、骄傲的表现,当事情做不到时,就撒谎哄骗;当优秀达不到时,就耍赖狡辩以达到;当他们觉得自己很优秀时,就骄傲自满。
一个叫小哲的小孩,第一次来这儿玩发现有好玩的面具,他太喜欢了,就把他带回了家,我们叫他把面具拿回来,他一直说明天回家拿,却整整拖了一个月,后来我们对他开始正儿八经说这件事了,第二天他才拿来。
叫小淘的男孩,玩游戏时总是耍赖,因为他太想超越别人,太想自己优秀,害怕失败;
叫小闲的女孩,自卑又自负,我们叫她不要在童真心理里一直玩手机,她很不满,不予回应。
许许多多的孩子都缺乏品质,似乎家长与学校从未注重孩子的品质培养,他们长大,如何有更美好的前景、如何与人竞争呢?
所有这些表现,不知父母是否清楚,又或者,孩子在家也是这样,父母对外人遮掩罢!总不希望自己孩子被人知道是不好的,家丑不可外扬。
老师们与家长不断重复的都是孩子的学习,却也避开孩子的心理、行为不说,父母对孩子的心理也不知如何引导,随着社会的大流,也一味注重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了严重的误导、疏忽。
;简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简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如下:
一、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快速成长和培养出正确的思想观念,仅仅依靠教师的教导是行不通的。留守儿童由于常年和家长分开,爷爷奶奶的年纪太大,使他们有效的心灵的得不到依托,无法给留守儿童正确的教育,非常容易让留守儿童产生自卑心理、缺乏安全感,产生负面情绪,以至于形成心理健康问题。
二、自身因素
留守儿童年龄尚小,还没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与留守儿童自身有着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留守儿童的家长常年在外,并不能够及时的对留守儿童的成长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一般的留守儿童都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对待事物有很强的抵触情绪。
三、学校因素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与学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十分落后,师资力量匮乏,常常出现一名教师兼顾多门学科的现象,繁重的任课压力使教师分身乏术,无法顾及到对留守儿童的照顾。随着留守儿童的群体不断壮大,人数逐年增多,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上显得十分渺小。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哪些问题
留守儿童因为在关键时期缺少家长给予的指导和教育因此会出现一些问题,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具体表现为:一,自我封闭,性格孤僻,孩子在幼年时期与父母长期分开,使孩子感受不到健全家庭对自己成长带来的影响,也缺少应有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因此带来较强的孤独感。由于他们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沉默、焦虑、紧张让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二,情绪容易冲动失控,留守儿童年龄偏小,在本该受到家长教育和引导的年龄没有得到关爱与指导,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三,认知偏差,有的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父母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赚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疏离,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迷茫。
儿童心理健康小常识【五篇】
【 #亲子教育# 导语】判定孩子心理是否健康,其标准大致有如下几方面: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睡眠、运动、言行等方面。下面 给您推荐了儿童心理健康小常识【五篇】,欢迎阅读借鉴。
1.儿童心理健康小常识
1、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像力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2、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
3、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4、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热爱劳动,爱惜物品。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5、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服从约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6、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7、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过分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能自己到商店去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2.儿童心理健康小常识
一是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独立性对一个孩子来说很比较困难的,但是对其整个成长过程是很有帮助的。小孩子只要家长在身边就会想着去依赖家长。所以在做每件事前应该要让孩子养成思考的好习惯,三思而后行,让他自己做事,鼓励孩子自己去接触新鲜的事物,多和同龄人交流沟通,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二是锻炼孩子对问题的判断能力。
判断是非好坏也是需要从小教育的,教育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他什么事是对的,什么事是错的不能去做,要帮助孩子学会分析,并且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在孩子遇到难题的时候,家长并不是直接帮孩子解决,而是在旁边帮助分析或者引导解决,这也是锻炼孩子应变能力的一种方法。
三是多鼓励孩子,不要常常打击孩子。
很多时候家长往往比较经常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打骂孩子,而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问题,要引导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者存在的缺陷,要对孩子正面教育,就算孩子犯错后,指正后要多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有信心去面对下一次。
3.儿童心理健康小常识
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鼓励法。
儿童有一种需要承认、需要鼓励的心理,他们喜欢成功,喜欢得到大人的认同和赞扬。
因此,家长就要经常鼓励孩子,孩子通过不断地被鼓励和赞扬,自身的行为才能得到肯定,由肯定产生心理升华。
2、反问法。
语言是沟通儿童心灵的工具,因此,家长和孩子谈时要试探、发问、反问,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儿童自身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出难题法。
给孩子出点难题,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困难,并要让其自己解决,只有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经受失败和挫折,才能产生经验和教训。
4、讲故事法。
儿童都爱听故事,家长应该抽出时间给孩子讲一些健康向上的故事,一个好故事能使孩子进行一次心理上的调适,还能鼓舞孩子上进。
5、兴趣引导法。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气质和性格去发现其兴趣和爱好。
4.儿童心理健康小常识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日常生活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教育和行为指导而实施,也可以结合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不同方面的教育活动影响儿童,还可以通过家园合作实施形成心理健康教育。
2、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指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精心设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3、心理咨询和行为指导
心理咨询师通过有效的谈话方式,提供需要的知识,增进幼儿的自我认识,并充分发挥其潜能,协助他们自己去克服困难,追求自我实现,达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4、家园同步教育
家庭是儿童生活初级社会化的场所。教育的一致性要求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协调同步,才能得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家园同步是实施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教育的重要途径。
5.儿童心理健康小常识
如何判断儿童心理不健康?
1、多动
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上,有些儿童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摇椅子转身,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小动作不停,如咬铅笔、咬指甲、咬衣角等。注意力不集中方面具体来说,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自控情绪的能力差方面具体来说,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激怒或冲动。情绪不稳,为了一些小事就喊叫或哭闹,脾气暴躁,常根据瞬间冲动行事,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及破坏行为。
2、焦虑
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3、恐怖和失眠
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儿童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4、攻击
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4篇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1
一、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的5个主要标志
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
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2.求知欲较强。
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无口吃情况;生活中对力所能及的事,乐于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
3.能合群。
爱与小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不随便打人骂人,不妒忌同伴;在集体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导下,愿意为集体和所能及的好事。
4.诚实而不说谎。
很少说不符合现实的话;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或损坏别要的东西;做错事不隐瞒,肯承认错误。
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
对称赞感到高兴,对批评、指责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欢迎的事,不愿做遭人责骂的事;不过分的畏难、胆怯等。
二、儿童心理健康知识
1.减少儿童的心理负担。
父母们望子成才心切,期望值太高,因而对孩子的要求不切实际,有的家长偏面理解早期教育,忽视儿童特别是保幼儿童的心理卫生特点,进行知识灌输;有的家长往往只盯住孩子的考分,非要孩子考满100分,这样,孩子的神经整天绷的紧紧的,丝毫不得松弛,致使他们中的有些人得了一种“学校恐怖”的神经官能症,拒绝上学。有的孩子在低年级时活泼、开朗、大方,但越到高年级性格越怪异。这反映了学校生活也存在不少弊端,所以,要解除孩子沉重的心理负担,首先要解除家长的心理负担。
2.要有一个宽松、和谐、安静的家庭氛围。
在家庭文化生活中,应当有充足的健康的精神食粮,例如,足够的书籍等等;在管教孩子的方式上,反对粗暴专制、实行民主平等;在对待子女的兴趣爱好方面,家长应当顺其天性,自然发展,而不应当以大人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3.扩大孩子的生活圈,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
孩子孤僻不合群、自私等不良心理的形成,往往与他们的生活圈狭窄有关系。前几年,美国儿童中有一种“大楼病”,由于高层建筑的发展,儿童们放学后独居一室,缺少正常的交往,因而产生孤僻、恐惧等心理,甚至影响智力的正常发展。儿童心理健康十二忌。
第一,忌娇惯溺爱。开口不离“好”,出门不离抬,吃饭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会养成儿童任性的性格。父母“爱子-溺子-误子”,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第二,忌袒护纵容。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当众做错了事,家长明知不对,却以种种理由加以庇护和掩盖,其结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
第三,忌哄骗。有些家长图一时安宁,不惜编造假话欺骗孩子,这样耳懦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养成虚伪不诚实的品格。
第四,忌讽刺。对孩子讽刺挖苦,以为可以“激发”上进,结果适得其反。
第五,忌苛求。父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凡事都要尽善尽美,稍有不顺便大加训斥,使子女无所适从,思想感到压抑和束缚,时间长了孩子有可能走向反面,我行我素。
第六,忌放任。对孩子不加引导和教育,放任自流,任其所为,不尽家长责任,后果难以预料。
第七,忌打骂体罚。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条,不能以理服人,而是打骂、体罚,结果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产生感情对立。
第八,忌注意力不集中。要让孩子自己选择适宜的游戏和运动,培养他们注意力集中,专心地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训练儿童持之以恒的毅力,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而不要反复要求孩子更换活动内容。
第九,忌缺乏适应能力。要训练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三、肥胖影响儿童心理健康
肥胖对儿童心理造成的损害,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心理的损害不像身体上的损害那样容易被发现,但对儿童性格、气质、个性,以及日后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肥胖造成的心理损害,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低、自卑感明显、缺乏自信心、压抑、伙伴关系不良、焦虑情绪较多、有孤独感等。
肥胖儿童常常为穿不上漂亮合身的衣服而苦恼,因肥胖影响体育而对升学忧心忡忡。有的孩子甚至认为,自己的体形难以被同学接受而对上学失去兴趣。有的肥胖儿童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向他请教的同学却寥寥无几。因为胖而被同伴取侮辱性的外号,在肥胖儿童中也十分普遍。胖孩子性格内向者居多,有事情不愿意和家长或同学说,而喜欢藏在心理,他们和陌生人交往时往往胆怯,不愿在集体活动中表现自己。许多社会因素,如就业时受歧视,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经济收入,因肥胖而受影响等,也不同程度地使肥胖儿童产生心理压力。此外,家长的训斥、担忧、焦虑,也是胖孩子产生心理负担的原因之一。
肥胖儿童存在着许多有别于正常体重儿童的行为特征,这些行为对肥胖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肥胖不仅损害了儿童的身体健康,而且对儿童的心理也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应引起社会的重视。在治疗肥胖时,应将心理治疗纳入其中,矫正与肥胖有关的不良行为,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模式,从根本上治疗肥胖,使肥胖儿童的身心恢复正常。
四、儿童心理健康有哪些禁忌
第一、忌忧郁沉默
在生活中,父母要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性格,切勿郁郁寡欢。
第二、忌缺乏适应能力
父母要训练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样对他们的发展才有益处。
第三、忌讽刺
父母以为对孩子讽刺挖苦,能“激发”他上进,没想到最终适得其反。
第四、忌无控制力
在生活中,父母要训练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包括控制一些他们不合理的要求和愿望。
第五、忌放任
父母对孩子不加任何地引导和教育,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放任其自由,不尽家长的责任,后果就难以预料了。
第六、忌哄骗
有些父母经常会为了一时的安宁,而不惜编造谎言来欺骗孩子,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生活中,孩子很容易就效仿了父母,最终养成了虚伪不诚实的品格。
第七、忌袒护纵容
当孩子在大众面前做错事时,父母明知这样是不对的,却还要以种种不是理由的理由来加以庇护和掩盖,其结果必定会使孩子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第八、忌注意力不集中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培养孩子注意力集中,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游戏和运动,专心地完成每一件事,而且要做到持之以恒、有始有终,不要反复地更换孩子的活动内容。
第九、忌打骂体罚
很多家长都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条,如果不能以理服人,只是一味地打骂、体罚,结果只会导致起不到任何的教育的目的,反而严重地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产生情感对立。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年龄趋于低龄化,其实这主要是儿童心理不健康造成的,你们知道哪些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呢?儿童心理辅导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是非常多的,家长们平时要注意给儿童做好教育!
儿童心理健康十项注意
一、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儿童心理健康的7个标准
1、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像力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2、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
3、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4、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热爱劳动,爱惜物品。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5、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服从约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6、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7、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过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能自己到商店去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方法
1、放松训练,以便随时保持轻松的状态,从而缓解紧张、焦虑情绪等。
2、简易行为矫治——阳性强化法。通过奖励目标行为,忽视或淡化异常行为,促进目标行为的产生。
3、合理情绪疗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4、系统脱敏法。主要用于恐惧症。
5、冲击疗法。主要用于治疗恐惧和其他负性情绪反应。
6、厌恶疗法。常用于戒烟、戒酒、戒除网瘾,治疗强迫症等。
7、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来改变不良认知,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
儿童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1、多动: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上,有些儿童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
2、焦虑: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3、常年情绪低落: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4、恐怖和失眠: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儿童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5、过度怕羞:儿童,特别是女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如怕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则可能内心深处隐含有强烈的自卑情绪。
6、攻击: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7、语言表达较差:据专家所作的统计,高占8成以上的自卑儿童的语言表达较差。他们或表现为口吃,或表述不连贯,或表达时缺乏情感,或词汇贫乏等等。
8、恶劣的人际关系: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结语: 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年龄不是过于成熟的孩子来说,大家平时要多多了解这些儿童心理健康常识,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3
儿童心理健康小知识
人的心理活动是从婴幼儿时期就产生了,这个时期是孩子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处于思维活动的萌芽期,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对孩子进行较好的科学的心理健康的指导,可以使孩子受益终身,那么就因该从婴幼儿时期做起,这一点就要依赖母亲。那么怎样在婴幼儿时期做好心理健康保健工作呢?
告别遗尿症
5岁以后的孩子还常常不能自立地排尿,称之为遗尿症。精神因素是幼儿出现遗尿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长应消除引起孩子情绪紧张的各种不利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排尿训练。作为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树立克服不俍习惯的信心,不要对孩子横加指责,造成自卑心理。
消除口吃
矫正口吃的办法需要家长注意两点。首先,不要过分地注意或议论孩子的口吃,更不要模仿、嘲笑或严厉地强迫他矫正,尽量减少和消除引起孩子精神紧张的因素。另外,家长可耐心地采取一些具体的言语矫正法来帮助孩子,如设计特种练习,分散孩子害怕口吃的注意力等等。
戒掉吮指癖
对待有吮指癖的孩子不能用吓唬、在手指上涂药水等强制方法,这些方法会使孩子产生紧张、害怕、恐惧的心理。家长应采取更为关爱孩子的方法,对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给他讲道理,加以引导;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用他喜爱的事物来分散他的注意力,逐步帮助其改掉吮手指的不俍习惯。
纠正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需要接受正规治疗,如药物治疗、包含治疗、行为治疗等。行为治疗被认为效果较好,主要是通过纠正儿童偏常行为,培养儿童俍好行为,增进其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方法。行为治疗主要采用合适的认知活动来改善患儿的注意力,克服分心,并通过合适的训练程序,减少患儿的过多活动和不俍行为。
儿童心理健康的7个标准
1、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像力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2、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
3、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4、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热爱劳动,爱惜物品。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5、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服从约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6、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7、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 ,不过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能自己到商店去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4
一、认识到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了解了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临床调查结果,那一个个数字背后就是一个个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我们每一名幼教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尽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因为这项工作直接牵扯到孩子一生的身心发展,更决定着我们国家、社会的未来发展水平。
二、解了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准确洞悉了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性格和情绪障碍、行为障碍,性格和情绪障碍又分为焦虑症、恐怖症、抑郁症、强迫症以及孤独症,行为障碍又分为注意力障碍(儿童多动症)及抽动症。以前对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学习之后,清晰地进行了区分,为以后准确进行判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还明晰了遗传、脑损伤及环境是形成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为在今后实际工作中进行儿童心理问题原因探究指明了方向,避免了多走弯路。
三、基本掌握了进行心理问题的干预技术
了解了面向全体幼儿的养成性教育模式及面向有心理问题幼儿的`补偿性辅导模式。基本掌握了行为疗法及绘画疗法的干预技术。
四、初步形成了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思路
学习了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干预,将通过复习归纳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有关儿童心理问题的知识体系空间,下一步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一要对全体教师进行二次培训,使每一名教师都能掌握有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二要结合教学计划与幼儿年龄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三要园长、教师做有心人,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与家长及时沟通,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四要鼓励教师写教育个案,进一步丰富拓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原则
被爱与价值感。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安全感。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可能会使其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规则。规则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规则是安全感的来源,规则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新的学习经验。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形成的。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
儿童健康心理的培养禁忌
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产生沾沾自喜求虚荣的不良心理。
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探讨,需要学习,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
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人的成长大致有三个时期,即1-6岁,6-12岁,12-18岁。家教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孩子成长的依恋期。人在成年时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往往源于未成年。长期与父母隔离已造成无数悲剧??这甚至可以说是很多孩子杀人、自杀的根本原因!相当多数乃至绝大多数的人生悲剧背后,都有一个不正常的家庭背景??人所有的不幸和悲剧,基本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家庭影响。如果家长能够了解:人在幼年最重要的需要之一是安全感,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他所需要的是对父母的依赖,对所熟悉环境和好朋友的的依
第二、家长要懂得孩子的内心需求。
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当孩子说话时,家长应认真倾听,走进孩子的内心。
第三、宽容与约束都重要。
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分宽或过分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第四、要重视孩子习惯的培养。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所以,从小就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各种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更多文章:
年满80周岁老人有哪些补贴?八十岁老人称什么 八十岁老人怎么称呼
2024年8月5日 03:40
节约粮食手抄报简单又漂亮(不浪费粮食的简单手抄报 节约粮食的手抄报)
2024年5月3日 16:50
我也想要那首胖虎唱的歌啊歌词是 一拳打飞!人人自危!我就是胖虎 一等奖!?小学四年级作文400字:我是孩子王
2024年4月19日 07:00
英雄之城观后感(2020武汉《英雄之城》观后感5篇精选_看英雄之城有感5篇)
2024年5月20日 12:10
短暂相聚不舍的句子?相聚总是很短暂句子 相聚时间太短的句子(33句)
2024年6月11日 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