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阵地建设的指示)
本文目录
- 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阵地建设的指示
- 如何提高农村地区的文化水平
-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什么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
- 如何解决农村文化阵地“重建轻管”现象
-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基层治理的问题和对策
- 如何发挥现有农村文化阵地作用
- 如何加强乡镇文化队伍文化阵地建设
- 我国推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举措有哪些
- 乡村文化墙建设方案
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阵地建设的指示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关于农村阵地建设问题。农村文化站发展状况令人堪忧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事业经费严重短缺,中央关于“各级政府的文化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1%”的规定难以落实。造成农村基层文化事业严重“贫血”文化设施陈旧老化,阅览室、娱乐室等文艺场所无力更新,藏书更是有减无增,破烂不堪,经费没保障,文化活动也难以开展。第二、机构编制不明确、不落实。乡文化站没有文化专干,站长长期“空岗”。另外“专干不专”的问题也很严重,文化专干除了写标语,出板报等跟本职工作有点关系外,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乡镇中心工作的日常事务中。第三、由于个体文化、私营文化和家庭文化的迅速崛起,使传统的国办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几乎失去大半个江山。如私人歌厅、舞厅和卡拉OK 厅的建立,私人书店、书摊、书屋、台球、乒乓球和电子游戏机的兴起,成为人们新的娱乐天地,农村文化站寒酸的设备和条件无法与之抗衡 。第四、随着科技进步和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的迅猛发展,乡镇逐渐普及了闭路电视,再加上VCD 、DVD、家庭影院和家庭电脑的普及,使传统体制下培养的文化站专业人员能力、素质遇到极大的挑战。农民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了,文化消费观念、消费群体结构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而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对农民新的文化需求服务滞后,给农民供应的“文化大餐”依然是一成不变的“四菜一汤”(吹拉弹唱和读报),怎么能吸引受众呢?进年来,为促进农村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还提出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以及一系列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乡镇文化站,作为农村基层文化的前沿阵地,不仅不能放弃,而是要大力加强。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新目标,调整思路,创新手段,建设好农村文化站。 第一、各级政府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的高度,认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要切实把乡镇文化站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来坚守。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有计划、分步骤地加以推进;通过层层建立领导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地抓好落实。第二、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财政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基层文化,认真解决基层文化设施、场地、设备、网络、编制、经费等方面的问题,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县财政拨一些,乡镇政府支付一些、文化产业创收一些,群众交纳一些的办法,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同时,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改善服务,完善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高利用率。第三、要抓好组织落实,健全基层文化机构,建立一支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调整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体制。本着既管人又管事,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落实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编制、工资福利待遇,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建立一支永远不走的农村文化队伍。第四、要与时俱进地推动基层文化建设,改变基层文化工作单纯高文娱活动的做法,注意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广播影视宣传、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技和卫生知识、开展体育活动有机地融入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中。广大的文化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汲取艺术营养,努力创作出反映人民群众生活,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开展文化活动既要注意挖掘当地的传统资源,又要注意文化活动的时代性竞技性,以吸引青少年参加。要充分利用农闲、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杜绝封建迷信活动。第五、大力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努力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在经济欠发达,文化硬件设施较差的地区,要尽量利用现有条件搞好软件建设。要充分利用、发挥、调动本土人才的作用,为农村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并通过不断地培养、提高打造老中青相结合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总之,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让乡镇文化站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求知的课堂,求美的场所、求艺的乐园、求富的平台,吸收更多的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参与其中,整合更多的文化资源造富乡莘,使乡镇文化站与时俱进、蓬勃发展。
如何提高农村地区的文化水平
农村的文化阵地是农民进行问题活动最重要的场所,它也是传播先进文化最重要途径。这几年来,各级党委开始重视起来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比如建立文化活动室、农村书屋,有些地区的文化广场也在积极的建设过程当中。
一、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在进行文化阵地规划的时候应该要从多角度、多功能的方向出发,不断完善其规划内容,在进行具体规划的时候要遵循突出重点和全面兼顾的原则进行。对于当前文化阵地建设来说应该要重点抓好文化室以及农家书屋和文体广场的建设。
二、拓展筹集建设
在进行文化阵地建设的时候主要依靠自身筹集资金,不能出现靠政府等现象,但是也要注意量力而行,根据村民的实际情况。对于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农村可以建设文化室或者是书屋;对于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地方可以利用原先的旧学校等设施进行建设。或者是可以申请优惠补助措施,全方位发展,加快建设的步伐。
三、提高文化阵地管理员待遇
现在很多文体管理员的补助相对都比较少,在一些条件比较差的地方甚至都没有补贴。这样的资金无法让其管理员深入投入到工作之中去,因此对于文化建设极为不利。因此在进行建设的时候应该要从整体出发,从实际情况出发,相关的管理人员除了有市、区级的补贴之外还应该要有村镇级的补贴,只有保证其待遇,才能够让整支管理队伍稳定发展。
四、培养文化人才
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主要重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乡镇的文化站应该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村级的文化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将其管理能力进行提升,保证专业素质能够适应当前文化阵地建设的发展目标。其二,文化管理人员也应该要自主培养一些村级的文化骨干,将重点放在本土文艺骨干的培养上,使农村的文化人才队伍得以壮大。
五、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
虽然农村文化阵地和城市的有所差距,但是农村也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所以文化管理员应该要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比如可以组织村民一起讲故事,演唱方言歌曲等等。另外还可以将一些懂乐器的人员组织起来进行演奏。除此以外还可以让村民进行农业技术交流或者自己编节目;存、村和村之间积极展开一些篮球等运动联赛。这些文体活动的开展能够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文化水平,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什么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法律依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第一章 重大意义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于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强我国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如何解决农村文化阵地“重建轻管”现象
“重”前期建设、“轻”后续管理。一些村组非常重视道路兴修、改厕改水等前期工作,但后期使用、维修管理跟不上。有的水泥道路被村民随意堆放杂物、道路两傍排水不畅路面损坏、三面光引水勾渠堵塞不及时清理导致垮蹋损毁不能引水、有的村公厕建了,但无人清扫,臭气熏天。有的村垃圾处理池搞了,但无人处理垃圾,堆积如山。有的农户沼气池建了,但出不来沼气,成为摆设;一些村组新建的广播室、图书室、娱乐活动场所等设施,刚建不久就闲置了。广播基本不响、图书大量丢失、娱乐健身器材损坏很多,太阳能路灯不亮了,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应。致使许多刚刚投入使用的设施或瘫痪,或带病运转,不但降低了使用效率,甚至把“造福”变成“添堵”,让许多投入打了水漂。
管好用好现有的农村基础设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好,只“建”不“管”或者重“建”轻“管”都不能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要求。村委会、村小组要教育和引导广大村民转变观念,树立追求新农村生活的理念,不仅要积极支持参与农村各项设施建设,还要像爱护自家财物一样时时处处善待公共设施。同时要广泛开展“自强.诚信.感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教育.着力抓好文化下乡、卫生进村、“一事一议”、村规民约、乡风民俗、脱贫攻坚民生工程宣传等精神文明软件建设,对建设好、维护好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基层治理的问题和对策
####市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随着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被提到了新时代的重要位置。农村文化发展作为新时代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必须紧扣十九大提出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农村文化建设,逐步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我市通过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变得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一是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利用、共建共享、统一管理、服务群众”的原则,通过新建、改建、资源整合等方式,三县(区)20个乡镇全部建成综合文化活动站,设置率达100%,全部达到国家西部建设标准。站舍面积达到300㎡,单独设置率100%,均设有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厅、图书室、培训教室和共享工程活动室并配备相应设备及室外活动场地;全市194个行政村均建有基层公共文化活动中心,补齐了文化站服务不到的地区,提升了服务半径。二是实施品牌活动走进基层,常年组织开展“我为乡亲送戏来”、“三下乡”、百姓健康舞培训等活动,建立了文化辅导员下派制度。按照“资源下移、重心下移、服务下移”的原则,积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实施品牌活动走进基层,常年组织开展广场文化艺术节、春节秧歌社火展演、百姓健康舞大赛、全市群众性优秀文艺节目展演等活动。全市90%以上的乡镇、村都有群众自发成立的文艺团队活跃在各类舞台,为市民带来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成为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市农村文化现状的调研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市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阵地建设较南部地区还有差距。201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三五”建设规划》,201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推进全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其中对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标准作了具体要求,即:有1间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可与党员活动室共用)、1间图书阅览室(藏书不少于1500册,可与农家书屋整合,含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1个简易戏台(50平方米左右)、1个文体广场(不少于500平方米)、1套文化活动器材(含1套音响和部分乐器)、1套数字电影放映器材、1套体育健身设施(含1个篮球场、2个乒乓球台、1套体育健身器材)。2017年,按照“七个一”的标准在南部地区建设了606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重点完善了村级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软件设施。目前我市与南部地区相比,全市314个(社区120个,村194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仍然有70%未达到“七个一”标准,差距还很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城乡发展不均衡,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升的需要比较迫切。二是阵地建设比较完善的乡镇综合文化站作用发挥不充分。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现全覆盖,有些地方的文化站还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运行的情况不理想,人气不足,很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处于半开放状态,不能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阵地作用,不但没有较好的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反而让人民群众觉得是资金浪费和阵地闲置。三是村级民间文化艺术团队文化设备匮乏。近年来,我市村一级文化艺术团队蓬勃发展,涉及歌舞、戏曲等多种艺术门类。其中每个村都有的1—2支群众自发组织的广场舞团体,但是普遍存在活动缺乏服装、音响设备的问题,制约了团体的活动开展和水平提升。四是农村的文化活动供给总量偏少。尽管我市每年开展农村送戏下乡活动近300场次,平均每个乡镇、村一年不到两场次演出,总体服务供给还是偏少。五是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一些乡镇的文化生活活力不够。由于机制与体制的不完善,乡镇人员编制限制,致使长期以来,许多乡镇文化站站长身兼数职,没有精力开展好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农村一些老文化人的逐渐老去,新一代农村文化人又很难涌现,从而导致农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尤其是关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是岌岌可危。 三、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建议 为更好的推动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工作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一是结合我市乡村振兴计划,继续推进乡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整合资源、综合利用、共建共享、统一管理、提升效能、服务群众”的原则,三年内共打造50个村级文化阵地。2018年通过文化助力的形式,配套资金打造特色田园小镇5个,以所在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重点,完善图书室,培训室,创作室以及文化广场和大舞台;配套资金建设美丽家园试点10个,重点结合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整和文体资源,因地制宜提升服务能力,按照自治区“七个一”标准提升阵地建设水平;配套资金打造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个,按照自治区“七个一”标准提升阵地建设水平。二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围绕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大改革措施及惠民政策,采取政策解读、专题报告、百姓论坛等多种方式,开展基层宣传教育,使群众更好地理解、支持党委和政府工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和中国梦 主题教育 实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当地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族歌舞、传统体育比赛等民族民俗活动,打造基层特色文化品牌。三是组织引导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以广场文化艺术节、“我为乡亲送戏来”、“舞动石嘴山-百姓健康舞培训”等文化品牌为载体,深入开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引领示范活动。支持群众自办文化,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兴办读书社、书画社、民间文艺社团、健身团队以及个体电影放映队等。结合“我们的节日”活动,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组织开文艺演出、经典诵读、书画摄影、体育健身等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四是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畅通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渠道,采取“订单”服务方式,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农村文化设施实行错时开放,提高利用效率,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推出一批特色服务项目;建立文图两馆分管制,以县区级文图两馆为总馆、乡镇为分馆、村为支馆,推进一体化服务。广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通过开展流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活动,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流动服务点,积极开展文化进社区、进农村和区域文化互动交流等活动;充分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利用文化云,为基层群众提供数字阅读、文化娱乐、公共信息、技能培训、场馆预约等服务;深入推进文化辅导员下派制度,通过辅导员“包片定点”的形式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协助乡镇、村组建文化活动团体,建立健全团队管理制度和活动计划,并引导辖区居民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定期开展对群众文化辅导业务培训等。新型农民培训现状 调查报告 南溪地处成渝经济走廊城镇组团的核心区域,距离宜宾仅33公里,已完全融入宜宾半小时经济圈。宜宾是万里长江的源头城市,是川南经济区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南溪作为宜宾市城市发展及沿江经济的重要组团,其优势十分凸显。 随南溪工业的大发展,区城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必成当务之急,传统的生产模式必将打破,失地待业人员必将产生,各种新的种养模式也必然形成,新型农民必将出现。同时,现代农业、服务业、生产制造业的发展和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的兴起,也必将催生新型农民的出现。因此,开展新型农民问题的研究,构建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全面实施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是适应我区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民工的学习需求,2012年4月6日,我们深入罗龙镇长江村、东风村对李小姐、王女士、周先生三名农民进行了调查,总体来说,现在的农民学习进取心都非常的强,都希望能有更好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知识水平,让自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更好的提升空间。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便有一批批为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农业户口人员而进入城镇务工,这个群体就是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朋友走出家乡,为梦想为生活在城市奋斗打拼,他们大多数在城市的基层成为城市的基层砥柱,为城市的发展做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用人单位对农民工朋友的学历、知识、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等方面的要求,促使农民工朋友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在城市中高水平、快节奏的生活。为了解广大农民工朋友在工作中的学习需求,特此随机对三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农民工朋友做了调查问卷,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实际工作能力的运用和发挥情况,针对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知识给予相应帮助和合理的解决方法,使农民工朋友们能够快速提高自我,熟练掌握工作技巧并能达到专业水平,从而更快更好更轻松的适应城市生活。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的对象和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学习需求”问题而进行。 李丽丝,女,19,职高,群众,未婚,家庭成员有3人,她现在一个民营企业任职,月收入1500—2000元左右。李小姐很想学习农学,在获得专业知识后回家乡支持当地农村的发展。本来学旅游的她在现实工作中并没有什么优势。她也考虑到通过短期培训进行脱产学习服装加工,这对于她继续留在城市有一定的帮助。毕竟手工制造业也需要一批真正有手艺的人。 王月琴,女,23,初中,群众,已婚。家庭成员4(有子)。她现在一酒店工作。因为自己的学历低,所以成了她竞争的门槛。所以她现在最想取得一个本科学历,主修经济学,当一个财务方面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短期餐饮服务培训她也感兴趣,可以先在餐饮业好好干下去,寻找更好的机会去深造。 周 强,男,23,大专,团员,未婚,家庭成员3人。他有些腼腆,但是计算机的水平不赖,学历也还不错。所以他想到广播电视大学学习经济学,当一名财务人员。如果不行的话,他就去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短期培训,学习数控技术,毕竟对于一个男士来说,数控这个职业也是不错的。 (二)学历及收入状况 从农民工调查对象中受教育程度来看,其学历主要集中在中专、高中、初中,比例为90%,最少的是大专,比例仅为10%。50%的农民工反映缺乏技术成为他们找工作的最大困难,35%的农民工反映学历成为他们工作过程中的最大困难。从调查对象岗位看,主要岗位办事员30%,技术工10%,普工为60% (三)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 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农民工现有学历一般都低于本科学历。而且农民工的学历与年龄成反比例。50岁以上一般为小学以下学历;30岁—50岁一般为高中以下学历;20岁—30岁为本科以下学历。其学历与同等城市人相比有很明显的差异。 三、农民工学习需求的现状及分析 (一)学习需求明确 农民工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底层,每个月只领到微薄的工资。而工资的花费除支付日常开支之外还存在着其它方面的费用。例如:邮寄回家乡的亲人生活费、子女的教育经费等。这样的状态下使农民工朋友更急切的想改变生存环境,那就是可以挣更多的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二)农民工参加学习障碍,劳动时间长 “没有时间”成为首位原因。因为现在大部分工厂上班时间名义上8小时制,但实际上班时间往往12小时左右,平常周六日也加班,几乎很少有人能够得到国家规定的每周休息两天的,农民工的休息权益基本上没有得到保障。但是农民工为了能有工作,就算很想学习技能、学习知识,也很难有时间去学习。 (三)培训的费用高 因为参加培训,出培训费外,书本费、考试费、职业技能鉴定费等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这让农民工挣扎需不需要参加这些培训。另外国家政府虽然明确提出农民工就业专项资金补贴,让其使用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上,但由于使用范围狭窄,审批却很严格,往往资金很难到位。而造成农民工一面急需帮助,另一面资金却又不到位的现象。 四、关于农民培训的调查述评: 农民教育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造就规模宏大的新型农民队伍,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态度,对市场信息的选择和运用水平,对新品种和新科技的吸纳能力,以及能否移风易俗过文明、健康、向上的新生活,根本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科技、技能、法律和思想道德等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在构建和谐社会及促进农村稳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地位。 而目前,对于农民培训问题,综观省内、外的培训现状,普遍认为: (一)政府对加快经济发展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而有些部门对农民教育是现实的生产力却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只是一种间接生产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重经济建设,重项目投入,忽视教育特别是轻视农民教育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上热下冷”现象。我区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非常重视,每年都制定出台一系列措施。但是,乡镇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农民教育培训不是自己的重点工作,工作落实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民只要不上访,就没有必要进行农民教育;农民只要有活干,就没有必要进行技能培训;工作存在形式主义,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浮在上面打电话、造文件的多,深入基层示范引导服务少;教育手段比较单一,依然停留在“读读报,开开会”、照本宣科上级文件的老套做法。 (三)个别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敷衍了事,做过场,教育培训工作仅仅是“报名册争投资”,既耽误学员、又欺骗政府。 农民培训没有实效。 (四)重课堂理论讲座,轻实践技能操作培训。 (五)缺乏本土教材、没有稳定的培训师资、没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没有通过培训后去实际指导、帮助农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帮助转移就业。因此,新型农民技能培训随意性很大,培训效果甚微。 五、调查反思: (一)培训机构的问题研究:目前,参与农民培训的部门多,又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致使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由于多个部门(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劳动、妇联、共青团、科协、扶贫办)搞培训,加之一些企业、社会团体、个体户也进行培训活动,造成:一是培训内容难以统一,农民在生产中无所适从。二是重复培训多,主要表现为培训地点和内容的重复,往往一个地方培训多次,而有的地方一次培训也没有;一种内容培训多次,出现了“学了的用不上,要用的没处学”的怪现象,使本来有限的教育培训资源浪费严重。三是培训缺乏连续性。有些部门的培训是一阵风,使农民无法受到连续性的培训。 (二)参训农民的现状问题:农民群体差异大、需求多,培训难度大。一是文化素质偏低。他们对新兴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接纳、吸收能力,导致农民教育培训难度加大。二是思想意识保守、安于现状。相当一部分已就业农民虽有培训愿望,但同时他们只看眼前利益,存在“小富即安”思想,轻视对科学文化和技术技能的学习,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普遍存在既想致富又不同程度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把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提高、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希望于政府,市场观念、市场意识非常淡泊。虽然小部分人对于能使个人有较好收益的技术往往热情很高,但是谈到费用时,就不愿参加培训学习,更没有形成交费参加科技培训的观念。三是由于年龄的大小不一和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决定了农民对科技的认知、需求、接受和实践操作上有很大的差异,使培训的成效大打折扣,培训难度加大。 (三)培训的方式和教学的手段问题研究:目前的培训仍以传统的教学为主,主要是理论讲述多、实践指导少,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远程教育设施不足,信息滞后,新技术不能及时推广,就更谈不上数字化信息的多媒体教学培训。 (四)培训教材问题:目前,培训的教材、资料五花八门,不切合当地实际。故如何解决切合当地实际的培训教材,以期达到应有的良好效果,是本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培训基地及设备设施问题:空洞的说教和抽象的讲座,只能是一种走形式、做过场,没有实际意义,达不到应有的培训目的。 六、调查建议 (一)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 充分认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行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市场需求为依归,以转移就业形式为引导,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要逐步完善培训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把职业需求情况、技能要求等及时传递给农民工朋友,使他们了解参加培训的重要性。要建立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系统。对农民工朋友培训需求进行分类,使之可以按其需求提供相应服务。 (二)关于培训内容要进一步丰富,科学的制定培训项目,以长训或短训结合学历教育的形式开展。培训要加强成效结果宣布,在实际教育中切实提高培训含金量。针对农民工朋友的资金不足培训中心可以推出相应的优惠制度,适当降低培训的成本。 (三)灵活办学,把培训班办在企业、工厂、村社,送教下乡,把职业学校的办学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融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四)只有在整合资源、多部门联动的基础上,才能为农民工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充分利用现有闲置的中小学校舍,建设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等公共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二O一二年八月八日一、活动背景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当代,大多数中学生越来越不注意饮食的健康问题,随之而来是各种由饮食不良引起的疾病,关注饮食健康,合理搭配食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仅能使当代中学生拥有更健康的身体,以至于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生活中。通过本次社会实践调查,进一步了解当代中学生饮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通过相关资料使同学们多知道一些食品与营养的关系。 二、参加对象 初二(14)班三、活动形式独立活动和小组活动相结合,主要调查对象是小区里的中学生四、活动内容1、设计“中学生营养与健康”的调查表 2、进行问卷调查 3、对问卷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 4、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5、上网或查阅资料,了解营养与健康的知识 6、制作ppt和手绘小报7、成果分析与展示 五、活动要求 1.调查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想好预设问题。 2.与他人交往中,要注意礼貌,顾及自身形象。3.注意安全问题。4.调查中及时记录,做好文字、相片、录音等资料收集。 六、活动反馈 当代的中学生学习压力大,更需要一个健壮的体格承担,同学们和家长们应对饮食健康问题引起重视。我们小组倡导的是每天营养饮食,了解日常饮食的相关知识,此外还要加强体育锻炼。通过对中学生的日常饮食健康的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查阅,使同学们了解到饮食与健康的内在联系,引起同学们对饮食健康问题的重视,增加其对日常食品所含营养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的了解,既扩展了大家的知识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树立起健康饮食的良好意识。 七、活动总结 饮食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而是要增强卫生健康饮食的意识,日积月累才能有一个健康身体。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常常给孩子们买补品,但没注意到其实我们每天所吃的事物中有这些营养,只要合理搭配,注意每天的摄入量就可以了,何必要舍近求远呢? 附表: Q1:作为中学生你平时有没有注意营养与健康问题呢?○会注意○不会注意○不怎么注意 Q2:正直春节期间你有没有整天大鱼大肉呢?○会有○没有○有时会有 Q3:放假期间有没有按时吃早餐呢?○有○没有○有时有 Q4:在正直长身体期间你觉得营养重要吗?○很重要○废话,当然重要○不是很重要 Q5:在饮食方面,你是否有真的注意,平时都吃些什么?□零食□辣辣□牛奶面包□五谷杂粮□按时吃饭,吃早餐□多喝碳酸饮料 Q6:你觉得怎样的饮食方式才算是健康的呢·?____________ Q7:你是否有吃宵夜的习惯?一般都吃什么?□零食□饭□烧烤□小吃□面□泡面□花生,酒 Q8:你怎么理解营养饮食”?○吃饱就行,没怎么注意营养○吃饭时要注意营养平衡摄入○营养归营养,与饮食无关 Q9:你平时有挑食的习惯吗?○有○没有○有时有
如何发挥现有农村文化阵地作用
1、多措并举,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 2、多元并存,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 3、合理引导,让农民寓教于乐。 4、加大投入,合理利用,让农民在共建中共享。 5、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村文化建设;让农民群众唱主角,以活动带动农民群众参与健康有益活动的热情。
如何加强乡镇文化队伍文化阵地建设
针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较为薄弱,特别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进展缓慢,农民文化生活单一枯燥,给发展繁荣农村文化带来了一定困难的现实问题,宾县县委宣传部利用一个月时间,专门组织开展了调研工作。通过现场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等多种形式,深入到宾县乡镇农村地区,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利用阵地开展活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进行了全方位了解,结合现实的成功经验,探索一些能够加强和改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有效措施。 农村文亿阵地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宾县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推动了农村文化的繁荣,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1、公益性文化阵地不断完善 宾县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新建成210平方米的中共北满分局史迹陈列馆一处;争取哈尔滨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0万元,新建了300平方米的县文化馆多功能展厅,功能及配套设施齐全,并对外开放;建有图书馆一处,露天体育场一处。同时,重点在全县部分乡镇开展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农村体育健身工程。2006年以来新建了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宾西综合文化站和建筑面积460平方米的新甸综合文化站两处。全县新建农民党校和新型农民学校(综合活动室)10余所,年培训人数近万人次。投资近20万元在休闲广场建文化长廊一处,便民阅报栏两处。 2、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 通过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全县农村环境卫生有了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新变化、文化阵地建设有了新突破。除了传统的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等阵地外,又增加了有线广播电视、新型农民学校、农家书屋、阅报栏和科技文化中心户等,其中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6%,活动室和示范户创建率分别达到76%和78%,到2008年农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创建达46个,建阅报栏46个,新添置图书4万多册、乒乓球桌等设备;自2006年以来,分别在全县各乡镇建设了农村体育健身工程。该工程项目主要包括:标准化篮球场地一处,标准化篮球架子一付,7件套健身路径一套。2007年在宾西镇、平坊镇、民和乡、满井镇等4个乡镇分别建设了城市路径工程。该工程项目主要包括:11件套健身路径一套。这些农村文化阵地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供了条件,为繁荣农村文化夯实了基础,为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创造了机会,利用率较高,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3、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深化 多年来,宾县自上而下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以现有文化场所和设施为阵地,以各乡镇文艺骨干为核心,以村级文化中心户为主体,以县级专业文艺人员为保障,建成三级文化网络,自编自演以歌颂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主题,宣传党的好政策和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成绩,既注重思想教育性、群众参与性、艺术欣赏性,又有地方特色、乡村特色和群众特色的各种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同时,开展“三下乡”、送电影下乡、广场文艺汇演、文化大篷车下乡等活动不断,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全县共举办各类群众性广场文艺活动130多场。仅2008年就有大型文艺活动13项近30场,小型文艺活动近50场,观众达20余万人次。节庆活动有声有色,重大活动主题鲜明。2008年开展了“迎奥运、迎大冬”为主题的系列文体活动,掀起农民体育运动新高潮,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全县农村和民间得到推广。此外,基层各地组织建起了篮球队、乒乓球队、巧手编织队、读书小组、书画小组、文艺演出队、乡间乐队等队伍。群众性广场文艺活动逐步形成了组织网络规范化、内容特色多元化、参与对象社会化、表演形式系列化的格局。做到“乡乡有活动,村村有歌声”,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让公民道德行为走进千家万户。创建失地农民培训学校,根据农民自身和企业的需求,对失地农民开展技能培训。2008年对全县就业年龄段的失地农民基本上轮训一遍,引导农民“洗脚上岗”、“洗脑进城”,至今已有多批农民从学校结业走上了致富之路。为做好服务“三农”这篇文章,县电视台开设了集政策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专题节目《这方热土》,每周一期,每期15分钟,至今已播出50多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也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些村里无文化活动场所,无文娱活动设施,更谈不上良好的文化氛围;农村文化的滞后,导致封建迷信及腐朽没落的黄色、黑色文化沉渣泛起,死灰复燃;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精神生活空虚。具体表现出以下“三少三低”的现象: 1、文化场所少,阵地使用率低。比如有一个乡镇共有7个村、56个自然屯、23000口人、农家书屋3个、文化活动室2处、村级休闲活动场所2处,活动室有的就是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和几张报纸,图书类型比较单一,很多内容都已经过时陈旧,适合当代农民阅读的书刊极少,因此文化活动很少,许多场所长年处于闲置状态,农村文化阵地的使用率极低。 2、资金投入少,资源利用率低。由于基础相对薄弱,乡村两极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造成乡村文化事业经费严重短缺,活动室无力充实,图书室的藏书更是有减无增,正常的文化活动无法开展。与此同时,现有文化资源配置又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多年来,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投入,建立了一些文化阵地,添置了一些文化设施,但是,这些建设都是各自为阵,缺乏统一管理,致使农村有限的文化资源过于分散,难于发挥作用。以图书为例,彼此互不交流,其结果是除少数图书室使用效率较好,大多数图书长年无人问津,利用率极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形式创新少,活动吸引力低。随着农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文化消费结构、消费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对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长,但目前农村的文化生活仍比较单调、乏味,农忙时干活农闲时打麻将、看牌,还是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目前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生活自下而上依次为:看电视、打牌、闲聊、参加文体活动。不能说我们没有开展文化活动,而是我们对农民文化需求的特点研究滞后,文化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多少创新,给农民提供的活动缺乏时代性和吸引力。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受地域因素影响。有些乡镇相对闭塞,经济上并不很富裕,政府目前根本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2、受认识因素影响。一些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还不到位,思想上重视不够,农村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一手硬、一手软”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3、受主体因素影响。由于各种因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乡村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妇女和小孩群体,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使农村文化建设难有更大进步。 4、受载体因素影响。当前,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样性,但一些文化干部对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研究不够,不善于运用新手段、创建新载体,组织活动过于简单和老套,对群众缺乏吸引力,社会效益不佳。 加强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1、思想促动,把握群众文化需求方向。一是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要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与教育,在社会伦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观念,在人文精神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上突出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二是注重从满足农民需求出发建设农村文化。当前,农民的文化需要出现了“求富、求知、求乐”的特点,探索农村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我们就必须尊重和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综合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2、投入拉动,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经费投入问题,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国家、社会一起办的方针。实践证明,在政府财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由政府包办农村文化建设,既不现实,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而由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有巨大的潜力,而且具有日益高涨的积极性。为此,必须建立以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投资的多元化筹资渠道。一方面,当地政府要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将农村文化建设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优先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农村文化阵地的设备更新、图书资料订阅、活动开展等必要的经费开支;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为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或通过集体、个人联建、联办等形式,共同发展,共同受益。 3、队伍带动,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最困难的问题不是阵地如何建起来,而是如何确保阵地的永续利用。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覆盖面广、牵涉领域多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才能摆脱“一年轰轰烈烈,两年四分五裂,三年自生自灭”的窘境。首先,要稳定和充实文化工作队伍,各乡镇文化站要保证有一名专职文化干部,同时要配齐各文化场所的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并保证他们的各种待遇。其次,要着力培养文化人才,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一支业余文艺队伍,同时特别要充分发挥老人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和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等的余热,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文化部门要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培训,为农村培养文化人才。再次,要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对文化工作开展得好的乡镇、村予以奖励,对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做出一定贡献的文化工作专业人员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最后,要建立内部规章制度,根据农村文化阵地的特点,及时建章立制.完善措施、规范管理,使农村文化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4、管理驱动,发挥现有文化资源的作用。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投入,建好阵地,完善设施,另一方面还要注重现有文化资源作用的发挥。一是要充分发挥现有阵地的作用,要走出“建阵地红红火火,搞活动冷冷清清”的怪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广大农民群众从庙堂里、从牌桌上吸引到文化阵地里来。可以借鉴居仁镇三合村把文化阵地交给老年协会管理、使用的做法,将乡村文化阵地与老年协会、教师、妇女、青少年等文化活动比较活跃的群体联合使用与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二是要发挥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对图书、音像制品进行整合,可以成立“中心图书室”或“文化超市”将全乡镇的图书、音像制品全部集中起来,并建立“流动文化服务站”,定期在各站所和各村开展图书借词、音像播放等文化服务,使有限的文化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5、创新推动,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农村文化要做到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不断创新。要注意研究新时期农民文化需求的新特点,设计一些符合农村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来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要创新文化阵地建设。根据目前农村的实际,要重点抓好以农家书屋、农村活动室、农村休闲广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文化阵地工程建设,特别是要注重将互联网引入乡村文化阵地,添置一些电脑。免费让群众在网上查找一些需要的信息,农民群众同样可以享受免费的上岗服务。同时,管理人员还可定期将在网上获得的有关信息在固定的“信息栏”中发布。二要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催化剂”,要摒弃过去那种“地点老在集镇,节目吹拉弹唱,时间都在晚上,观众政府组织,领导上台讲话,群众远远观望”的陈旧模式,成立一支老教师、老干部、老艺人组成的文艺小分队,开展村头文化、田头文化、庭院文化活动。同时。要抓好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将当地流传的传统文化搬上舞台,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对村民最具有召唤力,可以极大地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我国推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举措有哪些
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突出农民主导地位。
要引导推动群众自办文化,用组建基层群众文化团体的模式动员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要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在基层推进阵地融合、活动融合、供给融合,丰富公共文化服务长期、常态化供给,让文化为旅游引流,促进文旅供需的有效耦合。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际上就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文明通常是以客观形式存在的,也是文明传递的重要载体,其中高度凝聚着当地村民世世代代的文化基因,但是在以往很长时间之内,由于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视程度明显强于文化建设,所以农村当地的文化事业也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很多优秀的传统公共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干部群众关系十分紧张。此外,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还可以有效培养淳朴民风和文明乡风,可以不断提升当地村民的精神风貌,使社会文明程度能够再上一个阶级,从而让当地人民获得幸福感。
乡村文化墙建设方案
为切实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满足农村群众文化需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以“美丽乡村、文明和谐”为主题,从整合资源、合理布局、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四个方面加强农村文化墙建设。 一是整合资源。该县把文化墙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和“四在农家”建设范围,把文化墙建设与城乡支部联建、部门党建帮扶结合,整合资源和力量,合力推进农村文化墙建设。 二是科学合理布局。根据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和村庄布局、村庄规划、群众聚集区域等特点,依地势而设,使文化墙与景观和环境相协调,力求在呈现先进文化、文明新风等共性的基础上,体现个性化,做到“一村一特色、一墙一风景”。 三是不断丰富文化墙内容。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突出反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和系列惠民政策;围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化和文明礼仪,突出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主要内容和红色文化、廉政文化等;围绕本地经济建设的农耕文化和旅游文化,突出反映具有教育引导功能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家庭文化,以及宣传孝敬父母、邻里和谐的生动事例;围绕本民族特色、民俗风情为主,突出反映村庄的村情、村规民约、文化积淀、地理地貌、历史事件及人物、科普知识、婚育新风、环保知识、安全知识、卫生常识等。 四是创新艺术表现形式。注重直观、生动、形象、活泼,图文并茂,雅俗共赏,采取国画、漫画、书法、彩绘、素描、喷绘等手段与谚语、歌谣、顺口溜等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让农民群众易于理解接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多彩的文化艺术作品,在寓教于乐中发自内心地变“被动看”为“主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