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生活中常见心理现象)
本文目录
- 生活中常见心理现象
- 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及心理分析
- 分析自己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心理现象这些心理想象说明了什么
- 对生活中心理现象的分析
- 对日常生活学习中典型心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心理分析
-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5种心理学现象
- 自我心理分析报告5篇
- 该如何从心理学角度来解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细微行为
生活中常见心理现象
现象一:“破窗理论”这是一种有趣的生活现象,有人称之为”破窗理论”,当一排完好的玻璃窗墙,如果有一扇窗受到破坏而没有及时修补时,那么其它完整的玻璃窗口也会陆续遭受到破坏,最后这一排完好的玻璃窗墙就会变成一睹破窗墙。当您第一位同学无意中发出手机铃声,而没有受到老师责备或制止时,其他同学默认老师对该行为不会责备或制止,同时由于该行为能引起其他人的笑声而带来某种满足感,于是便会效仿。PSYTOPIC建议:如果想制止某种现象,当其第一次出现时,应给予制止或惩戒。现象二:“影响力”圈套这是包含着”互惠”、”高层权威”和”说理”的影响力运用。1.包袋放在门口、佛祖面前许愿、听着师傅的罄声虔诚地跪拜、让我闭上眼睛:形成佛地乃神圣之地,以及”他们”即”佛人”的权威感2.送上两柱免费香、为我颂经、在护身符和功德簿写下心愿、好让师傅他每日为我虔诚祷告:解除抗拒和排斥心理,对方先施与”恩惠”,使当事人形成”亏欠”感 3.还要填写香油钱公德钱、独木不成缘:在以上两个条件下,师傅的理由自然顺理成章PSYTOPIC建议:遇到该类事件,保持一颗”无恩不受禄”的心态是很容易逃离的;如果不小心陷入了,既然别人已经付出了服务,掏点小钱亦是应当;如果金额过分,就看自己随机应变了。现象三: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这是生活方式的问题。在跑完1000米之后,紧接着参加100米的冲刺比赛,是否感觉有心无力?连续运作,没有休息,很难发挥出最佳水准。学习也是一样。影响效率的因素很多,其中时间和意愿是比较重要的因素。时间越长效率越低,意愿越弱效率越低。PSYTOPIC建议:要提高效率,不妨缩短学习时间周期和提高个人学习的意愿。一般来说,青春期的集中注意力时间在40分钟~45分钟,这也是通常的课堂设置时间,每间隔这段时间,注意就很难继续保持,这时要做的就是”放下”,休息15分钟再继续吧。心理百科:3对1规律说服别人或提出令人为难的要求时,最好的办法是由几个人同时给对方施加压力。那么为了引发对方的求同行为,至少需要几个人才能奏效呢?前面的实验结果表明,能够引发同步行为的人数至少为3~4名。当两个人统一口径诱使某人采取求同行为时,几乎没有人会作出错误选择。如果人数增加到3人,求同率就迅速上升。效果最好的是5个人中有4人意见一致。人数增至8名或15名,求同率也几乎保持不变。但是,这种劝说方法受环境的制约较大,在一对一的谈判中或对方人多时就很难发挥作用。当对方是一个人时,你可以事先请两个支持者参加谈判,并在谈判桌上以分别交换意见的方式诱使对方作出求同行为。在纸牌游戏中,经常能看到这种现象。纸牌游戏一般由4个人参加,在游戏过程中如果时机成熟,有人会建议提高赌金或导入新规则,同时也会有人提出异议,这时如果能拉拢其他两人,三个人合力对付一个人,那么剩下的那个人会因寡不敌众而改变自己的主张,被多数的力量说服。克莱乌杰比茨的手下败将拿破仑也曾说过:“胜利在于兵力充足。”由此看来,“以多胜少”的道理应该是在克莱乌杰比茨之前就有的一个规律。神奇的心理测试图片当今社会,人们的心理都在不同程度的发生着变化,欲望随机而起。经心理测试证明:下列图片与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力有关,你的心理承受力越强,图片转动越慢。 美国曾经以此作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测试,他看到的图片是高速旋转的,而大部分的老人和儿童则看到的是,这幅图片是静止的。请大家自己为自己做一下测量。看你的心理承受力有多大,以待自己更好的调整心态。 心理学166个现象:长知识的东西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 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实验】分4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结果】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应用】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实例】 1、有效利用 在宿舍楼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烂汽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当晚上7点时,便攀上车厢蹦跳,嘭嘭之声震耳欲聋,大人们越管,众孩童蹦得越欢,见者无奈。这天,一个人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们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众童呜呼雀跃,争相蹦跳,优者果然得奖。次日,这位朋友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两粒奶糖。”众童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朋友又对孩子们言:“今日奖品为花生米二粒。”众童纷纷跳下汽车,皆说:“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了。” 分析:“正面难攻”的情况下,采用“奖励递减法”可起到奇妙心理效应。 2、反例 小刚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单位工作,刚一进单位,他决心好好地积极表现一番,以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于是,他每天提前到单位打水扫地,节假日主动要求加班,领导布置的任务有些他明明有很大的困难,也硬着头皮一概承揽下来。 本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积极表现一下自我是无可厚议的。但问题是小刚的此时表现与其真正的思想觉悟、为人处世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模式相差甚远,夹杂着“过分表演”的成分。因而就难以有长久的坚持性。没过多久,小刚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拖了,还经常迟到,对领导布置的任务更是挑肥拣瘦。结果,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印象由好转坏,甚至比那些刚开始来的时候表现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还不好。因为大家对他已有了一个“高期待、高标准”,另外,大家认为他刚开始的积极表现是“装假”,而“诚实”是我们社会评定一个人所运用的“核心品质”。 3暗示效应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XXXXX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4安泰效应 安泰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他力大无穷,无往不胜。因为他只要靠在大地上,就能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无穷的力量。他的对手发现了这个秘密,便诱使他离开地面,在空中杀死了他。因此,要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 5暗示效应所谓“暗示效应”,即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此称之为“暗示效应”。少年儿童较XXXXX更易于接受暗示。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暗示、动作暗示,表情暗示、自我暗示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语言暗示——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用“你真聪明”“你一定行”等语言为孩子打气,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鼓励,比如:领:我很棒!( ) 众:你很棒!( X )领:你也行! ( XX X ) 众:我也行! ( XX X )动作暗示——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低段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绪、思想内涵更不容易把握,这时候动作暗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能用肢体动作暗示学生,使学生更快地理解音乐作品。例如在表现音乐情绪方面,教师可以用左右轻轻摆动身体来表示轻柔舒展的音乐,用小幅度的点头来表示欢快活泼的音乐。表情暗示——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有许多的表演环节,包括唱歌表演、律动表演、乐器表演,形式上又包括集体表演、小组表演、个人表演等。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表情暗示的作用。当学生在表演时,教师如果是微笑的注视着他们,那么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他们能看到老师眼里的肯定和赞许。而在对学生音准的训练过程中,可运用柯达伊手势的动作暗示,让学生对抽象的音高有比较直观的理解。有一个班在学习歌曲《可爱的羊群》的第三句“水草丰盛羊儿壮”时,总是把最后一个音“5”漏掉。所以当唱到这几小节时我就用手势作出旋律高低的走向,到了最后一个音“5”时,我的手向上一带,学生的自然的就唱到位了,几遍之后便能完全掌握。自我暗示——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暗示,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体验中更好的发挥自主性。有的学生每当遇上听辨练习就会有“惨了!惨了!”“好难啊!”等自我暗示,在学习上维持着焦虑状态,从而干扰正常水平发挥。这种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严重阻碍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想着自己一定能一定做的到。另外教师的课堂展示也是一个客观实在的态度暗示,具体体现在教师的精神状态以及对音乐作品表现的投入程度上。6 安慰剂效应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惰性物质构成。安慰剂对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病人能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这种反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人,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特点是:好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经常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7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 朋友一次问我世界上什么事最难。我说挣钱最难,他摇头。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摇头。我说我放弃,你告诉我吧。他神秘兮兮地说是认识你自己。的确,那些富于思想的哲学家们也都这么说。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然而,即便如此,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 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 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强。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XXXXX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及心理分析
一、得寸进尺效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她们答应了。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结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3倍。后来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叫作“得寸进尺效应”。在平日教学差生时,也要像弗里得曼一样善于引导,善于“搭梯子”,使之逐渐转化;应贯彻“小步子、低台阶、勤帮助、多照应”的原则,注意“梯子”依靠的地方要正确、间距不宜太大、太陡,做到扶一扶“梯子”,托一托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现象!你一定遇到过!二、重叠效应在一前一后的记忆活动中,识记的东西是相类似的,对于保存来说是不利的。 这是因为重复出现内容相同的东西时,相同性质的东西由于互相抑制,互相干涉而发生了遗忘的结果。柯勒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重叠效应”。可见,我们在学习汉字、外文单词以及其他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把相类似的东西集中在一起,这样容易产生重叠效应。如果要放在一起学习时,最起码有一些材料是很熟的,这样可能会产生同化作用,把生疏的材料同化于已熟记的材料之中。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现象!你一定遇到过!
分析自己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心理现象这些心理想象说明了什么
一、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考试焦虑(考前综合征)
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具体为:考前高度紧张焦虑,日常生活受较大影响,考试时情绪紧张,心慌意乱,出现感知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混乱等,甚至伴随躯体反应:如手足发冷,心跳加速,肌肉紧张,头痛头晕等等。
2、厌学情绪严重
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欲望低下,丧失学习兴趣,不能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不能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甚至迟到早退,旷课,直至最终休学或辍学。
3、学习疲劳
是指长时间连续紧张学习后,由于身心过度疲劳所导致的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包括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前者指肌肉与神经系统的疲劳,后者指情绪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反应迟缓等心理现象。
4、学习方法不正确
表现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计划性,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低下。
二、改善建议:
1、增强学习责任感
可以通过心理讲座或个体辅导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将学习与自己的未来规划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责任感,激发学习的内部动力。
2、增强学习成就感
应注意体会、积极关注学生的周围,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创造平常乐观轻松的气氛,影响学生而不是安排,使其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思维,鼓励学生的上进和积极的表现,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努力中获得成功的自信。
3、增强自我效能感
可以为信心不足的学生安排难易适中的学习任务,使其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创造提升的机会,同时与周围优秀同学建立好友关系,潜移默化地提高进步,增强自我效能感。还可以采用归因训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运用优秀同学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轻松高效,心情愉悦的学习。
心理现象(Mental Phenomena)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通过心理现象可以反映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三类。
心理过程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发展的过程。通常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
前苏联心理学家列维托夫的心理状态理论认为: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而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都是在两者相互结合统一的基础上,由形成的心理状态直接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一切心理现象实际上都直接表现于心理状态之中。
对生活中心理现象的分析
生活中更新心理现象在生活中 有些人的心理现象非常的旺盛 就像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你也无法等到那个不想搭理你的人。 圈子不同,话不投机,你有了你该认识的人,我有了我该找寻的方向,形同陌路似乎变成了一件无法阻扰的事。 人活一世,看淡人来人往,接纳人情冷暖,这样子会好过许多。 大人都习惯分享快乐,痛苦却选择独自下咽,不是喜欢一个人承受所有,而是年纪越大,越明白,人和人相处,根本没有什么理所应当,只怪自己太想当然。 这世间,总是两种人最容易受伤,一种是太念旧的人,一种是重感情的人。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成才。每当我心情烦躁时,我便会选择一本故事情节较为美好﹑幸福的书,然后坐下来仔细品味,不久,我们便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便会使我们的心情变的愉快。从至于陶冶情操。读好书,则会增加我们的知识使我们成才。我的家庭虽然不是书香门第,可我却是一个迷恋书的人。我看过的书数不胜数,但我看得每一本书却都来之不易。我向朋友借书,用积攒许久的零花钱去买书,现在我拥有了一张‘万能’的书卡。这张书卡让我能进入了数的海洋,在其中,我看到了许多的好书,深邃的笔触带着我的思想一块飞翔。我读的多,想的更多,书使我逐渐成长。
对日常生活学习中典型心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心理分析
大学生典型的心理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辅导员作为奋斗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战士,应该是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关心学生身心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先锋队和主力军。要扮演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教育者、生活引导者、职业规划者、心理疏导者等多重角色,就必须要充分掌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尤其是要摸清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先、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化、国际化和前沿化。一、大学生典型的心理现象1.认同心理 认同心理效应是指人们在情感及认知方面对事件所要表达的意义的认同程度,明显地影响他们对这一事件的评价、态度和行为,即心理认同制约人们对特定事件的态度和行为。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认同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辅导员的影响,在态度和行为上与辅导员主动地接近。具体而言就是,大学生对辅导员的个人品格表示赞赏,对辅导员的价值观念、处世方式、工作作风等表现出认可和接受,能够吸收辅导员的意见和建议,有跟辅导员在思想意识和行为表现上主动接近的意愿和态度。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认同心理,有利于辅导员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引导。2. 执着心理 执着心理是指大学生对自己所认可的事情无比坚定和信服,并将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制约和规定着自身各种实践活动的心理过程。在思政教育中,执着心理具有两面性。如果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正面的教育内容上,让学生对学校的政策制度和老师的管理方法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便容易接受学校的教育和管理,积极响应学校的各项政策,并且坚定不移地贯彻学校的各项管理措施。相反,如果学生对学校或者老师产生了消极的印象,并且固执地强化这种不良印象,就容易让学生工作陷入困境。所以,正确把握大学生执着心理的导向,引导大学生对学校教育和管理产生正向的认可和信服,有利于推动学生工作的深入和全面开展。3.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指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表现与教育目标相背离的意志、愿望、要求,排斥的情绪和行为,并伴有冷漠、厌倦、抵触、对立、反感等错误的情感和错误的态度,是阻碍大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和管理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不结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征一味简单重复地传输教育内容,就很容易让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一旦大学生对教育者或者教育内容产生了厌烦和抵制的情绪,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便会难上加难。4.从众心理 大学生在群体中常常因为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上与群体中的多数人趋于一致。这种个体依从群体的行为倾向便是从众倾向。大学生对某种现象、某个事物的接受与认同,大多数情况下依赖于他人的行为和决策。在大多数群体成员都认可该事物该现象的情景下,大学生个体更容易被群体行为同化,产生从众行为。5.漠视心理 漠视心理就是指大学生对身边的人、事或者物没有感觉,不放在心上,对所有活动都随随便便,没有激情,对任何事物都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缺乏学习的动机,缺乏活动的热情,缺乏与他人的互动,必然导致大学生在生活呈现出一幅消极颓废的形象。漠视心理的直接后果就是让学生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缺乏奋斗的动力,最终让学生在无所事事中虚度光阴。二、大学生典型心理实例解析(一)认同心理实例分析1.实例展示 大一开学初期,小文因为递交困难认定申请表走进我的办公室,我当时工作不是很多,便跟她闲聊起来。从高考志愿选择聊到高中生活,再聊到家庭状况,直到最后小文连童年经历都忍不住要跟我分享。整个谈话持续了2个小时左右,最后分别的时候依依不舍,小文对我说,老师,您太理解我了,跟您聊天真的很开心,我以后要经常来找您聊天。从此以后,小文果然隔三差五就来找我倾诉,有的时候是分享生活中的乐事,有的时候是倒一下学习上的苦水,有的时候也谈谈家里的一些困难。每次跟小文聊天的时候,我一边听她的故事,一边不断地给予她安慰和鼓励,并且给她提出了一些解决学业和生活困难的意见和建议。她都欣然接受了。一个学期过去了,小文期末考试排名全班第一名,全专业第三名。同时还担任了学生会的干事,参与了学校的综合素质实践项目。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2.实例剖析 其实跟小文最初的聊天只是一个偶然,但是通过第一次的聊天,我了解到小文是一个情绪敏感、文静内敛、有点自卑的女孩。同样也是第一次聊天中,我对她的谈话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她的想法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也给了她充分的鼓励和肯定。这就让她在内心里认可了我这个人,对我产生了初步的信任和好感。每次谈话都给小文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她逐渐放心对我的戒备,从认可我的言谈逐渐深化到认可我的内在价值观。这种逐步强化的认同心理,使得她很容易接受我的一些思想、态度和行为,并且呈现出主动向我靠近的意愿和需求。而我就抓住这样的机会,给她输入一些积极的观念,鼓励她努力去尝试各种想法,从而引导她向着乐观、勤奋、拼搏、进取的方向发展。基于她前期对我的认可,我的这些建议很容易被她接纳,并且把她带到一个良性的自我提升空间里去,最终促使了她在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3.经验总结 (1)尊重是基本前提 通常情况下,鉴于老师的威严,学生一般不会主动找老师沟通。所以一旦有学生鼓起勇气愿意跟老师吐露心声,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言行。不管这个学生的性格如何,之前的表现如何,谈话的内容如何,当下的情绪状态如何,我们都要抛开对学生的偏见和定势评价,认真聆听他的倾诉,只针对他当前的谈话给以口头语言或者肢体语言上的回应。不带任何立场,不做任何评价,以尊重为基础,敞开心扉跟学生交流,这是获得学生认同的基本前提。(2)理解是关键要素 在尊重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言行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是推动师生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核心要素。很多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甚至产生抵触和排斥情绪,都是缘于学生与老师之间所拉开的心理距离,学生觉得跟老师有代沟,自己的观念得不到老师的认同,老师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的架势,没有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考虑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以,如果老师能够换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对学生所经历的事情,所产生的感想表示充分的理解,这必然会缩小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彻底攻破学生对老师的心防。(3)鼓励是重要保证 做到前面两点,学生基本上就对老师没有什么顾虑了,对老师认可度也比较高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抓住机会,乘胜追击,借助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认可,在某些方面给予学生好的意见和建议。一般来说,这个时候学生对老师的引导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学生会逐渐意识到老师是在接纳自己的前提下,真正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出好的教育意见。这个时候对学生的鼓励就不再被视作是教育者个人观念的强加,而是一种为学生切身利益着想的友好建议,学生不仅会欣然接受,甚至还会心存感激。 (二)执着心理实例分析1.实例展示 小军是一个个性比较要强的孩子,从大一入学开始,就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不断尝试各种活动,并且希望自己能够在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小军是班长,因为班级事务跟我有较多的接触,每次聊天的时候,他都会跟我汇报一下近期的一些工作状态,并跟我讨论一些工作实施方案,综合能力特别突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小军的生活很充实,在各方面的发展也都不错,是让别人羡慕的全才。但是从他的一些非语言行为,我大概可以察觉到他内心的疲惫。跟他聊了几次,他也透露自己在某些工作上有点力不从心,每天忙碌不堪,身体和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也反复跟他强调了好几次,适当地放下一些东西,让自己轻松一点。最初,他对我的建议不置可否,更加执着地奔波在各项工作中,每次见到他疲态更加明显,工作效率也有所下降。后来,我找他深聊了一次。这次聊天的主题不是如何做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通过跟他分享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体会,让他逐渐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向外界证明自己的完美,而是应该在充实自己之余让自己感受到生命的快乐,让他学会体会生命的过程,而不是单纯追逐生命的结果。这次聊天以后,他对自己有了一个重新的定位,开始将精力放在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事情上,慢慢的他在这方面做出了傲人的成绩,自己的身心状态也得到明显的改善。2.实例剖析 小军是一个典型的追求完美的学生,他最初对完美的执着追求甚至达到了一定的偏执状态。这种执着心理在某些情况是好事,可以让学生朝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不断地努力,最终达成目标实现愿望。但是如果这种执着过于固着,并且朝着对自己不利的方向引导自己,并且当事人还乐在其中毫无察觉的话,执着对学生来说就不再是一件好事了。最初对小军进行劝导,小军完全听不进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过活,殊不知他这种心态已经完全影响到他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质了。表面上的引导不见成效,我便转化了思路,不再跟他讨论工作选择、时间安排等细节的事物,而是转为进行心灵的深度对话。通过对幸福的探讨,让他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发生转变,让他意识到自己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盲目固执地追求完美,而是应该量力而行,在尊重生命、享受生活的前提下,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小军认识到自己之前的执着对自身的发展不再是一种推力而是成了一种阻力的时候,他就开始自动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将之前的过度执着演化为合理的坚持,最终达到了身心和谐的状态。3.经验总结(1)透过现象,看清本质 一般来说,我们总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对自己看到和听到的深信不疑。但很多时候,我们的所看所听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尤其是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隐藏自己,给我们呈现一个积极乐观的外在形象,但内心却潜藏着一个自卑胆怯的内在自我,如果我们辅导员不善于细心观察,很容易就被学生的表现所迷惑,无法看透事情的本质。所以,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充分注重细节,要善于从学生的非言语信息,比如气色、眼神、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细小的身体语言中察觉到异常之处,并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深度挖掘,逐层拨开迷雾,最终发现学生问题的根源所在。(2)明确问题,抓住矛盾 有的时候,学生的问题可能不止一个,而是多个。但是最终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往往是一个最核心的本质性问题。所以如何发现这个问题,并且能够抓住矛盾的重点,是成功解决学生问题的突破点。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掌握学生所有问题的前提下,理清思路,分清问题主次,确定核心问题,结合自己的经验找到问题的关键点。有的学生跟你讲了一大堆话,看起来涉及到工作、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但实际上通过我们的观察和分析,很容易就看到事情最核心的一点,那就是心理压力过大。所以我们在解决学生问题的时候,就应该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将重心放在本质问题上,即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而非停留在表层上隔靴挠痒,避重就轻。(3)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明确问题以后,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其实大多数同学在了解了自己症结以后,就知道该如何化解自己内心的纠结和痛苦。对于部分在看清问题以后仍然对自己的现状手足无措的同学,我们一方面要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另一方面要创造环境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去领会,最终完成自我救赎。(三)逆反心理实例分析1.实例展示 童童是单亲家庭孩子,父母在其幼年离异,从小跟着母亲生活,母亲迫于生计压力,平时对他的情感关怀较少。入大学以来,童童在学习生活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逆反心理倾向。首先是见了老师从来不打招呼,两眼一撇,扭头就走。其次是课堂上老爱跟老师对着干,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老爱接嘴,老师提醒他注意课堂纪律,他总是会做出各种奇怪的举动发出声响。再次就是跟班级同学相处不太融洽,不积极参与班上的集体活动,总是一个人单独行动。某些强行要求参加的活动,他即便是去了也会当场捣蛋,破坏集体活动氛围。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我找来童童谈话,向他深入了解了情况。第一次谈话时间很短,不到十分钟,且整个过程童童说话不超过十句,一直低头不语。第二次谈话时间接近半个小时,童童的话依然很少,但是对我的话逐渐提起兴趣,表现出愿意倾听的意向。到第五次的时候,童童意见愿意打开话匣子跟我畅所欲言了。通过五次谈话以后,我完全了解了童童的生活状态、内心想法以及逆反心理的真正原因。随后我继续保持与童童一周一次的谈话频率,另外一方面,也叮嘱班上同学多给予他关心和帮助,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两个月以后,童童的逆反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上课表现良好,与同学和睦相处,对老师也彬彬有礼,跟换了个人似的。2.实例剖析 童童的逆反心理其实跟他的成长经历有关。从小父母离异,缺少家庭的温暖,母亲要挣钱养家,对他的关心也较少。他从小生长在一个缺爱的环境中,内心有一种孤独、愤懑甚至仇世的想法。他在老师和同学面前的表现,一方面是想通过自己的异常言行引起大家的注意,另外一方面也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一种报复的快感。所以针对童童的这种心理,我第一谈话的时候并没有强迫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是不断地对他表示关心和关爱。第二次谈话之前我其实就已经跟他的母亲和同学都了解了一些情况,所以对他的成长经历兴趣爱好等都有所了解。第二次谈话的内容大部分都是跟他自身相关的,能够引起他兴趣的。通过这种方式让他感受到我对他的关注,慢慢卸下他的心防。后面通过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以及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童童逐渐感受了大家的真诚和关爱,内心的抵触情绪也逐渐褪去,开始接纳老师和同学们的友好,并且对自己之前的言行也有所反思和改进,最终向大家呈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3.经验总结(1)以真诚打动学生 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真诚尤为重要。如果辅导员对学生不是发自内心的关心,而是虚情假意的敷衍,很容易就被学生看穿了,并且会让学生对辅导员产生回避和厌恶的情绪,对学生工作的开展非常不利。尤其是对于逆反心理的学生,真诚是打动他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面对面、心对心的交流,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可亲可近,从而为进步一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以真爱感化学生 大部分逆反心理的学生都是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不同于其他人的一些特殊事件,内心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独特体验。他们逆反心理的根源大多缘于儿童期或者青春期爱的缺失,这导致他们在大学以后既对这个冷漠世界充满愤慨,同时又希望通过自己的举动引起别人的注意以获取关爱。所以,解决此类学生问题的关键在于,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让他们被爱包围,被爱融合,最后懂得接受别人的关爱,懂得分享自己对他人的关爱。(3)以真情温暖学生 对逆反学生短期的关爱可以让他们从以往的负性经历中逃脱出来,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如果这种关爱不持久的话,学生的心理改变也会是昙花一现。不断地给予逆反学生积极的心理关注,定期强化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将短期的关爱转换为永久不变的真情,让逆反学生时时刻刻沐浴在老师和同学们爱的海洋中,可以彻底纠正逆反学生的认知偏差,促成他们心灵的成长和成熟。(四)从众心理实例分析1.实例展示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大学生活都是一种全新的生活,这种生活里充满了诱惑、充满了竞争、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各种可能。学生们带着各种新奇开启了自己的大学之门,过着完全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活,但却又不仅仅是自己的大学生活。一大堆青年聚在以来,大家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大学生中很容易出现一种跟风现象,比如某些同学看到其他同学参加某某社团,尽管自己对社团毫不感兴趣,也跟着去凑热闹。某些同学对党没有深刻的认识,入党动机也不明确,但是看到班上同学争先恐后地入党,自己也随大流递交入党申请书。某些同学大学期间本没有恋爱的打算,看到其他同学谈恋爱,感觉自己如果不谈恋爱似乎有点脱节,于是也随便找一个对象谈着玩儿。诸如此类的现象不胜枚举。2.实例剖析 从众现象充斥在大学的每一个角落,或多或少都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从众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定位,所以在别人做出某个举动的时候,就很容易顺着别人的思路走。从众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真丛中,一种是权益从众。前者是指大学生在思想、态度和行为上都倾向于与群体或者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行为一致。后者是指大学生虽然在行动上与大多数同学保持相同的步调,但是他们在内心并不认可这种行为,只是担心如果自己不与其他为伍的话,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挤,或者说担心自己偏离集体行为的举动会招来异样的眼光,所以才假装在行为上与其他同学保持一致。对于真从众的学生,调整他们的认知是关键。告知他们真正的大学生生活应该由自己规划和掌控的,别人的选择未必适合自己:如果自己对社团没有兴趣或者自己不具备参与某个社团的能力,就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去跟风;要根据自己的信仰来决定是否入党,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的条件是否符合党员的要求,不能盲目跟从他人的信仰,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恋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表现形式,是两个人情投意合以后水到渠成的交流方式,不是拿来攀比的。对于权益从众则告知他们不需要畏惧他人的眼观,要根据自己的内心想法活出真实的自己。同时也告诉他们即便是不与其他同学行动一致,也不会遭来其他同学的批评和指责,让他们抛开情绪上的负担,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3.经验总结(1)引导学生正确认知 认知是行为的基本前提。大学生盲目从众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他们对自己缺乏一个正确的认知,在个人信仰、价值观念、思想态度等方面不够坚定,没有一个明确合理的自我定位。所以在大多数同学都从事某个行为的时候,他们就很容易动摇自己的立场,采取违背自己初衷的从众行为。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己,明确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弄清自己的个性特征,明白自己的心理需求,才能在关键时刻坚定自己的立场,控制自己的言行。(2)帮助学生合理规划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容易受到他人影响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缺乏一个合理的规划,尤其是对自己的大学生生活缺乏一个详尽的可执行的计划表。最终的结果就是人云亦云,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从大一进校开始,就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座谈会等方式让大学生交流自己的大学规划,然后通过制定书面计划的方式将所有的计划落实到可操作的层面上,督促学生严格按照自己的规划去实现大学期间的个人梦想,而不是过自己的生活完成别人的梦想。(3)协助学生达成目标 很多同学在明确自身定位、合理规划人生以后,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的同学可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新的体会从而调整自己最初的规划。作为辅导员,应该要给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帮助,或者是给予精神上的支持,或者是给予物质上的保障,或者是给予学业上的帮扶,以促成学生达成自己的目标,最终实现人生理想。(五)漠视心理实例分析1.实例展示 小乐是我本学期初接手的一名试读生。因为在前面两个学年里,累计挂科达40余个学分,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被取消学籍,暂时在下一个年级试读一年。如果试读期间修满所挂学分的三分之二,便可恢复学籍继续学习。如果试读期间未能修满所挂学分的三分之二,一年试读期满以后,自动退学。第一次见到小乐的时候,是他的父亲带过来的。整个谈话过程中,基本都是父亲在说,小乐一直低头不语,父亲偶尔提到一些愿望和要求的时候,小乐也只是默默点头。我单独跟小乐和他的父亲聊了一下,试图得到更多的一些信息,但是除了从小乐父亲那里得知小乐之前的一些学习状况和性格表现意外,基本没有从小乐那里得到任何实质性的问题。小乐似乎对任何事情都不干兴趣,对任何人和物也都提不起精神,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自己的安宁。一周以后,我再次找小乐聊天。我“转达”了班上同学对他的评价,说他是一个很随和的人,尤其是班上的女同学,都说他长得挺帅的,像韩剧里面的男主角。小乐很惊讶地看着我,似乎对我的话充满了质疑。未经他解开疑惑,我又跟他聊起他唯一的一个兴趣爱好,玩电脑游戏。也正是因为沉迷于电脑游戏,他才从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完全进入一个虚幻的世界难以自拔。自此以后就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丧失兴趣,一副漠不关心无关紧要的样子。说到游戏,小乐似乎像找到了知音,开始跟我讲游戏的各种攻略以后他在游戏中的独特体验。或许是第二次的谈话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后面的谈话小乐逐渐开口,并且在我对他的鼓励和肯定下,逐渐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渐渐从虚拟世界迈向现实世界了。经过长达两个月的沟通和交流,小乐的情况有所好转,现在已经会间歇性地去上几门课,简单的课后作业也会提交一部分。开始跟班上的同学接触,与寝室的同学相处还比较融洽。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打游戏的时间明显减少。2.实例剖析 试读生的问题往往是最棘手最难处理的。因为他们大都是因为一些不好的行为倾向导致自身对学业完全倦怠,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向小乐这种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对现实生活产生了“不关心、无所谓”的漠视心理。究其根本,对网络的迷恋往往是现实受挫的一种逃避。因为在现实中得不到认同,只能在网络中需求证明自己的方式。所以针对这一类的同学,首先要尊重他们对游戏的喜好,不能剥夺他们证明自己的最后一片阵地。其次要肯定他们在游戏中的成就,哪怕是虚拟世界的成功,也能让他们产生强烈的自我价值感,不至于彻底的自我贬低和自暴自弃。再次就是要在现实生活对他们给予充分的认可,让他们感受到原来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而是有所价值的。通过各种方式增强他们的自信,最终的目的是要让他们逐渐摆脱对虚拟世界的依赖,让他们在真实世界里获得证明自己的机会。老师和同学对小乐的称赞,让小乐看到了自己的优势面,开始重拾自信。虽然他的彻底改变会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是他每一点小的改变对他来说都有积极的意义。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认可他已有的改变,鼓励他做出新的改变。3.经验总结(1)激发兴趣,找回自我 漠视心理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对身边的事物提不起兴趣,所以激发兴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兴趣是一个人灵魂的寄托,激发了兴趣也就帮助学生找回了自我。所以一方面通过同学和家长了解心理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根据他的特点和特长发掘他的兴趣爱好。然后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的兴趣有发挥的余地,再根据他在兴趣事件中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回到真实世界中面对真实的自己。(2)树立自信,重塑自我 漠视心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在某些方面受挫,并将这种负面情绪泛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丧失自信,迷失自我。解决这个问题最首要的举措当然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他人的夸奖、赞赏、肯定、支持、鼓励都可以极大地增强他们的信心。在自己擅长的事件中的杰出表现也可以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升自身的信心。在自身体验和外界强化的双重动力下,产生漠视心理的学生重拾信心、重塑自我并不是一件难事。(3)强化进步,超越自我 漠视心理很容易让学生弱化学生的心理防线,稍不注意就容易重蹈覆辙。因此,一旦此类学生有了些许的进步,我们就要给予正面的肯定,强化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经过多次的强化,学生形成了积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他们的意志品质更加坚定,自我控制的能力愈来愈强,能够成功抵制外界的诱惑,从而超越自我,重获新生。 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随着时空的转换和时代在发展在不断地变化的,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应该抓住大学生共性的心理规律,在实践中摸索应对大学生典型问题的具体策略,形成完善的大学生典型心理应对方案,以此推动我们的思政工作迈向新台阶、取得新成绩。总之,高校辅导员应该以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工作导向,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工作重点,以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会工作目标,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可以涉及到方方面面,可以是家庭生活、人际沟通、职场心理、亲子教育、夫妻关系,如果利用好心理学的一些知识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以获得和谐健康良性的心理状态,这有待我们不断地去面对、应对、解决。现在就由我为大家罗列一些常见的心理学效应,供大家在生活应用中参考:
心理学效应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学效应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学效应三: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心理学效应四: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心理学效应五: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心理学效应六: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学效应七: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心理学效应八: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心理学效应九: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军方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军方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学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所以,妈妈们是不是要考虑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心理学效应十: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拓展内容】
职场心理学中的十大法则
职场法则一:不管你身处何处、何种外部环境,都不能没有目标!
很多人初入职场很迷茫,结果几年过去了,也没有什么长进,就是因为他没有清晰的目标,并且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我们工作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学习成长、为了积累知识技能、为了积累人脉、为了积累客户以备自己的创业等等。为了养家糊口是最低级的目标,如果能有更远大的目标那么你的进步就是飞快的。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能看多远!
职场法则二:无论你身边的环境如何,你只要用心做事,就一定可以影响它!如果你真是个能人,那就改变它!
我的座右铭就是:专心做事、用心做人。人是万物之灵,一个人的诚心可以感天动地。所以做工作一定要用心,你没有改变环境(工作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是因为你做得还不够。最后切忌,如果自己真的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去适应现有的环境;如果使自己适应环境会使自己遭受更大的损失的话,就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环境。“愚公移山”精神可佳,但最好的方法就是搬家。
职场法则三:这个世界能真正给你自尊的人,只有你自己!真正懂得珍惜自己的人也只有你自己。
人,一定要懂得尊重自己和珍惜自己,要懂得爱惜自己,按照健康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养成很多良好的行为习惯会收益终身,做事情要不卑不亢,要懂得通过自身努力为自己赢得尊重,只要自己实力足够了,别人一定会改变对你的看法。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不了从头再来,无需跟自己过不去。想成功的人,都会使自己健康得活下去。
职场法则四:人不能太宠自己!该吃苦就要学会吃点苦。
吃得苦中苦,方成人上人!很多人缺乏吃苦精神,工作总爱挑三拣四,就像吃饭一样,挑食的人总是长不壮实,只有在做好本职工作基础上可以承担更多其他工作的人,才会更快得成长,才会更被老板器重。不要怕苦怕累,否则一生也无出头之日。做不好小事的人就一定做不成大事,所以不要小看每一件事。能做的就尽力做到最好。记住,对自己仁慈的人,就是同样对敌人仁慈的人,总有一天会被敌人干掉。
职场法则五:心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人和人的不同是通过如何利用业余时间来分别开的。
要学会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要学会自我管理。很多人没有成长是因为没有学习进步;很多人成长非常快,是因为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学习提高上了。业余时间就是工作、睡觉、吃饭之外的任何时间。有人上厕所都能利用起来学习成长自己。很多企业中层、高层干部们的是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根本没有时间享乐,都是在工作和学习,就算和客户一起玩也是为了给自己增加人脉关系。所以,要不断督促自己成长,否则就会被淘汰。
职场法则六:避免多疑
多疑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不良的心理,多疑是对别人的不信任,往往把别人的善意当做恶意,这样同事就会远离你。
职场法则七:学会关心。
对同事关心、体贴,在同事感冒时送上一声问候或是递上一杯热水;在同事困难时,主动帮助他,这些小小的关心可以让他感到内心的温暖。对别人友好,同样会获得他人同样的回馈。
职场法则八:遇事有主见。
有主见的人,会被认为是有能力,办事牢靠的人。这样的人更容易让领导看重,也会容易被他人尊重。需要注意的是,有主见不是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而是善于采纳他人意见。
职场法则九:善于沟通。
在工作当中,要善于与同事沟通,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同时也要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让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
职场法则十:不拍马屁。
职场中,最忌讳的就是拍马屁。这会让同事感到反感和排斥你,上级也未必领情。所以,拍马屁是要不得的。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以及解决之道
心理学上有很多定律正在左右着你的思想和行动。你得先试着去了解它,然后去利用它。
巴纳姆效应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即所谓的“从众”。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勇敢地面对自己。
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不掩耳盗铃,也不自欺欺人,切莫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或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认识了解自己,从容面对自己的一切。不要觉得自己有“缺陷”就要把“缺陷”用某种方式掩盖起来,这样的人后果只是自己骗了自己。
第二,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收集相当数量的信息,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没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所以需要我们主动去培养自己这种能力。
第三,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来进行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会相对客观。
第四,要善于总结。
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最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性格。
杜根定律——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D.杜根是美国橄榄球联合会前主席,他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说法:强者未必是胜利者,而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换句话说,你若仅仅接受最好的,你最后得到的常常也就是最好的,只要你有自信。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杜根定律”。
在体育竞技中,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l英里的目标。人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曾让狮子追赶奔跑者,也曾喝过真正的虎奶,但是没人能实现这一目标。于是,许多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断言:使人在4分钟内跑l英里的路程,那是绝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骨骼结构不对头,肺活量不够,风的阻力又太大。理由实在很多很多,然而,有一个人首先开创了用4分钟跑完l英里的纪录,这个人就是罗杰.班尼斯特。更令人惊叹的是,在此之后的一年,又有300名运动员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他们相信自己,因为他们知道,既然罗杰能做到,他们也能做得到。如果没有自信他们不可能创造奇迹。
美国的哈佛大学进行了一次调查,一个人胜任一件事,有85%取决于他的态度,15%取决于他的智力。如果他自信,事情肯定会办好。所以一个人的成败取决于他是否自信,假如这个人是自卑的,那自卑就会扼杀他的聪明才智,消磨他的意志。
跨栏定律——把挑战困境看作一种享受
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竖在你面前的栏越高,你跳得也越高。当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只要你勇敢面对,坦然接受生活的挑战,就能克服困难和挫折,取得更高的成就。这就是著名的跨栏定律。跨栏定律是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发现的。
阿费烈德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机能强。这个发现最早是从一个肾病患者的遗体中发现的。当他从死者的体内取出那只患病的肾时,他发现那只肾要比正常的大,另外一只肾也大得超乎寻常。在多年的医学解剖过程中,他不断地发现包括心脏、肺等几乎所有人体的器官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因此他撰写了一篇颇具影响的`论文。他认为患病器官因为和病毒作斗争而使器官的功能不断增强。假如有两只相同的器官,当其中一只器官死亡后,另一只就会努力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从而使健全的器官变得强壮起来。这个人,一定能够打动你心。
问题的大小决定了答案的大小。就像蚌把沙子变成了珍珠,我们要善于把局限变成优势。障碍使我们更强大。英国有一句老话:如果这件事毁不了你,那它就会令你更加强大。苦难并不是绝对的,它对弱者是万丈深渊,对强者来说却是向上的阶梯。疾病也一样,它使弱者的脏器受损,最后夺取弱者的生命,疾病同样能使强者的脏器更加强大,使人的抵抗力更加顽强。
詹森效应——别让压力成为心灵的羁绊
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被寄予夺金厚望的中国男子体操世界冠军李小鹏在男子单项比赛中发挥失常,仅获得一枚双杠铜牌。而在2003年世界体操锦标赛时,他却获得了这两个项目的冠军,而且也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双杠金牌得主。由此我们不能说他没有夺金的实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这次“失误”呢?事实上,他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发挥失常的主要原因是某些特殊情况给自己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心情紧张。李小鹏的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要说的“詹森效应”。
詹森效应主要起源于有一名叫詹森的运动员,这名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让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难看出这主要是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所致。由此人们把这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正式比赛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如何避免詹森效应?
第一,摒弃心中的非理性观念。
许多带有焦虑、紧张的人经常对自己或对别人说:“我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证成功。”“如果我失败了,我就会没有价值,别人就会看不起我,我会很没面子。” “如果发挥的不好,我的前程算是毁了。”这些话纵然能增强我们奋进的决心,但也容易引起焦虑,不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要想避免詹森效应,在平时就应当注意矫正这些不正确的想法,养成以平常之心对待生活中的“竞赛”的良好习惯,减少紧张情绪,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第二,要平心静气地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
不要总是去贪求成功,而是只求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人生的“赛场”是高层次水平的较量,同时也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树立自信心,一份耕耘必定有一份收获。最终定会交付人生满意的“答卷”。
冰激淋哲学——逆境是一种磨练
卖冰激淋必须从冬天开始,因为冬天顾客少,会逼迫你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如果能在冬天的逆境中生存,就再也不会害怕夏天的竞争。同样,只有吃过苦的人才知道享受生活的美好;经历生死的人才知道生活的安逸是多么快乐;所以,要想在顺境中事业能够蒸蒸日上,那么就必须在逆境中经过一番锤炼,这就是由台湾著名的企业家王永庆提出的“冰激淋哲学”。
首因效应——千万别小看第一印象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而最初的0.25至4秒给对方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不要小看这短短的4秒钟,别人对你这个人75%的判断和评价都由此而来。所以别人第一印象中的你不管是不是真实的,以后你留给别人的这种印象都很难改变。
名片效应——相似感会快速拉近双方距离
苏联心理学专家纳季拉什维利提出了“名片效应”,所谓名片效应指的就是在人与人的交际中,如果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恰当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对于人际交往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有这样两个有趣的社会心理实验:在一个实验中,首先让被试者看很多人的照片,有的照片让被试看了25次之多,有些照片却只让看一两次。然后,让被试者说说他们比较喜欢哪个人,结果,被试者都会比较喜欢照片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人。
亲和效应——像磁铁一样吸引别人
亲和效应的主要含义是:人们在交际应酬中,往往会因为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或者相似之处,从而感到相互之间更加容易接近。这种接近会使双方萌生亲密感,进而促使双方进一步相互接近、相互体谅。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
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存在一种倾向,即对于自己较为亲近的对象,比如,有共同的血缘、姻缘、地缘、学缘或者业缘关系,有相似的志向、兴趣、爱好、利益,或者是彼此共处于同一团体或同一组织的人,会更加乐于接近。我们通常把这些较为亲近的对象称为“自己人”。
一个人如果想要让身边的同事、朋友把自己当成“自己人”,除了本无法改变的血缘外,就要懂得与他人的相处之道。主动让别人对自己产生好感,认同并喜欢自己,就需要拿出“亲和力”。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把周围的人吸引到自己身边来,才会让别人认同自己,把我们当成“自己人”。
跷跷板互惠原则——互利互惠才能皆大欢喜
玩过跷跷板的朋友都知道,两个人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端,你用力一压,对方就翘起来;对方再用力向下压,你就可以翘起来。翘起来处在上方的感觉是兴奋的,如果游戏的双方都自私不肯向下压,那么游戏就不能继续下去。只有当双方都不停地轮流向下压,才能交替的享受游戏的乐趣。这就是跷跷板互惠原则。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如坐跷跷板一样,任何关心、帮助和友好等都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帮助别人,给予别人,表面上看是一种失去,但在给予中,我们也能从对方那里得到,从而达到互惠互利。一个永远不吃亏,不愿让步的人,即便真讨到了不少好处,也不会快乐。因为,自私的人如同坐在一个静止的跷跷板顶端,虽然维持了高高在上的优势位置,但整个人际互动却失去应有的乐趣,对自己或对方都是一种遗憾。
韦奇定律——不要让闲话动摇了你的意志
即使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但如果有十位朋友的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这种现象被称为“韦奇定律”。它是由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提出的。
韦奇定律有以下观点:
一、一个人能够拥有自己的主见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二、确认你的主见是正确的并且不是固执的;
三、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既听之后不可无主见;
四、不怕众说纷谈,只怕莫衷一是。
不要让闲话动摇了你的信念。一旦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就要一直走下去,如果自己觉得那就是自己想要的,就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努力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5种心理学现象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5种心理学现象
导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5种心理学现象,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5种心理学现象 篇1
1、安慰剂效应
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惰性物质构成。安慰剂对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病人能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这种反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人,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特点是:好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经常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2、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
朋友一次问我世界上什么事最难。我说挣钱最难,他摇头。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摇头。我说我放弃,你告诉我吧。他神秘兮兮地说是认识你自己。的确,那些富于思想的哲学家们也都这么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然而,即便如此,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强。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3、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4、从众效应
有一个成语叫做三人成虎,意思是说,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这种人在社会群体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从众效应。这一效应的启示是:班主任要善于发挥从众效应的积极作用,首先要有意识地通过班会、黑板报等舆论阵地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其次,要抓好班团干部和积极分子等基本队伍的建设,组成坚强的堡垒,要及时发现班上的不良倾向,对症下药,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以防止产生从众效应的负作用。从众效应是指在群体活动中,当个人与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意见和行为方式的现象。从众也就是我们日常俗语中所说的“随大流”。促使一个人在合作中产生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多种,一般认为主要有:小组里有较优势的学生存在;个性特质如智力的低、胆小、顾虑多、意志不坚定、自信心差、过于重视他人并依赖他人者等;小组人数的规模等因素。毋庸质疑,从众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小组意见,合理的小组环境可以促进或潜移默化地使落后的小组成员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行为。同时,应该指出,在不合理的小组环境里,由于从众效应表现为趋向学习结论一致,而不一定是学习结论正确;部分学生容易与自信或学习优秀的小组成员的观点、思维方法形成一致,而忽视自己地观点、思维方法正确与否,小组合作的结果可能是以虚假的多数形成错误的小组结论。可见,从众效应容易压制正确思想的形成,窒息小组成员的独创精神;合作学习有时有弱化独立思考的趋势,个体在群体中容易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了个体感,使人“人云亦云”。我们需要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从众效应,我们反对的是消极的、盲目的从众效应。首先,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其次,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解除小组群体的压力,建立鼓励所有成员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不同意见的规则,再次,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注意答案的多样化,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批判能力。
5、刻板效应
生活中常可见到这样的例子:青年人往往认为老年人墨守成规;而老年人又往往认为青年人举止轻浮。教授总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工人则是身强力壮、举止豪爽等。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的心理现象被称为刻板效应。虽然这一效应在群体心理中比较多见,但在不少班主任心中也存在。曾经有位平时学习不好的学生有一阶段学习特别刻苦,在期末考试时成绩特别突出,知道考试成绩后,一些班主任说的是:"成绩是不错,作弊了吗?"由于平时班主任已对学生有了刻板印象,在学生进步后还是以原来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很容易造成偏见、成见,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也影响了班主任形象。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5种心理学现象 篇2
心理学秘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你身边的他也许也有很多小动作。但是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情能看出一个人的心理秘密哦!你知道他现在的心理状态吗?了解了这些神奇的心理秘密,也许就会帮你揭开生活中的谜题。
1、爱吃醋的男人皮肤糙吃醋是女人的天性,而爱吃醋的男人体内有较高的“冲动激素”,这种激素不光使人变敏感,还会使人皮肤粗糙、皱纹提早到来。
如果最近你的男人皮肤状况不好,想想看是不是他对你的某些做法心中不爽
2、当心“坏情绪传染症”
耶鲁大学的一项心理研究发现,五成的办公室坏情绪都来自同事间的相互传染。
与感冒一样,愤怒、悲伤、忐忑不安等常见职场负面情绪可通过人与人间的心电感应迅速传播,气温越高,传播速度越快,这也是为什么夏天常有“无名火”发生的原因。因此,最好离那些坏心情的同事远一点
3、成人磨牙可能源于心理压力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磨牙症是由于拒绝表示愤怒和憎恨,或无能力表示情欲所导致的生理现象,磨牙症者的悲观情绪通常比较严重。如果你的男人突然多了夜间磨牙的习惯,那可要好好关心一下他了
4、左右转动眼球,可有效提高记忆力英国心理研究专家克里斯-金指出,左右转动眼球,可有效提高记忆力。如果你想快速回忆起某件事,只要将眼球左右转动30秒即可。克里斯说,眼球水平转动,可让大脑的左右半球互相沟通,这样能重新勾起隐藏的记忆。
5、高个年轻女性更易得升迁美国职场心理发现,对初入职场的年轻女性而言,个头较高的`人更易获得第一个职场升迁机会,这源于她们的身材给人带来的强迫感和权威感。但在公司中高级管理者中,高个女子并不占据明显优势。也就是说,个子高只能当作你年轻时的敲门砖,以后的升迁和加薪,全看工作业绩和个人表现啦
6、采用树干型睡姿的男人更具领导力大约有5%的男人采用树干型睡姿,即睡觉时身体偏向一侧,双臂向下伸展,顺贴在身上。采用这种睡姿的人大多性格开朗,爱与人交往,有很强的领导才能和号召力
7、独自运动易产生孤独感荷兰运动心理专家指出,在疲劳的状态下,人最容易孤独,如果你常常一个人运动,很容易产生轻度抑郁,因此专家建议,去健身房或与闺密结伴运动是更好的选择。
有趣的心理学现象
第一,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一部戏剧。 当彼此相爱的两个人遇到障碍、不得不分手时,人会产生一种“不协和感‘(不快感)。此时,要消除这种”不协和感“的心理效应就开始起作用。由于人的心理无法改变外界障碍的现状,于是就加深感情以逾越障碍。此外,人们会产生错觉,把战胜困难的力量误认为是爱情的力量,把逾越障碍的成就感转换为恋爱的情绪。但往往,受外界阻力而激发升温的爱情,经受不住考研,容易产生裂痕。
第二,梦。 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认为,人会把愿望埋藏在内心深处。处于清醒状态时,意识会抑制愿望。而当人入睡后,意识的控制放松了,内心深处的愿望会影像化,于是便形成梦。有一部奥斯卡经典电影”爱德华大夫“(也叫”意乱情迷“),有一场无比精彩的释梦推理。 坠落的梦:代表不安和恐惧。 生病或受伤的梦:提醒困难存在潜在疾病。
死亡的梦:并不是不吉利,相反是”再生“的信号,即将开始新生活。
第三,人为什么会愤怒? 生活中,人会对行为和结果进行一定的预测。如果局面失去控制、不在自己预想的范围之内,人会感到”不安“和”恐惧“。对于这种情感的防卫反应就以”发怒“的形式表现出来。 人还有一种叫做”自尊感情“的情绪,即认为自己有价值的一种感觉。自尊感情高的人,对于别人的侮辱也可以宽容对待。而自尊感情低的人,只要受到一点不适当的评价,马上就会发怒。自尊感情低的人无法尊敬自己,需要从别人的尊敬中间接地获得自尊感情。因此,一旦别人否定了自己,自己也就无法尊敬自己,于是便发怒了。因此,如果平时能够冷静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值得尊敬的地方,提高自尊感情,就不会动不动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生气了。想来,自己就是个自尊感情非常低的人;非常容易被男朋友激怒。
第四,泪水。 愤怒的泪水,含水量相对较少,钠的含量较多,所以比较咸;而悲伤的泪水则是水分比较多,味道比较淡。
第五,乐队车效应和Underdog效应。 对于与自己有直接关系的事情,多会产生乐队车效应:即永远站在胜利者一方。 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多会产生Underdog效应:即支持弱者或落后者。
心理学是一门有趣的课程。
;自我心理分析报告5篇
【 #报告# 导语】自我分析是指通过自己或者通过自己求助相关资源而解决问题、成长的过程。以下是 整理的自我心理分析报告,欢迎阅读!
1.自我心理分析报告
如今,这么一句话常挂在人们的嘴边: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有心理问题。可我在想:究竟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心理问题。
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总是不大一样的,在这里,我想谈谈我自己眼中的自己,其实我也算比较自卑的那种。在上大学之前,有好多事我都不愿意主动去做,怕出风头,怕出丑,总是怕这怕那、畏手畏脚的,很多事都觉得自己干不好的样子,觉得有些事天生就不是我能做的。上了大学之后,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了,或许我还是不自信的,但是有很多事我会积极、主动点儿去做,而且心里面很想把它们做好的。很多人常说:自信点儿好。但是谁知道这句话的背后需要怎样的支撑。很多时候,我会感到十分地无力,一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种是心无余而力足。
各种莫名其妙的心塞、纠结不断地扰动我的心弦。有时候很容易想多了,想多了往往心里便难受,但又不想表现出来给别人看,夹杂着不自信、无奈、愤慨……种种消极情绪,自己便陷入一种迷茫、烦心状态,深深不能自拔。我知道这样是很不好的,但有些事是真的无法避免的。有些话,说者无心,听着有意。我大多数扮演的是聆听者的角色,有些人有些事我一点儿也不在意,有些人有些事我在意的要命。总而言之,我觉得我的心理状况处于警戒线附近。我受不了别人的过分夸奖,但是可以受得了一些误会,因为习惯了这样。有时候,确实是宁愿自己受些苦,也不愿意太麻烦别人,不愿意看到我在意的人受苦受累。在心里,我在意与无意很分明,表现出来也是如此。旧时光或美好或不堪,只是回忆,把握当下才是真。快乐或忧伤的时刻总是短暂的,再珍惜或者感叹都是没什么用的,只是在时间轨道上留下了印记,当然,这也挺重要的。我是个感性重于理性的人,恻隐之心挺重的。看不惯很多事情,可是都是那么接受了。
对于感情之事,我想自己要怀着一颗真挚的心,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有时候我还是会对家里人发脾气,有时候我没有善待朋友……这些时候都是一种遗憾,自己要不断地去正视,发现问题。我并不是一个很单纯的人,但我会努力做到在某些方面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之心真如雪,尘落肤表仍可拭。完美是个传说中的名词,对于自己的心灵,我只想尽善尽美吧,我顾不了每个方面,但我希望自己是真诚的。自身的问题时时存在,排除杂念,认真对待。加油吧!
2.自我心理分析报告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自我意识都很强,尤其在追求个性化发展的今天。但自我意识过强,就会导致人格缺陷。以下是我从人格缺陷方面对自我心理的分析:
(一)现阶段我的心理特征
在学习上,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动机层次不高、方法不当、习惯不良、认知能力水平较低;在个性发展上,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存在不良性格特征如暴躁、懒惰、依赖;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交往萎缩、不够理性等问题。
(二)出现以上心理特征的原因
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使命感和紧迫感;价值观念不合理,自我意识不健全,缺乏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毅力不强。个性发展上存在不良性格特征是由于环境以及教育因素的影响和自身价值观所决定的。人际交往上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和成长环境的影响。
(三)怎样科学调适这些心理缺陷
学习动机缺乏的自我调适: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标准;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培养与保持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了解学习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个性发展方面,应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学习优秀的人的品质,在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
在人际交往上,了解和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平等、诚信、宽容、互利、适度;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的途径和方法;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形成良好的交往风度。
(四)如何应对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会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我,全面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从而取长补短、接纳、控制、发展和完善自我,协调自己与他人的交往,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其次应该学会发展积极健康的自我体验,以及悦纳自我。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调整: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创造机会,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积极暗示自己。
最关键的是增强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建立科学正确的理想自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来展示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并超越自我。心理调适的具体方法有自我激励法、注意转移法、适度宣泄法、自我安慰法、合理情绪疗法五种。
3.自我心理分析报告
通过半个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们学习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从心理学的定义到如何进行自我完善,如何进行情绪的调控,如何应对挫折和压力,如何塑造和培养人格和意志品质,学习心理到社会心理和职业生涯规划,非常的全面。本文是根据这一个学期以来的学习成果,对本人自我进行的分析。
一、自我分析
(一)兴趣
我的优势职业类型为企业型。精力充沛、自信、善于交际、热情洋溢、富于冒险、支配欲强;通常具有领导才能,能够影响、说服他人共同达到组织或个人的目标;为人务实,通常追求权力、财富和地位,习惯以利益得失,权利、地位、金钱等来衡量做事的价值,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
(二)性格
16PF报告显示,在乐群性,聪慧性等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在情感性,忧郁性,独立性等方面表现为低分,其他的均比较正常。在MBTI测评报告中显示人格类型为ESTJ(外向感觉思考判断)。
热情开朗,很容易和他人交往,合作和适应的能力特别强。喜欢和别人共同工作,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您不会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和陌生人初次见面时,也很能和对方聊得来。在集体中倾向于承担责任和担任领导。智力水平很高,思维非常敏捷,头脑特别灵活,学习理解能力很强。情绪比较稳定,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一般都能比较沉着地应对,但遇到重大挫折时,或在紧急情况下,也可能会有一些情绪波动。能较好地协调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一方面,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不会人云亦云;另一方面,也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不会固执己见。通常活泼任性,轻松愉快,在集体中比较引人注目、受人欢迎,对人对事非常热心。有时也可能过分冲动,自我约束力比较差。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虽然不是特别远大,但会持续地去追求。一般情况下,遵纪守法,对人对事您都会负起自己的责任。交际性处于中等水平。像大多数人一样,在通常的交际中,都能表现得比较轻松,但有时在周围的人都不熟悉的情况下,也可能保持沉默。非常客观理智,注重现实,独立坚强。遇事果断、自信。如果过分可能会冷漠无情。一般情况下,倾向于认为他人是真诚、值得信任的,但对有些人或事也会保持警惕,但当完全了解他人之后,会乐于接受和信任他们。能较好地平衡理想和现实,既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也会考虑现实可能性。一般情况下能够脚踏实地,有时也会陷入幻想。待人比较真诚坦率,但也不会过于轻信或感情用事,比较认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乐观自信,心平气和,坦然宁静,容易适应环境,知足常乐。有时可能过于自负,自命不凡,也可能缺乏同情而引起别人的反感。既不过于保守,也不过于激进,认为传统中有些东西可以保留,也有些东西需要变革。依赖性很强,缺乏主见,在集体中容易随大流,常常放弃个人的意见而随声附和以赢得别人的好感,需要追随团体来维持自信,对权威是忠实的追随者。一般情况下,有较好地自制力,比较尊重礼俗,能坚持完成自己计划的事情,少数情况下,也可能会情绪失控或有所懈怠。通常所体验到的紧张程度和大多数人差不多,一般都能保持心情平和,在遇到重大挑战或紧急情况时,也可能比较紧张。
(三)能力
职业能力测评只有两项,即交往能力测评和创造力测评。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强,但创造性一般。
(四)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测评显示,我的职业价值观倾向为帮助贡献,团队融洽型。
帮助*贡献型的人认可的核心价值是自己的工作和知识能对他人和社会有所帮助。例如:改善拥挤的交通状况,通过新的产品来消除、缓解疾病等。这种类型的人富于同情心,关心他人,他们把他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不愿干表面上哗众取宠的事,把默默地帮助不幸的人视作无比快乐。他们总是为他人着想,把直接为大众的幸福和利益尽一份力作为自己的追求。希望自己的付出对社会是有帮助的,他人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受惠颇多。医生、教师、警察等社会型工作很适合该类型的人。
团队*融洽型的人希望工作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大多数同事和领导在工作中有融洽的人际关系,相处在一起感到愉快、自然,认为这就是很有价值的事,是一种极大的满足。该类型的人重视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愉快、协调的团队协作是该类型的人所追求的,他们认为友好、轻松、团结的集体能让他们更好的工作。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培训师等需要良好团队合作的工作比较适合该类型的人。
(五)职业理想
职业类型:研科学工作者。具体岗位:科研员(研究员)。地域不限,各科研机构和各级高校,甚至各大企业都可以。环境优,待遇较好,但需要付出较多努力。伙伴则基本都在一起研究,就业前景广阔,属于热门。
(六)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1、自身的优势
在规范、传统、稳定的环境下工作,可以给他人提供服务或帮助。适合在责任清晰,有一定私人空间、人际关系和谐的氛围中工作。要求细致、精确,能够发挥你出色的观察力和对细节的关注能力。工作能够让你集中精力,关注一件事情或一个人,而不是平行开展多项工作。通过工作,你能够得到同事和上级的认可、欣赏和鼓励。按照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规范开展工作,不要在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把你的工作展示给别人。务实、实事求是,追求具体和明确的事情,喜欢做实际的考虑。善于单独思考、收集和考察丰富的外在信息。不喜欢逻辑的思考和理论的应用,拥有对细节很强的记忆力,诸如声音的音色或面部表情。做事有很强的原则性,尊重约定,维护传统。工作时严谨而有条理,愿意承担责任,你依据明晰的评估和收集的信息来做决定,充分发挥自己客观的判断和敏锐的洞察力。
2、自身的不足
你有高度的责任心,会陷入日常事务的细节中去,以至于没完没了的工作。每件事情你都会从头做到尾,这总是让你过度劳累,压力很大时,你会过度紧张,甚至产生消极情绪。由于你的现实、细致,有时容易忽略事情的全局和发展变化趋势,难以预见存在的可能性。建议你周到考虑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和可能性,需要增强对远景的关注。
二、完善自我的方案
(一)针对分析所提出的适应性对策
往往不喜欢那些需要精耕细作的常规性的日常工作,以及长期智力劳动和复杂思维的工作;富于冒险、喜欢竞争,比较适合那些需要胆略、冒风险和承担责任的工作;适合可以展示自己的经营、管理、劝服、监督和领导才能,并实现机构、政治、社会及经济目标的工作;适合经常和人打交道而不要求很高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工作。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劝说、支配和言语方面的技能,以及自信、精力充沛、领导力强的优势;此外,应尽量避免过于冲动的想法和行为,多注意日常工作和工作中的细节。
(二)针对自身不足所提出的解决办法
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这种职业倾向的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劝说、支配和言语方面的技能,以及自信、精力充沛、领导力强的优势;此外,应尽量避免过于冲动的想法和行为,多注意日常工作和工作中的细节。直接地表达自己,说出你现在的感受。不要只顾低头拉车,需要抬头看路。调整节奏、放松自己、适当松弛一下绷紧的弦。做长远思考,加强对全局和可能性的关注,避免陷入具体事物,而将方向忽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三)如何检验效果与目标修正
每月进行一次,要与自己的情况相辅相成,随时进行调整及修正,订立阶段小目标,更多的与外因和内因相联系。最终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这一篇自我分析报告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我想每个人通过写这篇报告都再次了认识了自己吧!其实这个对于自我的分析还是很必要的,不断的完善自我才是美满的人生!非常感谢老师这一个学期内对我们的教导!
4.自我心理分析报告
目前我的现实状况是大学毕业已经一年,有工学学士学位,在一个国有大型企业工作,工作性质是设备维护,工作地区远离市区,暂时待岗,虽然已进行成品油培训,但还要一直等消息。正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
一、本人自身优势与实力(Strength)
本人待人真诚、热情,为人厚道,易结交真心朋友,尤其喜欢结交中下层人士;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良好性格品质,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勇于承担责任,有很强的心里承受能力;喜欢学习,尤其是积极向他人学习、向别人借鉴间接经验的习惯;有很强的中长期观察事物的能力,眼光能够放的比较远,而不拘泥于眼前,有很强的判断力;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在苦中做乐,在困难里看到希望,并努力做下去的坚强意志;看人看发展趋势而非仅仅着眼于现状;喜欢思考、钻研问题,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兴趣较广泛,在多方面都有所了解,知识面相对较宽;有一定的文字写作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多的了解,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有大作风、大气魄;喜欢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具有很好的嫁接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有较强的思辩能力,能够辨证地去看待问题,有很强的哲学理论基础和将哲学思想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二、本人的缺点与劣势(weakness)
对什么人都容易敞开心扉说话,容易遭小人暗算;对自己的生活不太注意,不注重个人穿戴和一些生活细节问题,造成好多人不愿意接触自己,从而失去很多交往机会;思想丰富而行动力不足,往往行动跟不上思想,从而无法让自己的想法发挥作用;不能立足现实,想法往往过高于现实,从而失去现实里的好多机会,也就是不能活在当下,对现实的机会把握不够;在与他人交往中,过分尊重对方,反而容易让对方不把自己当回事,另外,有时过于矜持、放不开,不能快速融入新的交往团体;不会合理拒绝,有些不合理的帮助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和不便;不善于处理跟领导的关系,不能平等对待,从而表现出较紧张的氛围,由于紧张而不能正常的思考问题,在领导在场时容易手足无措,出现一些平时不会出的问题,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由于知识博和兴趣广泛,容易分散精力,结果一头也没有做好,有个关系不错的大学同学曾经告诉我说:这辈子我如果没有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话,的原因一定是我博而不专,最终闹得做了很多事情,却结果一事无成。
三、本人的机遇(opportunity)
现在的国家政策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透明,对每一个青年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并且在国有企业工作,时间相对比较宽松,所以在八小时之外有自己创业的可能性;目前管道事业发展迅猛,进入管道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机遇;由于自己为人厚道,喜欢帮助别人,反过来,周围很多人都愿意帮助我,到哪里都有真心愿意帮助我的人,这是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进行了成品油培训,上新线的可能性自然很大,而新线机会将会很多,可以给自己一个相当的空间发展;保持跟中学、大学同学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而且有寻找机会合作的可能性;农村出身背景,保持同农村家人的密切联系,有探索出一条利用农村现实环境,开创即切实给乡亲们带来实惠又有很高的赢利点的可能性。
四、本人受到的可能威胁与不利环境因素(Threat)
由于缺乏跟领导进行很有效的沟通,与领导关系不是很默契,很有可能得不到重用和提拔;来自家庭的因素,父母、大哥仍在农村,还有一些亲戚朋友,也有给我带来一些大 麻烦的可能性;我的另一半,现在虽然还没有确定下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选择不慎,也有给我带来致命打击和大 麻烦的可能性;工作地点远离市区,给自己造成一个思想封闭、信息闭塞、交通及与人交往、贸易往来不便的客观环境,其实这一条也是很致命、很大的一个缺陷;非常现实的一个就是跟一同办公室同事关系紧张,互相感觉不舒服,想尽力补救困难也很大,也不是我个人努力想补救就能解决的问题,这一点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在原单位有大发展的可能性。
以上是对我现阶段的SwoT分析,可能有些方面还不是很全面,或者有些地方与客观情况不符,人们都说“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己是最困难的”,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也只能做一个尽可能接近客观实际的分析,针对以上分析,下一步便是行动方案制定了,怎样限度发挥自身优势,紧抓大好机遇,同时又要克服自身缺点,尽量规避各种威胁,不受或少受伤害,制定行动方案如下:
五、我的近期行动方案与中长期目标与打算
经过以上分析,具有决定意义的一点是我现在处于不稳定阶段,上新线的机会很大,但需要继续等消息。另外,现在待岗,不需要对某一特定工作负责,所以我现在有时间、有精力可以做一些为今后工作或者目标做准备的事情,也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积累阶段,以后这样好的阶段很可能不会再有。毕竟我刚刚毕业一年,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所以必须先讲生存问题,然后才能谈发展。尤其是经过上午跟一个在本行业干多年,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工程师交流,进一步明确了我该努力的方向了。一句话,我现在做的事情有效的是学习,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不仅仅是本专业,还包括与输油管道相关的各专业。
继续发扬热心助人、待人真诚厚道的作风,不受一时遇到挫折或不公平待遇的影响,坚持保留这种作风,并寻找这样做的乐趣和快乐点,让自己的生活幸福、阳光、快乐起来。另外,针对自身生活细节和礼仪问题,我需要进行一些自我的训练课程,调整好心态,做到不卑不亢,对任何人都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我需要探索一条拒绝不合理要求的方法,既拒绝又不伤害对方,想办法能够拿捏好度。
5.自我心理分析报告
成长是人都必须经历的,回顾自己的成长足迹,发现原来我一直在改变着。二十年来,我品尝酸甜苦辣,感受悲伤欢喜,享受比赛胜利的喜悦,握拳对失败的不气馁·接下来,生活仍要继续,我将继续成长,继续通往仅属于我成功的殿堂!
一、自我成长分析
我来自一个较为繁华的小城市,在那里,几乎见证了我所有的成长过程,在那里,看到了我欢呼、奔跑,在那里,也见到了我伤心、流泪。
小的时候,我在这一方土地之上放肆的玩耍,毫不担心未来的路会坎坷,会遭遇许多的挫折。春天,放风筝、折杨柳枝做杨柳帽;夏天,拽上个游泳圈就敢跳进小水池里扑腾、没事就跑爷
爷种的葡萄园中摘葡萄吃;秋天,爬上桂花树使劲倒腾、穿着单衣四处闲逛;冬天,武装齐全跑雪地里堆雪人,爬上院墙摘腊梅·天真无邪的样子,让此时的我,无比想回到那个年纪!
在长大些,我便已入学堂,学习着加减乘除,记背着ABCD,诵读着之乎者也,念叨着天文地理。业余,还和同学开开玩笑,打打闹闹,找几个伙伴一起踢毽子,跳牛皮筋,也没有任何的忧虑。
之后,面临中考、高考,我的生活便被许多的补习课程,各门课的考试试题所侵占。一天二十四小时,睡觉休息的时间渐渐压缩,上课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多,上课的频率也愈加频繁起来。水笔的笔芯一支接一支,空白的试卷渐渐被做题步骤和解题分析占满,肩头的负担也愈加明显!
尤其是在高三这年,最令人记忆犹新!两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紧张的气氛让人无法喘息,每个人都不能停下来,生怕自己一不留神就被甩在身后。正在此时,我变得敢于担当,觉得自己需要为自己的未来着想,已经成长了!胜不骄,败不馁,考的不错不会飘飘然的,考的不好也不会失落灰心,而是吸取教训,补习欠缺部分继续努力。
经历高考,因发挥欠佳,我考取了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不过,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很倒霉、前途无光的事,因为,在任何地方还需靠自己,即使在大学,不努力,过堕落人生也不会有好的出路,不能抵达成功彼岸。相反,在我考取的大学之中,
我能奋进,不颓废,不断充实自己,我定能取得满意的结果,享受最终成功的果实。
一年前,我离乡踏上了自己的大学之路,兴奋,紧张,期待,还有些许小担心。兴奋是即将见到大学的真面目,紧张是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地点,期待是我即将再此度过四年,担心是生怕对着陌生的环境我不能很好的适应。但事实,老天还是挺眷顾我的,让我在同学之间变成了“开心果”,在班级里成为骨干一员,在辅导员前成为助手一名。相信接下来的日子,我依能较为顺利的做完本职之事,打成自己所拟定的目标!
二、自我性格分析
说起我的性格,我的长辈无不夸我,说我性格脾气很好,不会随便乱发脾气,不会冲着自己占着优势横行霸道。而我,自己觉得,我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女孩,随和、轻松,面对朋友会为她着想,面对挫折不气馁不放弃,面对些许小事还有点儿小固执。
从小到大,我所交的朋友已经早已数不清了。而且,我交朋友不论她成绩与否或是其余什么客观的条件,只要与我性格和的来,我就能与其成为好朋友,并在一定的方面给予帮助,与其一同分享快乐时光。
再来说说的我的不足吧。通过一路走来,我对自己也进行了一些总结,觉得在一些地方,我还有待改进。比如,自己的胆量。因为走出了自己所呆的城市,走出了浙江省,我如今生活的一切都需要自己着手进行,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取。就在这其中,我觉得,我的胆量还需多加以锻炼,不能临场还有退缩的想法,不可以因为害怕自己会败落就放弃争取的机会。另外,我还需提高自己的克制力,不可以图一时的享受就将事情先搁置,待到时间紧迫时,又临时抱佛脚的开始猛干。
三、自我奋斗目标
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
过去的那段记忆如电影般总浮现在脑海,但回眸之后又让我更好的认清自己,让自己再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认真完成学业,尽量让自己再此基础上丰富课外生活,并获取些许经验为以后工作所用。我相信自己,我定能成功,定能收获以后幸福生活!加油!
该如何从心理学角度来解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细微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解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细微行为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1. 行为观察:通过仔细观察人们的日常行为,包括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动作姿态等,可以发现一些细微的行为细节。例如,小而短暂的微笑、眨眼的频率等,这些行为可以反映出个人的情感状态、沟通意图或身体反应。2. 调查和问卷:通过设计问卷或进行面对面的访谈调查,可以直接询问个体的细微行为或观察到的行为,并了解其背后的心理原因。问卷可以涉及个人的偏好、习惯、态度和行为动机等方面,从而揭示细微行为的心理动因。3. 心理实验:通过对个体进行心理实验,观察和记录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细微行为。实验可以创造出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以引发或观察某些细微行为。实验可以使用生理测量(如心率、皮肤电反应等)或行为观察等方法来收集数据。4. 心理框架和理论: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框架,从认知、情感、社会和发展等不同层面解读细微行为。例如,通过使用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分析个体在决策时的微妙反应;或者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解析人们在社交场景中的微小动作。细微行为常常具有隐含的心理意义和信息,通过采用以上的方法和途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析这些行为,并揭示其背后的心理过程和动因。这样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洞察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奥秘。
更多文章:
百家讲坛大话西游(百家讲坛大话西游观后感,600字左右,急需!!!看哪位高人可以帮帮我)
2024年5月29日 17:10
4399双人小游戏有什么有宠物?蚂蚁庄园小鸡排球分数有上限吗
2024年6月26日 15:50
原神在大树上寻找三处风的痕迹任务完成攻略?求海贼王主题曲《寻找风》、《ONE DAY》的歌词
2024年5月21日 04:10